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文档.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019234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40.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老子文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老子文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老子文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老子文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老子文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老子文档.docx

《老子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老子文档.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老子文档.docx

老子文档

老子介绍: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

汉族,楚国苦县历乡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

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

老子故里鹿邑县亦因老子先后由苦县更名为真源县、卫真县、鹿邑县,并在鹿邑县境内留下许多与老子息息相关的珍贵文物。

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

老子的思想主张: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

《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是为“反者道之动”,“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他关于民众的格言有: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

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中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主要著作:

《道德经》

老子在出函谷关前著有五千言的《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或《道德真经》。

《道德经》、《易经》和《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

《道德经》分为上下两册,共81章,前37章为上篇道经,第38章以下属下篇德经,全书的思想结构是:

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

全文共计五千字左右。

《道德经》是后来的称谓,最初这本书称为《老子》而无《道德经》之名。

其成书年代过去多有争论,至今仍无法确定,不过根据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简“老子”年代推算,成书年代至少在战国中前期。

楚简《老子》校注,参看丁四新著《郭店楚竹书老子校注》等书。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除了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老子》一书中还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此外,书中也有大量的民本思想: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思想体系

哲学思想

老子试图建立一个囊括宇宙万物的理论。

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遵循这样的规律(道):

事物本身的内部不是单一的、静止的,而是相对复杂和变化的。

事物本身即是阴阳的统一体。

相互对立的事物会互相转化,即是阴阳转化。

方法(德)来源于事物的规律(道)。

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以“无为”为目的,而是以“有为”为目的。

因为根据之前提到的“道”,“无为”会转化为“有为”。

这种思想的高明之处在于,虽然主观上不以取得利益为目的,客观上却可以更好地实现利益。

从“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

”可见:

老子所说的“自然”不是类似于神的概念,万物的规律(道)由自然来指定,即是“道法自然”。

有人误解了此处自然的意思。

经典名言

1.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3.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4.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6.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7.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8.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

故能成其私。

9.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10.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11.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12.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13.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14.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15.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16.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17.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

故令有所属:

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18.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19.俗人昭昭,我独昏昏。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20.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3]21.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22.希言自然。

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23.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24.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25.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26.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7.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28.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29.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4]

文化遗产

《老子道德经一则》

老子的著作、思想早已成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宝贵财富。

欧洲从十九世纪初就开始了对《道德经》的研究,到二十世纪的四五十年代,欧洲共有60多种《道德经》译文,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尼采,俄罗斯大作家托尔斯泰等世界著名学者对《道德经》都有深入的研究,并都有专著或专论问世。

黑格尔说:

“中国哲学中另有一个特异的宗派……是以思辨作为它的特性。

这派的主要概念是‘道’,这就是理性。

这派哲学及与哲学密切联系的生活方式的发挥者是老子。

苏联汉学家李谢维奇说,“老子是国际的”。

英国科学家李约瑟一生研究中国,对中国文化情有独钟,著有多卷本《中国科技史》专著。

他说,中国文化就像一棵参天大树,而这棵参天大树的根在道家。

李约瑟越研究中国,越认识老子、道家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越发相信老子学说的正确,越来越按照老子说的去做,他晚年干脆自称是“名誉道家”、“十宿道人”。

李约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研究很有成就,是上个世纪国际上知名的汉学家,而他的最大贡献是他发现了道家思想的现代意义,从而为上个世纪后半叶世界“老子热”的形成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在现时的德国、法国、英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继兴起了“老子热”,《老子》一书在这些国家被一版再版。

2007年,在已有多种英文译本的情况下,一种新的《道德经》译本的出版权在美国又为8个出版商所争夺,最后哈泼公司以13万美元的高价买下出版权。

上世纪80年代,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译成外国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是《圣经》,其次就是《道德经》。

与道教关系

其实,道教的创始人是被称为张天师的张陵,而老子在道教中被尊为道祖,并将其《老子》一书改名为《道德真经》,作为宗教的主要经典。

从《列仙传》开始,把老子列为神仙。

东汉时期,成都人王阜撰《老子圣母碑》,把老子和道合而为一,视老子为化生天地的神灵。

成为了道教创世说的雏形。

而在汉桓帝时,汉桓帝更是亲自祭祀老子,把老子作为仙道之祖。

唐代皇帝曾尊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宋代加封号称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

