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学概述.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019490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9.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景观学概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景观学概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景观学概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景观学概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景观学概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景观学概述.docx

《景观学概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景观学概述.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景观学概述.docx

景观学概述

景观学概述

1.1概述

人类的生存、生活与发展体现着基本需要的层次理论:

人的基本动机就是以其最有效和最完整的方式,实践着自身的需要——生理的、安全的、爱的、尊重的和自我实现的需求(美,A·马斯洛),即生理需要、心理需要、社会需要,一般指需要可由较低或较高的需要来描述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地促进与提高。

当人类在得到物质庇护的建筑空间,即创造一个生活、生产的人为的内部空间的同时,也出现了外部环境。

建筑不但是安全的场所(包括原始的巢穴),也有在内部作为交流和显示身份的内部装修与外部形式。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更高的要求于安全、交流与社会价值的体现就赖于建筑的环境,也就有了庭院、园林与造景。

“文明人类,先建美宅,造园较迟,可见造园比建筑更高一筹”(英,F·培根),

人类所追求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正如墨子所言:

“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

”“求美,求丽,求乐”正是向更高层次不断发展的要求。

1.1.1景观与园林

景观一词源于“风景”,早期常指自然风景、风景画或庭园布置。

景观还可理解为景与观的统一体。

“景”是指一切客观存在的事物,词典中的“景”,有景物、景色、景象、风景等意思;“观”是指人对“景”的各种主观感受的结果,词典中的“观”含有观察、观测、观摩、观赏、观光等意思。

在英语中,“景观”一词来源于“风景”,牛津词典解释为“大地某一地区的景色”,韦伯斯特英语大词典的解释是:

能用一个画面来展示,能在某一视点上可以全览的景象。

因此,从传统造园到现今的景观设计无论从概念上,景观一词的含义与表达上,它的内涵、外延的意义均已扩展与延伸,如中国的园囿、苑、造园、景园;西方的Garden(花园)、Park(公园)、Landscape(景观)等等。

这也说明一种事物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的变迁。

自公元前11世纪,商周大筑高台,早见于文字记载《诗经》文王之灵台、灵诏、灵囿。

筑台是用以“考观天人之际”并以台为帝王苑囿之主体。

当社会的发展,城市形成之始,城墙把居住与田野的分离,又以固守、城防,在城外圈地设台,练兵、狩猎、适应军事之需,即为囿的由来。

早期的囿,以原生态的山水植被为主,逐步人工开凿山水,修筑路、桥、台榭宫室,置景种植成为园苑(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演进表1-1),如清康熙、乾隆时期集景72处于承德避暑山庄(图1-1)(图1-2)。

直至明末计成撰写的《园治》一书,总结了长期以自然美为基础,提炼和概括了中国文学、诗词、绘画的相关论述。

这是一部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上造园的经典理论著作。

表1-1

阶段

朝代

名称

特征构成

实例

史籍

萌芽时期

殷商

(公元前1600~前1046年)

“囿”,很形象的文字。

就是把自然景色优美的地方圈起来,放养禽兽,供帝王狩猎,所以也叫游囿。

鹿台(注:

河北邢台广宗一带)

《史记》,殷纣王“好酒淫乐,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益收狗马奇物,充牣宫室,益广沙丘苑台,多取野兽蜚(飞)鸟置其中┉”。

(公元前1046~前771年)

初步具备造园四要素,

台、沼、囿合一

类型:

按等级分“天子百里,诸侯四十”。

灵台,灵囿,灵沼

周文王建灵囿,“方七十里,其间草木茂盛,鸟兽繁衍┉”。

发展时期

秦(公元221~207年)

广大规模

咸阳宫园(兰池宫)、阿房宫

“离宫别馆,弥山跨台,辇道相属”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杜牧《阿房宫赋》)

(公元前202~公元220年)

造园规模很大,已具有山、植物、动物、苑、台、观等内容,成为以园林为主的帝王苑囿行宫,除布置园景供皇帝游憩之外,还举行朝贺,处理朝政。

未央宫,建章宫,思贤园,上林苑,东苑(又称梁园、菟园、睢园)等

上林苑是武帝在秦旧苑基础上扩建,离宫别院广布,其中太液池运用山池结合手法,造蓬莱、方丈、瀛洲三岛,岛上建宫室亭台,奇花异草,自然成趣。

这种池中建岛、山石点缀手法,被后人称为秦汉典范。

魏晋南北朝(是里程碑时期)(公元220~公元581年)

