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保护学复习提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029767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52.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植物保护学复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植物保护学复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植物保护学复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植物保护学复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植物保护学复习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植物保护学复习提纲.docx

《植物保护学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植物保护学复习提纲.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植物保护学复习提纲.docx

植物保护学复习提纲

植物保护学复习提纲

绪论

生物因子:

包括各类有害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即所谓病害、虫害、草害、鼠害。

病害由各种病原微生物造成,包括病毒、真菌、细菌、线虫和寄生性种子植物等;植物虫害主要指昆虫和螨类;草害主要指农田杂草;鼠害指啮齿类动物。

非生物因子:

气候、土壤、水肥等,对植物造成诸如干旱、涝害、冻害和缺肥等伤害。

第一章、植物病害的概念

第一节、植物病害的定义

病害:

植物由于生物和非生物致病因素的作用,正常的生理和生化功能受到干扰,生长和发育受到影响,因而在生理或组织结构上出现多种病理变化,表现各种不正常状态(病态),甚至死亡的现象。

病原:

引起植物偏离正常生长发育状态而表现病变的因素。

导致植物发生病害的原因可分为三种:

1、植物自身的遗传因子;2、不良的环境因素;3、病原生物。

第二节、植物病害的症状

病状:

寄主植物本身的不正常表现,有以下五大类型:

1、变色:

由于病部细胞的色素改变,导致发病植物的色泽发生均匀或不均匀改变。

2、坏死:

发病植物组织和细胞受破坏而死亡。

3、腐烂:

较大面积植物组织的分解和破坏的表现

4、萎焉:

植物根茎的维管束组织受到破坏而发生的凋萎现象

5、畸形:

病组织或细胞的生长受阻或过度造成的形态异常

病征:

指在植物病部形成的、肉眼可见的病原物的组织结构。

有以下六大类型:

1、霉状物:

小麦赤霉病、十字花科蔬菜霜霉病、甘薯软腐病、柑桔青霉病等。

2、粉状物:

苹果白粉病、小麦散黑粉病、水稻粒黑粉病等。

3、锈状物:

各种锈病

4、粒状物:

水稻纹枯病、油菜菌核病、毛豆炭疽病、茄子褐斑病、西瓜白绢病、

5、索状物:

柑橘紫纹羽和白纹羽病

6、菌脓:

细菌病害特有的病征。

如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和白叶枯病

第三节、两种类型的植物病害

一、侵染性病害

由生物因子(病原物)引起的植物病害,可在植物个体间传染,故也称传染性病害

致病因子=病原物:

线虫、寄生性种子植物、真菌、细菌、(植原体)、病毒、(类病毒)

二、非侵染性病害

由非生物因子(不适宜的环境条件)引起的植物病害无病原物的侵染,不能在植物个体间传染,故也称非传染性病害或生理性病害。

第二章、植物侵染性病害的病原

第一节、植物病原真菌

形态:

营养体:

真菌营养生长阶段的结构,典型的真菌营养体为丝状体,单根叫菌丝,交织成团叫菌丝体。

营养体变态为菌核、子座和菌索、(吸器)、(厚垣孢子)。

菌核功能:

抵抗不良环境,适时形成新繁殖体。

子座功能:

抵抗不良环境,帮助菌体蔓延

菌索功能:

形成产孢机构;度过不良环境

 吸器功能:

吸收养分

厚垣孢子功能:

抵抗不良环境,适时形成新菌丝

繁殖体:

分为无性孢子和有性孢子

无性孢子:

无性繁殖是不经核配和减数分裂产生后代个体,无性生殖产生的后代称为无性孢子。

常见的无性孢子有三种类型:

游动孢子、孢囊孢子、分生孢子。

有性孢子:

有性生殖是指真菌通过性细胞或性器官的结合而产生孢子的繁殖方式,有性孢子产生的孢子称为有性孢子。

可分为休眠孢子囊、卵孢子、接合孢子、子囊孢子、担孢子。

无性阶段:

也称无性态,在生长季节连续多次产生大量的无性孢子,利于病害传播。

有性阶段:

也称有性态,一般在植物生长或病菌侵染的后期只产生一次有性孢子。

作用:

繁衍后代;渡过不良环境,并作为病害最初侵染的来源。

第二节、植物病原原核生物

细菌致病害特点:

1.症状特点

细菌病害表现坏死、腐烂、萎蔫和瘤肿等症状,变色的较少;有的还有菌脓溢出。

田间症状特点:

一是受害组织表面水渍状或油渍状,二是在潮湿条件下,病部有黄褐或乳白色、胶黏、似水珠状的菌脓;三是腐烂型病害患部往往有恶臭味。

2.侵染和传播特点

细菌一般通过伤口和自然孔口(如水孔或气孔)侵入寄主植物,主要通过流水(包括雨水、灌溉水等)进行传播。

3.病原物诊断:

观察有无喷菌现象

植物菌原体:

病害的症状主要有变色和畸形,包括病株黄化、矮化或矮缩,枝叶丛生,叶片变小,花变叶等。

第三节、植物病原病毒

病毒繁殖特点:

复制式增殖

复制特点:

1.有的病毒RNA反转录成互补DNA链。

但大多数植物病毒的核酸复制,仍然是由RNA复制RNA。

2.需要寄主提供复制的场所(通常是在细胞质或细胞核内)、复制所需的原材料和能量。

病毒本身提供的主要是模板核酸和专化的聚合酶,也称复制酶。

致病害特点:

1.症状特点:

类型:

花叶、黄化、矮缩、丛枝等,少数为坏死斑点。

田间表现特点:

(1)一般心叶首先出现症状,然后扩展至植株的其他部分。

(2)系统侵染,引起的坏死斑点通常较均匀地分布于植株上,而不像真菌和细菌引起的局部斑点在植株上分布不均匀。

(3)随着气温的变化,特别是在高温条件下,植物病毒病时常会发生隐症现象。

2.传播和流行特点:

主要通过昆虫等生物介体进行传播。

第四节、植物病原线虫

类型:

根结线虫属(垫刃型食道)、异皮线虫属(垫刃型食道)、茎线虫属(垫刃型食道)、滑刃线虫属(滑刃型食道)、粒线虫属(垫刃型食道)

植物线虫对寄主致病性表现为:

(1)机械损伤

(2)分泌有毒物质破坏寄主的细胞和组织

(3)与其它病原物对寄主复合侵染

第五节、寄生性种子植物

根据对寄主的依赖程度或获取寄主营养成分的不同,寄生性种子植物可分为全寄生和半寄生两类。

全寄生:

菟丝子、列当;半寄生:

桑寄生、槲寄生

根据寄生部位不同,寄生性种子植物可分为茎寄生和根寄生。

茎寄生:

菟丝子、桑寄生;根寄生:

如列当、独脚金

第三章、植物病害的发生发展规律

第一节、侵染过程

侵染过程一般分为四个时期:

接触期、侵入期、潜育期和发病期。

病原物的侵入方式分为主动侵入。

、被动侵入两种。

病原物侵入寄主植物的三种途径:

(1)直接侵入:

病原物直接穿透寄主表面保护层。

(2)自然孔口侵入:

气孔、水孔、皮孔、柱头、蜜腺等

(3)伤口侵入:

机械损伤,自然伤口等。

第二节、病害循环

病害循环:

病害从寄主植物的上一个生长季节开始发病到下一个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

主要涉及病原物的越冬和越夏、病原物的传播及病原物的初侵染与再侵染三个方面。

初侵染:

越冬或越夏的病原物,在植物一个生长季中最初引起的侵染,也称初次侵染。

再侵染:

初侵染植物上病原物产生的繁殖体,经过传播,又侵染植物的健康部位和健康的植物,也称为再次侵染。

第三节、植物病害的流行

流行因子:

感病寄生植物、强致病性病原物大量存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人为因素。

病害流行学类型:

单年流行病害(多循环病害):

