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2第一次月考剖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023197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7.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必修2第一次月考剖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历史必修2第一次月考剖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历史必修2第一次月考剖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历史必修2第一次月考剖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历史必修2第一次月考剖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必修2第一次月考剖析.docx

《历史必修2第一次月考剖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必修2第一次月考剖析.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必修2第一次月考剖析.docx

历史必修2第一次月考剖析

2016—2017学年度下学期 高一历史第一次月考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

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一项考古统计表明,我国新石器时代稻谷遗存120余处,其中长江流域90余处,黄河流域12处,另有闽、浙、台数处。

炭化粟粒、粟壳遗存40余处,分布于山东、河北、浙江、新疆等省区。

据此可以推断 

①我国已由采集进入种植的时代 ②我国的原始农业南北各具特色 ③南北之间粮食品种已有交流 ④我国北方种植粮食早于南方 

  A.①③   B.①②③    C.②④   D.①②④ 

2、《无锡道中赋水车》咏颂:

“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天公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

”这里“水车”的使用

A.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B.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

C.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D.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

3、在农忙时节现在农村的小块田地里,你偶尔仍能看到农民用铁犁牛耕(或用驴耕)耕作的场景。

中国古代农民用铁犁牛耕最早出现在 

A.夏朝商朝时期   B.汉朝时期 C.春秋战国时期 D.唐朝时期 

4、商周时期最普遍的农业经营方式是

A.分工明确的集体劳动方式      B. 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经营 

C. 个体农户之间互相协助经营   D. 大规模的简单协作方式 

5、某古代水利工程“旱时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

后来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征丁十二百人护之”,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程是

  A.都江堰      B.郑国渠    C.灵渠     D.芍陂

6、2006年2月22日国家邮政局发行《全面取消农业税》纪念邮票一枚,以纪念在中国存在2600年的农业税自2006年1月1日起废止。

中国的农业税大致开始于

A.西周 B.春秋  C.战国  D.秦朝

7、毛泽东曾经指出:

“我看中国就是靠精耕细作吃饭。

”下列哪些言语反映了中国农业“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

8、①“湿耕泽锄,不如归去” ②“六月不干田,无米莫怨天” ③“肥是农家宝,庄稼不可少” ④“且溉且粪,长我禾黍”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8、在古代史家的笔下,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婚媾依时,闾阎安堵,妇人纺织,男子桑蓬,臧获服劳,比邻敦睦。

”该材料反映的农业经济状况是

A.土地过度集中B.有田者无力可耕

C.小农户个体经营D.地权与劳动者契合

9、北方地区流行这样的俗语:

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

从本质上反映了

 A.农民富裕安逸的生活      B.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    D.商品经济极端落后 

10、以下关于中国古代手工业的表述正确的是        

A.家庭手工业代表了手工业工艺制造水平 

B.两宋以后民营手工业发展地位日益提高

C.明清时期官营手工业基本实现了市场化 

D.西方工业品倾销制约了传统手工业发展 

11、中国制瓷技术不断进步,以下我国瓷器品种出现的先后顺序应该是

 ①白瓷    ②青瓷   ③青花瓷 

唐三彩

珐琅瓷

A ①②

       B ③②

     

C ③①②⑤

       D ②①

12、明万历年间“镇(景德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

这一记载包含的历史信息主要有 

①流动人口众多  ②制瓷业发达  ③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④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A.①②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13、《贞观长歌》艺术地再现了“贞观之治”的历史。

假如你生活在贞观年间的长安,可能经历的事情有:

 

A、可以在居住的“坊”区的商店购买食物B、人们用纸币“交子”购买商品 

C、在东市或西市购物时发现由市令规定交易时间且直接管理市场交易

D、在市中心的娱乐场所——勾栏、瓦肆中休闲消费

14、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出现在

A、春秋战国时期   B、秦汉时期  C、魏晋南北朝时期  D、隋唐时期 

15.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主要标志是

A、手工业的水平超过前代   B、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机房”

C、手工业作坊增多         D、 商品经济发展,对外贸易扩大 

16.中国古代朝贡贸易的主要目的是 

 A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 B最大程度地获取经济利益 

C对外征服,获得资本的原始积累  D防止民间对外贸易的发展

17、唐朝时,蔬菜品种日益丰富,开始出现原产于地中海的莴苣、印度的刀豆、尼泊尔的菠菜等。

这一情况透露出唐朝

A 农业生产的发达      B 对外交流的繁荣

 C 西域都护的设置              D 泉州口岸的开放

18、导致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瓦解和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A.诸侯国相继承认土地私有权  B.铁器和牛耕的使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C.封建的剥削方式逐步产生并发展 D.战国时各国进行变法确定了封建土地所有

19、某史书记载:

“乔治·华盛顿长期相信„虽然中国人的形象和外表很有趣,但也是白种人‟。

华盛顿这一错误观念直到1785年才由一名记者予以纠正。

”下列对华盛顿“错误观念”的成因的分析,不恰当的是          

A.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所致  B.当时美国对欧洲以外的世界了解不多 

C.乔治华盛顿未曾到过中国   D.当时欧洲人普遍认为中国人是白种人

20、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

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A.经济严重衰退B.坊市制度崩溃

C.土地政策调整D.政府管理失控

21、据资料统计:

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

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

其中内在的原因在于 

A.“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压制   

B.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 

C.由于鸦片大量流入导致白银的大量外流 

D.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的商品输出

22、黄崇德是16世纪一位典型徽商。

最初他只是经营棉布、粮食等,后获得政府许可,转而从事利润更大的食盐贸易,积累了巨额财富,用于购田置地。

这说明当时

①农产品大量进入商品流通领域②农本思想依然占主导地位

③政府放弃对食盐贸易的控制④商人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④

23、东汉光武帝刘秀的舅父占有田地面积达300余顷;东晋宰相谢安占有水陆地265顷,含带两山;明皇庄土地面积达37000多顷。

这种现象的根源是 

A.土地兼并  B.豪强地主拥有强权  C.国家授田   D.土地私有 

24、“明代海禁政策的出台并不是单独出现的,而是与朝贡贸易一起出台的,并构成了明代天朝礼治天下的基本内容。

明代海禁政策的出台与发展很大程度是消极的抗倭。

”这表明,明朝推行“海禁”政策的主要原因是 

A.是明代朝贡贸易发展的必然结果   B.是明代天朝礼治天下的必须要求 

C.受国际和国内形势发展的影响   D.是明代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结果

25、清代有学者在其著作中说:

“俗语云:

‘百年田地转三家’,言百年之内,兴废无常,必有转售其田至三家也。

今则不然,„„十年之间,已易数主。

”这种现象反映出  

A.租佃经营的盛行 B.农耕经济的繁荣

 C.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D.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

第二卷(非选择题共5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

(18分)  

材料一: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

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

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

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数不时,朝令而暮当具。

材料二: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

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          --------《孟子.滕文公上》

 材料三:

“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

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故贫者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   --------《汉书.食货志》

 材料四:

 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复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莩耳。

 ——董猬《救活荒民书》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怎样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

结合材料概括这种生产经营方式的特点。

(5分)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土地制度?

(2分) 

(3)材料三反映了哪一种新的土地制度确立?

其确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对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7分) 

  

(4)针对材料四所反映的社会问题,举例说明统治阶级试图解决该问题而采取的措施及结果(4分)。

 

   

 

27、阅读下列材料:

(20分)

材料一汉文帝变“抑商”政策为“惠商”政策。

下令“开关梁,弛山泽之禁”。

这些措施实行后,出现了“富商大贾周游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的隆盛局面。

人民可以进入山泽自由樵采、捕捞,以补助生活。

但文、景时期,抑商政策中之“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的规定一直未取消。

材料二在西汉中前期,出现了“用贫求富”的热潮。

求富最有效的途径是经商。

经商也有经商的学问,商人们把“求利”看做是人生的主要追求目标,有“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说法。

为了求利而总结的经验,有“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

此言末业贫者之资也”,还有“以末致财,用本守之”等。

——以上材料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著名的(晋商)旅蒙商号大盛魁(注:

创始人最初是肩挑小贩)„„成为有影响的大商号后,还在店内供奉着一条扁担、两个木箱、一块石头(曾作称砣用),其意是警示商号后人不忘当年创业之艰难。

„„晋商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谚语,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买卖成不成,仁义都要在”等 

材料四:

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趋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类。

         

   ——贾谊《论积贮疏》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汉文帝“惠商”政策的做法和成效。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战国至汉文帝统治前“抑商”政策的主要目的及其经济后果。

(6分)

(2)据材料二,概述西汉中前期的“求富”观念。

(3分)

(3)材料三反映了明清时期我国商业发展有何新现象?

依据材料概括晋商发达的主观因素。

(6分)

 (4)材料四反映了统治者是怎样看待商业和农业关系的?

这一思想对后来明清时期社会发展有何影响?

(5分)   

28.阅读下列材料:

(12分) 

材料一  (康熙元年)令滨海民悉徒内地五十里,以绝接济台湾之患。

于是麾兵拆界,期三日尽夷其地,空其人。

„„自有粤东以来,生灵之祸,莫惨于此。

                         ——【清】屈大均《广东新语》

 

材料二 (康熙五十五年下诏)海外有吕宋、葛喇巴等处,常留汉人,自明以来有之,此即海贼之薮也„„东洋可使贸易,若南洋,商船不可令往。

                                          ——《清圣祖实录》 

材料三   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游手无赖亦为欲富所驱,尽入番岛,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

即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蹙(窘迫)。

居者苦艺能之无用,行者叹致远之无方,故有以四五千斤所造之洋艘,系维朽蠹于断港荒岸之间„„但能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

 

——【清】蓝鼎元《论南洋事宜书》 

(l)据材料一,归纳康熙帝实行“海禁”政策的原因和影响。

(4分)   

(2)据材料二,归纳康熙帝实行“海禁”的主要目的。

这里的“海禁”与材料一中的“海禁”有什么不同?

