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011471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55.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省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陕西省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陕西省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陕西省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陕西省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陕西省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docx

《陕西省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省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陕西省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docx

陕西省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

 

陕西省“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

 

二○一一年六月

目录

一、科学分析形势,把握发展机遇1

(一)主要工作成效1

(二)主要问题4

(三)面临的机遇和挑战6

二、坚持环境优先,确立奋斗目标9

(一)指导思想9

(二)基本原则10

(三)规划目标11

三、推进主要污染物减排,促进经济发展转型15

(一)突出环境优先战略,促进发展方式转变15

(二)以化学需氧量和氨氮为重点,削减水污染物排放量17

(三)以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为重点,削减大气污染物排放量18

四、改善环境质量,推进环保惠民19

(一)继续推进重点流域综合治理,促进水环境质量持续好转19

(二)实施多种污染物综合控制,改善大气和声环境质量21

(三)启动土壤污染防治,改善土壤环境质量22

(四)强化生态保护和监管,维护生态安全23

五、强化风险防控,保障环境安全25

(一)夯实环境风险管理基础,建立全防全控保障体系25

(二)提升核与辐射监管水平,确保核与辐射环境安全25

(三)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治,遏制污染事件高发态势26

(四)提高固体废物处置水平,防控危险废物环境风险29

六、坚持分类指导,实现协调发展30

(一)推进分区分类指导战略,促进三大区域协调发展30

(二)统筹城乡环境保护,改善农村环境质量31

(三)构建数字环保,提升环境监管能力33

七、落实八项举措,实施六大工程35

(一)水环境质量改善工程35

(二)大气环境质量改善工程37

(三)农村与生态环境保护工程38

(四)重金属及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工程39

(五)环保监管能力建设工程41

(六)全民环保素质提升工程42

八、构建长效机制,保障规划实施44

(一)落实环境保护责任44

(二)完善综合决策机制45

(三)健全环境保护法规制度45

(四)加强环境监管能力46

(五)建立资金投入保障机制46

(六)创新环境经济政策47

(七)加强环保科技研究47

(八)加大环境宣传力度48

(九)加强各部门环境保护力度48

 

“十二五”期间,是陕西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也是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共赢的关键时期。

制订和实施《陕西省“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绿色生态陕西,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科学分析形势,把握发展机遇

(一)主要工作成效

“十一五”时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环保工作,把环境保护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抓手,坚持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通过解决环境问题促进科学发展的总体思路,以完成污染减排刚性指标为要务,加强了“一山两水三大板块”的环境治理。

围绕蓝天、碧水、生态良好和环境安全四大目标,实施了城市环境保护、工业污染源治理、生态环境保护、水环境保护、环保能力建设五大工程。

在全省GDP年均增长14.9%、城镇化率五年提高9.3个百分点的情况下,全省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提前完成,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十一五”环保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基本完成。

专栏1:

陕西省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序号

指标名称

2005年

2010年

2010年规划目标

2010年比2005年增减情况

1

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万吨)

35.04

30.77

31.5

-12.18%

2

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万吨)

92.2

78.77

81.1

-15.55%

3

渭河综合污染指数

4.44

1.74

-60.8%

4

10个设区市空气污染综合指数

2.37

1.97

-16.9%

5

10个设区市27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常规水质监测项目达标率(%)

100

100

100

6

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比例(%)

4.89

5.52

5-6

0.63

7

生态示范县(区)数量

2个国家级

新建4个国家级;25个省级

新建3-5个

国家级

2个国家级;25个省级

过去五年,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最快的五年,也是环境保护事业工作力度最大、发展最快、效果最好的五年。

全省GDP总量和环境竞争力排名均居全国第17位,初步实现了经济社会和环境保护工作协调发展。

省委、省政府坚持把环境保护作为一把手工程和惠民工程,着力解决了一批影响可持续发展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

各级环保部门化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工作精彩纷呈,亮点频现。

污染减排走在了全国前列,局部环境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

环保工作理念、方法、体制、机制不断创新,充分发挥了对经济转型的调控作用。

率先开展的渭河上下游水污染补偿及二氧化硫排污权交易试点,引起了国内广泛关注。

《2010年陕西蓝皮书》显示,公众对环境保护的满意度在所有参与评价的社会经济发展类指标中为最高。

“十一五”期间,我省环境保护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了质的变化,环保事业业已进入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大舞台,跨入了全国先进行列。

