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人教版选修4.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037780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7.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人教版选修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人教版选修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人教版选修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人教版选修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人教版选修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人教版选修4.docx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人教版选修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人教版选修4.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人教版选修4.docx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人教版选修4

人教选修四第一单元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基础梳理】

一、东征西讨定基业

1.隋末农民起义

隋炀帝暴政:

开凿大运河、远征高丽等。

但他开凿大运河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2.军事统一全国

(1)617年5月,劝父太原起兵。

(2)618年3月,隋炀帝被杀,隋朝灭亡。

(3)618年5月,李渊称帝,国号唐。

李世民被封为秦王。

(4)617-618年,迎击韩举集团。

消灭刘武周势力。

(5)620年,进入中原消灭王世充、窦建德势力。

(6)624年,消灭各地农民军和割据地主武装,统一全国。

3.玄武门之变

(1)原因:

李世民在统一战争中功绩最大,手下人才最多,形成了一个势力强大的集团。

(2)过程:

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哥哥李建成、弟弟李元吉。

逼迫父亲李渊退位,自己即皇帝位,年号贞观。

二、贞观之治

1.概念:

唐太宗在位时期封建政治开明、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秩序比较安定,文化繁荣,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发展,史称“贞观之治”。

它是封建地主阶级治国安邦的政治典范。

2.原因

(1)主观:

①吸取隋亡教训,避免重蹈覆辙;②唐太宗的雄才大略,个人作用。

(2)客观:

①隋朝的建

设和经济繁荣,创造条件;②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是社会繁荣的主要动力;③民族关系的融洽、对外交流的频繁和科技的进步为贞观之治的出现提供了条件。

3.举措:

(1)政治:

①治国思想上:

他唐太宗统治时期能够吸取随亡教训,反

复强调“存百姓”的思想。

②)用人策略上,任用贤良,虚怀纳谏。

完善隋朝的三省六部制,提高了效率,加强了君权。

③重视法律,颁行《唐律》,体现仁义为本的原则。

(2)经济:

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继续推行均田制,轻

徭薄赋,使唐初社会经济逐步复苏。

(3)文化:

主张文德治国,崇儒尊孔。

完善科举制,提高进士科地位,推动封建文化向高峰发展。

(4)民族关系:

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采取“战而后和”的政策,在东突厥地区设羁羁糜府州进行管辖;设安西都护府,管辖西域地区,与吐蕃和亲,促

进汉藏的友好和西藏地区的发展;使统一多民族中国进入鼎盛时期。

(5)外交:

采取开放的政策,设立鸿胪寺;鼓励外商来华贸易、居住、做官,与中国人通婚;对外来文明采取兼收并蓄的政策,增强了中外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4.评价

(1)贞观年间,唐太宗采取的各项积极措施,不仅形成了“贞观之治”繁荣局面,其政治经济制度、用人政策和民族政策等一直影响、贯穿到武则天统治时期和唐玄宗统治前期,为唐朝的持续发展和“开元之治”鼎盛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2)贞观之治调整统治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了生产关系,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王朝,力求长治久安。

但并不能改变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治世”的繁荣是建立在剥削和奴役广大劳动人民基础之上的。

三、评价唐太宗

唐太宗统治期间,吸取隋亡教训,知人善用,虚怀纳谏,完善了三省六部制度、科举制,对少数民族开明怀柔政策,经济上轻摇薄赋,休养生息,对外兼容并蓄。

这一系列政策为唐王朝带来政治清明、生产发展、文化繁荣的景象,为开元盛世打下坚实的基础,其很多制度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而其纳谏和用人方面的突出优点,特别是其清醒的反思能力和自我批评精神,更成为古代封建君王的楷模和典范。

【精讲例题】

下列关于“贞观之治”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隋末农民战争迫使唐初统治者吸取教训

B.唐的统一与安定为“治”的局面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C.唐太宗的个人作用是这

一局面出现的决定性因素

D.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是创造繁荣的基础

秦汉时期丞相一职由一个人担当,到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到了北宋相当于丞相的官职就更多了。

这一现象反映了()。

A.专制皇权不断加强B.中央政府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

C.丞相负担不断减轻D.中央对于地方政府的控制日益严密

唐太宗一反前代“贵中华,贱夷狄”的做法,而抚九族以仁,这一政策说明当时()。

A.统治者放

弃了对边疆用兵B.统治者的民族政策比较开明

C.各族之间关系一直非常和睦D.统治者通过册封各族首领以巩固边防

史载:

唐太宗时曾有大臣奏请修长城,太宗一笑之,日:

“安事苦民。

”对这一史实理解正确的是

()。

①唐太宗缺乏应有的文物保护意识②唐初无边患,长城已无防御作用③唐太宗重视发展经济,不愿浪费人力、物力④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使边境少数民族归附唐中央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炀帝大业二年)隋之极盛也。

承其全实,遂恣荒淫。

登极之初,即建洛邑,每月役丁二百万人。

导洛至河及淮.又引沁水达河,北通涿郡……丁男不充,以妇人兼役,而死者大半。

及亲征吐谷

浑,驻军青海,士卒死者十二三。

又三驾东征辽泽,皆兴百余万众,运者倍之。

……举天下之人十分九为盗贼。

身丧国灭,实自取之,盖资我唐之速有天下也。

——杜佑《通典》

材料二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

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胡曾《汴水》

材料三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汴河怀古》

回答:

(1)材料一认为隋朝由极盛而速亡的原因是什么?

它提出了哪些史实作为论据?

(2)材料二、三对隋朝开大运河的评议有什么不同?

结合有关史实,评议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影响。

【自我检测】

一、选择题

1.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夺取太子之位,他这一做法违背了()。

A.嫡长子继承制B.禅让制C.世袭制D.分封制

2.下列对文成公主入藏所起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使吐蕃与唐盟约“患难相恤,暴掠不作”B.使吐蕃与唐“和同为一家”

C.为吐蕃经济文化发展做出了贡献D.加强了唐对吐蕃的管辖

3.唐代中外交流十分频繁,最根本的原因是()。

A.唐代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B.对外交通发达

C.统治阶级实行开明的对外政策D.唐代重视对外贸易

二、非选择题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太宗说:

“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

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征讨东西,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灭亡,此皆朕目所见。

故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

——《贞观政要》

材料二唐太宗常用这样的比喻: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为人主,可不畏惧!

——《贞观政要》

材料三唐太宗说: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贞观政要》

材料四明代思想家李贽评论说:

“史言魏征善谏,愚

以为幸遇太宗耳。

不然,使遇好谀之主,未必不转谏为谀也。

——《史纲评要》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隋朝灭亡与“贞观之治”的关系。

(2)材料二表明唐太宗意识到什么实质问题?

他说这番话的意图何在?

(3)根据材料三指出当时唐太宗的指导思想和政策。

(4)材料四中李贽的评论说明了什么实质问题?

你的依据是什么?

参考答案:

【精讲例题】

【例

1】答案:

C

解析:

考查学生对“贞观之治”的争取理解。

“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是各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C项过分强调了唐太宗个人的作用,英雄人物不能单独创造历史。

【例2】答案:

A

解析:

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丞相制度演变的掌握。

在中国封建社会,对专制皇权的最大威胁是丞相,唐宋对丞相

之权的分解是为了集大权于皇帝之手。

【例3】答案:

B

解析:

考查学生对唐代民族政策的全面掌握和史料信息的提取能力。

“抚”是一种开明的民族政策,更有利于各民族间的友好交往,从而促进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

【例4】答案:

C

解析:

考查学生对唐代边疆问题的掌握及长城相关历史知识的运用能力。

任何朝代边疆问题都无法彻底解决,显然②不对,而①更无根据。

【例5】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阅读理解材料和正确认识、评价历史事件或现象的能力。

概括材料一中的观点和撷取材料论据回答第

(1)问;在理解材料二、三的评议的基础上概括比较归纳并再现相关史实,对其影响进行正确评议,回答第

(2)问。

答案:

(1)杜佑认为,隋亡原因在于:

隋炀帝不能居安思危;荒淫暴虐,滥用民力;农民

徭役、兵役负担太重,社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

所举史实:

营建东都洛阳;开通大运河;征伐吐谷浑;三征高丽。

(2)胡曾强调开大运河是隋亡的重要原因;皮日休则认为隋朝大运河

对沟通南北交通的作用是最重要的。

我们应当肯定大运河对巩固统一,对南北交通运输及经济发展的作用,但也要看到即便是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运河,也是隋炀帝采取暴虐损民的方法来

进行的,无休止、无限度的徭役和兵役,使社会生产无法正常进行,各种社会矛盾迅速激化。

这种方法极不可取,为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点评:

本题以大运河为切入点考查隋亡的历史原因,在回答问题是一定要注意从题干中提取有效信息,还要注意从教材中提取有助于答案组织的知识。

【自我检测】

1.A2.C3.A

4.

