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考现代文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015223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61 大小:161.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高考现代文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最新高考现代文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最新高考现代文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最新高考现代文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最新高考现代文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高考现代文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1.docx

《最新高考现代文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考现代文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1.docx(6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高考现代文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1.docx

最新高考现代文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1

最新高考现代文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

(1)

一、高中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汉字的一撇一捺都凝结着中华文化,是中国魂。

湖南卫视6月10日起推出的原创文化节目《神奇的汉字》,结合时代需求,坚守与创新并举,深入挖掘汉字文化蕴含的内容精髓,深入浅出地展现和弘扬了中国汉字文化,从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人民的文化自信。

   汉字,是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文化基因,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为深入推进中华文化广播电视传播工程,《神奇的汉字》被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确定为2019年重点文化创意扶持题材。

节目选择了“汉字”这一文化题材,解析造字起源,展现了汉字的妙、雅、巧、美、趣,让观众在不知不觉中重新认识到潜藏在汉字背后的文化意蕴和文化魅力。

节目中,汉字专家郑贤章讲述了“买”字如何由最早汉语当中的表形结构,意为“网兜装满了贝(货币)”,演变为现在我们使用的“买”字,让观众看到一个汉字在千年时光中的流转变化。

节目以生动新颖的形式传递丰富的汉字知识,带领观众走进中华文化宝库,感受汉字的韵律和意境,唤醒对汉字文化和中国文化的热爱。

   除了传递汉字知识,该节目还深入解读汉字背后的文化故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

《神奇的汉字》深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邀请熟谙汉字文化的专家讲述汉字背后的文化故事,将汉字背后的来龙去脉和文化故事娓娓道来,以汉字的历史意义、文化价值为载体,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汉字专家郦波在节目中这样解读“美”字:

“‘美’者,甘也,从羊从大,所以我们常说‘羊大为美’。

‘美’字最早来源于美食,后来延伸到感官和审美。

我们是华夏民族,中国有礼仪之大,故曰‘夏’;有服章之美,故曰‘华’。

所以中国人的美,有美食之美、服饰之美、生活之美、心灵之美。

”节目通过汉字专家的趣味解读,寓教于乐,让观众学习汉字、热爱汉字,彰显着当下中国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

   《神奇的汉字》邀请了来自各行各业、年龄不一的普通人,如青少年兄弟姐妹、快递和外卖小哥等,以他们为主角,聚焦平凡中的不平凡,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展现新时代中国人民热爱文化、奋发好学的精神面貌,彰显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嘉宾们在节目中展现出满满的正能量,张墨和张竣旗两兄弟分享了共同学习汉字的经验,让观众看到他们和谐友爱的家庭氛围和互帮互助的兄弟情谊。

节目还讲述了外卖小哥陈正利奋发图强的励志故事,虽然创业不顺利,但他依旧通过脚踏实地的劳动、坚持不懈的学习,为美好生活努力奋斗,表现了中国人民乐观向上、努力奋斗的风采。

汉字专家也以饱满的热情、幽默的语言,解读汉字文化和历史故事,焕发汉字进入新时代的新光彩,激发人们对丰富学识的追求。

节目通过展现嘉宾对汉字文化的热情、丰富的学识涵养、不懈的奋斗精神,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无穷魅力和时代风采,力求使汉字成为全民的基本涵养和情操,嵌进中华文化的基因,并代代相传。

   提笔忘字的时代,《神奇的汉字》像一股清流,以汉字为桥,走进中华文化宝库,传递积极向上的正能量,让国人更加珍惜敬畏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

节目通过生动有趣的形式,以字育德,以字启智,以字修身,以字促美,展现新时代中国人民奋发好学的新风采,努力为促进我国国民文化素质的不断提升、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作出应有的贡献。

 (摘自《<神奇的汉字>:

寻找汉字之美》)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汉字是中国魂,它的一撇一捺都凝结着丰厚的文化意蕴和文化魅力,是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文化基因。

B. 汉字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神奇的汉字》被确定为2019年重点文化创意扶持题材。

C. 《神奇的汉字》邀专家解析汉字构造,让观众在不知不觉中认识到每一个汉字在千年时光中的流转变化。

D. 《神奇的汉字》邀请来自各行各业、年龄不一的普通人参加,力求使汉字成为全民的基本涵养和情操。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全文采用总分结构,论述《神奇的汉字》对弘扬优秀文化、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的作用。