苑园

文人、画家参与造园,再加上“老庄思想”的影响。

为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性和意境特征奠定了基础。

辟疆园,琼圃园、灵芝园,华林园等

“华林园”(即芳林园),规模宏大,建筑华丽,晋简文帝游乐时还赞扬说:

“会心处不心在远,翛然林木,便有濠濮闲趣”。

兴盛时期

(公元581~公元618年)

苑园

四大特征:

皇家园林气派形成;私家园林艺术性提高;寺庙景园普及;古典园林诗画结合的特征形成(园景意境的萌芽)。

芳华神都苑、西苑

隋炀帝“亲自看天下山水图,求胜地造宫苑”。

迁都洛阳之后,“征发大江以南,五岭以北的奇材异石,以及嘉木异草,珍禽奇兽”,古都洛阳成了以园林著称的京都。

(公元618~公元907年)

苑园

石雕工艺已经娴熟,宫廷御苑设计也愈发精致。

古典园林特征基本形成,并影响周边国家

禁殿、东都、神都苑,翠微、华清宫

“华清宫”宫室殿宇楼阁,“连接成城”,“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公元960~公元1279年)

特别是在用石方面,有较大发展。

加强了写意山水园的创作意境

万寿山、琼华苑、宜春苑、芳林苑

(公元1271~公元1368年)

景象奇异

狮子林

“林有竹万,竹下多怪石,状如狻猊(狮子)者。

成熟时期

500年

(公元1368~公元1644年)

宅园

以山水为骨干,饶有山林之趣的城市“宅园”兴盛,意境特征突出的江南私家园林成熟

瞻园、寄畅园、拙政园、豫园

造园理论有计成的《园冶》

(公元1644~公元1911年)

皇家园林独具的“大、精、美”三大特征形成

颐和园,圆明园,承德避暑山庄

山庄占地8400余亩,宫殿与苑景分成两区。

苑景区内山势起伏,苍松蔽日,水流潺潺,杨柳袅袅,依山就势地点缀了72景。

除了少数结合自然景观的大型皇家园囿外(图1-3)(图1-4),多数私家园林是以模仿自然为主要标志的,体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为特征的中国古典园林(图1-5)。

随着时代与社会的发展,园林结合城市发展,顺应了城市人的需要。

此外,当19世纪英国植物园艺的发展促使了自然景园的形成,以及在西方兴起城市公园的影响下,园林较之造园有了更大、更宽的覆盖面。

除了一般的城市园林外,还有诸多如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等等逐步与园林这一词相联系起来(图1-6)(图1-7)。

之后,当城市绿地系统的出现,把公园、滨河绿地、林荫道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园林拓展为城市与自然结合的景观,无论从园林的功能、类型以及创作风格,都走向更高一级的层次。

把自然界的客观一切存在,并能被人感知,而达到审美认知的“景”与“观”,即从审美对象“景”与审美主体的活动“观”,两方面相结合,在按照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建立起城市各种绿地系统,生态环境的改善,就不能仅仅以“园林”的词义所概括了。

“景”通常是指风景,更是指自然景色,虽然其优美程度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别,但一旦确立景观为“空间的总体和视觉触及的一切整体”,人们在视觉体验中得到的自然景象,并在参与、改造活动中发挥自然景观美的感染力。

因此,“如果没有人类的改造,再美的自然也无法入内观赏,身临其境”。

“一片自然风景是一个心灵的境界”(瑞士·阿米尔)。

景观从一定意义上,被表现为一定的环境,一种“场景”,一种美学理想。

它表达了某种理念、思想,唤起某种情感、共鸣、愉悦以致联想与思考。

现代景观设计不仅是局部地块的形象工程设计,而应是把局部置于整体地域、城市、环境之中,使局部景观品质得以提升,并全面协调生态、形态、文态、心态的统一。

从而为创造一个更加生机勃勃的优美环境的景观规划设计学科就应发展需要而产生。

景观学为了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协调发展提供的方法与途径,在多学科的相互渗透与理论建设中拓展研究的领域,开发规划设计的成果,以高度的自觉达到新的目标。