其道教尊称名称为“太上老君”,亦被尊称为“混元皇帝”,也是道教三清道祖中的道德天尊。

与钟馗

传说,当年函谷关总兵尹喜见到紫气东来,老子骑青牛而至,便拜老子为师,辞官随老子沿秦岭终南山神仙路西行,昼行夜宿,不几日来到将军山下,只见此处祥云缭绕,四季如春,溪流纵横,鱼翔浅底,百鸟争鸣,龙飞凤舞,牡丹竞放,泉水叮咚,真乃世外桃源,老子抬头望时,只见一巨石十分奇异,如有人形,豹头环眼,铁面虬鬓,一手执剑,一手执扇,五蝠飞舞,正气浩然,不尽叹到:

“道可道,非常道,宇宙造物,天地之始,万物之母,欲观其妙,常有也,钟馗赐福镇宅,中榜得魁,真神也……。

”洋洋洒洒五千言,由尹喜记录,世谓之《道德经》是也。

后老子与伊喜结草阿福泉,马放南山,老牛坡放牛,南山不老松下讲道,发现终南捷径后清凉山讲经,楼观台炼丹,铸南山铁案,享南山之寿,是谓道教之祖庭,钟馗之故里,天下第一福地也。

轶事典故

一、聪颖少年

老聃自幼聪慧,静思好学,常缠着家将要听国家兴衰、战争成败、祭祀占卜、观星测象之事。

老夫人望子成龙,请一精通殷商礼乐的商容老先生教授。

商容通天文地理,博古今礼仪,深受老聃一家敬重。

一日,商容教授道:

“天地之间人为贵,众人之中王为本。

”老聃问道:

“天为何物?

”先生道:

“天者,在上之清清者也。

”老聃又问:

“清清者又是何物?

”先生道;“清清者,太空是也。

”“太空之上,又是何物?

”先生道:

“太空之上,清之清者也。

”“之上又是何物?

”“清之清者之上,更为清清之清者也。

”老聃又问。

“清者穷尽处为何物?

”先生道:

“先贤未传,古籍未载,愚师不敢妄言。

”夜晚,老聃以其疑惑问其母,母不能答;问家将,家将不能言。

于是仰头观日月星辰,低首思天上之天为何物,彻夜不能寐。

又一日,商老先生教授道:

“六合之中,天地人物存焉。

天有天道,地有地理,人有人伦,物有物性、有天道,故日月星辰可行也;有地理,故山川江海可成也;有人伦,故尊卑长幼可分也。

有物性,故长短坚脆可别也。

”老聃问道:

“日月星辰,何人推而行之?

山川江海,何人造而成之?

尊卑长幼,何人定而分之?

长短坚脆,何人划而别之?

”先生道:

“皆神所为也。

”老聃问道。

“神何以可为也?

”先生道:

“神有变化之能。

造物之功,故可为也。

”老聃问:

“神之能何由而来?

神之功何时而备?

”先生道:

“先师未传,古籍未载,愚师不敢妄言。

”夜晚,老聃以其疑惑问其母,母不能答。

问家将,家将不能言。

于是视物而思,触物而类,三日不知饭味。

又一日,商先生教授道:

“君者,代天理世者也;民者,君之所御者也。

君不行天意则废,民不顺君牧则罪,此乃治国之道也。

”老聃问道:

“民生非为君也,不顺君牧则其理可解。

君生乃天之意也,君背天意是何道理?

”先生道:

“神遣君代天理世。

君生则如将在外也;将在外则君命有所不受。

君出世则天意有所不领。

”老聃问道:

“神有变化之能,造物之功,何以不造听命之君乎?

”先生道:

“先圣未传,古籍未载,愚师不敢妄言。

”夜晚,老聃以其疑惑问其母,母不能答;问家将,家将不能言。

于是求教相邑之士,踏遍相邑之土,遇雨不知湿,迎风不觉吹。

一日,商老先生教授道:

“天下之事,和为贵。

失和则交兵,交兵则相残,相残则两伤,两伤则有害而无益。

故与人利则利己,与人祸则祸己。

”老聃问道:

“天下失和,百姓之大害也,君何以不治?

”先生道:

“民争,乃失小和也;失小和则得小祸,然而君可以治也。

国争,乃失大和也;失大和则得大祸,大祸者,君之过也,何以自治?

”老聃问:

“君不可自治,神何以不治?

”先生道:

“先哲未传,古籍未载,愚师不敢妄言。

”夜晚,老聃以其疑惑问其母,母不能答;问家将,家将不能言。

于是,遍访相邑之士,遍读相邑之书,遇暑不知暑,遇寒不知寒。

二、入周求学

商老先生教授三年,来向老夫人辞行道:

“老夫识浅,聃儿思敏,三年而老夫之学授?

