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抽测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60269 上传时间:2022-10-0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00.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福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抽测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福建省福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抽测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福建省福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抽测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福建省福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抽测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福建省福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抽测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省福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抽测历史试题.docx

《福建省福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抽测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福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抽测历史试题.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福建省福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抽测历史试题.docx

福建省福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抽测历史试题

福建省福州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抽测

历史试题

本试题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24页,47题(含选考题)。

全卷满分30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考试范围:

高考范围。

2、答题前,请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3、选择题的作答:

每个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择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4、主观题的作答:

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5、选考题的作答:

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

答案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修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6、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不得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等。

7、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答题卡、草稿纸一并依序排列上交。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本卷共24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称霸,而晋文公在践土之盟时招周襄公来承认自己的霸业,孔子因此认为“晋文公谲(欺诈、玩弄手段)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这反映了孔子

A.维护西周礼制秩序

B.反对诸侯争霸战争

C.宣扬三纲五常伦理

D.推崇齐桓公式霸业

【答案】A

【解析】

【详解】齐桓公和晋文公在本质上都是争霸,但齐桓公表面尊崇周王,而晋文公则对周王不尊崇,所以孔子对待齐桓公和晋文公的态度不同,体现了孔子维护西周礼治秩序的主张,故选A项;孔子反对的是晋文公对周王的态度,而没有体现他反对诸侯争霸,故排除B项;三纲五常伦理制度不是孔子的思想主张,故排除C项;孔子虽然反对晋文公的做法,但并不能说明他推崇齐桓公式的霸业,因为齐桓公本质上也是对周王的不尊崇,故排除D项。

【点睛】孔子面对诸侯纷争、社会动荡的乱世,希望统治者“克己复礼”,推行“德治”,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之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2.周代经常遣使“分行四方,延问疾苦”;汉代将政府救助“贫不能自存者”列入律法;宋代多行招商赈济、以工代赈之举,同时还鼓励民间互助。

这反映了中国古代的扶贫工作

A.源远流长历代延续

B.因地制宜注重方法

C.政府主导手段增多

D.分类精准成效显著

【答案】C

【解析】

【详解】周、汉、宋并不是相延续的朝代,所以无法体现中国古代的扶贫工作源远流长历代延续,故排除A项;题意中的中国古代的扶贫工作并没有体现不同地区的不同内容,无法说明因地制宜注重方法,故排除B项;周、汉、宋的扶贫工作主要以政府为主导,扶贫手段增多,故选C项;题意中的内容没有体现中国古代扶贫工作进行精准分类,也没有反映扶贫工作的成效,故排除D项。

3.以下是有关“司隶校尉”一职的史料记载,据此可以断定,司隶校尉

史料

出处

“司隶校尉,(汉)武帝初置”,“纠皇太子、三公以下及旁郡国,无所不统。

《北堂书钞·设官部》

汉宣帝时,盖宽饶为司隶校尉,“刺举无所不避,大小辄举,所劾奏众多,……公卿贵戚及郡国吏繇使至长安者,皆恐惧莫敢犯禁,京师为清”。

《后汉书·百官志》

“司隶校尉,周官也。

(汉武帝)征和中……乃依周置司隶。

”“……持节,掌察举百官以下,及京师近郡犯法者。

荀绰《晋百官表注》

 

A.始设于汉武帝时期

B.负责监察各级官员

C.与刺史的地位相当

D.其职责在不断扩张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司隶校尉,周官也”可知司隶校尉在周代就开始设置,故排除A项;根据“纠皇太子、三公以下及旁郡国,无所不统”、“公卿贵戚及郡国吏繇使至长安者,皆恐惧莫敢犯禁,京师为清”、“掌察举百官以下,及京师近郡犯法者”可知司隶校尉负责监察各级官员,故选B项;刺史主要负责监察地方官员,而不是监察京师官员,故排除C项;根据表格内容可知司隶校尉主要负责监察,职责并没有不断扩张,故排除D项。

