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河南分校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
《届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河南分校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河南分校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河南分校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河南分校2014届高三第一次(8月)月考语文试题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文言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l~3题。
(9分,每小题3分)
曹景宗,字子震,新野人也。
父欣之,为宋将,位至征虏将军、徐州刺史。
景宗幼善骑射,好畋猎,常与少年数十人泽中逐麞鹿。
每众骑赴鹿,鹿马相乱,景宗于众中射之,人皆惧中马足,鹿应弦辄毙,以此为乐。
未弱冠,欣之于新野遣出州,以匹马将数人,于中路卒逢蛮贼数百围之。
景宗带百余箭,乃驰骑四射,每箭杀一蛮,蛮遂散走,因是以胆勇知名。
颇爱史书,每读《穰苴》《乐毅传》,辄放卷叹息曰:
“丈夫当如是!
”建武四年,太尉陈显达督众军北围马圈,景宗从之,以甲士二千设伏,破魏援拓跋英四万人。
及克马圈,显达论功,以景宗为后,景宗退无怨言。
魏主率众大至,显达宵奔,景宗导入山道,故显达父子获全。
五年,魏拓跋英寇钟离,围徐州刺史昌义之。
高祖诏景宗督众军援义之,豫州刺史韦睿亦预焉,而受景宗节度。
先是,高祖诏景宗等逆装高舰,使与魏桥等,为火攻计。
令景宗与睿各攻一桥,睿攻其南,景宗攻其北。
六年三月,春水生,淮水暴长六七尺。
睿遣所督将冯道根、李文钊、裴邃、韦寂等乘舰登岸,击魏洲上军尽殪。
景宗因使众军皆鼓噪乱登诸城,呼声震天地。
(魏将)杨大眼于西岸烧营,英自东岸弃城走。
诸垒相次土崩,悉弃其器甲,争投水死,淮水为之不流。
景宗令军主马广蹑大眼至濊水上,四十余里,伏尸相枕。
义之出逐英至洛口,英以匹马入梁城,缘淮百余里,尸骸枕藉。
生擒五万余人,收其军粮器械,积如山岳,牛马驴骡,不可胜计。
景宗乃搜军所得生口万余人,马千匹,遣献捷。
景宗为人自恃尚胜,每作书,字有不解,不以问人,皆以意造焉。
虽公卿无所推,惟韦睿年长,且州里胜流,特相敬重。
同宴御筵,亦曲躬谦逊,高祖以此嘉之。
高祖数宴见功臣,共道故旧,景宗醉后谬忘,或误称下官,高祖故纵之,以为笑乐。
(节选自《南史·曹景宗列传》)
1、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于中路卒逢蛮贼数百围之 卒:
最终
B.及克马圈,显达论功,以景宗为后 克:
攻占
C.击魏洲上军尽殪 殪:
杀死
D.景宗令军主马广蹑大眼至濊水上 蹑:
追击
2、下面五句话中全部表现曹景宗技能超群、才干卓异的一组是( )
①鹿马相乱,景宗于众中射之 ②每箭杀一蛮,蛮遂散走
③每读《穰苴》《乐毅传》,辄放卷叹息曰:
“丈夫当如是!
