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进贾府》教.docx
《《林黛玉进贾府》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林黛玉进贾府》教.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林黛玉进贾府》教
《林黛玉进贾府》教案17
《林黛玉进贾府》
溧阳市竹箦中学洪超
一、导入我们
听《枉凝眉》,让我们走进贾府,认识美若天仙的黛玉和英俊潇洒的宝玉。
二、展示本课教学目标(师读)
[导学]
中国古代小说单元的学习重点是鉴赏古代小说的人物形象和语言。
欣赏中国古代小说,要认识古代封建社会,进而理解人物的思想性格。
要从分析环境入手,看人物命运与思想性格之所以如此的社会原因。
要从分析情节入手,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中国古代小说“明镜照物,妍媸毕露”,欣赏人物形象要既看到“妍”,又看到“媸”,全面把握,准确把握。
要认真揣摩语言,要细细咀嚼品味,提高语言的欣赏能力;要联系语境,想象情景,欣赏语言之美;要领悟小说语言的言外之意,欣赏含蓄之美。
要初步感知作家的风格。
知识目标:
1、了解古典名著《红楼梦》的作者及其故事情节大意
2、体会本文人物出场的特点和重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3、通过文章环境,把握作品的主题
能力目标:
1、训练学生通过揣摩人物语言、动作及细节描写把握人物性格的能力
2、分析形象,培养学生良好的分析习惯和知识迁移地能力
德育目标:
认识封建大家族的腐朽没落,理解贾宝玉追求个性自由反封建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文中重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作品的思想意义。
教学方法:
鉴赏分析法。
课时:
二课时
三、简介作者及《红楼梦》
1、背景
《红楼梦》是产生在我国十八世纪中叶的一部著名长篇小说,当时,中国处在封建社会末期,表现上的“康乾盛世”,不过是封建社会的回光返照。
《红楼梦》透过所谓“康乾盛世”的表象,暴露了封建末世统治阶级的腐朽和丑恶,形象地反映了十八世纪上半期这一历史时代的风貌和特征,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
2、作者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约1715—1763)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
他的先世原是汉人,但很早就入了满洲旗籍。
从他曾祖曹玺开始,祖父曹寅,伯父曹颙、父亲曹頫三代世袭江宁织造的官职。
他的曾祖母做过康熙皇帝的乳母,祖父曹寅做过康熙皇帝的待读,两个女儿入选王妃。
康熙皇帝六次巡南就有四次以江宁织造署为行宫。
由此可见曹家的显赫以及与皇室的密切关系。
曹家还是一个具有文学教养的世家。
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博学能文,写过不少诗词戏曲,也是有名有藏书家。
著名的《全唐诗》就是由他主持刻印的。
这种家庭环境无疑地对曹雪芹的文学素养有直接的影响。
曹雪芹在少年时代经历过一段“棉衣纨裤”“饫甘餍肥”的贵族生活,雍正即位后,展开了一场残酷的清除政敌的斗争。
在皇室内部争夺权力斗争的牵连下,他的父亲曹頫因事获罪免职并被抄家,后又遣回北京,家道从此衰落,到他著书时已过着“蓬牖茅椽,绳床瓦灶”,“举家食粥酒常赊”。
他写《红楼梦》,“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因贫病交困,加之爱子夭折悲伤过度,全书只完成80回即凄惨地与世长辞。
曹雪芹一生经历了曹家由盛而衰的过程,他也由贵公子跌落为“寒士”。
这种天壤之别的生活变化不能不引起他对过去经历的一切作一番痛苦而深刻的回忆,从而产生思想上的矛盾:
一方面,少年时代贵族家庭生活在他身上留下的烙印,使他对本阶级怀有温情的眷念,思想上带有空幻的色彩;另一方面,社会的腐败,统治阶级的丑恶,使他对本阶级的面目有了认识,性格上具有叛逆的特征。
这些都为他写出《红楼梦》这部伟大的作品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曹雪芹谢世后,《红楼梦》已经在他的好友和一批文人中流传,流传中还出现了不同的刻本。
后来清人高鹗依据原文的创作思路续写后四十回,终于使这部名著得以完整。
