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30年.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993003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1.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文学30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现代文学30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现代文学30年.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现代文学30年.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现代文学30年.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现代文学30年.docx

《现代文学30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文学30年.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现代文学30年.docx

现代文学30年

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

第一节:

文学革命的准备

1、“千年未有之变局”与文学改良维新运动

•文学观念的变化:

文学与救亡

•语言观的变化:

裘廷梁《论白话为维新之本》(1897,《苏报》)“省日力”、“除骄气”、“免枉读”、“保圣教”、“便幼学”、“炼心力”、“少弃才”、“便贫民”等8项益处。

•小说界革命·诗界革命·文界革命

•小说界革命:

严复、夏曾佑《本馆附印说部缘起》(1897,国闻报):

“夫说部之兴,其入人之深,行世之远,几几出于经史之上,而天下之人心风俗,遂不免为说部所持,”“且闻欧、美、东瀛,其开化之时,往往得小说之助。

”并从小说营造人心的角度强调“小说为正史之根”。

•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新民说”(1902)“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

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说;欲新宗教,必新小说;欲新政治,必新小说;欲新风俗;必新小说;欲新学艺,必新小说;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

何以故?

小说有不可思议之力支配人道故。

”“熏、染、刺、提”

诗界革命

(1)

黄遵宪(1848~1905)晚清诗人,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

工诗,喜以新事物熔铸入诗,有“诗界革新导师”之称。

黄遵宪有《人镜庐诗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

被誉为“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

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

诗界革命

(2)

梁启超在《夏威夷游记》说:

“欲为诗界之哥伦布、玛赛郎,不可不备三长:

第一要新意境,第二要新语句,而又须以古人之风格入之,然后成其为诗。

”(

文界革命

•“文界革命”系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的一场改革文风的活动。

“文界革命”的主将是梁启超,他既是理论家,又是实践家。

他所提出的理论主张,他所开创的“新文体”,代表着“文界革命”的基本倾向、主要成就。

梁氏之外,谭嗣同、黄遵宪、裘廷梁、康有为,严复都曾在作出过贡献。

•文界革命的“文”,既不是建立在欧洲纯文学观念之上的文,也不是中国古代“文笔”对举意义上的文,而是以中国传统的杂文学观念为基础,以求“真”、扬“善”为主要内容,其中也包括以满足人的审美需求为目的的广义的“文”。

•“文界革命”的理论成就,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为散文改革明确了资产阶级的政治方向,提供了新的思想武器。

二、批判陈腐僵死的旧文体,提倡平易畅达的“新文体”。

三、阐明了言文一致的新思想,指导了第一次白话文运动。

四、提出了新的翻译理论,推动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翻译高潮

•1920年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

至是自解放,务为平易畅达,时杂以侄语、韵语及外国语法,纵笔所至不检束,学者竟效之,号“新文体”,老辈则痛恨,诋为“野狐”。

然其文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情感,对于读者,别有一种魔力焉。

2、文化生产接受机制的变革

(1)法律上对言论自由的保障;

(2)报刊等现代出版业的繁荣;

(3)现代社会分工在文学创作队伍上实现,自由撰稿人的出现。

如梁启超、李伯元曾朴、徐念慈、黄摩西等人;文学的接受者也开始发生变化。

晚清文学创作的实绩

•诗歌:

《人境庐诗草》、南社诸君

•散文:

梁启超、章炳麟(太炎)、邹容、章士钊等

•小说:

政治小说,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陈天华《狮子吼》

•谴责小说《老残游记》《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孽海话》言情小说(民初)鸳鸯蝴蝶派,徐振亚《玉梨魂》;翻译小说:

林纾

•王德威:

没有晚清,何来五四

第二节:

文学革命的发生

1、新文化运动与思想革命的提出

•《新青年》的出版

•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

•科学与民主(德先生和赛先生)

•个人的发见(儿童与女性的发现)

•打倒孔家店

•思想革命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首要任务,文学成为思想革命的工具。

•蔡元培在总结这段历史时说过:

“为怎么改革思想,一定要牵涉到文学上?

