《诵读欣赏 诗词曲三首》教学设计1 2.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46823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9.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诵读欣赏 诗词曲三首》教学设计1 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诵读欣赏 诗词曲三首》教学设计1 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诵读欣赏 诗词曲三首》教学设计1 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诵读欣赏 诗词曲三首》教学设计1 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诵读欣赏 诗词曲三首》教学设计1 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诵读欣赏 诗词曲三首》教学设计1 2.docx

《《诵读欣赏 诗词曲三首》教学设计1 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诵读欣赏 诗词曲三首》教学设计1 2.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诵读欣赏 诗词曲三首》教学设计1 2.docx

《诵读欣赏诗词曲三首》教学设计12

《诵读欣赏诗词曲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把握李白诗歌特色;

(2)积累“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等名句并赏析这些精彩语句。

2、过程与方法:

体会诗歌所蕴含的复杂思想情感;有感情诵读、并努力背诵;扩展李白与月与酒有关的诗句。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学习李白不与世人同流合污、豪迈而洒脱的情怀。

教材分析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在宣城与李云相遇并同登谢朓楼时创作的一首送别诗。

此诗共九十二字,并不直言离别,而是重笔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牢骚。

全诗灌注了慷慨豪迈的情怀,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激烈愤懑,表达了对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和对光明世界的执著追求。

学情分析

初中语文教学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多方面能力,本课虽只是一首古诗,但仍有诸多可以值得去探究和扩展的妙处。

如从“月”“酒”“愁”这三个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去拓展李白写月、写酒、写愁的名篇,还可以去进一步去探讨其他古文人写月、写酒、写愁的佳作。

但因时间有限,我只选取了拓展李白写月写酒的名句。

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动脑动口能力,还可以开阔学生的文学视野、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对学生高中之后的学习也会有很大的裨益。

为了提高课堂的效率,我先布置课前有针对性的预习和搜集。

课上提问也要尽量照顾到大多数同学。

同时希望通过多读能当堂背诵。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所蕴含的复杂思想情感;有感情诵读、并努力背诵;扩展李白与月与酒有关的诗句。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学习李白不与世人同流合污、豪迈而洒脱的情怀。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讲授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

导纲

时间安排

一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提纲导学

(一)激趣导入:

复习送别的诗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等,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诗仙李白的送别诗《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板书:

课题、作者)

(二)出示导纲:

1、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1)走进作者:

李白(七零一-七六二),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

(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户府管辖)。

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

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

天宝元年(七四二),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

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玄宗所赏识。

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

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

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

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

(2)写作背景:

李白于742年(天宝元年)怀着远大的政治理想来到长安,任职于翰林院。

二年后,因被谗毁而离开朝廷,内心十分愤慨地重又开始了漫游生活。

在753年(天宝十二年)的秋天,李白来到宣州,他的一位官为校书郎的族叔李云将要离去,为饯别行人而写成此诗。

诗中并不直言离别,而是重笔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牢骚、愤懑。

  李云:

又名华,是李白的族叔。

是当时著名的散文家,曾任秘书省校书郎,天宝十一年任监察御史。

著有《含元殿赋》,此外还写有《鲁山令元德秀墓碑》碑文,颜真卿书,李阳冰篆额,时称“四绝碑”。

独孤及《检校尚书吏部员外郎赵郡李公中集序》中记载:

“(天宝)十一年拜监察御史。

会权臣窃柄,贪猾当路,公入司方书,出按二千石,持斧所向,列郡为肃。

”可见李云为官的刚直、清正和不畏权贵。

这首诗是在李云行至宣城与李白相遇并同登谢朓楼时,李白为之饯行而作。

全诗辞语慷慨豪放,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激烈愤懑,表达了对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和对光明世界的执著追求。

1、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课文:

弃我而去的昨天已不可挽留,

扰乱我心绪的今天使我极为烦忧。

万里长风吹送南归的鸿雁,面对此景,正可以登上高楼开怀畅饮。

你的文章就像汉代文学作品一般刚健清新。

而我的诗风,也像谢朓那样清新秀丽。

我们都满怀豪情逸兴,飞跃的神思像要腾空而上高高的青天,去摘取那皎洁的明月。

好像抽出宝刀去砍流水一样,水不但没有被斩断,反而流得更湍急了。

我举起酒杯痛饮,本想借酒消去烦忧,结果反倒愁上加愁。

啊!

人生在世竟然如此不称心如意,还不如明天就披散了头发,乘一只小舟在江湖之上自在地漂流(退隐江湖)罢了。

3、“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这句诗写景,有什么作用?

