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公用设施完善及绿化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021883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143.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市政公用设施完善及绿化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市政公用设施完善及绿化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市政公用设施完善及绿化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市政公用设施完善及绿化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市政公用设施完善及绿化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市政公用设施完善及绿化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市政公用设施完善及绿化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市政公用设施完善及绿化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市政公用设施完善及绿化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市政公用设施完善及绿化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总论

1.1项目背景

1.1.1项目名称及建设单位

1、项目名称:

市政公用设施完善及绿化工程

2、项目单位:

XX县XX镇人民政府

1.1.2项目编制单位

XXXX工程项目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1.1.3编制依据

1、《三峡后续工作总体规划》;

2、《XX镇城镇总体规划》;

3、《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5、《城市绿化条例》;

6、《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地建设的通知》;

7、《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

8、《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9、《城市绿地系统编制纲要(试行)》;

10、《城市绿地分类标准》;

11、《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

12、《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

13、《关于加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通知》;

14、《国家园林城市标准》;

15、《城市绿线管理办法》;

16、《关于印发创建“生态园林城市”实施意见的通知》;

17、《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

18、《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19、《建筑材料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GB50222-95);

20、《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2006年版);

2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22、《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2009);

23、《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

24、《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

25、《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

26、《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27、《建筑地基基础技术规范》(JGJ123-2000);

28、《XX地基基础技术规范》(DB42/242-2003);

29、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房屋建筑部分》(2010年版);

30、《全国民用建筑工程技术措施结构》2009版;

31、建设部2005年11月以143令颁布《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

32、《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

33、《建筑外窗气密性能分级及其检测方法》(GB/T7107-2002);

34、《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

35、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

36、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

37、业主提供的相关资料。

1.2项目概况

1.2.1项目选址

本项目为“XX县XX镇市政公用设施完善及绿化工程”。

项目选址位于XX县XX镇耿家河居民点,项目建设总面积为13487m2。

1.2.2建设规模

本项目建设总面积为13487m2,建设内容主要包括:

绿化种植、青石板广场铺设、青石板园路铺设、青石板汀路及庭院灯安装。

其中绿化种植面积为12529m2(常绿乔木有杜英、杨梅、红叶李、山茶、桂花、樟树、茶梅、乐昌含笑、黄果树、棕榈、龙爪槐、罗汉松、广玉兰,共计767株;落叶乔木有垂柳、紫玉兰、银杏、木芙蓉、紫荆、竹子、紫薇、樱花,共计506株,色带有杜鹃、红叶石楠、蚊母、金森女贞、迎春、金叶女贞,共计5205m2,攀爬植物爬山虎100株,草坪马尼拉、麦冬,共计7324m2);青石板广场958平方米,青石板园路52平方米,青石板汀步10平方米,庭院灯13盏。

1.2.3项目投入总资金及资金筹措

1、本项目总投资需152.01万元。

2、资金筹措:

资金来源为申请三峡后续工作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市政公用投资及地方政府自筹资金。

1.2.4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根据国家工期定额并结合本项目的实际情况,初步拟定建设期为12个月,其中建安工程施工工期为8个月。

第二章项目建设的背景及理由

2.1项目建设的背景

2004年,建设部在提出创建“园林城市”的基础上,把创建“生态园林城市”作为建设现阶段生态城市的阶段性目标。

利用环境生态学原理,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进一步完善城市绿地系统,有效防止和减少城市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和各种废弃物,实施清洁生产、绿色交通、绿色建筑,促进城市中人与自然和谐,使环境更加清洁、安全、优美、舒适。

由于在XX县XX镇搬迁安置过程中,通过规划调整,人口规模已发生较大变化,迁建城镇规模明显扩大,因集镇公共服务设施淹没实物指标很少,补偿资金难以有效恢复公共服务功能,集镇公共服务设施仍存在一定困难和问题。