专栏2陕西省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任务完成情况

主要污染物减排超额完成计划。

截至2010年底,全省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相对2005年分别削减15.55%和12.18%,超额完成“十一五”减排任务29.6%和21.8%。

完成率分列全国第11位和第10位,在西部均列第1位。

环保惠民工程不断显效。

截止2010年底,10个设区城市27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常规监测项目达标率四年来均为100%。

空气污染综合指数由2005年的2.37下降到2010年的1.97。

各设区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均在300天以上,超额完成280-300天的目标任务。

交通噪声基本达标,区域环境噪声较2005年有所降低。

酸雨发生区域缩小,发生频率较2005年同比下降8.9个百分点。

渭河综合污染指数比2005年下降60.8%,干流出省断面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浓度达到Ⅴ类水质标准。

汉、丹江出境水质持续保持在Ⅱ、Ⅲ类标准内。

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区域性突出环境问题有效解决。

通过贯彻实施《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陕西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和集中整治,加大了秦岭生态保护力度,有效制止了“三乱三不到位”问题,生态功能得到修复,环境得到改善。

针对渭河干流水体黑臭和丧失生态功能问题,采取“关、建、治、管”四大举措,从2008年起,渭河干流出陕断面高锰酸盐指数浓度连续两年以15%的速度下降,2009年实现了出境断面水质Ⅴ类目标,基本解决了黑臭现象。

陕南通过狠抓黄姜皂素、采矿冶炼企业专项整治和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黄姜资源利用率提高到90%以上,废水产生量减少了一半,确保了汉江、丹江出境水质稳定达标。

陕北通过持续抓煤炭开采的污染整治,推广循环经济和多联产技术,关小建大、淘劣扶优等举措,有效解决了发展中的环境问题,探索了资源富集区发展与环保的新途径、新路子。

针对铜川川口地区小水泥企业粉尘污染严重的问题,通过省市统筹、关小上大、调整结构等措施,使昔日卫星上看不到的城市重现蓝天。

城镇治污设施建设计划提前实现。

到2010年底,全省污水处理厂由2005年的8座增加到73座,污水处理率由2005年的10%提高到60%以上;全省累计建成和在建的无害化垃圾填埋场90个,垃圾无害化处置率由2005年的40%上升到69%;完成现役火电机组脱硫设施建设26台(套),全省火电脱硫机组占总装机容量的91.8%,是2005年的17.4倍,

环境监管能力得到提升,初步建成了核与辐射安全监管架构。

全省累计建成16个水质自动监测站、37个空气自动监测点、88个辐射环境质量常规监测点、3个辐射环境预警站(点)及省市县三级污染源在线监控平台42个。

为398个重点污染源安装了在线监测设备,与环保部监控中心稳定联网270家。

基本建成了城市放射性废源(废物)库,安全收贮了4860枚废旧放射源和4845.4公斤放射性废物。

初步构建了集辐射项目审批、辐射安全行政许可、辐射环境监测、辐射安全监督检查、辐射事故应急处置以及放射性废物管理为一体的“全过程”监督管理体制机制。

初步构建了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系统、环境执法系统、环境信息系统和应急指挥系统框架,数字环保监管能力大大提升。

农村环保工作稳健起步。

2008年以来,全省支持151个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36个畜禽养殖项目污染整治,97个生态示范创建“以奖代补项目”,直接受惠群众134.3万余人。

实施了“十百千”生态创建活动,累计建成生态示范县(区)31个,生态乡镇76个,生态村253个。

全省自然保护区达到55个,总面积113.6万公顷,占全省国土面积的5.52%,较2005年增加了0.63%。

环保法制、宣传、科技事业健康发展。

五年来,省人大颁布地方法规9部,省政府出台了一批规范性文件,颁布地方环境标准17项,环保法制建设不断完善;环保宣传教育精彩纷呈。

每年在中、省各大媒体刊播环保新闻达千余条,拍摄了全国首部环保题材电影《绿水》,组织开展了“六·五”世界环境日和“陕西十佳环境执法卫士”、“十大环保新闻”等一系列内容丰富、效果明显的环境宣传活动,全民环保意识明显提高。

环保科技创新步伐明显加快。

完成了《陕西省环境承载力与环境保护战略研究》等4项基础性研究项目,承担了国家“重大水专项”研究任务。

开展环境科研攻关163项,获科技部和环保部奖励9项,获省级科技进步奖102项。

环保科技创新体系、环境标准体系和技术管理体系基本建立。

(二)主要问题

“十一五”期间,我省环保工作虽然成效显著,但横向比较还存在较大差距。

全省经济高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环境保护仍处在保护与破坏、改善与恶化相持阶段。

