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学复习参考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006785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3.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经济学复习参考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国际经济学复习参考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国际经济学复习参考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国际经济学复习参考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国际经济学复习参考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际经济学复习参考答案.docx

《国际经济学复习参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经济学复习参考答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际经济学复习参考答案.docx

国际经济学复习参考答案

国际经济学复习大纲(知识点)

一、名词解释及判断题(知识点,了解即可)

1、提供曲线:

由马歇尔和艾奇沃斯提出,它是相互需求曲线,表明一个国家为了进口一定量的商品,必须向其他国家出口一定量的商品,因此提供曲线即对应某一进口量愿意提供的出口量的轨迹。

两个国家的提供曲线的交汇点所决定的价格,就是国际商品交换价格(交换比率)。

2、汇率的贴水与升水:

在国际汇率市场中,一般用升水、贴水和平价来表示远期汇率与即期汇率的差额。

升水意味着远期汇率比即期的高,贴水则反之。

3、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是资本与劳动力结合而形成的一种新的生产要素。

凯能(P·B·Kenen)认为,应把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同等看待。

人们通过对劳动力进行投资如进行教育、职业培训、保健等,可以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从而对一国参加国际分工的比较优势产生作用与影响。

4、荷兰病:

是指一国特别是指中小国家经济的某一初级产品部门异常繁荣而导致其他部门的衰落的现象。

20世纪60年代,已是制成品出口主要国家的荷兰发现大量天然气,荷兰政府大力发展天然气业,出口剧增,国际收支出现顺差,经济显现繁荣景象。

可是,蓬勃发展的天然气业却严重打击了荷兰的农业和其他工业部门,削弱了出口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到20世纪70年代,荷兰遭受到通货膨胀上升、制成品出口下降、收入增长率降低、失业率增加的困扰,这种资源产业在“繁荣”时期价格膨胀是以牺牲其他行业为代价的现象,国际上称之为“荷兰病”。

5、幼稚产业:

李斯特认为,创造财富的能力(即生产力)比财富本身更为重要,。

自由贸易固然可以使落后国家获得物质形式上的贸易利得,但他认为必须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促进本国产业的发展,只有本国工业发展成熟,生产力大大增长后,国民才会享受到比国外更为廉价的工业产品。

这些工业就是被称为幼稚产业。

6、贸易转移:

关税同盟的经济效应集中在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两个方面。

贸易转移是指产品从过去进口自较低生产成本国转向从较高成本国进口的过程和现象,这是在一体化过程中应予以注意的情况。

7、进口配额:

一国政府在一定时期内,对于某些商品的进口数量或金额采取措施,加以直接的限制。

8、比较利益:

大卫·李嘉图指出,决定国际贸易的基础是比较利益而非绝对利益。

国际分工中若一国在生产任何产品时成本均低于另一国,此时两个国家间进行贸易的可能性依然存在,一国应专门生产和出口那些该国能以相对低的成本生产的商品,并进口那些自己生产成本相对高的商品,通过自由交换均可获利。

9、汇率的间接标价法:

直接标价法是以一定单位的本币为标准,用一定外币来表示其价格,简言之,本币不动外币动。

10、贸易的无差异曲线:

无差异曲线是一条表示线上所有各点两种物品不同数量组合给消费者带来的满足程度相同的线。

贸易的无差异曲线无非是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消费者可享受来自国内外通过贸易而来的商品,其不同数量的组合给消费者带来满足程度相同的线。

11、出口的贫困增长:

是某些特定发展中国家发生的情况,它的含义为:

当一国由于某种原因(一般总是单一要素供给的极大增长)使传统出口商品的出口规模极大增长,其结果是不仅导致该国贸易条件的严重恶化,而且还导致该国国民福利水平绝对下降。

12、产业内贸易发生的原因:

产业内贸易理论用国际贸易产品的异质性或差别性、需求偏好的相似性和多样性、专业化分工和规模收益递增等概念来解释同一产业部门内部同种类产品的国际贸易问题。

13、比较利益的分解:

设想一国从封闭经济转为开放,最先变化的是价格因素,然后分工才逐渐跟上。

所以整个参与国际贸易获利的过程,就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先是价格(表现为Tb线同Tw线之间斜率的变化),然后才是生产点移动。

可以相应地将参与国际贸易所带来的福利增量变化分解为两部分,并将由价格和分工所各自引发的福利增量分别定义。

比较利益分为得自贸易的利益,以及得自分工的利益。

14、大国和小国关税作用的区别:

大国与小国关税唯一的区别是一个福利损失的存在,其收益者是政府。

大国和小国的关键区别在于能否对产品进行影响,即有无产品的定价权或影响价格的能力。

解释:

(1)大国征收关税后,国内进口量下降的结果直接导致国际需求的下降,该商品的世界市场价格Pw下跌至Pw*水平。

因此,e是由于大国征收关税使得外国商品不得不降低出口价格所造成的,通常把它看作是外国出口商承担了本国部分的进口关税。

(2)世界市场价格下跌,国内关税后价格PT为何不相应下跌?

关税保护是为了限制进口至某一指定量,若因为国际价格下跌而下降国内价格,进口量必须增加,关税的作用就失效了。

所以大国宁愿多收关税,也不会降低国内价格。

15、配额与关税的作用:

图表45

*注意配额与关税的差异(Q3Q4为配额)

1.配额是数量限制,因此施行配额时,价格将发生变化(因为在由数量与价格坐标围成的图形中,数量不能变,只能价格变动了);关税是价格限制,因此施行关税时,进口数量将发生变化;

2.关税获利部分(阴影部分面积)在施行配额之时仍未消失,只是由政府转向配额获得者手中(低价进口卖高价),因此在其分配过程中会出现寻租(数额?

)。

3.因为配额是直接对数量进行限制,所以是极端的市场取代行为,但数量控制效果明确,保护作用强。

4.若遭遇需求冲击(需求曲线由D移动至D’),配额与关税的不同结果。

16、需求偏好相似理论:

产品的差别性只是为产业内贸易的发生准备了可能性条件,而产业内贸易的内在动力来自于不同国家的需求结构的多样性和相似性。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工业制成品贸易问题取决于它们需求结构的重叠程度,因为富国也有穷人而穷国也有富人。

这种需求结构的重叠程度决定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工业制成品贸易的流量和规模。

因此,林德尔的需求偏好相似理论又被称为重叠需求理论(TheOverlappingDemandTheory)。

二、结合图形分析

1、相互需求方程式图形分析:

背景:

穆勒完全赞成李嘉图的比较利益论,但与李嘉图强调供给不同,他非常重视需求对于国际贸易的作用,他认为贸易获利多少关键在于消费者的需求。

因此他是国际贸易理论中的“需求派”。

图示

图表26

A国:

愿意交换区为蓝色部分

B国:

愿意交换区为黄色部分

两国重合部分,为交换成立的区域,绿色部分

Pa线为A国国内交换比率

Pb线为B国国内交换比率

结论(利益分配)

1.均衡贸易条件,由相互需求强度决定,且双方正好吸收对方的出口(2×2);或称“相互需求恒等式”,即一国产品在同另一国相互交换时,其价值水平必须使本国的出口总值正好能够用以支付它的进口总值。

(实际上就是说,P进口·Q进口=P出口·Q出口,并且P由Q决定。

2.外国对本国需求强度大于本国对外国需求强度(这就是相互需求强度的定义),则外国的相互需求强度较大,贸易条件Pw越接近外国价格比率,本国从国际贸易中获利越多。

(可结合获利在图上表示)

评价:

穆勒摆脱了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仅从供给角度研究国际贸易问题的传统格局,把对需求的研究纳入的研究框架,弥补了斯密和李嘉图的不足,发展了国际贸易理论,但却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未能对供给因素予以同等的重视。