病原物能够在一个生长季中连续繁殖多代,发生多次在侵染,进而完成菌量积累,使得病害在一个生长季节就能由轻到重达到流行程度。

积年流行病害(单循环病害):

是在一个生长季节只有初侵染,没有再侵染,或虽有再侵染,但在当年病害的发生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大。

第四章、昆虫的形态结构与功能

昆虫的基本特征:

1.体分为头,胸,腹三个体段。

2.头部有1对触角1对复眼有的还有1-3单眼;胸部有6足4翅,腹部有10节左右组成,末端有外生殖器。

头部是感觉和取食的中心,胸部是运动中心,腹部是内脏活动和生殖中心。

触角类型:

线状(丝状)如蝗虫,蟋蟀及一些蛾类;

锤状如长角蛉,瓢虫;锯齿状如叩头甲;

羽毛状如小地老虎雄虫;

鳃叶状如金龟子;

棒状如蝶类,蚁铃等;

刚毛状如蜻蜓,蝉,飞虱。

足的类型:

步行足(步行虫),

跳跃足(蝗虫的后足),

捕捉足(螳螂的前足),

开掘足(蝼蛄的前足),

游泳足(龙虱的后足),

抱握足(雄龙虱的前足),

携粉足(蜜蜂的后足)。

翅的类型:

1、膜翅蜂类(膜翅目)

2、鳞翅蛾、蝶(鳞翅目)

3、缨翅蓟马(缨翅目)

4、覆翅蝗虫、蟋蟀的前翅(直翅目)

5、鞘翅 金龟甲、天牛的前翅(鞘翅目)

6、半鞘翅 蝽的前翅(半翅目)

7、平衡棒蚊、蝇的后翅(双翅目)

体壁的层次:

表皮层、皮细胞层、底膜。

口器的类型:

咀嚼式、刺吸式、虹吸式和锉吸式

咀嚼式口器:

鳞翅目的幼虫,螳螂目、直翅目、鞘翅目、脉翅目的昆虫以及膜翅目的大部分成虫和叶蜂类的幼虫等。

刺吸式口器:

半翅目和同翅目

蝗虫为咀嚼式口器;蚜虫、蝉、蚊子为刺吸式口器;蛾、蝶为虹吸式口器;蝇为舔吸式口器、蓟马为锉吸式口器;嚼吸式口器为蜜蜂类所特有。

内激素:

分泌于体内,调节内部生理活动,如位于昆虫脑内的脑神经分泌细胞能分泌脑激素。

流入体内,刺激前胸腺促进分泌促使昆虫蜕皮的蜕皮激素。

也能刺激咽侧体分泌保幼激素。

外激素:

是腺体分泌物挥发于体外,作为种内传递信息之用,昆虫的外激素种类很多,已知有性外激素,示踪外激素,警戒外激素和群体外激素。

第五章、昆虫的发育和行为

繁殖方式和类型:

两性生殖、孤雌生殖、胎生和幼体生殖、多胚生殖

幼虫的类型:

原足型、多足型、寡足型、无足型

蛹的类型:

离蛹,被蛹,围蛹。

羽化:

成虫从它的的前一虫态脱皮而出的过程或者现象

补充营养:

成虫羽化后需要继续取食,以获得完成性成熟发育所需要的营养物质,这对性成熟发育不可缺少的成虫期营养,称为补充营养。

性二型:

同种昆虫雌雄个体之间除了生殖器官(第一性征)外,还在个体大小、体型、体色、构造等(第二性征)方面存在着明显区别,这种现象称为性二型现象。

不完全变态:

一生只经过卵期、幼期、成虫期三个发育阶段,幼期的翅在体外发育,可分为半变态(蜻蜓目),渐变态(直翅目、半翅目、大部分同翅目),过渐变态(缨翅目、同翅目粉虱科)。

三个亚型共同点:

①所有的成虫不蜕皮。

②没有蛹期。

③幼体都是寡足型

④外翅部即翅发生在体外。

不同点:

半变态:

幼体与成体形态、习性不同(幼期水生,成虫期陆生)。

这类昆虫的幼体特称稚虫

渐变态:

幼体与成体形态、习性非常相似。

区别是个体大小、翅芽发达程度、性器官成熟程度等。

这类昆虫的幼体特称若虫。

过渐变态:

幼体(若虫)—成虫。

伪蛹(拟蛹)指最后一龄幼虫不食不动——蜕皮变成虫。

完全变态:

一生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幼虫的翅在体内发育。

特点:

①幼体变成成体要经过蛹期。

这类昆虫的幼体特称幼虫。

②幼体与成虫习性、形态(内部构造、外部形态)完全不同。

③成虫期的特征在蛹期表现出来。

世代:

昆虫的新个体(卵或幼虫或若虫或稚虫)自离开母体到性成熟产生后代为止的发育过程叫生命周期,通常称这样的一个过程为一个世代。

昆虫的生活史:

是指一种昆虫在一定阶段的发育史。

生活史常以1年或一代为时间范围,昆虫在1年中的生活史称年生活史或生活年史。

休眠(环境):

昆虫为了度过不良环境(温度、湿度、食料),而处于不食不动,生长、发育、繁殖停止的状态。

休眠是由不良环境条件直接引起的,当不良环境条件消除后昆虫马上能恢复生长发育的生命活动停滞现象。

滞育(遗传):

某些昆虫在不良环境到来之前,已经进入停育状态。

即使不良环境条件消除后昆虫也不能马上能恢复生长发育的生命活动停滞现象。

必须经过一定阶段(或给它适当的刺激)才能打破停育状态。

食性:

植食性,腐蚀性,肉食性,杂食性和粪食性。

第六章、昆虫的分类

昆虫的分类:

