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控技术应用重点支持专业建设计划.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011970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6.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控技术应用重点支持专业建设计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数控技术应用重点支持专业建设计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数控技术应用重点支持专业建设计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数控技术应用重点支持专业建设计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数控技术应用重点支持专业建设计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数控技术应用重点支持专业建设计划.docx

《数控技术应用重点支持专业建设计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控技术应用重点支持专业建设计划.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数控技术应用重点支持专业建设计划.docx

数控技术应用重点支持专业建设计划

数控技术应用重点支持专业建设计划

(1)、需求论证

①产业背景

33

数控技术是一种集机、电、液、光、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为一体的知识密集型技术,它是制造业实现现代化、柔性化、集成化生产的基础,同时也是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生产率必不可少的物质手段。

日本、美国、德国等工业发达国家采用数控技术所获取经济效益大致为:

操作人员减少50%,成本降低60%,机床利用率达60%--80%,机床台数减少50%,生产面积减少40%。

世界制造业由于数控技术的广泛应用,普通机械逐渐被高效率、高精度的数控设备所替代。

数控技术在机械制造业的广泛应用,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在发达国家中,数控机床已经普遍大量使用,而我国数控技术的应用及推广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

目前我国机床的数控化率仅为1.9%,而日本高达30%,美国超过了40%,国家规划在2015年前,使数控化率达10%以上。

国家在“十二五”规划中指出,主要行业关键工艺流程数控化率达到70%。

数控化率每增加一个百分点,需要5-6万台数控机床。

这样算来,我国数年内将增加40-50万台数控机床,相应需要60-80万数控专业技术人才。

而且,我国目前不仅仅是数控化比率低,就是现有的数控机床(大部分是进口设备)由于缺乏专门人才而未被充分利用。

 数控技术的广泛应用给传统制造业的生产方式、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带来深刻的变化,也给传统的机械、机电专业的人才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进一步加强和加入世贸组织,我国经济全面与国际接轨,并逐步成为全球制造中心,大批跨国企业抢先登陆,高起点的建厂,我国企业广泛应用现代数控技术参与国际竞争。

目前我国制造业进入了一个空前蓬勃发展的新时期,而数控专业的技术人才又比较短缺,所以急需培养大批现代数控技术人才,以满足我国现代制造业发展的需要。

②社会需求

在发达国家中,数控机床已经大量普遍使用。

我国制造业与国际先进工业国家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数控机床普及率还不到2%,目前我国现有的有限数量的数控机床(大部分为进口产品)也未能充分利用。

原因是多方面的,数控人才的匾乏无疑是主要原因之一。

由于数控技术是最典型的、应用最广泛的机电光一体化综合技术,我国迫切需要大量的从研究开发到使用维修的各个层次的技术人才。

据调查,我国对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毕业生需求是巨大的,特别是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数控技术人才更是供不应求。

滑县产业集聚区是河南省省首批省级产业集聚区之一,集聚区内聚集了光伏高科园、机械加工园、纺织机械加工区、轻工机械加工区、电子制造加工园等园区,为了提高产品制造能力和竞争力,购进了大量的数控机床设备,需要大量数控机床操作人才、数控机床编程人才和数控机床维修维护专业人才。

这为我校重点建设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是我校的重点建设专业,该专业有在沿海地区大型企业工作过的具有丰富经验的数控技术人员10人,有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实训基地、实训机械加工中心、CAD/CAM实训室等。

能够培养出当地乃至全国制造业发展所需的技能型人才。

③专业人才现状

a数控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以下的企业和地区:

一是集中国有大中型企业。

特别是目前经济效益较好的军工企业和国家重大装备制造企业,军工制造业是我国数控技术的主要应用对象。

二是集中在模具制造企业和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

尤其是民营经济飞速发展的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如广东,浙江、江苏、山东),数控人才更是供不应求。

b数控人才主要来源:

现在处于生产一线的各种数控人才主要有二个来源:

一是大学、高职和中职的机电一体化或数控技术应用等专业的毕业生,他们都很年轻,具有不同程度的英语、计算机应用、机械和电气基础理论知识和一定的动手能力,容易接受新工作岗位的挑战。

他们最大的缺陷就是学校难以提供的工艺经验,同时,由于学校教育的专业课程分工过窄,仍然难以满足某些企业对加工和维修一体化的复合型人才的要求。

另一个来源就是从企业现有员工中挑选人员参加不同层次的数控技术中、短期培训,以适应企业对数控人才的急需。

这些人员一般具有企业所需的工艺背景、比较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他们大部分是传统的机类或电类专业的各级毕业生,知识面较窄,特别是对计算机应用技术和计算机数控系统不太了解。

