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试题考试必备法宝.docx
《心理学试题考试必备法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试题考试必备法宝.docx(5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理学试题考试必备法宝
2001年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全国联考心理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每小题1分,本大题共10分)
1.按照一定目的、任务,利用自己以往经验在头脑中独立创造新形象的过程称作( )
A。
再造想象 B.创造想象 C无意想象 D.联想
2.下列心理现象中只有( )属于认识过程。
A。
情绪 B.兴趣 C能力 D.思维
3.个体对同一物体的凹凸或对不同物体的远近的反映称为( )知觉。
A。
深度 B.大小 C形状 D.面积
4.与意志的自觉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 ( )
A。
盲从 B任性 C顽固 D.优柔寡断
5·一名熟练的汽车驾驭员在开车过程中,一面观察道路的情况,同时操纵方向
盘,这种现象属于 ( )
A注意的稳定性 B.注意的转移
C注意的分配 D.注意的集中
6.解释测验结果的参照指标是 ( )
A。
信度 B.常模 C效度 D.标准
7.与追求真理有关的情感体验属于 ( )
A。
认识 B理智感 C道德感 D.美感
8.视觉属于 ( )
A内受感觉 B本受感觉 C机体觉 。
D.外受感觉
9.长时间记忆和短时记忆在时间上的划分界限为 ( )
A。
1分钟 B.10分钟 C.1小时D.1天
lO.强一不平衡的神经类型,对应于( )气质类型。
A。
抑郁质 B.多血质 C胆汁质 D.粘液质
参考答案
1.B 2.D 3.A4.A 5.C 6.B 7.B8.D 9.A 10.
二、填空题:
(每小题1分,本大题5分)
1.由出乎意料紧张与危险情境所引起的情绪状态称为________。
2.已掌握的技能、技巧对以后的技能、技巧的学习产生影响,这种心理现象称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脑加工、储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称为________能力。
4.动物心理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经历了感觉阶段、知觉阶段和________阶段。
5.根据功能特性,神经元可分为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和________神经元。
参考答案
1.应激 2.技能的迁移 3.认知 4.思维萌芽 5.联络
三、名词解释
1.经典性条件反射:
是指一个并不能引起某种本能反射的中性刺激物,由于它总是伴随某个能引起该本能反射的刺激物出现,如此多次重复之后,这个中性刺激物也能引起该本能反射。
巴甫洛夫称之为条件反射,后人称之为经典性条件反射。
2.相互诱导:
兴奋和抑制紧密结合,其中一种神经过程能够引起或加强另一种神经过程,这种现象称为神经过程的相互诱导。
3.智力技能:
又称心智技能,是指借助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认识活动的心智操作方式系统。
4.变式:
是事物的变换样式。
5.一般能力:
是指在不同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共同能力,它是从事一切活动所必备的能力的综合。
四、简答题:
1.简述思维的品质。
答:
思维的品质有:
思维的广阔性:
是指能全面而细致地考虑问题。
思维的批判性:
是指能使自己的思维受到已知客观事物的充分检验。
思维的深刻性:
是指能深刻人到事物的本质里面去考虑问题。
思维的灵活性:
是指一个人的思维活动能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
思维的敏捷性:
是指能在很快的时间内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意见。
2.简述运动知觉及种类。
答:
运动知觉:
是个体对物体在空间位移的反映。
运动知觉分为真动知觉和似动知觉。
真动知觉:
是对物体本身真正在空间位移和移动速度的知觉。
似动知觉:
又叫似运动知觉,是两个静态的物体,按一定时间依次呈现。
使人觉得一个动态的物体,即同一物体从一个位置移动到另一位置,这种现象叫做似动知觉。
3.简述联想的规律。
答:
联想有如下种规律:
(1)接近律:
如果两个刺激在人的经验中曾经接近(时空接近),那么当遇到其中一个时往往能回忆起另一个。
(2)类似律:
如第一次见到一个人,就想到跟此人面孔相似的另一人。
(3)对比律:
如见到一个特别矮小的人,就想到一个个子特别高大的人。
虽然两人在经验中并未联系过。
(4)多因律:
同样的刺激,接近次数越多,联想越巩固。
(5)强因律:
有关的刺激越强烈,联想越巩固。
(6)近因律:
一样的联想,昨天形成的比前天形成的巩固。
4.简述荣格的内、外倾说。
答: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把性格类型分为内倾型和外倾型。
从日常经验来说,内倾者是指那类好自己琢磨、莫测高深的人;外倾者则是指什么也装不住,所谓心直口快的那类人。
用心理学的语言来说,外倾者的活动主要是由面临的外界事物引起、影响和支配。
这种人随环境而改变其心境,也就是较多地按客观事物本身的情况来活动。
内倾者的活动主要针对自己的心理,由自己的心理支配自己的活动,常常倾向于按自己对客观事物的解释来活动。
外倾者的活动以客观事物为起点;而内倾者的活动,则以自己的心理活动为起点。
内、外倾的另一种明显的标志是内倾者喜独处,而外倾者喜社交。
5.简述情绪、情感的功能。
答:
情绪情感的信号功能是指个体以体验方式表达出自己对周围事物意义的认识,并对他人施加一定出影响。
情绪、情感的信号功能包括以下几层含义:
第一,人的情绪、情感一旦和有关事物结合起来,人就会在头脑中形成该事物的具有情感色彩的记忆映象;
其次,人一旦有了情绪、情感的记忆经验,不仅见到某类事物会引起相应的情绪,而且再度遇到某些表情也能领会它的含义,并对它作出积极的或消极的情绪反应及行为上的趋避动作;
第三,个体对各种信息的意义性的鉴别经常是通过共鸣和移情作用进行的,实验证明,当被试接受到故事讲授者的情绪信号后,也会激起相应的情绪活动或情绪共鸣。
情绪情感的调节功能:
是指情绪或情感对行为活动具有支配的作用,并指引和维持活动的方向。
第一,某些行为若能引起愉快的情绪体验,就会使境的变化或机体内部的变化来调节行为,以适应新的情况。
6.简述如何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答:
一方面要经常性的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明确为什么学习、每一部分学习内容的具体要求是什么,目的越明确,注意就越容易集中。
另一方面要合理地组织教学活动,采取具体措施促使学生保持有意注意,如向学生提出问题,在学生刚开始注意分散时给予提示和批评,智力活动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等。
同时还要着重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和坚强的意志品质。
五、论述题:
(每小题15分,本大题共45分)
1.教师应如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答:
教师就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应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学生的知觉特点,避免先人为主。
人的知觉的整体有时会命使人偏离问题解决的方向,使思维陷入困境。
特别要注意克制先人为主的倾向。
(2)定势。
定势是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
定势有时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有时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知觉定势即先前知觉活动所形成的心理准备状态影响人的当前知觉。
思维定势即先前思维活动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成为了解决当前问题的一种准备状态。
定势对问题解决的影响突出表现在“功能固定”上,对问题解决是一个很大的障碍。
针对定势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应帮助学生克服定热的消极作用。
应采取相应的措施:
如通过言语暗示,启发学生从定势中解脱出来;教育学生克服思维的惰性和一些习惯倾向的消极影响。
(3)丰富学生的知识经验与确定适当的动机强度。
具备有关问题的丰富知识及运用知识于实践的丰富经验,均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问题解决作为一种活动,人必须具备相应的需要和动机。
问题解决的需要和动机使人对问题的解决持积极态度,并使思维处于活动状态。
如果缺乏这种需要,动机或这种需要、动机太弱,就会对问题持漠然的态度,思维活动也不会活跃。
在解决一般的问题时,要获得最佳的效率,动机强度应适中;在解决比较容易的问题时,动机应偏强一些;在解决很困难的问题时,动机强度反而应偏弱一些。
(4)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发展学生的智力水平。
个性差异问题解决的影响,首先表现在个性倾向性及性格特征上。
一个具有远大理想和抱负、意志坚强、勤奋好学及创新进取精神的人,是能够克服困难,有效地解决各种问题的。
反之,对问题解决往往持消极态度或容易使其工作半途而废。
其次,要发展学生的智力水平。
学生的智力对问题解决也有显著影响。
一个智力水平高的学生,在遇到复杂而困难的问题时,善于灵活而综合地运用各种知识促进问题的解决。
想象力丰富、创造力强学生,问题解决不仅效率高,还会找出新途径和新方法。