完善城镇市政公共设施及绿化是在对XX镇现状深入细致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XX镇总体规划所确定的发展目标、用地布局等规定,吸收国内城镇绿地规划和建设的先进理念,科学制定城镇规划区中各类绿地的发展指标,合理安排城镇各类绿地建设,达到保护和改善城镇生态环境,优化人居环境,促进城镇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城镇园林绿化也是一项城镇公益性建设。

它改善城镇生态环境、美化城镇;对改善投资、带动城镇经济发展等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了进一步提高城镇绿化水平,促进城镇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为此,提出了本次XX县XX镇市政公用设施完善及绿化工程建设项目。

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XX镇位于XXXX县,属于三峡库区兴建的移民重镇,目前XX镇的公共环境、市容市貌和大宜昌“全国文明城市”、“全国生态园林城市”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XX镇城居民反响十分强烈,要求兴建公共休闲场地、增加绿地。

因此政府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决定完善XX镇市政公用设施及绿化建设。

XX镇市政公用设施完善及绿化工程对改善库区移民生活居住环境有着重大意义,是一件迫在眉急的、关注库区民生的大事。

2.2.1项目的建设是提升城镇综合竞争力、推动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现实需要

通过完善XX镇共用设施及绿化建设工程,能够提高XX镇的品位和档次,树立良好的城镇形象,增强城镇的凝聚力和吸引力,聚集人才、聚集资金、聚集技术、聚集有利于发展的要素,提升城镇综合竞争力,极大地推动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

2.2.2项目的建设是促进XX镇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及移民安稳致富的迫切需要

促进XX镇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促进移民安稳致富的要求。

XX镇移民安置工作取得了搬得出、初步稳得住的阶段性成果,但XX镇区人口密度大,经济基础薄弱,仍处在社会经济恢复重建过程之中,经济总体欠发达的状态还未根本改变,移民存在就业和生计问题,安稳致富任务还很艰巨。

《XX县XX镇总体规划(2006-2020)》确定XX镇性质为旅游商贸镇,旅游功能定位为服务于“两山一江”旅游黄金线的过境旅游接待地和以XX文化、移民生态城镇为特色的旅游目的地。

2008年11月,XX省委、省政府作出重大战略决策,提出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使其成为国内著名、国际知名的旅游之地,XX镇成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重要组成部分。

完善集镇绿化,改善镇区环境,打造环境优美、独具特色的旅游集镇,促进XX镇旅游业的发展,是XX镇抓住历史机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打造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重要节点,实现移民安稳致富的有效途径,其任务十分艰巨而紧迫。

2.2.3项目建设有利于维护库区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

三峡库区社会结构复杂,社会多元利益冲突较多,为使移民群众不断增强认同感、归属感、满足感、幸福感,促进社会和谐,必须树立以人为本、服务群众的公共服务理念,着眼于满足群众多层次的需求,为提高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发挥功能,为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发挥桥梁作用,为维护社会稳定和群众安居乐业发挥作用。

2.2.4项目的建设是优化镇区环境,保证镇区居民安居乐业的需要。

随着科学的发展和人们认识的提高,对生态平衡与环境状况日趋重视,而小区的绿化与人们的生活有着直接的关系,绿色植物的除尘、消音、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等是人们所熟知的。

应用绿色植物这种调节生态系统平衡的生理机制决定了它具有最佳的调节生态系统的功能。

使小区内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城市的生态平衡得到保障。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而环境的美化就是要满足人们对这种精神生活的需求,环境美化是绿化的直观效果。

创造出形、色、质更为协调的环境,使人更感到富有韵律,置身于美的环境之中,得到美的享受。

从卫生防护角度:

城市废气污染很大一部分来自街道上行驶的各种机动车辆,而绿地对街道上机动车辆排放的毒气有吸收作用,可以净化空气、减少灰尘。

据有关专家测定,在绿化良好地城镇,距离地面1.5m处的空气含尘量比没有绿地的地段低56.7%。

城市环境噪声70%-80%来自城市交通,有的街道噪声达到100分贝,而70分贝对人体就有害了,只有一定宽度的绿化带可以明显减弱噪声5-8分贝。

绿地可以降低风速、增大空气湿度、降低日光辐射热。

从美化市容角度:

绿地可以美化城市景色、软化建筑的硬线条,还可隐蔽有碍观瞻的部分。

如建筑墙面由于长年风吹日晒,雨水冲刷,产生了剥落,很不美观。

我们可以利用绿色植物将其遮挡住,使城市的面貌显得更加生动、活波优美。

一个城镇如果缺乏绿化,即使它的建筑质量是好的,艺术性是高的,布局是合理的,也会显得枯燥乏味。

但采用不同的树种,利用植物体型色彩不同,结合当地建筑,相互配合,统一规划,便可形成一幅优美画卷,使城市的面貌更加优美。

从散步休息的角度公共设施的进一步完善,将在拟建绿地中增设园路、广场、坐凳、小型休息建筑等设施,这将为附近居民提供锻炼身体、散步的地方及休息的场所,居民在上下班、上下学、出行购物时经过绿地也会感到心情舒畅。

综上所述:

XX县XX镇市政公用设施完善及绿化工程是十分必要的。

第三章场址选择

3.1项目位置

本项目为“XX县XX镇市政公用设施完善及绿化工程”。

项目选址位于XX县XX镇耿家河居民点,项目建设总面积为13487m2。

3.2建设条件

3.2.1自然条件

1、地形地貌

该场地属于低山剥蚀区,场地于90年代中期回填,现场地开阔平坦,场地标高为215.38-215.63m之间,最大高差约0.15m,地势较为平坦,地质构造简单。

2、岩土层分布

据其成因、物质组成及物理力学性质不同,自上而下主要为回填土、石灰岩。

具体如下:

①回填土

表层耕表土,黄色,富含根系,本场地均匀分布,厚度为0.3-0.5m,往下为回填土层。

②石灰岩

据区域资料,石灰岩属寒武纪,由炭质页岩、灰黄绿色砂质页岩和灰色灰岩组成,中厚层状,厚度大于200m。

3、水文地质条件

场区地处XX镇耿家河居民点,表层耕植土含孔隙水,因其分布面积小,厚度薄,孔隙水具局部性,时间性;粘土层为相对隔水层不含水;下部砂石层为本区内主要含水层,地下水水量丰富水位变幅不大。

4、地震效应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SOOll-2001)》,该场区场地土类型为中软场地土,建筑场地类别为Ⅱ类。

拟建场地处于XX镇耿家河居民点,近期活动不明显,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不大,属对建筑抗震一般地段。

根据XX省建设厅关于确定我省主要城镇抗震设防烈度、设计本地震加速度值和设计地震分组的通知(鄂建文[2001]第357号),XX县古夫镇建筑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本地震加速值为0.05g,设计地震分组为一组。

5、工程选址结论

①场区无不良地质作用,属稳定场地,适宜兴建本工程项目。

②拟建工程的重要性等级为二级,场地等级为三级,地基等级为二级,岩土工程勘察等级为乙级。

桩基础设计等级为丙级。

③该场地土类型为中软场地土,场地类别为Ⅱ类,建筑抗震设防分类为丙类建筑。

该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反应谱特征周期值为0.35s,属对建筑物抗震一般地段。

④按《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本工程抗震设防类别为标准设防类,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抗震措施和地震作用,达到在遭遇高于当地抗震设防烈的预估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安全的严重破坏的抗震设防目标。

⑤场区地下水类型为上层滞水和孔隙潜水类型,地下水水位埋深1.40~9.50m,标高44.20~53.95m。

地下水对砼及砼中的钢筋无腐蚀性,对钢结构具弱腐蚀性。

⑥拟建筑物采用桩基础时,桩基础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应通过现场桩静载荷试验确定,试桩数量在同一条件下的不应少于总桩数的1%,且不少于3根。

⑦在基础施工过程中,应进行基槽检验工作。

如采用人工挖孔桩,成桩终孔时应进行桩端持力层检验工作。

3.2.2气象条件

XX县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春季冷暖多变,雨水较多;夏季雨量集中,炎热多伏旱;秋季多阴雨;冬季多雨雪、早霜。