【明确】

(1)点明饯别的季节、地点和方式

(2)借景抒情,表达诗人舒畅的豪情。

4、“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是古诗中的写愁名句,从艺术手法角度进行分析。

【明确】“抽刀”一句用来比喻内心的苦闷无法排解,显得奇特而富有创造性。

“举杯”一句道出了他不能解脱,只能愁上加愁的不得志的苦闷心情,同时也抒发了离别的悲伤。

2、这首诗通过高楼饯别的描写,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明确】全诗灌注了慷慨豪迈的情怀,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激烈愤懑,表达了对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和对光明世界的执著追求。

(三)自学设疑:

 学生结合师生共同设计的导纲自主学习,书面回答导纲中的几个问题,对导纲中未预设的问题,书面列出来,完善导纲。

老师在教室里巡视,督促学生自学,接受个别学生质疑问难。

二、合作互动

1、小组讨论:

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讨论交流导纲中的问题。

2、展示评价:

  (老师根据题的难易程度抽查相应学生到黑板上展示,并且非展示同学继续完善导纲,或结合同学的展示内容及时记录、提问补充。

展示完,找口头表达能力强的优生进行评价)。

3、质疑解难:

 在完成导纲中问题的基础上,学生可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大胆质疑,老师也可将导纲中未设计出的重点问题进行补充,全班共同质疑解难。

三、导学归纳:

1、学生归纳(由学科班长到台上归纳本节课的内容)

2、教师指导:

教师引导学生做好归纳,使学生掌握一些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全诗如歌如诉,情感跌宕起伏,韵味深长,一波三折,章法跳跃,语言明朗朴素,似脱口而出,音调激越高昂,豪放与悲愤共存,天真与苦闷统一,形成太白独特的“纵逸”风格,抒发了诗人因怀才不遇而引发的无尽烦忧,也体现了诗人豪放坦率的性格。

另外,结构上的大跨度跳跃与诗人的情感变化相一致。

板书设计: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

愁:

怀才不遇(酒)

豪:

志向高远(月)

教学反思:

 

《渔家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的朗读,品味词中描写的边塞风光;

(2)体会词的韵味,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3)感知这首词慷慨壮烈的基调,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2、过程与方法

(1)对照注释利用工具书了解诗词大意。

(2)合作学习,疏通诗词意。

(3)探究讨论,拓展延伸,联系生活,发表意见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解读全词,了解边塞风光和戍边生活,体会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

教材分析:

《渔家傲·秋思》是由范仲淹创作,是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市)时写的一首抒怀词。

整首词表现将士们的英雄气概及艰苦生活,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

上片描绘边地的荒凉景象,下片写戍边战士厌战思归的心情。

范仲淹的《渔家傲》变低沉婉转之调而为慷慨雄放之声,把有关国家、社会的重大问题反映到词里,可谓大手笔。

从词史上说,此词沉雄开阔的意境和苍凉悲壮的气概,对苏轼、辛弃疾等也有影响。

学情分析:

教学重点:

理解词的内容,领悟本词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清晰地了解整首词分上、下两阕写景和抒情,以及词作者通过景物描写,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讲授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

导纲

时间安排:

一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提纲导学

(一)激趣导入:

A、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唐诗、宋词更是这座瑰丽花园中的两朵奇葩。

前两节课我们已经领略了盛唐诗歌的风味,那么,这节课我们就进入宋词的学习。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以及仁人志士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那么,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曾经学过的有关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

(学生回答,老师补充。

(1)王之涣:

《出塞》“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2)岑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3)王维:

《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4)王昌龄:

《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5)李贺:

《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刚刚我们列举的这些诗歌,它们所描写的都是同一个主题——边塞,因此,人们把这一类的诗歌称之为“边塞诗”。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渔家傲》也是反映边塞主题的。

但是,在范仲淹以前,很少有人用词这一形式来真实地反映边塞生活。

由于作者有丰富的边地生活经验,所以词中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

B、请根据我的描述说出古代诗词作家的姓名。

1、他,唐代著名诗人。

他的诗想象丰富,构思奇特,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被后人称为“诗仙”。

代表作有《静夜思》──李 白

2、他,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反映民生疾苦,有“诗史”之称,他的组诗“三吏”“三别”脍炙人口,他本人被誉为“诗圣”──杜 甫

  3、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词散文,并开创了豪放词派,字子瞻,我们学过他的词《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苏 轼

今天我们再学一首《渔家傲》,他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他曾在《岳阳楼记》中抒发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壮志。

(2)出示导纲:

一、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1)走进作者:

范仲淹,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大中祥符八年(1015)进士,授广德军司理参军。

仁宗时,累迁吏部员外郎,权知开封府。

康定元年(1040)以龙图阁直学士,与韩琦并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加强对西夏的防御。

庆历三年(1043)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上《答手诏条陈十事》、《再进前所陈十事》,要求原有法度的范围内,作一些改革,因遭到反对,主持“庆历新政”,次年出为河东陕西宣抚使,历知邓州、杭州。

皇祐四年,徙知颖州,卒于途中,年六十四。

谥文正。

(2)写作背景:

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国家逐渐形成积贫积弱之势,表面上一片升平,实际上危机四伏。

宝元元年,西夏元昊称帝,宋廷调兵遣将,扬声声讨,但事出仓促,每战辄败。

1038年,西夏大举进攻宋朝,攻取今陕北数县,延州成为孤城。

1040年,朝廷委派范仲淹出任陕西经略安副使兼知延州(今延安),抗击西夏。

范仲淹到任后,改革军制,团结上下,生产戍边,积极抵御。

这首诗就作于此时。

1、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课文:

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

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

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紧闭。

喝一杯陈酒怀念家乡远隔万里,可是燕然还未刻上平胡的功绩,回归无法预计。

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

征人不能入寐,将军头发花白,战士洒下眼泪。

2、再次朗读诗词,说说这首词的上、下阕分别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各写了什么内容?

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上阕侧重于描写,下阕侧重于抒情。

全词表现了作者和戍边将士思念家乡却又慨叹功业未立的复杂心情,侧面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