” ④击魏洲上军尽殪
⑤不以问人,皆以意造焉 ⑥景宗因使众军皆鼓噪乱登诸城,呼声震天地
A.①②⑤ B.③④⑤C.①④⑥ D.①②⑥
3、下列对文意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景宗年少时不仅擅长骑马射箭,而且酷爱读书,有远大的志向,认为男子汉大丈夫就应该像穰苴、乐毅那样为国家建功立业。
B.在马圈之战中,景宗用两千奇兵击破北魏援军拓跋英的四万人马,战后论功却被陈显达排到了后面,景宗毫无怨言,仍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使显达父子得以保全性命。
C.在增援徐州刺史昌义之的战役中,景宗采用火攻烧毁魏军营垒,俘虏五万多人,收缴的军粮、武器装备堆积如山,牛马驴骡不可胜数。
D.武帝经常设宴接见功臣,共叙故旧。
景宗酒后胡言乱语,有时讲错下属官吏的名字。
武帝故意任他讲下去,以此取笑娱乐。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19分)
鲁恭字仲康,扶风平陵人也。
其先出于鲁顷公,为楚所灭,迁于下邑,因氏焉。
祖父匡,王莽时,为羲和,有权数,号曰“智囊”。
父某,建武初,为武陵太守,卒官。
时恭年十二,弟丕七岁,昼夜号踊不绝声,郡中赙赠①无所受,乃归服丧,礼过成人,乡里奇之。
十五,与母及丕俱居太学,习《鲁诗》,闭户讲诵,绝人闲事,兄弟俱为诸儒所称,学士争归之。
太尉赵憙慕其志,每岁时遣子问以酒粮,皆辞不受。
恭怜丕小,欲先就其名,托疾不仕。
郡数以礼请,谢不肯应,母强遣之,恭不得已而西,因留新丰教授。
建初初,丕举秀才,恭始为郡吏。
太尉复举恭直言②,待诏公车,拜中牟令。
恭专以德化为理,不任刑罚。
中牟许伯等争田数讼,累守令不能决,恭为平理曲直,皆退而自责,辍耕相让。
亭长纵人借牛而不肯还之,牛主讼于恭。
恭召亭长,敕令归牛者再三,犹不从。
恭叹曰:
“是教化不行也。
”欲解印绶去。
掾吏涕泣共留之,亭长乃惭悔,还牛,诣狱受罪,恭贳不问。
于是吏人信服。
建初七年,郡国螟伤稼,犬牙缘界,不入中牟。
河南尹袁安闻之,疑其不实,使仁恕掾肥亲③往廉之。
恭随行阡陌,俱坐桑下,有雉过,止其傍。
傍有童儿,亲曰:
“儿何不捕之?
”儿言:
“雉方将雏。
”亲瞿然而起,与恭诀曰:
“所以来者,欲察君之政迹耳。
今虫不犯境,此一异也;化及鸟兽,此二异也;竖子有仁心,此三异也。
久留,徒扰贤者耳。
”还府,具以状白安。
恭在事三年,会遭母丧去官,吏人思之。
其后拜为《鲁诗》博士,由是家法学者日盛。
迁侍中,数召宴见,问以得失,赏赐恩礼宠异焉。
迁乐安相。
是时东州多盗贼,群辈攻劫,诸郡患之。
恭到,重购赏,开恩信,其渠帅张汉等率支党降,恭上以汉补博昌尉,其余遂自相捕击,尽破平之,州郡以安。
恭在公位,选辟高第,至列卿郡守者数十人。
而其耆旧大姓,或不蒙荐举,至有怨望者。
恭闻之,曰:
“学之不讲,是吾忧也。
诸生不有乡举乎?
”终无所言。
恭性谦退,奏议依经,潜有补益,然终不自显,故不以刚直为称。
三年,以老病策罢。
六年,年八十一,卒于家。
(节选自《后汉书•鲁恭传》)
注:
①赙fù赠:
赠送财物给办丧事的人家。
②直言:
汉晋时期察举科目名,意为直言敢谏。
③仁恕掾:
官名;肥亲,人名。
4.对下列句子中划横线的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尉赵憙慕其志慕:
仰慕
B.使仁恕掾肥亲往廉之廉:
查访
C.雉方将雏。
雏:
幼鸟
D.或不蒙荐举,至有怨望者望:
责备
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鲁恭“以德化为理”的一组是()
①闭户讲诵,绝人闲事②恭怜丕小,欲先就其名,托疾不仕
③恭为平理曲直,皆退而自责,辍耕相让④不以刚直为称
⑤掾史涕泣共留之,亭长乃惭悔⑥郡国螟伤稼,犬牙缘界,不入中牟
A、①③④B、①②④C、③⑤⑥D、②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恭的祖先是鲁顷公,被楚国灭亡之后,迁居到下邑,于是改姓鲁。
祖父鲁匡,王莽时担任羲和的官职。
鲁恭的父亲,在建武初年,担任武陵太守,死在官任上。
B、太尉时常派儿子送酒和粮食给鲁恭,鲁恭拒不接受。
鲁恭想先成就弟弟的功名,就推托自己生病,不肯做官。
直到弟弟在建初初年考取了秀才,他才到州郡担任官吏。
C、鲁恭担任中牟令,重视道德的教化作用,不施用刑罚,出现了令仁恕掾肥亲赞叹不已的“三异”局面:
虫害不侵犯边境,德化及于禽兽,小孩子有仁爱之心。
D、鲁恭担任《鲁诗》博士时,广收后学,到他家求学的人一天比一天多,经他选拔任用的官员多达几十位。
后来升任为侍中,皇上多次召见他,向他询问政事得失情况,得到的赏赐礼遇非同一般。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中牟许伯等争田数讼,累守令不能决,恭为平理曲直,皆退而自责,辍耕相让。
(5分)
(2)恭性谦退,奏议依经,潜有补益,然终不自显,故不以刚直为称。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8-9题。
(7分)
武威①春暮,闻宇文判官西使还,已到晋昌②
岑参
片雨过城头,黄鹂上戍楼。
塞花飘客泪,边柳挂乡愁。
白发悲明镜,青春换敝裘。
君从万里使,闻已到瓜州。
【注】①武威:
即凉州。
唐天宝元年改为武威郡,治所在今甘肃武威。
②晋昌:
即瓜州,
8、“边柳挂乡愁”一句中哪个字用得最生动传神?
