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推理秒杀技巧.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042823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9.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逻辑推理秒杀技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逻辑推理秒杀技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逻辑推理秒杀技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逻辑推理秒杀技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逻辑推理秒杀技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逻辑推理秒杀技巧.docx

《逻辑推理秒杀技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逻辑推理秒杀技巧.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逻辑推理秒杀技巧.docx

逻辑推理秒杀技巧

公务员行测片段阅读语句排序题秒杀技巧

  一、公务员考试片段阅读语句排序题解题步骤

  1、从选项入手,确定发语词(首句)和尾句

  四个选项中,如果有2个或者3个选项标示的段首句同为一句,则这个选项是正确的可能性较大。

  2、代词指代

  代词一般不直接出现在句首,其前方需要有指代的内容出现。

  3、关联词语的搭配

  如果一些语句的开头有关联词的话,一定不会是段首句,而是应该通过关联词表示的关系,寻找其他几句中与之想匹配的一项。

  4、时间顺序、空间顺序

  遵循事物发展的时空顺序。

  5、主体的一致性、连贯性

  文段的主体要保持一致,或者如果文段的主体不断变化的话,这些主体之间要有关系,同时保持连贯性。

  6、例子

  例子一般不是段首句,但是一定可以通过例子证明的内容找到与之相匹配的一句,这句话一般在例子的前面。

  7、行文脉络

  行文脉络分为:

总——分——总,总——分,分——总,并列这几种格式。

总——分——总格式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

一般解决问题的部分由关联词“只有……才”、“只要……就”,或者关键词“应该”、“需要”、“必须”等词引导。

  二、真题揭秘公务员考试片段阅读语句排序题秒杀技巧

  例1:

①在丹麦、瑞士等北欧国家发现和出土的大量石斧、石制矛头、箭头和其他石制工具以及用树干造于的独木舟便是遗证

  ②陆地上的积冰融化后,很快就出现了苔藓.地衣和细草,这些冻土原始植物引来了驯鹿等动物

  ③又常年受着从西面和西南面刮来的大西洋暖湿气流的影响,很适合生物的生长

  ④动物又吸引居住在中欧的猎人在夏天来到北欧狩猎

  ⑤北欧虽说处于高纬度地区,但这一带正是北大西洋暖流流经的地方

  ⑥这大约发生在公元前8000年到公元前6000年的中石器时代

  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A.⑥⑤③②④①

  B.⑤②③④①⑥

  C.⑤③②④⑥①

  D.⑥②④①⑤③

  【秒杀技巧】

  1、首先通过选项可以确定⑤或⑥一定是文段的首句。

而⑥在开头部分出现代词“这”,代词出现是为了指代前文出现的内容,所以一般除了文学作品以外,代词很少直接出现在段首,故⑤是段首句,排除A和D选项。

  2、BC选项的第二句和第三句分别是②和③,阅读后可以确定③与⑤的联系更为紧密,符合事物发展的顺序,逻辑关系正确。

  3、所以正确答案是C选项。

  例2:

①单纯罗列史料,构不成历史

  ②只有在史料引导下发挥想象力,才能把历史人物和事件的丰富内涵表现出来

  ③历史研究不仅需要发掘史料,而且需要史学家通过史料发挥合理想象

  ④所谓合理想象,就是要尽可能避免不实之虚构

  ⑤这是一种悖论,又难以杜绝

  ⑥但是,只要想象就难以避免不实虚构出现

  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A.④⑤⑥③②①

 B.③①②④⑥⑤

  C.⑤⑥②①④⑥

  D.①③④⑥⑤②

  【秒杀技巧一】

  1、此题四个选项的第一句分别是④③⑤①,由于代词出现在句首的语句一般不为段首句,所以排除⑤为首句。

  2、③提出了“合理想象”,而④对其进行解释,可以确定③和④相连,而且③在④之前。

  3、所以,D是正确选项。

  【秒杀技巧二】

  利用行文脉络

  1、①属于提出问题类型的语句

  2、②出现“只有……才”,属于解决问题类型的语句,应该在文段的末尾部分,所以很可能是文段的最后一句,D选项中②为最后一句,①为段首句。

所以正确答案是D。

  语句排序题看似复杂,实则简单,希望考生多加练习,熟能生巧,取得好成绩!

