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于都县第三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019270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93.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于都县第三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江西省于都县第三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江西省于都县第三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江西省于都县第三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江西省于都县第三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西省于都县第三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

《江西省于都县第三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于都县第三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西省于都县第三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

江西省于都县第三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同其它林木相比,竹子颇有一些独特之处,如虚心、有节、清拔凌云、不畏霜雪、随处而安等等。

这些特点,很自然地与历史上某些审美趣味、伦理道德意识发生契合,进而被引入社会伦理美学范畴,成为君子贤人等理想人格的化身,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不仅春风得意的封建宠儿常常以竹来互相吹捧或以竹自诩,那些落泊荒野的书生和隐居“南山”、待价而沽的名士,也普遍寓情于竹、引竹自况。

在这种独特的文化氛围中,有关竹子的诗词歌赋层出不穷,画竹成为中国绘画艺术中一个重要门类,封建士大夫在私园、庭院中种竹养竹以助风雅,亦成为普遍风气。

最早赋予竹以人的品格,把它引入社会伦理范畴的,恐怕要算《礼记》了,《礼记•祀器》中说:

“……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

二者居天下之大端矣,故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

”魏晋时期政治局势反复无常,文人士子意气消沉,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一批失意文人,为逃避现实,不与当权者合作,遁隐竹林,借竹之高标、清姿佐己之风流,在当时社会引起很大震动,对后代封建文人的行止也产生了莫大影响,可以说,敬竹崇竹、寓情于竹、引竹自况,竹林七贤乃是“始作俑者”。

自此以后,中国的文人士大夫便与竹子结下了不解之缘。

晋室东渡之后,文人士子大量南逃,南方秀丽的山水将他们从对现实的迷惘、懑闷中解脱出来,他们纵情山水、远离尘嚣,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广袤的竹林正是他们托身、浪迹之所,竹子清而俊逸、挺拔凌云的姿质令风流名士们沉醉痴迷。

一时间,闻有好竹即远涉造访而不通名姓者有之,种竹十顷栖居林中者有之,对竹啸吟终日不辍者亦有之,王徽之、张肩廌(zhì)、翟庄、袁粲等,是其中风流最著者;王徽之乃至声称:

不可一日无此君!

这一时期,文人雅士赋竹、赞竹,为竹作谱,蔚成风气,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植物专谱——戴凯之《竹谱》正是在这种风气下以韵文的形式诞生的。

但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士大夫所赋予竹的,是“清风瘦骨”、“超然脱俗”的魏晋风度,尽管对竹的“高节”、“坚贞”也偶有提及,但更多的是对竹的自然风采的礼赞,表现了这一时期文人士大夫对大自然的崇敬和向往。

作为一种社会风范的竹,在这一时期尚未产生以及被普遍接受。

及至中唐以后,尽管竹子作为一种自然的灵物,其天姿秀色仍被普遍欣赏,但它的某些特点如虚心、有节、根固、顶风傲雪、四时不改柯易叶等等开始被强调并引入社会伦理范畴,最终演化成为封建文人士大夫思想意识中有德行的君子贤人的化身。

这明显地反映在中晚唐时期的文学作品之中,白居易在《养竹记》一文里首次总结出竹的“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等高尚情操,将竹比作贤人君子;刘岩夫在《植竹记》里则更将封建文人士大夫所共同钦慕的“刚”、“柔”、“忠”、“义”、“谦”、“贤”、“德”等等品格赋予竹子;此外,“亲慈子孝”、“尊敬长者”等伦理规范也或先或后赋予了慈竹(子母竹)和筇竹(扶老竹)。

从此,竹子在中国封建文人士大夫的精神体系中确立了不可动摇的地位,并通过种竹养竹、咏竹画竹等等追求风流雅致的行径,一代一代传承并不断丰富和发展。

(节选自《汉字趣编》之十二)

1.下列有关“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竹子成为君子贤人等理想人格的化身,是因为它外在的某些独特之处与这些君子贤人的某些审美趣味、伦理道德意识有契合之处。

B.《礼记•祀器》中说的“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是古代典籍中赋予竹以人的品格,把竹子引入社会伦理范畴的文字记载。

C.戴凯之的《竹谱》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植物专谱,也是文人雅士赋竹、赞竹,竹文化发展到高峰时期以韵文形式诞生的竹谱专著。