今来辞行,非老夫教授无终也,非聃儿学之不勤也。

实乃老夫之学有尽。

聃儿求之无穷,以有尽供无穷,不亦困乎?

聃儿,志远图宏之童也;相邑,偏僻闭塞之地也。

若欲剔璞而为玉,需入周都而求深造。

周都,典籍如海,贤士如云,天下之圣地也,非入其内而难以成大器。

“老夫人闻听此言,心中犯难:

一乃聃儿年方十三,宋都尚且难返,去周都岂不如登九天?

二乃老氏只留此根,怎放心他孤身独行?

正犹豫不知怎么回答,不料先生已猜知其为难处,忙说:

“以实相告,老夫师兄为周太学博士,学识渊博,心胸旷达,爱才敬贤,以树人为生,以助贤为乐,以荐贤为任。

家养神童数位,皆由民间选来。

不要衣食供给,待之如亲生子女。

博士闻老夫言,知聃儿好学善思,聪慧超常,久愿一见。

有家仆数人路经此地,特致书老夫,意欲带聃儿去周。

此乃千载难逢之良机,务望珍惜!

”老夫人听后,不禁悲喜交集。

喜先生保荐,使聃儿有缘入周,登龙门有路;悲母子分别,何日能见?

思至此,好似聃儿已在千里之外,不觉心酸难抑,潸然泪下。

老聃扑人母亲怀中,泣言道:

“母亲勿须伤心,聃儿决不负老师厚望,待我业成功就,定然早日来接母亲!

”说罢,母子二人相抱而泣。

哭之良久,母子二人转而为喜,拜谢先生举荐之恩。

三天后,全家与商老先生送老聃至五里之外。

老聃一一跪拜,上马随博士家仆西行而去。

老夫人遥望聃儿身影远去,方才郁郁入车,闷闷返回。

老聃入周,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三年而大有长进。

博士又荐其入守藏室为吏。

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

老聃处其中,如蛟龙游入大海,海阔凭龙跃;如雄鹰展翅蓝天,天高任鸟飞。

老聃如饥似渴,博览泛观,渐臻佳境,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旨,三年后又迁任守藏室史,名闻遐迩,声播海内。

三、孔子问礼

老聃居周日久,学问日深,声名日响。

春秋时称学识渊博者为“子”,以示尊敬,因此,人们皆称老聃为“老子”。

公元前523年的一天,孔子对弟子南宫敬叔说:

“周之守藏室史老聃,博古通今,知礼乐之源,明道德之要。

今吾欲去周求教,汝愿同去否?

”南宫敬叔欣然同意,随即报请鲁君。

鲁君准行。

遣一车二马一童一御,由南宫敬叔陪孔子前往。

老子见孔丘千里迢迢而来,非常高兴,教授之后,又引孔丘访大夫苌弘。

苌弘善乐,授孔丘乐律、乐理;引孔丘观祭神之典,考宣教之地,察庙会礼仪,使孔丘感叹不已,获益不浅。

逗留数日。

孔丘向老子辞行。

老聃送至馆舍之外,赠言道:

“吾闻之,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义者送人以言。

吾不富不贵,无财以送汝;愿以数言相送。

当今之世,聪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难而几至於死,在於好讥人之非也;善辩而通达者,其所以招祸而屡至於身,在於好扬人之恶也。

为人之子,勿以己为高;为人之臣,勿以己为上,望汝切记。

”孔丘顿首道:

“弟子一定谨记在心!

” 行至黄河之滨,见河水滔滔,浊浪翻滚,其势如万马奔腾,其声如虎吼雷鸣。

孔丘伫立岸边,不觉叹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黄河之水奔腾不息,人之年华流逝不止,河水不知何处去,人生不知何处归?

”闻孔丘此语,老子道:

“人生天地之间,乃与天地一体也。

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壮、老之变化,犹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

生於自然,死於自然,任其自然,则本性不乱;不任自然,奔忙於仁义之间,则本性羁绊。

功名存於心,则焦虑之情生;利欲留於心,则烦恼之情增。

”孔丘解释道:

“吾乃忧大道不行,仁义不施,战乱不止,国乱不治也,故有人生短暂,不能有功于世、不能有为于民之感叹矣”

老子道:

“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

人之所以生、所以无、所以荣、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

顺自然之理而趋,遵自然之道而行,国则自治,人则自正,何须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哉?

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则违人之本性远矣!

犹如人击鼓寻求逃跑之人,击之愈响,则人逃跑得愈远矣!

稍停片刻,老子手指浩浩黄河,对孔丘说:

“汝何不学水之大德欤?

”孔丘曰:

“水有何德?

