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吕梁高级实验中学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033012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60.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省吕梁高级实验中学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山西省吕梁高级实验中学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山西省吕梁高级实验中学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山西省吕梁高级实验中学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山西省吕梁高级实验中学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西省吕梁高级实验中学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docx

《山西省吕梁高级实验中学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省吕梁高级实验中学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西省吕梁高级实验中学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docx

山西省吕梁高级实验中学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

山西省吕梁高级实验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时间:

150分钟,满分:

150分钟)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在儒家的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但仔细比较却也发现很多不同的地方。

最明显的,《论语》中所叙述的孔子,有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不如孟子凡事紧张。

所以大成至圣能以“君子坦荡荡”的风格,避免“小人长戚戚”的态度去保持他的悠闲。

与这种态度截然相对的是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主张。

孔子没有直接提到人之性善或性恶。

《论语》之中,“仁”字出现了66次,没有两个地方的解释完全相同。

但是他既说出虽为圣贤,仍要经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的话,可见他认为性恶来自先天。

他又说“观过,斯知仁矣”,好像这纠正错误,促使自己为善的能力,虽系主动的,但仍要由内外观察而产生。

孟子则斩钉截铁地说: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孔子自己承认,他一生学习,到70岁才能随心所欲不逾矩。

孟子的自信,则可以由他自己所说的“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一句话里看出。

孔子对“礼”非常尊重。

颜渊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他死时孔子痛哭流涕,然而孔子却根据“礼”的原则反对厚葬颜渊;虽不屑阳货的为人,但为了礼尚往来,他仍想趁着阳货不在家的时候去回拜他。

孟子就没有这样的耐性。

他见了梁襄王,出来就说:

“望之不似人君。

这中间的不同,不能说与孔孟二人的个性无关。

或许《论语》与《孟子》两部书的取材记载不同,也有影响。

但是至圣和亚圣,相去约200年,中国的局势,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孟子说“此一时也,彼一时也”,这八个字正好可以用来说明他们之间的距离。

春秋时代的战事,显示了社会的不稳定性;但战事本身,却不足以造成社会的全面性动荡。

孔子对当日情形,还没有完全失望。

他的闲雅代表着当时的社会,相对于战国的暴乱而言,春秋时期还相当地宁静,所以他仍提倡“克己复礼”,认为过去的社会秩序仍可以恢复,表现出一腔复古的热忱。

孟子被称为有“革命性”,这是因为战国时代的动乱已经大大超过春秋时期竞技式的战争,这使他明白,只是恢复故态而不改弦更张是不能济事的。

齐宣王问他贵戚之卿应做的本分,他说:

“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

”也就是容许废君而另立族中贤人。

这已经不是孔子所说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严格规矩了。

宋朝以后,《孟子》既为各朝经筵讲解之用,也为科举取士的标准,被奉为经典,对中国思想史有巨大的影响。

(节选自黄仁宇《孔孟》)

1.孔子和孟子有很多不相同的地方,根

据文章,下列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人生态度方面,孔子“轻松愉快”、“坦荡”、“悠闲”,孟子则忧患、紧张。

B.在人性善恶方面,孔子内心存在性恶论,孟子则明确主张性

善论。

C.在“礼”方面,孔子非常重视“礼”,孟子对“礼”则不大重视。

D.宋朝以后,《孟子》地位高于《论语》,成为科举取士的标准,二者地位不同了。

2.孔子和孟子思想言行不同的最主要原因是()

A.孔子和孟子二人的个性不同。

B.《论语》与《孟子》两部书的取材记载不同。

C.从孔子到孟子,中国的局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D.孟子所说的“此一时也,彼一时也”。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孔子说他一生学习,到70岁才能随心所欲不逾矩。