弹跳缨衣蜻蜓目

螳螂直蝗等白蚁

同蝉半蝽脉草蛉

鞘甲虫鳞蝶加蛾

膜蜂蚁双蚊苍蝇

还有蚤目加跳蚤。

缨翅目识别歌诀

钻花蓟马缨翅目

体小细长常翘腹

短角巨眼口器歪

缨毛微刺具泡足

直翅目识别歌诀

开掘善跳直翅目

前翅狭革背上覆

雄鸣雌具产卵器

蟋蟀螽斯蝗蝼蛄

半翅目识别口诀

基革端膜半翅目

前胸发达盾片露

刺吸口器分界喙

水陆取食动植物

同翅目识别歌诀

前翅同质同翅目

喙出头下近前足

叶蝉、飞虱、蚜和蚧

为害农林与果蔬

脉翅目识别歌诀

草蛉、褐蛉脉翅目

外缘分叉脉特殊

咀嚼口器下口式

捕食蚜蚧红蜘蛛

鞘翅目识别歌诀

硬壳甲虫鞘翅目

前翅角质背上覆

触角十一咀嚼口

幼虫寡足或无足

鳞翅目识别歌诀

虹吸口器鳞翅目

四翅膜质鳞片覆

碟入花间蛾扑灯

幼虫多足害植物

双翅目识别歌诀

蚊虻蝇双翅目

后翅平衡五节咐

口器刺吸或舔吸

幼虫无足头有无

膜翅目识别歌诀

后翅钩连膜翅目

蜂蚁细腰并胸腹

捕食害虫或授粉

害虫幼虫为多足

蜱螨目识别歌诀

体不分节一团球

无翅善爬八只足

有鳌无角能吐丝

叶螨食植用嘴刺

缨翅目

直翅目

半翅目

同翅目

脉翅目

鞘翅目

鳞翅目

双翅目

膜翅目

代表昆虫

蓟马

蟋蟀、螽斯、蝗虫、蝼蛄

蝽、大田鳖

叶蝉、飞虱、蚜虫、蚧

草蛉、褐蛉

龙虱、瓢虫、虎甲

蝶、蛾

蚊子、苍蝇

蚂蚁、蜜蜂

翅的类型

缨翅

前翅是覆翅

前翅是半鞘翅

膜翅或革质

膜翅具脉纹

鞘翅

鳞翅

后翅为平衡棒

膜翅

口器的类型

锉吸式

咀嚼式

刺吸式

刺吸式

咀嚼式

咀嚼式

幼虫咀嚼式,成虫虹吸式

蚊子刺吸式,苍蝇舔吸式

蚂蚁咀嚼式,蜜蜂嚼吸式

变态类型

过渐变态

渐变态

渐变态

渐变态粉虱科为过渐变态

全变态

全变态

全变态

全变态

全变态

蛹的类型

裸蛹

离蛹

被蛹

被蛹或围蛹

离蛹

食性

植食性

多数植食性,螽斯肉食性

多数植食性

植食性

肉食性

什么食性都有

植食性

什么食性都有

少数植食性多数为寄生性和捕食性

幼虫足型

寡足型

寡足型

寡足型无足型

多足型

无足型

害虫幼虫多足

生殖方式

孤雌生殖

大多数两性卵生,有孤雌生殖

多数两性,有孤雌,幼体生殖和卵胎生

多数两性生殖,一般为卵生

有性,孤雌,多胚

作用

传粉,天敌昆虫

农业重要害虫

植食性吸食果树汁液

大多数传播植物病毒

捕食蚜虫,蚧,红蜘蛛

幼虫为重要害虫,成虫传粉

传播疾病

授粉,寄生性和捕食性是天敌昆虫

 

第七章、植物病害的预测预报

病情指数:

采用严重度指标,病害严重度表示植株或器官的罹病面积所占的比率,反应病害的严重程度。

病情指数=∑(各级病叶数×各级代表值)/调查总叶数×最高级代表值

被害率:

反应病害的普遍程度

柯氏法则流程:

(1)在病植物上常伴随有一种病原生物存在;(凭症推断

(2)该微生物可在离体的或人工培养基上分离纯化而得到纯培养;分离病原

(3)将纯培养接种到相同品种的健株上,表现出相同症状的病害;回接试验(自身

(4)从接种发病的植物上再分离到其纯培养,性状与原来微生物记录相同。

再分离

侵染性病害诊断特点:

1、寄生植物引起的病害:

在病植物体上或根际可以看到其寄生物,如寄生藻、菟丝子、独脚金等。

2、线虫病害:

在植物根表、根内、根际土壤、茎或籽粒(虫瘿)中可见到有线虫寄生,或者发现有口针的线虫存在。

线虫病的病状有:

虫瘿或根结、胞囊、茎(芽、叶)坏死、植株矮化黄化、缺肥状。

 

3、真菌病害:

大多数真菌病害在病部产生病征,或稍加保湿培养即可生出子实体来。

4、细菌病害:

初期有水渍状或油渍状边缘,半透明,病斑上有菌脓外溢,斑点、腐烂、萎蔫、肿瘤大多数是细菌病害的特征,部分真菌也引起萎蔫与肿瘤。

切片镜检有无喷菌现象是最简便易行又最可靠的诊断技术。

5、菌原体病害:

菌原体病害的特点是植株矮缩、丛枝或扁枝,小叶与黄化,少数出现花变叶或花变绿。

只有在电镜下才能看到菌原体。

注射四环素以后,初期病害的症状可以隐退消失或减轻。

对青霉素不敏感。

6、病毒病害:

病毒病的症状以花叶、矮缩、坏死为多见。

无病征,撕取表皮镜检时有时可见有内含体。

在电镜下可见到病毒粒体和内含体。

采取病株叶片用汁液摩擦接种或用蚜虫传毒接种可引起发病;用病汁液摩擦接种在指示植物或鉴别寄主上可见到特殊症状出现。

用血清学诊断技术可快速作出正确的诊断。

第八章、昆虫种群动态与预测

种群的概念:

种群就是占据某一地区一定空间中同种个体的集合。

种群是由个体组成的,但种群内的各个个体不是孤立的,而是通过种内关系组成的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种群决不等于个体的简单相加。