主要表现在:

就认识而言,个别地方还不能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正确处理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就发展模式而言,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压力依然巨大,资源环境硬约束问题依然突出。

就环境竞争力而言,环境管理竞争力、环境协调竞争力、环境影响竞争力与生态环境竞争力、资源环境竞争力不相匹配。

就环境形势而言,是局部有所改善,总体尚未根本遏制,形势依然严峻,压力继续加大。

污染物排放总量居高不下与人民群众对环境质量改善的期望矛盾突出,农村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环境安全隐患面广量大,环保监管能力依然薄弱。

专栏3陕西省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环境质量改善难度大。

截止2010年,全省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污强度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0%,9个地表水国控断面中有4个为劣

类水质。

渭河流域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超环境容量2倍以上,水资源利用率已接近70%,排污总量居高不下与环境容量严重不足的矛盾依然存在。

渭河干流仍有9个劣

类水质断面(含入黄断面),氨氮平均浓度超

类水质标准1倍以上,成为主要污染因子。

区域细颗粒污染、光化学烟雾污染、阴霾天气污染等复合型大气污染问题日益显现,环境质量改善的压力越来越大。

污染防治形势依然严峻。

全省尚有41个市(县)污水处理厂、45个垃圾填埋场未建成。

已建成的环保基础设施运行效率不佳,再生水回用率不足10%。

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较2005年增长了20.9%,综合利用率仅为54.0%。

危险废物产生量较2005年增长2.3倍,但省危废中心仍未达到运行要求,汉中危废处置中心未完全建成,部分地市医废处置中心仍未正式投运。

农村环境问题日益凸显。

据第一次全省污染源普查公报显示:

全省农业污染源排放的化学需氧量、氨氮,分别占总量的26.52%、15.79%;农村污染负荷占全省整个污染负荷的比重达到33%,部分地区达到70%以上,并且有加重的态势。

污染因子复杂多样,对食品安全和群众身体健康构成威胁。

农村污水、垃圾处置滞后,畜禽养殖业污染突出,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日益凸显。

重金属污染问题比较突出。

我省有色金属资源丰富,全省涉重金属企业179家,其中102家存在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隐患。

一些企业周边的地表水和土壤受到污染,尤其是铅、汞、铬、镉、砷冶炼造成的累积性重金属污染在局地十分突出,群众反映强烈,成为投诉、上访和媒体关注的焦点。

环境安全隐患面广量大。

我省已进入污染事故多发期和环境问题凸显期,环境信访和群体性事件以每年30%以上的速度上升。

全省有20个水源地保护区内存在工矿企业、加油站等多种污染源,有68个县(区)只有单一水源。

环境监管能力建设依然滞后。

市县环保部门大都没有专门的辐射监管机构、应急监管机构和固废管理机构,日益繁重的监管任务与专业技术人员缺乏、监测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突出,一些工作仅仅处于刚刚起步和被动应付阶段。

现有的部门业务用房缺、设备配置差、人员编制少、综合素质低、经费落实难、标准化达标建设严重滞后,影响了对突发环境事件的及时妥善处置。

农村与重点工业园区环保监管不力,工作责任难以落实。

(三)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十二五”是陕西站在新起点,迈向中等发达省份的机遇期,也是发展方式的战略转型期。

全省经济社会保持较快发展的基本面不会改变,城镇化和工业化加速推进的势头不会减慢。

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和产业偏重化结构的趋势还将维持较长一段时期,这一期间将是我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矛盾凸显期、交错期。

预计到2015年,全省GDP总量将达到2.0万亿元以上,城镇化率将由46.5%提高到57%。

新增煤炭消费量0.9亿吨,其中新增电煤消费0.38亿吨。

GDP总量和煤炭消费量的大幅增长,必将对主要污染物的控制和环境质量改善带来巨大压力。

一是污染减排压力巨大。

“十二五”国家将污染减排指标由“十一五”的两项增加为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氨氮四项,并把环境质量纳入衡量减排成效的考核内容。

按现在的资源消耗、污染控制水平和经济社会发展速度预测,到2015年全省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氨氮排放较2010年分别新增56.24万吨(其中农业新增39.29万吨)、23.57万吨、20.23万吨和3.21万吨(其中农业新增1万吨)。

减排空间缩小,减排种类增多而形成的压力巨大,形势更加严峻。

二是重点区域环境质量改善难度加大。

关中地区环境纳污能力和资源供给能力双超载,属超负荷发展。

陕北地区环境纳污能力、生态资源、水资源呈超载状况,特别是煤炭资源开采累积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明显加剧。