这因为文学是传导思想的工具。

2、文学观念的变革

A、白话文学观。

“八事”:

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句。

《文学改良刍议》

B、人的文学观。

周作人

贡献

1、自由主义的鼓吹者

2、“人的文学”观的提出

3、散文创作大家

4、文学批评家《自己的园地》(1923)、《谈龙集》

5、著名的翻译家

周作人《人的文学》(1918)

我们现在应该提倡的新文学,简单地说一句,是“人的文学”。

应该排斥的,便是反对的非人的文学。

《平民文学》(1919)

周作人认为过去的文学多为贵族的文学,其缺点是“部分的,修饰的,享乐的,或游戏的”,平民文学应该“内容充实”,即“普遍与真挚两件事”。

一,平民文学应以普通的文体,记普遍的思想与事情。

二,平民文学应以真挚的文体,记真挚的思想与事实。

三,平民文学决不单是通俗文学。

四,平民文学决不是慈善主义的文学。

胡适:

新文化运动的开山宗师

开风气之先,据杏坛之首;实事求是,表率群伦,把我们古老的文明,导向现代化之路。

贡献

1、进化的文学观念:

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

2、白话文学观念:

《文学改良刍议》《建设的文学革命论》:

“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白话文学史》

3、个性主义(独立自由)的思想:

《挪拉》的翻译、《易卜生主义》“纯粹的为我主义”的介绍

4、实验的方法:

“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

5、开创性的创作。

诗集《尝试集》(1920),“自古成功尝试无”,最初的新诗创作浅显、明白。

戏剧《终身大事》

《易卜生主义》(1918)

•我所最期望于你的是一种真益纯粹的为我主义。

要使你有时觉得天下只有关于我的事最要紧,其余的都算不得什么。

……你要想有益于社会,最好的法子莫如把你自己这块材料铸造成器。

……有的时候我真觉得全世界都像海上撞沉了船,最要紧的还是救出自己。

•社会最大的罪恶莫过于摧折个人的个性,不使他自由发展。

•发展个人的个性须要有两个条件。

第一,须使个人有自由意志。

第二,须使个人担干系,负责任。

•自治的社会,共和的国家,只是要个人有自由选择这权,还要个人对于自己所行所为都负责任。

若不如此,决不能造出自己独立的人格。

社会国家没有自由独立的人格如同酒里少了酒曲,面包里少了酵,人身上少了脑筋,那种社会国家决没有改良进步的希望。

陈独秀

•(1879~1942),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字仲甫,号实庵。

安徽怀宁(今属安庆市)人。

早年留学日本,1904年创办《安徽俗话报》,1915年起主编《新青年》杂志,1917年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1918年和李大钊创办《每周评论》,积极提倡民主与科学,提倡文学革命,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毛泽东称他是“五四运动时期的总司令”

贡献

1,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2,传统礼教秩序的破坏者,

3,《文学革命论》激烈地呼吁推倒旧文学。

4,共产主义的鼓吹者

5,《独秀文存》(1922)

3、反对旧文学

•双簧信事件:

钱玄同(王敬轩)《给<新青年>编者的信》、刘半农《复王敬轩》。

•林纾,《论古文白话文》、《致蔡鹤卿太史书》讨伐白话文,攻击新派“颠孔孟、铲伦常”表示“拼我残年极力卫道”。

另做〈荆生〉、《妖梦》咒骂文学革命人物。

蔡元培《答林琴南书》“对于学说,信世界各大学通例,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

•反对鸳鸯蝴蝶派的言情小说与“黑幕”小说

与学衡派的斗争。

1921年梅光迪、胡先骕、吴宓等创办《学衡》,“不偏不党,不激不随,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以中正之眼光,行批评之职事”《评提倡新文化者》、《论新文化运动》、《评《尝试集》》

鲁迅《估学衡》:

夫所谓学衡者,据我看来,实不过聚在“聚宝之门”左近的几个假古董所放的假毫光;虽然自称为“衡”,而本身的称星尚未钉好,更何论于他所衡的轻重的是非。

所以,决用不着较准,只要估一估就明白了。

甲寅派,章士钊1925年复刊《甲寅》周刊,发表《评新文学运动》一文,

高一涵、郁达夫、成仿吾、沈雁冰、邓中夏、鲁迅、周作人等驳斥“读经救国”、“废弃白话”

新文学社团

1,文学研究会:

1921年2月,北京。

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王统照、许地山、朱希祖、蒋百里、耿济之、瞿世英、郭绍虞、孙伏园、叶绍钧等。

•文学观:

为人生。

“将文艺当作高兴时的游戏或失意时的消遣的时候,现在已经过去了。

我们相信文学是一种工作,而且又是于人生很切要的一种工作。

•刊物:

《小说月报》、《时事新报·文学旬刊》、《文学周报》

•1932年因《小说月报》停刊而消散

•囊括了当时新文坛的大多数成员,最盛时有172人

2,创造社

•1921,6月东京,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汉、穆木天、张凤举、徐祖正、陶晶孙、何畏。

•文学观:

“为艺术而艺术”表现“自己的内心要求”,追求文学的“全与美”。

侧重于表现自我,带浓厚的抒情色彩,直抒胸臆和病态心理描写往往成为他们表达内心矛盾和对现实的反抗情绪的主要形式。

•创造社的活动以1925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早期:

夏社-《GREEN》-《三叶集》-创造社丛书:

《女神》、《沉沦》、《革命哲学》、《冲积期化石》-《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

后期成员李初梨、冯乃超、彭康、朱镜我、李一氓,发起了革命文学论争。

《洪水》、《创造月刊》、《文化批判》等

3,湖畔诗社,浅草社,

•1922年4月,潘漠华、冯雪峰、应修人、汪静之等在杭州成立湖畔诗社,出版四人的诗歌合集《湖畔》(“湖畔诗集”第一集);其后汪静之出版诗集《蕙的风》、潘漠华、冯雪峰、应修人三人出版诗歌合集《春的歌集》(“湖畔诗集”第二集);湖畔诗社成员致力于诗歌创作,被称为湖畔诗派。

1925年“五卅”后湖畔诗派基本停止了活动。

•湖畔诗派是沐浴五四时代精神而成长起来的诗人,他们身上具有清新、自然、纯情、率真的特点。

个性解放思想是他们诗歌创作的基石。

•浅草社办有《浅草》季刊,其成员在1929年秋组成沉钟社,办有《沉钟》

补充:

(1)关于情诗的论争

(2)湖畔诗社的贡献:

湖畔诗派受五四思潮影响,摆脱了封建思想束缚,同时也没有初期白话诗人潜意识中的旧阴影,他们坦率地告白爱情,抒写五四青年爱的觉醒,对自由爱情的向往与追求。

在他们的诗歌中,男女之爱是以人的率真和独立性为前提的,通过对人的正常情感的大胆告白与肯定,批判了封建礼教的虚伪,展示了五四新人的青春人格与气质,体现了对女性人格、尊严、价值的尊重,对人的情爱自由的肯定,它们是真正的现代情诗。

4,新月社

•1923年在北京由胡适、徐志摩、梁实秋、林徽因、闻一多发起

•留学欧美的经历

•从文人聚会到自动结社

•追求文学的健康与尊严

•1928年成立新月书店,标志着新月社的产生。

•徐志摩的诗歌创作

•闻一多的“三美”主张

5,语丝社

1924年11月由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刘半农等发起,

创刊《语丝》,多发表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

第一个十年文学创作潮流与趋向

1,理性精神的显现。

2,感伤情调的流行。

3,个性化的追求。

4,多样创作方法的尝试。

第二章鲁迅

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与文学家

一.鲁迅生平简介

1、家世与青少年时期

•1881年9月25日生,小名阿张,本名寿樟,初字豫山,后改字豫才。

父周伯宜,母鲁瑞。

•1892年2月,入三味书屋读书,塾师寿镜吾,1897年离开。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1893年9月7日,祖父科场案发。

•1894年冬,父亲突然吐血,家道开始衰落。

•1896年10月12日,父亲病逝。

2,求学时代

1898年4月27日,投考南京江南水师学堂

•1901年阅读严复译《天演论》,又购读日本加藤红之的《物竞论》

•1902年1月27日,以一等第三名的成绩毕业,并获得留学资格,3月24日,赴日留学。

•1902-1904年,东京弘文学院普通江南班。

•1903年3月,剪去辫子。

•1904—1906年,仙台医学专门学校

•1906年夏秋之间,奉母命回国完婚,1907年夏,筹办新生杂志、同周作人翻译《域外小说集》

•1909年8月归国

3,民族魂

•1909年9月-1910年7月,任浙江两级师范学堂初级化学和优级生理学教员1912年2月中旬去南京教育部任部员,5月初北上,被任命为佥(qian)事、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