景观规划,在一定专业范围内,其设计目的还试图在改善现状,创造新的环境中,实现目标效益的最大化。

从不同学科对景观定义的理解与关注,将有助于加深景观学科的意义。

如地理学从地形、地貌、气候、植被研究景观的形成与特征;社会学从文化资源,居住环境,审美判断与价值等视角进行探讨,并以景观学、城市规划、建筑学三位一体的人居环境建设放在重要的位置;生态学从研究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建立起一专多能的生态防护体系,保护与加强绿色空间的全方位的功能要求。

现代景观的规划设计,应站在系统论的高度,考虑其规划的完整性及意义,总体把握城市景观、园林景观、风景名胜、历史文化遗迹、自然保护区…,在融合地域、历史、文化、生态诸多因素下充分发挥其服务功能,改善城市生态、形态、文态的作用,传承历史文脉,保护名胜古迹,创造文化氛围,维护人们良好的心理状态,改善人居环境,构建和谐社会,这将是实现景观规划设计的崇高目标与意义所在。

1.1.2中西古典园林简述

1.中国古典园林

中国早期园林,从狩猎到农耕,从原始的自然崇拜到帝国的封禅活动,把早先的狩猎、生产、通神、求仙逐渐转化为以游憩、观赏的自然景观发展为园林的雏型。

从历史追寻可从公元前11世纪奴隶社会前期直到19世纪末封建社会的解体为止,在漫长的三千余年的发展过程,形成了世界园林史上独树一帜的东方园林体系。

如上述,自周代的灵台、灵囿、灵沼的景园直至公元前221年秦咸阳宫园、汉上林苑等,规模宏大的宫苑、园囿,为今后中国的自然式景园奠定了基础。

魏晋以来,中国山水画自发轫之日起,其理论之丰厚,意境的创造、神韵的传达,与传统山水诗词所构成的山水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

审视山水既是一种艺术境界,也是一种人生态度,通过自然美的烘托和精华,展现山水精神。

这不仅作为诗画境界的内在尺度,而且深深的浸淫于世人的审美意识之中,体现了人格魅力。

同时,赋予地位与象征中国山水画的语言,把对象情感化的表达,所谓寄情于山水,成为古典园林的脉络而传承。

通过塑造一种历史语境来追寻一种畅神悦性、怡情修身、空灵畅达的山水精神,留下一缕古典的血脉与灵气,使人们有机会追访古人曾游的胜迹,以免于把过去(历史)隐没于遥远的想象之中。

到了隋唐、宋、元园林发展到了兴盛时期,除以唐代的皇家园林如西苑,华清宫,曹苑外,在《洛阳名园记》(宋.李格非)所录富郑公园、董氏西园等开豪门官僚私家园林之盛,是中国古典景园的“诗情画意”特点形成之始,“景园

中国古典园林

日本古典园林

起始年代

发展阶段

始于殷、周囿圃

秦汉(宫苑)

自然山水画(魏晋)

诗画文人园(元明清)

始于6世纪佛教由中国传入日本,由苑园-自然式山水园林-寝殿造园林-枯山水园林-茶庭等阶段

人与自然的关系

从模拟自然山水向文人山水,追求园林的诗情画意

作为东方园林体系的一个分支,逐渐从取法自然而逐步摆脱走向象征与抽象自然的模式,走向了枯、寂、的境界。

哲学观

基于道家的道法自然思想,融入儒家思想从内容丰富以至走向繁缛的量变过程,体现了“天人合一”、“阴阳调和”、达观、入世

以儒释道三个思想体系为主干而发展为偏于佛,以及禅宗的修悟,表达了孤寂山林中孤独的禅意和对短暂人生的寂寞思考。

手法

直观的、自然的、写实的,通过因借,模拟,联想在有限空间中创造无限。

直观的、自然的,又是写意的,重联想,重情感,“枯山水”为代表的日本园林以砂代水,以石代岛的手法表现出“尺寸之地”幻出千岩万壑

类型

皇家园囿,江南私人园林,岭南园林,西藏园林等

有山庭,平庭,枯山水,茶庭等

观景方式

动静结合,步移景移

坐观式,舟游式,洄游式,静观为主

意境”萌芽的发端,并影响了朝鲜、日本等周边国家(表1-2)(图1-8)。

表1-2

直至近600年的明清古典园林艺术发展,无论是皇家园林、离宫还是私家园林,其存留实例之完整,分布之广,数量之多,水平之高,都标志了中国古典园林的成熟与最高水平。

当时以苏州、杭州、松江、嘉兴四府为江南园林荟萃的地点,广州为代表的岭南园林,西藏园林等少数民族地区的园林等等,清代康熙、乾隆皇家园囿造园鼎盛时期,如圆明园、清漪园、避暑山庄以及后来的颐和园等,不仅吸取各地名园胜景,采用集锦式的布局划分景区加以仿建。