陕南地区虽然环境承载力较强,但区域敏感,发展空间受到诸多限制,矿产资源开采造成的区域污染、重金属污染和生态破坏日趋加重。

尾矿库泄露、交通运输事故等引发的环境污染已成为重大的环境隐患。

三是复合型环境问题凸显。

我省的环境污染问题是渐进累积的,具有明显的压缩型、复合型特点。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进程加快,污染物介质已从大气和水为主向大气、水和土壤三种污染介质共存转变;污染物来源已由单纯的工业点源向工业、农村、生活、机动车污染并存转变。

污染类型已从常规污染物向常规污染和新型污染物复合型转变。

污染范围从以城市和局部地区为主向涵盖区域、流域转变。

四是核与辐射监管任务日益繁重。

“十二五”期间,我省核燃料生产企业规模扩大,铀矿企业也在加大负荷生产。

核技术利用单位数以每年约20%的速度增长,辐射装置的最大装源量将居西北首位,核与辐射监管任务将会更加繁重。

专栏4陕西省“十二五”污染减排压力预测单位:

万吨

指标

2010年预计排放量

2015年预计控制量

其中:

静态削减量

新增量

合计削减总量

COD

83.31

76.98

6.33

56.24

62.57

氨氮

6.01

5.42

0.59

3.21

3.8

二氧化硫

89.24

82.19

7.05

23.57

30.62

氮氧化物

67.8

61.01

6.79

20.23

27.02

新时期加快发展环保事业也面临着许多有利条件。

一是十七届五中全会确定的主题和主线把环保工作摆在了更为重要的地位。

“十二五”时期,党中央、国务院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着力点,把提高生态文明水平作为两型社会建设的目标。

省委把生态环境保护上大台阶作为“十二五”时期陕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都为环境保护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

二是中央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历史机遇。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加强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覆盖面大、含金量高、操作性强,这为高起点开展环境保护工作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三是国家级规划实施的战略机遇。

2009年通过的《关中-天水经济区规划》拟将关中打造成全国内陆型经济开放开发的战略高地,要求区域发展要更加注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更加注重经济结构调整。

拟启动实施的《鄂尔多斯盆地能源开发规划》,标志着陕北成为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将加强对陕北生态建设和区域水资源的统一配置,必将促进我省能源资源的科学合理开发,地方经济和资源、环境的持续协调发展。

陕南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涵养地,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全面启动,陕南生态环境保护必将纳入国家生态安全战略。

这些国家级重大战略规划的实施,标志着陕西的发展和环境安全已经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层面,必将带动我省环境保护工作的历史性转变。

四是全省经济综合实力增长,为环境保护工作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经过西部大开发十年的发展,全省经济社会跃上了一个新台阶。

GDP从1999年的1592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0021亿元,人均GDP跨入4000美元大关,支持发展和改善民生的能力显著增强。

采取更加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开展更大规模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具备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物质条件。

二、坚持环境优先,确立奋斗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环境优先、环保惠民战略,以削减污染物总量、改善环境质量、提高管理水平、防范环境风险为着力点,以重点流域、区域环境综合整治为突破口,充分发挥环境保护引领、支持清洁发展的功能和作用,“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

着力破解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瓶颈,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初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保长效机制和统一高效协调的环境管理体制,为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环境保障。

(二)基本原则

⑴环境优先,统筹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将民生问题摆上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环境权益。

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系,在发展中落实保护,在保护中促进发展。

环保惠民,保障安全。

⑵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坚持环境保护与发展综合决策,坚持全过程预防,从源头预防污染和生态破坏。

坚持不欠新账,多还旧账,加快解决历史遗留的环境问题。

⑶创新机制,强化监管。

坚持因地制宜,在不同地区和行业实施有差别的环境政策。

落实政府责任,加强部门协作,鼓励全社会参与环境保护。

完善环保法规,健全统一、协调、高效的环境监管体制。

⑷分类指导,整体推进。

全面推进解决全局性、普遍性的环境问题。

集中力量、分类指导,解决重点地区、重点流域、重点行业的突出问题、难点问题。

⑸科技创新、环境友好。

坚持科技创新,破解技术瓶颈,提高污染防治的科技支撑能力和水平。

积极探索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企业的新路子,实现清洁生产,文明生产和环境友好。

