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异策略.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017201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7.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差异策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差异策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差异策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差异策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差异策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差异策略.docx

《差异策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差异策略.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差异策略.docx

差异策略

  【摘要】学生观是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观决定教育行为、教育策略和教育方法等。

正确地认识学生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基本条件,是制订教育措施的重要依据,是高质量地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

  【关键词】学生观身心发展潜能主体能力和主体结构独立人格

  什么是学生观?

学生观是人们对学生的基本认识和根本态度,是直接影响教育活动的目的、方式和结果的重要因素。

学生观是教育工作者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学生观与教师的教育行为、教育策略和教育方法等都是紧密相联系的。

一、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1、学生身心的发展不平衡的

  学生是身心发展中的人,学生身心的发展过程既具是自然的客观过程,也是社会历史文化过程,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遗传、环境(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和学校环境)和教育是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三要素。

  

(1)由于个体的差异性,学生群体心理的发展是不平衡的。

学生心理成熟的基本标志是:

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具有较为稳定的自我判断,自我评价,自我选择的能力与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学生群体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学生群体在学习行为与日常行为上存在着差异。

  教育首先必须承认学生间存在着差异,但是承认差异并不是放任自流;教育必须尊重差异,因为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教育必须善待差异,教师不能从心理上排斥差异,更不能在行为上拒绝差异;教育还必须研究差异,教育要研究学生的心理差异,只有人群的地方就一定存在差异。

同样的差异产生的原因却是多样的;其次要尊重差异,尊重差异就是尊重学生的人格;第三要认真研究差异,研究差异是为了更好地通过组织因材施教而最大限度地防止差异的扩大,通过研究找到努力控制差异的科学方法。

国家新的课程方案中提出: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怎样才能真正地做到“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那就需要教师要认真分析不同学生的心理发展的现状,再根据不同学生心理发展的差异制订适合不同学生发展的教育策略。

  

(2)学生身心的发展也是不成熟的。

处于中学阶段的学生身体的发育趋于成熟,心理逐渐走向人格的独立性,然而他们由于社会阅历的不深,对社会现象的是非判断能力,对不同事物的选择能力还不健全,还缺乏对自我的正确认识与判断。

现代社会日趋激烈的竞争,独生子女的优越生活条件等因素决定了,中学生阶段是青年学生发生心理障碍的高发期。

中国心理学会的一项调查结果表明:

当代中国的学生中产生心理障碍甚至心理疾病的人数比例达到21.6%至32%。

这说明了广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不成熟性,必须引起所有教育工作者高度重视。

  现代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通常具有如下表现:

  孤独:

不愿与别人交往,清高自傲;冷漠:

不关心他人,缺乏同情心和爱心;脆弱:

心理承受能力弱,抗挫折能力差;自责:

遇到困难时,往往自责,自我解脱能力较差,容易产生忧虑性思维障碍;考试综合症:

对考试缺乏信心,考试前,失眠生病,心理极度紧张;早恋:

不能正确把握与异性交往的度,在生理的自然需求与理智之间的对抗中,前者有时占上风。

  2、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的人。

  学生身心的发展过程是从自然人向社会人发展的过程,在学生阶段,他们是不成熟的个体,是正在成长的个体,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完善与不平衡是发展过程中的产物,是发展过程中的不成熟,因此在学生身上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是正常的现象,教师对学生一方面不能求全责备,要正确地对待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而不能用静态的思维方式看待发展中的学生,而应该用发展的观点对学生充满期待与希望。

教师的角色决定了,教师对学生应该采用宽容的态度,宽容是一种理解,宽容是一种期待,宽容体现了非权势的教育思想。

但是,宽容不是放任,宽容与严格要求并不矛盾。

在行为规范面前必须人人平等,必须严格要求。

教师对学生的过错应该采用“改正既往不昝,方式不存偏见”的教育方法。

对学生犯的错误要就事论事,要避免用概念化的定义评价学生,如差学生、不听话的学生、顽皮捣蛋的学生等,不能因为学生犯了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就排斥他,就冷落他,因为行为习惯再差或学业基础再弱的学生,其内心深处也有向上的东西,也有闪光的优点。