种群的生死过程则有出生率和死亡率表示。

种群还有年龄结构、性比等。

种群的三大特征是:

空间特征、数量特征和遗传特征

第九章、农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与策略

植物检疫:

概念:

植物检疫是指国家或地区政府依据法规,对植物或植物产品,及其相关的土壤、生物活体、包装材料、容器、填充物、运载工具等进行检验和处理,防止检疫性有害生物通过人为传播进、出境并进一步扩散蔓延的一种保护性植物保护措施。

特点:

预防性、法律的强制性、宏观战略性、植物检疫的防治策略是对有害生物进行全种群控制、管理综合性

农业防治:

概念:

通过策划作物布局、选用抗害耐害作物品种、调控栽培管理等方法,创造不利于有害生物发生危害、而有利于天敌生物发挥控害作用的生态环境。

特点:

优点:

不需地额外的投入,易于其他防治措施相配套;

局限性:

农业防治必须服从丰产要求;农业防治措施实施时必须针对当地主要病虫害综合考虑,权衡利弊,因地制宜;农业防治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和季节性,且多为预防性措施。

生物防治:

概念:

通过天敌的作用使另一种生物的种群密度维持在比缺乏天敌时的平均密度较低的水平上。

特点:

优点:

生物防治对人、畜安全,对环境影响极小

活体生物防治对有害生物可以达到长期控制的目的,而且不易产生抗性问题

生物防治的自然资源丰富,易于开发,生物防治成本相对较低。

局限性:

生物防治的作用效果较慢,再有害生物大发生后常无法控制

生物防治防治效果不稳定

可大批量生产使用的有益生物种类太少,通过生物防治达到有效控制的有害生物数量有限

生物防治通常只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一定的危害水平,对于防治要求高的有害生物,较难实施种群综合治理。

物理防治:

概念:

利用各种物理因子、人工和器械防治有害生物。

化学防治

概念:

就是利用各种化学物质及其加工产品控制有害生物危害的防治方法。

特点:

优点:

1.收效快,防治效果显著。

2.使用方便,受地区及季节性的限制较小。

3.可以大面积使用,便于机械化。

4.杀虫范围广,几乎所有害虫都可利用杀虫剂来防治。

5.可以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品种和剂型多。

便于运输和储藏。

缺点:

长期广泛使用,易造成一些害虫对农药的抗药性。

易杀死害虫的天敌,出现一些主要害虫再猖撅和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

长期广泛大量使用化学农药,易污染大气、水域、土壤,对人畜健康造成威胁,甚至中毒死亡。

综合治理:

综合防治的对象最初仅指害虫,其后发展到病虫害,现代综合防治对象的范围扩大到一切危害植物的生物,称为有害生物综合防治

经济阈值:

(防治指标)是指害虫的某一密度,在此密度下应采取措施,以防害虫密度达到经济损害允许水平。

第十章、水稻稻瘟病、小麦锈病

水稻稻瘟病:

症状特点:

水稻各生育期和各个部位均可发生

据发病时期和发病部位可分为苗瘟、叶瘟、叶枕瘟、节瘟、穗颈瘟、枝梗瘟、谷粒瘟等,其中以叶瘟、穗颈瘟最为常见,危害较大。

叶瘟严重时,全田呈火烧状,新叶不易伸长,植株矮缩,抽穗艰难。

抽穗期穗瘟发生严重时,导致大量白穗或瘪粒。

1、叶瘟

发生期:

三叶期至穗期

病斑类型:

因天气条件、品种感病程度及病斑年龄等而异

(1)慢性型:

病斑呈梭形,也称典型病斑。

具“三部一线”特征:

中毒部(最外层):

淡黄色晕圈,病菌分泌毒素所致:

坏死部(内圈):

褐色,细胞内充满褐色树胶状酚类物质;

崩溃部(中央):

灰白色,叶组织细胞完全被破坏。

坏死线:

病斑两端中央的叶脉形成的褐色长条。

天气潮湿时,多在病斑背面产生灰白色霉层(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2)急性型:

病斑呈暗绿色、水渍状,多数为近圆形或不规则形,

正反两面都能产生大量的灰色霉层。

急性型病斑的大量出现,往往是该病流行的预兆。

(3)白点型:

病斑呈白色近圆形小斑点。

多在显症时遇不利气候条件时发生,很不稳定:

条件转为适宜→→急性型病斑

条件继续不适→→慢性型病斑

(4)褐点型:

病斑呈褐色小斑点,局限于两叶脉之间

多发生于抗病品种或稻株下部老叶上,不产生分生孢子。

2.节瘟

多发生于穗下第一、第二节位上。

病斑:

褐色小点→→呈环状扩展至整个节部,黑褐色。

湿度大→→大量灰色霉层。

后期病节干缩凹陷→→易折断→→病节以上部分早枯。

3.穗颈瘟

发生部位:

主穗梗至第一枝梗分枝的穗颈部;穗轴、枝梗。

病斑:

水渍状褐色小点→→褐色或墨绿色。

发病早→→白穗

发病迟→→瘪粒增加,粒重降低,影响米质。

湿度大→→灰色霉层。

防治方法:

1.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

2.加强肥、水管理

3.药剂防治

(1)种子消毒处理

(2)喷药保护,常用的药剂有三环锉、富士1号、克瘟散、稻瘟灵、多菌灵

小麦条锈病:

症状特点:

发生部位:

叶片,也危害叶鞘、茎和穗。

病状:

→褪绿条斑→隆起疱疹斑(夏孢子堆)。

夏孢子堆小,椭圆形,鲜黄色,在叶片上沿叶脉纵向排列成整齐的虚线条状。

后期表皮轻微破裂,散出鲜黄色粉末(夏孢子)。

小麦近成熟时,在叶鞘和叶片(背面显著)上出现短线条状、较扁平、黑褐色的冬孢子堆,常数个愈合,表皮不破裂。

小麦幼苗叶片上,以病菌侵入点为中心,菌丝体向四周扩展,形成同心圆状排列的夏孢子堆。

条锈病与叶锈病、秆锈病三种锈病的症状,可概括为“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是个大红斑”。

防治方法:

1.抗病品种的选育和利用

2.药剂防治主要目的是控制秋苗菌源和春季流行。

三唑酮是目前普遍使用的防治锈病的有效药剂。

拔节至抽穗期,病叶率达20%左右时,立即施药扑灭发病中心,或进行全面防治。

3.加强栽培管理

小麦叶锈病:

症状特点:

发生部位——叶片,有时也危害叶鞘,但很少危害茎秆或穗。

叶片受害,→圆形或近圆形橘红色夏孢子堆,表皮破裂后,散出黄褐色粉末(夏孢子)。

夏孢子堆较小,不规则散生,多发生在叶片正面。

有时在叶片两面同时形成夏孢子堆。

后期在叶背面散生暗褐色至深褐色、椭圆形的冬孢子。

防治方法:

药剂防治除在发病期用200mg/L的三唑酮液喷洒叶面外,还可用叶锈特按种子重量0.03%~0.04%的药量拌种,可明显减轻苗期发病和压低越冬菌量;

当病叶率达5%~10%时,可用每升100~200mg的叶锈特液喷洒叶面。

戊唑醇亦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小麦秆锈病:

症状特点:

发病部位——叶鞘、茎秆及叶片基部,严重时:

颖片和芒。

夏孢子堆较大,长椭圆形,深褐色,排列不规则,表皮很早破裂并外翻,大量的锈褐色的夏孢子向外扩散。

小麦成熟前,在夏孢子堆中或其附近产生长椭圆形或长条形的黑色冬孢子堆,后期表皮破裂。

发生在叶片上的秆锈病菌孢子堆穿透叶片的能力较强,导致同一侵染点叶片两面均出现孢子堆,且叶背面的孢子堆一般都比正面的大

防治方法:

参看条锈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化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