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经济管理.docx
《现代经济管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经济管理.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现代经济管理
毕业论文
中文题目现代经济管理
学生姓名武俊艳专业经济管理
层次年级2008学号049
2011年5月20日
摘要
由于经济管理学一词的使用频率非常高,所以许多人误码以为经济学与经济管理学大同小异。
事实上经济学与经济管理学的区别是有很大区别的两门学科。
他们的根本区别在于经济学与经济管理学中的人性假设。
人在经济学与经济管理学中都是行为主体,但作为独立学科的经济学与经济管理学并不研究每一个具体的、各不相同的人;而是根据各自的学科目的与研究对象,基于人们的一般的普遍的行为特点,对人作抽象化、概念化的假定,以便于分析。
这样得出的对人的认识就是行为主体的基本假定,这种基本假定是进一步分析的基本前提。
因此对行为主体的不一样认为或假定导致以经济学与经济管理学的根本区别。
经济学与经济管理学中对行为主体假定的表现在行为主体的基本倾向与相互关系两方面。
关键词:
经济管理学的区别经济学经济管理
目录
第一章经济管理学行为主体基本倾向的区别1
1、经济管理学的人性假设1
2、经济管理学人性假设2
3、人性假设的区别及其对经济管理学的影响3
第二章经济管理学行为主体关系的区别4
1、经济管理学中行为主体的关系4
2、经济管理学中行为主体的关系4
第三章经济管理学小结与补充说明7
结束语8
参考文献…………………………………………………………………………9
致敬………………………………………………………………………………10
第一章经济管理学行为主体基本倾向的区别
对行为主体基本倾向的抽象化认识形成经济学与经济管理学中的人性假设。
经济学与经济管理学有不一样的派别,在经济学与经济管理学各自内部不一样派别之间的对人性假设的认识也不一致,但这种不一致辞只是大同小异,而两门学科之间却有很大的区别。
1、经济管理学的人性假设
经济学以节约成本、扩大产出、优化资源配置为目标考虑规则的合理性,只能从大多数的一般行为出发进行分析,所以假定人是经济人(EconomicMan)、理性人(RationalMan),或者是具有机会主义(Opportunism)倾向的人。
经济人的行为决策从自己的经济利益出发,通过收益和成本的比较使其净收益最大化。
当然,讲到最大化时都是指一定条件下的尽可能大,而不是无限大,即最大化是条件极值。
理性人的基本倾向和经济人一致,只是把经济利益扩大到综合利益与长期利益。
如暂时的奉献是为了长远利益或心理上与声望上的满足。
但是,经济学同时也认为,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货币是一般等价物,而且具有可测性、可比性与客观性,因而是衡量交易对象的价值与人(劳动力商品)的价值的难以替代的尺度。
所以综合利益的基础当然是经济利益,其衡量尺度也多用市场交易价值。
因此。
经济学的行为就是理性的行为,理性的行为就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行为。
经济人假设借助于可计量的货币作尺度,特别有利于定量化分析或模型化,但经济人的假定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学的目标,而不是为了计量与模型化,这可从较少使用定量分析与模型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新制度主义经济也挖于假定人是经济这一事实中得到证明。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虽然没有明确提出人性假定,但隐含着经济人的假设。
因为马克思把经济作为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把经济基础作为上层建筑的决定因素,把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贪欲作为其理论前提。
无疑,马克思是把行为主体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作为前提的,只是这一前提在分析抽象规律与资本家的行为特点时强调的多;而在分析工人的行为特点时强调的少。
新制度经济学仍然认为人以追求经济管理学利益为特征,只是对行为的理性程度颇有微词,认为人只具有有限理性(BoundedRationality),但是他们认为人具有机会主义倾向,总想搭便车(FreeRider)。
机会主义就是不仅追求自身利益,而且想方设法用诡计来实现自己的利益,尽管不一定所有的行为主体都表现为明显的机会主义,但很难肯定那些人的机会主义倾向更小。
显然,新制度经济学在否定完全理性的同时却更强调追求经济利益及其手段。
从行为主体的基本倾向来看,这和经济人假设并没有很大的区别。
2、经济管理学人性假设
经济管理学以激励人的积极性、提高组织效率为目标,必须兼顾多数人的一般行为与少数人的特殊行为,因为少数的特殊行为以对提高组织效率非常重要。