④专业人才层次需求

对于数控人才,有以下三个需求层次,所需掌握的知识结构也各不同:

 a蓝领层:

数控操作技工:

精通机械加工和数控加工工艺知识,熟练掌握数控机床的操作和手工编程,了解自动编程和数控机床的简单维护维修。

适合中职学校组织培养。

此类人员市场需求量大,适合作为车间的数控机床操作技工。

b灰领层

数控编程员:

掌握数控加工工艺知识和数控机床的操作,掌握复杂模具的设计和制造专业知识,熟练掌握三维CAD/CAM软件,如UG、ProE等;熟练掌握数控手工和自动编程技术;适合高职、本科学校组织培养。

适合作为工厂设计处和工艺处的数控编程员。

此类人员需求量大,尤其在模具行业非常受欢迎,待遇也较高。

数控机床维护、维修人员:

掌握数控机床的机械结构和机电联调,掌握数控机床的操作与编程,熟悉各种数控系统的特点、软硬件结构、PLC和参数设置。

精通数控机床的机械和电气的调试和维修。

适合作为工厂设备处工程技术人员。

此类人员需求量相对少一些,但培养此类人员非常不易,知识结构要求很广,适应与数控相关的工作能力强,需要大量实际经验的积累,目前非常缺乏,其待遇也较高。

c金领层

数控通才:

具备并精通数控操作技工、数控编程员和数控维护、维修人员所需掌握的综合知识,并在实际工作中积累了大量实际经验,知识面很广。

精通数控机床的机械结构设计和数控系统的电气设计,掌握数控机床的机电联调。

能自行完成数控系统的选型、数控机床电气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和维修。

能独立完成机床的数控化改造.是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的抢手人才,其待遇很高。

适合本科、高职学校组织培养。

但必须在提供特殊的实训措施和名师指导等手段,促其成才。

适合于担任企业的技术负责人或机床厂数控机床产品开发的机电设计主管。

据有关资料显示,近年来,我国机械行业大量采购数控设备,在有些地区有数控知识的高级技工年薪高达30万元。

由此可见,数控专业人才缺乏到了十分严重的程度,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因此,加快数控技术人员的培养步伐,培养符合现代化制造要求的各层次的数控人才已成为当务之急。

⑤专业定位 

我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定位是:

培养掌握本专业领域方向的技术知识,具备相应实践技能以及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掌握数控机床的工作原理和结构知识,掌握主要数控系统的特点、具有一定数控加工工艺知识,具备普通机床操作、数控机床的操作、手工编程、自动编程、CAD绘图能力的中等技术人才。

同时鼓励一部分优秀毕业生进入高职或本科院校深造,成为更高层次的技能型人才。

⑥教学模式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教学模式应当是既与传统的机械加工专业有所相同,又与其有所区别的新型教学模式。

除完成专业制图、专业数学、机制工艺、金属工艺学等课程的学习之外,还要求学生完成大量的钳工、车工、铣工等机械加工实习。

因此,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知识体系与传统机械加工专业相同之处是专业基础课及部分专业课,在专业课中增加数控加工工艺学、数控机床、数控编程与操作、CAD、UG(或其它CAM)等相关课程;在进行数控编程与操作课程的理论和技能训练教学过程中应用数控加工仿真系统进行辅助教学。

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课时比是1:

1。

技能操作训练分成三大模块:

普通机床操作模块、数控机床操作模块及综合实训模块。

三模块的训练时间之比为3:

2:

1。

在数控加工仿真系统上对应用较多的FANUC数控系统、SIEMENS数控系统、华中数控系统、广州数控系统等进行模拟加工,而后再按要求在CNC机床上验证程序的正确性与合理性,熟悉数控加工机床的加工技巧与加工中问题的处理及加工方法等,以求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

⑦现有基础

a专业建设现状

我校本专业创办于2004年,目前在校生600余人,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探索,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实训条件等各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目前是我校重点专业。

本专业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步形成了校企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了一批符合企业需求的专业技能型人才。

本专业积极探索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致力于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融通合一、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合,为专业可持续性发展奠定了基础。

校内实训实习场所建筑总面积2200多平方米,由钳工实训室、普通车床实训室、数控仿真实训室、数控车床实训室、电气控制实训室、CAD机械制图实训室、PLC实训室、电子电工实训室、特种加工(线切割、电火花)实训室等。