  因为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所以教师要用“润物细无声”的教导代替简单的说教与批评,切不可简单粗暴,甚至侮辱学生,打骂学生,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只能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甚至会造成学生心灵上永久的创伤。

  3、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的人。

  虽然中学生的身心处于发展阶段,但中学生的思维是非常活跃的,是思维能力发展最快的阶段之一,是激发创造性最佳的时机之一。

  中学生没有成年人的众多的思维定势,他们敢想、敢做,有较强的冒险意识,有抗拒常规的精神,这是青少年突出的心理特征。

因此,青年学生比成年人更具有创新的勇气,更具有创新的意识,更具有发展的潜能。

基于此,中学教育应该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挖掘学生的发展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当作重要的教育目标。

  创新人才通常具有如下特征:

良好的思维品质,独立的个性特征(如怀疑的精神,质疑的精神,创新的意识,不迷信权威等),坚定的意志品质,强烈的求知欲望,不竭的进取精神等。

  具有创新人格的学生通常的表现:

显示出首创性,感觉敏锐,洞察力强,独立判断,善于接受新事物,持怀疑态度,对理论观念及符号的转换很感兴趣等。

  现代脑科学的研究表明,人的大脑还有非常大的开发空间,因此,每位学生都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只有度的差异与潜能类别的差异。

学生的潜能是可以通过教育过程进行开发与挖掘的,只要我们采用适当的教育机制与现代教育方式,就能够为学生巨大的学习潜能的展现搭建合适的平台,如开发为学生所需的校本选修课程,如开展以小课题为载体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如组建以学生兴趣为基础的学生社团(可以真正地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等,都可以有效地挖掘学生的潜能,都能够丰富他们的科学思维品质和实践能力,这已被大量的成功所证明。

二、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

  学生是学校一切教育活动的主体。

没有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活动,很难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1、学生具有内在的主体能力

  学生的天性是好奇,他们有强烈的探索求知事物的欲望,有质疑、善问的意识。

反思我国长期以来的传统教育教学方式,一方面为学生建构学生的知识基础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另一方面也程度不同地抑制了学生的主体性意识,对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产生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这是传统教育的最大不足。

中外成功教育的实践表明,学生具有内在的主体能力是客观事实,因此,教师应该建立以“学生具有内在的主体能力”为重要特征的现代教育观。

  诚然,在中学阶段,学生还是要以接受式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

但是,必须克服过于强调接受式学习方式的做法,接受式学习方式也应该是有意义的接受式学习方式,要在接受式学习的过程中,突出师生之间思维的对话与心灵的共鸣。

同时,须将探究性的教育理念渗透于学科教学与其他教育活动之中。

  2、努力完善学生的主体结构

  学生的主体性是学生主体结构的功能表现。

学生健全的主体结构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前提条件。

学生主体结构包括操作系统与动力系统。

操作系统主要由学生的智力因素、知识背景与能力层次等构成,而动力系统主要由非智力因素(求知欲,兴趣,热情,情感、动力、意志、习惯、信心与态度等)构成,动力系统承担着激发和维护主体认识活动的任务。

动力系统可以通过教育活动进行培养与健全。

  学生的主体结构主要是在教育活动中逐渐完善与发展的,只有在一切教育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完善与发展学生的主体结构,才能够不断提高学生的主体能力。

只有在一切教育教育活动中将学生视教育的主人,才能够真正完善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结构。

只有学生的主体能力得到了发展,才能够使学生真正成为教育的主体。

  完善与发展学生的主体结构的侧重点,是要突出动力系统的建设与完善,主要是要致力于学生非智力品质的优化。

有研究表明,在使人获得成功的诸多要素中,非智力因素所占的比例达到85%。

当人们对某件事物感兴趣(非智力因素中的重要构件)时,人能够发挥自己才能的80%-90%,反之,只能发挥20%-30%。

所以说,兴趣比天才更重要。

  意志力也属于非智力因素,它对人成才的影响力也很大。

因而培养学生抗挫折的能力是必要的,抗挫折的能力强弱是一个人能力强弱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挫折与困难是人一生中的“游戏对象”。