(三)规划目标

妥善处理环保与发展、稳定、民生的关系,兼顾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内在统一。

推动节约发展,清洁发展,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提升环境竞争力,实现“四个确保”。

即:

确保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实现,确保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确保环境安全,确保生态环境保护上大台阶。

主要控制指标是:

(1)总量控制

到2015年,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分别较2010年静态削减7.6%和7.9%;氨氮、氮氧化物分别较2010年静态削减9.8%和9.9%。

(2)环境质量

①水环境

——10个设区市27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全指标考核达标率达到90%以上;

107个县(市、区)及30个重点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常规水质考核指标达标率达到100%。

——汉江出省水质持续稳定达到Ⅱ类标准,丹江出省水质持续稳定达到Ⅲ类标准;

渭河干流宝鸡段达到Ⅲ类水质标准;西安、咸阳段消灭劣Ⅴ类;入黄断面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达到Ⅳ类标准,氨氮浓度达到Ⅴ类标准。

渭河主要支流入渭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Ⅳ类标准;

嘉陵江、无定河、延河水质达到地表水功能区划标准。

②环境空气(以现有的评价体系考核)

——关中、陕北设区市及杨凌示范区全年二级和优于二级空气天数达300天以上,陕南设区市全年二级和优于二级空气天数达320天以上。

——80%的设区市及杨凌示范区市区空气质量年均浓度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③声环境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交通干线噪声、功能区噪声平均值在“十一五”末基础上有所降低。

④生态和农村环保

——受保护国土面积较2010年有所增加,推进秦岭国家级生态功能区保护建设;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规范化建设比例达到50%以上;

——推进农村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水源建设。

建成4000个农村环保综合整治示范村,受益人口达600万人。

⑤核与辐射安全

确保全省核与辐射环境质量状况良好,防止重大核与辐射污染事故发生。

(3)污染防治

①全省城镇污水处理率平均达到75%以上,设市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5%,县城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0%,30个重点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50%以上。

其中,西安市城区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0%以上;污水处理厂排水水质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表一一级A标准;污水处理厂负荷率达80%以上,污泥处理处置率达50%以上(稳定化处置后填埋)。

其中,西安城市污泥处理处置率达80%以上。

②关中、陕北设区市再生水利用率达20%以上,县(市、区)达10%以上;陕南设区市达10%以上。

③全面建成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确保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基本实现安全处置;

④107个县(市、区)和30个重点镇均建成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

⑤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60%以上,安全处置率达到90%以上;

(4)环境监管能力建设

①省、市、县三级环境监察机构全部达到标准化建设要求;

②省、市、重点县环境监测机构全部达到标准化建设要求;

③省、市两级辐射监察、监测机构,宣教管理机构及信息管理机构全部达到标准化建设要求;

④建立重点镇和工业园区环境监察机构;建立健全省、市、县三级环境应急管理机构;建立健全设区市及试点县固废管理机构;

⑤完善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网络、污染源在线监控网络及应急响应网络。

专栏5:

陕西省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主要规划对象明细

序号

规划对象

名称

1

10个设区市27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

西安:

黑河水源地、灞河、沣河、渭滨自来水厂

宝鸡:

冯家山水库、嘉清水源地

咸阳:

咸阳市1~5号水厂

铜川:

柳湾水源地、桃曲坡水源地、柳湾井水源地、西河水源地

渭南:

沋河水库、东厂水源地、西厂水源地

延安:

王瑶水库

榆林:

红石峡水库、榆阳泉、普惠泉

汉中:

一水厂、二水厂

安康:

马岭坡水源地

商洛:

城东水源地、城西水源地

2

渭河干流国控断面

潼关吊桥、耿镇桥、天江人渡、卧龙寺桥、咸阳铁桥

3

渭河主要支流

金陵河、灞河、黑河、沣河、皂河、涝河、临河、沋河、漆水河、北洛河、泾河

4

设市城市

十个设区市、杨凌示范区及三个县级市

5

重点县级环境监测站

扶风、陇县、千阳、麟游、太白、彬县、旬邑、泾阳、永寿、长武、淳化、武功、白水、安塞、延长、洛川、延川、甘泉、米脂、佳县、吴堡、清涧、子洲、横山、镇巴、宁强、留坝、佛坪、白河、旬阳、丹凤、商南、山阳、镇安、柞水

6

固废管理机构建设试点县

雁塔、渭城、渭滨、眉县、耀州、潼关、略阳、勉县、宁强、汉阴、旬阳、商州、商南、宝塔、延川、志丹、洛川、吴起、神木、靖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