现有专任教师共10名,来自企业和行业的兼职教师6名,“双师”素质教师4名,初步形成了一支年龄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

b实训基地及实习基地

36

我校具有1600平方米的实训中心和70亩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健全。

与凤凰光伏科技公司、香港德信电子有限公司、四通模具有限公司、大农机械厂、旺起起重机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c教材

本专业使用的教材有《机械制图》《机械基础》《车工工艺》《公差配合与测量基础》《普通机床实训》《金属切削工艺》《AUTOCAD》《数控仿真》《传感器技术》《数控加工工艺》《电器控制与PLC原理及应用》《数控加工与编程》《铣工工艺》《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数控机床实训》《金工实习》《电工电子》《工程材料》《液压与气压传动》等。

d“双证率”与就业率

自2004年以来,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培养2500多名毕业生,直接在当地就业的有1000多名。

近年来,我校坚持狠抓学生专业技能提高,积极拓宽就业渠道,所培养的学生理论基础扎实,技能操作娴熟,毕业生“双证率”达98%以上,学生的平均就业率达96%以上,就业稳定率达99%以上。

e社会评价

我校作为“科教兴校”的典型,以其“办学优势、办学特色”在河南省享有较高声誉。

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以来,我校共外派专家教师120余人次为当地和沿海地区企业服务,举办各种培训班200多期,培训各级技术人员180多万人次等。

⑦存在问题

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还需要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还需要进一步深入,企业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现有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不能完全满足职业能力的培养要求,理实一体化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的力度不够;与课程体系改革相配套的教材还需进一步加强建设。

教学团队的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的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需要进一步培养;部分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兼职教师数量尚有不足,仍需要进一步的聘请。

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力度还有待加强,特别是校外实习基地更需进一步加强管理和建设。

实训中心的社会服务功能还没有真正发挥,其运行管理尚未实现与企业生产场景真正接轨:

目前数控实训中心绝大部分设备还是用于教学,只有少数设备承接少量产品加工,其服务功能还有较大拓展空间。

(2)建设目标

①总体目标

围绕河南省机械加工行业的发展与结构调整,不断深化与企业的合作,建立“理实一体+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岗位能力为核心、以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体系,完成理实一体化专业核心课程资源建设;打造一支教学理念先进、实践技能强、“双师型”结构合理的专兼结合专业教师队伍;建成具有真实工作场景,体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场所;构建具有鲜明技工教育特色的实践教学环境,创新具有职业真实情境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建立学校与企业相结合的学生评价模式。

使本专业成为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的人才培养重要基地。

②具体目标

a建立“理实一体+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方案,形成校内理实一体化教学与校外顶岗实习相融合的教学运行机制。

b与企业紧密合作,在深入分析岗位工作任务的基础上,构建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岗位能力为核心的一体化课程体系。

坚持素质培养,构筑职业素质教育贯穿始终的教学体系。

完成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标准的制定,开发理实一体化专业核心课程2门及教材。

建立与“理实一体+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校企共同参与的学生评价模式。

c结合人才培养要求,建设既满足理论教学,又具备技能训练的一体化教学场所,扩建数控机床实习教学场所,增加学生实习次数。

引进企业的管理方法,提高学生实践技能的训练效果。

d加强校外顶岗实习基地及内涵建设,在已有校外顶岗实习基地的基础上,新增3个校外顶岗实习基地,学校与企业共同管理、共同考核,确保学生100%顶岗实习一年以上;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校企共建共管的运行机制,创新校企一体实践教学管理制度,提升实习实训管理水平,确保实践教学质量。

e改革传统的课程考核形式,建立一体化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把课程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结合起来,毕业生“双证书”获取率100%。

f建设一支结构合理、专业技能突出、专兼结合的一体化教学团队。

经过两年建设,培养专业带头人3名,骨干教师6名,“双师”素质的专业教师比例达到100%,使教师队伍建设与专业发展规模相适应。

制定兼职教师聘用、考核、评价等管理制度。

g强化内部管理,完善管理制度,在现有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完善适合本专业特点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科学的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和师生考核评价制度。

③预期效益

a人才培养质量高

通过重点建设,本专业办学实力将进一步增强,成为河南省机械加工技术应用中级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持续不断地为区域经济建设和发展提供高素质技能人才。