有人说,成功是财富,失败也是财富。

失败能否成为财富,取决于人们能否从失败中找出失败的原因,能否从失败中找到成功的途径,更重要的是能否在失败中培养自己坚定的意志力。

  3、学生能够学会学习

  使学生学会学习是教育的终极目标之一,学生学会学习是其终身学习的必要条件。

  今天的社会是知识爆炸的社会,未来社会是学习化的社会,人们的学习经历将贯穿于生命的全部历程,学校学习只是人生整个学习过程中短暂的一瞬,因此学校教育必须致力于人的终身学习能力的建构。

关于终身学习的能力,美国福特汽车公司首席专家路易斯•罗斯有形象的说法:

“在知识经济的时代,对你的职业生涯而言,知识就象鲜奶,纸盖上贴着有效期,如果时间到了,你还不更新知识,你的职业生涯很快就会结束。

那么学生能够学会学习吗?

回答当然是肯定的。

学生能够学会学习与能够接受学习都是学生自身内在的属性。

要使学生学会学习,教师就应该创造使学生创造能够获得主动学习的机会,因为主动学习是学会学习的主要途径。

大量实践证明,主动学习与学习的效果成正相关,主动学习还能够有效地激发学习的兴趣,发挥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要使学生学会学习,教师就必须摒弃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而给学生留下一片发展的空间,要给学生留下独立思考的空间,要给学生留下合作学习的空间,要给学生留下发展个性的空间。

  要使学生学会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与帮助,教师需要研究教法,教师的教法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是为了使学生学会,是对应于接受式学习方式的,是以教为中心的研究,这显然是重要的,也是必须的。

然而,如果教师仅仅研究教法还是不够的,还需要研究学法,研究学法是为了解决会学的大问题,是以学为中心的的研究。

按照现代教学理论,研究学法比研究教法更为重要。

三、学生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

  1、学生是完整的人

  如果我们仅仅将学生看成是受教育的对象或学习者,那是不全面的,学生是有着丰富情感与独特个性特征的完整的人。

  学生的学习过程并不是单纯的知识建构过程,而是伴随着复杂的心理变化与情感流露的综合过程,是学生整个内心世界的全面参与过程。

如果我们仅从知识建构过程,而不从学生内心世界的参与过程去认识学生的学习过程,那么,我们的教育就容易脱离学生的精神世界,就容易忽视学生好奇的天性,就容易忽视学生的丰富的生活体验,就容易忽视学生的情感态度,显然,这样的教育教学活动难以取得好的效果。

  如果我们认同学生是完整的人,如果我们认同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生整个内心世界的参与过程,那么,我们就必须还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

我们就必须采用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教育教学方法,通过课程的多样性、层次性与选择性给予学生全面展现自己个性的时间与空间。

  2、学生与教师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

  教师与学生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而在人格上,学生与教师是完全平等的。

教师既应该是合格的教育者,同时也应该是学生可信赖的朋友。

成为学生可依赖的朋友是所有优秀教师的共同标志。

  有人曾经做过关于学生心目中好教师的调查。

结果表明,学生将“老师能成为我们的朋友”列为心目中好教师的首要条件。

还有学生说,老师教得好得50分,老师把我们当朋友,再得50分,这就是我们对好老师的期盼。

可见,学生渴望教师对他们的尊重与关爱。

  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尊重,有人说,舍得付出尊重,才能够获得更多的尊重。

教师要赢得学生发自内心的尊重,那么,教师首先要尊重自己的学生。

对教师来说,尊重是一种师德修养,尊重也是一种人文素质。

尊重的力量是巨大的,尊重不只是赢得尊重,更重要的是赢得被尊重人的尊严,赢得被尊重人的责任心,从而唤起被尊重人内心向上的积极因素。

  教师应该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教师对待学生不能厚此薄彼,不能亲近一批学生,冷落另一批学生。

教师对学业优秀学生的缺点或错误不能视而不见,视而不见不是宽容,而是纵容,是对学生不负责任的表现。

教师对待行为习惯不良、学业基础薄弱的学生要更关心、更热情。

要通过对这些学生闪光点的表扬与激励唤起他们的自尊与自信。

  教师应该成为一名“点火者”,应该把激发学生的好思、善问、求疑、探究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教师应该成为一名“播种者”,应该把责任、信念、希望、宽厚播种在学生的心灵深处。

