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系统.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009510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65 大小:356.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呼吸系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呼吸系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呼吸系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呼吸系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呼吸系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呼吸系统.docx

《呼吸系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呼吸系统.docx(6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呼吸系统.docx

呼吸系统

1.慢性支气管炎及阻塞性肺气肿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包括分型、分期)、并发症、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和预防★★★★

慢性支气管炎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概念

指气管、支气管粘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

临床上以反复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症状为特征,且症状每年至少持续3个月,连续两年以上。

一组气流受限为特征的肺部疾病,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但是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

病因与发病机制

外因有吸烟、感染(病毒、细菌、支原体等)、空气污染、职业粉尘和化学物质等

内因包括呼吸道局部防御及免疫功能减低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

病毒:

流感病毒、鼻病毒、腺病毒和呼吸道合胞病毒;

细菌:

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和葡萄球菌

1支气管的慢性炎症造成管壁破坏,管腔狭窄,呼气困难,肺泡压力升高,膨胀;

2慢性炎症引起细胞释放蛋白分解酶,使肺组织破坏,肺泡融合;

③缺乏α1-抗胰蛋白酶(可引起全小叶型肺气肿)

病理生理

1、粘膜上皮病变:

纤毛倒伏、脱失。

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脱落,杯状细胞增多,并可发生鳞状上皮化生。

2、粘液腺肥大、增生,分泌亢进,浆液腺发生粘液化。

3、管壁充血,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

4、管壁平滑肌束断裂、萎缩,软骨变性、萎缩,钙化或骨化。

①病变早期侵及气道时有通气功能障碍如:

动态肺顺应性降低静态肺顺应性增加,最大通气量降低,残气量及残气量占肺总量的百分比增加。

②当肺气肿严重时,肺泡及毛细血管丧失,弥散面积减少,弥散障碍。

通气,血流比例失调,换气功能障碍。

从而引起缺O2和CO2潴留,造成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最终呼吸功能衰竭。

临床表现

症状

缓慢起病,病程长,反复急性发作而病情加重。

主要症状为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

1.咳嗽一般晨间咳嗽为主,睡眠时有阵咳或排痰。

2.咳痰一般为白色黏液和浆液泡沫性,偶可带血。

清晨排痰较多,起床后或体位变动可刺激排痰。

3.喘息或气急喘息明显者常称为喘息性支气管炎,部分可能合伴支气管哮喘。

若伴肺气肿时可表现为劳动或活动后气急。

起病缓慢、病程较长。

1.慢性咳嗽随病程发展可终身不愈。

常展间咳嗽明显,夜间有阵咳或排痰。

2.咳痰一般为白色黏液或浆液性泡沫性痰,偶可带血丝,清晨排痰较多。

急性发作期痰量增多,可有脓性痰。

3.气短或呼吸困难早期在劳力时出现,后逐渐加重,以致在日常活动甚至休息时也感到气短,是COPD的标志性症状。

4.喘息和胸闷部分患者特别是重度患者或急性加重时出现喘息。

5.其他晚期患者有体重下降,食欲减退等。

体征

早期多无异常体征。

急性发作期可在背部或双肺底听到干、湿啰音,咳嗽后可减少或消失。

如合并哮喘可闻及广泛哮鸣音并伴呼气期延长

1.视诊胸廓前后径增大,肋间隙增宽,剑突下胸骨下角增宽,称为桶状胸。

部分患者呼吸变浅,频率增快,严重者可有缩唇呼吸等;

2.触诊双侧语颤减弱。

3.叩诊肺部过清音,心浊音界缩小,肺下界和肝浊音界下降。

4.听诊两肺呼吸音减弱,呼气延长,部分患者可闻及湿性啰音和(或)干性啰音。

实验检查

胸部影像学检查:

诊断手段

肺功能检查:

早期正常。

有小气道阻塞时可有最大呼气流量—容积曲线在75%肺容量时呼气流速下降。

严重时有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

血常规检查:

有感染或过敏时有意义

痰检查:

细菌培养有助于指导治疗

肺功能检查

1.FEV1/FVC:

评价气流受限指标

FEV1占预计值%:

评价严重程度

吸入支气管舒张药后FEV1/FVC<70%及FEV1<80%预计值者,可确定为不能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限。

2.肺总量(TLC)、功能残气量(FRC)和残气量(RV)增高,肺活量(VC)减低。

由于TLC增加不及RV增高程度明显,故RV/TLC增高。

3.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及DLco与肺泡通气量(VA)比值(DLco/VA)下降。