3、《红楼梦》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是我国古代小说中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
它产生于清代“乾隆”时期。
《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真实而艺术地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没落并走向衰亡的历史趋势。
《红楼梦》前五回的内容和在小说中的作用。
《林黛玉进贾府》选自《红楼梦》第三回,是全书序幕的一个组成部分。
《红楼梦》的序幕由前五回构成,分别从各个不同角度,为全书情节的开展,作了必要的交代。
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各有侧重。
因此,为了学习《林黛玉进贾府》,就有必要对前五回的内容,作一概要的了解。
第一回。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先用“女娲补天”、“木石前盟”两个神话故事作楔子,为塑造贾宝玉的性格和描写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染上一层浪漫主义色彩。
在“女祸补天”的故事中,作者特意描写了一块“无材补天,幻形入世”的顽石。
这便是随贾宝玉一起降生,又为贾宝玉随身佩戴的“通灵宝玉”。
它对贾宝玉的叛逆性格有隐喻作用;一方面暗示他无“补天”之材,是个不符合封建社会要求的蠢物”;另一方面也暗示他与封建主义相对立的思想性格,具有像从天而降的顽石一样的“顽劣”性,脱俗之性。
“木石前盟”主要交代了这块“无材补天”的顽石与绛珠仙草的关系。
说明这顽石在投胎入世之前,曾变为神瑛侍者以甘露灌溉了一棵“绛珠仙草”使其得以久延岁月,后来遂脱去草木之态,幻化人形,修成女体。
在这顽石下世之时,她为酬报灌溉之德,也要同去走一遭,把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
这绛珠仙草便是林黛玉的前身。
正因为有这段姻缘,在林黛玉初见宝玉时才有“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的感觉;贾宝玉也觉得“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
至于“还泪”之说,正与节选部分“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了。
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相照应。
第二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冷子兴演说荣国府
通过“冷子兴游说荣国府”,简要地介绍了贾府中的人物关系,为读者阅读全书开列了一个简明“人物表”。
贾府中上上下下的人物关系,大致可列表图示如下:
见“【附】贾府主要人物关系表”。
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
是介绍小说的典型环境,通过林黛玉的耳闻目睹对贾府做了第一次直接描写。
林黛玉进府的行踪是这一回中介绍贾府人物,描写贾府环境的线索。
第四回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芦僧乱判葫芦案
是展现小说更广阔的社会背景。
通过“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介绍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关系,把贾府置于一个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中来描写,使之更具有典型意义。
同时由于薛蟠的案件自然带出薛宝钗进贾府的情节。
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
是全书的总钢。
通过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利用画册、判词及歌曲的形式,隐喻含蓄地将《红楼梦》众多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发展和结局交代出来。
《红楼梦》只流传下八十回,续写部分对于《红楼梦》中人物的命运,基本上是依据这些隐喻揣摩出来的。
至此,全书的主要人物、环境背景、发展脉络、人物命运基本上交代出来,小说的情节发展便在此基础上展开了。
课题“林黛玉进贾府”是编者根据节选内容拟的。
林黛玉因何进贾府?