公务员考试《行测》逻辑判断快速制胜技巧

(1)

  公务员考试等公职考试判断推理中逻辑判断题考点内容丰富,形式变化灵活,熟悉普通逻辑常识的同时了解掌握快速阅读、快速解答的方法和技巧,是达到事半功倍效果的途径。

本文通过实例剖析了逻辑判断快速制胜十二招之条件能确定相关做推演。

  考试中逻辑判断题题干必然要给出一些确定的或不确定的条件,然后要求考生根据这些条件快速求解。

面对试题,从哪里“撕开裂口”,然后让解析的思路一气呵成,这是快速解析的关键。

  当题中已经给出某个确定条件时,这个既定的条件就是切入点,继续搜索与其相关的条件关联推演。

然后,把推演的结果再作为确定条件,继续寻找相关条件推演,直到完成求解。

这样的方法称做“关联推演法”。

  既定条件是指直接断定对象具有某种属性或特征的条件。

  如:

上海人是编程工程师,北京人是翻译。

  凡属假设的语句或否定的语句,都不是既定条件。

  如:

若上海人是编程工程师,则北京人是翻译。

(假设的条件未确定)

  上海人不是医生。

(否定的条件未确定)

  提示:

  1.有些看似否定的语句,实际是既定条件。

  如:

甲不是女的。

——可知甲是男的。

  2.在直观上不能确定的条件,但经过相关关系可推断出既定条件。

  如:

甲、乙、丙三人分别是警官、检察官和法官,甲和法官是朋友,乙和法官是同乡。

——可推知丙是法官。

  关于条件能确定,相关做推演这一逻辑判断快速制胜技巧的运用见下文实例。

  例1.甲乙丙丁四人的车分别为白色、银色、蓝色和红色。

在问到他们各自车的颜色时,甲说:

“乙的车不是白色的。

”乙说:

“丙的车是红色的。

”丙说:

“丁的车不是蓝色的。

”丁说:

“甲、乙、丙三人中有一个人的车是红色的,而且只有这个人说的是实话。

  如果丁说的是实话,那么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2010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真题-82]

  A.甲的车是白色的,乙的车是银色的

  B.乙的车是蓝色的,丙的车是红色的

  C.丙的车是白色的,丁的车是蓝色的

  D.丁的车是银色的,甲的车是红色的

  答案:

C

  解析:

(1)确定条件是:

丁说真话。

丁说:

“有红车的人说真话”,从这个条件入手,找与“红车”相关的条件推演;

  

(2)乙说的话与红车相关,乙说:

“丙的车是红色的。

”可以推出乙、丙都说假话;

  (3)根据丙说假话,推出丁是蓝车;

  (4)根据乙、丙说假话,推出甲说真话是红车、乙是银车、丙是白车、丁是蓝车。

  例2.甲、乙和丙,一位是山东人,一位是河南人,一位是湖北人。

现在只知道:

丙比湖北人年龄大,甲和河南人不同岁,河南人比乙年龄小。

[2009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真题-97]

  由此可以推知()。

  A.甲不是湖北人      B.河南人比甲年龄小

  C.河南人比山东人年龄大  D.湖北人年龄最小

 答案:

D

  解析:

(1)先根据两个与“河南”相关的条件:

甲和河南人不同岁,河南人比乙年龄小,可推断:

甲和乙都不是河南人,继续推断:

丙是河南人。

  

(2)通过题干中两个“否定的条件”,推断出确定条件“丙是河南人”。

再从这个确定的条件入手,找相关的条件推演。

  (3)已知:

丙比湖北人年龄大,比乙年龄小,可推出D:

湖北人年龄最小。

如图:

  湖北人丙乙→右侧为年龄大者

  (甲)(河南人)(山东人)

  以上排列可见,甲是湖北人,年龄最小。

  例3.如果选购了股票,则不能投资期货;只有投资期货,才能投资邮票;或者投资邮票,或者投资外汇;但是最近投资外汇风险太大,不能操作。

  据此,可以推出()。

[2009年江苏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真题C类-47]

  A.选购股票B.不选购股票C.不投资邮票D.不投资期货

  答案:

B

  解析:

(1)整合题干:

  ①股票→不期货

  ②邮票→期货

  ③邮票∨外汇

  ④-外汇

  

(2)由确定条件“-外汇”入手,由(3)、(4)可推知“投资邮票”;

  (3)现已确定“投资邮票”,再由

(2)、

(1)可推出“-股票”。

  例5.甲、乙、丙三人,他们的职业有律师、医生和教师。

已知:

[2009年广东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真题-77]

  

(1)丙的收入比教师高;

  

(2)甲的收入和医生不同;

  (3)医生的收入比乙少。

  请根据上述情况,判断甲、乙、丙分别是什么职业?