诊断

依据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每年发病持续3个月,并连续2年或2年以上,并排除其他慢性气道疾病。

1、吸烟等高危因素

2、慢支+逐渐加重的呼吸困难

3、体征:

肺气肿、气流受限

4、肺功能异常

注:

有少数患者并无咳嗽、咳痰症状,FEV↓1/FVC<70%,而FEV1≥80%预计值,在除外其他疾病后,亦为COPD。

分级:

(重点)

 

鉴别诊断

1.咳嗽变异型哮喘以刺激性咳嗽为特征

2.嗜酸细胞性支气管炎

3.肺结核

4.支气管肺癌

5.肺间质纤维化

6.支气管扩张

⏹支气管哮喘:

可逆

⏹支气管扩张症:

轻症易混淆

⏹肺结核:

影像学与痰菌检查

⏹肺癌:

痰中带血时

⏹其它原因所致肺气肿:

如代偿性、老年性肺气肿

临床分型和分期

(1)分型分为单纯型和喘息型两型。

单纯型的主要表现为咳嗽、咳痰;喘息型除有咳嗽、咳痰外尚有喘息,伴有哮鸣音,喘鸣在阵咳时加剧,睡眠时明显。

(2)分期①急性发作期指在一周内出现脓性或粘液脓性痰,痰量明显增加,或伴有发热等炎症表现,或“咳”“痰”“喘”等症状任何一项明显加剧。

②慢性迁延期指有不同程度“咳、痰、喘”症状迁延1个月以上者;③临床缓解期。

经治疗或临床缓解,症状基本消失或偶有轻微咳嗽,少量痰液,保持两个月以上者。

小叶中央型:

终末细支气管或一级呼吸性细支气管炎症导致管腔狭窄,其远端的二级呼吸性细支气管呈囊状扩张,其特点是囊状扩张的呼吸性细支气管位于二级小叶的中央区。

全小叶型:

呼吸性细支气管狭窄,引起所属终末肺组织,即肺泡管、肺泡囊及肺泡的扩张,其特点是气肿囊腔较小,遍布于肺小叶内。

混合型:

两型同时存在一个肺内。

多在小叶中央型基础上,并发小叶周边区肺组织膨胀。

分期:

急性加重期和稳定期

并发症

①支气管肺炎年老体弱患者,机体抵抗力低下

②支气管扩张部分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因支气管壁平滑肌、弹性纤维、软骨等受炎性破坏,管壁弹性和支撑力削弱

③阻塞性肺气肿,进而发展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一)慢性呼吸衰竭

(二)自发性气胸

(三)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治疗

1.急性加重期的治疗

(1)控制感染:

抗菌药物治疗可选用喹诺酮类、大环类酯类、β-内酰胺类或磺胺类口服,病情严重时静脉给药。

(2)镇咳祛痰

(3)平喘:

常用氨茶碱,特布他林等。

2.缓解期治疗(了解)

(1)戒烟,避免有害气体和其他有害颗粒的吸入。

(2)增强体质,预防感冒。

(3)反复呼吸道感染者,可试用免疫调节剂或中药,提高免疫功能。

治疗原则:

①解除气道阻塞中的可逆因素;②控制咳嗽和痰液的生成;③消除和预防气道感染;④控制各种合并症;⑤避免吸烟和其他气道刺激物、麻醉和镇静剂、非必要的手术或所有可能加重本病的因素;⑥解除患者常伴有的精神焦虑和忧郁。

具体措施如下:

(一)稳定期治疗

1.戒烟;脱离污染环境。

2.支气管舒张药

(短期—暂时缓解症状,长期—减轻症状)

(1)β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

(2)抗胆碱能药(优、缺点)

(3)茶碱类

3.祛痰药

4.糖皮质激素对重度和极重度患者(Ⅲ级和Ⅳ级);长期吸入,而避免长期全身使用.