这说明,孔子对自己所坚持的“仁”,并不很自信。

而孟子的自信,则可以由他自己所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一句话里看出。

B.孔子认为要实现“仁”,既要靠经常警惕防范不仁,又要靠由内外观察而产生的纠正错误并促使自己行善的能力;但是孟子却认为道德纯粹是由本性产生的。

C.春秋时期的战争是属于竞技式的,虽然也造成了社会的不稳定,但这种不稳定不很严重;而战国时期的战争则是剧烈的,给社会造成了全面性的动荡。

D.孔子的闲雅代表着当时还相当宁静的社会,他提倡“克己复礼”,显然认为过去的社会秩序仍有恢复的希望,这表现了他一腔复古的热忱。

2、古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

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

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

尝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

食时信往,不为具食。

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

信喜,谓漂母曰:

“吾必有

以重报母。

”母怒曰:

“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

“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

”众辱之曰:

“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

”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胯下,匍匐。

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及项梁渡淮,信仗剑从之,居麾下,无所知名。

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

数以策于项羽,羽不用。

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

坐法当斩。

信曰:

“上不欲就天下乎?

何为斩壮士!

”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

与语,大说之。

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信与萧何语,何奇之。

至南郑,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

人有言上曰:

“丞相何亡。

”上大怒。

居一二日,何来谒上。

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

”何曰:

“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

”上曰:

“若所追者谁?

”何曰:

“韩信也。

”上复骂曰:

“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

”何曰:

“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

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王曰:

“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

”何曰:

“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

”王曰:

“吾为公以为将。

”何曰:

“虽为将,信必不留。

”王曰:

“以为大将。

”何曰:

“幸甚!

”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亭长妻患之患:

讨厌

B.食时信往,不为具食具:

准备、备办

C.若虽长大,好带刀剑长大:

长大成人

D.于是信孰视之孰:

仔细地

5.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

B.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

C.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

D.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

6.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信还是平民的时候,家境贫寒,生活无着,常常寄人篱下,曾经在一位亭长家混饭吃,一吃就是几个月,惹得亭长妻子很不高兴。

B.淮阴有位卖肉的年轻人,认为韩信虽然身材高大并佩带刀剑,却内心胆小,当众欺负韩信,要韩信从他胯下钻过去。

C.滕公欣赏韩信,把他推荐给汉王刘邦,汉王看出他有超众之才,任命他为治粟都尉。

D.萧何追回韩信后,对刘邦说了韩信的重要性,并劝说刘邦斋戒,修筑坛场,举行隆重的仪式拜韩信为大将。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数以策于项羽,羽不用。

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

坐法当斩。

(5分)

②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

至南郑,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

(5分)

(2)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8~9题。

除夜作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8.

(1)首句“旅馆寒灯独不眠”渲染了怎样的氛围?

(2分)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3分)

9.作者心情“转凄然”的原因有哪些?

请结合全诗,用自己的话回答。

(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6分)

(1),二三其德。

(2)今我来思,。

(3)固时俗之工巧兮,。

(4),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5),池鱼思故渊。

(6),羽化而登仙。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个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长发短缨

田洪波

21岁的孙凤英加入抗联队伍那会儿,一条麻花似的大辫子长至腰间,油旺旺,黑亮亮的。

她原是宣传小分队的成员,随着战事吃紧就混编到四支队来了。

对此孙凤英相当得意:

俺也是抗联正规军了!

的确,正规军的孙凤英有枪了。

枪是短枪,而且孙凤英还扎上了绑腿,走起路来飒爽英姿。

每天行军途中,孙凤英总不忘唱上几句《小鬼子把门》什么的。

她嗓音清细,战士们听着脸上都一扫阴霾和疲惫。

可惜好景不长,有一天她的歌声被从营地上下来的一位营长听到了。

营长围着孙凤英转了两三圈,把孙凤英转毛了,小脸通红不知营长要干什么。

“你以为这是在舞台上吗?

去,把你的辫子给我剪了!

”营长突然发起怒来。

有几个女兵吓得吐了下舌头,拉起孙凤英就走。

孙凤英张了张嘴想告诉营长,我这辫子可是留了20来年!