此外,还引入18世纪欧洲洛可可建筑风格,园林的喷泉、雕塑元素及水法,如乾隆初年的北京畅春园、圆明园等。

灿烂的古代园林文化将物质生产与人们对自然精神审美需要的结合,在自然山水中把帝王园囿、离宫,贵族、文人和私家园林,宗教寺观、庙堂的人工景观与自然景观的融合,造园与传统文化艺术无不体现了两者相互交融,源远流长、相得益彰,充分展示了传统哲学、人文、美学以及艺术等方面的高度成就(图1-9)。

18世纪欧洲建筑与造园艺术引入中国皇家园囿,建筑以法国洛可可形式,园林引入喷泉雕塑等水法,如乾隆初年的北京畅春园以及稍后扩建的圆明园。

一些代表性的园林,如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圆明园(遗址),以苏州为代表的江南园林,岭南园林,西藏园林等少数民族地区园林等等。

自1840年鸦片战争,西方造园艺术伴随着列强的入侵、租界的设立,出现了早期的城市公园,辛亥革命后,皇家的花园和衙署坛庙开放为公园。

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城市公园、园林、绿地等多种形式的景园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其类型、占地规模、形式风格的多样创历史之最(图1-10)(图1-11)(图1-12)。

中国传统园林源于自然、高于自然,建筑美与自然美的结合,诗与画的文化精神的传递,意境的蕴涵等特点以及各地域文化在传统景园中所显示的地方特色等。

在新的园林建设中得到了传承与发扬。

景园的规划与设计对于人居、环境、生态的意义,得到了高度的重视,并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上世纪70、80年代,开展了对传统园林理论广泛的研究,在现代园林设计的传承与借鉴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突破性成果。

改革开放较早的广州市,在建筑方案中结合环境、庭院的布局,形成了富于地方特色的“轻、巧、通、透”的岭南建筑风格(图1-13)。

桂林、杭州等著名的风景名胜地的景区规划建设,为开发旅游资源、创造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景观风格作出了开创性的工作(图1-14)。

一批学术性的研究成果为景观设计与我国创建园林、景观专业起了理论性的指导与奠基,如东南大学(南京工学院)刘敦桢著《苏州古典园林》、《江南园林图录》,同济大学陈从周著《说园》、《扬州园林》,天津大学建筑系主编《承德古典建筑》、《中国新园林》,马千英著《中国造园艺术泛论》,彭一刚著《中国古典园林分析》,张家骥著《中国造园史》,桂林市建筑设计室编《桂林风景建筑》,华南工学院建筑系《建筑小品》实录

(一)

(二)等等。

随着改革开放,城市与住宅建设从“有无”到“小康”水平的发展,城市与居住区的环境愈发得到了重视,城市与小区景观的设计,在体现城市特色,环境生态保护,可持续性发展,挖掘与发展文化传统,提升景观品位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图1-15)。

2.西方古典园林

在西方,始于《旧约圣经·创世纪》中关于伊甸园的记载,传说上帝把所创造的人安置在中东古代的两河流域(即底格里斯与幼发拉底两河)。

而古埃及早在公元前3500年源于尼罗河谷的园艺,以及具农业栽培色彩的人工规则式的造园(如果蔬园、葡萄园等),当失去实用性后而成为法老王、祭司等统治者的庭院与两河流域美索不达尼亚诞生的“空中花园”相互媲美。

巴比伦人创造的空中花园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在大约公元前19世纪直到公元前6世纪西亚造园,平面规整,轴线对称,以水为灵魂的回教园(图1-16),水、池、沟渠成为后来欧洲园林必不可少的点缀。

在古希腊,由于群众性体育运动的发展建造了神庙、祭坛、体育场,为了集会、遮阴、祭祀,相应配套了柱廊、凉亭、座凳以及种植树木,逐步发展成了公园或公共庭院,有关奥林匹亚的记载可追溯到公元2世纪。

