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规范的粗苯安全技术说明书.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99724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42.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规范的粗苯安全技术说明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最规范的粗苯安全技术说明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最规范的粗苯安全技术说明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最规范的粗苯安全技术说明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最规范的粗苯安全技术说明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规范的粗苯安全技术说明书.docx

《最规范的粗苯安全技术说明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规范的粗苯安全技术说明书.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规范的粗苯安全技术说明书.docx

最规范的粗苯安全技术说明书

粗苯说明书编号:

A01生效日期:

2016年1月2日xx

最初编制日期:

2009年10月2日第1次修订日期:

2012年6月1日

粗苯安全技术说明书

第一部分化学品及企业标识

化学品中文名称:

粗苯

化学品英文名称:

CrudeBenzene

企业名称:

XX

地址:

邮编:

电子地址:

联系:

(010)88888888

传真:

(010)99999999

企业应急:

(010)66666666

产品推荐用途:

主要用作溶剂及合成苯的衍生物,如香料、染料、塑料、医药、炸药、橡胶等。

产品限制用途:

不可不经精制加工而直接代替苯、甲苯或二甲苯作溶剂用。

第二部分危险性概述

物理化学危险:

易燃,遇明火、高热可能引起燃烧爆炸。

与氧化剂能发生强烈反应。

流速过快,容易产生和积聚静电。

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火源会着火回燃。

健康危害:

吞咽可能造成胃肠道刺激和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产生恶心、头痛、头晕、兴奋等,严重的可造成昏迷和死亡。

吸入其蒸汽可产生呼吸道刺激,造成化学性肺炎等,还可产生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伴有类似与食入的症状,高浓度吸入时可造成障碍性贫血和骨髓损伤。

皮肤直接接触可引起红斑和水疱等,长期或反复接触可产生干燥鳞屑性皮炎和继发感染。

眼睛接触可造成严重刺激。

长期接触还可造成不良的生殖效应,造成胎儿发育畸形或迟缓。

具有较强的致癌性。

环境危害:

该物质对环境有危害,应特别注意对水体的污染。

GHS危险性类别:

根据《化学品分类和危险性公示通则》(GB13690-2009)及化学品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规系列标准,该产品属于易燃液体-2,皮肤腐蚀/刺激-2,严重眼睛损伤/眼睛刺激性-2A,生殖细胞突变性-2,致癌性-1A,生殖毒性-2,特异性靶器官系统毒性一次接触-1,特异性靶器官系统毒性反复接触-1,对水环境的危害-急性2,对水环境的危害-慢性2,急性毒性-吸入-4。

标签要素:

象形图

警示词:

危险

危险信息:

高度易燃液体和蒸气;引起皮肤刺激;引起严重眼睛刺激;怀疑可致遗传性缺陷;可致癌;怀疑损害生育力或胎儿;一次接触致器官损害;长期或反复接触可致器官损害;对水生生物有毒;对水生生物有毒并且有长期持续影响;吸入有害;

防说明:

预防措施:

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

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密闭操作,全面通风。

按要求使用个体防护装备。

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

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

采取防静电措施,容器和接收设备必须接地和跨接。

防止蒸气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

避免与氧化剂、压力气体、自燃物质、遇水燃烧物品、腐蚀性物品接触。

工作场所不得进食、饮水。

事故响应:

如发生火灾,可用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灭火。

如发生泄漏,采用惰性材料吸附或构筑围堤、挖沟收容。

皮肤接触:

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

眼睛接触:

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

就医。

吸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就医。

食入:

饮足量温水,催吐。

立即就医。

安全储存:

贮存于阴凉、通风库房,远离火种、热源。

保持容器密封。

应与氧化剂、压力气体、自燃物质、遇水燃烧物品、腐蚀性物品分开,切忌混储。

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设施。

废弃处置:

参阅国家和地方有关法规,建议用控制焚烧法处置。

第三部分成分/组成信息

物质□混合物√

危险组分

浓度,%

CASNo.