  我们强调学生与教师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我们还有必要强调,教师并不总是真理的拥有者。

教师也要做学生,教师除了向书本学习、向同行学习外,还必须向自己的教育对象学习。

优秀的教师呈现在学生心中的形象,不只是学科的权威,而更是学生的好朋友,是学生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指导者与激励者。

  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下,学生的学习就可能更主动,更积极,更有序,更和谐。

才能够实现我们真正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出发社

  2.《现代教育思想专题》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3.王一军:

课程意识与教学觉醒《教育理论与实践》

 

【标题】教师因人施教的策略【作者】刘占兰【作者简介】刘占兰,执笔【摘要题】□承认差异、认识差异、尊重差异是因人施教的基本前提□注意接纳、耐心等待、善于引导是因人施教的根本保证【正文】

素质教育要求教育要“面向全体”,即要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与其发展相适宜的教育,促使孩子们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提高。

这也是《幼儿园工作规程》的核心思想。

为此,我们提出了只有因人施教,才能面向全体这样一个命题。

一、承认差异、认识差异、尊重差异是因人施教的基本前提

就人类而言,差异构成多彩的、多样的、互补的人群,使每个人具有独特的价值。

就儿童而言,年龄越小,差异越大。

当幼儿在各自不同的家庭背景中经历了人生最初的3年,带着初具倾向性的人格特征来到幼儿园时,我们保教人员所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具有明显差异的个体。

作为教师,我们要承认这种差异,更重要的是要做到认识和尊重这种差异。

(一)性格上的差异所带来的需求上的差异

在幼儿期,对爱和安全感的需求,对新体验的需求和对活动的需求是幼儿的3种最强烈、最突出的需求。

不同的幼儿对这3种需求有很大的差异,但这些差异往往不被教师觉察和认识,以致幼儿的需求无法得到充分满足而影响其发展。

因此,了解幼儿需求上的差异是因人施教的第一步。

1.对爱和安全感的需求不同

不同的幼儿对爱的需求方式和需求程度不同。

如有的幼儿只要感到教师在用目光或手势关注和支持着自己,就认为教师爱他,感到安全;有的幼儿需要教师用语言与其交流,才能感到教师的关爱;有的幼儿需要教师与其身体接触,摸摸、拍拍、亲亲,才能感受到教师的爱;还有的幼儿则需要教师既说又抚摸才行。

幼儿感受教师爱的程度受幼儿性格的直接影响。

有的孩子对教师的直接批评不太在意,而有的孩子对教师间接的、不明显的批评都十分敏感。

老师说话稍不留意,后者就会感到紧张、不安,甚至掉眼泪。

如一个孩子不小心尿了裤子,老师没说什么就帮她换了。

孩子却感到老师不喜欢她了,开始怕那个帮她换裤子的老师,一天要上几十次厕所,惟恐自己尿了裤子。

面对这种情况,做教师的不能怨孩子事多,而应意识到这是个十分敏感的孩子,要接纳她,尊重她,更细心地帮助她。

因为,就性格而言,没有好坏之分。

前一种孩子比较洒脱、乐观,但在心细、替他人考虑方面可能差些;后一种孩子则更心细,善解人意,不愿意给别人添麻烦。

教师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幼儿对爱和安全感的不同需求。

幼儿建立安全感是接受教育,进行学习和探究活动的基本前提。

2.对新体验的需求不同

新体验能够使儿童学会生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课,即学会学习,学会感受不断征服所带来的喜悦和成就感。

幼儿都有强烈的好奇心,乐于探索周围事物和获得新体验。

但是,幼儿对新体验的需求又有很大的差异。

有的幼儿特别乐于尝试新事物,什么都想看看、摸摸、试试,表现出对新体验的强烈需求,而有的幼儿则不然,没吃过的东西不吃,没见过的东西不敢动,对新体验的需求并不十分强烈。