可末了,她看了看冲她直摇头的同伴,只是咬紧了嘴唇,什么也没说。

孙凤英不情愿地被剪成短发了。

剪成短发的孙凤英不可抑制地一个人坐在光秃秃的树桩上好顿哭。

许久,才把头猛地一甩,继续冲女伴们扬起那张青春的脸说笑。

孙凤英还是那个爱唱歌的孙凤英,只是歌词换了:

红旗飘飘在半天空/好似草堆落火星/妇女姐妹入抗联/长发剪成短缨缨……

孙凤英好像天生不知道什么愁事,哪怕子弹从她耳边穿过!

战事紧,可每次打完仗孙凤英都不忘化化妆。

用烧过的火柴杆儿、细树枝儿,或者把大红纸蘸点水洇一洇,往脸上、眉上、唇上轻轻一抹、一描、一勾,一个妩媚无比的孙凤英就出现了……对一些女伴的狐疑,孙凤英干脆搬出营长的话给挡回去——咱们是正规军。

正规军就要有正规军的样子!

把个女伴噎得眼直翻白。

孙凤英却仰天大笑,开心无比。

起始,战士们累了还能听孙凤英亮亮嗓子。

可仗越打越激烈,孙凤

英就长时间没有尽情亮嗓子的机会了。

不过,除了唱歌,孙凤英还懂一点医护常识,也会把饭烧得很香,于是后来,孙凤英的角色就杂了,甚至缝缝补补,浆浆洗洗的活儿也常被她揽下来。

就是在那会,孙凤英与副支队长刘老顺走到了一起。

孙凤英有个被战士称为“百宝囊”的背兜,什么药包、天剪,补衣的碎布、针线等等,用场大着哩。

可偏偏就让刘老顺给看在眼里了,就隔三差五找孙凤英,一来二去,两人就有了那层意思。

是营长作主,给他们两人在营地上举行了婚礼。

婚后月余,郭塌子战役便打响了。

郭塌子战役,是抗联三团伤亡最惨重的一次。

尽管有战士在撤退过程中一直注意倒着走,在走过的脚印上撒上辣椒面,破坏敌人狼犬的嗅觉,奈何敌人还是步步紧逼,穷追不舍。

于是在一个黄昏,六营的战士们撤到了山峰陡峭的七星峰。

再往前走已经没有路了,而两岸悬崖相距约两米左右。

营长指挥众人一个个跳过去,但轮到孙凤英这儿卡壳了——她身上背着铁锅和铁桶,还有那个永远不离身的“百宝囊”。

把东西都扔了!

营长当机立断。

我不!

孙凤英第一次顶撞起营长。

营长瞪圆了眼睛。

孙凤英也不瞅他,把“百宝囊”摘下来递给了刘老顺,你先过去,你过去再接应我。

刘老顺伸手要摘她的锅,但孙凤英挡住了,锅在我在!

说时还冲刘老顺一笑。

可是你?

刘老顺有点急了。

少废话!

孙凤英狠

狠瞪刘老顺一眼。

无奈,刘老顺只好咬牙跳了过去,然后揪心扯肺地等着孙凤英跳。

孙凤英几次试跳都没成功。

刘老顺见状,干脆和战士们砍断了旁边的桦树搭向对岸,让孙凤英小心爬过来。

孙凤英爬到一半,系铁锅和铁桶的麻绳突然断了,铁锅和铁桶落入悬崖的巨大声响惊起一群山鹰。

被惊扰的还有敌人。

眼见孙凤英快要爬到对岸了,这时,一声枪响,孙凤英掉下了深渊,只留下刘老顺撕心裂肺的哭喊——凤英,凤英……

(1)下列对文章的有关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去,把你的辫子给我剪了”、“突然发起怒来”、“瞪圆了眼睛”等交代,一方面说明营