原来贾府的老祖宗贾母有两个儿子名贾赦、贾政,一个女儿名贾敏。
贾敏嫁林如海,只有一个独生女便是林黛玉。
林黛玉母亲因病去世,外祖母念及黛玉年幼无人照顾便派人把黛玉接进贾府。
作者把此事安排在第三回,也就是全书的序幕部分,显然是借黛玉进贾府来描写小说的典型环境,让贾府中一些重要人物登场亮相,并为主人公林黛玉和贾宝玉第一次见面作了安排。
因此,认真阅读课文对我们了解《红楼梦》很有意义。
【附】贾府主要人物关系表
宁国府
荣国府
贾演
贾源
贾代化
贾代善(史太君贾母)
贾敷—贾敬
贾赦(邢夫人)—贾政(王夫人)—贾敏(林如海)
贾珍(尤氏)—贾惜春
贾琏(王熙凤)—贾迎春|贾珠(李纨)—贾元春—|贾宝玉—贾探春
林黛玉
贾蓉(秦可卿)
巧姐|贾兰(贾珠子)
(注: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时已不在世的人物有:
贾演,贾代化,贾敷和贾源,贾代善。
括号中的人物是上一个人物的配偶。
)
四、找同学复述故事情节
各同学找出林黛玉进贾府的行踪
宁国府门前——
荣国府门前——进角门——进垂花门——三间厅——贾母正房——见贾母——见三姊妹见王熙凤——
进大舅(邢夫人)住处见贾赦和邢夫人——
进二舅(王夫人)住处见贾政和王夫人——
再回贾母处用晚餐——见宝玉
五、分析贾府的生活环境
1课文展示了贾府这一典型环境,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表现的?
2这里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一、建筑——宏伟的外观,讲究的布局;
处于繁华街市、阜盛人烟之中的贾府建筑,在黛玉的眼中,仅就外观,就突出地感觉到它“大”:
门前蹲着两个大狮子;门是三间兽头大门;正门之上有一匾,匾上书写着五个大字。
“狮子,兽头”是权势的象征。
不难看出,贾府的显显赫权势和高贵地位。
三个“大”字不但表现了贾府建筑的宏伟外观,而且也暗示了贾府显豁高贵的社会地位。
比如贾母的正房大院,就设置了一个垂花门、两边抄手游廊和一个安放着大理石插屏的穿堂做掩映,既庄严肃穆,又表现出豪门贵族气派。
就贾赦住处,虽不似贾母的正房那样,却也有仪门和厢庑游廊。
至于“荣禧堂”的五间大正房,被仪门、耳房、穿堂、甬道簇拥着,更是轩昂壮丽。
二、陈设——高档的家具,别致的陈设;
华贵的陈设。
就“荣禧堂”而言,先以特写镜头详细介绍了堂屋中的匾额,无论是匾的质地花纹,匾上大字的规格,还是匾上的题字与印玺,都显示着主人的社会地位;室内陈设的大紫檀雕螭案、青绿古铜鼎、待漏随朝墨龙大画、楠木交椅、玻璃盒等,都说明了主人的富贵豪华。
就是耳房内的陈设和器物也颇为华贵:
靠背、引枕、条褥,都饰以龙蟒;小几、香盒、酒槲、茗碗乃至痰盒都各具特色。
三、生活——华美的服饰,高贵的生活;
如王熙凤的衣饰打扮“彩绣辉煌”,贾宝玉、王夫人等乃至仆妇下人,“包装”都是很“精良”
四、奴仆——众多的丫鬟和小厮)
穿堂过厅一路行来,婆子、小厮、丫环轮番更换,
给人一种侯门深似海的感觉。
等级森严
(环境反映人物的权势和显赫的地位,又为人物活动展示空间)
六、比较分析主要人物形象
那么,住在这样一个典型环境中的是怎样一群人呢?