当被古罗马征服后,造园艺术如建筑艺术一样为罗马所继承,加之东方造园因素的影响,发展成了大规模的景园。

公元五世纪,探求数量、比例和形式秩序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和波斯注重形色的美学结合,指导希腊人将果蔬园发展成了装饰性庭院,为随后欧洲追求几何式的形式美园林确立了基调。

到18世纪,经验主义美学的审美心理学基础结合欧洲文学领域中兴起的浪漫主义理想。

在先前英国的景园设计以不顺应自然,每一棵树都有刀斧痕迹违背自然的做法,受到中国自然山水园林及绘画的影响后,将自然景观与人工整形景观的结合,出现了自然风景园林的新风格并达到新的境界。

在布局方式,由古代到中世纪规则的中庭式、轴线、左右对称的景园布局到文艺复兴时期几何式、立体式的规划景园,加之,多种造园要素的运用,如大型水池、喷泉、雕塑、植物造型、花坛、柱廊、拱廊,到17世纪下半叶建成的凡尔赛宫(1685年)是法国古典主义园林风格的代表,以意大利巴洛克形式的丰富性与法国平原的宏伟相结合,达到了西方古典园林艺术的巅峰,成为欧洲其他国家竞仿的样板。

在18世纪受中国文化款式,如丝绸、陶瓷、纹样装饰影响的洛可可风格更以娇俏、细巧,流畅弧曲线条组合更显华丽、奢侈。

方格为主的几何状花圃,绣花式图案的各种花坛,各式喷泉,点缀着雕像,多层的台地、台阶、剪裁的树篱,登高远望,一览无遗,气势非凡,巴洛克纤柔的形式与法国宏伟壮观的几何图形相结合,这种明晰性、几何性、逻辑性的折衷主义混杂风格占据了当时欧洲的主导地位(图1-17)(图1-18)。

18世纪中叶,伴随着工业革命,一方面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城市规模扩大,工业集中,人口聚集增长加速。

另一方面,无序的开发带来环境的严重污染,城市生存条件恶化。

为了缓解与改善城市环境的恶化状况,英国领先了城市公园的概念、理论与实践,以先前的具浪漫主义英国自然风景园成为现代城市公园的主要风格。

这主要是为城市富裕对象服务的。

直到19世纪中叶才在美国一些城市中出现了为工人阶层服务的公园,这为今后城市公园的规划起到了推动作用。

1858年设计的美国纽约的中央公园为创始,在高楼林立的城市中心建立的一片绿洲与休憩场所便是一个优秀实例(图1-19)。

此后,公益性城市公园相继在美国很多大城市不仅得到发展,而且为城市规划中将城市中心、公园大道(之后又称为林荫大道)与城市公园的连接构成城市绿化系统的初步框架与设想,为城市景观设计拉开了序幕。

1.2现代景观的肇始

19世纪中叶西方现代园林从城市公园运动开始,较之传统庭院或私人庭院,以用地规模、功能、类型、艺术风格、服务大众等诸方面翻开了新的一页。

至20世纪初,西方新艺术运动及其引发的现代主义浪潮,虽然在建筑创作方面完全摈弃了希腊、罗马式的传统古典风格,开创了现代建筑的新纪元,但对园林设计的影响甚微,古典传统要素,园艺技术与装饰在景观设计手法上仍占了上风。

在试图打破僵硬呆板的对称轴线布置,引入抽象的线、形、质感以及穿插、渐变、动感、扭曲等多种设计语言、手法才逐步走上多元的现代风格(图1-20)。

因此,真正从功能意义上,自然环境上、创作理论上、现代构成方法上具有现代意义的园林设计最早当在20世纪30年代才开始。

20世纪中叶,人类科技水平突飞猛进,生产效率飞速提高,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人们的生活水平、经济条件的提高,在充分认识面临发展中的严峻问题,如人口膨胀、能源紧缺、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一系列的问题,促使人们更加关注与探索新的方法以改善、解决这些重大的课题,因此各个学科的研究无不扩展了自身的领域,相互协作,交叉、渗透,提出了新的方向,开阔了视野。

现代景园规划设计将置于以更高、更深、更广阔的背景下进行。

(表1-3)(图1-21~23)

表1-3

古典园林

现代景园

概念

苑、园、园林

现代景观生态化

对象

专享园林(与特定人群生活联系)

景观公园(与社会城市公共人群的关联)