(4分) 

(3)据材料三,指出“开海”的积极影响。

结合所学如识归纳“海禁”对中国社会长远发展产生的消极影响。

(4分)

 

 2016—2017学年度下学期 高一历史第一次月考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

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第二卷(非选择题共50分)

26(18分)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怎样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

结合材料概括这种生产经营方式的特点。

(5分)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土地制度?

(2分) 

 

(3)材料三反映了哪一种新的土地制度确立?

其确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对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7分) 

  

 

 

(4)针对材料四所反映的社会问题,举例说明统治阶级试图解决该问题而采取的措施及结果(4分)。

 

   

 

 

27、(20分)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汉文帝“惠商”政策的做法和成效。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战国至汉文帝统治前“抑商”政策的主要目的及其经济后果。

(6分)

 

(2)据材料二,概述西汉中前期的“求富”观念。

(3分)

 

(3)材料三反映了明清时期我国商业发展有何新现象?

依据材料概括晋商发达的主观因素。

(6分)

 

 (4)材料四反映了统治者是怎样看待商业和农业关系的?

这一思想对后来明清时期社会发展有何影响?

(5分)  

 

   

28、(12分) 请回答:

 (l)据材料一,归纳康熙帝实行“海禁”政策的原因和影响。

(4分)   

 

(2)据材料二,归纳康熙帝实行“海禁”的主要目的。

这里的“海禁”与材料一中的“海禁”有什么不同?

(4分) 

  

 

(3)据材料三,指出“开海”的积极影响。

结合所学如识归纳“海禁”对中国社会长远发展产生的消极影响。

(4分)

 

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考试答案

选择题:

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B

B

C

D

A

B

D

C

C

B

D

D

C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D

B

A

B

B

D

C

A

A

D

C

C

 

第二卷(非选择题共50分)

26.(18分)

(1)自耕农经济(个体小农经济)。

(2分)特点:

自给自足;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封闭性;分散性;脆弱性。

(3分)

(2)井田制。

(2分) 

(2)土地私有制确立。

生产力的发展,

私有制的确立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推动了生产的发展,但是土地兼并造成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影响了国家收入,农民失去土地,生活苦难,社会动荡不安等 (7分)

(3)针对地主兼并农民土地的现实,封建政府试图解决这一问题,如三国实行屯田制,北魏、隋唐实行均田制。

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该问题。

 (4分)

27、(20分)【答案】

(1)做法:

取消关卡和禁令(允许自由经商)。

成效:

商业(经济)快速发展;民众生活得到改善。

目的:

巩固小农经济;维护封建统治。

(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后果:

阻碍商品经济发展(压抑经济活力)。

(6分)

(2)观念:

利润是商人的主要追求目标;经商是实现富裕的最有效途径;购买土地可以更好地保存财富。

(3分)

(3)现象:

出现商帮或区域性商人群体。

(2分)因素:

勤劳、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诚信为本的经营道德等。

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4分) 

(4)农业是本业,商业是末业。

(2分)影响:

强化了自然经济,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导致中国被远远甩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的后面。

(3分) 

28、(12分)

(1)封锁台湾(或收复台湾需要)。

(2分)给沿海居民带来巨大灾难。

(2分) 

(2)清除海贼(防止沿海商人与海盗勾结)。

(2分)材料一:

完全禁止;材料二:

限制。

(2分) 

(3)人民富足;社会安定。

(2分)消极:

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延缓了中国发展步伐。

(2分)

  

27题【试题解析】

(1)第一小问做法,据材料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得出取消关卡和禁令,也就是允许自由经商;第二小问成效,据材料一“富商大贾周游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得出商业快速发展;民众生活得到改善;第三小问目的,结合重农抑商政策的目的得出巩固小农经济;维护封建统治;第四小问影响,结合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得出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2)据材料二“求富最有效的途径是经商。

”得出经商是实现富裕的最有效途径,据材料二“商人们把“求利”看做是人生的主要追求目标”得出利润是商人的主要追求目标,据材料二“以末致财,用本守之”得出购买土地可以更好地保存财富。

(3)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材料得出抑商和惠商是不同时期的经济政策,抑商政策是封建社会一直奉行的经济政策,惠商是阶段性的,抑商和惠商在某一阶段同时存在。

 

28题答案解析:

 试题分析:

(1)从材料“令滨海民悉徒内地五十里,以绝接济台湾之患”可以看出,康熙帝海禁的目的是封锁台湾,此政策给沿海居民带来严重的灾难。

(2)从材料二“此即海贼之薮也„„”可以看出康熙帝此时的海禁政策的目的是清除海贼。

材料二中明确指出,东洋可贸易,南洋不可。

材料一禁止海外贸易。

(3)南洋开海带来了经济的影响,出现家给人足的局面,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可以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