•1917年8月9日,钱玄同来访,为《新青年》约稿,1918年4月2日,作《狂人日记》

•1923年7月与周作人失和。

8月2日迁居、受聘北京女子高等师范讲师

•1924年5月21日,介入女师大风潮

•1925年3月11日,首次与许广平通信

•1926年7月28日接受厦大聘书,8月26日启程赴厦

•1927年1月去广州任中山大学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4月21日,辞职,1927年9月27日离开广州去上海,10月3日抵达,直至去世

•1930年2月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

3月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1936年10月19日逝世。

二、鲁迅的思想与文学

1、文学为人生:

文学是启蒙的利器。

2、国民性批判

3、立人思想

4、韧性战斗精神

•“世间有一种无赖精神,那要义就是韧性。

”——《娜拉走后怎样》

•拒绝光复会的刺杀行动。

•郭沫若:

“鲁迅的韧、闻一多的刚、郁达夫的卑己自牧”是现代文坛的三大景观。

5、进化论与历史中间物意识

6、现实主义精神

1)启蒙的功利主义

2)反对瞒和骗,呼吁直面现实的勇气

3)平常生活(人)的取材

4)细节的呈现

5)典型的创造:

“专用一人”、“杂取种种人”

《呐喊》:

现代小说的开创

《呐喊》的篇目

《呐喊》收入鲁迅1918-1922年间所做的小说15篇,1923年8月,新潮出版社以文艺丛书出版。

1930年1月,出13版时,抽去《不周山》

包括《自序》、《狂人日记》(1918)、《孔已己》、《药》、《明天》、《一件小事》(1919)《头发的故事》、《风波》(1920)《故乡》、《阿Q正传》(1921)、《端午节》《白光》、《兔和猫》、《鸭的喜剧》、《社戏》、《不周山》(后改为《补天》)(1922)

《狂人日记》:

现代文学的总序

1、反对旧礼教的檄文:

“暴露礼教和家族制度的弊害”

2、吃人:

礼教的病案

狂人的发现:

吃人的普遍性

A、历史吃人

B、现实吃人

C、被吃-吃人

吃人的凶残性。

吃人的场面是如此的凶残暴戾:

“易子而食”、长幼在劫,而且“食肉寝皮”,无所不施;

吃人制度的多面性。

吃人旧制度的多重性格“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

3、狂人这个形象

迫害狂患者:

文本表层的患者与象征层面的启蒙者

为什么受迫害?

A、他是醒来的“人”

B、他喊出了“人”的声音:

“从来如此,便对么?

”“你们可以改了,从真心改起!

要晓得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

C、他反礼教:

“把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踹了一脚”。

4、阴郁的格调

文言小序与白话文主体之间构成了一种阴郁。

二者的对比是否滑稽?

疯子的叙述与通篇的象征都充满阴郁:

时时沉浸在被吃的恐惧与“叫喊于生人之中”的愤懑之中。

5、现代主义手法:

象征

A、疯子与启蒙者与“人”

B、吃人与礼教

6、文言小序的意义

A、文言与白话的对比增加了情趣

B、形成了多重的叙述声音,代表了不同的叙述立场。

C、间接地表现了作者的启蒙心态。

7、《狂人日记》的意义

A、内容:

反礼教,为中国现代文学开拓了疆土

B、形式:

现代白话小说的典范性

成熟的现代白话文

象征手法

打破传统的叙事模式

我与余(白话与文言)的双重视点所形成的文体反讽

思想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结合。

《呐喊》的主题:

绝望与热情的内在抗争.