长对部下要求严格,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营长态度蛮横,带兵方法简单粗暴。

B.作者善于运用细节刻画人物,“营长围着孙凤英转了两三圈”、“小脸通红”、“吓得吐了下舌头,拉起孙凤英就走”等细节描写使人物群像更显鲜活,场景更加生动。

C.小说写营地歌声,写抗联战士的爱情,写女战士就地取材描眉化妆,这些描写是为了淡化残酷的战争氛围,增加作品的诗意,彰显人性的美好。

D.抗联战士用了很多办法力图摆脱敌人但未能如愿,最终无奈撤到陡峭的七星峰。

如果上级能够未雨绸缪,周密筹划,局面就不会如此被动。

E.小说前半部分对故事的结局进行了充分的铺垫,且这些铺垫与故事悲壮的结局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进一步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2)小说在刻画孙凤英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

请简要分析。

(6分)

(3)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文题“长发短缨”的含意。

(6分)

(4)小说结尾写到孙凤英的牺牲与“抗命”有关。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严歌苓:

厚积薄发不事雕琢

金涛

从柏林回到北京,严歌苓的生活一下子忙碌起来了。

在国外,她会经常到森林里走一走,很幸福,很享受;每天读两个小时书,一星期在家看两三部电影。

一回到国内,读书和看电影的时间都没了。

“就晚上睡觉前读一会儿书,很糟糕。

”严歌苓说。

厚积薄发不事雕琢

在严歌苓的电脑桌上,经常放着一本李商隐的诗集。

电脑开机前的空闲里,严歌苓会翻开诗集读上一段,虽然她和李商隐的语言风格有很大差别,但严歌苓觉得这可以使她进入一种很美的意境。

“平常读好的语言,包括英文,总是在给我营养。

作家要不断地被陶冶,学的语言越多越好,别人语言中总会有自己语言中没有的养分,也可以从古文和现代文字中吸取大量养分。

作为一位非常高产的作家,严歌苓说自己的创作就是厚积之后的瞬间爆发。

“依靠谷歌、XX,现在人人都可以一分钟变成学者,但这样了解知识很害自己。

想了解西方文化,就要读原著,不一定是看小说,还可以看一些政论、哲学书籍等,然后去思考。

这样知识就在血液里生长,一旦有知识长进生命中,看问题,想故事,进而表述这个故事,和临时抱佛脚的知识是完全不一样的。

创作要厚积薄发。

严歌苓小说讲述的故事大都发生在中国,但她却有着国际视野。

“在更广阔的坐标上去看,哪怕是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可能都会不一样。

”在小说《金陵十三钗》中,她讲述了一个救赎的故事。

“风尘女子在拯救女孩子的同时,还在救赎自己。

一种柔弱生命对一种更柔弱生命的保护,一种被世俗认为低贱的生命通过这样一种保护变得宝贵。

改编成电影后,原著的基本精神依然没有改变。

“这种精神是普世的。

”严歌苓说,现在国际上非常重视中国的文化现象,《金陵十三钗》一下子就卖了20多个国家的版权。

创作时是支燃烧的蜡烛

作家出版社最近推出了严歌苓的新作《陆犯焉识》,书中有很多是关于严歌苓爷爷的。

“陆焉识的前半生就是我爷爷的影子。

我从小就对爷爷很着迷,他是我们家的骄傲。

那么年轻就出国留学,16岁上大学,会多种语言,博闻强记,25岁读完博士,40岁自杀。

这个人对我来讲太精英了。

这样的精英好像是活不下来的。

但后来我发现他可能跟我一样有狂躁症、忧郁症,因为燃烧得特别快,不能睡觉,创造力极高,很多时候都在写作、都在工作、都在思考,然后高到浪峰的时候哗一下就跌下来了。

因为到浪峰的时候基本是一个蜡烛有很多捻子在燃烧,很多夜睡不着觉。

睡不着觉,脑子里就发生化学转换,产生很黑暗的东西,感觉就完了,开始厌世……”