B. 本论部分先论述《神奇的汉字》节目的必要性,再论述其作用和意义,层层深入,条理清晰。

C. 文章运用了事实论证、引用论证和比喻论证等方法,增添了文章文化内涵,也增强了说服力。

D. 结尾指出在“提笔忘字的时代”,《神奇的汉字》节目在当下对于国民素质的提升有现实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神奇的汉字》不仅让观众重新认识到汉字的文化意蕴和文化魅力,还唤醒观众对中国文化的热爱。

B. 《神奇的汉字》既能传递汉字知识,又可以通过趣味解读,寓教于乐,让观众学习汉字、热爱汉字。

C. 嘉宾在节目中展现的正能量和汉字专家的解读,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无穷的魅力和崭新的时代风采。

D. 通过《神奇的汉字》这类以汉字为桥的节目,就能够改变当今提笔忘字的现状,提升国民文化素质。

【答案】

(1)A

(2)B

(3)D

【解析】【分析】

(1)B项,“汉字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因果错乱。

“《神奇的汉字》被确定为2019年重点文化创意扶持题材”的原因是“为深入推进中华文化广播电视传播工程”。

C项,模糊范围。

文中说“让观众看到一个汉字……”而不是“每一个汉字”。

D项,“《神奇的汉字》邀请来自各行各业、年龄不一的普通人参加,力求使汉字成为全民的基本涵养和情操”张冠李戴。

文中说邀请各行各业的人,是“彰显文化自信”,通过展现嘉宾对汉字的热情等“力求使汉字成为全民的基本涵养和情操”。

故选A。

(2)B项,“层层深入”“本论部分先论述《神奇的汉字》节目的必要性”错误。

本论部分的层次关系是并列关系,而且也没有论述《神奇的汉字》节目的必要性。

故选B。

(3)D项,“通过……就……”说法绝对。

在当今提笔忘字的时代,通过这类节目,其目的在于“努力为促进我国国民文化素质的不断提升、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作出应有的贡献”,而不是就能够改变现状,提升素质。

故选D。

故答案为:

⑴A;⑵B;⑶D;

【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

此类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能快速找出题目各选项在文章中的对应句子并进行比对,得出正确结论。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

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3)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先要对作品有整体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

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解作品内容,把握作者观点。

解答本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确定答案。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快速发展、不断壮大,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服务了区域经济发展,彰显了职业教育促进社会公平的作用,扩大了职业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在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一线新增从业人员中70%以上来自职业院校,职业教育大规模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能力不断增强,职业教育社会认可度显著提升。

三年前,教育部启动实施《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

计划实施以来,全国共启动建设优质学校456所、骨干专业3815个、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1933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727个。

计划实施以来,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351项国际合作,招收沿线各国的学历教育学生近6000人、培训超10万人次。

此外,职业教育不断补齐短板环节:

高职生均拨款制度进一步落实,全国平均水平已达到1.2万元;职业教育国家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专业目录、专业教学标准等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相继发布。

   (选自《教育部:

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进入“黄金时期”》)

   材料二:

   

   [注]E表预测。

   材料三:

   虽然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较快,但和欧美国家相比,仍然较为落后。

目前,欧盟有半数以上的国家职业教育比例在50%以上。

我国受经济结构调整、高校扩招和职业教育自身吸引力不强的影响,职业学校招生人数持续减少,同时生源质量有所降低,有的学校报到率仅达60%。

世界各国的职业教育都存在区域分布不均衡的现象,但这种现象在中国更明显。

我国农村和西部地区职业教育的基础薄弱,如我国每万人中职业教育平均在校生,东部地区为115人,西部地区仅为58人;西部地区职校生平均预算内的教育经费还不到东部地区的一半,办学条件与东部地区的差距更大。

   另外,欧盟国家职业教育观念比中国的职业教育观念要强,自古以来我国都是轻职业,重学术理论的发展。

我国人民传统上普遍认为职业教育没有普通教育价值高。

   (选自《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材料四:

   目前来看,我国职业教育量大面广,遍布于大中小城镇。

且专业一般都是根据社会实际需要而设立,目标明确,专业对口,量体裁衣,学以致用,毕业生很受社会欢迎。

   我国职业教育的入学门槛低,比较适合边工作边学习,迎合了普通百姓的需要。

高等教育只有在考虑到传统精英教育的同时,也考虑到大多数普通百姓的教育需求,吸引他们进入高等学校,才能真正走向大众化。

我国职业教育正是满足了这样的需求,它是国家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是促使高等教育加速进入大众化的重要因素。

   社会在变革,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一些传统的工作和工作岗位逐渐消亡。

另一些新技术和新工种雨后春笋般出现,例如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无线通讯、多媒体、图形设计等。