正因为如此,经济学坚守着经济人(机会主义)假设,而经济管理学却认为追求经济利益虽然是人的基本需要,但在人的多种需要中属于低级需要,因而经济管理学对人性的假设早已超越了经济人假设,而有了复杂人、社会人、管理人等新理论,沿着这一方向,经济管理学从经济学中分离出来并独立发展起来。
较早的管理思想中把人当作会说话的工具,认为人总是好吃懒做、好逸恶劳,毫无责任心,麦格雷戈把这种传统称为人性假设的X理论。
以泰罗为代表的科学管理理论强调人追求经济利益的本性,使经济管理学和经济学的人性假设一度取得了共识。
但不久后,梅奥从“霍桑实验”中认识到除了对经济利益的要求外,人们对社会与心理方面的要求也很重要,因而否定了经济人假设,提出了社会人假设。
其他行为科学理论的代表人物从不一样侧面强化社会人假设。
其中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把社会人假设发展为一个经典又精致需要模型。
当代经济管理学学派犹如丛林,对对人性的假设也犹如丛林,其中有代表性的是1978年诺贝尔奖得主西蒙在他的决策理论中阐述的人性假设。
他认为管理就是决策,并且组织中不一样层级的员工都在做决策,所以都是管理人。
3、人性假设的区别及其对经济管理学的影响
经济人假设简单明了、便了分析,经济学以此为核心形成了公理体系与系统的方法(技巧)、原理与定律;而社会人、管理人等假设内涵丰富、复杂,难以形成公理体系。
经济管理学在此基础上结合丰富的实践,形成了艺术性与技巧(经验)性很强的许多方法(技巧)原理与定理。
二者各有优缺点,但区别是明显的。
通俗地说,经济学中类似于“坏人假设”,经济管理学中类似于“好人假设”。
当代经济学与经济管理学都是学派林立众说纷纭。
但由于经济学的人性假设比较一致,因而经济学原理与实证分析领域的分歧并不是很大,分歧主要的在经济学原理的应用(如经济政策的制定)与规范分析方面。
例如,经济学在不一样时代都有比较权威的教科书,非权威的教科书也是大同小异。
而当代经济管理学由于其人性假设分歧较大,导致了几乎没有经典或权威的理论,也没有系统的理论框架,更没有权威的通行的教科书。
有位经济学家曾经说,两个经济学家在一起讨论就会有三个经济学流派。
借用这一思路能说,两个经济管理学家在一起讲座至少会有四个经济管理学流派。
第二章经济管理学行为主体关系的区别
1、经济管理学中行为主体的关系
经济学研究的核心是资源配置,分工和交易是资源配置的主要的途径。
通过市场进行交易能把行为主体的自利性动机转化为共利的结果。
即实现“主观为自己,客观为社会”。
所以经济学中行为主体的关系主要的体现为市场交易关系。
市场交易的直接目的是交易双方都能获得利益,因而交易双方是平等的契约关系。
经济学中的人不仅在人格上与地位是是平等的,而且经常学中也不大考虑粹分工、岗位职责与个人专长等方面差异必然造成的层资差序与隶属关系。
这种关系能概括为行为主体的等同性。
上述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在那一本教科书中明确指出,但它隐含在经济学的一般理论中。
因为经济人假设是对每一个人都有效的,经济人并不是关起门来追求利益最大化,而是在交换中实现利益最大化。
由于每个人都有同样的倾向,所以自己利益最大化的限制就是别人同样的利益最大化。
如果每个人在追求自身利益过程中只许赚钱,不许你盈得,便不会出现经济学中需要和供给的均衡,也不会出现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均衡。
从经济学角度看,所谓“顾客是上帝”之类的说法都是卖主为了实现自身利益而使用的营销策略,因为供给者和需要者的关系完全是平等的。
这些口号具有现实意义是由于特定的历史时期供给大于需要造成的。
事实上顾客为了实现自己的交易目的,也能给卖主说一些好听的话(这种情况在市场上讨债价还价中经常)。
总之,由于行为主体的等同性,从经济学角度看。
交易双方都能向对方提出条件或拒绝对方的条件,也都能用抬高对方地位或贬低自己地位的策略实现自己的交易目的。
2、经济管理学中行为主体的关系
经济管理学以激励人的积极性,提高组织效率为目标,从根本上说更加尊重人、重视人的作用。
当然经济管理学中的个体(即行为主体,为避免和管理主体混淆暂用个体一词)在人格上也是平等的。
但是经济管理学不得不考虑组织中不一样层级与不一样个体的职能。
有的人分作为领导者,有的人分作为执行者,而且在不一样的场合下同一个人也要扮演不一样的角色,因而要把人看作“术业有专攻、能力有高低、地位有区别”的不一样个体。
经济管理学中的人虽然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但在地位上是不平等的,这种不平等虽然不意味着高低贵j的区别,但意味着主体与客体、主动与被动的区别以及职能的区别、对组织贡献的区别。
这种关系能概括为个体的差异性。
经济管理学中的一个基本原理是区分了管理主体与管理客体。
其中,人既是管理主体的核心,也是管理额体的核心。
虽然同一行为主体在不一样的场合可能担任不一样的角色,但在同一管理过程中行为具体的人担任什么角色是明确区别的。
这意味着经济管理学中人与人的差序关系是不可回避的。