D.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士大夫所赋予竹的是“清风瘦骨”、“超然脱俗”的魏晋风度,表现出了文人士大夫对大自然的崇敬和向往。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魏晋时期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一批失意文人,遁隐竹林,借竹之高标、清姿佐己之风流,是为了逃避现实,不与当权者合作。

B.王徽之、袁粲等人纵情山水、远离尘嚣,以广袤的竹林为托身、浪迹之所,是竹子清丽俊逸、挺拔凌云的姿质令他们沉醉痴迷。

C.作为一种社会风范的竹,其虚心、有节、根固、顶风傲雪、四时不改柯易叶等特点被强调并引入社会伦理范畴,是中唐以后的事。

D.白居易《养竹记》总结出竹的高尚情操,刘岩夫《植竹记》将封建文人士大夫所共同钦慕的品格赋予竹子,使竹文化更具内涵。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从春风得意的封建宠儿到那些落泊荒野的书生和隐居“南山”、待价而沽的名士寓情于竹、引竹自况来看,爱竹源于他们的性格。

B.“竹林七贤”敬竹崇竹、寓情于竹、引竹自况,对后代封建文人产生了莫大影响,中国的文人士大夫与竹子结下不解之缘与之有关。

C.竹子最终演化成为封建文人士大夫思想意识中有德行的君子贤人的化身,并反映在文学作品中,有一个由外表到内在的转化过程。

D.将“亲慈子孝”、“尊敬长者”等伦理规范赋予了慈竹和筇竹,表明竹子在中国封建文人士大夫的精神体系中已确立了牢固的地位。

【答案】

1.C

2.B

3.A

【解析】

1.

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把握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论述类文本阅读在概念题型上往往这样设题:

部分与整体、夸大与缩小、因果颠倒或强加因果、尚未发生和已经发生、可能和必然、答非所问或张冠李戴、颠倒是非等。

从文中找到相关的语段,然后代入原文进行比较分析,做出判断取舍。

C项,“竹文化发展到高峰时期”不恰当,从下一段的开头,尤其是“作为一种社会风范的竹,在这一时期尚未产生以及被普遍接受”一句来看,魏晋南北朝时期,竹文化还没有发展到高峰时期。

考点: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回答本题,先在文中分别找到备选项内容的对应语段,采用比对方法,看看有没有答非所问、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因果条件、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判断正误。

B项,从“晋室东渡之后,文人士子大量南逃,南方秀丽的山水将他们从对现实的迷惘、懑闷中解脱出来”来看,文人们爱竹是为了自身的解脱。

考点: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

A项,“爱竹源于他们的性格”有误,应源于竹子的特点与它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产生的深刻影响。

考点: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陈敏,字元功,赣之石城人。

父皓,有才武,建炎末,以破赣贼李仁功,补官至承信郎。

敏身长六尺余,精骑射,积官至忠靖郎。

以杨存中荐,擢阁门祗候。

时闽地多寇,殿司兵往戍,率不习水土。

至是,始募三千兵置左翼军,以敏为统制,漳州驻扎。

敏按诸郡要害,凡十有三处,悉分兵扼之,盗发辄获。

赣州齐述据城叛,啸聚数万,将弃城南寇。

敏闻之曰:

“赣兵精劲,善走崄,若朝廷发兵未至,万一奔冲,江、湖、闽、广骚动矣。

”不俟命,领所部驰七日,径抵赣围其城。

逾月,朝廷命李耕以诸路兵至,破之。

累功授右武大夫,封武功县男,领兴州刺史。

召赴阙,宋高宗见其状貌魁岸,除破敌军统制。

寻丁母忧,诏起复,以所部驻太平州。

  

绍兴三十一年,金国主完颜亮来攻,成闵为京湖路招讨使,以敏军隶之,升马司统制,军于荆、汉间。

敏说闵曰:

“金人精骑悉在淮,汴都必无守备,若由陈、蔡径捣大梁,溃其腹心,此救江、淮之术也。

”不听。

从闵还驻广陵,时金兵尚未渡淮,敏又说闵邀其归师,复不听。

敏遂移疾归姑孰。

宋孝宗即位,张浚宣抚江、淮,奏敏为神劲军统制。

浚视师,改都督府武锋军都统制。

朝廷遣李显忠北伐,浚欲以敏偕行,敏曰:

“盛夏兴师非时,且金人重兵皆在大梁,我客彼主,胜负之势先形矣。

愿少缓。

”浚不听,令敏屯盱眙。

显忠至符离,果失律,敏遂入泗州守之。

金人议和,诏敏退守滁阳。

敏请于朝,谓滁非受敌之所,改戍高邮,兼知军事。

与金人战射阳湖,败之,焚其舟,追至沛城,复败之。

  

乾道元年,迁宣州观察使,召除主管侍卫步军司公事。

居岁余,敏抗章曰:

“久任周庐无以效鹰犬况敌情多诈和不足恃今两淮无备臣乞以故部之兵再戍高邮。

”仍请更筑其城。

乃落常阶,除光州观察使。

四年,北界人侍旺叛于涟水军,密款本朝,称结约山东十二州豪杰起义,以复中原。

上以问敏,敏曰:

“旺欲假吾国威以行劫尔,必不能成事,愿勿听。

”适屯田统领官与旺交通,旺败,金有间言,上知非敏罪,乃召敏为左骁卫上将军。

(节选自《宋史·陈敏传》)

4.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久任周庐无以效/鹰犬况敌情多/诈和不足/恃今两淮无备/臣乞以故部之兵/再戍高邮

B.久任周庐/无以效鹰犬/况敌情多诈和/不足恃/今两淮无备臣/乞以故部之兵/再戍高邮

C.久任周庐无以效/鹰犬况敌情多诈/和不足恃/今两淮无备臣/乞以故部之兵/再戍高邮

D.久任周庐/无以效鹰犬/况敌情多诈/和不足恃/今两淮无备/臣乞以故部之兵/再戍高邮

5.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县男,爵位名,唐代开始设置,为从五品,金、元沿置,明废。

B.丁母忧,遭逢母亲丧事。

古代父母死后,子女须守孝三年,任官者须解官,服满后起复。

C.周庐,古代皇宫周围所设的警卫庐舍,大致相当于现在的警卫值班室。

D.除,在文中是“免除、罢免”之意,此外“除”还有“台阶”之意,如“洒扫庭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敏为将坚决果断。

当朝廷尚未发兵之时,他就率领部队奔驰七日,直接到赣州城围剿齐述并大破之。

B.陈敏为国恪尽职守。

他劝说成闵乘金兵不备之时进攻大梁来救江淮地区,但成闵并未听从他的意见。

C.李显忠北伐时,陈敏劝说张浚不要急于出兵,否则一定会失败,最终的结果也证明了他的判断是正确的。

D.陈敏深得皇帝赏识,当金国人离间他时,皇帝不但知道不是陈敏的过错,反而征召他入朝担任高级武官。

7.把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敏按诸郡要害,凡十有三处,悉分兵扼之,盗发辄获。

(2)敏又说闵邀其归师,复不听。

敏遂移疾归姑孰。

【答案】

4.D

5.D

6.A

7.

(1)陈敏勘察各郡的要害地方,共有十三处,全都分派兵力扼守,盗贼一出动就将他们捕获。

(2)陈敏又劝说成闵拦击返回的金军,又不听,陈敏于是称病回到姑孰。

【解析】

4.

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根据语境作出相应调整。

可根据文言标志性词语断句,例如,“曰”“也”“于是”“为”“即”等。

考点:

理解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5.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

答题时,应根据平时课内对文化常识的知识积累与不断复习,结合着具体语境分析,要仔细分辨选项,然后做出判断。

D项,“除”在文中是“授予官职”之意。

考点:

识记文学常识。

能力层级为识记A。

6.

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

此题的做法如下,先浏览选项,确定其在文中的位置,然后具体将选项与文中原句进行比较以发现问题。

此类题目的误区有:

事件张冠李戴、时间地点迁移、曲解实虚词等。

A项,“大破之”是在“朝廷命李耕以诸路兵至”后。

考点:

筛选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C。

7.