【点睛】司隶校尉,是汉至魏晋监督京师和地方的监察官。

始置于汉武帝征和四年(前89年),汉成帝元延四年(前9年)曾省去,汉哀帝时复置,省去校尉而称司隶。

东汉时复称司隶校尉。

4.对以下两幅魏晋壁画解读合理的是

A.经济重心南移

B.农业生产恢复

C.社会分工扩大

D.民族交融加强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意中壁画内容可知,少数民族进行农业耕种,汉族人民进行放牧,体现了民族的融合,而不是经济中心的南移,故排除A项;汉人放牧图不能说明农业生产的恢复,故排除B项;根据“魏晋壁画”和壁画内容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题意侧重反映了少数民族开始从事农业耕种,而汉民族也从事放牧工作,体现了北方民族交融的加强,并不是强调社会分工的扩大,故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迁徙出现对流,一部分汉族往周边去,周边少数民族往内地来。

这段时期持续了将近四百年,自汉末乱世直到隋朝建立。

5.唐玄宗在《将封泰山断屠诏》中指出:

“自古明王,仁及万物。

……天下诸州,并令断屠,及渔猎采捕”。

《全唐文》中也有《对射猿判》《对断屠判》《对仲夏百姓弋猎判》以及《对畋猎三品判》等案件的判决。

这说明了唐代

A.官方禁绝渔猎活动

B.政府重视生态保护

C.佛教观念渗入司法

D.儒家仁爱主张普及

【答案】B

【解析】

【详解】“断屠”是指在某些特定时期禁绝屠宰和渔猎活动,而非由官方禁绝全部渔猎,故排除A项;根据“自古明主,仁及万物”可知唐代规定体现了政府对生态的保护,故选B项;唐代“断屠”的规定并未体现是受佛教影响,故排除C项;官方颁布的诏令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儒家的仁爱主张,但不能体现该主张的普及性,故排除D项。

6.武则天的形象在宋代以前总体上较为正面,但欧阳修《新唐书》开始对其“妖魔化”,司马光《资治通鉴》更甚,而且始终不承认大周和武则天的皇帝位,仅称其为“后”。

这反映了

A.妇女地位发生了逆转

B.程朱理学占主导地位

C.官方修史原则的变化

D.士大夫正统观念强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对武则天形象描述的变化不能说明妇女地位的逆转,故排除A项;程朱理学占据主导地位是在南宋时期,故排除B项;对武则天形象评价的变化不能体现官方修史原则的变化,故排除C项;根据“始终不承认大周和武则天的皇帝位”可知武则天称帝不符合当时士大夫的正统观念,故选D项。

【点睛】随着唐代以来儒学复兴的发展,三纲五常的伦理观念进一步得到强化。

武则天称帝的正统性受到传统士大夫的质疑,也因此导致了武则天形象评价的变化。

7.据统计,明代监察御史共209人,其中进士出身者180人,非进士者只有29人。

实际充任给事中之职者,一般都是“在各衙门办事进士及历俸二年以上行人、博士并推官,知县三年考满到部者”。

这表明当时

A.科举是官员的主要来源

B.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C.注重考查监察官员素质

D.监察机构日益膨胀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意可知明代监察御史的来源主要是科举,但没有表明所有官员的主要来源是科举,故排除A项;明代监察御史的出身来源无法体现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故排除B项;根据“在各衙门办事进士及历俸二年以上行人、博士并推官,知县三年考满到部者”可知当时注重考查监察官员素质,故选C项;根据题意内容无法得出监察机构日益膨胀的结论,故排除D项。