(穆勒的理论偏重需求,是需求学派,是学术界从供给开始转向需求的开始)。

2、小国关税局部均衡图形分析:

答:

(1)、关税是进出口商品在经过一个国家的关境时,由海关代表国家向进出口商征收的一种赋税。

关税有各种形式,如从价税、从量税以及具有针对性的惩罚性关税,如反倾销税。

(2)、小关税的局均衡的图析(参见大纲P356,字母与下图略有不同):

国贸中的小国指该国在市场中只是价格的接受者而非决定者。

小关税析的重点是征税后对该国福利的影响。

图中,Pe与Qe是封闭条件下的均衡价格和生产、消费量。

Pw、Pt是自由贸易条件下和征收关税后的价格,Q1Q2为自由贸易下的进口量,Q3Q4为征收进口关税后的进口量。

小国进口关税的几种经济效应与福利分析。

(3)、图中保护效应为Q1Q3,是保护下国内生产的增长,效应大小取决于供给弹性的大小;Q2Q4是消费效应,是价格上升、需求下降的结果;贸易效应是保护、消费效应之和;税收效应为户。

PwPtQ3Q4,即ACFE'',是政府的关税收入;国际收支效应为进口下降引起的对外支付降低,等于QlQ3+Q2Q4)OPw。

福利变化为:

生产者剩余增加PwPtAB,总量为OPtA,消费者剩余下降PwPtE''E'为OPtE'。

损失的消费者剩余中,PwPtAB为生产者获得,Q3Q4PwPt为政府税收,尚有ABC和FE''为净损失,是保护国内生产与市场限制进口的生产和消费代价。

3、出口的贫困增长图形分析:

答:

(1)、出口的贫困增长是指由于出口导致的贸易条件恶化严重,以致于福利出现净的负增长的情况。

(2)、出口的贫困增长模型如图所示:

在初期,生产在A点,消费在C点;出口增长后,由于国际价格线的变化,形成了出口在A′点,而消费在C′点,由于效用无差异曲线Ⅱ比Ⅰ更靠近原点,因此C′点的福利水平低于C点,这就是出口的贫困增长。

(3)、出口的贫困增长取决于以下条件:

1)出口国是发展中国家且为单一经济

2)产品为初级产品或劳动密集型,且出口占据世界销售的很大份额;

3)该国的任何出口增长都会导致世界市场价格的波动;

4)该产品弹性小,不会因几个变化而促成销量的增加;

5)国民经济的发展高度依赖该种产品的出口,以致国际价格的下降需要靠更大的出口量去弥补。

4、出口贫困增长的政策含义及评价:

1)发展中国家在通过出口发展经济时,应适时进行产业结构的升级,以避免出口的贫困增长;

2)出口贫困增长只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可能情况,不是一种普遍现象,大多存在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而非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三、论述与简答

1、资本国际流动的原因:

答:

引起国际资本流动的原因很多,有根本性的、一般性的、政治的、经济的,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利润的驱动:

资本在不同国家间收益率的差异是促使资本跨国流动的根本原因,资本一般总是从收益低向收益高的地方流动。

(2)由于汇率变动产生资本在国家之间流动以及国际收支造成资本国际流动。

(3)由于各种风险因素或规避风险而造成资本国际流动,如汇率风险、市场风险等;在风险一定的情况下,资本将流向收益率高的地方,在收益率既定的情况下,资本则流向风险较小的地方,因此风险与收益大多呈正向运动。

(4)由于其他因素造成的资本国际流动,如投机、规避贸易保护、国际分工等因素。

2、H-O模型与李嘉图理论的异同点:

答:

(一)、H-O模型

1、基本假设前提有:

1)两个国家(A和B),两种要素(劳动与资本),两种产品(X和Y);