事实上,不管是行政管理还是企业管理,不管理是企业组织形式中的U型还是M型与H型,科层制(Hierachy,或译官僚制)仍然是管理组织的基本形式。
科层制中不一样岗位所要求的能力与个性特征的差别很大,这决定了经济管理学中人的差序性是明显。
劳伦斯。
彼得对科层制中人的差序关系作为精彩的分析,甚至说他创立了一门新的学科——层级组织学(Hierachiolgy)。
从上述分析能看出,尽管理经济管理学没有明确提出们的差序关系,但人们关系的差序性确实是经济管理学中隐含的前提。
正是由于经济管理学中的人是有差序性的人,因而在实际管理过程中特别强调员工要有敬业精神,“干一岗、爱一岗”。
由于实际生活中的不平等体验会挫伤人们的积极性,经济管理学也很重视从心理上与感觉上给员工营造一种平等的氛围,以裣员工因地位与角色差序导致物不平等感,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管理学以实现组织目标作为自己的目标,把激励人的积极性、提高组织效率作为一种手段。
必须兼顾多数人的一般行为和少数人的特殊行为,因为少数的特殊行为以对提高组织效率非常重要。
正因为如此,经济学坚守着经济人(机会主义)假设,而管理学却认为追求经济利益虽然是人的基本需要,但在人的多种需要中属于低级需要,因而管理学对人性的假设早已超越了经济人假设,而有了复杂人、社会人、管理人等新理论,沿着这一方向,管理学从经济学中分离出来并独立发展起来。
较早的管理思想中把人当作会说话的工具,认为人总是好吃懒做、好逸恶劳,毫无责任心,麦格雷戈把这种传统称为人性假设的X理论。
以泰罗为代表的科学管理理论强调人追求经济利益的本性,使管理学与经济学的人性假设一度取得了共识。
但不久后,梅奥从“霍桑实验”中认识到除了对经济利益的要求外,人们对社会和心理方面的要求也很重要,因而否定了经济人假设,提出了社会人假设。
其他行为科学理论的代表人物从不同侧面强化社会人假设。
其中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把社会人假设发展为一个经典又精致需要模型。
当代管理学学派犹如丛林,对对人性的假设也犹如丛林,其中有代表性的是1978年诺贝尔奖得主西蒙在他的决策理论中阐述的人性假设。
他认为管理就是决策,并且组织中不同层级的员工都在做决策,所以都是管理人。
从这个意义上,管理学的科学性是不如经济学的。
管理学和经济学他们的学术分工不一样。
经济学的目标是在资源一定的情况下,为了实现整个人类或者说整个社会的利益,以及实现目标有的手段。
象微观宏观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等,都是以地域或者行业的不同在实现财富最大化目标的。
而象计量经济学、博弈论则是经济学分析工具的改进。
而制度经济学,家庭经济学和公共选择学派的出现,则是经济学分析方法的延伸和改进,是从另一个角度去解释经济现象,把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延伸到社会学、政治学等其它学科。
在斯密的理念中,通过社会分工,通过交换,通过市场竞争,就能依靠人的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的行为,实现整个社会的财富的增加。
在经济学的世界里,行为主体之间是自由的、平等的。
社会中的人是分层次的,但是在经济活动中,则是平等的。
当然经济学发展到今天,实际上更多的是进行局部的改进,有些是涉及到根源问题,有些是对原来的理论作局部的完善。
象今年的3个研究机制设计的学者,他们研究的实际上是如何在一个实现的组织中提高效率的问题了,不是那种传统意义纯粹的经济学。
第三章经济管理学小结与补充说明
经济学注重设计合理的游戏规则,开发制度资源,因而经济学假定人是具有机会主义倾向的经济人,他们的相互关系是等同的。
因为经济学对人的假设简化而一致,所以经济学理论的系统性、科学性、统一性较强;经济管理学注重调动人的积极性,开发人力资源,因而经济管理学假定人是具有多种需要的复杂人,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差序关系。
因为经济管理学对人的假设丰富且分歧较大,所以经济管理学的概权变性、艺术性、多样性较强。
当然理论抽象的区别并不意味着实际应用的泾渭分明。
恰恰相反,正象工业生产中把物理学与化学原理的应用交织在一起一样,实际应用中经济学原理和管理原理也是交织在一起的。
尽管如此,理论上仍然有必要明确两者的区别。
认识相者的区别有助于两门学科的相互借鉴与各自完善,也有助于两门学科的交×或边缘学科的研究。
结束语
事实上经济学与经济管理学的区别是有很大区别的两门学科。
他们的根本区别在于经济学与经济管理学中的人性假设。
人在经济学与经济管理学中都是行为主体,但作为独立学科的经济学与经济管理学并不研究每一个具体的、各不相同的人;而是根据各自的学科目的与研究对象,基于人们的一般的普遍的行为特点,对人作抽象化、概念化的假定,以便于分析。
这样得出的对人的认识就是行为主体的基本假定,这种基本假定是进一步分析的基本前提。
因此对行为主体的不一样认为或假定导致以经济学与经济管理学的根本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