答案:

(1)因果关系。

“贞观之治”是在吸取隋亡教训后出现的。

(2)看到了人民群众的力量。

意图是要注意调整统治政策,以缓和阶级矛盾。

(3)注意总结历史经验。

重视用人和纳谏。

(4)封建君主专制。

因为大臣的谏或谀必须以君主好恶为转移,君主的意志决定一切。

 

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为了加强对东南地区的控制B.为了方便巡游江南

C.防洪灌溉是其主要功能D.是隋炀帝暴政的表现之一

2.唐太宗认为“为政之要,惟在得人”。

据此,他采取的措施有()

A.选贤任能、虚怀纳谏B.轻徭薄赋、劝课农桑

C.力倡节俭、禁造台榭D.限制佛教、裁汰僧尼

3.下列受唐朝文化影响最大的国

家和地区是()。

A.朝鲜、日本B.印度C.东南亚D.西亚、中亚

4.唐朝

掌管行政的中央机构是()。

A.门下省B.尚书省C.中书省D.行省

5.导致“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最主要的政治条件是

A.社会生产力空前提高

B.人口大量增加

C.阶级矛盾更加缓和D.国家政权更加巩固

6.唐太宗登上皇帝宝座的方式是

A.嫡长子继承B

.兄终弟及C.发动兵变D.民主选择

7.“告诉我,历史有什么用?

”——古往今来人们已经作出各种思考,其中唐太宗的回答是

A.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B.考古以证今,规时而达用

C.以古为镜,可以知兴衰D.鉴前世兴衰,考当今得失

8.唐朝时,我国与各国间的友好往来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

其原因不包括

A.中国的对外交通比过去发达B.中国的经济文化处于世界先进地位

C.唐朝的一些皇帝推行较开明的政策D.唐朝的疆域比过去扩大

9.唐太宗大败东突厥,俘虏东突厥的首领是()

A.皮罗阁  B.颉利可汗C.大祚荣  D.骨力裴罗

10.唐朝与朝鲜的交往同唐朝与印度的交往相比,共同点主要是()

A.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影响B.贸易往来频繁

C.文化艺术的相互吸收D.生活习俗的相互影响

11.下列说法不符合唐太宗的是()

A.善于纳谏B.重用贤能C.轻徭薄赋D.唐由盛转衰

12.唐太宗曾说:

“吾居位以来……锦绣珠玉不绝于前,宫室台榭屡有兴作,犬马鹰隼无远不致,行游四方供顿烦劳”。

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唐太宗牢记隋

亡教训,善于反省自己的过失

B.唐太宗时期对人民剥削依然沉重

C.唐太宗时期政权统一,疆域广阔、交通便利

D.唐太宗

时期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物产丰富

13.唐太宗曾多次说过:

“君,舟也;人,水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

”唐太宗有上述认识是因为他()

A.认识到君民是互为因果关系的

B.认真总结了前代灭亡的教训

C.代表了广大人民的利益D.看到了人民的伟大力量

14.“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繁荣。

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反映了唐太宗()

A.民贵君轻的思

想B.农业为本的思想

C.君治为本的思想D.心存百姓的思想

15.右图描绘了松赞干布的使臣向唐太宗请求通婚的情景,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采用册封的方式迫使少数民族政权臣服唐政府

B.凭借先进的经济文化形成对周遍民族的巨大向心力

C.通过互派使者的方式维持与少数民族的友好关系

D.通过和亲的手段有效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二、

非选择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贞观二年,

太宗谓侍臣曰:

“凡事

皆须务本。

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

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

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

回答:

(1)唐太宗所说的“时”是指什么?

2)这

段话体现了唐太宗的什么思想?

(3)结合史实说明唐太宗产生这一认识的原因,

并列举唐朝政府为“不夺农时”而采取的措施。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2.A3.A4.B5.D6.C7.C8.D9.B10.C11.D

12.C13.D14.C15.B

二、非选择题

16.答案:

(1)指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时间。

(2)“存百姓”的思想。

(3)原因:

隋炀帝“兵戈屡动,土木不息”,三征高丽,修建东都洛阳,开运河,修驰道,滥用民力,终于引发隋末农民起义。

唐太宗亲身经历过这段历史,总结隋亡教训而产生的认识。

措施:

唐太宗轻徭薄赋、戒奢从简,全面推行“庸”制,农民不愿意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

唐玄宗实行募兵制,减轻了农民的兵役负

担,保证了生产时间。

唐后期实行两税法,取消一切杂役。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多谢您的浏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