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阅读《世说新语》二则第二套复习试题含答案 20.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035115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阅读《世说新语》二则第二套复习试题含答案 20.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阅读《世说新语》二则第二套复习试题含答案 20.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阅读《世说新语》二则第二套复习试题含答案 20.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阅读《世说新语》二则第二套复习试题含答案 20.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阅读《世说新语》二则第二套复习试题含答案 20.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阅读《世说新语》二则第二套复习试题含答案 20.docx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阅读《世说新语》二则第二套复习试题含答案 2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阅读《世说新语》二则第二套复习试题含答案 20.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阅读《世说新语》二则第二套复习试题含答案 20.docx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阅读《世说新语》二则第二套复习试题含答案20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阅读《世说新语》二则第二套复习试题(含答案)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

“尊君在不?

”答曰:

“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

“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与友期行》

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

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子曰:

“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田也!

”(《雍也》)

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子曰: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子曰: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

子夏曰: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论语》十二章

22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1)陈太丘与友期行____

(2)元方入门不顾____

(3)学而不思则罔____

(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____

222.下列各组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可以为师矣/为人谋而不忠乎

B.博学而笃志/人不知而不愠

C.学而时习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D.吾日三省吾身/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223.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讲的是“学”和“思”的关系,这是孔子所提倡的一种学习方法。

B.客人所说的“尊君”和元方所说的“家君”意思相同,都指陈太丘,在文中互换位置并不影响阅读。

C.古人讲究“仁义礼智信”,元方指责客人“无信、无礼”,这让客人很惭愧。

D.“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讲的是有关修身的。

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人保持自己的志向的重要性。

22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2)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答案】

221.

(1)约定

(2)回头看(3)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4)以……为快乐

222.C

223.B

224.

(1)友人感到惭愧,下车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进了家门。

(2)替人谋划事情是不是尽心竭力呢?

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诚信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解析】

221.考查文言实词。

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此题注意古今异义词,期:

约定。

顾:

回头看。

乐:

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222.A.成为、作为/替。

B.表并列/表转折。

C.都是作代词。

D.每天/天。

故选C。

223.B.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家君:

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虽都指陈太丘,但是互换位置就不恰当了。

故选B。

224.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理解和翻译能力。

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做到句不离篇。

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

第三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

第四句子要通顺,语气要连贯,结构要完整,注意句子中省略内容,在不影响句子原意的前提下,可增加少量字词来疏通句子。

注意关键词:

引:

拉。

顾:

回头看。

省:

反省。

谋:

策划,出谋献计。

传:

老师所授的知识。

【点睛】

译文

甲文,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

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

“你的父亲在吗?

”元方回答道:

“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

”友人便生气地说道:

“真不是君子啊!

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元方说:

“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乙文,孔子说:

“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

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君子吗?

曾子说:

“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

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

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可信了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孔子说:

“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能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孔子说:

“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当(别人的)老师了。

孔子说:

“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有害。

孔子说:

“多么贤德啊,颜回!

一碗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爱好学习)的乐趣。

多么贤德啊,颜回!

孔子说:

“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孔子说:

“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枕着它睡,乐趣也在这当中。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

孔子说:

“几个人同行,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

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发现他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对照着改正自己的缺点。

孔子说:

“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子夏说:

“博览群书并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

“尊君在不?

”答曰:

“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

“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

“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世说新语》)

(乙)宾客诣①陈太丘宿,太丘使元方、季方炊。

客与太丘论议②,二人进火③,俱委而窃听。

炊忘著箄④,饭落釜中。

太丘问:

“炊何不馏⑤?

”元方、季方长跪曰:

“大人与客语,乃俱窃听,炊忘著箄,饭今成糜⑥。

”太丘曰:

“尔颇有所识⑦不?

”对曰:

“仿佛志⑧之。

”二子俱说,更相易夺⑨,言无遗失。

太丘曰:

“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

(选自《世说新语·夙惠》)

注释:

①诣:

拜见。

②论议:

这里指谈论玄理。

③进火:

烧火。

④箅bì:

蒸饭的器具,使米不至于落入水中。

著箅,放竹箅。

⑤馏:

蒸饭。

⑥糜:

粥。

⑦识:

所收获的知识。

⑧志:

记得。

⑨更相易夺:

互相改正错误。

22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陈太丘与友期行

(2)太丘舍去

(3)元方入门不顾(4)俱委而窃听

22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2)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

227.“读文品人”,请通读甲乙两文,简单分析元方从小就如此聪明善辩的原因。

【答案】

225.①约定 ② 舍弃、丢下  ③ 回头看  ④偷偷地

226.

(1)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2)太丘说:

即然这样,只吃稀粥也就行了,何必一定要吃饭呢?