我们主要从人物的行动(出场)、肖像、语言三方面对这些人物进行分析,从而看看两人各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
1、王熙凤
王熙凤是一个怎样的人,分析她的性格和她在贾府的地位。
①特别的出场: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然后才见“一群媳妇丫环围拥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
难怪黛玉纳罕,觉得与那些个“敛声屏气,恭肃严整”的人们相比,实在是“放诞无礼”,正说明她在贾府的特殊身份和地位。
通过贾母介绍,更证明了这一点:
“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你管叫他‘凤辣子’就是了”。
“老祖宗”能够用这样戏谑的语言与之谈笑的人实在不多,除了说明她性格泼辣之外,更说明她是深得贾母宠爱的特殊人物。
②对肖像的描绘:
不但具体细腻刻画人物外部特征,而且透露出人物性格特征和精神世界。
特别的服饰:
(珠光宝气)——暗示她的贪婪与俗气,从侧面反映了她内心世界的空虚。
特别的容貌:
“三角眼”“吊梢眉”——“粉面”“丹唇”,表现她美丽的外表下隐藏着刁钻与狡黠的本性。
③见林黛玉时的言行:
“天下真有这样标志的人物”“嫡亲的孙女”“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该打,该打”——(善于奉承,随机应变)。
通过她的言谈举止表现她的感情的变化,反映她的内心世界。
先是恭维(因为黛玉是贾母最疼爱的外孙女儿,不惜恭维到了令人肉麻的地步)“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
”继而拭泪(提到黛玉母亲,想到贾母定会为女儿去世而掉泪,抢先“以巾拭泪”)转悲为喜(因为她见贾母笑了,便匆忙完成这个感情的转变)
④回王夫人话:
充分表现了她果断能干的才能与善于机变逢迎的本领(这正是她赢得欢心,成为掌权人的原因)
小结:
王熙凤是一个精明能干,惯于玩弄权术的人。
为人刁钻狡黠,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
由于对上善于阿谀奉承,因此博得贾母欢心,从而独揽了贾府的大权,成为贾府的实际统治者。
2、林黛玉
你是否喜欢林黛玉,为什么?
:
①文章从三个方面——
众人眼里的黛玉、
熙凤眼里的黛玉、
宝玉眼里的黛玉
描写林黛玉的外貌,搜索有关描写,看看她给人以怎样的感觉?
②、林黛玉投奔外祖母,虽然贾母十分疼爱她,她却总有寄人篱下之感,所以,进贾府后始终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着”,看看文中写了她哪些行为?
由此可看出她有怎样的个性特点?
外貌
众人眼中的黛玉:
年貌虽小,举止不俗,身体面庞虽怯懦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
王熙凤眼里的黛玉:
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
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
宝玉眼中的黛玉:
两弯似蹙非蹙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态
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总结:
外貌娇美,身体瘦弱)
行动,语言
1:
在邢夫人处。
邢夫人“苦留吃过晚饭去”,黛玉婉言拒绝了,她说:
“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去不恭,异口再领,未为不可。
望舅母容谅。
”这一番十分得体的话,既表达了对邢夫人的感激和尊敬,又表现了自己懂礼节、识大体,可以看出林黛玉做事处处留心在意。
在王夫人房里。
王夫人坐在西边下首,见黛玉来了,便往东让。
“黛玉心中料定这是贾政之位。
因见挨炕一溜三张椅子,也搭着半;日的弹墨椅袱,黛玉便向搞上坐了。
王夫人再四携他上炕,他方挨王夫人坐了。
”连坐在什么地方都不肯轻易从事,可见黛玉行事的谨慎小心。
在贾母房中吃晚饭时,“熙凤忙拉了黛玉在左边第一张椅上坐了,黛玉十分推让”,直到贾母说明了理由,“黛玉方告了座,坐了。
”饭后喝茶、漱口之类的事不合家中之事,便“—一改了过来”。
贾母问黛玉读什么书时,黛玉回答是“念了《四书》”,但当宝玉问她念什么书时,她却说“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先说读过书,后说不曾读,是因为她听贾母说“读的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之后,才改口的,不愿张扬,不敢超越其他姐妹。
可见她多思多虑,做事小心谨慎。
拜见贾府各类人物时,所表现的小心谨慎,周到有礼。
)
(总结:
个性特点——细心多虑,自尊自卑行动)
3、贾宝玉
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各同学准备好答案后先自由组合讨论,再班级交流:
①黛玉母亲介绍的宝玉、王夫人口中的宝玉、想像中的宝玉和黛玉见到的宝玉有什么不同?
