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创造与人的全面发展论文.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602146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3.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劳动创造与人的全面发展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劳动创造与人的全面发展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劳动创造与人的全面发展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劳动创造与人的全面发展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劳动创造与人的全面发展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劳动创造与人的全面发展论文.docx

《劳动创造与人的全面发展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劳动创造与人的全面发展论文.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劳动创造与人的全面发展论文.docx

劳动创造与人的全面发展论文

劳动创造与人的全面发展论文

 

【内容提要】马克思以人类社会实践和劳动创造为基石创建人的全面发展观,经历了从抽象表述到科学制定再到系统完善三个阶段。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深刻批判异化劳动,确立人类劳动新理念,是马克思萌发产生人的全面发展观的前提和基础;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以劳动实践观为理论基础,全面科学地制定和创立了以高度丰富社会关系为核心的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观;最后,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和《资本论》中,以劳动价值论为科学依据,以充分发展人的创造能力为目的,系统地完善了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观。

【关键词】人类实践/劳动创造/人的全面发展

【正文】

中图分类号:

A71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5194-(2003)06-0137-04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创造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划时代的运用创新和继承发展。

那么,当年马克思又是如何基于历史唯物论的形成发展来创立其劳动创造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呢?

一、批判异化劳动,确立人类劳动新理念,是马克思萌发产生人的全面发展观的前提和基础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这部马克思从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向共产主义立场后的探索性著作,在研究异化劳动过程中,马克思开始了对人类劳动及其发展规律的研究,对人的全面发展观作了抽象表述,使之开始冲破国民经济学和思辨哲学的思想束缚,从而成为走向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创立人的全面发展观的理论开端。

(一)马克思深刻地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劳动是对人的发展的摧残和否定。

劳动异化范畴,是马克思当时既在理论内容上扬弃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异化观的原有含义,又赋予其唯物主义基础,进而力图从哲学经济学的理论高度对资产阶级市民社会进行解剖而形成的一个核心概念。

马克思从当时资本主义的经济事实出发,把一切异化现象归结于人的劳动活动的异化,并从人的类本质的丧失对异化劳动进行了彻底批判,揭示了异化劳动的如下本质特征:

(1)劳动产品同劳动者相异化;

(2)劳动活动同劳动者相异化;(3)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4)人与人相异化。

在这种异化劳动状态下“物的世界增值与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工人在异化劳动中丧失了自己的本质,“动物的东西成为人的东西,而人的东西成为动物的东西”,现实关系中的人都是“非人”,因而人的发展被异化劳动彻底否定和扼杀贻尽。

[2](P47、51)

(二)马克思对人类劳动范畴的全新提出和规定。

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社会异化劳动作上述分析批判的过程中,重新界定了人类劳动范畴,并从其对象性和创造性两个方面作了分析和规定,以高扬起人类劳动的旗帜。

1、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规定上,人类劳动是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是指劳动者主体自主能动地把自己的体力和脑力对象化到某个产品上的创造性过程。

所谓对象化是指人类通过有目的的对象性劳动实践活动使观念的东西和人的内在本质力量现实化、外在化,它以物质的形态存在。

马克思指出:

人类“劳动的产品就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物化为对象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劳动的实现就是劳动的对象化。

”[3](P91)促使对象性关系的全面生成,是形成并发挥人的创造力、体现人的本质力量的决定性条件。

因为现实的、有形体的、站在稳固的地球上呼吸的人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2](P124)“人有现实的、感性的对象作为自己的本质即自己的生命表现对象”,[2](P124)即所谓人通过劳动创造对象,也就是指在人之外的自然界作为客观存在,它一方面给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肉体和生活所需的资料,另一方面给人的体力和脑力的物化提供劳动对象;人的对象性的产物,证实了人的“活动是对象性的自然存在物的活动”,[2](P124)人的对象是经过人的劳动改造过的对象,人在改造外部世界的同时也改造了人自身,“正象一切自然物必须产生一样,人也有自己的产生活动即历史”。

[2](P126)

2、在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本质规定上,人类劳动是人的自由自觉的创造性活动。

马克思说:

“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分开来。

”所以,人的劳动活动根本区别于动物的生命活动,则在于人的劳动是有意识的。

“动物不能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

它就是这种生命活动。

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

”“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物。

”[2](P53)。

也“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

这种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通过这种生产,自然界才表现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

因此,劳动的对象是人的类生活的对象化:

人不仅像在意识中那样理智地复现自己,而且能动地、现实地复现自己,从而在他们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

”[3](P96)。

即人在其对象化劳动实践中表现、实现和确证人的内在本质力量和主体性,而不是丧失自身。

而且,人的劳动有着自己的尺度。

“动物只生产自身,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应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

”[2](P53-54)。

(三)从“异化劳动”走向更高阶段的“劳动复归”是人类劳动发展进程的历史必然。

很显然,马克思在《手稿》中把异化劳动作为人类劳动演进的一个阶段,他认为整个人类劳动史是“人的自由自觉的劳动——异化劳动——劳动复归”的历史,相应地人的历史就是“人——非人——人的复归”的历史。

异化劳动阶段是人的发展的否定阶段,突出表现为:

(1)异化劳动使劳动的主客体相分裂。

工人从主体变成了客体,在精神和肉体上被贬为机器或其附件,使劳动丧失了人的自主性,造成了人性的泯灭、功能的扭曲退化、体态畸形化、行为片面化。

(2)异化劳动使人的目的和手段相分裂。

劳动成了每个个体谋生的强制性手段,工人把劳动看成是一种机械的沉重负担,他在劳动中不是因为创造而感到满足,而是感到丧失;不是感到创造的愉悦,而是感到劳动对自己创造能力的摧残,因而造成人的心灵和智慧的贫困化。