5.长期家庭氧疗(LTOT):

延缓肺动脉高压发生

指征:

①PaO↓2≤55mmHg或SaO↓2≤88%,有或没有高碳酸血症。

②PaO↓255~60mmHg,或SaO↓2<89%,并有肺动脉高压、心力衰竭水肿或红细胞增多症(血细胞比容>0.55)。

一般用鼻导管吸氧,氧流量为1.0~2.OL/min,吸氧时间10~15h/d。

目的是使患者在静息状态下,达到PaO2≥60mmHg和(或)使SaO↓2升至90%。

(二)急性加重期治疗

1.确定原因及病情严重程度,最多见的原因是细菌或病毒感染。

2.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决定门诊或住院治疗。

3.支气管舒张药

4.低流量吸氧(控制性吸氧)

6.糖皮质激素

7.祛痰剂:

溴己新

8、抗生素

2.慢性肺原性心脏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防治原则★★★

3.支气管哮喘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类型、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并发症及治疗★★★

慢性肺原性心脏病

支气管哮喘

概念

由肺组织、肺血管或胸廓的慢性病变引起肺组织结构和(或)功能异常,产生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动脉压力增高,使右心室扩张或(和)肥厚,伴或不伴右心功能衰竭的心脏病,并排除先天性心脏病和左心病变引起者

一种以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和T淋巴细胞反应为主的气道慢性炎症,引起气道高反应,对易

感者造成不同程度的广泛的可逆性的气流阻塞,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性喘息、呼吸困难、胸闷、咳嗽,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

病因与发病机制

(一)支气管、肺疾病:

以COPD最为多见;

(二)胸廓运动障碍性疾病:

胸廓活动受限、肺受压、支气管扭曲或变形

(三)肺血管疾病:

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肺小动脉炎、累及肺动脉的过敏性肉芽肿病,原发性肺动脉高压,

(四)神经肌肉疾病:

脊髓灰质炎、肌营养不良、原发性肺泡通气不足

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病因

⒈遗传因素

⒉环境因素(激发因素)

⑴吸入物,如尘螨、花粉、真菌、动物毛屑、二氧化硫、氨气等;

⑵感染,如细菌、病毒、原虫、寄生虫等;

⑶食物,如鱼、虾、蟹、蛋类、牛奶等;

⑷药物,如普萘洛尔(心得安)、阿司匹林等;

⑸其他:

气候变化、运动、妊娠等都可能是哮喘的激发因素。

机制:

免疫-炎症反应、神经机制和气道高反应性

病理生理

(一)肺动脉高压的形成

1.功能性因素:

缺氧(缩血管/舒血管物质比例失调,平滑肌细胞膜对Ca2+的通透性增加)、高碳酸血症和呼吸性酸中毒使肺血管收缩、痉挛,

2.解剖学因素

(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及支气管周围炎累及邻近肺小动脉,引起血管炎,管壁增厚、管腔狭窄或纤维化,甚至完全闭塞

(2)肺气肿的加重,肺泡内压增高,压迫肺泡毛细血管,造成毛细血管管腔狭窄或闭塞。

肺泡壁破裂造成毛细血管网的毁损,肺泡毛细血管床减损超过70%时肺循环阻力增大。

(3)肺血管重塑

(4)血栓形成

3.血液黏稠度增加和血容量增多

(二)心脏病变和心力衰竭

右心失代偿,右心排出量下降,右心室收缩末期残留血量增加,舒张末压增高

(三)缺氧和高碳酸血症引起多器官的功能损害

早期肉眼可无异常

疾病发展肉眼可见肺膨胀及肺气肿,支气管及细支气管内含有粘液栓

镜下可见气道上皮下有肥大细胞、肺泡巨噬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与中性粒细胞浸润

气道黏膜下组织水肿,微血管通透性增加

支气管平滑肌痉挛,杯状细胞增殖

反复发作,肌层肥厚,气道上皮细胞下纤维化

 

治疗目标

1.有效控制急性发作症状并维持最轻的症状,甚至无任何症状

2.防止哮喘加重

3.尽可能使肺功能维持在接近正常水平

4.保持正常活动(包括运动)的能力

5.避免哮喘药物的不良反应

6.防止发生不可逆的气流受限

7.防止哮喘死亡,降低哮喘死亡率

症状

(一)肺、心功能代偿期

主要是慢阻肺表现,包括肺动脉高压和右室肥厚

1.症状:

咳嗽、咳痰、气促,活动后可有心悸、呼吸困难、乏力和劳动耐力下降。

急性感染可使上述症状加重。

少有胸痛或咯血。

2.体征:

可有不同程度的发绀和肺气肿体征。

偶有干、湿性啰音,心音遥远,P2>A2,

肺动脉瓣区:

S2亢进

三尖瓣区:

收缩期杂音或剑突下心脏搏动增强,提示右室肥厚。

(二)肺、心功能失代偿期

1.呼吸衰竭

(1)症状:

呼吸困难加重,夜间为甚,常有头痛、失眠、食欲下降,但白天嗜睡,甚至出现表情淡漠、神志恍惚、谵妄等肺性脑病的表现。

(2)体征:

明显发绀,球结膜充血、水肿,严重时可有视网膜血管扩张、视乳头水肿等颅内压升高的表现。

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出现病理反射。

因高碳酸血症可出现周围血管扩张的表现,如皮肤潮红、多汗。

2.右心衰竭

(1)症状:

气促更明显,心悸、食欲不振、腹胀、恶心等。

(2)体征:

1、相对性三尖瓣关闭不全:

三尖瓣收缩期杂音

2、上腔静脉回流受阻:

颈静脉充盈

3、下腔静脉回流受阻:

肝肿大、下肢水肿、腹水

⒈发作性伴有哮鸣音的呼气性呼吸困难或发作性胸闷和咳嗽。

⒉严重者被迫采取坐位或呈端坐呼吸,干咳或咳大量白色泡沫痰,甚至出现发绀等,有时咳嗽可为唯一的症状(咳嗽变异型哮喘)。

⒊哮喘症状可在数分钟内发作,经数小时至数天,用支气管舒张药或自行缓解。

4.在夜间及凌晨发作和加重

体征

⒈发作时胸部呈过度充气状态,有广泛的哮鸣音,呼气音延长。

⒉在轻度哮喘或非常严重哮喘发作,哮鸣音可不出现

⒊严重哮喘患者可出现心率增快、奇脉、胸腹反常运动和发绀。

非发作期体检可无异常。

哮喘控制的标准

1.最少(最好没有)慢性症状,包括夜间症状

2.哮喘发作次数减至最少

3.无需因哮喘而急诊

4.最少(或最好不)按需使用β2受体激动剂

5.没有活动(包括运动)限制

6.PEF昼夜变异率<20%

7.PEF正常或接近正常

8.最少或没有药物不良反应

辅助检查

X线:

右下肺动脉干扩张,其横径≥15mm;其横径与气管横径比值≥1.07;肺动脉段明显突出或其高度≥3mm;“残根”征;右心室增大征

心电图:

电轴右偏、额面平均电轴≥+90°、重度顺钟向转位、RV1+SV5≥1.05mV及肺型P波

超声心动图:

右心室流出道内径(≥30mm)、右心室内径(≥20mm)、右心室前壁的厚度、左、右心室内径比值(<2)、右肺动脉内径或肺动脉干及右心房增大

其他检查:

血气分析(了解呼吸衰竭情况)、血常规(感染血象)、肺功能检查(早期防治)、痰菌检查(用药)

 

支气管哮喘的分期及病情严重程度分级

1.急性发作期是指气促、咳嗽、胸闷等症状突然发生或加剧,常有呼吸困难,以呼气流量降低为其特征,常因接触变应原等刺激物或治疗不当所致。

2.慢性持续期许多哮喘患者即使没有急性发作,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有不同频度和(或)不同程度地出现症状(喘息、咳嗽、胸闷等)。

3.缓解期系指经过治疗或未经治疗症状、体征消失,肺功能恢复到急性发作前水平,并维持4周以上。

(一)痰液检查

(二)呼吸功能检查

1.通气功能检测

⑴呼气流速指标:

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l)↓;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比值(FEVl/FVC%)↓;最大呼气中期流速(MMEF)↓;呼气峰值流速(PEF)↓

⑵肺容量指标:

用力肺活量减少↓;残气量增加↑;功能残气量↑;肺总量增加↑;残气占肺总量百分比增高↑。

⑶缓解期上述通气功能指标可逐渐恢复。

2.支气管激发试验(BPT)

测定气道反应性;常用乙酰甲胆碱、组胺、甘露糖醇等,适用于通气功能在正常预计值的70%以上的患者。

如FEV↓1下降≥20%,阳性。

3.支气管舒张试验(BDT)

测定气道可逆性,常用沙丁胺醇、特布他林及异丙托溴铵等。

标准:

①FEV1较用药前增加12%或以上,且其绝对值增加200ml或以上;②PEF较治疗前增加60L/min或增加≥20%。

4.PEF及其变异率测定

24小时内PEF或昼夜PEF波动率≥20%

㈢动脉血气分析

⒈通气/血流比值失衡,可致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A—aD02)增大;严重发作时可有缺氧,Pa02降低。

⒉过度通气,使PaC02下降,pH上升,表现呼吸性碱中毒。

⒊重症哮喘,缺氧加重并出现C02潴留,PaC02上升,表现呼吸性酸中毒。

如缺氧明显,可合并代谢性酸中毒。

(四)胸部X线检查

⒈发作早期可见两肺透亮度增加,呈过度充气状态;