一个智力水平较差的学生,则往往容易受定势的消极影响或囿于书本和固定程序,导致问题解决的效率不高。
2.联系实际分析影响学生与发展条件。
答:
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先天素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
实践的经验以及个人主观的努力,都对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不同作用。
(1)先天素质
人的各种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
先天秉赋所其有的,只有一定的解剖和生理特点,其中高级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的特点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它们是能力发展的直接物质基础。
在心理学上,把这些造成人们之间天生差异的解剖、生理特点,称为素质。
素质是能力发展的自然基础,决定着能力发展的潜力。
正如一个色盲很难成为一名优秀的画家。
(2)环境和教育
环境包括的范围十分广泛。
学前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都会对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尤其是早期环境,对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更有重要影响,越来越多的心理学研究都证明了这一判断的正确性。
学校教育对能力形成和发展所起的作用是系统性的。
学生通过系统地接受教育,不仅掌握必备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能力也不断得到发展。
对儿童和青少年来说,发展能力是与系统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分不开的。
(3)实践活动的影响
人的各种能力的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最终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虽然,掌握知识对于能力发展是重要的,但越来越多的科学家认识到,个人直接经验的积累在人的能力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人在多大范围内和多深程度上经历和掌握事物,也就在多大范围内和多深程度上形成应对事物的能力,人的最终能力的不同,归根结底是由于实践的性质、广度与深度不同造成的。
这正如一个推销员的销售能力往往比一个农民更强,而一个农民的农业生产能力又比一个推销员更强。
(4)主观能动性
个人自身是能力的载体。
一个人能力的提高,离不开他的主观努力。
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远大,付出的努力越多,经历的范围越广、程度越深,他的能力也就相应地获得越大、越多、越广和越深的发展。
一个把夺取冠军作为跑步目标的人,其赛跑能力一定比仅仅把跑步作为其健身目的的人有更大的发展;而一个刻苦训练的人也一定比不参加训练的人有更大的发展。
3.根据图示阐述凯农的丘脑情绪理论。
答:
在本世纪20年代,美国生理学家凯农就提出了丘脑是情绪中枢的看法,其要旨如图。
此图表明情绪发生时,关键在于大脑皮层与丘脑之间神经冲动的往返传导。
图中,感受器(R)接受外周刺激后发生的兴奋,沿着神经通道1到达丘脑(Th),再通过D到达大脑皮层(C),引起大脑皮层兴奋,从而形成人们对外界对象的知觉。
然后皮层的兴奋经过通路3,使经常处于抑制状态的丘脑中心获得释放,引起一种情绪模式(P)。
丘脑的神经冲动经过通路2引起内脏(V)和横纹肌(SKM)的活动,从内脏和横纹肌系统来的内部感觉回到丘脑,并经过通路4再回到大脑皮层,在皮层上和最初发生的知觉相结合,就使人们关于外界对象的知觉获得情绪色彩。
2002年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全国联考心理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每小题1分,本大题共10分;将所选答案的序号写在答题纸
指定的位置上。
)
1.研究者根据事先拟好的问题向被调查者提出,并以一问一答的方式进行,藉以
了解被试的某些心理特点的方法称之为( )法。
A。
问卷 &产品分析 C谈话 D.个案
2.额外刺激物出现,对正在进行的条件反射产生的抑制称为( )抑制。
A。
外 B.超限 C消退 D.分化
3.个体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是( )知觉
A。
运动 B.空间 C方位 D.时间
4.记忆过程的首要环节是 ( )。
A再现 &识记 C回忆 D.保持
5.看到天上的白云,将它们想象成草原上的羊群,这属于 ( )
A。
有意 B.再造 C创造 D.无意想象
6.意志品质的自觉性相反的不良品质是 ( )。
A。
盲目性 B.散漫性 C顽固性 D.果断性