()

  A.甲是律师乙是教师丙是医生B.甲是教师乙是医生丙是律师

  C.甲是教师乙是律师丙是医生D.甲是律师乙是医生丙是教师

  答案:

C

  解析:

从确定条件

(2)、(3)入手,可推出医生既不是甲也不是乙。

医生是丙。

排除B、D。

  现在已经确定医生是丙,找与医生相关的条件进行推演。

(1)、(3)可知乙不是教师,因此,乙是律师。

  提示:

关联推演法在逻辑推理中是最基本的方法,是解决分析问题从哪里入手的重要思路。

概念关系推理、充分命题推理等都要用到这个方法。

  总结:

快读——发现确定条件,搜索与其相关;快解——绕过其余干扰,连续推出答案。

公务员考试《行测》逻辑判断快速制胜技巧

(2)

  公务员考试等公职考试判断推理中逻辑判断题考点内容丰富,形式变化灵活,熟悉普通逻辑常识的同时了解掌握快速阅读、快速解答的方法和技巧,是达到事半功倍效果的途径。

本文通过实例剖析了逻辑判断快速制胜十二招之条件有矛盾真假好分辨。

  公务员考试中,都有如下思路的试题:

  甲说:

我会游泳;

  乙说:

甲不会游泳;

  丙说:

乙不会游泳;

  丁说:

我们有三个人会游泳。

  以上只有一个人说假话,那么究竟谁说真话,谁说假话?

谁会游泳,谁不会游泳?

  这类试题中的条件都没有确定,但其中的矛盾显而易见,这就是典型的利用矛盾解析的试题。

细数历年真题,“矛盾”类试题在全国各地公务员考试中反复出现。

解析这类试题,关键是要找到条件之间的逻辑矛盾,然后真假自明。

  什么是逻辑矛盾?

简明地说,两个不同的判断中,如果一定存在一个真、一个假的情况(不必明确哪个真、哪个假),那么,这两个判断就是矛盾的。

比如:

“这马是白的”和“这马不是白的”就构成了逻辑矛盾。

两者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

而“这马是白的”和“这马是黄的”就不是逻辑矛盾。

虽然它们不能同真,但有可能都是假的:

如果它是一匹红色的马呢?

  两个矛盾的命题必然一真一假。

那么,无论是只有“一真”或是只有“一假”的情况,这“一真”和“一假”都包含在矛盾命题中,其余命题的真、假就完全明确了。

如:

在只有“一真”的情况下,这个“真”包含在矛盾中,其余的命题就都是假的;反之亦然。

  了解了这些常识,就可以用“锁定”矛盾的方法解答上题。

根据:

  甲说:

我会游泳

  乙说:

甲不会游泳

  这两个人的话是矛盾的,必有“一真”和“一假”,再根据题干条件:

只有一人说假话。

那么这个说假话的人就在甲和乙之间,其余的丙和丁都是说真话的。

根据丙的真话“乙不会游泳”,断定:

乙不会游泳;再根据丁的真话“我们有三个人会游泳”,断定:

除乙外,其余人都会游泳。

至此,所有的疑问都清楚了:

甲、丙、丁都说真话,也都会游泳;只有乙说假话,且不会游泳。

这是为说明矛盾类型题的“解析原理”设计的一个简单例题。

下面通过历年真题实例解读考试中这类逻辑判断题。

  例1.国王要为自己的女儿挑选一个最聪明勇敢的女婿,他向所有的求婚者宣称他已经把公主和两只狮子分别关进了三间房子,然后在三间房子门上分别写了一句话,让求婚者们去打开自己认为可以打开的门。

第一间房门上写着:

“这间房子里有狮子。

”第二间房门上写着:

“公主在第一间房子里。

”第三间房门上写着:

“这间房子里有狮子。

”其实这三句话中,只有一句话是真的。

  据此可以推断()。

[2009年河北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真题-92]

  A.公主在第一间房子里B.公主在第二间房子里

  C.公主在第三间房子里D.三间房子里关的都是狮子

  答案:

C

  考点:

逻辑矛盾

  解析:

(1)整合题干:

  ①第一间:

“有狮子”;

  ②第二间:

“公主在第一间”;

  ③第三间:

“有狮子”。

  

(2)根据题干条件“只有一句真话”,选择“找矛盾”解析,①、②矛盾,真话必在其中。

由此推出,第三间房门上写的是假话,所以,第三间房子里没有狮子。

因此,公主在第三间房子里。

  例2.关于某公司职员的工作状况进行如下三个描述:

“该公司所有职员都恪尽职守”,“该公司职员并不都恪尽职守”,“文茜女士恪尽职守”,其中有两个描述是假的。

  根据题干,仍不能确定下面哪个选项的真假?

()[2009年北京应届生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真题-37]

  A.文茜女士未恪尽职守B.该公司所有职员都不恪尽职守

  C.该公司有些职员不恪尽职守D.该公司所有职员都恪尽职守

  答案:

B

  考点:

逻辑矛盾

  解析:

(1)“该公司所有职员都恪尽职守”与“该公司职员并不都恪尽职守”矛盾。

其中必有一真一假,唯一的“真”就在其中,所以:

剩余的“文茜女士恪尽职守”必然是假的。

  

(2)接续推出“该公司所有职员都恪尽职守”必然假,因为“文茜女士不恪尽职守”。

唯一真的是“该公司职员并不都恪尽职守”。

  (3)于是可知:

A真,C真,D假。

而B真假不能确定。

  例3.黄某说张某胖,张某说范某胖,范某和覃某都说自己不胖。

如果四人陈述只有一个错,那么谁一定胖?

()[2009年广西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真题-86]

  A.仅黄某B.仅张某C.仅范某D.仅张某和范某

  答案:

B

  考点:

逻辑矛盾

  解析:

(1)题干确定的条件是:

四人中只有一人是错的;

  

(2)条件有矛盾的是“张某说范某胖、范某说自己不胖”,他俩之中必有一真一假,那么黄某和覃某就是对的;

  (3)由上述可推出,“覃某说自己不胖”“黄某说张某胖”都为真。

  例4.在向南方雪灾受灾地区的捐款活动中,某慈善组织收到一笔10000元的匿名捐款,该组织经过调查,发现是甲、乙、丙、丁四个人当中的某一个捐的。

慈善组织成员对他们进行求证时,发现他们的说法相互矛盾:

  甲说:

对不起,这钱不是我捐的。

  乙说:

我估计这钱肯定是丁捐的。

  丙说:

乙的收入最高,肯定是乙捐的。

  丁说:

乙的说法没有任何根据。

  假定四人中只有一个说了真话,那么到底谁是真正的捐款者呢?

()[2008年广东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真题-76]

  A.甲B.乙C.丙D.丁

  答案:

A

  考点:

逻辑矛盾

  解析:

(1)题中乙和丁所说矛盾,四人唯一的真话在这两者中,其余二人的话都假。

  

(2)从甲的假话“对不起,这钱不是我捐的”即可推出:

钱是甲捐的。

  总结:

  快读——遇到真假变化,不必详读分清。

  快解——揪出逻辑矛盾,剩余真假自明;倘若真假未明,辅助假设可行。

公务员考试《行测》逻辑判断快速制胜技巧(3)

  公务员考试等公职考试判断推理中逻辑判断题考点内容丰富,形式变化灵活,熟悉普通逻辑常识的同时了解掌握快速阅读、快速解答的方法和技巧,是达到事半功倍效果的途径。

本文通过实例剖析了逻辑判断快速制胜十二招之确定条件多排除做首选。

  公务员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考试中,逻辑判断题只给出一个确定的条件,只要“盯住”这个条件,快速寻找与条件相关联的其他条件。

可有些题给出的确定条件有两个以上,甚至更多,这就有可能在四个选项中有不符合条件的选项。

若能直观排除不符合条件的选项,则不必运用其他方法。

只要把条件代入,并排除与条件不符的选项,就可快速找到正确答案。

关于这一方法的具体应用见下文实例讲解。

  例1.甲、乙、丙、丁是四位天资极高的艺术家,他们分别是舞蹈家、画家、歌唱家和作家,尚不能确定其中每个人所从事的专业领域。

  已知:

  ①有一天晚上,甲和丙出席歌唱家的首次演出。

  ②画家曾为乙和作家画过肖像。

  ③作家正准备写一本甲的传记,他所写的丁的传记是畅销书。

  ④甲从来没有见过丙。

  下面哪一选项正确地描述了每个人的身份?