请赏析。
(5分)
9、后四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每句1分,共6分)
(1)三岁为妇, 。
,靡有朝矣。
(《诗经》)
(2)陛下亦宜自谋, , 。
(诸葛亮《出师表》)
(3),。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屈原《离骚》)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
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
桥边的老人
海明威
一个戴着钢丝边眼镜的老人坐在路旁,衣服上尽是尘土。
河上搭着一座浮桥,大车、卡车、男人、女人和孩子们在涌过桥去。
骡车从桥边蹒跚地爬上陡坡,一些士兵帮着推动轮辐。
卡车嘎嘎地驶上斜坡就开远了,把一切抛在后面,而农夫们还在齐到脚踝的尘土中踯躅着。
但那个老人却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
他太累,走不动了。
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察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
完成任务后,我又从桥上回到原处。
这时车辆已经不多了,行人也稀稀落落,可是那个老人还在原处。
“你从哪儿来?
”我问他。
“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
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
“那时我在照看动物。
”他对我解释。
“噢。
”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
“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
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
”
他看上去既不像牧羊的,也不像管牛的。
我瞧着他满是灰尘的黑衣服,尽是尘土的灰色面孔,以及那副钢丝边眼镜,问道,“什么动物?
”
“各种各样,”他摇着头说,“唉,只得把它们撇下了。
’’
我凝视着浮桥,眺望着充满非洲色彩的埃布罗河三角洲地区,寻思着究竟要过多久才能看到敌人,同时一直倾听着,期待第一阵响声,它将是一个信号,表示那神秘莫测的遭遇战即将爆发,而老人始终坐在那里。
“什么动物?
’’我又问道。
“一共三种,”他说,“两只山羊,一只猫,还有四对鸽子。
”
“你只得撇下它们了?
”我问。
“是啊。
怕那些大炮呀。
那个上尉叫我走,他说炮火不饶人哪。
”
“你没家?
”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在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
“没家,”老人说,“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
猫,当然不要紧。
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
我简直不敢想。
”
“你的政治态度怎样?
”我问。
“政治跟我不相干,”他说,“我76岁了。
我已经走了12公里,再也走不动了。
’’
“这儿可不是久留之地,”我说,“如果你勉强还走得动,那边通向托尔托萨的岔路上有卡车。
”
“我要待一会,然后再走,”他说,“卡车往哪儿开?
”“巴塞罗那。
”我告诉他。
“那边我没有熟人,’’他说,“不过我还是非常感谢你。
”
他疲惫不堪地茫然瞅着我,过了一会又开口,为了要别人分担他的忧虑,“猫是不要紧的,我拿得稳。
不用为它担心。
可是,另外几只呢,你说它们会怎么样?
”
“噢,它们大概挨得过的。
”
“你这样想吗?
”
“当然,”我边说边注视着远处的河岸,那里已经看不见大车了。
“可是在炮火下它们怎么办呢?
人家叫我走,就是因为要开炮了。
”“鸽茏没锁上吧?
”我问道。
“没有。
”“那它们会飞出去的。
”
“嗯,当然会飞。
可是山羊呢?