浓郁的抒情,潜隐的自叙传

《阿Q正传》

一、《阿Q正传》简介

•1921年12月作,4日开始在《晨报副刊》连载1922年2月12日刊完,共九期,署名巴人。

最初是刊在“开心话”,一栏中,但从第二期,编者孙伏园就觉得它并“不很开心,所以从第二章起,,便移在‘新文艺’栏里。

•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称赞《阿Q正传》“是现代中国小说中唯一享有国际盛誉的作品。

二、阿Q这个典型

阿Q的精神胜利法

•精神胜利法是阿Q得以在末庄这样一个充满了传统糟粕积淀的环境维持自己的屈辱生活的法宝。

•它的核心是自欺自慰。

即以自轻自贱的方式迅速摆脱受屈辱的地位,以虚幻的胜利和遗忘来取得精神的解脱。

这是一种奴隶的道德

•形成的原因:

(1)外部的,是屈辱的时代、深重的传统积淀

(2)内部的,自由意志的缺乏

阿Q身上的传统积淀

1.排斥异端:

例如对假洋鬼子的态度,反对剪辫。

2.维护“男女大妨”,对假洋鬼子妻子的看法。

3.“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孝悌思想

4.反对革命,反对改变现状。

5.奴隶式的革命:

子女玉帛

《彷徨》与《故事新编》

1,《彷徨》出版于1926年,收入鲁迅1924-1925年间创作的11篇小说,为《乌合丛书》之一。

2.表达了作者此时的彷徨心境。

但彷徨并不是颓唐,而是严厉的进行自剖。

《在酒楼上》、《孤独者》、《伤逝》

3,对一些道学式知识分子进行无情的讽刺。

《肥皂》、《高老夫子》

《在酒楼上》与《孤独者》

1、对新知识分子的解剖:

小说对新知识分子的处境做了深刻的剖析。

吕维甫、魏连殳在理想落空之后都躬行自己先前所反对的。

2、小说洋溢着坚持阵地的韧性战斗精神。

叙事者“我”以及作者鲁迅。

3、多重叙事:

“我”-吕维甫;“我”-魏连殳。

它的意义是用来解剖自我,解剖知识分子的内心世界。

《肥皂》与《高老夫子》

1、对假道学的旧知识分子的无情讽刺。

2、漫画式的叙事以加强讽刺的效果。

言行、外表与内心的对比。

《故事新编》

收入1922-1935年的历史小说,1936年1月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共八篇。

《补天》《奔月》《理水》《采薇》《铸剑》《出关》《非攻》《起死》

《故事新编》之新

⏹新历史主义的创作:

把神还原为人,把传说推回到日常生活中

⏹打破文体界限的小说创作,以杂文手法写小说

⏹庄严与荒诞杂错。

《奔月》中的后羿、《理水》中的大禹

鲁迅小说的开创性、示范性

1,表现的深切,格式的特别.

2,优美的文学语言

(1)、准确。

(2)、含蓄蕴藉。

3,高超的叙事艺术

(1)、与启蒙思想相适应的叙事选择。

《狂人日记》文言小序与白话文主体、《阿Q正传》的“序”故意模糊阿Q的身份。

(2)、多重视角的选择。

《孔乙己》的三重叙事视角:

看客-“我”-成年叙事者(作者)、《伤逝》的双重视角。

(3)、叙述声音的多重性。

鲁迅的散文与杂文

《朝花夕拾》的艺术:

闲话风之“谈”

1.闲话风,首先是“谈话”:

或如熟人相对,娓娓而谈;或如“虽然彼此有些认识,却不常见面的寓在四近的亭子间或阁楼里的邻人”,坐在一起“谈闲天”。

(《门外文谈》)这就形成了一种氛围:

自然,亲切,和谐,宽松,平等。

这种平等是作者与读者的平等

2.他的散文并不象一条铺设好的高速公路,直奔某一预设的结论,而是随时闪出一些“三岔口”,闪出无数的可能性,他的目的,是要诱发出读者更多的联想,发现,议论与诘难,他对读者的要求是精神的互补,而非精神的趋一(归依),从而形成了他的散文所特有的“开放”的而非封闭的结构。

3.他的散文中有一种真率之气充盈其间。

鲁迅曾经说过,作文的秘诀在于“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

”此可做其散文的写照。

闲话风之闲

a)“闲话风”的另一方面是“闲”,所谓“任心而谈”、“任意而谈”。

(如〈春末闲谈〉、〈灯下漫笔〉甚至都表现在题目上)。

b)这种“闲”是作者主观心态的闲适与从容。

c)这种“闲”不仅指题材上的漫无边际,而且也指行文结构上的“兴之所至”的随意性。

《野草》的主题:

孤独的自我

《野草》传达的是鲁迅先生一种“孤独的个体”的生存体验。

这些文章在发表时被鲁迅称为“自言自语”。

《野草》的艺术:

独语体

⏹“独语”是不需要听者的,它自觉地将读者推到一定的距离之外,甚至是以作者与读者之间的紧张、排拒为其存在的前提。

⏹独语是孤独的战士对自我内心的审视,他没有从容、闲适的心境。

他的审视是一种痛苦者的自我挣扎、自我反思。

因为“独语”是一种最个人化的文体,所以它所创造出来的是一个与“现实世界”对立,自我心灵升华的别一个世界。

如果说,“闲话风”是以贴近日常生活的原生态为上,尽可能地减少艺术的加工,那么“独语”则恰恰以艺术的精心创造为前提。

它要求作者彻底摆脱传统的写实,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者的想象力。

⏹其语言也不同于闲话风的平实,而是集华丽与艰涩于一体。

⏹意象繁复

鲁迅的杂文:

新文学最宝贵的财富

⏹1、清醒的现实主义与韧性战斗精神(时代感与战斗性)

⏹2、高度形象化的理想思维(炉火纯青的讽刺艺术)

问题小说与文学“为人生”

•问题小说的定义:

广义上讲,举凡具有社会价值和社会反响的小说作品,或多或少提出人们所关心的社会、人生问题,均属于问题小说之列。

•狭义的,主要指“五四”前后三、四年(1918-1921)存在的一种带有小说流派性质的小说潮流,“是五四启蒙主义精神和初步入世的学生青年的是社会热情和人生、社会思考相结合的产物,是流派竞起之前的特殊形式的“为人生的文学”。

问题的小说兴起:

•标志:

1919年冰心《斯人独憔悴》的发表。

•原因:

•A、“五四”启蒙运动所蕴涵的理性精神塑造了一批“思考的一代”。

他们的主动思考。

有时连小说的题目都带有问号。

•B、受到欧洲、俄国表现社会人生作品的直接刺激。

问题小说所提出的问题

问题小说所反映的问题大多是当时启蒙者所关注的社会问题:

下层人民的悲惨生活,提出要改变他们命运

有妇女问题,恋爱婚姻问题,探讨人生目的和意义问题,教育问题,儿童问题,劳工问题,兵士问题,军阀混战问题

所有这些都表现出这个时代的作家的责任感

问题小说的缺陷及历史意义

思想大过形象,提出问题而艺术性没有跟上去,有的还缺少新鲜活泼的生活气息,出现图解观念的现象。

问题小说的历史地位不容忽视。

冰心

1900年10月5日生于福建省福州府城隆普营。

祖籍福建长乐横岭乡。

原名谢婉莹。

文学创作:

第一篇文章:

《二十一日听审的感想》(1919年8月25日署名谢婉莹)

第一篇小说:

《两个家庭》(1919年9月18-22日第一次以“冰心”为笔名

重要作品集:

《繁星》,《春水》,《寄小读者》,《超人》,《关于女人》

冰心的文学理想

1.文学为人生

2.宣扬爱的哲学

三大文学题材:

童真、母爱、大自然。

《繁星》、《春水》、《寄小读者》

冰心的创作特色

1、冰心早期的问题小说的基本格调是“微忧的爱”,其代表作品有《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

2、明丽婉妙。

冰心的小诗

•1、小诗,1923年左右,周作人的倡导,日本俳句的示范,除了冰心之外还有宗白华的《流云》

•2、小诗的文学史意义。

小诗的贡献是把诗歌的创作逐渐从外部世界的描绘转向了内心感受、感觉的表现,自由诗体的句法与章法趋于简约,这些都是新诗发展史上的过渡。

•3、冰心的小诗代表作:

《繁星》、《春水》

冰心的散文

•1、名词解释:

冰心体散文(教材第7章第3节)

•2、语言特色:

白话文言化、中文西文化

•3、文字清丽畅达、情感真诚温柔、情绪雅致婉约。

王统照

•王统照,1897年出生于山东诸城相州,字剑三,笔名鉴发、韦佩、容庐、卢生等,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涌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