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信息整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009843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69.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管理信息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管理信息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管理信息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管理信息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管理信息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管理信息整理.docx

《管理信息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信息整理.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管理信息整理.docx

管理信息整理

大型综合商场信息管理系统:

POS系统

系统方案组成:

服务器工作站POS机桥

POS系统的功能:

前台销售子系统商场进、销、存业务子系统

ERP(企业资源计划)、CRM(客户关系管理)、SCM(供应链管理)

第一讲管理理论的发展与应用

◆格言:

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引进、应用不仅仅是用计算机代替人的工作,更重要的是运用信息系统来实现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思想、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

换言之管理信息系统不仅在于提高管理的效率(Efficiency),更重要的是大大提高管理的效益(Effectiveness)。

◆管理理论的四个发展阶段:

一.古典管理学派

1时代:

20世纪初至30年代

2奠基人:

美国的“科学管理之父”---泰勒(F·W·Taylor)

法国的“管理理论之父”---法约尔(H·Fayol)

德国的“组织理论之父”---马克斯·韦伯(M·Weber)

3贡献:

指明了管理是有组织社会的一个特殊的要素并确认了管理的领域、职能和原则。

二.行为科学学派

1时代:

20世纪20年代

2奠基人: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梅奥等人进行了著名的霍桑试验。

3观点:

(1)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

(2)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的组织;

(3)新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工人的满意度。

4贡献:

将社会学、心理学和管理学结合起来研究,建立起在管理中关于人的行为的一般理论。

三.管理科学学派

1时代:

20世纪50年代

2奠基人:

西蒙、布莱克特、美国兰德公司、巴纳德、卡斯特及特里斯特等专家学者

3贡献:

决策理论、管理科学、社会系统理论、系统管理理论、社会技术系统学派和权变理论等

四.后现代管理理论

1时代:

20世纪80~90年代

2奠基人:

迈克尔•波特、布罗哈特和哈默、詹姆斯•钱皮等

3贡献:

竞争战略理论、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企业再造理论、学习型组织理论、TOC理论、JIT理论、精益生产理论、敏捷制造理论、柔性制造系统理论、并行工程理论、协同商务理论

◆管理理论和信息化的关系:

管理理论的发展与运用为信息化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信息是管理理论的唯一有效途径。

两者之间互相促进、互相依赖、互为因果,是一对孪生兄弟。

◆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对信息化的影响:

市场的全球化M、消费的个性化C、社会的信息化S、竞争的国际化C、商务的电子化B

◆企业内部环境的变化及和信息化的相互影响:

组织结构扁平化O、企业经营虚拟化E、竞争合作共赢化C、经营管理标准化R、过程管理协同化P

第二讲信息系统的概念与结构

信息的定义及涵义:

信息是加工后的数据,是知识,有辅助决策的价值。

数据与信息的区别和联系:

数据是信息的载体;信息是对数据的铨释。

信息的特征:

⑴事实性⑺转换性:

信息、物资与能源是人类利用的三大重要的宝贵资源,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换。

⑵层次性⑶压缩性⑷传输性⑸共享性⑹扩散性。

信息处理形成下面的链:

收集加工存储传输输出

系统的定义及涵义:

相互作用与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说明:

(1)两个以上的元素。

(2)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

(3)具有特定功能。

(4)系统中存在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流动。

信息系统的定义:

信息系统是一个利用计算机软、硬件,手工作业,分析、计划、控制和决策模型以及数据库技术的人-机系统。

它能提供信息支持企业或组织的运行、管理与决策功能。

高登·戴维斯给出的信息系统的定义具下列三个层次的含义:

⑴信息系统由下列四个部分组成:

①计算机硬件与软件。

②手工作业。

③分析、计划、控制与决策模型。

④数据库技术。

⑵信息系统的功能是提供信息---它们是基础信息、管理信息、决策信息等。

⑶信息系统提供的信息有以下两个方面的作用:

①其基础信息与管理信息能支持企业和组织的管理活动与正常运行。

②它的决策信息能辅助企业进行有效的企业决策。

信息系统的概念结构

 

企业信息系统的构造:

横向子系统(管理层次子系统)的构造。

横向的LaudonCouple的分类法:

⑴OperationalLevel:

作业层的:

TPS系统:

TransactionProcessingSystem

⑵KnowledgeLevel:

知识层的:

KWS系统:

KnowledgeWorkSystems:

CAD&CAPP

OAS系统:

OfficeAutomationSystems

⑶MangementLevel:

管理控制层的:

MIS系统:

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

DSS系统:

DecisionSupportingSystem

⑷StrategicDecisionLevel:

战略决策层的:

EIS系统:

ExecutiveInformationSystem

第三讲企业业务流程重组(BPR)的动力与理论渊源

◆奠基人:

20世纪80年代有两位美国人:

《企业再造工程---管理革命的宣言》

迈克尔•哈默(MichaelHammer)詹姆斯•钱皮(JamesChampy)

◆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及其对企业流程再造的作用

◆企业三大外部环境的变化:

1顾客(Customer)2竞争(Competition)3变化(Chang)

◆顾客的变化

1)产品的接受者→产品生产的决定者

2)消费符合个性的产品。

对企业产生的作用:

技术驱动与大规模生产模式的结束,开创了市场驱动与个性化生产的模式。

◆竞争的变化

迈克尔·波特的竞争力量模型:

◆案例福特汽车公司采购业务流程重组(见ppt)

◆流程再造的定义:

对企业流程进行根本的再思考和彻底的再设计,以求企业当代的性能指标获得惊人的提高,如速度、质量、服务与成本(TQSC---Tempo、Quality、Serve、Cost)。

◆流程再造的方法

1系统化改造法:

剖析理解现有流程,系统地通过在现有流程基础上创建新的流程。

优点:

改造可以逐渐积累实现,能够较迅速地取得局部成效,风险低、干扰小。

缺点:

仍以原有的流程为基础,较难创新。

2全新设计法:

对业务流程进行根本的再思考和彻底的再设计。

优点:

可以使绩效成倍的增长。

缺点:

风险大、干扰也大。

◆流程再造的对象:

不完整的企业流程:

对全局工作有影响的核心流程;高附加值的业务流程;属于瓶颈的业务流程;提供客户服务的业务流程;跨部门或组织的业务流程

◆流程再造的原则:

腔调顾客满意;删除不必要的活动和增值的活动;使流程的整体绩效最优;利用最新的IT成果,尽量使串行流程改造为并行的工作流程;利用IT实现信息的共享等

流程优化的方法:

清除非增值的活动;对流程中必要的活动进行简化;对流程的活动进行整合;在清除、简化、整合的基础上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流程自动化。

第四讲信息系统的开发平台

◆硬件平台

(1)硬件平台的组成:

1信息处理设备;

2信息存储设备;

3信息传输设备;

4信息输出设备;

5信息采集设备。

(2)硬件平台的构建原则:

1可靠性

2可维修性

3可扩充性

4价格性能比要低

◆软件平台的构建

信息系统

系统软件平台的构建:

系统的开发与运行平台

操作系统平台

◆操作系统平台及其特点

1、Unix系统:

一种功能强大、技术成熟的主流操作系统。

2、Windows系统:

最大优点是极友好的多窗户的用户界面

3、Linux系统:

它的特点是公开代码的“自由”软件。

(自由化、个性化)

◆信息系统的网络平台

客户机/服务器系统(C/S系统clients/server)

浏览器/服务器系统(B/S系统brousers/server)

第五讲企业信息化概论

美国企业信息化发展的诺兰模型六个阶段、两个时代、两个危机(1-2、3-4)

英国系统进化模型对企业信息化的进展进行了如下的划分:

(内到外)

1、信息系统的应用从内部到外部;

