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知识点整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016808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203.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财政学知识点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财政学知识点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财政学知识点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财政学知识点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财政学知识点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财政学知识点整理.docx

《财政学知识点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财政学知识点整理.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财政学知识点整理.docx

财政学知识点整理

财政学整理

第一章

关键概念

1.市场失灵(P2)

市场失灵是指在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市场无法自行纠正的缺陷。

即,市场在某些方面不能有效地满足人们的需要,并且市场本身在某些方面产生的不良后果不能通过市场机制本身来纠正,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存在低效率的情况。

2.公共物品(P2-3)

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均衡的图(公共物品个人需求曲线垂直相加,私人物品个人需求曲线水平相加

公共物品是这样一种商品,它能够方便地向一部分消费者提供,但是一旦该商品向一部分消费者提供,就很难阻止其他人也消费它。

公共物品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由于偏好表达困难以及搭便车的存在公共物品无法有市场提供。

3.外部效应(P4)书上P4页的有关外部性的两个图也要记住。

外部效应是指个体的行为对他人或社会造成积极或消极影响的现象。

外部效应分为两类:

正的外部效应和负的外部效应。

因为有正的外部效应的行为无法回收全部成本,所以会减少这类行为,而有负的外部效应的行为会将成本强加到社会上,导致更多人从事这样的行为,市场无法调节。

4.信息的不完全和不对称(p5)

造成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会导致市场失灵。

逆向选择:

市场交易一方观察不到另一方的重要特征发生劣质品驱逐优质品的现象。

道德风险:

一方无法观察导致的另一方故意采取不谨慎行为。

5.自然垄断(P5)

垄断市场中,厂商由于利润最大化考虑,提高价格,压低产量,造成社会无谓损失,同时市场资源配置效率降低。

6.收入分配不公(p5)

劳动者按“能力和劳动分配”,资本拥有者“按资本分配”导致收入分配不公,市场无法调节。

7.经济不稳定(p6)

由于以上原因,导致资源配置有滞后效率低下的情况,周期性的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等周期性金融危机,市场无法自我克服。

8.财政的概念(P9)

国家或政府为了实现其职能,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凭借其公共权力对一部分社会产品的分配活动。

9.资源配置职能(P13)

指通过财政收支活动及相应财政、税收政策制定、调整和实施,为政府提供经费和资金,从而引导资金流向,实现对社会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状态。

基本要求:

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之间合理配置资源;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10.收入分配职能(P13)

指政府遵循公平公正原则,通过财政收支对国民收入、财富以及社会福利进行再分配,缩小收入差距,以达到收入公平合理的分配目标。

基本措施:

税收制度;社会保障和财政补贴等转移性支出;规范工资制度。

11.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P14)

指财政通过税收和公共支出等手段干预、调整国民经济运行,实现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等目标,达到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基本平衡,同时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使经济运行和人民生活质量得到改善。

复习题

1.什么是市场失灵?

有哪些表现?

(P2-6)

市场失灵是指在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市场无法自行纠正的缺陷。

即,市场在某些方面不能有效地满足人们的需要,并且市场本身在某些方面产生的不良后果不能通过市场机制本身来纠正,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存在低效率的情况。

主要表现为:

(1)公共物品

(2)外部效应(3)信息的不完全和不对称(4)自然垄断(5)收入分配不公(6)经济不稳定

2.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什么需要政府干预?

政府干预手段有哪些?

(P6-7)

在某些领域,市场资源配置无法达到最优配置状态,这就必须需求非市场的解决办法,即由政府对资源配置进行干预,克服和矫正各种市场失灵问题。

干预手段:

(1)经济手段(主要手段)

(2)法律手段(3)行政手段

3.为什么会出现政府干预失效?