唉,不想也罢。
”他说。
“要是你歇够了,我得走了。
”我催他,“站起来,走走看。
”“谢谢你。
”他说着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
“那时我在照看动物。
’’他本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
”
对他毫无办法。
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罗挺进。
可是天色阴沉,乌云密布,法西斯飞机没能起飞。
这一点,再加上猫会照顾自己,或许就是这位老人仅有的幸运吧。
(选自人教版《小说阅读》选修教材)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这篇小说以战争为题材,展现了宏大的战争场面,情节跌宕起伏,语言质朴清新,反对战争的深刻主题得以体现。
B.小说以“我”为全知视角,讲述了一个“现在进行时”的故事,“我”的出现增加了作品的真实感,亲切感。
C.老人多次说猫会照顾自己,经两次劝告始终没有挪动离开,意在表现他老迈唠叨、对外界反应麻木的精神状态。
D.小说通过我与老人的对话表现人物心理,虽然没有一句情绪化的语言,但老人的内心之痛却细致入微的体现出来。
E.我注视着最后几辆大车匆忙驶下河边的斜坡,暗示了我对老人命运的担心,也让读者推想出老人凶多吉少的未来。
(2)小说中的老人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请简要分析。
(6分)
(3)小说中老人三次说“在照看动物”,各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6分)
(4)小说为什么以“桥边的老人”为题?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偶然中有必然
张卫民
1956年,李振声调到陕西杨陵中国科学院西北农业生物研究所。
当时,正赶上西北小麦产区条锈病大流行。
引起小麦条锈病大流行的原因是病菌变异的速度快,而育种的速度跟不上。
但通过小麦育种解决小麦条锈病问题是当时的世界性难题。
条锈病使黄河流域小麦减产100多亿斤,李振声感到自己肩上的担子的沉重。
他认为,仅靠小麦种内资源是难以育成较为持久的抗病品种的,必须另辟蹊径,开拓新的研究领域。
在北京期间,李振声从事种植牧草改良土壤研究时发现,肆虐的条锈病丝毫不影响牧草的长势。
此时,李振声冒出个大胆设想:
通过牧草与小麦杂交把草的抗病基因转移给小麦。
1964年,在李振声的小麦远缘杂交进行到第8个年头时,一场特殊的天气现象使研究前景突然明朗起来。
那一年天气非常特殊,在小麦成熟之前,差不多连续40天的阴雨,到6月14日这一天,天气突然暴晴,阳光极强,温度陡升,一天之间,李振声的试验田里1000多份杂种后代,绝大部分都青干了,只有一个后代没有青干,而且叶子还是金黄色,种子饱满,非常正常,这表明它既抗旱又抗高温,而且抗虫害。
这个后代被称为“小偃55-6”,就是后来推广面积最大的“小偃6号”的祖父。
“小偃55-6”只是一个初步成功,真正的成功却用了20多年的时间。
1969年的一天,其时正值小麦成熟季节,李振声和李璋一起去地头转转。
在转到一块育种田时,李振声发现一株小麦表现不错,就让李璋把这株小麦拔回去重点烤种。
这株小麦,就是后来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开创了小麦远缘杂交新领域并种遍我国黄淮麦区的小麦良种“小偃6号”的原始第一株。
这株小麦,使研究取得了突破,经过几年的观察和试种,终于培育出了新品种。
小偃麦的抗病性强、产量高、品质好,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于是农村流传开了这样一句民谣:
“要吃面,种小偃。
”李振声则笑言:
“我们今天能吃到发面馒头和面包,应该谢谢大自然,也要谢谢给小麦提供优良基因的小草。
”
为了缩短育种的时间,李振声着手创建小麦染色体工程。
一次偶然的机会,李振声在收获的远缘杂交麦子中,发现了一种带有遗传标记性状的蓝粒小麦,蓝粒基因在小麦胚乳细胞的糊粉层中表达,因此种子呈蓝色。
李振声利用“小偃蓝粒”进一步与小麦杂交,并通过染色体重组创造了一种只有一条携带蓝粒基因偃麦草染色体的蓝粒单体小麦。