⒉缓解期多无明显异常。

如并发呼吸道感染,可见肺纹理增加及炎性浸润阴影。

(五)特异性变应原的检测

1.体外检测可检测患者的特异性IgE,变应性哮喘患者血清特异性IgE可较正常人明显增高。

2.在体试验⑴皮肤变应原测试;⑵吸人变应原测试

诊断

根据患者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其他胸肺疾病或肺血管病变,并已引起肺动脉高压、右心室增大或右心功能不全,如P2>A2、颈静脉怒张、肝大压痛、肝颈静脉反流征阳性、下肢水肿及体静脉压升高等,心电图、X线胸片、超声心动图有右心增大肥厚的征象,可以作出诊断。

诊断标准:

1有慢性肺、胸廓、肺血管病史十年以上。

2有肺A高压、右心室肥大的临床表现。

3有右心衰的临表。

4除外其他性质的心脏病。

1.反复发作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化学性刺激、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

2.发作时在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相延长。

3.上述症状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

4.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气急、胸闷和咳嗽。

5.临床表现不典型者(如无明显喘息或体征)应有下列三项中至少一项阳性:

①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运动试验阳性;②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③昼夜PEF变异率≥20%。

符合1~4条或4、5条者,可诊断为支气管哮喘。

鉴别诊断

(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

(二)风湿性心脏病

(三)原发性心肌病:

扩张型

(一)左心衰竭引起的喘息样呼吸困难

(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

(三)上气道阻塞

(四)变态反应性肺浸润

并发症

(一)肺性脑病

(二)酸碱失衡及电解质紊乱

(三)心律失常

(四)休克

(五)消化道出血

(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气胸、纵膈气肿、肺不张、慢支、肺气肿、支气管扩张、间质性肺炎、肺纤维化和肺源性心脏病

治疗

(一)急性加重期:

积极控制感染;通畅呼吸道,改善呼吸功能;纠正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控制呼吸和心力衰竭;积极处理并发症。

1.控制感染

2.氧疗:

通畅呼吸道,纠正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

3.改善肺功能:

平喘和祛痰

4.控制心力衰竭:

一般在积极控制感染、改善呼吸功能后心力衰竭便能得到改善。

但对治疗无效的重症患者

(1)利尿药:

减少血容量、减轻右心负荷、消除水肿的作用。

有导致痰液粘稠不易咳出和电解质紊乱的副作用;因此宜小剂量、作用轻、短疗程

(2)正性肌力药:

因耐受性差、易心律失常;宜小剂量(1/2至1/3)、作用快排泄快静脉用药

警惕洋地黄中毒;不宜以心率为衡量其考核指征

指征:

①感染已被控制、呼吸功能已改善、用利尿药后有反复水肿的心力衰竭;②以右心衰竭为主要表现而无明显感染;③合并急性左心衰竭;或合并室上性心律失常

(3)血管扩张药:

改善心功能;顽固性心力衰竭者试用

4.控制心律失常

5.抗凝治疗:

普通肝素或低分子肝素

6.加强护理工作,营养支持治疗

(二)缓解期(了解)

增强免疫力,去除诱发因素,减少或避免急性加重期的发生

治疗上治肺为主、治心为辅

1.给足抗生素,静脉给药。

2.利尿、缓利、保K和排K兼顾

3.氧疗、持续低流量吸氧

4.化痰。

机械通气、扩血管(减轻动脉高压、注意血压、血容量)

5.营养支持强心可不用、怀疑有左心衰参与时,快速作用、排泄快、常用剂量的1/3~1/2

 

(三)急性发作期的治疗

目的:

尽快缓解气道阻塞,纠正低氧血症,恢复肺功能,预防进一步恶化或再次发作,防止并发症。

1.轻度

⏹每日定时吸入糖皮质激素(200~500μgBPD)或加用抗胆碱药

⏹吸入β2受体激动剂

⏹效果不佳时加用小剂量茶碱控释片或口服β2受体激动剂控释片

2.中度

吸入剂量一般为每日500~1000μgBDP;