(P7-8)

(1)获取信息的有限性

(2)政府决策错误(3)时滞性问题(4)寻租(5)缺乏激励机制(6)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

4.论述财政的特征和职能(P10-14)

特征:

公共性;强制性;收入和支出的对称性

职能:

(1)资源配置职能

(2)收入分配职能(3)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4)监督职能

第三章

关键概念

1.财政支出的效率与公平P38

效率:

实质上是劳动生产率问题,将有限的社会资源最优配置,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

公平:

经济公平和社会公平。

财政支出的公平主要是指社会收入分配的公平。

社会收入分配公平又包含两层含义:

一是社会成员参与分配的机会公平;二是指要达到分配结果的公平化。

2.财政支出分类P39(可以让财政支出结构更优化)(这个部分重点是是否具有补偿性)

预算科目:

(1)一般公共服务。

(2)国内外债务付息。

(3)外交。

(4)对外援助。

(5)国防。

(6)公共安全。

(7)武装警察。

(8)教育。

(9)科学技术。

(10)文化体育与传媒。

(11)社会保障和就业。

(12)医疗卫生。

(13)环境保护。

(14)城乡社区事务。

(15)农林水事务。

(16)交通运输。

(17)车辆购置税支出。

(18)工业商业金融等事务。

(19)其他支出。

政府级次:

分为中央政府财政支出和地方政府财政支出。

政府职能:

分为经济建设支出、社会文教支出、行政管理费支出、国防支出和其他支出五大类。

是否具有补偿性(重点):

•指在政府在付出财政资金后是否有相应的商品或劳务直接流入政府部门。

•可将财政支出分为两类。

一类是购买性支出,另一类是转移性支出。

按国际方法分类:

从理论分类角度来看,根据分析的目的不同,可按政府职能、支出目的、组织单位、支出利益等标准分类。

从统计核算角度来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采取了职能分类法和经济分类法。

 

3.衡量财政活动规模指标:

P47

决定量指标:

财政支出总额

相对量指标:

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

4.衡量财政支出规模及其变化的指标:

P47

财政支出增长率:

当年财政支出比上年同期财政支出增长的百分比。

财政支出弹性:

支出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比。

边际财政支出倾向:

财政支出增长额与GDP增长额之比。

5.财政支出规模不断增加的解释P47

公共支出不断增长法则:

随着国家职能的扩大以及经济发展,要保证这些职能就要有更多的财政支出。

政治因素:

立法、司法、执法更加复杂

经济因素:

外部性等更加复杂

教育、福利、文化、保健等的需要需求更多

置换理论:

–内在因素:

线性关系,即在和平时期即使税率不变,因为国民收入的提高税收也会自然提高。

–外在因素:

危机时期,在危机时期,税率临时提高,但由于公共产品的刚性需要,税收也不会降低。

经济发展阶段论:

经济发展早期阶段:

道路、运输系统、环卫系统、法律

经济发展中期阶段:

私人投资的补充

经济发展成熟阶段:

教育、保健、福利

不同时期都有不同的支出结构,新的支出目标,导致财政支出不断变高。

非均衡增长理论:

生产力偏低的政府部门必然越来越大,支出水平也越来越高。

官僚行为增长理论:

官僚机构为了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不断向政府增加预算,提高了财政支出

6.财政支出效益分析的特点P52

衡量效益标准不同(由于社会经济组织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获利,因此在进行效益分析时,衡量某项支出是否有效益,其标准就是经济效益。

)而在财政支出效益分析中,衡量某项支出是否有效益,其标准是双重的,既要考虑支出的经济效益,有要考虑支出的社会效益。

而且当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发生冲突时,财政支出应坚持社会效益第一,兼顾经济效益的原则。

计算“所得”与“所费”的范围不同。

(其他经济主体在进行成本——效益分析时,只考虑自身的成本——效益,而不考虑其他人为之付出的成本费用以及其他人从中获取的利益。

)而财政进行效益分析时,则必须将各支出项目的外部效应考虑进去,站在全社会的高度来核算各项支出的成本——效益。

择优的标准不同。

(社会经济组织在进行效益分析时,确定某项支出是否应该进行时,其择优标准很简单,即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而)财政的择优标准是社会整体利益的最大化。