2)两国在生产同一产品时,方法相同,技术水平一样,投入系数相同,即具有同样的生产函数

3)商品、要素市场属于完全竞争市场,要素在一国内可以完全流动,在国际完全不流动

4)两个国家中一个国家是资本存量相对丰富的国家,因而利息率相对较低,另一个是劳动存量相对丰富的国家,因而工资率较低

5)影响贸易的其他因素,如运输、需求、贸易壁垒等被排除

2、模型的基本论点

1)每个国家以自己相对丰富的生产要素从事商品的专业化生产和国际交换,就会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在国际贸易体系中,一国出口的总是那些以自己相对丰富的要素生产的产品,而进口的则总是那些需要用本国相对稀缺的要素生产地产品

2)如果两个国家生产要素存量的比例不同,即使两个国家相同生产要素的生产率完全一样,也会产生生产成本的差异,从而使两国发生商品流动,即贸易关系

3)国际贸易的结果是使各贸易参与国之间的要素报酬差异缩小,出现要素价格均等化的趋势

3、基本逻辑:

相同种类产品的绝对价格差是国际贸易的直接基础,价格绝对差是由成本差决定的,成本差是由要素的价格差决定的,要素价格的差异是由要素存量比率不同决定的,要素存量比率的差异是由要素供求决定的,而要素的供给则是由要素禀赋决定的。

因此,要素供给的禀赋不同造成了国际贸易的产生。

4、模型的图形表示

(此处略)

5、评价:

从一国基本经济资源优势解释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从实际优势出发决定贸易模式(产品结构、地理格局),从贸易对经济的影响分析是理论有益的方面;但禀赋并非贸易发生的充分条件,同时该理论比较强调静态结果,排除了技术进步的因素以及许多实际存在的情况,影响了理论的广泛适用性,另外对于需求因素并未给予充分的重视。

(二)李嘉图的比较利益说:

1、模型的基本假设:

1)世界由两个国家构成,两个国家都生产两种产品

2)两国均实行自由贸易政策,无任何贸易限制

3)要素(这里主要是劳动)在一国内自由流动,在两国之间不能流动

4)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即劳动时间决定价值(隐含着用一种要素进行生产)

5)交易双方生产成本不变,无规模收益,不考虑运输、保险等价值

6)收入分配不受贸易的影响

2、模型的基本内容

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

3、模型的数学证明

封闭状态贸易状态

国别

X产品

Y产品

劳动

产量

劳动

产量

A国

6

1

4

1

B国

1

1

2

1

W

7

2

5

2

国别

X产品

Y产品

劳动

产量

劳动

产量

A国

0

0

10

2.5

B国

3

3

0

0

W

3

3

10

2.5

4、模型的几何证明

此处略。

5、对模型的评价:

1、从国际贸易实际出发的评价

1)比较利益说揭示了国际贸易因比较利益而发生并具有互利性,证明了各国通过出口相对成本较低的产品,进口相对成本较高的产品就可以实现贸易互利,这是该学说的主要贡献。

2)假设前提过于苛刻,不符合国际贸易的实际情况

3)按照该学说,比较利益相差越大则贸易发生的可能性越大,与今天的国际贸易实践不符

4)按照该学说,由于贸易使参与贸易国都能获利,各参与国都应该积极实行自由贸易而非保护主义,这与贸易实际不符

2、从劳动价值论出发的评价

1)该理论中出现了同一商品国内价值与国际价值的差异和交换比率的不同,这违背了李嘉图自己坚持的劳动价值论

2)该理论并没有从根本上揭示贸易发生的原因。

比较利益说暗含一层意思,即越落后的国家参与国际贸易,越能从中受益。

这实际没有看到国际贸易具有的不等价交换和价值的流向,难于被相对落后的国家所接受。

(三)H-O模型同比较利益学说的异同点;

从基本层面看,H-O模型是建立在相对优势基础上的,要素流动假设也基本一致,但H-O模型认为一种要素(劳动)无法进行生产,至少也应为两种,国内国际贸易均为不同区域间的商品贸易,本质上是相同的,交换的原则也是相同的。

