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人民版必修二历史月考试题+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016976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72.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人民版必修二历史月考试题+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一人民版必修二历史月考试题+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一人民版必修二历史月考试题+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一人民版必修二历史月考试题+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一人民版必修二历史月考试题+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人民版必修二历史月考试题+答案.docx

《高一人民版必修二历史月考试题+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人民版必修二历史月考试题+答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人民版必修二历史月考试题+答案.docx

高一人民版必修二历史月考试题+答案

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年级6月月考

历史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题)

1.春秋时期,建立国储粮制度的齐国对鲁国发动了商战,连续多年大量进口鲁国的丝织品绨,鲁国民众基本放弃了其他生产。

然后齐国阻断其粮食进口通道,迫使其屈服,这说明()

A.农业具有战略价值B.商战决定争霸成效

C.自然经济保障国家安全D.贸易战争有损国际秩序

2.王安石诗云:

“取车当要津,膏润及远野。

与天常干旋,如雨自濛泻……”该诗描写的工具是()

ABCD

3.明末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田制》中认为以田赋为主的传统财税制度存在“积累莫返之害”的弊端;当代学者秦晖进一步提示古代每一次“并税式改革”最后都陷入“税轻费生-并税除费-杂派滋生-税轻费重-并税除费-杂派又起”的循环。

对此历史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A.税制改革决定了历代封建王朝兴衰存亡

B.田赋始终是古代朝廷最主要的财税来源

C.“税外杂派”多出自地方官吏贪腐行为

D.小农经济支撑“大国财政”的必然结果

4.中国古代在都城之外通常还设立有陪都,作为都城职能的有益补充。

中国长期以长安、洛阳构筑东西平衡的两京制,直至唐朝;明朝则以南京、北京构筑南北平衡的两京制。

这一变化反映了()

A.对辽阔疆域有效管理的需要B.非首都功能的疏散承载作用

C.政治中心东移与经济重心南移D.大运河的修建决定了都城布局

5.下列文字所描述的经济现象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机户出资,机工出力”②“宗庙之牺(指宗庙中用来祭祀的牛)为畎亩之勤”

③“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④“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A.①④②③B.④①③②C.④②③①D.②④③①

6.据统计,清初期江南地区棉花与棉纺织业市镇有52个,蚕桑与丝织市镇有25个,有米粮专业市镇13个;长江中游湖北、湖南、江西陶瓷业市镇有25个……这些市镇中手工工场较为发达。

这一现象说明()

A.商品经济活跃,社会处于转型的前夜B.重农抑商政策松动,对外贸易繁盛

C.自然经济开始瓦解,资本主义萌芽产生D.手工业发展迅速,社会分工明确

7.有学者认为:

中国古代商人,秉承这样一个传统,他们不是想方设法去制造一个更好的捕鼠器,而是千方百计想从官方获取捕鼠的特权。

在这些商人看来,如果没有获取捕鼠的特权,再高效的捕鼠器,都无法工作。

材料说明了()

A.古代商人有独立的经商意识B.中国古代一直存在“工商食官”

C.古代商业对官府的依赖性强D.古代商人深受特权社会剥削

8.《中国经济制度史论》中说:

“中国传统手工业各部门都曾有过工场雇佣工人操作生产的记载,唯独棉纺织业没有任何手工工场的确切报道”。

古代社会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A.历代政府都禁止棉花私营B.外来棉纺织品的强有力竞争

C.棉花传入中国的时间比较晚D.家庭作坊对规模生产的阻碍

9.美国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他的《全球通史》中这么写道:

“宋朝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着重大的意义。

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

中国人首次大规模从事对外贸易,不再主要依靠外国中间商”据此推断宋朝()

A.重农抑商发生质变B.经济结构生产关系发生新的突破

C.市镇经济全国繁荣D.海外贸易税成为政府最主要财源

10.有学者在研究十六世纪中叶“嘉靖大倭寇”问题时认为:

一是倭寇的主体是中国东南沿海的中小商人阶层;二是倭寇的最高领导是王直,是徽商出身;两者追求的是海上贸易的合法化。

材料表明()

A.民间贸易损害政府利益B.商帮力图扩展海外贸易

C.官方贸易失去垄断地位D.海禁政策加剧倭寇之患

11.李鸿章在《筹议海防折》中说:

“既不能禁洋货之不来,又不能禁华民之不用。

……曷若亦设机器自为制造,轮船、铁路自为转运。

……我利日兴,则彼利自薄,不独有益厘饷也。

……并可养船、练兵,军国之大利也。

”洋务运动创办的企业中,体现这一主张的是()

①江南制造总局②轮船招商局③开平煤矿④福州船政局

A.①②B.①④C.①③D.②③

12.据1879年的《纽约时报》报道,中国江浙的农妇纺布一周可挣28美分,纺织女工一周可挣60美分;农民种地一月挣1.5美元,码头搬运工一月挣4~5美元。

这一状况()

A.说明近代工业发展迅速B.是产业结构调整的产物

C.导致殖民侵略日渐加剧D.加速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13.下面是1929年至1932年中国进口日本胶鞋数量变化示意图(单位:

万双)。

导致图中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可能是()

A.政治形势和政府经济政策的影响

B.世界局势突变,民族工业获得短暂春天

C.受经济危机影响,中国关税大幅度降低

D.国内政局动荡,市场对胶鞋需求量缩减

14.古诗词寓意深远,常常为我们解读历史提供言简意赅的绝妙注脚。

某同学用“千呼万唤始出来”、“小荷才露尖尖角”、“忽如一夜春风来”、“无可奈何花落去”四句诗句形象概括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不同时期的发展状况,对应的时期正确顺序应该是()

①国民党统治后期②“一战”期间③甲午战争后④19世纪六七十年代

A.①③②④B.③②④①C.①④③②D.④③②①

15.下图示描绘了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下列与之相关的解读不正确的()

A.“2”阶段的发展为维新运动提供了经济基础

B.“3”阶段发展最为迅速的是制造业和采矿业

C.“4”阶段的萧条主要是欧洲列强又卷土重来

D.“5”阶段的发展得益于“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16.某一时期中央的一份文件指示要有领导有计划地恢复农村集市,活跃农村经济。

除粮食、棉化、油料等主要农产品只许卖给国家收购机关以外,其他农产品和副产品,在完成国家规定地交售任务以后,都可以拿到集市上进行交易。

这一时期是()

A.国民经济恢复时期B.“大跃进”时期

C.国民经济调整时期D.改革开放初期

17.观察《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变化示意图》,对图中曲线峰值描述准确的是()

A.1957年: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体系完全建立

B.1984年: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展开并初见成效

C.1993年:

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D.2008年:

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贸易推动发展的结果

18.20世纪90年代以来,超越地域的专业性、综合性集体经济组织,以及多种形式的合作与联合开始在我国农村涌现出来,有流通领域的国营公司、代销社和新组建的各种专业公司与农户的联合,有国家设在农村的技术推广单位、农垦企业与农户的联合等等。

这种现象的出现()

A.弥补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的不足

B.体现了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向农村的扩展

C.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和乡镇企业的发展

D.加快了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偿转让

19.对下列表格信息,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对市场经济理论早在“文革”期间就已有定论

B.在八十年代初我国已打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C.对市场经济认识是解放思想、不断探索的结果

D.在九十年代初我国已初步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

20.“小孩走路自然需要父母的帮扶,当他成年的时候,父母的帮扶已经成为他赛场夺冠的羁绊,因为他体格健壮,需要的是无拘无束的赛场驰骋。

”如果这个比喻用来形容第一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经济思想产生的重大影响,比较贴切的应是()

A.重商主义经济思想B.自由主义经济思想

C.凯恩斯主义思想D.里根政府经济政策

21.16世纪以前,西欧物价在数百年内一直是稳定的,只是由于战争或歉收等原因才发生暂时的波动。

从16世纪30年代起物价却一直上升,到16世纪末,西班牙、葡萄牙的物价平均上涨了4倍多,法国、英国和德国则平均上涨2倍到2倍半。

这一变化()

A.引起国力变化,巩固西葡霸主地位

B.造成社会动荡,阻碍国际贸易交流

C.促使社会分化,加速封建势力衰落

D.推高金银价格,抑制商品经济发展

22.16世纪到l8世纪中期,欧洲列强的殖民扩张导致了世界市场的拓展。

下列对这一阶段殖民活动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武力征服是其主要扩张手段②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产生是其主要推动力