因此有些支出项目,就财政自身而言效益很差,甚至是赔本的,但由于其给社会带来的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很大,财政仍然要安排该项支出。

7.财政支出效益分析方法P53

成本-效益分析法:

根据财政支出的若干目标,制定若干方案。

测算全部预期成本,全部预期收益,通过设立的标准比较分析,然后选择。

收益-成本比率标准

标准看书吧(-——-)P53

内部收益标准

净现值标准

最低费用选择法:

根据财政支出的若干目标,制定若干方案。

从中选取成本最低的方案。

公共劳务收费法:

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收费,让人们更加珍惜,提高公共服务资源利用效率,提高财政支出收益。

问题与应用

如何看待我国改革开放后财政支出规模变化的一般性和特殊

财政支出规模反映了一国政府参与经济活动的程度,通常采用财政支出绝对额和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来进行衡量。

目前,中国政府支出不仅包括预算内财政支出,还包括预算外财政支出以及制度外财政支出。

一般性(47---49)

公共支出不断增长法则

置换理论

经济发展阶段论

非均衡增长理论

官僚行为增长论

特殊性

财政支出绝对规模迅速扩张

与全国财政支出绝对规模扩张态势一样,中央财政支出和地方财政支出规模也表现出了相同的态势,但一个明显的特点是中央财政支出发展态势相对平缓

财政支出绝对规模扩张速度加快

财政支出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并不同步

财政支出相对规模呈现弱U型变动态势

1992年以前财政支出占GDP比重呈现明显下降趋势,而且下降速度明显加速发展。

1992-1996年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也在下降,但下降速度比较缓慢,不存在较大的波动,这一时期中国开始了企在提高两个比重的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

1997年以来财政支出占GDP比重开始缓慢的恢复性上升。

第四章

关键概念

1.社会保障支出的概念P75

是指国家和社会在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特殊困难的人们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

社会保障的本质是维护社会公平进而促进社会稳定发展。

2.社会保障支出的募集方式P76

现收现付式:

当期的缴费收入全部用于支付当期的养老金开支。

完全基金式:

当期缴费收入全部用于为当期缴费的受保人建立养老储备基金,储备基金的目标应当是满足未来向全部受保人支付养老金的资金需要。

部分基金式:

介于现收现付式和完全基金式之间的一种筹资模式,即期的缴费一部分用于应付当年的养老金支出,一部分用于为受保人建立养老储备基金。

3.税收支出的概念和特点P80

概念:

也称税式支出,以特殊的法律条款规定的、给予特定类型的活动或纳税人以各种税收优惠待遇而形成的收入损失或放弃的收入。

特点:

1.税收支出具有很强的法制性

税收支出条款是通过税收立法的形式确认制定的,地方政府只有执行权,中央政府才有立法权。

2.税收支出具有宏观性的特征

税收支出是政府对社会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手段,是政府贯彻其经济政策的工具。

不是某个政府部门的单独行为,有宏观性。

4.税收支出的形式P81

1.税收豁免企业以规定的资源作为主要原材料的减按90%计入收入总额。

2.纳税扣除比如残疾人少收

3.税收抵免比如购买环境保护等专用设备的企业,用于该专用设备的投资额的10%可以从企业当年的应纳税额中抵免(可以用到下下年~)

4.优惠税率:

比如小型微利企业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

5.延期纳税:

允许纳税人延期缴纳税款或者分期。

6.盈亏相抵(五年)今年亏损了可以不交税,明年盈利了可以少交税。

7.加速折旧:

允许纳税人提取较多折旧,以提前回收投资税收优惠措施。

8.退税:

如名。

第六章

关键概念

1.税收的概念P119

税收是指政府为满足社会成员的公共需要,凭借政治权利无偿地向人们征收实物或货币,以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工具。

2.税收的三个性质P121如何辩证理解税收的“三性”?