在这样的形势下,职业教育也在进行改革,以培养新一代的劳动力。

既使学生掌握适应当今社会的专门职业技能,又使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在出了校门以后,能够持续提高职业技能,灵活地自我调整。

可以说,我国职业教育的未来一片光明。

(选自《职业教育的优势与发展趋势》)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近年来,我国职业技能教育市场规模逐年递增,预计今后几年将进一步扩大。

B. 虽然我国传统上对职业教育不太看重,但如今这种观念得到了彻底改变。

C. 2010—2017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率整体平稳,均保持在96%以上。

D. 高等教育要想加速进入大众化,职业教育就是一种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国的职业教育对“一带一路”建设有一定的贡献,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了多项国际合作。

B. 职业教育区域分布不均衡的现象在世界各国都存在,但我国这种情况较突出,我国西部职业教育大大落后于东部。

C.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率不及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率,因此我国需要优先发展中等职业教育。

D. 社会的发展让一些传统工作和岗位消失,也让新技术、新工种出现,因此,职业教育必须紧跟时代步伐进行变革。

(3)请结合材料,分析“我国职业教育的未来一片光明”的原因。

【答案】

(1)B

(2)C

(3)①发展势头好。

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取得了较大成绩,建立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

②政府重视。

颁布了职业教育的法规,加大了投资力度。

③优势明显。

我国职业教育量大面广,专业设置根据社会需要;入学门槛低,迎合了普通百姓的需要,走向了大众化;职业教育正在进行改革,以培养新一代的劳动力。

【解析】【分析】

(1)B项,“但如今这种观念得到了彻底改变”说法绝对,根据材料三内容可知,“轻职业”这种观念有所改变,但还是存住。

故选B。

(2)C项,“因此我国需要优先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分析有误,材料中的图表只是表明了中等教育毕业生的就业率情况比高等职业教育的要好,但不能因此就说要优先发展中等职业教育。

故选C。

(3)结合“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快速发展、不断壮大,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服务了区域经济发展,彰显了职业教育促进社会公平的作用,扩大了职业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分析,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势头好;结合“三年前,教育部启动实施《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

计划实施以来,全国共启动建设优质学校456所、骨干专业3815个、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1933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727个”“高职生均拨款制度进一步落实”“职业教育国家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专业目录、专业教学标准等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相继发布”等分析,政府重视职业教育;结合“我国职业教育量大面广,遍布于大中小城镇。

且专业一般都是根据社会实际需要而设立,目标明确,专业对口,量体裁衣,学以致用,毕业生很受社会欢迎”“我国职业教育的入学门槛低,比较适合边工作边学习,迎合了普通百姓的需要”“社会在变革,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一些传统的工作和工作岗位逐渐消亡。

另一些新技术和新工种雨后春笋般出现,例如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无线通讯、多媒体、图形设计等。

在这样的形势下,职业教育也在进行改革,以培养新一代的劳动力”等分析,我国职业教育优势明显。

故答案为:

⑴B;⑵C;

⑶①发展势头好。

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取得了较大成绩,建立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

②政府重视。

颁布了职业教育的法规,加大了投资力度。

③优势明显。

我国职业教育量大面广,专业设置根据社会需要;入学门槛低,迎合了普通百姓的需要,走向了大众化;职业教育正在进行改革,以培养新一代的劳动力。

【点评】

(1)本题考查迅速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主题、结构思路、观点态度、句段含义、创作意图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

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下一代触屏手机什么样?

   不管触屏手机多么方便,有一点你不能不承认:

你手指下的东西,一支笔也罢,一片树叶也罢,摸起来全像玻璃。

因为目前的触屏技术,还无法赋予虚拟物体以真实的质地感。

人有5种感觉,但在手机和平板电脑上,目前充分实现的只有视觉和听觉,对触觉的模拟还处于初步阶段,味觉和嗅觉则还完全没有。

   下一步我们将有望进入超级触屏的时代。

未来,虚拟事物将更加逼真地呈现在你的面前,对它们的操作几乎可以跟操作真实物体相媲美。

在指尖这么小的方寸之地,如何才能实现这一点呢?