由于地形复杂,高低悬殊,气候垂直差异大,具有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和暖温带气候特征,小气候特征十分明显。

年平均气温在15.3℃左右,年际间气温变化不明显。

极端最高气温为43.1℃,极端最低气温为-9.3℃。

年平均无霜期265天,平均日照时数为1682.8小时,平均日照百分率为38%。

年均降水量1067mm,降雨季节和降雨量极不均匀,5~9月雨量集中,降雨量在800mm左右,占全区降雨量的74%;10~12月的降雨量占14%,1~4月降雨量仅占12%。

日最大降雨量160.8mm。

年平均相对湿度73%,年均无霜期214天,海拔1400m以上无霜期156天,海拔200m地区无霜期279天。

每年5~10月份为汛期,洪水多集中于7~9月份。

全年以静风为主,全年静风日数为56天,盛行风向西南,平均风速1m/s,最大风速为34m/s。

3.2.3供电、给排水

本项目建设位于XX县XX镇耿家河居民点,其周边基础设施配套较完善。

1、供电:

本项目电力由县供电局城市电网提供,电力充足,项目供电由附近变电站引入,可满足本项目建设和建成后的使用需要。

2、给水:

本工程水源引自城市市政供水管网,就近开口接入,接入管径DN100,分二处引入。

3、排水:

本项目实行雨污分流制,雨水就近排入自然水体。

项目建成后的污水经无动力污水处理装置处理达标后排放。

结论:

该地块区位优势明显,场地条件能满足工程建设的要求,因此选址是合理的。

第四章建设条件

4.1地理条件

XX镇(原高阳镇)位于XX县中部偏南,香溪河与耿家河的汇合处,是XX县原县城所在地,也是三峡库区移民迁建重镇。

三峡蓄水到175m后原城区大部分被淹没,XX县城于2002年搬迁到古夫镇,XX镇仍作建制镇保留,是XX县旅游商贸中心镇。

4.2气候条件

XX镇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型气候,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其时间划分为:

春季自3月上旬至5月中旬,共60-65天;夏季自5月下旬至8月下旬,共110-120天;秋季自9月上旬至11月中旬,共60-65天;冬季自11月下旬至次年3月上旬,共135天。

四季规律为冬季时间长,夏季次之,春秋较短。

总的气候特征是夏季多雨,冬季干冷,春季多风,秋季凉爽,气候年变化较大;热量充足,光热辐射潜力大,有利农作物生长。

但降水季节分布不均匀,自然灾害频繁。

日照时数适中,辐射强度大。

降水在季节分配上与冬夏季风进退一致。

7、8月份,降水集中,占全年平均降水量的50%;冬季降水少,占全年平均降水量的10%;春秋降水量介于冬夏之间。

四季降水量分布不均匀,年际降水量变化也很大。

4.3公用设施依托条件

拟建设的绿地所处位置位于城镇建成区,公用设施较齐全,施工用水、用电、临时用房均能就地解决,施工条件较好。

能够依托城镇充分利用现有城镇的一切资源。

4.4场地现状

居民楼及各项基础设施已建完善,拟建的公共绿地、公共休闲场地,条件极好。

4.5绿化现状

植被状况大力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封山育林、植树造林、小流域综合治理等一批重点项目,全镇森林覆盖率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生态环境指标始终保持良性状态。

集镇因施工占地因素导致绿地结构中,各类绿地的数量、空间结构不尽合理,道路附属绿地、防护绿地等比重较大,居住区等附属绿地较为缺乏,特别是城区的居住区绿地比较少,城镇建设的其它区域,绿地相对较少。

不符合城镇绿地均匀分布、特别是街旁绿地应就近服务市民的原则。

XX集镇原有绿化地面3.5万㎡,此次补充完善绿化面积1.87万㎡,该项目完工后,集镇人均绿化面积将达到3.5㎡,集镇绿化率将达到22.56%。

绿地规划建设与城镇大气、水环境的改善,风景旅游资源的保护利用,以及城镇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结合不够紧密。