(P121-P122)

总:

税收的“三性”是指“固定性、强制性、无偿性”。

税收的“三性”是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方式的特征。

1.固定性。

固定性是指,纳税人只要取得了税法规定的收入、发生了应该纳税的行为、拥有了应税财产,就必须按照规定纳税;而政府只能按照预定标准征税,不得随意变更。

固定性是对法定性的一种引申。

税收法定性又和税收法定主义原则的内容相一致。

税收法定主义是指征税主体征税必须依且仅依法律规定;纳税主体依且仅依法律的规定纳税。

税收制度事先确定,具有相对稳定性。

征税主体征税必须以法律为前提,否则便是对人民财产权利的侵害。

2.强制性。

强制性是指,课税凭借国家的政治权力,通过颁布法律法规的形式来实施,任何单位都不得违抗。

国家是社会经济的管理者,可以通过强制征税的方式取得税收收入,用于保证政府的正常运转并进行相应的宏观调控;国家又是国有资产的所有者,要对国有资产进行管理,以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和结构优化,并取得国有资产效益。

古典自然法学家认为人们向国家纳税是为了更好地享受权利;国家征税,也是为了最有效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要求。

可见,税收的强制性是单个纳税人作为整个纳税人的一种服从、一种尊重。

随着社会的进步,税收的强制性有望转化为自愿性,依法纳税成为纳税人的自觉行为。

3.无偿性。

无偿性是指,国家征税以后,税款将为国家所用,既不需要偿还,也不需要直接支付给纳税人什么对价。

税收给人“无偿”的感觉,有几个方面原因。

①从单个纳税人角度看,其缴纳的税款似乎是无偿的。

但从纳税人整体来看,政府需要向其提供等数量和质量的公共物品。

②每个纳税人和其从税收中享受到的收益并不完全对等。

③纳税人缴纳税款后到其获得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之间存在一定的时间间隔。

④公共物品的价值通常难以度量。

在现代社会,政府和国民都应树立“税收有偿”的观念。

对政府来说,可以促使政府增加公共政策透明度,提高税款使用效率;对国民来说,有利于增强纳税人的纳税意识。

这两方面都有利于降低税收风险。

(补:

税收的三个特征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缺一不可。

无偿性是税收这种特殊分配手段本质的体现,强制性是实现税收无偿征收的保证,固定性是无偿性和强制性的必然要求。

三者相互配合,保证了政府财政收入的稳定。

3.科税要素P123

征税主体:

征税主体通常就是国家。

国家享有征税权,征税权是国家主权的一部分。

在具体的征税活动中,国家授权有关的政府机关来行使征税权。

纳税人:

是税法规定的负有纳税义务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

(自然人,个人和居民的总称,包括本国公民和外籍人士。

法人,依法成立,能独立行使法定权利和承担法定义务的社会组织。

负税人:

最终负担税款的单位和个人。

辨析:

负税人和纳税人有时是一致的,如在税负不能转嫁的情况下;有时是不一致的,如在税负发生转嫁的情况下。

课税对象:

又称征税客体,是指征税的直接对象或标的,说明的是对什么征税的问题。

1、商品或劳务,即以生产的商品或提供的劳务为课税对象。

2、收益额,即对经营的总收益或纯收益课税。

3、财产,是对财产的价值或收益课税。

4、资源,即对自然资源的开采、使用等征税。

5、人身,即以人为课税对象,称为“人头税”

 

课税对象/税收客体

税源

计税依据/税基

含义

对什么征税?

税收的经济来源或出处?

如何计量税收?

房产税

房产

纳税人毛收入

房产余值(房产价值扣除10%~30%后的余值)

企业所得税

企业的所得(会计上的利润)

企业的毛收入

应纳税所得额(收入-成本-费用-税金)

营业税

营业收入

营业收入

营业额

增值税

增值额

销售收入

销售额-进项额

税率:

计算办法:

–定额税率如应纳税额=课税数量×单位税额=200000吨×8元/吨=1600000元

–比例税率不论税基多少税率都相同如10%即1000的收入缴纳100。

–累进税率全额累进税率征税对象数额超过一定限度对征税对象全额提高税率

超额累进税率征税对象数额超过一定限度只对超过部分提高税率

全率累进税率某种比率(就是跟征税对象数额不一样的某个标准吧?