目的

寄情山水,自娱自乐

提供城市公共交流空间与满足多项服务

空间形式

空间形式单一,尤其缺乏开放公共空间

大小结合的场地满足社会公共与个性化行为空间要求

景观要素

有限的人工与自然要素,规模小

增加了许多现代设计手法和科技成分,发展各种类型规模形式

设计要求

结合小范围的地势地貌

考虑地域性的生态关系

1.2.1现代景观的特点:

1.现代景观是人类、生物生存的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生态系统组成部分,既有加强与维护的一面,又有可持续发展和合理开发资源的一面。

2.现代景观的设计从开始的私有住宅庭院、地段性的景园,逐步向公共性、城市性、区域性以至全局性的系统开拓,并将放在更重要的地位。

3.现代景观的研究与设计涉及科学、技术、艺术的领域并更加宽泛与深入。

如传统的地理学、植物学、艺术学外,还包括现代学科的环境生态、城市规划、景观资源等。

4.景观设计是现代环境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外、古今园林设计理论与设计方法的学习与借鉴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而更重要的是在运用现代科技、创作方法、审美价值上不断创新,才能使景观理论与实践得到更大的发展。

1.2.2景观学的内容与组成

从造园-园林-风景园林三词的沿用以及景园-景观名称的更迭,经历了长期的发展。

确立的“景观学”这一学科,从较偏狭的内容成为复合组成以至多学科交叉,相互渗透、融合的综合性专业与学科。

景观学的发展反映了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生理环境的协调与共生,改造与适应了人类生存的发展史与生态史。

吴良镛先生关于人居环境的科学理论中,指出:

“尝试建立一种以人与自然的协调为中心,以居住环境为研究对象的新的科学群”,把人居环境建设的建筑学、城市规划学、园林学三大学科整合的学科体系。

这也是我国在城市化进程中从多角度,全方位对景观学的新视角、新思考。

因此城镇建设除了发挥它的聚居效应外,更重要的是离不开改善生存的户外活动空间,把景观绿地的发展摆在了同步建设的地位。

由造园,园林,景观不仅是人类户外活动的社会—物质空间设计的不断延伸与开拓,同时广泛地涵盖了相关的规划、建筑设计专业,还包括了多种社会学科(哲学、教育学、社会学、美学、心理学、文化学等等方面)。

景观设计其深度与广度范围的不断扩大与影响,从宏观的生态系统,环境系统,资源系统出发的广义景观,一般是从区域规划、土地规划…,以及以微观为对象的庭院、街头绿地、游园、城市各类公园、广场即城市开放空间等狭义景观。

方方面面的城市景观,此两者要求都在于追求人类与所处环境得到和谐与发展,并终将一一纳入研究与设计的内容之中。

景观学也和其他工程艺术学科一样,如建筑学、室内装饰、环境艺术一样,具有地方性、民族性、时代性、文化性的共同特征,它是人类创造的源于自然的、生活的人工开发,为人们服务的空间环境。

因此,景观文化所具的特征更突出地表现在下列四个方面:

1、传承性

2、唯一性

3、唯美性

4、地域性

无论是人工环境或是自然环境,求新、求异是景观的最大亮点,在于景观的唯一性、唯美性,如景色雷同毫无特色,则味同嚼蜡,游兴索然。

景观作为一种文化的表现形态,既涉及了人们的基本需求与欲望、理念和体验,又反映了社会的思维方式、生活、信仰、艺术品味以及艺术实践的方法,具有不可逆的传承性,不同景观的类型、功能、特色构成了特定地域文化的环境氛围与文化载体。

1.2.3景观的作用

1.文化作用

优美的景观、环境具有美化人的心灵,升华人的性格,倡导人们向善的功能,“我们塑造了环境,环境又塑造了我们”(英,邱吉尔)。

景观作为文化的载体,负担起传承文化,宣传文化,弘扬文化的历史使命;景观是一种可视的空间,元素构成的一种外部环境,一旦融入文化的因素,就使其上升为艺术的哲学,景观在体现与塑造文化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承载着深厚历史的文化景观所具有的唯一性、传承性,成为延续民族文化的见证与载体,同时还肩负着生态恢复与历史文化重建与发展的多重使命。

2.观赏作用

创造大众化活动展现的景观空间场所是在人类一定物质生活条件满足之后的文化精神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