唯有借助触幻觉。

   有一种触幻觉叫电振动,这一现象是在1953年偶然发现的。

一天,美国化学家爱德华·马林克罗德特接触了一个黄铜制的插座,他注意到,当灯亮时,其表面给人的感觉好像要粗糙些。

通过进一步的实验,他发现正是微弱的交流电导致了这种幻觉。

我们知道,交流电以某种精确的频率振荡。

当你把手指放在通交流电的屏幕上,由于静电吸引,在你手指皮肤下面就有电荷堆积起来。

电荷的数量将随着交流电一起振荡,所以在你手指和屏幕之间的静电吸引力也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

当手指在屏幕上移动时,这个静电力将吸住你手指的皮肤,阻碍它移动:

由于静电力是周期性变化的,这将诱导你手指上的皮肤也发生周期性振动。

这种轻微的振动将会被手指上的触觉感受器探测到。

由于这类皮肤的振动本质上跟手指划过像木头、砂纸等毛糙物体表面时的感觉是一样的,所以大脑就把它解释成了你在触摸质地粗糙的物体。

   2010年,美国一位工程师利用电振动制造触幻觉的原理开发了一款具有虚拟质地感的触屏,可以安装在自动取款机、手机上。

测试表明,一般来说,高频电流比起低频电流会让屏幕摸起来更光滑些。

比如,当电流频率在400赫兹时,屏幕摸起来像一张纸,而在80赫兹时,则像凹凸不平的皮革。

原则上,设计者还可以用这个效应来设计具有不同质地感的网页或者应用程序。

例如,我们可以把电子书的页面做成像真实的纸张一样粗糙。

当然了,这种虚拟的质地感目前让人感觉还不太自然,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未来的手机或者ipad上,任何图标再不会摸起来千篇一律都像玻璃了。

   在现实世界中,一个装满东西的筐总比没装东西时提起来更加费劲些。

可是在触屏手机或平板电脑上,一个文件夹不论空的还是满的,用指尖拖动起来并没有区别。

这说明,目前的触屏比起真实世界来还缺少一样元素:

力感。

   美国科学家伊德·科格特正致力于改进虚拟键盘,使它用起来感觉更像真实的键盘:

当你按下一个键的时候,你的手指会感到有一股轻微的抵挡力。

科格特的设计也用到了电振动的原理。

他设计的振动发生在两个方向:

垂直于屏幕的方向和沿屏幕的水平方向。

所以,最后的效果是两个方向上的振动之合力。

我们只要事先把两个振动调整到合适的“步调”(在物理学上称为相位),这股合力就可以把手指一瞬间推向左边,一瞬间推向右边。

由于振动频率非常高,我们最后所能感觉到的平均效果是,手指在垂直方向遇到了一股阻力。

经测量,这个力大约70毫牛顿,大致相当于按下一个真实的键时所受的抵抗力。

通过这种技术,我们就可以在虚拟键盘上获得真实的按键体验。

   总而言之,未来触屏技术将极大地改变我们跟数字世界打交道的方式。

对于信息,我们将不仅局限于看和听,还可以触摸。

在真实世界日益虚拟化的同时,虚拟世界却日益真实化了。

 (选自《大科技·科学之谜>>2013年第l期,有删改)

(1)下列关于“触幻觉”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借助触幻觉,在触摸屏上,你手指下的任何东西,无论是看、听,还是摸、闻,都可以像一件真实的物品。

B. 在指尖大小的地方,要达到对虚拟事物的操作与操作真实物体差不多的效果,唯有借助触幻觉。

C. 灯亮时插座表面好像变粗糙了,手指放在通交流电的屏幕上移动时会感受到轻微的震动,都可以表明正是交流电导致触幻觉的产生。

D. 2010年,美国一位工程师利用电振动制造触幻觉的原理开发了一款可以安装在自动取款机、手机上的具有虚拟质地感的触屏。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人有5种感觉,但在手机和平板电脑上,目前充分实现的只有视觉和听觉,味觉和嗅觉还完全没有,而对触觉的模拟已经开始。

B. 由于大脑能把手指皮肤的周期性振动解释成你在触摸质地粗糙的物体,所以这类皮肤的振动本质上跟手指划过毛糙物体表面时的感觉是一样的。

C. 一般来说,高频电流比起低频电流会让屏幕摸起来更光滑些。

设计者可以用这个效应来设计具有不同质地感的网页或应用程序。

D. 在触屏手机或平板电脑上,一个文件夹不论空的还是满的,用指尖拖动起来并没有区别。

这说明目前的触屏技术还无法让人产生力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准确的一项是(  )