蓝单体小麦在一个麦穗上可以长出四种颜色的种子,深蓝、中蓝、浅蓝和白粒。
蓝粒单体小麦培育成功,为小麦染色体工程育种的实用化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我国的施肥量与粮食产量是同步增长的;80年代以后,施肥量还在增长,可是粮食产量却没有增加。
这样不仅浪费资源,农田大量施用氮肥严重影响江河湖库水质。
李振声设想:
用生物技术提高作物对土壤中本身含有的磷的吸收利用效率。
这样不仅节省了化肥,还保护了环境。
1992年,李振声在北京市昌平建立了一个育种基地。
基地刚建起来的时候,没有食堂,连路都不通。
李振声骑个自行车,带个饭盒,在田里一呆就是一天。
为了找到能够高效吸收利用土壤中磷的小麦种质资源,他耐心地对种在花盆中的数千份种质进行筛选。
功夫不负有心人,李振声最后发现了一批“磷高效”和“氮高效”的小麦种质资源,并研究揭示了其生理机制与遗传基础。
李振声科研过程充满“偶然”和“机遇”,他对此深有感慨:
“科研中偶然中有必然,就看你能不能抓住这个机遇。
”其实,李振声每天都在地里查看,所以才有可能敏锐地发现到如此多的关键细节。
(摘编自张卫民《中国杂交小麦之父李振声》)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李振声想通过牧草与小麦杂交,把草的抗病基因转移给小麦,进而培育出能抗御条锈病的小麦新品种。
这个想法在当时很难实现。
B.偃麦草的花期与小麦的花期不同,花期不同就不能自然授粉,要想让它们同期开花,实现自然授粉,只能靠人工来创造光照环境。
C.李振声培育的小麦新品种,获得了巨大效益,深受农民的欢迎,面对自己的科研成果,他却表现得很谦虚,将之归功于大自然。
D.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农民施肥用量超过了农作物生长所需,以致多施的化肥进入了江河水库,这是造成地表水质恶化的唯一原因。
E.本文通过记述育种专家李振声培养小麦新品种的艰难过程,向我们展示了一位科学大家高度的责任感与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的良好风范。
(2)为什么说“远缘杂交之路是艰难的”?
请简要分析。
(6分)
(3)李振声在小麦研究上取得了哪些成就?
请简要概括。
(6分)
(4)“偶然中有必然”,李振声科研中有多次体现。
请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理解。
(8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A.新一届政府倡导节约之风,严禁官员大吃大喝。
然而一些地方转变作风仍存在虚与委蛇的现象,阻碍了中央精神的贯彻落实。
B.近几年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进行棚户区改造。
居住条件艰苦的群众,都兴奋地搬进新居,告别了长达数十年萍飘蓬转的窘迫生活。
C.税务部门为了要政绩,不断对原本经营困难的企业加重税收,甚至今年收取明年的税。
这种寅吃卯粮的做法只能使企业越加困难。
D.如果胸无城府,缺乏科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即使有调查得来的大量素材,也会茫然不知所措,更别说彻底地解决问题了。
1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第十八届全国书博会在郑州举行,广东参展的出版物至少有4500种以上,其中《王蒙自传》、《我在央视》等一批精品备受读者青睐。
B.国家卫生部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平均每年每人要“挂8瓶水”,远远高于国际上2.5瓶~3.3瓶的水平,我国俨然已成“吊瓶大国”。
C.艺术家能把自己心灵的创伤和对社会现状的痛苦感受,毫无顾忌地倾泻出来,靠的是以艺术来直接表达的。
D.建设部拟定了未来十年期间我国将建成城市住宅20亿平方米,届时,我国城市人均居住面积将达到15平方米。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
对一个作家来说,最好的说话方式是写作,,,,,
,,在当今这样的时代里,更是如此。
①我希望你们能耐心地读一下我的书
②我该说的话都写进了我的作品里