黛玉母亲介绍的宝玉
黛玉亦常听得母亲说过,二舅母生的有个表兄,乃衔玉而诞,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外祖母又极溺爱,无人敢管。
王夫人口中的宝玉
我有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今日因庙里还愿去了,尚未回来,晚间你看见便知了。
你只以后不要睬他,你这些姊妹都不敢沾惹他的。
你不知道原故:
他与别人不同,自幼因老太太疼爱,原系同姊妹们一处娇养惯了的。
若姊妹们有日不理他,他倒还安静些,纵然他没趣,不过出了二门,背地里拿着他两个小幺(yāo)儿出气,咕唧一会子就完了。
若这一日姊妹们和他多说一句话,他心里一乐,便生出多少事来。
所以嘱咐你别睬他。
他嘴里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只休信他。
”
黛玉心中正疑惑着:
“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bán)懒人物,懵懂顽童?
”——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
黛玉见到的宝玉
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tāo),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
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
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
项上金螭璎珞,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
一时回来,再看已换了冠带:
头上周围一转的短发,都结成小辫,红丝结束,共攒至顶中胎发,总编一根大辫,黑亮如漆,从顶至梢,一串四颗大珠,用金八宝坠角;身上穿着银红撒花半旧大袄,仍旧带着项圈、宝玉、寄名锁、护身符等物;下面半露松花撒花绫裤腿,锦边弹墨袜,厚底大红鞋。
越显得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
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
看其外貌最是极好,却难知其底细。
外人评价不高,是带着世俗的眼光,他母亲的评价是不能理解其行为,黛玉看到的是英俊萧洒多情面善的少年。
)
②如何理解《西江月》词对宝玉的评价?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
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
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
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
寄言纨裤与膏粱:
莫效此儿形状!
《西江月》词。
作者用“后人”的两首《西江月》来表现贾宝玉的性格。
这两首词模拟封建正统派人物的口吻,运用了明贬暗褒的写法,表面上看好像是嘲讽、批判,实际上是在歌颂,既揭示了贾宝玉的叛逆性格,也表达了作者曹雪芹愤世嫉俗的思想感情。
第一首词着重在概括贾宝玉的性格特点。
“不通世务”“怕读文章”是贾宝玉的最主要,也是最可贵的性格,贾宝玉对封建礼教的反抗精神也集中体现在这里。
“不通世务”是说他在结交仕人、应酬官府、遵守礼教等方面一概不通,不符合封建正统派人物的要求;“怕读文章”是说他对封建统治阶级奉为经典的儒家著作,对猎取功名利禄的敲门砖——八股文章毫无兴趣。
这样一个“愚顽”的“蠢物”,自然被封建统治阶级视为大逆不道的人,说他“行为偏僻性乖张”,然而,这正是贾宝玉的可贵之处。
第二首词着重在从批评告诫的角度,正文反作,进一步歌颂贾宝玉的叛逆性格。
贾宝玉既不听从封建统治者对他的要求,去“通世务”“读文章”,也不安于封建统治者规定的本份,既“偏僻”,又“乖张”,所以,在那些人眼中,贾宝玉既“无能”,又“不肖”,而且天下第一。
其实,这正反映了贾宝玉对封建正统思想的不满和反抗精神。
)
③摔玉的细节表现了宝玉的什么个性特点?
整体看宝玉有怎样的特点?
摔玉的情节。
在别人看来是他的“命根子”的通灵宝玉,贾宝玉自己却全不放在心上,只要“发作起痴狂病来”,就“摘下那玉,狠命摔去”。
用王夫人的话说,就是“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
用《西江月》中的词句,就是“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
其实,这也是贾宝玉对封建思想和不平等的不满。
应该说,摔玉的情节也表现了贾宝玉的叛逆性格和平等意识。
整体特点:
英俊潇洒,多情善良,尊重平等,愤世忌俗。
)
④在描写宝黛初见,为什么双方都有似曾相识之感,这样写有何意义?
黛玉和宝玉第一次相见便都有似曾相识的心灵感应,这当然有神瑛侍者以甘露灌溉绛珠仙草的因由。
黛玉言行谨慎,只在心中想道:
“好生奇怪,倒像在哪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
”而宝玉便直言道:
“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这与其说是一见钟情,不如说是精神相应,趣味相投。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
”小说这样写
一是照应前文的“木石前盟”,
二是为以后的爱情作铺垫。
)
④贾母
提问:
贾母在贾府占有什么样的地位?