为了写好这本以爷爷为原型的书,严歌苓从美国国会图书馆找出了爷爷在美国读书时的硕士论文、博士论文,还看了当代人的传记。

费正清主编的《剑桥中华民国史》严歌苓也非常爱读。

“特别厚的两本。

下册讲辛亥革命后的历史,特别好。

看了这些东西以后我知道爷爷当时应该是个什么样的人。

不过在严歌苓

的记忆中,爷爷的故事依然支离破碎,少之又少。

因此她写小说,必须要靠大量的想象力去添枝加叶。

“我这个人还有一种病态,疯狂地想象,特别是只有这么不多的几篇素材时,要把它们黏合起来、丰富起来、立体化起来,对我来讲非常开心。

如果讲的太具体了,我就觉得被绑住了,不知道该怎么取舍。

不能把发现自己当成第一主题

写历史是严歌苓小说一个共同的特点,而对于现实生活,她似乎无暇顾及。

“我做不到把当今的个人生活、把发现自己当成写作的第一主题。

我的脑子已经被太多重大的、还没搞清楚的历史上的追问所占据,我还在一直追问,在不依不饶。

我写出来的东西,西方人必然要经过一道语言的翻译,再经过一道文化背景的翻译,还要经过当时特定历史环境的翻译,有好几层,难怪人家翻译不好。

不过,严歌苓觉得中国当代年轻的作家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

在她看来,现在的作家像韩寒、郭敬明,已经不再有他们那一代人的负担。

年轻作家关注个人的生命、个人的成长、个人的苦闷,个人就是一个宇宙,这个宇宙是全世界都会共同关注、都会懂得的宇宙。

“他们写作的优势在于对个人的探索与发现。

这个主题是全世界的同龄人都在做、作家都会有的共同命题。

年轻的作家不去讲‘文革’、三年自然灾害,外国人不懂那个时期生活形成的特定术语。

现在青年作家考虑的问题如就业、购房、环保等正和西方青年作家逐渐靠拢,相似的环境下产生了类似的文学命题,这也造成他们情感表达的接近,文学不与世界接轨也得接轨。

所以我觉得他们是非常幸运的一代人。

文学不应高高在上

严歌苓天生对故事敏感,喜欢听故事,尤其是民间的故事。

“生活中有很多精彩的故事和细节,编造不出来,也想象不出来。

所以有时我会搜集这些东西。

《第九个寡妇》是我听到的故事,《小姨多鹤》也是我听到的故事,都是朋友给我讲的。

但严歌苓并不苛责听故事或看故事的人。

“现在人们大概只能集中注意力一两分钟,小说很容易失去读者。

所以故事怎么写、怎样进行、怎样开端,需要一定技巧,不能说读者素质太差根本看不进我的书,这种傲慢对今天的读者是行不通的。

要运用最好的文字写故事,把自己的见解和超越故事的信息传达给读者。

(摘选自2011年11月29日《中国艺术报》)

(1)下列对文章的有关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像她的祖父一样,严歌苓也具有极高的创造力,而且也因为创作时过于专注和投入使自己陷入无法自拔的狂躁忧郁之中。

B.严歌苓可以自由地穿梭于不同文化之间,这使得她可以站在国际的视角上看问题,使她的作品更具有普世的精神。

C.严歌苓的有些作品被改编成电影和电视剧,改编后的影视剧基本上保留了原著的思想风格。

D.严歌苓在柏林的生活安闲惬意,可以读很多书,这不仅给她进行文学创作提供了充足的思考时间,也可能激发了她的创作灵感。

E.作为一个知名而高产的作家,严歌苓能够清醒的认识自己。

她认为不能把发现自己当成创作的第一主题,这是韩寒等年轻作家不具备的特点。

(2)严歌苓的创作是如何做到厚积薄发的?