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翻译语句要准确翻译关键词语,如

(1)句中,关键词“按”译为“勘察”、“悉”译为“全”、“扼”译为“扼守”、“发”译为“出动”。

(2)句中关键词“说”译为“劝说”、“邀”译为“拦击”、“归师”译为“返回的金军”、“移疾”译为“称病”。

翻译时,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考点: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陈敏字元功,是赣州石城人。

父亲陈皓,有才能武力,建炎末年,因为击破赣州盗贼李仁的功劳,补授官职直到承信郎。

陈敏身高六尺多,精通骑马射箭,累积做官到忠靖郎。

因为杨存中的推荐,提升阁门祗候。

当时闽地盗寇较多,殿司的士兵去防卫,都不服水土。

从这时候开始,招募三千当地士兵安置在左翼军中,让陈敏任统制,驻扎在漳州。

陈敏勘察各郡的要害地方,共有十三处,全都分派兵力扼守,盗贼一出动就将他们捕获。

赣州的齐述占据赣州城叛乱,响应聚集的有数万人,准备放弃赣州往南窜犯。

陈敏听到消息后说:

“赣州兵精悍强劲,善於奔走险地,如果朝廷发的兵没有到,万一奔突冲出,江、湖、闽、广等地就要受骚扰震动了。

”不等命令,率领他的部队奔驰七天,直接抵达赣州并将城包围起来。

过了一个月,朝廷命令李耕统率各路大军来到,击破了叛军。

累积功劳任命为右武大夫,封为武功县男,兼任兴州刺史。

征召到朝廷,宋高宗见他外形相貌魁武伟岸,授任破敌军统制。

不久母亲去世,下诏命服丧未满重新起用,率领他的部队驻守太平州。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颜亮来进攻,成闵任京湖路招讨使,将陈敏的军队隶属他,升任马司统制,驻军在荆、汉之间。

陈敏劝成闵说:

“金人的精锐骑兵都在淮河一带,汴都一定没有守备,如果从陈、蔡两地直捣大梁,击溃它的心腹,这是救援江、淮地区的办法。

”成闵不听。

跟随成闵退到广陵驻守,此时金兵还没有渡过淮河,陈敏又劝说成闵拦击返回的金军,又不听,陈敏於是称病回到姑孰。

孝宗即位,张浚巡视安抚江、淮地区,上奏任命陈敏为神劲军统制。

张浚检阅部队后,陈敏改任都督府武锋军都统制。

朝廷派遣李显忠北伐,张浚想派陈敏同去,陈敏说:

“盛夏发兵不合时宜,而且金国人的重兵都在大梁,我是客方他是主方,胜败的形势先已形成了。

希望稍微等一等。

”张浚不听,命令陈敏屯兵盱眙。

李显忠到了符离,果然失利,陈敏於是进驻泗州防御。

金人议和,皇帝下诏命陈敏退守滁阳。

陈敏向朝廷请求,说滁阳不是迎击敌人的好地方,改守高邮,兼主管军事。

与金人在射阳湖交战,打败他们,烧了他们的船,追到沛城,再次击败他们。

乾道元年(1165年),迁任宣州观察使,召入朝授任主管侍卫步军司公事。

在任一年多,陈敏上书直言说:

“长期担任皇宫警卫,没有机会效鹰犬之力,何况敌人性情多诈,和谈不足以依靠。

如今两淮没有设防,臣请求率领旧部士兵,再次驻守高邮。

”接着请求重新修筑高邮城。

於是取消常任官阶,授任光州观察使。

乾道四年(1168年),北国人侍旺在涟水军反叛,秘密联络本朝,声称联系约集山东十二个州的豪杰起义,要恢复中原。

皇上就这事询问陈敏,陈敏说:

“侍旺想藉我国的力量来做打劫的事罢了,一定不会成功,请不要听从。

”正值屯田统领官与侍旺有来往,侍旺失败后,金国有离间的话,皇上知道不是陈敏的罪过,於是召陈敏入朝任左骁卫上将军。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列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

 

题盘豆驿水馆后轩

韦庄

极目晴川展画屏,地从桃塞接蒲城。

滩头鹭占清波立,原上人侵落照耕。

去雁数行天际没,孤云一点净中生。

冯轩尽日不回首,楚水吴山无限情。

【注】①韦庄,唐末诗人,曾因战乱避祸于江南。

盘豆驿,古驿站名,在今河南灵宝。

 

8.这首诗表达的感情是什么?

前两联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9.第三联为什么要描写去雁和孤云?