7.同一时间内,人们能够清楚地知觉对象的数目是注意的 ( )。
A。
范围 B.稳定性 C分配 D.转移
8.在练习曲线上可以看出技能形成过程中工作效率、活动速度和( )的变
化。
A。
灵活性 B.自动化 C准确性 D.熟练化
9.在信息加工过程中表现出较少依赖文化知识,主要依赖个人先天禀赋的能力称
为( )能力。
A晶体 B.流体 c.模仿 D.创造
10.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是 ( )。
A。
能力 &气质 C性格 D.意志
参考答案
1.C 2.A 3.D4.B5.D6.A7.A8.C9·B10·C
二、填空题:
(每小题1分,本大题5分;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的位置上。
)
1.心理过程探讨的是人的心理的共同性,而个性心理特征探讨的是人的心理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类心理的发生有两个基本条件:
一是劳动,二是______。
3.情绪是以______为中介的反映形式。
4.意志行动最重要的环节是______。
5.古希腊的医生希波克拉特把人的气质类型划分多血质、______、胆汁质、抑
郁质四种。
参考答案
1.差异性 2.语言 3.需要 4.执行决定 5.粘液质
三、名词解释
1.心理过程:
心理过程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具体而言,是指在客观事物的作用下,在一定的时间内大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
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2.信号性反应:
信号性反应是指能够建立条件反射,是心理发生的标志,当动物能够把一个刺激变成另一个刺激的信号性反应,我们就说它不仅具有生命,而且还有心理。
3·遗忘:
就是对识记过程的材料不能回忆或再认,或者表现为错误回忆或再认。
4·应激:
又称应激状态,是出乎意料的紧张与危险情境所引起的情绪状态。
5·差别感受性:
是对两个刺激量强度的差别感觉能力,其大小用差别感觉阈限来量。
四、简答题:
1.举例说明什么是感觉对比现象。
答:
对比是同一感受接受不同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现象。
对比分同时对比与继时对比两种。
同时对比是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而产生的对比现象。
视觉的同时对比表现得较为明显。
如把明度相同的一个小方块灰纸放在白纸的背景上,就显得比放在黑纸的背景上要暗些,这就是色彩的同时对比。
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而产生的对比现象继时对比,如看过放在一张白纸上的一个小黑方块半分钟后,再看一张灰纸,就会看到在这张灰纸上有一个和原先那个黑方块大小、形状相同的浅灰色的影子。
继时对比在味觉中表现较明显。
如吃了糖以后再接着吃橘子,就会觉得橘子酸:
吃了苦的东西后,再喝白开水觉得水也甜。
2.什么是记忆。
记忆的品质有哪些?
答:
记忆是经验的印留,保持和再作用的过程,按信息加工理论的说法,记忆是指对输入信息通过编码、复习而予以贮存,并在一定条件上进行检索和提取的过程。
记忆的品质有:
(1)识记的敏捷性。
识记的材料,有人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有人则可以迅速记住。
人们这种识记速度的快慢,即识记的敏捷性。
(2)保持的持久性。
识记一个材料后,有人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有人则很快就遗忘了。
人们对这种识记材料保持时间的长短性,即保持的持久性。
(3)记忆的正确性是指以对所识记的材料,在再认和回忆时,歪曲、遗漏、增补和臆测。
(4)记忆的准备性。
这是指在必要时,能够把记忆中所存储的知识讯速的提取出来,以解决当前的实际问题。
总之,记忆的四种品质有机联系,缺一不可的,我们不能只根据某一方面的品质去评定一个人记忆力好坏。
每种品质只有和其他的品质结合起来才有价值。
记忆的这些品质都是后天形成和发展的,应该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动来培养。
3.简述培养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主要方法。
答:
(1)加强生活目的性教育,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2)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取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
(3)根据学生意志品质上的差异,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
(4)加强自我锻炼,从点滴小事做起。
4.简述注意的功能。
答:
.