55-70

71-43-2

甲苯

12-22

108-88-3

二甲苯

2.4-3.8

95-47-6

第四部分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

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

眼睛接触:

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

就医。

吸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吸呼困难时给输氧;如呼吸及心跳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心脏按摩术;就医。

食入:

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

接触该化学品的主要症状和对健康的影响:

——吸入:

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轻者为头痛、眩晕、乏力、嗜睡和轻度意识等,重者出现昏迷和癫痫样抽搐。

——皮肤接触:

引起局部脱脂和皮炎。

——眼睛接触:

最初表现为眼前黑影、飞雪感、闪光感、视物模糊,眼球疼痛、羞明、幻视等,重者视力急剧下降,甚至失明。

视神经萎缩,引起代性酸中毒。

——食入:

重者出现昏迷和癫痫样抽搐,中枢神经严重损害,呼吸衰弱,死亡。

少数严重口服中毒者在急性期或恢复期可有锥体外系损害或帕金森综合症的表现。

对施救者的忠告:

如发生上述危害,施救者应按上述急救措施对患者进行急救,并及时就医,遵医嘱。

进入事故现场应佩戴携气式呼吸器。

救护者自己必须进行防护,严禁在未无任何防护措施的情况下冒险抢救,目的是防止事故扩大,增加救援难度,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对医生的特别提示:

急性中毒可给予葡萄糖醛酸,注意防治脑水肿,心搏未停者忌用肾上腺素;亚急性中毒,脱离接触,对症处理。

有再生障碍性贫血者,可给予少量多次输血及糖皮质激素治疗。

及时的医疗护理和特殊的治疗:

无资料

第五部分消防措施

灭火方法及灭火剂:

可用泡沫、二氧化碳、干粉、砂土扑救。

消防人员应身穿防火防毒服,从上风向进入火场,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如有液体流淌时,应筑堤拦截漂散流淌的易燃液体或挖沟导流。

小面积(一般50m2以)火灾,一般可用雾状水扑灭;也可以用砂土压盖;用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灭火一般更有效。

大面积火灾,用水灭火无效。

可用泡沫、二氧化碳、干粉、砂土扑救;最好用泡沫扑救,用干粉扑救时,灭火效果要视燃烧面积大小和燃烧条件而定,也需用水冷罐壁,降低燃烧强度。

如果管道阀门已损坏或是贮罐泄漏,应迅速准备好堵漏材料,然后先用泡沫、干粉、二氧化碳或雾状水等扑灭地上的流淌火焰,为堵漏扫清障碍,其次再扑灭泄漏口的火焰,并迅速采取堵漏措施。

一次堵漏失败,可连续堵几次,只要用泡沫覆盖地面,并堵住液体流淌和控制好周围着火源,不必点燃泄漏口的液体,但应用水冷却罐体。

特别危险性:

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极易燃烧爆炸。

与氧化剂能发生强烈反应。

易产生和聚集静电,有燃烧爆炸危险。

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火源会着火回燃。

有害燃烧产物:

一氧化碳。

特别要注意,处在火场中的容器若已变色或从安全泄压装置中产生声音,必须马上撤离。

特别灭火方法:

使用细水喷洒或用喷雾来控制火灾蔓延,并为邻近的建筑物或容器降温。

保护消防人员的防护装备:

消防人员应佩戴正压自给式呼吸器(全面罩)穿全身防火防毒服,在上风向灭火。

第六部分泄漏应急处理

作业人员防护措施、防护装备和应急处置程序: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

切断火源。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毒服。

尽可能切断泄漏源。

防止流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

环境保护措施:

防止粗苯通过下水道、通风系统和密闭性空间扩散。

泄漏化学品的收容、清除方法及所使用的处置材料:

小量泄露:

尽可能将溢漏液收集在密闭容器,用砂土、活性碳或其它惰性材料吸收残液,也可以用不燃性分散剂制成的乳液刷洗,洗液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

大量泄露:

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

用泡沫覆盖,降低蒸气灾害。

喷雾状水冷却和稀释蒸气、保护现场人员。

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所处理。

器材:

沙土,泡沫,塑料器皿,专用防爆泵,过滤式防毒面罩,空气呼吸器及防静电服。

防止发生次生危害的预防措施:

切断一切火源,使用防爆设备和不产生火花的工具,防止污染大气和水体。

第七部分操作处置与储存

操作处置:

密闭操作,加强通风。

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穿防毒物渗透工作服,戴橡胶耐油手套。

远离热源、火花、明火、热表面,工作场所严禁吸烟。

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

防止蒸气泄露到工作场所空气中。

避免与氧化剂接触。

灌装时应注意流速(不超过5m/s),且有接地装置,防止静电积聚。

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露应急处理设备。

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

每天不少于两次对各储罐进行巡检,并做好记录,发现跑、冒、滴、漏等隐患要及时联系处理,重大隐患要及时上报。

储存:

储存于阴凉、通风库房。

粗苯装置区和罐区应无杂草、无易燃物品等杂物,地面无油污,保持装置区和罐区清洁。

远离热源、火花、明火、热表面。

仓温不宜超过30℃(露天储槽应有喷淋降温设施)保持容器密封。

应与氧化剂、压力气体、自燃物质、遇水燃烧物品、腐蚀性物品分开存放,切忌混储。

采用防爆电器、通风、照明、通讯、检测报警等设备。

禁止使用易生产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

储区应备有泄露应急处理设备和合适的收容材料。

第八部分接触控制和个体防护

职业接触限值:

MAC:

10mg/m3(皮,G1);PC-TWA:

6mg/m3;来源:

GBZ2.1-2007。

监测方法: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方法:

GB/T160.42——溶剂解析-气相色谱法、热解析-气相色谱法、无泵型采样-气相色谱法。

生物限值:

尿中S-苯巯基尿酸:

25μg/g(肌酐)

尿中t,t-黏糠酸:

500μg/g(肌酐)

来源:

ACGIH(2009)

监测方法:

ACGIH——尿中t,t-黏糠酸——高效液相色谱法;尿中S-苯巯基尿酸——气相色谱/质谱法。

工程控制方法:

密闭操作,防止蒸气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

加强通风,保持空气中的浓度低于职业接触限值。

设置自动报警装置和事故通风设施。

设置应急撤离通道和必要的泻险区。

设置红色区域警示线、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并设置通讯报警系统。

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

呼吸系统防护:

可能接触其蒸气时,建议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应该佩戴空气呼吸器或氧气呼吸器。

手防护:

带橡胶耐油手套。

眼睛防护:

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皮肤和身体防护:

穿防静电、防毒物渗透工作服。

特殊防护措施:

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前避免饮用酒精性饮料,工作后,进行就业前和定期的体检。

第九部分理化特性

外观与性状:

浅黄透明液体

气味:

有强烈芳香味

pH值:

无意义

熔点/凝固点(℃):

5.5(熔点)

沸点、初沸点和沸程(℃):

80.1(沸点),75-180(沸程)

闪点(℃):

-11(闭杯)

爆炸上限%(V/V):

8.0

爆炸下限%(V/V):

1.2

蒸气压(kPa):

13.33/26.1℃

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

2.77

相对密度(水=1):

0.88

溶解性:

微溶于水、可与醇、醚、丙酮、二硫化碳、四氯化碳、乙酸等混溶。

辛醇/水分配系数:

2.15

自燃温度(℃):

560

分解温度(℃):

无资料

气味阈值:

4.9mg/m3

蒸发速率:

5.1[乙酸(正)丁酯=1]

易燃性:

易燃

临界温度(℃):

289.5

临界压力(MPa):

4.92

第十部分稳定性和反应性

稳定性:

在常温常压条件下稳定。

危险反应:

与氧化剂发生剧烈反应。

应避免的条件:

明火、高热、静电、碰撞。

不相容的物质:

氧化剂、压力气体、自燃物质、遇水燃烧物品、腐蚀性物品。

危险的分解产物:

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预期用途:

主要用作溶剂及合成苯的衍生物,如香料、染料、塑料、医药、炸药、橡胶等。

可预见的错误用途:

不可不经精制加工而直接代替苯、甲苯或二甲苯作溶剂用。

第十一部分毒理学信息

急性毒性:

LD50:

810mg/L,(大鼠经口)。

LD50:

≥8200mg/kg(兔经皮)。

LC50:

4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