()[2009年北京应届生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真题-34]

  A.甲是歌唱家,乙是作家,丙是画家,丁是舞蹈家

  B.甲是舞蹈家,乙是歌唱家,丙是作家,丁是画家

  C.甲是画家,乙是作家,丙是歌唱家,丁是作家

  D.甲是作家,乙是画家,丙是舞蹈家,丁是歌唱家

  答案:

B

  考点:

排除法

  解析:

(1)根据条件①“甲和丙出席歌唱家的首次演出”,推知甲和丙不是歌唱家,排除A和C。

  

(2)根据条件②“画家曾为乙和作家画过肖像”,推知画家不是乙,排除D。

答案为B。

  例2.有四个外表看起来没有分别的小球,它们的重量可能各有不同。

取一个天平将甲、乙放一组,丙、丁为另一组分别放在天平的两边,天平是基本平衡的。

将乙和丁对调一下,甲、丁一边明显地要比乙、丙一边重很多。

可奇怪的是我们将天平的一边放上甲、丙,而另一边刚放上乙,还没有来得及放上丁时,天平就压向了乙一边。

  则四个球由重到轻的顺序是()。

[2009年广西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真题-89]

  A.乙、丁、甲、丙B.丁、乙、丙、甲

  C.乙、甲、丁、丙D.丁、乙、甲、丙

  考点:

排除法

  答案:

D

  解析:

(1)通过整理题干,可知:

甲、乙=丙、丁。

  

(2)通过:

甲、丁>乙、丙,可知丁>乙。

因此可以排除A、C。

  (3)通过:

甲、乙=丙、丁,丁>乙,可知甲>丙。

因此排除B。

答案为D。

  【提示】对于题干中条件较多的题,也可把题干条件一一分析,然后得出答案。

这种方法相对费时间,为节省时间,可使用排除法。

  例3.某领导决定在王、陈、周、李、林、胡等6人中挑几人去执行一项重要任务,执行任务的人选应满足以下所有条件:

王、李两人中只要一人参加;李、周两人中也只要一人参加;王、陈两人至少有一人参加;王、林、胡3人中应有两人参加;陈和周要么都参加,要么都不参加;如果林参加,李一定要参加。

  据此,可以推出()。

[2009年江苏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真题A类-54]

  A.王、陈不参加B.林、胡不参加

  C.周、李不参加D.李、林不参加

  答案:

D

  考点:

排除法

  解析:

(1)为直观,我们可将题干中的条件用约定的符号表达如下:

  ①王/李;(要么王,要么李)

  ②李/周;(要么李,要么周)

  ③王∨陈;(王或陈至少一个)

  ④王、林、胡有2人参加;

  ⑤陈,周/-陈,-周;(陈、周要么都参加,要么都不参加)

  ⑥林→李。

(林参加,李就一定参加)

  

(2)根据③“王∨陈”,可以排除选项A“王、陈不参加”。

  (3)根据④“王、林、胡有2人参加”可以排除选项B“林、胡不参加”。

  (4)根据②“李/周”,可以排除选项C“周、李不参加”,答案为D。

  例4.高中同学聚会,甲、乙、丙在各自的岗位上都做出了一些成绩,成为了教授、作家和市长。

另外:

  ①他们分别毕业于数学系、物理系和中文系。

  ②作家称赞中文系毕业者身体健康。

  ③物理系毕业者请教授写了一个条幅。

  ④作家和物理系毕业者在一个市内工作。

  ⑤乙向数学系毕业者请教过统计问题。

  ⑥毕业后,物理系毕业者、乙都没再和丙联系过。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2008年北京应届生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真题-33]

  A.丙是作家,甲毕业于物理系B.乙毕业于数学系

  C.甲毕业于数学系D.中文系毕业者是作家

  答案:

A

  考点:

排除法

  解析:

(1)根据题中多个已确定条件可直接排除选项。

  据条件⑤“乙向数学系毕业者请教”,排除B项:

乙毕业于数学系。

  据条件⑥“物理系毕业者、乙都没再和丙联系过”推出:

甲=物理系,排除C项:

甲毕业于数学系。

  据条件②“作家称赞中文系毕业者”排除D项:

中文系毕业者是作家。

  

(2)排除B、C、D后,答案为A。

  提示:

运用排除法颇具机动灵活性,针对不同的个体试题,可能有不同着眼点或切入点,有的简明,有的相对稍繁。

但是,对于应试来说,针对个别试题的个别手段往往没有普适性,应从宏观上把握。

  总结:

  快读——确定条件诸多,未必细读分明;

  快解——首选排除方法,辅助推演澄清。

公务员考试备考之下文推断“分解动作”

  

(一)下文推断题及其特有规律

  下文推断题是细节推断题的一种,是指根据已有信息,推测作者接下来解析的内容,如“作者接下来最有可能着重介绍的是”,“下文可能谈到的是”等等。

  下文推断题重在根据已有推知未来,因此有自己独特的规律:

  1、排除三种信息:

前文信息、本文信息与无关信息。

前文信息,指从逻辑事理上说应该在前文而非下文出现的信息(可以打个通俗的比方,就是我们应该先吃早饭再吃午饭,而不是先吃午饭再吃早饭)。

本文信息,指已经在本文中体现的信息,这种信息如果再在下文出现,行文就重复累赘。

无关信息,指与本文主旨相去甚远或者说与本文基本没有联系的信息。

2009年国考第62题完整地体现了这一规律:

  2009年国考第62题:

加拿大科学家在研究“威廉斯综合征”时意外地发现,有着音乐、数学天赋的人,他们的天赋其实是基因排列失常造成的,而且同样的基因失序也可能会导致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病。

大多数一出生就患有“威廉斯综合征”的孩子,他们体内的7号染色体错排了20个基因。

在全球每两万人当中,就有一人会出现这种情况。

  作者接下来最有可能着重介绍的是()

  A.基因失序与天才

  B.什么是“威廉斯综合征”

  C.“威廉斯综合征”的典型病例

  D.7号染色体对人类的重要意义

  ——答案为C,本文围绕基因失序展开,“威廉斯综合征”是基因失序的一种表现,文段末尾介绍了这一病症的病人都有基因失序的问题,根据就近原则当选C。

A项实为本段主旨,B项从逻辑上应在前文而非本文出现,D项偏离本文主旨(基因失序)。

  2、就近原则:

与结尾处信息衔接最紧密的为正确答案;

  3、延续性:

下文推断题往往是继续上文的话题,不会发生突兀的转折,即所谓“一以贯之”,故段尾信息往往是解题的入手之处。

  

(二)解题指要

  根据上述规律,我们总结出如下方法:

  1、结构类比法

  对于递进关系和并列关系,特别是并列关系,前后句在结构上,这里的结构既指形式结构,亦指逻辑结构,都往往是对称的,因此,根据前句的结构可大致揣摩出后句结构,推出答案。

例如:

  2008年国考第7题:

中国很早就有鲛(jiāo)人的传说。

魏晋时代,有关鲛人的记述渐多渐细,在曹植、左思、张华的诗文中都提到过鲛人。

传说中的鲛人过着神秘的生活,干宝《搜神记》载:

“南海之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

其眼,泣,则能出珠。

”虽然不断有学者做出鲛人为海洋动物或人鱼之类的考证,我个人还是认为他们是在海洋中生活的人类,其生活习性对大陆人而言很陌生,为他们增添了神秘色彩。

  作者接下来最有可能主要介绍的是()

  A.关于鲛人的考证B.鲛人的神秘传说

  C.有关鲛人的诗文D.鲛人的真正居处

  ——第一句相当于总论点,其后所有内容都是讲鲛人传说,故B项显然错误,全段是总分结构,第二句谈鲛人的记述,第三句谈鲛人的生活,第四句谈对鲛人到底为何物的考证,这三句之间实际上存在递进关系。

注意,第二句讲了鲛人的记述后,就以诗文佐证之,而诗文正是一种记述;第三句讲了鲛人的生活后,就以《搜神记》相关内容佐证之,由此类推,第四句谈到了鲛人为何物,以及学者的考证,接下来的内容应当是具体的考证内容,故选A。

  2、主旨推导法

  根据逻辑关系,围绕主旨进行推理,得出答案,也就是说,下文应当是与主旨相关的信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