毕业生数控车床中级工取证率达到100%,就业率达到100%。

b人才培养模式具有特色

通过实践、探索,形成“理实一体+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内涵建设,确立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规格,并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校内外实训实习条件,课程教学标准得到完善。

c一体化教学场所建设效果明显

紧紧围绕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思路,以校企合作为载体的校内实训室建设更加完备。

学生实训、实习开出率达到100%;校外实训基地可以同时容纳3000名学生进行顶岗实习,同时也可以成为专业教师实践技能提高的培训场所。

同时,在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管理和运行中,校企共同制定实训基地建设方案和相应管理制度,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体系,适应本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d师资队伍能力更强

经过2年的建设,本专业将培养专业带头人3名、骨干教师6名、“双师型”教师10名,“双师型”教师达到100%,新增8名兼职教师,形成一支具备双师结构、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

e课程建设取得系列化成果

构建以岗位能力为核心、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体系,制定完善的课程教学标准。

f社会服务能力增强

与企业共建培训中心,为企业、社会开展技术培训、鉴定及技术服务(咨询),提升专业的社会服务能力。

(3)建设思路

①指导思想

校企合作共同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立与之相适应的“理实一体+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参照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以岗位能力为核心的一体化课程体系,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开发专业优质核心课程,改进教学模式和组织模式,建立一批一体化实习场所(基地),打造一支师德师风高尚、专业素质高、教学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建立和完善质量保障体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②基本思路

a成立数控技术专业项目建设工作组,深入企业调研,针对数控中、高级工职业岗位能力需求,分析确定岗位素质、核心能力,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b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和技术人员,共同分析数控中级、高级工职业岗位及其典型工作任务,明确学习内容及工作能力和素质要求,结合行业标准构建以岗位能力为核心、以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体系,组织开发一体化课程,编写一体化教材。

c根据课程性质,采用模块、项目导向、案例教学等教学模式,充分运用专业教学软件、实物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切实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工作能力。

d根据人才培养要求,改革学生评价模式,建立企业评学制度,构建学校与企业相结合的学生评价机制,通过企业评学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e制定教师个性化培养方案,建立健全教师顶岗挂职并下企业锻炼制度和兼职教师聘任、培训、考核办法及管理运行制度,形成校企互动的“双师”结构团队建设机制。

f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不断探索校企合作新途径,共建实训基地,完善校内实训、顶岗实习运行管理制度。

(4)建设内容

①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

a建立“理实一体+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

校内针对一、二年级的学生采用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校外针对三年级的毕业生采用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

即前两年学生在学校学习专业技能,第三年安排学生到专业对口的企业顶岗实习。

在校内,由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构成一体化师资队伍共建一体化校内教学场所,共同开发一体化课程体系,采用一体化教学方法,制定以过程评价为主的课程评价方式。

在校外,学生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学校的学生又是企业的员工。

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计划,共同管理学生,共同考核学生。

具体见图:

 

数控加工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b构建“以岗位能力为核心”的一体化课程体系

通过开展企业调研,分析人才需求,确定专业培养目标。

对照国家职业中级工标准的要求,然后分析工作任务,确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并将其转化为教学内容要求,提炼出本专业基础能力与核心能力,开发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其开发流程依次是“人才需求调研”、“目标岗位确定”、“岗位工作分析”、“所需能力分析”、“学习领域分析”、“课程体系构建”、“教学计划制定”。

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制定流程如下图所示:

人才需求调研

目标岗位确定

岗位工作分析

所需能力分析

 

学习领域分析

课程体系构建

企业行业专家参与,专业指导委员会把关

教学计划制定

 

c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

构建“理实一体化”课堂,充分运用专业教学软件、实物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学生动脑动手,理论、实践融会贯通,知识和技能同步养成。

推进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模块教学等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改革。

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网络技术、仿真技术,创新教学手段。

同时,找准数控中级工的工作过程和核心技能,加强学生的顶岗实习,将教学活动与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形成校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局面,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

d完善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评价体系

本专业将改变以往以成绩作为唯一评价依据的不足,实现以贡献和能力为主要依据,按照企业用人标准构建学校、行业、企业等多方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

改革教学评价方法与手段,与企业合作逐步建立适应“理实一体+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包含企业对课程教学质量的评价、学校对课程教学质量的评价和学生对课程教学质量的评价三个方面,评价指标包括:

教学态度(学习态度)、教学内容、组织管理、教学效果四个部分。

根据教学组织侧重点不同,校内理实一体化教学阶段教学组织主要由学校为主,教学质量评价也以学校评价为主;企业顶岗实习阶段,教学组织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由企业和学校共同进行评定。

企业参与的教学评价,按企业生产标准制定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学生的成绩评定以实际工作完成情况、实训实习产品制作情况、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获取情况、职业素质表现情况为主要考核点,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人才评价主要根据实践操作结果来评价学生掌握技能的水平。

可采用项目评价、学段评价、目标评价、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评价模式。

关注评价的多元性。

在以实际操作能力为主的前提下,结合课堂提问、学生作业、平时成绩、实验实训、技能竞赛、考试等方式来综合评价学生成绩,要突出阶段评价和过程评价。

应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在实践中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对在学习和应用上有创新的学生应予以特别鼓励,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②师资队伍建设

围绕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要求,整体规划本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以“双师”师资培养为重点,着力提升师资队伍综合素质,在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培养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力度,明确要求、拓宽渠道、提高质量和整体水平。

本专业每年招生200余人,根据数控技术应用行业发展的趋势,在学校现有专业教师的基础上,建设期内选拔培养专业带头人3名,选拔培养骨干教师6名,选拔培养“双师型”教师8名,聘请和培养兼职教师10名。

a专业带头人培养

培养目标:

选拔3名思想进步,年富力强,具积极进取精神,熟悉专业领域的发展动态和课程内容及改革方向,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进行重点培养。

通过重点培养,使其掌握本专业的发展动态;准确把握教学改革的方向;增强专业建设能力和创新意识;积累实践经验;引领专业发展方向;提升专业建设水平;提高指导骨干教师教研和技术服务的能力;扩大其在本专业领域的知名度等。

选拔标准:

1.热爱职业教育,具有较高的政治素养、高尚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

2.学术思想活跃,富有创新精神,对本专业具有系统而坚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和学术水平应属本专业建设的领先地位;熟悉本专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能准确把握本专业的发展方向,胜任专业建设。

3.具有丰富的校企合作成功经验,有6个月以上的企业实践经历,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

4.熟悉课程建设、专业建设,对人才培养模式有较深的研究;具有开展专业建设、开发新专业、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能力。

5.业务能力较强,曾主持过专业建设、教材编写或在CN学术刊物发表专业论文4篇以上。

6.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高级以上职称、达到双师素质要求。

7.有较强的创新和组织协调能力,在学科建设和发展中能真正起到带头、促进作用。

培养措施:

专业带头人的培养主要通过使其参加国家示范校建设过程来培养,具体措施是:

让其主持专业规划建设、方案设计、课程体系建设、优质核心课程标准建设;主持核心专业技能课程建设和校本教材编写;参与实训基地建设、数字校园建设;开展校企合作项目、项目课题研究;负责培养青年教师,为企业提供服务。

同时专业带头人的培养还要通过到职教发达地区进行培训,学习职业教育先进模式、学习先进教育教学理念、学习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开发;高校学习进修开展职教理论学习交流;到机械加工类企业进行挂职锻炼与培训,学习新技术,学习企业管理,增加现场实践经验;职业技能比赛、校本研修、课题研究等途径。

b骨干教师培养

培养目标:

培养骨干教师6名,使其成为专业带头人的得力助手,并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改革、社会培训、实习基地建设、校企合作、技术服务等方面发挥骨干作用。

选拔标准:

1.热爱职业教育,具有良好的政治素养、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

2.学术思想活跃,富有创新精神,对本专业具有系统而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和学术水平应属本专业建设的领先地位;熟悉本专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能准确把握本专业的发展方向,胜任专业建设。

3.具有较丰富的本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且在企业锻炼不低于3个月,能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

4.熟悉课程建设、专业建设,对人才培养模式有一定的研究;具有开展专业建设、开发新专业、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能力。

5.业务能力较强,曾参与过专业建设、教材编写或在CN学术刊物发表专业论文2篇以上。

6.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中级以上职称、达到双师素质要求,年龄均在45岁以下。

7.有较强的创新和组织协调能力,在学科建设和发展中能真正起到带头、促进作用。

培养措施:

参与示范校建设中的专业规划、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建设、数字校园建设及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校本教材编写;组织骨干教师到国内名校进修,参加国内同行学术交流或参加师资培训基地的进修;到企业顶岗锻炼3个月;参与专业教学建设及研究工作,每位骨干教师指导青年教师2名以上;指导学生进行实习、校内生产实训等。

c“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