③采用商业殖民方式,建立殖民贸易公司④殖民者对殖民地进行野蛮掠夺、屠戮和不平等的贸易

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②③④

23.家庭是社会的缩影,它不但是社会生产和人口生产的单位,而且是最为重要的文化载体。

进入19世纪,美国妇女们纷纷从家庭走向社会,人口流动普遍,家庭人口在减少,家庭规模日趋小型化,离婚率不断上升,个人对于家庭的依赖亦减弱。

出现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家庭职能发生变化,妇女地位提高B.妇女生育意愿下降

C.工业革命改变社会经济结构和生产生活方式D.社会价值观念变化

24.1930年12月2日,胡佛在第二个国情咨文中说:

“经济不景气的问题是绝不能用立法的行动或行政的声明来解决的。

经济创伤只能由经济实体的细胞——生产者和消费者——来自我治疗。

这两方面的合作可以加速复原的过程并且减少不利的副作用。

”下列关于胡佛政府的主张理解正确的是()

A.固守“自由放任”政策B.支持政府直接干预经济

C.鼓励企业之间加强合作D.主张政府干预和市场结合

25.罗斯福新政的某项法案在国会讨论时,反对者声称,如果它得到通过,子女就将不再赡养父母,工人也会辞工不干。

有人甚至认为这个法案是从共产党的著作中抄来的。

下列与之直接相关的新政措施是()

A.整顿财政金融B.加强工业计划指导

C.调整农产品结构D.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2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北美总想从中国文化中找到灵感,找到救世良方。

西方各国特别是美国政府和财团,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对东方文化的研究。

对儒家文化研究、借鉴使西方人的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某些变化。

材料说明现代欧美国家借鉴儒家文化的理由应包括()

①经济危机和世界大战使西方陷入信仰危机

②儒家文化不仅是历史现象,也是思考方式和生命存在形态

③变革西方人的观念和生活方式的需要

④儒家文化是一种可以与现代经济方式相结合、并给经济发展以内在动力的精神文化形态

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②③④D.①③④

27.法国著名经济学家马赛在20世纪50年代末提出,国家对经济调节的最好方式是计划化,但所谓的“法国式计划化”,就是寻求一条中间道路,把人对自由的追求、个人创造性的发挥与发展经济的共同方向统一起来。

马赛的“法国式计划化”()

A.把“计划”定义为计划经济B.是国家协调所有社会力量的发展方式

C.主张实行完全的市场调节D.是对“滞胀”引发经济危机的反思

28.学者托尼•朱特在《沉疴遍地》中称:

“政府不再解决问题——政府就是问题本身。

如果政府就是问题本身,那么政府的角色又再次被缩小为主持人。

政治家的任务就是搞清什么对个人最好。

”这一论断()

A.是对工业革命的反思B.是针对“滞胀”现象的反思

C.希望政府加大反腐败的力度D.希望政治家为人民服务

29.20世纪20年代,斯大林指出:

“我们的工业和我们的经济现状决定暂时不能不向农民征收这种额外税……我们的政策应当是逐渐缩小这种‘剪刀差’,使它一年一年地接近起来……从而在几年以后完全取消对农民的这种额外税。

”这一表述主要意图是()

A.强调苏联恢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紧迫性

B.强调不均衡发展工业、农业的正确性

C.指出推行社会主义农业集体化的必要性

D.说明苏联加快实施新经济政策的紧迫性

30.1958年赫鲁晓夫将机器拖拉机站进行改组,把拖拉机卖给集体农庄,这是符合当时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正确措施,可是赫鲁晓夫把这一改革解释为“有助于把集体农庄所有制转变为全民所有制”,并且强调指出这一措施不是“所有制的倒退”。

这说明赫鲁晓夫改革()

A.破除了经济发展的桎梏B.未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

C.平衡了农轻重发展比例D.强化了国家对农业管理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共2题,其中31题18分,32题22分)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末清初,商帮中的货币商人先后创办了印局、账局、票号等。

金融机构的创新是明清金融革命的最重要内容,但遗憾的是它们业务局限在汇兑领域。

不仅如此,由于缺少海上贸易的发展,丧失扩大发展的机会。

材料二:

在1500年前后,世界历史……开始了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发展及其从欧洲向外界的传播……之后的几个世纪,西方探险家和资产阶级奔走于世界各地,把相互隔绝的区域紧密联系在一起,逐渐形成了一个世界性的市场。

材料三:

18世纪末19世纪初,正是现代化运动在西方蓬勃兴起、民族主义潮流汹涌激荡的时代,而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多人口和辽阔疆土的中国,却紧闭自己的大门,一如既往地沉睡在文化主义的梦幻之中。

不难想象,一旦这两个不同的世界发生碰撞和武力较量,将会出现怎样的结果。

——胡福明《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明清之际中国的金融“丧失扩大发展的机会”的政策因素有哪些?

分析上述政策给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后果?

(8分)

(2)“1500年前后”推动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什么?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

(6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个不同的世界发生碰撞和武力较量”的直接结果是什么?

(4分)

32.阅读下列材料:

“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有三次重要改革、调整机遇。

一次是在20年代的俄国,一次是在30年代西方危机时期的美国,还有一次是在70年代末期以来的中国。

材料一:

1921年列宁说:

“目前已经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方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

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苏联兴亡史》

材料二:

1933年5月12日,(罗斯福)发布农业调整法,强制农民减少耕地面积和牲畜繁殖,以提高农产品价格,解决农副产品过剩问题。

国家对缩减耕地和降低牲畜繁殖的人进行补贴。

后来政府还对各州、各区甚至很多大农场规定农产品的生产定额,对超过国家规定生产定额的产品课以重税。

——《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现代分册》

材料三:

美国在参战前的1940年,联邦政府的科研拨款仅为7400万美元,1952年达18,2亿美元,1965年升至130.1亿美元。

国家对科研的拨款占全美科研费用的三分之二。

……除科研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各种社会保障开支在战后年代也大为增加,各种保险、保健形式的福利开支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60年代一般为15%,70年代已接近20%.……日本在1948——1949年两次制订了“经济复兴五年计划试行方案”,1951年又编制“自立经济的三年计划”。

法国从1947年“莫内计划”起,已编制过7个中期经济计划。

——摘自王斯德、钱洪主编的《世界当代史》

材料四:

邓小平模式是如何从历史上演变过来的?

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那就是“路径障碍,试错反弹”。

更具体地说,极“左”思潮体现的路径,使中国在“文化大革命”中陷入到了绝境,形成“路径障碍”,而摆脱这一困境的办法,并不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执政精英预先根据某一种现成的蓝图施工,而是在实践与试错中,不断针对面临的具体矛盾、困难与问题进行政策调整……

——摘自肖功秦《中国百年现代化的六次政治选择》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俄调整经济政策的主要原因及其产生的影响。

(6分)

(2)依据材料二,归纳罗斯福新政在农业方面的主要措施。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经济发展中美国政府政策的主要变化。

(6分)

(3)依据材料三概括二战后资本主义各国经济政策发生的主要变化?

(5分)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列举中共在经济体制上摆脱“路径障碍”的主要措施。

(5分)

 

历史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A

C

D

C

D

A

C

D

D

D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D

D

A

D

B

C

B

A

C

B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C

C

C

A

D

B

B

B

B

B

31、

(1)政策:

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海禁政策)。

(2分)

后果:

抑制工商业发展;阻碍新经济因素(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限制海外贸易发展;阻碍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6分)

(2)事件:

新航路开辟;(2分)

过程:

新航路开辟促使世界市场雏形出现;早期殖民扩张促使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第一次工业革命促使世界市场初步(基本)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4分)

(3)直接结果: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中国的大门被打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日益成为西方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4分)

32、

(1)原因: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影响:

(经济上)调动人民生产积极性,使苏俄经济摆脱困境,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政治上)巩固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6分)

(2)措施:

强制农民减少耕地、牲畜,国家补贴遵守减缩任务的农户;限定一定范围的农产品生产,重税惩罚超额产品.变化:

由自由放任转变为国家干预经济.(6分)

(3)变化:

国家干预经济,扩大政府科研经费的投入;通过福利政策的手段调节社会收入;制定国家经济发展计划.(5分)

(4)措施:

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决策;农村首先进行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党的“十四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党的“十五大”明确非公有制经济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5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