”老子说: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也;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

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

”孔丘闻言,恍然大悟道:

“先生此言,使我顿开茅塞也:

众人处上,水独处下;众人处易,水独处险;众人处洁,水独处秽。

所处尽人之所恶,夫谁与之争乎?

此所以为上善也。

”老子点头说:

“汝可教也!

汝可切记:

与世无争,则天下无人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

水几於道:

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处地也;空处湛静,深不可测。

善为渊也;损而不竭,施不求报,善为仁也;圜必旋,方必折,塞必止,决必流,善守信也;洗涤群秽,平准高下,善治物也;以载则浮,以鉴则清,以攻则坚强莫能敌,善用能也;不舍昼夜,盈科后进,善待时也。

故圣者随时而行,贤者应事而变;智者无为而治,达者顺天而生。

汝此去后,应去骄气于言表,除志欲于容貌。

否则,人未至而声已闻,体未至而风已动,张张扬扬,如虎行于大街,谁敢用你?

”孔丘道:

”先生之言,出自肺腑而入弟子之心脾,弟子受益匪浅,终生难忘。

弟子将遵奉不怠,以谢先生之恩。

”说完,告别老子,与南宫敬叔上车,依依不舍地向鲁国驶去。

回到鲁国,众弟子问道:

“先生拜访老子,可得见乎?

”孔子道:

“见之!

”弟子问。

“老子何样?

”孔子道:

“鸟,我知它能飞;鱼,吾知它能游;兽,我知它能走。

走者可用网缚之,游者可用钩钓之,飞者可用箭取之,至于龙,吾不知其何以?

龙乘风云而上九天也!

吾所见老子也,其犹龙乎?

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邈而难知;如蛇之随时屈伸,如龙之应时变化。

老聃,真吾师也!

'”

四、高论生死

话说老聃任周守藏室史,数次归家省亲,欲劝母亲随之去周;其母在陈国相邑住久,人熟地熟,不愿远迁。

日月如梭,光阴荏苒,转眼间已过三十余年。

一日,老聃忽得家讯,言家母病危,于是报请天子,归家省视。

待回到家时,母已辞世。

面对茫茫大地上一堆黄土,思想九泉之下母亲之灵,回忆母亲慈祥容貌、养育之恩,老聃悲痛欲绝,寝食俱废,席地而坐,沉思冥想,忽发自己愚钝;顺理追索,恍然大悟,如释重负,愁苦消解,顿觉腹饥体倦。

于是饱餐一顿,倒头大睡。

家将、侍女皆感奇怪,待其醒来,问其缘故。

老聃答道:

“人生于世,有情有智。

有情,故人伦谐和而相温相暖;有智,故明理通达而理事不乱。

情者,智之附也;智者,情之主也。

以情通智,则人昏庸而事颠倒;以智统情,则人聪慧而事合度。

母亲生聃,恩重如山。

今母辞聃而去,聃之情难断。

情难断,人之常情也。

难断而不以智统,则乱矣,故悲而不欲生。

今聃端坐而沉思,忽然智来,以智统情,故情可节制而事可调理也。

情得以制,事得以理,于是腹中饥而欲食,体滋倦而欲睡。

家将问道:

“智何以统情?

“人之生,皆由无而至有也;由无至有,必由有而返无也。

无聃之母及聃之时,无母子之情也;有聃之母及聃,始有母子之情也;母去聃留,母已无情而子独有情也;母聃皆无之时,则于情亦无也。

人情未有之时与人情返无之后不亦无别乎?

无别而沉溺於情、悲不欲生,不亦愚乎?

故骨肉之情难断矣,人皆如此,合于情也;难断而不制,则背自然之理也。

背自然之理则愚矣!

聃思至此,故食欲损而睡可眠矣。

”众人闻之,心皆豁然旷达。

函谷著书

五、周敬王二年(公元前518年),老聃守丧期满返周。

周敬王四年(公元前5l6年),周王室发生内乱,王子朝率兵攻下刘公之邑。

周敬王受迫。

当时晋国强盛,出兵救援周敬王。

王子朝势孤,与旧僚携周王室典籍逃亡楚国。

老聃蒙受失职之责,受牵连而辞旧职。

于是离宫归隐,骑一青牛,欲出函谷关,西游秦国。

离开周王朝洛邑不远,但见四野一片荒凉。

断垣颓壁,井栏摧折,阡陌错断,田园荒芜,枯草瑟瑟。

田野里不见耕种之马,大道上却战马奔驰不息,有的马还拖着大肚子艰难地尾追其后。

目睹此景,老聃心如刀绞,内心想道:

“夫兵者,不祥之器也,非君子之器。

不得已而用之,适可而止,恬淡为上。

胜而不必自美,自美者乃乐杀人也。

夫乐杀人者,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

兵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兵之后,必有凶年。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则戎马生于郊。

戎马生于郊,则国乱家破矣。

话说函谷关守关官员关尹,少时即好观天文、爱读古籍,修养深厚。

一日夜晚,独立楼观之上凝视星空,忽见东方紫云聚集,其长三万里,形如飞龙,由东向西滚滚而来,自语道:

“紫气东来三万里,圣人西行经此地。

青牛缓缓载老翁,藏形匿迹混元气。

”关尹早闻老聃大名,心想莫非是老子将来?

于是派人清扫道路四十里,夹道焚香,以迎圣人。

七月十二日午后,夕阳西斜,光华东射。

关尹正欲下关查看,忽见关下稀落行人中有一老者,倒骑青牛而来。

老者白发如雪,其眉垂鬓,其耳垂肩,其须垂膝,红颜素袍,简朴洁净。

关尹仰天而叹道:

“我生有幸。

得见圣人!

”三步并作两步,奔上前去,跪于青牛前拜道:

“关尹叩见圣人”

老子见叩拜之人方脸、厚唇、浓眉、端鼻,威严而不冷酷,柔慈而无媚态,早知非一般常人,故意试探道:

“关令大人叩拜贫贱老翁,非常之礼也!

老夫不敢承当,不知有何见教?

”关尹道:

“老丈,圣人也!

务求留宿关舍以指修行之途。

”老子道:

“老夫有何神圣之处,受你如此厚爱?

惭愧惭愧,羞杀老夫矣?

”关尹道:

“关尹不才;好观天文略知变化。

见紫气东来,知有圣人西行,见紫气浩荡,滚滚如龙,其长三万里。

知来者至圣至尊,非通常之圣也;见紫气之首白云缭绕,知圣人白发,是老翁之状;见紫气之前有青牛星相牵,知圣人乘青牛而来也。

老子听罢,哈哈大笑:

“过奖、过奖!

老夫亦早闻你大名,特来拜会。

”关尹闻言大喜,叩头不迭。

之后,关尹引老子至官舍,请老子上坐,焚香而行弟子之礼,恳求道:

“先生乃当今大圣人也!

圣人者,不以一己之智窃为己有,必以天下人智为己任也。

今汝将隐居而不仁,求教者必难寻矣!

何不将汝之圣智著为书?

关尹虽浅陋,愿代先生传于後世,流芳千古,造福万代。

老聃允诺,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

上篇起首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故人称《道经》。

下篇起首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故人称为《德经》,合称《道德经》。

《道经》言宇宙本根,含天地变化之机,蕴阴阳变幻之妙;下篇《德经》,言处世之方,含人事进退之术,蕴长生久视之道。

关尹得之,如获至宝,终日默诵,如饥似渴。

六、点化阳子居

一日,老聃骑牛行至梁(今河南开封)之郊外,正闭目养神,忽闻有人大呼“先生”。

老聃闻声,睁开双目,发现是弟子阳子居。

阳子居,魏国人,入周太学,闻老子渊博,曾私拜老子为师。

没想到在梁会与老子相遇,阳子居慌忙从高头大马上翻身而下,掀起锦绿长袍,跪拜于老聃所乘青牛前。

老聃下来,扶起阳子居,与之相并同行。

老聃问道:

“弟子近来忙于何事?

阳子居施礼道:

“来此访先祖居,购置房产,修饰梁栋,招聘仆役,整治家规。

老聃道:

“有卧身之地、饮食之处则足矣,何需如此张扬?

阳子居道:

“先生修身,坐需寂静,行需松弛,饮需素清,卧需安宁,非有深宅独户,何以能如此?

置深宅独户,不招仆役,不备用具,何以能撑之?

招聘仆役,置备用具,不立家规,何以能治之?

老聃笑道:

“大道自然,何须强自静。

行无求而自松,饮无奢而自清,卧无欲而自宁。

修身何需深宅?

腹饥而食,体乏而息,日出而作,日落而寝。

居家何需众役?

顺自然而无为,则神安体健;背自然而营营,则神乱而体损。

阳子居知己浅陋,惭愧道:

“弟子鄙俗,多谢先生指教。

老聃问。

“安居何处?

阳子居道:

“沛(今江苏沛县)。

老聃说:

“正好相伴同行。

”阳子居很高兴。

欣然与老师结伴向东而行。

行至难水,二人乘船而渡。

老聃牵牛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