请结合全文加以概括。

(6分)

(3)严歌苓认为中国当代年轻的作家是非常幸运的一代人,请结合文章分析其原因。

(6分)

(4)有人说文学是生活的再现,有人说文学是想象的艺术,你对此有何看法?

请结合严歌苓作品《陆犯焉识》的创作加以探究。

(8分)

第II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成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罗看好了那件款式新颖的运动服,可惜带的钱不够,只好忍痛割爱。

B.王老师勤勤恳恳,日理万机,在教坛上默默奉献了30年。

C.中央电视台“同一首歌”栏目组来到了山东青岛,在晚会上,当年参加抗日战争的老英雄们又一次听到了那些耳熟能详的抗战歌曲。

D.他以疯狂地热情投身于政界,很快成为本土上的头面人物,一举实现了时代农民衣锦还乡的梦想。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中国尽管猪肉的生产能够完全实现自给,但每年仍从美国、欧盟和加拿大三大主要猪肉出口国进口数量可观的猪肉。

B.两会代表们期盼国家医药管理局尽快制定措施,尽量降低药品价格和流通环节,让老百姓看得起病,更好地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

C.台风“莫拉克”使台湾遭受了50年来最严重的水灾,已导致500余人死亡或失踪,大陆人民积极捐款捐物,表达了中华民族血浓于水、扶贫济弱、大爱无疆。

D.北大“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采取阳光公示的方法,防止人们所议论的可能出现的“潜规则”“权力寻租”等不正之风的侵袭。

15.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但是,没有人会喜欢只有灰色的世界。

______________。

多彩保证了活力,而灰色提升着品位。

这也就是和谐。

①这世界充满生命活力,姹紫嫣红,千姿百态,万类霜天竞自由。

②灰色也只有在和其他色彩搭配时,才能显示它的普适性,显示它的高贵和纯粹。

③也正因为有了思想的高贵、纯粹,纷繁的世界才不至于俗不可耐。

④正因为有了生活的五彩缤纷,理论的灰色才不显得死寂。

⑤因此,灰色又必须链接多彩的世界。

A.②⑤①④③B.②③④⑤①

C.

①⑤②④③D.⑤①②④③

16.仿照下面的例句,自选话题,另选两句话。

要求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

(6分)

示例:

悲观者说:

人生没有永恒的成功,就像季节没有永远的春天,总会春去秋来。

乐观者说:

人生没有永恒的失败,就像天空没有永远的阴霾,总会云开雾散。

悲观者说:

乐观者说:

 

17.右面是一幅讽刺性漫画,作为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5分)

A.不劳而获

B.座无虚席

C.一劳永逸

D.脚踏实地

六、作文(60分)

18.根据下面的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诗歌除外)。

一只蜗牛,很想做成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

开始它想东游泰山,一直爬到山顶,可一计算,要实现这个计划,至少需要3000年时间,只好忍痛放弃这个打算。

后来它又想南下爬到长江边上,看一看奔腾的江水,可一计算,至少也需要3000年时间。

蜗牛知道自己的生命非常短暂,不禁十分悲哀,于是什么也不肯做,最终死在了野草丛中。

高一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题号

总分

得分

一、选择题(27分)

题号

1

2

3

4

5

6

13

14

15

答案

二、古诗文阅读(27分)

7.

(1)(5分)。

(2)(5分)。

8.首句“旅馆寒灯独不眠”渲染了怎样的氛围?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5分)

答:

9.作者心情“转凄然”的原因有哪些?

请结合全诗,用自己的话回答。

(6分)

答:

10.(6分)

1.2.。

3.4.。

5.6.。

三、□四、□(请将选做的题号涂黑)

11.(25分)

(1)(5分)()()

(2)(6分)

(3)(6分)

(4)(8分)

12.(25分)

(1)(5分)()()

(2)(6分)

(3)(6分)

(4)(8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11分)

16.(6分)

17.()(5分)

六、作文(60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