作为教师要尊重幼儿对新体验需求的差异,要给予幼儿足够的熟悉和探究的时间,并接纳幼儿在这方面的差异。

3.对活动的需求不同

活泼好动是幼儿的年龄特点,但幼儿对活动量的需求却有很大的差异。

有的孩子坐立不安,喜欢吵闹,好奇好问,知道的东西多,喜欢跑动的活动,不喜欢文静的活动,而有些孩子喜欢看小人书,玩洋娃娃,一坐就是很长时间。

对教师来说,关键是当某个孩子在课堂上不老实时,应当想到这样的活动不适合这个孩子,满足不了他活动的需求,而不是埋怨这个孩子跟老师过不去,不守纪律。

教师要敏感地觉察到幼儿各种需求的差异,设法在满足幼儿需求的前提下,引导幼儿发展。

(二)发展上的差异

一般来说,儿童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些共同的阶段。

但每个幼儿在发展方向、起点、速度及最终达到的水平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1.发展方向上的差异

孩子朝着哪个方向发展,在哪些方面表现出发展的优势,在3岁入园时已很明显。

有的孩子对音乐有特殊的敏感性和兴趣性,表现出艺术方面的发展优势;有的孩子对艺术形象有深刻的记忆表象,并对颜色有很强的敏感性,表现出对绘画或手工活动的兴趣和发展优势;有的孩子不善于表达,却很会下棋或进行富有创造性的建构活动;有的孩子很爱听故事,爱看书,也会讲故事;有的孩子会和同伴友好相处,而有的孩子则搞不好和同伴的关系。

幼儿的这些发展方向或优势领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师要承认这些差异对幼儿发展的价值。

2.发展起点的差异

来自于不同家庭背景的幼儿已经具有了各自不同的原有经验,如有的孩子在听了鸡蛋可以孵出小鸡的故事后,在早餐吃鸡蛋时,看到蛋黄上有小黑点,就不想吃了,把它捧在手里,想“孵出小鸡来”,但多数孩子都会认为鸡蛋煮熟了,不能再孵小鸡了。

有的孩子在看了《葫芦兄弟》的电视剧后,每天都把葫芦放在衣袖里,期待着孵出“葫芦兄弟”来,也是类似的例子。

孩子在学习某种新经验时,原有经验起始水平的差异以及它们对幼儿学习的影响就更明显了。

例如,一天,陈老师把用圆形纸剪好的蛇放在美工角,介绍给孩子们。

几个想做蛇的小朋友就围拢过来。

第一个小朋友看了看老师剪好的蛇,就会了,其他幼儿没看会。

老师边用手书空画圆圈,边说:

“你们看,蛇是什么样的?

”有两个孩子看了老师的动作后就会了。

最后一个幼儿还是不会,用手反复摆弄老师做的蛇,试着用一张圆纸剪,结果剪出了个月牙。

3.发展速度的差异

幼儿发展方向、发展起点的差异,也就注定了发展速度的差异。

幼儿的探索和学习是一个不断尝试的发现过程,并通过不断的应用来证实自己的发现,不断排除无关因素,才能内化为自身的结构。

这个过程比我们成人所想像的要长,而且幼儿之间的差异性也相当大。

例如,在用橡皮泥做糖球的活动中,一个3岁半的孩子在别人都做了许多橡皮泥糖球后还迟迟不动手,因为他认为橡皮泥硬。

当终于发现橡皮泥不硬并试着做糖球时,他又不知道橡皮泥粘不粘。

于是,他每揪下一块都放在脸上蹭一下,30次后,终于证明了“橡皮泥是粘的”。

4.最终发展水平的差异

儿童最终达到的发展水平的差异,也是其发展方向、起点、速度存在差异的必然结果。

幼儿学习任何一种新经验,即使教师提供相同的材料,用同样的方式影响所有孩子,他们最终达到的发展水平也不可能相同,有时差异会很大。

如前面提到的那四个学剪蛇的孩子,其中一个剪成了蛇,只不过剪得还不够均匀;两个孩子由于不断修正自己剪的蛇,最后剪成的蛇像一根弯黄瓜;还有一个孩子剪成了一个月牙。

保教人员承认、认识和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是为了克服“一刀切、齐步走”的旧教育观念和方法,努力做到给予不同发展水平和个性特点的孩子以不同的发展机会和条件。

二、注意接纳、耐心等待、善于引导是因人施教的根本保证

(一)接纳和发现每一个幼儿的独特价值,帮助每一个孩子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

我们要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

当然,有的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很多、很明显,而有的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少,也很不明显。

教师要努力寻求和发现孩子的闪光点。

这些闪光点正是教育的生长点,也是可以促使幼儿成功,建立自信,进而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的关键所在。

在实验园里,有这样一个孩子,他什么事情都不好好做,只知道乱跑乱动。

老师对他已经没有办法了,无可奈何之下,只好问他:

“你最喜欢做什么?