8.清代民众所信奉的财神有五六种之多。

其中“武财神”关羽信者众多,仅北京一地,关庙就有116座,不但数量远超文圣孔庙,而且有些关庙的建筑规模也远超孔庙。

这反映了清代

A.儒学信仰危机开始出现

B.文学形式出现大变革

C.经济变迁影响价值取向

D.城市功能呈现多样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关庙建筑规模数量远超文庙并不能说明儒学信仰危机,更无从体现文学形式的变革,故排除A、B项;关羽是作为财神被信奉祭祀的,而且信众极多,反映了经济发展对社会价值取向的影响,故选C项;题意中没有涉及城市功能的相关内容,故排除D项。

【点睛】题意中对关羽的信奉是由于他“财神”的身份,关羽信奉者众多反映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人们对财富的追求影响了社会价值的取向。

9.1875年,总理衙门官员郭嵩焘认为“中国与洋人交涉,当先究知其国政、军政之得失,商情之利病,而后可以师其用兵制器之法”。

这一观点

A.代表了当时社会主流思想

B.批评了师夷长技的认知缺陷

C.反思了洋务运动的失败原因

D.提出了政治变革的迫切要求

【答案】B

【解析】

【详解】郭嵩焘主张了解西方国情再采用学习相关西方科技的观点与儒家传统思想和洋务派思想均不相同,不能代表当时的主流思想,故排除A项;洋务派主张“师夷长技”,却是在不了解西方国情基础上的“师夷长技”,所以郭嵩焘的观点批评了这一认知缺陷,故选B项;1875年洋务运动尚未失败,故排除C项;郭嵩焘的观点虽然主张了解西方国情,但其本质还是停留在器物的阶段,没有提出政治变革,故排除D项。

10.1901年9月清廷颁布上谕:

捐纳职官,流弊滋多,即行永远停止;1906年度支部再次奏请停止买官捐输。

但1910年度支部制定的次年财政预算岁入表中,捐纳一项的收入为565万两。

这反映了清政府

A.吏治变革成效显著

B.体制流弊积重难返

C.抵制革命收效甚微

D.财政改革步履维艰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捐纳一项的收入为565万两”可知清政府实际上并没有真正革除捐纳职官,吏治改革成了一纸空文,故排除A项;清政府虽颁布上谕宣布要革除捐纳职官,但实际上仍然有大量捐纳,说明体制流弊积重难返,故选B项;题意中反映的是清政府的吏治改革,而非抵制革命和财政改革,故排除C、D项。

11.1911年10月,湖北军政府发布知照称:

所有清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皆继续有效;但各国与清政府所结之种种条约成于此项知照之后者军政府概不承认。

此份知照

A.防止了列强干涉革命

B.孤立并推翻了清政府

C.促成列强承认了新政权

D.推动革命形势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辛亥革命爆发之后列强就已经开始干涉中国革命,此份知照并不能防止列强干涉革命,故排除A项;推翻清政府是当时革命形势和社会形势发展的结果,并非由于此份知照,故排除B项;此份知照发布后,列强也并未承认新政权,所以促成列强承认了新政权的说法不符合实际,故排除C项;此份知照的发布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军政府是不同于清政府的民主新政府,有利于推动革命形势的发展,故选D项。

【点睛】此份知照对于知照发布后各国与清政府签订的各项条约一概不承认,体现了一定的革命性;但对于清政府之前与各国政府缔结的各项条约予以承认则体现了软弱性与妥协性。

12.下图为一枚铜币的正反面。

据此可知

A.中央苏区实现财政统一

B.根据地的经济相对独立

C.红军顺利完成战略转移

D.西北红色政权普遍建立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铜币的正反面内容可知是中共在革命根据地发行的货币,但并不能据此推断当时中央苏区实现了财政统一,故排除A项;根据“川陕省苏维埃”、“赤化全川”的字样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当时中共根据地的经济自成体系,相对独立,故选B项;该铜币发行于1934年,红军于1934年10月开始长征,所以不能说明红军顺利完成战略转移,故排除C项;根据“赤化全川”可知该铜币并不是发行于西北地区,所以不能说明西北红色政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