城镇绿地系统的生态功能、对提升城镇综合服务功能的作用与贡献,尚未得到充分体现。

对古树名木的建档登记工作,并落实保护措施。

4.6城镇绿化建设条件分析

(1)植物资源优势

XX具有显著的过渡性植物区系特点,适生树种丰富,为城镇绿化提供了丰富的植物素材。

(2)城镇发展优势XX镇是一座迅速发展的城镇,发展空间比较充足,有利于建设绿地指标较高的林荫路、防护隔离绿带、居民休闲场所等。

同时XX镇经济实力的不断壮大,为建设完善城镇绿地系统以及今后的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市民的生态环境意识日益增强,这将推动社会参与,形成城镇绿化建设的社会保障。

(4)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这是发展城镇绿化,改善城镇景观风貌的有利条件。

 

第五章建设内容及建设方案

5.1建设规模

本项目建设用地位于XX镇耿家河居民点,建设总面积为13487m2,绿化种植面积为12529m2。

范围内有绿化保护、生态种植、管理服务设施、环卫设施、景观工程、公用设施等。

项目建筑等级为三级,安全等级为二级,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

5.2设计目标

景观设计总体构思本着因地制宜、以人为本的宗旨,充分体现XX城镇发展的特点,营造一个“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优美的自然画卷,创造出宜人的休憩环境。

设计在顺应现代人崇尚自然的普遍心理、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结合现代人的生活习惯和方式,借鉴欧美园林文化之精华,融合中西造园艺术和回归自然的现代意识于一体,创造出一片蕴含哲理、舒适自由的一种超凡脱俗的陶然景观。

总之,在设计过程当中,要遵循国家颁布的设计规范和相关的法律法规,营造XX镇的碧水蓝天。

本项目景观工程设计着重于绿地景观营造。

在景观营造和景点分布方面,应同时满足城镇游人活动和景观效果辐射等多种需求。

形成景点功能丰富,植物季节鲜明,景观效果强烈的系列绿化效果。

造地形地势,营造自然舒展、起伏多变的缓坡地形,使整个园林地形的改造体现出多元性和深远变化。

绿化的主要表现手法即是植物种植,尤其是道路绿化方面。

植物选择要尊重XX镇当地的自然再生植被。

自然有它的演变和更新的规律,从生态角度看,自然群落比人工群落更具有生命力,在满足实用功能、保护城镇环境、美化城镇面貌的前提下,做到节约并合理地使用树种。

除在重要景点或主建筑物主观赏处或迎面处合理地配置少量名贵树种外,应避免滥用名贵树种。

这样既降低了成本又保持了名贵树种的身价。

除此以外,不但做到多用乡土树种适应本地风土能力最强,而且种苗易得,短途运输栽植成活率高,又可突出本地园林的地方特色,因此应多加利用。

当然,外地的优良树种在经过引种驯化成功之后,也可与乡土树种配合应用。

考虑到绿化带四季景观的变化,在树种配置中应采取乔、灌、草木比为4:

4:

2的比例关系。

该项目涉及的主要内容为市政改造及绿化完善。

具体包括,耿家河桥头改造。

原桥头为自发形成停车场,未设专人管理,造成该地块脏乱差。

该地块约1200㎡,主要改造成硬质铺装场地,以供居民休闲娱乐使用。

绿化完善是主要为耿家河居民点绿化建设及原城镇毁坏的绿化地的恢复工作。

5.3规划原则

公共绿地是向公众开放,以游憩为主要功能,兼具生态、美化、防灾等作用的城镇绿地。

公共绿地的多少及质量的优劣,是衡量一个城镇绿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公共休闲绿地要求充分考虑到公众绿地的使用要求,丰富公共绿地的空间类型及活动内容。

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状及自然地形,并和当地历史文化及自然特征相结合,体现地方特点及风格。

(1)尊重自然环境条件与历史人文因素,因地制宜的布局公共绿地。

(2)均衡布局,根据城镇用地结构,合理确定项目规划内容与布局。

注重公共绿地分布的均匀性和合理性。

(3)突出公共绿地的自然生态属性,促进城镇与自然的共生,使公共绿地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