规则吸入β2激动剂或联合抗胆碱药吸入或口服长效β2受体激动剂。

亦可加用口服LT拮抗剂,若不能缓解,可持续雾化吸入β2受体激动剂(或联合用抗胆碱药吸入),或口服糖皮质激素(<60mg/d)。

必要时可用氨茶碱静脉注射。

3.重度至危重度

持续雾化吸入β2激动剂,或雾化吸入抗胆碱药

静滴氨茶碱或沙丁胺醇

口服白三烯拮抗剂

静滴糖皮质激素如琥珀酸氢化可的松100~300mg/d,病情缓解改为口服激素,逐渐减量

预防呼吸道感染,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病情恶化缺氧不能纠正,进行机械通气

(四)哮喘非急性发作期的治疗

一般哮喘经过急性期治疗症状得到控制,但哮喘的慢性炎症病理生理改变仍然存在,因此,必须制定哮喘的长期治疗方案。

1.间歇至轻度持续

2.中度持续

3.重度持续

以上方案为基本原则,但必须个体化,联合应用,以最小量、最简单的联合,副作用最少,达到最佳控制症状为原则

每3~6个月对病情进行一次评估,然后根据病情进行调整治疗方案,或升级或降级治疗

(五)免疫疗法

治疗一般采用扩张支气管和抗炎治疗。

(一)脱离变应原

(二)药物治疗

1.缓解哮喘发作:

主要作用为舒张支气管。

(1)β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

激动呼吸道的β2受体,激活腺苷酸环化酶,使细胞内的cAMP增加,游离Ca↑减少,从而松弛支气管平滑肌,是控制哮喘急性发作的首选药物。

(2)抗胆碱药:

吸入药如异丙托溴胺,为M受体拮抗剂,可阻断节后迷走神经通路,降低迷走神经兴奋性而起舒张支气管作用,并有减少痰液分泌的作用。

与β2联合吸入有协同作用,尤适于夜间哮喘及多痰的患者。

不良反应:

少数患者有口苦或口干感。

(3)茶碱类:

作用机理:

能抑制磷酸二酯酶,提高平滑肌细胞内的cAMP浓度外,还能拮抗腺苷受体;刺激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增强呼吸肌的收缩;增强气道纤毛清除功能和抗炎作用。

口服给药:

包括氨茶碱和控(缓)释茶碱;

用于轻~中度哮喘发作和维持治疗

剂量每日6~l0mg/kg

静脉给药:

应用于重、危症哮喘。

氨茶碱加入葡萄糖溶液中,缓慢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

适用于哮喘急性发作且近24h内未用过茶碱类药物的病人;负荷剂量为4~6mg/kg,维持剂量为0.6~0.8mg/(kg·h)

不良反应:

(治疗窗窄6~15μg/ml)

A.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

B.心血管症状(心动过速、心律失常、血压下降)及多尿;

C.偶可兴奋呼吸中枢,严重者可引起抽搐乃至死亡。

2.控制或预防哮喘发作,主要治疗哮气道炎症,亦称抗炎药。

(1)糖皮质激素

作用机制:

抑制炎症细胞的迁移和活化;抑制细胞因子的生成;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增强平滑肌细胞β2受体的反应性。

1.吸入给药:

⏹局部抗炎作用强

⏹药物直接作用于呼吸道,所需剂量较少

⏹全身性不良反应较少

常用吸入型糖皮质激素剂量高低与互换关系

药物

低剂量(ug)

中剂量(ug)

高剂量(ug)

二丙酸倍氯米松

200~500

500~1000

>1000

布地奈德

200~400

400~800

>800

丙酸氟替卡松

100~250

250~500

>500

2.口服给药:

⏹急性发作病情较重的哮喘或重度持续(四级)哮喘

吸入大剂量激素治疗无效的患者

⏹一般使用半衰期较短的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甲泼尼龙

3.静脉用药:

⏹严重急性哮喘发作时,静脉大剂量琥珀酸氢化可的松(400~1500mg/d)或甲泼尼龙(80~500mg/d)

⏹无糖皮质激素依赖倾向者,可在短期(3~5天)内停药

⏹有激素依赖倾向者应延长给药时间,控制哮喘症状后改为口服给药,并逐步减少激素用量

(2)LT调节剂

作用机制:

通过调节LT的生物活性而发挥抗炎作用,同时也具有舒张支气管平滑肌的作用。

半胱氨酰白三烯受体拮抗剂:

●可减轻哮喘症状、改善肺功能、减少哮喘的恶化

●作用不如吸入型糖皮质激素,不能取代糖皮质激素

●本品可减少激素的剂量,提高激素疗效

不良反应通常较轻微,主要是胃肠道症状

(3)其他药物

1.色甘酸钠 

2.抗组胺药物  

3.可能减少口服激素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