227.元方善于抓住机会学习的刻苦好学精神,一是父亲陈太丘的言传身教(陈太丘在元方兄弟做错事时,没有指责,而是以提问所听谈话的内容的方式来考验他们,对待他们的过错,用宽容来原谅。

这种教育方法,让他们最终成为博学多才的人;二是元方自己聪明好学。

【解析】

【分析】

225.考查文言实词。

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此题注意:

“期”,动词,约定;“舍”,舍弃;“顾”,回头看。

226.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理解和翻译能力。

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做到句不离篇。

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

第三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

第四句子要通顺,语气要连贯,结构要完整,注意句子中省略内容,在不影响句子原意的前提下,可增加少量字词来疏通句子。

①关键词:

“日中”,正午时分;“至”,到。

②关键词:

“如此”,这样;“但”,只;“糜”,比较稠的粥;“饭”,动词,吃饭。

227.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从甲文来看,陈元方有礼有节地反驳客人,“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表现了陈元方的聪颖仁慧、知书达理。

从乙文来看,一方面是元方善于抓住机会刻苦好学,“客与太丘论议,二人进火,俱委而窃听”;另一方面是父亲陈太丘的言传身教。

他看到儿子们这么爱学习,内心非常欣慰,对于一些因勤学导致的细小疏漏并不责纠,“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

”因此陈元方后来以博学多才而天下闻名,这和他从小所具有的良好学习氛围,以及他自身勤学苦练积极学习有着最直接的关系。

【点睛】

译文

甲文,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

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

“你的父亲在吗?

”元方回答道:

“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

”友人便生气地说道:

“真不是君子啊!

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元方说:

“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乙文,有客人在陈太丘(陈寔)家留宿,太丘让元方(陈纪)、季方(陈谌)兄弟二人做饭。

兄弟二人正在烧火,听见太丘和客人在谈论,都停下来偷听。

做饭时忘了放箅子,米都落进锅里。

太丘问:

“为什么没蒸饭呢?

”元方、季方跪在地上说:

“您和客人谈话,我们俩都在偷听,结果忘了放箅子,饭都成了粥了。

”太丘说:

“你们还记得我们说了什么吗?

”兄弟回答道:

“大概还记得。

”于是兄弟二人跪在地上一块儿叙说,互相补充,大人说的话一点都没有遗漏。

太丘说:

“能够这样,喝粥就行了,不必做饭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

“尊君在不?

”答曰:

“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

“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

“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乙)

(郭伋)始至行部①,到西河美稷②,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

伋问:

“儿曹何自远来?

”对曰:

“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

”伋辞谢之。

及事讫,诸儿复送至郭外,问“使君何日当还?

”伋谓别驾从事③,计日告之。

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伋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④,须期乃入。

其为人若此。

(节选自《后汉书·郭伋传》)

(注释)①郭伋(jí)始至行部:

郭伋刚担任并州牧,首次出巡。

行部:

出巡。

②西河美稷:

地名。

③别驾从事:

部下官吏,相当于随行秘书。

④野亭:

郊野外的亭子。

228.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元方入门不顾顾:

回头看

B.伋辞谢之谢:

道歉

C.及事讫讫:

完毕

D.先期一日期:

约定的日期

229.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儿曹何自远来?

”对曰:

“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

(2)伋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须期乃入。

230.从甲、乙两文的故事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

228.B

229.

(1)“孩子们为什么远道而来?

”(孩子们)回答说:

“听说使君到来,(我们很)高兴,所以来这里欢迎。

(3)郭伋认为(进城)失信于孩子们,于是在野外亭中留宿,必须(等到)约定日期才进城。

230.示例:

①做人要有礼貌;②要勇于改正错误;③要容许别人改正错误;④成人要为儿童做表率;⑤对儿童也要说话算数;⑥做人要言行一致。

【解析】

228.B.伋辞谢之谢:

感谢。

故选B。

229.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理解及翻译能力。

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连贯;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以及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翻译。

注意:

闻:

听说。

故:

所以。

野亭:

郊野外的亭子。

期:

约定日期。

230.本题考查感悟启示。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两文内容的基础上来谈即可。

甲文从客人对子骂父的角度可以得出:

做人除要讲求信用外还要讲礼貌;从“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可以得出,做人要做到知错就该,更要给人改错的机会。

从乙文郭伋守信可以得出做人要讲信用,言行一致,特别是面对孩子时,更要做孩子的好榜样。

【参考译文】

甲: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

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

离开后朋友才到。

元方当时年七岁,在门外玩耍。

朋友问元方:

“你的父亲在吗?

”(元方)回答道:

“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

”朋友便生气地说道:

“真不是君子啊!

和别人相约出行,却丢下别人自己走。

”元方说:

“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

您没到,这是不讲信用(的表现);对孩子骂他父亲,这是没礼貌(的表现)。

”朋友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大门。

乙:

郭伋刚担任并州牧,首次出巡。

到达西河美稷,有数百名儿童,各自骑着竹马,在道旁停留拜迎。

郭伋问:

“孩子们为什么远道而来?

”(孩子们)回答说:

“听说使君到来,(我们很)高兴,所以来这里欢迎。

”郭伋向他们表示感谢。

等到事情办完后,孩子们又将他送到城外,问道:

“使君什么时候再回来?

”郭伋告诉了部下官吏,算好了日子告诉他们。

巡视后返回,比预计日期提前了一天,郭伋认为(进城)失信于孩子们,于是在野外亭中留宿,必须(等到)约定日期才进城。

他做人就是这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