请简要分析。

【答案】

8.①表达了诗人对江南的思念和依恋之情。

②反衬(或“乐景衬哀情”)。

前两联描写了盘豆驿周围清丽恬静的如画美景:

滩头清波中鹭鸟静立,农人披着夕照在原上耕田。

诗人描写这幅的画面意在反衬自己对江南的思念和依恋之深。

9.借景抒情。

描写消失在天际的南飞去雁和净空中产生的一点孤云,借此景,含蓄地表达诗人的漂泊孤独之感和其对江南的思念。

【解析】

8.

试题分析:

要分析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可先根据诗题和注释分析,最主要的还是根据诗句内容,分析其用了什么词语、写了哪些意象、描绘了什么画面、运用了什么方法等等。

此诗中,前两联虽然描写了盘豆驿周围清丽恬静的如画美景:

滩头清波中鹭鸟静立,农人披着夕照在原上耕田;但是,从事的最后两联所用的“去雁”“孤云”和“冯轩尽日不回首”一句,再联系诗题和注释,却可看出,诗人描写这幅的画面,意思却在反衬自己对江南的思念依恋之深。

考点:

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9.

试题分析:

回答此题,一般地说,写物是为了抒情。

诗中写消失在天际的南飞去雁,是在含蓄地表达诗人对江南的思念;写净空中产生的一点孤云,是为了含蓄地表达诗人的漂泊孤独之感。

因而此诗是在借景抒情。

答题时,既要指出其手法,也要在对诗的结构方面的作用加以分析。

考点:

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三)名篇名句默写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清照的《声声慢》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词句是说凄苦的哀愁浸满了作者心灵,身世之痛,家国之痛,孤独之病等等,作者的愁太多太多了,又如何包括得尽,概括得了。

 

(2)杜甫《登高》中“,”一联,抒发了诗人漂泊异乡的惆怅之情,同时也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

(3)在《劝学》中,作者用五个比喻论证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够提高自己及改变自己之后得出结论:

“,。

【答案】

(1)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2)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解析】

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名句默写的识记能力。

解答此题,可根据对课文知识的积累答题,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

答题时,要先默背一遍,然后再把答案写出来。

此题中要注意的字。

如:

“常”、“作客”、“省”、“知”等。

考点: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能力层级为识记A。

乙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惩罚微笑

黄飞

一位内地企业家到香港办厂,他住的别墅到停车地要经过一段“S”形草地,其实路很短。

那天,他出门晚了,一急便从草地上直接穿过,跨过低栏就上车。

这时,一位年轻的香港警察走了过来,很礼貌地给他撕了张罚单,处罚280元港币。

他愣了,根本没想到这会是事。

280元港币折合人民币也不过区区300元,问题是太丢面子了,而且丢在香港。

这对于一个处处让人仰视、处处有人伺候、什么事都不用自己操心、什么事都可以摆平的领导来说,心理上无论如何难以接受。

但,现在没人帮他。

这是在香港,就他们两个人。

一个西装革履的内地大老总,面对一个一脸稚气的香港警察。

他哀叹,只有靠自己了。

那时,阳光极好,从维多利亚港湾升起的朝阳,温柔异常,将老总的面孔照得红扑扑的。

他尴尬地笑着,赶忙递上盒好烟,低三下四地说:

“对不起,我错了。

主要是有急事……”那年轻警察也笑了。

他虽然听不懂老总那半土半洋的普通话,但明白意思,摆摆手很礼貌地谢绝了香烟。

老总见对方笑了,且很真诚,松了口气,脸上的笑容更灿烂了,使劲比划着:

“我保证,下不为例,绝对下不为例!

”年轻警察始终微笑着。

老总的心彻底放下了。

他收起罚单,向对方亲切地拜拜一声,开车走了,在警察微笑的目光中渐渐远去。

这件事,很快忘记了。

一星期后,他收到了法院的传票。

老总莫名其妙,没做犯法的事啊!

急忙找律师,律师问他近日有无犯规的情况。

他苦思冥想,猛地想到了那次过草地,可已经解决了呀!