”孩子的回答出乎老师的意料——“我最喜欢帮老师做事”。

过去帮老师做事的机会只给那些表现好的孩子,而这样的孩子是没有份的。

老师发现了这个孩子乐于助人的闪光点,满足了他的需求(帮老师叠餐巾纸)。

此后,保教人员经常请他帮老师做事,并逐渐引导他帮助同伴。

这样,他在同伴中的地位逐渐确立,自信心不断增强。

这是促使他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的关键点。

教师尤其要关注那些闪光点少,甚至没有什么闪光点的孩子,不断寻求、挖掘并培植这样的孩子的闪光点,使他们的闪光点不断增多,面不断扩大。

因为太少的闪光点不足以使孩子形成自信心和积极的自我概念,所以,教师要帮助每一个孩子形成较多的闪光点。

(二)给予适合个体差异的指导和评价

1.制定反映不同发展水平的目标体系

要给予每一个幼儿适宜的指导,就要判断幼儿的兴趣、原有经验和当前的水平。

要判断幼儿当前的水平,就要制定出反映幼儿发展进程和不同水平的目标和层次,为教师的判断提供依据和参考。

我们在实验研究中改变了以往按大中小班来分解教育目标的做法,以避免教师按年龄段的一般标准,统一要求每一个孩子,而以幼儿在各个领域中、各个方面的发展进程和水平为线索,制定和表述教育目标。

这样,教师可随时根据幼儿当时的行为,判断幼儿的经验水平,因人施教,更好地促进每一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下面以科学和语言领域某一方面的目标举例。

我们在科学领域提出的目标有3条。

其中第二条是“获得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感性认识”,包括观察和探究、记录有关的信息、解释和交流3个要素。

幼儿观察和探究的发展进程和水平大致分为6个层次:

(1)乐于用感官观察和探究周围的事物,表现出好奇心;

(2)能提出有关的问题;

(3)能用各种感官,并尝试使用工具积极寻找与问题有关的信息;

(4)敢于进行有关的猜测,预想可能发生的事情;

(5)能依据感知的需要,运用多种感官,并有目的地选择恰当的工具和探究方式收集信息;

(6)能对所观察和探究的事物进行比较,发现异同、变化和简单的联系。

语言领域提出的目标有4条。

其中第四条是“培养幼儿对阅读的喜爱”,大致分为6种水平:

(1)喜欢听故事,但不愿意看着书听讲;

(2)喜欢看书听故事;

(3)喜欢看图文资料听成人讲述;

(4)愿意自己拿着书看,主要看画或讲画;

(5)愿意自己拿着书看,试图根据记忆或图画指辨相应的文字;

(6)愿意看书,试图根据画及认识的字猜测与理解书中的内容。

2.给予不同幼儿以有针对性的指导

在判断了幼儿的发展水平后,要根据具体情况和幼儿的认识水平给予适合其水平的指导,以促进幼儿在当前水平上向更高一级的水平迈进。

一个重要的原则是越少直接告诉幼儿答案越好。

对于有一定相关经验的幼儿或情况并不要紧时,成人应尽量创造机会,让幼儿充分接触实际,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发现来学习,也可启发幼儿运用已有的经验找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对于原有经验较少的幼儿或在情况紧急的时候,成人可直接用榜样提示幼儿或提供几种可选择的建议,供幼儿选择、使用和尝试。

有时,教师为了引发幼儿的探究、语言或交往行为,要多次尝试和调整,才能找到有效的方式。

3.因人而异囊蠛图だ缘钠兰?

BR>教师要接纳和支持那些有特殊需要的幼儿,接纳他们不同于同伴的行为方式和需求,引导他们的发展。

对于他们的特殊要求要适当满足,允许他们与众不同。

例如,刚来园的孩子,有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