2、信息系统的结构从分散到整合;

3、信息系统的追求从效率到效益。

◆我国企业信息化阶段划分

1、单点散状信息化阶段:

企业内部门信息系统均以静态的、孤立的状态存在;

2、企业部门内信息整合阶段:

企业已拥有信息中心或网管中心,实现局部或全局的数字信息沟通;

3、企业内部跨部门信息整合阶段:

具有基于LAN或I的集成框架,企业有了全局的电子化业务流程,实现了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互动;

4、企业与外部信息的整合阶段:

企业成了开放的社会信息系统,实现了内外部资源的整合,企业的内涵和外延的充分互动,实现柔性生产和个性化服务。

◆不同信息系统之间的关系:

进化论观点

计算机信息系统发展的过程是一种进化过程:

⑴、在时间上有明显的先后次序关系:

20世纪50年代:

数据处理系统和事务处理系统;TPS

60年代:

管理信息系统;MIS

70年代:

办公室自动化系统;OAS

80年代:

决策支持系统及高层支持系统;DSS+ESS

90年代:

企业间信息系统;IOIS

⑵、信息系统的硬件平台和软件平台的技术在不断地发展;

⑶、信息系统完成功能过程的同一性:

输入—处理—输出。

层次论观点

权变论观点:

权变理论:

各类信息系统的:

应用范围相互交叉、提供服务的范围也在发生变化

信息流观点

下层信息系统是上层信息系统的信息源

上层信息系统是下层信息系统的决策源

第六讲信息系统开发的基本思想

◆学习信息系统开发的目的:

是为了提高企业的效率(Efficiency)和效益(Effectiveness),更重要的是后者。

◆转换是一种超越

从实际系统到程序软件的两次转换决不是对实际系统的简单模拟和复制,而是融入了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思想、优化的业务流程和接纳新的企业文化的新型管理平台。

这种转换应该是一种超越:

在管理思想、方法和业务流程上的超越。

◆信息系统开发中的四个不能

一不能:

不能以先进的管理思想来迁求落后的管理思想;

二不能:

不能以重组的合理流程来服从不合理的现实的流程;

三不能:

不能用对新系统的肆意裁剪来迎合老系统;

四不能:

不能忽视与新系统相适应的企业文化建设。

◆信息系统的开发策略:

(1)独立开发:

企业有开发信息系统的专业人员

优点:

满足本企业的个性化需求,系统维护比较容易;

缺点:

系统优化不够,开发水平较低,流程不易改变

(2)委托开发:

企业无开发信息系统的专业人员

优点:

也满足本企业的个性化需求,系统省时、省心、省力且开发的技术水平较高;

缺点:

系统的开发费用高,需要开发单位的长期支持

(3)合作开发:

企业的人员和专业人员合作

优点:

也满足本企业的个性化需求,有利于锻炼和培育本企业的系统开发人员,有利于系统的维护;

缺点:

系统的开发费用相对高,需要双方的长期沟通和协调。

(4)咨询开发

优点:

满足本企业的个性化需求,系统维护比较容易,改进了独立开发的弊病。

(5)引进应用:

软件应用的专业化方向

优点:

系统的技术水平高,升级容易,成本较低维护相对比较容易;

缺点:

较难满足企业的个性化需求,需要进行较大规模的二次开发。

◆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

1、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SSA&D(StructuredSystemAnalysis&Design)

-----主流的系统开发方法(称为瀑布型)

2、原型法Prototyping----辅助的系统开发方法

3、面向对象技术OOD(Object-OrientedDesign)----未来的系统开发方法

◆严格划分系统开发阶段*

五个阶段:

系统规划阶段系统分析阶段系统设计阶段系统实施阶段系统运行阶段

◆原型法的含义:

指开发对象可运行的早期的一个软件系统版本。

◆原型法的特点:

1周期短,见效快。

2符合人的认识规律。

3对企业内外环境变化适应能力较强。

◆原型法开发流程图:

 

第七讲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概述

◆基础准备:

管理工作流程要求硬化:

科学化、合理化;规范化、程序化

基础数据的收集、整理、规范、统一

单据报表帐本报告等书面介质格式化、统一化

◆结构化系统开发中各类人员的职责(任务+要求)

(1)系统分析员与系统设计员

●任务:

进行系统分析与系统设计

●要求:

▲熟悉计算机、信息技术、管理理论与方法;

▲有组织、沟通、理解、归纳、分析、设计能力。

(2)用户

●任务:

对信息系统提要求并协助开发人员调查。

●要求:

▲对工作流程熟悉。

▲归纳能力强,思路清晰。

(3)程序设计员

●任务:

将系统设计方案转换成程序软件

●要求:

熟悉网络、程序设计语言及数据库

(4)系统构建与硬件配置人员

●任务:

构建系统的结构体系并配置硬件与网络

●要求:

▲了解、熟悉各类信息系统

▲有在各种配置方案中选优的能力

(5)管理决策模型设计员

●任务:

建立适合用户具体问题与满足户要求的预测、计划、控制、决策模型。

●要求:

▲精通统计学、预测理论、运筹学及系统工程。

熟悉各类模型。

▲具备相当的管理理论与方法的知识及计算机的知识。

▲较强的分析、归纳与抽象的能力。

(6)数据员

●任务:

协助系统分析员收集整理汇总数据并编制数据字典,为系统运行建立一个有效的数据平台。

●要求:

▲具有数据结构、数据字典以及数据库方面的知识。

▲工作认真、细致。

(7)操作人员

●任务:

利用信息系统进行业务操作。

●要求:

▲乐于接受挑战,善于学习。

▲能发现问题,善于总结。

◆结构化系统开发的阶段

1)系统规划阶段:

进行项目的立项、进行项目的可行性分析

2)系统分析阶段:

建立目标信息系统的逻辑模型

3)系统设计阶段:

构造新系统的物理模型

4)系统实施阶段:

系统的实现与交付

5)系统运行阶段:

系统的管理和维护

◆项目可行性分析的含义:

根据系统的环境资源等条件判断所提出的项目有否必要与可能进行。

必要性研究:

⑴、所提出的待解决问题的重要性、迫切性。

⑵、信息系统的优势及对解决问题的作用。

可行性分析:

1)技术可行性研究

2)经济可行性研究:

(信息系统费用与效益的关系)效益﹥﹥费用

3)社会适应可行性研究

可行性报告的结论(多种结论中选一个)

1)不可行;

2)目标修正之后的局步开发或整体分阶段开发;

3)条件(人力、资金、环境、设备等)落实后进行;

4)立即开始开发。

◆可行性报告结论中的两个问题的研究:

1.结论的多样性

a.可行b.不可行:

是FR的一个重要结论,能够避免项目投入后的更大损失

2.可行性分析的投入值不值,为什么是重要结论

第九讲结构化系统分析现行系统分析

◆现行系统分析的四个阶段:

1.组织结构与功能设计

2.业务流程设计

3.数据流程分析与数据分析

4.功能数据分析

新系统的逻辑方案=现行系统的调查分析+业务流程重组

◆结构化系统设计的目的(物理设计):

在新系统逻辑方案确定做什么的基础上,解决怎么做,成为系统设计方案。

◆结构化系统设计的阶段:

1.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2.系统具体物理设计(代码设计、数据库设计)

(1)代码设计的目的:

a.可识别事物的个体

b.是事物个体的唯一性标识

c.是事物个体识别的规范化处理方法

d.便于数据分类、索引、检索与统计的处理工作

代码的含义:

代码是反映事物属性、状态等特性的由字母与数字组合而成的,能唯一标识事物个体的一串字符。

(2)数据库设计的目的:

需要以良好的数据结构形式进行数据存储与管理结构的设计

数据库设计的流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