课文表现了她对黛玉、宝玉什么样的感情?
提示:
贾母史太君是荣国府活着的老祖宗,处于最高地位。
她的话在荣国府内便是“圣旨”,她的喜怒哀乐影响着周围上上下下的人。
她见了黛玉虽是“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但所痛者主要是自己的独女贾敏过早地亡故。
刚刚“大哭”以后,就先是“笑”着戏渡地介绍王熙凤,后又“笑”着责怪、阻止王熙凤说黛玉命苦,正透露了这个老祖宗因为痛失女儿怜及外孙女。
她溺爱宝玉,当宝玉听说黛玉没玉,发作起痴狂病,摘下“通灵宝玉”狠命摔去,她急的搂了宝玉道:
“孽障!
你生气,要打骂人容易,何苦摔那命根子!
”在贾母心中宝玉便是她的命根子,也是贾家的命根子,指望他能高中金榜,振兴祖业,光耀门庭。
贾母对黛玉是怜多于爱;对宝玉是爱多于恼。
由于她年事已高,早将家政交由儿媳王夫人掌管,但她的存在本身仍对荣国府内部事务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结束语:
中国古代的小说非常重视人物第一次出场亮相,通过人物的出场和肖像描写,可以初步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给人难忘的印象。
课文对王熙凤出场亮相的描写,正是选择了适当的场合、适当的时机,写出了她的身份、地位和性格特点,在以后的写作中,我们应该学习这种围绕中心事件运用多种方法介绍人物的写法。
七、小结全文:
1、围绕中心描写:
作品中的人物是围绕黛玉进贾府这一中心事件,通过黛玉的见闻来描写的。
黛玉进府按照封建贵族家庭的礼规,必定要去拜望自己的长辈,同辈姊妹也都要见面,作者选择这个机会使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出场亮相,是行文的必需,也是事理的必然。
2、人物出场,先后适宜,详略得当,虚实兼用。
对王熙凤、贾宝玉等主要人物详写,对贾母、邢夫人、王夫人、李纨和贾氏三姊妹则略写;对贾母、王熙凤等出场人物是实写,而对贾政、贾赦等未出场的人物则属于虚写;对贾宝玉、王熙凤等是单独写,而对邢夫人、王夫人、李纨、迎春、惜春等只作集体介绍。
这样描写不但笔法变化多姿,而且在众多人物中可使描写重点突出。
3、人物描写与环境描写交叉进行,配合自然,相得益彰。
宝黛初会便都感到似曾相识、息息相通。
黛玉一见到宝玉就感到:
“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
”宝玉看了黛玉也觉得“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
”两人初会就产生了一种互相熟识的心灵感应。
作者这样写,一方面是来自第一回神瑛侍者和绛珠仙草的故事,给两人的关系蒙上一层浪漫主义色彩;而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这初会时的心灵感应,表现两人感情上为默契,为后来两人爱情的发展张本。
在初会时,宝黛虽然感情相通,想法相似,但表现却不一样,黛玉见宝玉是一“惊”,而宝玉见黛玉是一“笑”,一存于中,一发于外。
这不同的表现来源于他们不同的地位所产生的不同心理。
黛玉是听惯了别人对宝玉的评论:
惫懒、懵懂、顽劣……可是今日一见并非如此,自然“便吃一大惊”;再说黛玉初到贾府步步都要留心,所以虽然一“惊”,但只是“心下想”,不敢轻易说出口来。
而宝玉则不同,在贾府中他是娇纵惯了的,所以直言不讳,即使贾母说他“又是胡说”,他毫不在乎,仍然说下去。
八、布置作业:
写一个人,安排适当的场合让人物出场亮相,通过肖像描写初步展现人物的身份地位和性格特点。
(可以写我的老师、同学、亲属、邻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