(3)异化劳动使人的劳动和享受相分离。

人在运用自己的劳动技能时,感到自己不过是“动物”;而在运用吃喝、性行为等动物机能时,才觉得自己是自由活动,因而造成了人的活动的非人化。

正因为异化劳动是对人的发展的摧残和否定,所以,扬弃私有财产、消灭异化劳动,真正树立起人类劳动的全新理念,实现人类劳动的更高发展阶段的全面复归,是人的全面发展和为共产主义奋斗的首要任务和前提基础。

二、以劳动实践观为理论基础、以高度丰富社会关系为核心内容的人的全面发展观的科学创立

马克思1845~1846年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对劳动实践观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的较为系统的科学阐述,是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观得以创立的理论基础。

一是马克思历史地考察劳动实践活动的物质规定性和社会规定性,为提出人的全面发展在于发挥人的创造能力和丰富人的社会关系的观点准备了理论性前提;二是马克思科学地揭示社会发展的规律,为确定人在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发展特征提供了方法论基础;三是马克思具体地分析分工在个人活动与社会力量、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两对矛盾中的作用,为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的全面发展的活动方式的预见提供了客观性依据。

这进而使其人的全面发展观日趋走向成熟:

即从全面实现人的感性需要上升到全面丰富社会关系的高度;人的发展也从仅仅描绘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特征进到具体研究共产主义社会之前的人的发展特征;人的发展从以人的本质为其演化发展的基础转到以社会发展及其规律为基础。

马克思在《形态》中对人的全面发展观的科学制定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联合起来的个人对社会生产力总和的占有,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首要前提。

在过去基于私有制、阶级和旧式分工所造成的个人活动与社会力量、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直接分离和矛盾对立的社会条件下,本来是人本身活动的产物——生产力和交往形式(生产关系)就成为与人相异的外在的物质力量,人只是有可能利用偶然性为自己服务,而不可能掌握社会的必然性和自觉地控制对人来说的偶然性条件。

因而,“只有完全失去自主活动的现代无产者,才能够获得自己的、充足的、不再受限制的自主活动,这种自主活动就是对生产力总和的占有以及由此而来的才能总和的发挥。

”[4](P76)无产阶级要实现“个人向完整的个人的发展”的伟大目标,它不仅要推翻一切旧的生产和交往关系的基础,并且第一次自觉地把一切自发产生的前提看作是先前世世代代的创造,消除这些前提的自发性,使它们受联合起来的个人的支配。

一句话,联合起来的个人对全部生产力总和的占有,消灭私有制和“旧式分工”,[4](P27)这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首要前提。

(二)个人的全面发展只有融入集体的发展中才能得以实现。

在存在阶级和旧式分工的社会中,人总是与其相应阶级和社会的发展联系在一起。

马克思指出:

任何个人的发展,“没有集体,这是不可能实现的。

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

在过去的种种冒充的集体中,如在国家等等中,个人自由只是对那些在统治阶级范围内发展的个人来说是存在的,他们之所以有个人自由,只是因为他们是这一阶级的个人。

以前各个个人所结成的那种虚构的集体,总是作为某种独立的东西使自己与各个个人对立起来,由于这种集体是一个阶级反对另一个阶级的联合,因此对于被支配的阶级说来,它不仅是完全虚幻的集体,而且是新的桎梏。

”[4](P84)个人的自由和发展取决于阶级整体的发展,这是因为个人不是作为个人而是作为阶级的成员处于一定的阶级关系、社会关系之中的。

因此无产阶级的每个成员只有在整个阶级的斗争和发展中,才能使自己得以自由和发展。

因此,无产阶级的最高目标和确立自己个性的最高要求,是建立真正的集体——共产主义的自由联合体。

“在这个集体中个人是作为个人参加的”,而不是作为“阶级的成员”而参加的。

这个集体是在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基础之上的个人的联合;这种联合把个人的自由发展和运动的条件置于他们的控制下;各个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而获得自由全面的发展。

(三)人的全面发展依赖于利用世界的全面生产和建立高度丰富的社会关系。

马克思指出:

“个人的解放的程度是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相一致的”。

这表明,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不仅要扬弃通过私有制和旧式分工造成的物化关系对人的奴役,实现联合起来的个人对生产力总和的占有和对全部生存条件的控制,而且要超越个体性、区域性、民族性的狭隘限制,消除个性与社会性的对立,形成无比丰富的社会交往关系。

马克思指出:

资本主义社会已经在客观上造成了“个人的全面的依存关系、他们的这种自发形成的世界历史性的共同活动的形式”。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除了要改变这种共同活动和关系的性质,还要求个人的活动必须“同整个世界的生产(也包括精神的生产)发生实际联系,并且可能有力量来利用全球的这种全面生产(人们所创造的一切)”。

[4](P42)当代新技术革命的兴起,信息化、网络化的迅猛发展,“地球村”的出现,经济全球化、国际一体化、跨国公司“世界工厂”的发展,网络终端接入千家万户,进入生产领域和家庭生活,电子政务,网络营销,为人们利用世界的全面生产和发展交往提供着物质前提和广大的全面发展空间及自由发展时间。

只有在这时,人们才能在自己的活动中创造自己丰富多彩的社会本质,在个性中完美地体现普遍的类本质的特征,在广泛的社会交往中形成高度丰富的社会关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所以,个人同整个世界形成全面的交往关系而实现社会关系的丰富,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

(四)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劳动活动的自主实现和创造能力的充分发挥。

在马克思看来,阶级社会中的劳动已经失去了其本真,而成为劳动主体没有任何自主性活动的假象劳动,即自主活动和生产物质生活的劳动是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