5.3.1种植原则

凡绿地建设或者改造现状绿地,必须依法保护和充分利用用地范围内的现状树木,特别是古树和大树。

城镇绿地植物种植应因地制宜,采用多种配置形式,注重按植物群落结构进行科学配置,力求以上层大乔木、中层小乔木和灌木、下层地被植物的形式,扩大绿地的复层结构比例。

绿地中植物种植设计总体上应以乔木为主,乔灌木覆盖比例原则上控制在绿地面积的90%左右,其余为非林下草坪和地被植物。

绿地植物种植要选择大规格苗木,做到近期与远期效果相结合。

落叶乔木一般选择胸径不低于7至10厘米规格的苗木;常绿乔木一般应选用高度不低于3米规格的苗木(重点地区、重点项目应不低于5米)。

5.4规划意义

城镇园林绿化树种规划,是影响城镇绿化建设质量的重要环节,对城镇园林风貌、良好生态环境的形成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因为城镇园林绿地是以多年生的树木为骨干材料,需经过多年的生长培育,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因此,应当做好树种规划,使城镇绿化工作一开始就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的协调发展,避免因变更树种而影响绿化效果及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树种规划是城镇绿地系统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绿地系统规划目标的主要手段之一,通过树种规划可展现城镇的现代景观及独特乡土风情,塑造一个城镇的个性与特色。

同时通过合理的乔、灌、草比例搭配,在美化环境的同时可提高绿地抗污染、滞尘、降噪,特别是防止水土流失的能力,实现良好的城镇生态效益。

5.4.1功能多元化

居民点绿化建设以生态种植为主,应充分考虑远期建设的布局而趋向于有序化。

居民点绿化设计应充分结合周边城镇功能区的布局,对场地布局进行了系统的划分,以形成场地布局的整体脉络。

从研究人的活动入手,依照年龄、不同服务人群等标准对活动进行了归纳与分类,以在场地设置中考虑满足不同使用者的需求及场地的性格特征。

在此基础上,对不同的绿地进行了划分,以满足进行不同活动的空间需求;根据地理位置考虑服务全镇居民及外来旅游者。

如此一来,形成层级明确、功能符合的场地系统。

5.4.2绿地生态化

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本指导思想,正确认识处理城镇绿化与城镇社会经济发展、城镇生态环境建设、城镇旅游发展、城镇历史文化保护和城镇景观风貌间的关系;规划先进的和人性化的城镇绿地,优化城镇绿化多功能的综合效应,充分发挥城镇绿化对全面提升城镇职能发挥和城镇竞争实力的贡献。

城镇绿地系统规划遵循“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综合生态、人文、游憩等方面构建绿色场所空间,缔造理想城镇人居环境。

以我国山水文化、山水园林理论为指导。

发挥XX镇山水城

市的自然地理和生态环境优势,依托城镇山、水要素等自然条件格局,结合城镇空间演化发展趋势,规划城镇绿地结构。

挖掘城镇历史文化特色,提高城镇绿化的文化内涵,创建与城镇历史文化风貌相协调的各类绿地景观。

在城镇山水格局保护基础上,强调历史文脉的延续,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结合,绿脉、文脉、山水脉络浑然一体,营造出“山、水、林共生”的园林城镇格局。

以现代生态文化、生态学理论为指导,强调城镇绿地生态服务功能,发展城镇生物多样性,加强城镇生态环境建设,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通过不同层面的生态系统相互叠加,实现不同系统之间的相互融合与渗透,实现规划区域内不同系统间的整合性。

5.4.3景观本土化

景观本土化有着两方面的含义:

一、植物景观的本土化:

即“以乡土树种为主,适地适树”的植物配置原则,充分考虑以乡土树种为主,结合植物自身的生理特性各自不同的景观表现方式,通过巧妙的乔灌搭配、色彩组合,结合景观规划的合理布局,达到“四季景观丰富、相互适生共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面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