李嘉图则认为,国内等量劳动相交换的原则不能应用于国际贸易,李嘉图认为劳动生产率差异是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

H-O模型则将劳动生产率一致作为自己分析的出发点。

3、国际收支调节理论中的货币法:

答:

(1)、公式推导:

货币供给=国际储备+国内信贷

→国际储备(BOP)=货币供给-国内信贷

(2)、调整方式:

可以通过调整货币供给(出售储备)和控制信贷发行来调节国际收支。

(3)、评价:

以前的方法只涉及经常项目交易,而20世纪60年代后,随着国际资本流动性日益增强,资本金融项目在国际收支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货币法用储备资产表示BOP,实际上包括了经常项目与资本金融项目,因此全面反映了国际收支。

4、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其作用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946年3月正式成立。

其宗旨为就国际货币问题进行合作、促进国际贸易平衡发展、提高就业、增加收入、避免竞争性贬值,向成员国提供所需要的临时性贷款、设法消除国际收支的严重失衡等等。

其主要职能是通过提供贷款帮助成员国调整国际收支失衡。

另外,还有指导国际金融秩序,提供金融咨询服务,等等。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最高决策机构是董事会,日常工作由执行董事会负责。

5、影响关税同盟经济效果的因素和条件:

关税同盟是指结成同盟的成员国之间降低甚至免除彼此的关税,而对外采取贸易保护措施,即“对内自由,对外保护”。

关税同盟在扩大区域内贸易的同时,也减少了区域内国家与区域外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

关税同盟的经济效应集中在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两个方面。

贸易创造是指产品从生产成本较高的国内生产转向较低成本的关税同盟中贸易对象国生产,本国从贸易对象国进口的一种过程和现象,贸易创造对于经济发展有积极的促进意义。

贸易转移是指产品从过去进口自较低生产成本国转向从较高成本国进口的过程和现象,这是在一体化过程中应予以注意的情况。

关税同盟的成员国通过参加同盟是否利益更大,取决于若干条件,例如:

关税同盟成员国于外部世界国家生产成本相差小则利益大;结成关税同盟前,成员间关税高,则结成关税同盟利益大;同盟成员与非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壁垒低,则贸易创造多;关税同盟成员数目多,则低成本成员国存在的可能性大,故贸易创造的机会多;关税同盟成员国间竞争性大于互补性,则结成关税同盟的利益大;地理位置近、运输方便则利益大;结成关税同盟前贸易量大、关系密切则贸易创造大,等等。

6、H-O理论主要内容及评价

(见题2)

7、推导两缺口模型并分析其理论与实践意义

答:

两缺口模型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提出来的。

从理论上说明发展中国家利用外资来弥补国内资金短缺的必要性。

(1)缺口的概念。

在宏观经济学中,S=I即储蓄能够顺利地转化为投资,是经济增长的基本条件,但当国内资源不足以支持理想的增长速度时,出现了缺口,引进外部资源弥补这些缺口便成为必要。

(2)两缺口模型。

该模型主要考虑的是储蓄与外汇缺口。

从国民经济的基本恒等式总收入等于总供给可以得出:

总供给Y=C+S+T+M总需求Y=C+I+G+X

若T=G,则有:

S+M=I+X或I-S=M-X

上式左边I-S是投资与储蓄差额,为储蓄缺口;右边M-X是进口与出口的差额,是外汇缺口。

(3)由于投资、储备、进口和出口都是独立可变的,这两个缺口不一定能平衡。

为使其达到平衡,可以有两种调节方法。

①不利用外资的方法。

当国内储蓄缺口大于外汇缺口时,就必须压缩投资或增加储蓄;当外汇缺口大于储蓄缺口时就必须减少进口或增加出口。

按这种方法,除非有可能增加储备和出口,否则,经济增长速度就会减缓。

②在缺口以外寻找资金,即利用外部资源。

例如,利用外资进口机器设备,一方面,这项进口暂时不用出口来抵付;另一方面,这项投资品又不需要国内的储蓄来弥补。

可见,利用外资可以同时弥补两个缺口,既可以满足投资需要,又可以减轻支付进口费用的压力,从而保证经济的增长。

(4)模型强调了发展中国家利用外部资源的必要性,它可以提高一国出口能力,使得高收入高储蓄的良性循环出现,更加合理地配置资源。

国内的经济结构需要进行调整以适应引进外部资源的要求,同时应该发挥政府在调控经济活动中的作用。

积极引进外部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8、贸易乘数的政策含义

答:

在开放条件下,对外贸易的增长可以使国民收入成倍增加,贸易乘数探讨对外贸易与国民收入和就业之间的关系,描述了开放经济体系内部出口促进经济增长的动态过程。

从总需求角度有Y=C+I+G+X从总供给角度有Y=C+S+T+M

令T=G,变换:

C+I+X=C+S+MI+X=S+M

设dI为投资增量,dX为出口增量,dS为储蓄增量,dM为进口增量,

则有dI+dX=dS+dM变形后dI+dX=(dS/dY+dM/dY)dY

整理dY=(dI+dX)×[1/(dS/dY+dM/dY)]

若令dS=dI=0则有dY=dX×[l/(dM/dY)]

即:

贸易乘数是边际储蓄倾向与边际进口倾向之和的倒数。

从以上分析中还可以发现,在出口增加时,边际储蓄倾向和边际进口倾向越小,国民收入最终增加的倍数就越大;反之则越小。

在现实中,边际储蓄倾向和边际进口倾向之和总小于1,即出口扩大所增加的收入中总会有一部分用于购买本国产品,这样便可循环往复地连续推动国民收入和就业量一轮一轮地增加。

9、李嘉图理论的基本内容

(见题2)

10、H-O模型的基本内容

(见题2)

11、国际技术转移的动因

答:

技术是指用于产品生产的程序、方法,是科学理论的物质表现。

技术的国际转移是指这些方法、程序等系统知识的转移,不包括含有技术的物质内容的转移。

技术转移的原因在于技术对于经济的促进作用和带给企业的经济收益,同时能够使产业结构发生变化,以及在国际市场中竞争力的提高。

12、国际贸易中产品周期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

(l)、国际贸易产品生命周期学说的提出与假定前提。

产品生命周期是市场营销的概念,指的是产品要经历投入、成长、成熟和衰退等时期,国际贸易的产品生命周期,是将周期理论与国际贸易理论结合起来,使比较利益从静态发展成为动态。

(2)、国际贸易产品生命周期学说的基本内容。

产品生命周期的四阶段理论。

第一阶段,美国创新,并对该产品有生产和市场的垄断。

第二阶段,外国开始模仿,美国产品竞争力下降。

第三阶段,外国模仿者开始向第三国出口,美国出口大幅度下降。

第四阶段,外国产品进入美国市场,美国开始从出口国转变为进口国。

商品在美国完成周期,而在模仿国开始其周期。

该过程像接力棒传递过程一样。

(3)国际贸易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图形说明。

图3—7中,上部为创新国,下部为模仿国。

(4)国际贸易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动态意义。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考察了当周期发生变化时,比较利益是怎样从一个国家转移到另一个国家,这样使得比较利益学说、H—O模型动态化,对于相对落后国家在国际分工中确定自己的地位和参与格局具有指导性意义,并且决定在发展过程中应该如何进行生产结构的升级、改造。

(5)评价。

生命周期理论使得比较利益、H—O模型以静态发展为动态,把管理、科技、外部经济因素等引入贸易模型,比传统理论进了一步。

但由于经济生活中存在着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各国面临的产业发展方向和环境不同,故生命周期的循环并不是国际贸易普遍的、必然的现象。

而且在这种动态中创新与模仿者的地位有某种程度的固定(如美国常常被认为是创新者)。

13、论述出口的贫困增长

(见2-3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院校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