③即便你们读了我的书,我也不期望你们能改变对我的看法
④用嘴说出的话随风而散,用笔写出的话永不磨灭
⑤世界上还没有一个作家,能让所有的读者都喜欢他
⑥当然,我没有资格强迫你们读我的书
A.②①③⑥④⑤B.①②⑥③⑤④C.②④⑤①⑥③D.②④①⑥③⑤
16、以“地上的狮、虎”为开头,重组下面的句子。
(可适当增删词语,但不能增减信息)(5分)
天鹅在水中为王,是凭着一切足以缔造太平世界的所有美德,如高尚、尊严、仁厚等等;而地上的狮、虎,空中的鹰、鹫就不是这样,都只以善战称雄,以逞强行凶统治群众。
地上的狮、虎
17、根据下面表格显示的内容,将表后文段的空缺处补充完整。
要求,语言连贯、简洁,不得出现数字。
近年部分国家经济增长及社会发展支出比例统计表
国家
分项
发达国家
新兴经济体
美国
英国
巴西
印度
中国
经济增长率
3%
2.3%
6%
6.8%
9.6%
教育、卫生、社保等公共事业支出占GDP的比例
16%
21%
14%
13%
10%
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增长率不但远高于美、英等发达国家,
(1)。
然而,我国在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社会发展支出方面还存在欠缺。
例如教育、卫生、社保等基本公共事业支出占GDP的比例,就与经济的高速增长不协调,
(2),甚至低于经济落后于我们的印度。
因此在“十二五”规划中,我国将(3),加快建设和谐社会,缔造“幸福中国”。
答: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60分)
2013—2014学年高三年级第一次考试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4、C(“雏”在这里用作动词用法,应解释为“孵雏”)
5、C(①是说鲁恭兄弟俩读书专心②是说鲁恭体谅弟弟④是说鲁恭性谦退)
6、D(“选拔任用官员”是在公爵位之时。
时间错误)
7、
(1)中牟县的许伯等人为争夺田产多次打官司,多位太守和县令都不能决断,鲁恭替他们分析是非曲直,许伯等人都回家自我检讨,停止耕种相互谦让。
(“数”“累”“平理曲直”“让”等采分点,每点1分;整句通畅1分)
(2)鲁恭性情谦恭礼让,奏议依据经书,暗中对治理国家很有好处,但他始终不显耀自己,所以没有因刚强正直著称。
(“潜”、“不自显”句式、“称”等采分点,每点1分;整句通畅2分)
8.挂。
(1分)“挂”字化无形的情感为有形的形象,突出乡愁的沉重;(2分)把乡愁与杨柳联系在一起,更显离愁。
(2分)
9.①年华已逝、功业未成的伤感。
②好友归来的惊喜。
(每点3分)
附录:
文言翻译
鲁恭字仲康,扶风平陵人。
他的祖先是鲁顷公,被楚国灭亡后,迁居到下邑,因此就姓鲁。
祖父叫鲁匡,王莽时担任羲和的官职,有机智善变的能力,被称为“智囊”。
他的父亲,在建武初年,担任武陵太守,死在官任上。
当时鲁恭十二岁,弟弟鲁丕七岁,兄弟俩整天整夜号哭不停,郡里赠送的财物一概没有接受,办完了丧事,礼数超过成年人,乡里人都啧啧称奇。
十五岁的时候,和母亲及弟弟都住在太学里面,学习《鲁诗》,闭门诵读,远离与自己无关的事,兄弟俩都受到儒生们的称赞,在学之士都争着归附他们。
太尉赵憙仰慕他们的志向,每年时常派儿子送酒和粮食给他们,他们都推辞不接受。
鲁恭同情鲁丕年龄小,想先成就他的名声,推托生病不做官。
州郡多次以礼相邀,他都谢绝不肯答应,母亲再三强求,鲁恭迫不得已才西行,到新丰做了教授的学官。
建初初年,鲁丕考取了秀才,鲁恭才做了郡县的官吏。
赵憙又向“直言”举荐鲁恭,在公车署里等待皇帝的诏令,被授予中牟令的官职。
鲁恭一直把道德教化作为政理,不施用刑罚。
中牟的许伯等人为田产多次打官司,多位太守和县令都不能决断,鲁恭替他们分析是非曲直,许伯等人都回家自我检讨,停止耕种相互谦让。
亭长放纵他人借牛却不肯归还,牛主人告到鲁恭那里。
鲁恭召来亭长,再三责令他归还他人之牛,还是不肯听从。
鲁恭叹息说:
“这是教化不能施行啊。
”要解开印绶辞官离去。
掾吏们哭着挽留他,亭长于是感到惭愧后悔,归还了人家的牛,到刑狱接受处罚,鲁恭宽恕了他不再追究。
于是官吏们很是信服他。
建初七年,郡县蝗虫危害庄稼,犬牙相错环绕县界,就是不进入中牟县。
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