A. 在即将到来的超级触屏时代,触屏手机将极大地丰富人们的触觉体验,使人们对虚拟事物的操作跟真实物体毫无差别。

B. 科格特设计的振动发生在两个方向:

垂直于屏幕的方向和沿屏幕的水平方向。

而我们最后所能感觉到的平均效果是,手指在水平方向遇到了一股阻力。

C. 在真实世界日益虚拟化的同时,虚拟世界却日益真实化了。

因此,未来的世界将不会再有虚拟与真实的区别。

D. 目前,利用电振动制造触幻觉的原理开发的具有虚拟质地感的触屏,它的虚拟质地感让人感觉还不太自然,有待进一步完善。

【答案】

(1)A

(2)B

(3)D

【解析】【分析】

(1)A项,夸大其词。

(2)B项,因果倒置,原文是“由于这类皮肤的振动本质上跟手指划过像木头、砂纸等毛糙物体表面时的感觉是一样的,所以大脑就把它解释成了你在触摸质地粗糙的物体”。

(3)A项“毫无差别”过于绝对,原文是“几乎可以跟操作真实物体相媲美”;B项张冠李戴,末句中“水平方向”应为“垂直方向”;C项强加因果,无中生有。

故答案为:

⑴A;⑵B;⑶D;

【点评】

(1)此题考查把握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论述类文本阅读在概念题型上往往有这样几点设题:

部分与整体、夸大与缩小、因果颠倒或强加因果、尚未发生和已经发生、可能和必然、答非所问或张冠李戴、颠倒是非等。

(2)此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

做这种题学生必须养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迅速搜寻到每个选项所涉及的段落,然后仔细比较选项的说法是否与原文一致。

(3)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

回答本题,先在文中分别找到备选项内容的对应语段,采用比对方法,看看有没有答非所问、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因果条件、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判断正误。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文明被称为礼乐文明,是因为礼乐在社会组织和道德教化中发挥了基础作用。

据文献记载,周公在西周立国之初就开启了礼乐文明的建构过程。

直到西周中叶,经百余年努力,殷商的祭祀礼仪改造为周代的礼乐制度才正式完成。

   西周所形成的礼乐文明,正是催生儒家学说的母体和温床。

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促使孔子反思礼乐制度崩解的原因,从理论上总结礼乐文明的精神内核,从而创立了儒家学派。

没有周公,则礼乐文明体系难以建立;没有孔子,则礼乐文明的精神就难以大白于天下,而这正是唐代以前周孔并称的原因所在。

所以,若要认识周代礼乐文明的精神特质,就要学习孔子思想;但从产生的次序看,则是先有礼乐文明,后有儒家学说。

周制是孔子心仪的文明形态,儒学则是孔子对于周礼的思想提炼。

因此,礼乐制度才是儒学的社会存在之“体”。

   孔子的儒学思想有两个核心概念,即仁和礼。

孔子关于仁有许多说法,最基本的是“仁者爱人”,将仁看作是人与人相亲相爱的真诚情感。

孔子以仁为礼的基础,没有仁,礼就会蜕变为虚文而走向形式主义,进而丧失其化民成俗的功用,这正是春秋时期的文化困境。

他同时强调以礼为仁的前提,主张人的一切行为都应该纳入到礼的规范之中。

如此说来,孔子摄礼归仁,以仁为礼之内在基础;同时又摄仁归礼,以礼作为仁的实践途径。

因此,在孔子那里,仁与礼是互摄的。

同时,他又认为,仁是礼的精神前提,礼乐规范应当归本于仁;仁的达成又以礼为前提,礼是仁道的实践途径。

所以,仁与礼是互为前提的,仁礼互摄和相互成就,正是儒学作为实践之学的特征所在。

   礼乐文明不仅是儒学产生的母体,而且是接纳和融汇各种外来文化的母体。

礼乐文明的信仰结构本身,提供了一个巨大的文化内存空间,使得它足以涵融各种外来文化,这正是中华天下体系得以形成的关键所在。

一旦礼乐文明体系本身被解构,涵融各种外来文化的母体被打破,它们便失去了和平共处和交流会通的思想文化平台,“诸神的和谐”也就被“诸神的战争”所代替,这也是近代以来中国文明变迁所特别应该汲取的经验和教训。

   儒家是中华礼乐文明的主要阐释者和代表学派,近代以来发生了两方面的显著变化:

一是儒家推行社会教化的礼乐制度,经过长期激进的反传统而被摧毁,丧失了社会存在的根基;另一方面,儒家本身的思想形态也经历了重要的义理转向,以重建道德形而上学作为主要目标,努力提高儒家思想的思辨性,使得传统儒学转变为哲学,在大大提升儒学思辨能力的同时,也使得它离礼乐教化的社会基础越来越远。

   新时代,儒学能否重返乡村与社区,成为百姓日用而不知的人伦规范,进而重建儒学与生活的联系,将成为礼乐文明能否重建复兴的关键所在。

(摘编自赵法生《重建礼乐文明需要什么样的儒学》,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