(1)选择功能,即选择有意义的,符合需要的和与前活动相一致的刺激,避开与之无关的,干扰当前活动的各种刺激并抑制对它们的反应。
(2)保持功能,即使注意对象的映像或内容维护在意识中,得到清晰、准确地反映。
(3)调节和监督的功能,即控制心理活动向着一定的方向或目标进行。
注意保证了人们对事物更清晰的认识作用更准确地反映,它是人们获得知识、掌握技能,完成各种智力活动实际操作的很重要的心理条件。
5.举例说明促进智力技能形成与发展的条件。
答:
学生的智力技能主要是在教学活动形成的。
要促进学生智力技能的发展,使它达到灵活掌握的水平,需要创设应用这种技能去解决问题机会与条件。
以数学演算技能为例,要求学生应考虑下列三个条件;
(1)识别课题类型。
(2)把握住全部情况。
(3)摆脱旧经验的影响,借已有的经验去把握课题的本质或关系,一般说来对当前课题的了解会起一定的促进作用,会产生正迁移的效果。
6.判断能力测验质量的主要指标是什么?
答:
能力测验的好坏,主要是以信度两项指标来衡量的,信度是多次测量结果的一致程度,也可称作可靠度,用前后两次测验之间的相关来确定的信度叫重测信度。
另一种确定信度的方法是将测验题目按奇偶次序分为两套,分别施测同一群体,两套题上的得分越一致,表明信度高。
用这种方法测得的信度叫做折半信度。
效度指测验的结果是不是所要测量的东西,如果测验在程度上正确验证了编制测验的理论构想,就可以说测验有较高的构想度;测验题目着在很在程度代表了所要测量的全部内容或行为,说明测验的预测效度就较高。
能力测验的得分通常与常模相比较来确定其意义。
常模就是解释测验结果的参照指标,它是依据测验适用对象总体的平均成绩来确定的。
特定测验标准化样本群体的平均分,就是该测验的常模。
常见的有年龄常模、年级常模、性别常模等。
五、论述题:
1.根据你的教育、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答:
创造思维是学生学习活动所必不可少的,教师应通过各种活动为采取有效途径,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1)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求知欲,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生只对学习活动持主动态度,才会使自己思维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思维也才能具有创造性。
学习积极态度,主要产生于对学习需要和动机。
强烈的求知欲望是学生创造学习不可缺少的内部力量。
在强烈的求知欲望驱使下,学生才能开动脑筋,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追求新知识,探索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
学生的求知欲望与教师的启发式教学有密切关系。
在教学中,特别是在实验结果中,教师中启发学生去同一些新现象,或将寻找解决答案转为独立地提出问题:
在解答数学,物理,化学作业题时,启发鼓励学生采取一些新的思路或方案,以此激发学生的积极参性,培养其他造思维。
(2)培养学生发散或思维和聚合式思维能力。
在创造思维活动中,发散式思维起主导作用。
发攻式思维能力具有灵活性、独特性和流畅性。
灵活性能突破习惯思维的限制,使人产生新的构思,提出新的方法。
独特性能使思维产生新的成分,对问题提出独特的见解.流畅性能使人的思维能力在较短时间内产生较多的联想。
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发散式思维。
当然,也不以忽视聚合式思维的培养.
(3)发展学生创造想象能力。
创造思维需要创造想不通象的参与。
创造想象对于各种创造活动都极为重要,也是学生的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
教师应在课堂教学及其他教育活动中引导学生观察社会与自然现象,并通过作文、绘画、音乐、科技等活动丰富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4)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创造活动,正确评介有创造力的学生。
教师应用现代教育理论武装自己;努力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首先,应树立正确评价学生的观点。
不仅要评价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成绩和学习态度,还要评价他们的思维品质。
改变只看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学生的智力特别是创造能力的片面观点与做法.其次,组织多种多样的创造活动,鼓励学生在其中发展自己的创造能力。
最后,及时发现具有一定创造性的学生,并为他们创造各种条件,使其创造能力和得到充分的发展与表现。
2.论述人类气质及其在生活中的意义。
答:
气质指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中表现出的稳定的动力特点。
这些特点一般不受个人活动目的、动机、内容影响。
它是人们在各种场合中一贯的、比较稳定的行为动力特点.气质的差异给人的全部活动涂上一层独特的色彩。
气质本身并不直接对个体的行为起推动作用,是外显的动力特点。
气质是个性心理特征中遗传色彩最浓的部分。
气质更多地受到神经系统特性的影响,具有先天性,是比较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
气质的稳定性表现在各种活动中,具有跨时间、跨情境的特点。
在人的心理特征中,气质并不直接决定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