律师听后摇头道:

“你误会了,绝不可能那样解决。

按香港法律,一个星期不到指定地点交罚款,法院传你;再不理睬,就要拘捕你。

”老总慌神了,忙请律师疏通。

律师认真说道:

“这不比内地,没用的,我也不会去疏通。

最好的办法,老老实实认错受罚。

”老总没辙了。

开庭那天,还有几个犯规的人。

老总确实老实,见到法官,就点头哈腰地笑。

法官问他犯规事实,他一一承认,毫不犯犟。

谁知审判结果,其他人都按罚单罚,惟独他加罚一倍:

560元港币。

他憋气,又不敢问,交了罚款就去找律师。

律师也莫名其妙,建议他直接去问法官,并说这是法律允许的,很正常。

老总想了想,鼓起勇气,决定学秋菊讨个说法,罚要罚个明白,不能当冤大头。

去一问,法官很严肃:

“你违反了法规,自己也承认,可你一见法官就笑,这本身就是藐视法庭,所以加重处罚。

老总简直傻了!

后来,他忍不住将这个“教训”逢人便讲……

这是个真实的故事。

在一次会议上,一位从香港归来的代表说的。

当时听的人哈哈笑过之后又陷入了深思。

我在想,一向威严的老总,为什么要逢人就讲这个“教训”呢?

原因只有一个:

刺激太大了。

在内地标准的皮毛小事,在香港却如此较真;循规蹈矩地去处理,却连栽跟头;“不打笑面人”的古训,在这里受到了无情的嘲弄;传统的思维模式,在这块同属于中国的土地上碰得头破血流。

(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这位内地企业家在香港“犯规”后连忙陪笑,递烟,低三下四地道歉,且保证下不为例,但仍未逃过处罚,说明香港的体制缺乏人情味,机械呆板,灵活性差。

B.一位年轻的香港警察走了过来,很礼貌地给他撕了张罚单,而且始终微笑着,说明年轻的警察有着很强的敬业精神。

C.作品中的律师是个很有意思的人物,起了串联故事和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他虽然只是个配角,不直接关联小说的主题,但并非是个可有可无的人物。

D.小说着力于细处写人,综合运用了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以及对比衬托等多种方法来塑造“老总”这个形象,人物生动丰满,令人印象深刻。

E.老总忍不住将这个“教训”逢人便讲,是为了申诉自己遭受的不公平待遇,表达对香港警察及法庭判罚的强烈不满。

(2)“微笑”对小说的艺术表现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3)内地老总这一形象有哪些主要特点?

请简要分析。

(4)小说结尾大家听了笑过之后又陷入了深思,对于“惩罚微笑”这件事,你有什么看法和启示?

【答案】

(1)DC

(2)

“微笑”贯穿全篇,构成小说的线索;

微笑生动地塑造了内地老总和香港警察的形象;

微笑却受到惩罚,揭示了小说主题。

(3)

善阿谀逢迎。

踩踏草地违规后,笑,递烟,低三下四;开庭见到法官,点头哈腰地笑。

具有浓重的官僚习气和自我意识。

在内地,处处让人仰视、处处有人伺候、什么事都不用自己操心、什么事都可以摆平。

法律意识淡薄。

面对罚单,根本没想到这会是事;收到法院传票后,忙请律师疏通。

(4)看法:

在当今进一步深化改革的环境下,传统的思维模式,循规蹈矩的处事方式,注定是行不通的。

“惩罚微笑”虽然事小,但从中折射出来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精神却是无比的大。

启示:

社会秩序、公共道德关乎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必须依靠立法来捍卫;

应以小说中的香港警察为标杆,培养执法者法律至上的意识和忠于法律的精神;

营造遵规守法的良好氛围,绝不因任何人为因素而损害法律的尊严。

【解析】

(1)试题分析:

A项,“说明香港的体制缺人情味,机械呆板,灵活性差”错误;B项,分析不完整,更重要的是说明年轻警察依法办事的职业操守;E项,老总的“逢人便讲”其实是在反思。

考点:

概括作品主题。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考点:

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考点:

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试题分析:

解答该题,可以从内容和结构等角度考虑,从内容上来说,“微笑”表现了小说中人物形象,因微笑受到处罚,揭示了小说的主题;从结构上说,微笑贯穿全篇,是小说的行文线索。

考点:

分析作品结构。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开放题,看法可以根据小说中香港的法治与中国大陆的人情关系的不同阐发;启示可以谈社会秩序公共道德等方面的内容。

答案不唯一,言之成理即可。

考点:

对作品进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