)超过一定数额就对所有的征税对象提高税率。

超率累进税率某种比率(就是跟征税对象数额不一样的某个标准吧?

)超过一定数额就对超过的征税对象部分提高税率。

税收特别措施:

关于免征额和起征点的区别:

假设本月工资薪金1800元,税率5%:

1600元作为起征点:

1800×5%=90(超过即全额)

1600元作为免征额:

(1800-1600)×5%=10(免征部分就不算了)

4.税收分类按课税对象的不同性质

一.按课税对象的不同性质进行划分:

可以将税种划分为流转税,所得税,资源税,财产税,和行为税五大类。

流转税是以商品或劳动流转额为课税对象的税种。

商品的流转额是指在商品交换过程中发生的交易额。

流转税的课税对象既可以是全部的流转额,如营业税;也可以部分流转额为课税对象,如增值税。

现行的税制中的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和关税都属于流转税。

流转税是间接税,具有税源稳定,征收及时便利,税负隐蔽等特点。

所得税是以所得额为课税对象的税种。

所得税纳税人的应税所得大致可分为经营所得,财产所得,劳动所得,投资所得和其他所得。

我国现行的税制中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均属于所得税。

所得税属于直接税,税负不易转嫁。

财产税是以财产价值为课税对象的税种。

作为课税对象的财产包括动产和不动产两类。

(不动产是指不能移动或者移动够会损失其经济价值的财产,如土地和地上附着物。

动产是指除不动产之外的,各种可移动的财产,包括有形动产和无形动产,有形动产如车辆,船舶,无形动产如股票,债券,银行存款。

)一般来说各国财产税不是对所有财产都征税,只是选择某些特定的财产,其中以不动产征税为主。

资源税是以资源的绝对收益和级差收益为课税对象的税种。

作为课税对象的资源是那些具有商品属性的自然资源,他们通常具有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

即资源本身必须具有可税性。

资源税可以分为一般资源税和极差资源税两种。

一般资源税是以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前提,无论资源的好坏和收益的多少,都对资源的开发所有者所获取的绝对收益课税;极差资源税是歌剧开发和以自然资源的等级以及收益的多少所形成的极差收入为课税对象进行征税。

行为税是以某些行为作为课税对象的税种。

主要是为了加强对某些特定行为的监督,限制和管理。

二.税收的其它分类方式:

(1)按税负能否转嫁分类;直接税,间接税

直接税:

由纳税人直接负担的各种税收,纳税人通常就是负税人。

例如:

所得税,财产税,遗产税。

间接税:

纳税人能够将税负转嫁给他人负担的各种税收。

纳税人不一定是负税人。

例如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和关税等流转税。

(2)按照税收管理权限和使用权限划分中央税,地方税,中央与地方共享税

中央税:

有中央管辖征收并支配的税种。

如消费税,关税

地方税:

地方关系啊征收并支配的税种。

如车船税,契税

中央与地方共享税: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享有并按照一定比例分成的税种。

如增值税,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

(3)按税收的计征标准划分从价税,从量税

从价税:

按照课税对象的价格或者金额为标准计征的税收。

比例税率,累进税率。

是现代税制中的主要税种

从量税:

按照课税对象的重量,容积,面积等数量作为计税依据的税种,定额税率。

少数采用

(4)按税收与价格的关系划分价内税,价外税

价内税:

凡是税款构成课税对象价格组成部分的,属于价内税,价内税的价格为含税价格

价外税:

税款作为课税对象价格之外附加的,属于价外税。

价外税的价格为不含税价格

(5)按照税收客体的性质分类对人税,对物税

对人税:

如历史的人头税,现代的个人所得税。

对物税:

课税对象是财产商品等实物,如增资税,房产税。

(六)按是否具有单独的课税对象划分正税,附加税

正税:

具有特定的课税对象,并按照规定的税率独立征收的税种。

附加税:

按某种正税的一定比例加征的税收。

A,按照应纳税额加征一定比例的税收。

如城市维护建设税。

B,按照应纳税所得额加征一定比例的税收,如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

(7)按照税收缴纳的形式划分力役税,实物税,货币税

力役税:

纳税人以直接提供无偿劳动的形式缴纳的税种

实物税:

纳税人以实物形式缴纳的税种

货币税:

纳税人以货币形式缴纳的税种

(8)按照税收是否具有环保功能绿色税收,传统税收

绿税:

燃油税,电力消费税,垃圾处理税等

传统税收税基主要是资本,劳动力,未能体现出经济增长所付出的环境成本

未来税制改革的趋势之一,是增加绿税的比重。

5.拉弗曲线P145图要记住!

(1)拉弗曲线的概念:

供给学派的主张改善供给管理、强调税收中性原则,而供给学派的减税思想集中体现在拉弗曲线上。

(2)税率禁区:

高税率影响人们的工作、储蓄和投资的积极性,从而导致税基减少幅度超过税率的提高程度,导致税收收入减少。

(3)拉弗曲线表明了供给学派对税率、税收收入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A.高税率并一定会带来高税收收入

B.取得同样税收收入可以采取高低两个不同的税率

C.税率、税收收入和经济增长之间的最佳点是E点(最佳税率)

6.税收的超额负担P150图要记住

7

第七章

关键概念

1.税负转嫁纳税人在缴纳税款之后,通过经济交易过程,将所缴税款部分或者全部转移给他人负担,自己不负担或者少负担税收的一种经济现象。

(P158)

税收归宿是税负的最终归着点,是税负转嫁的最终结果。

(P158)

税负转嫁和归宿是税负运动的两方面,转嫁是该行为的过程,归宿是该行为的结果。

2.税负转嫁的主要形式(P159)根据税负转嫁的不同途径

(1)前转顺转,纳税人将其所纳税款通过提高商品或生产要素价格的方法,向前转嫁给消费者。

是最基本、最典型的形式,一般发生在商品或劳务的课税上。

(2)后转逆转,纳税人将其所纳税款通过压低生产要素进价或降低工资等方法,向后转嫁给生产要素的供给者的一种方式。

一般发生在生产要素的课税上。

(3)消转纳税人对其所纳税款既不向前转嫁,也不向后转嫁,而是通过改善经营管理或改进生产技术等方法,自行消化税收负担。

(4)税收资本化也称资本还原,生产要素购买者将所购买的生产要素未来应纳的税款,通过从购入价中预先扣除的方法,向后转嫁给生产要素出售者的一种形式。

3.描述需求弹性与税负转嫁的图!

P160

4.描述完全弹性,完全无弹与税负转嫁的图!

P161

5.收入效应:

PPT因收入购买力的下降或上升对商品消费所作出的调整,即一种商品价格上升之后,收入效应会使人们以既定的收入购买的商品有所减少。

(P163~164)

6.替代效应:

PPT消费者因商品相对价格变化而对其支出结构做出的调整,即随着商品价格的变化,人们用一种价格下降的商品替代其他价格保持不变的商品。

(P164)

7.洛伦兹曲线的图:

P171

8.简述税收转嫁的主要因素(P159~163)

(1)供求弹性税负会更多的降落于缺乏弹性的那一方(课本和微观经济学)

(2)税种属性商品课税比较容易转嫁,所得税,财产税不易转嫁。

这是由于税种的转嫁的是通过商品价格变化实现的。

因而和商品有关的税比较容易转嫁,和商品及价格距离较远的税难以转嫁。

(3)课税范围一般一个税种课税范围越广,越利于实现转嫁。

反之也成立。

(4)反应期间短期内不能转嫁的税负,长期内可能转嫁。

(5)市场结构

完全竞争:

单个厂商作为价格的制定者在短期内无法转嫁,长期提价力量转嫁给消费者。

垄断竞争:

单个生产者可以利用自己产品的差异性实现部分转嫁。

寡头垄断:

个生产者可达成协议,提高价格形成转嫁。

完全垄断:

生产者可以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院校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