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历史必修二专题一到四总结解读.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990924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4.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历史必修二专题一到四总结解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人教历史必修二专题一到四总结解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人教历史必修二专题一到四总结解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人教历史必修二专题一到四总结解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人教历史必修二专题一到四总结解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历史必修二专题一到四总结解读.docx

《人教历史必修二专题一到四总结解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历史必修二专题一到四总结解读.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历史必修二专题一到四总结解读.docx

人教历史必修二专题一到四总结解读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古代农业

▲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进程

1、起源;距今一万年左右,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2、生产工具的进步:

商周时,出现青铜农具。

木制的耒耜石锄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主要农具。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生产工具

1、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逐渐推广

2、西汉赵过推广耦犁,东汉普及

3、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普及

4、唐代,出现曲辕犁

灌溉技术

1、水利工程:

战国李冰父子都江堰汉代:

井渠

2、灌溉工具:

隋唐立井水车唐朝:

筒车

宋朝:

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

明清:

风力水车

▲全面认识古代小农经济

形成原因:

春秋时期,铁犁牛耕的逐渐推广。

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使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农业经营成为可能)。

历代王朝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使小农经济得到了扶持)。

特点: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地位:

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火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中国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影响: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用:

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的时期,基本适应了生产力水平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

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局限性:

阻碍了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近代以后,成为阻碍社会生产的主要因素。

1、分散性:

一家一户的个体小生产。

2、封闭性:

相互缺少交往和合作。

3、落后性:

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过于简单,使得产品落后单一。

古代手工业

▲官营手工业

1、概念:

依靠国家权力,官府垄断经营。

2、演变:

时间

概念

夏、商、周

青铜铸造为代表,官府垄断,发展较快

春秋战国

继续发展,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并存

西汉武帝以后

煮盐、冶铁、铸钱等有利可图的行业由官营

3、成就

冶金:

a、冶金技术:

原始社会发展,商周时期繁荣。

▲钢铁冶炼技术

时间

发展

西周时期

中国出现铁器

两汉时期

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

东汉

杜诗发明水利鼓风冶铁工具

南北朝

灌钢法

在16世纪以前一直领先世界。

铁器在农业手工业领域的应用,极大提高了生产力水平

▲制瓷业的发展

朝代

成就

东汉

制瓷技术成熟,出土有青瓷器

唐代

A、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B、越窑青瓷、邢窑白瓷、江西景德镇和四川大邑白瓷

C、长沙铜官窑首创彩绘,并把绘画和诗文用于瓷器装饰

宋代

五大窑址:

河北定窑、河南均窑、江西景德镇窑、浙江龙泉窑、陕西耀州窑

清代

粉彩瓷器工艺登峰造极

地位:

唐宋以来,瓷器经“海上丝绸之路”外销,深受世界各国人民喜爱。

▲纺织业的发展

时期

表现

新时期时代

纺织业技术萌芽,原料:

麻、葛、家蚕丝

商代

有负责指导蚕桑生产的专职官员

周代

纺织业在经济生产中相当重要

汉代

花色品种丰富,纺织技术高

唐代

官营纺织业规模大,私营纺织作坊兴起

宋代

丝织工艺水平有了新的提高,棉纺织技术发展

元代

黄道婆创造新式纺车,推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

明代

出现工厂和雇佣关系,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二民间手工业

1、家庭手工业:

在中国古代,手工业长期附属于农民家庭之中,形成了以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的“男耕女织”的经济形式。

2、田庄手工业:

随着土地的集中,汉代出现了新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即豪强地主控制下的田庄。

田庄中的手工业生产也是自然经济活动中的重要内容。

3民间手工业的发展演变

春秋——秦汉

不断发展

魏晋南北朝

遭受摧残

隋唐时期

恢复发展

两宋时期

艰难发展

元朝

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使棉纺织成品增多

明朝

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出现花楼机

清朝

资本主义萌芽继续缓慢发展

三比较三种手工业经营形式

经营形态

管理方式

产品

流通方式

官营手工业

政府直接经营、

集中、大作坊

武器等军用品和

官府贵族生活用品

不在市场内流通

私营手工业

民间私人自主私营

民间消费的产品

在市场内流通

家庭手工业

农户的副业

供自己消费和缴纳

赋税的产品

剩余部分出售

古代商业

▲商业发展

时代

发展

先秦

商业在商代初步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巨富和繁荣的商业中心。

汉代

商运活跃,商人成为社交活动中最活跃的人。

唐代

商运发达,客舍、邸店、车坊生意兴隆。

宋元时期

海运商运发展迅速,海外贸易关税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

北宋时期出现世界上最早的货币“交子”。

明清时期

出现商帮和会馆,晋商和徽商势力最为强大。

▲“市”的发展

秦代

法律规定商品买卖明码标价,规范经营。

汉代

有专门的管理机构,管理严格。

南北朝时期

“草市”形成,设“草市尉”进行管理。

唐代

“草市”逐渐演变为地方商业中心,“夜市”比较繁荣,但“市”有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

宋代

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再被监管“草市”具备完善的饮食服务设施

明清时期

都市中的商业区相当繁华,出现了大量的富商

▲官府控制之下的对外贸易

时间

概况

西汉

开通海上和路上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

唐朝

广州事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置市舶司专管对外贸易

两宋

对外贸易繁荣,海外贸易税收成为政府重要的财政来源

元朝

泉州事最重要的外贸港口,被誉为当时世界的第一大港

明初

主要进行朝贡贸易,“厚往薄来”目的:

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

明末

14C明朝实行“海禁”政策

清朝

“闭关锁国”政策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海禁”、“闭关锁国”政策

①原因:

根本原因: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决定;维护封建专制的统治

直接原因:

a、(明朝)东南沿海面临倭寇的威胁

b、(清朝)为了对付东南沿海人民抗清斗争

c、西方殖民者向东方扩张(客观原因)

d、统治者忧虑沿海居民同外国交往危及统治

e、统治者的骄傲自大,自认为“天朝上国”物产丰富,不需外国产品

②影响:

(积极)一定程度上阻止了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暂时维护了国家主权

(消极)a、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也使得中国社会在19世纪以极端保守和封闭的面貌走向近代化的世界

▲“重农抑商”政策

①开始:

战国商鞅变法

②地位:

历代王朝推行的基本经济政策

③作用

积极:

封建社会的前期起积极作用为主

a、经济上,有利于稳定农业人口,推动农业的发展,从而维护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

b、政治上,有利于安定人心和对农民的控制,进而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封建国家政治安定

c、打击富商发展私营商业,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消极:

封建社会后期消极作用为主,尤其事到了明清时期,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a、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

b、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长期得不到正常发育

▲资本主义萌芽

①原因:

古代中国的经济进步特别是商品生产的发展

②产生标志:

明代丝织业发达的江南地方,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工受值”式的雇佣与被雇佣关系,这是一种新的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③发展表现

a、清代出现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厂

b、除纺织业外,景德镇的制瓷业、云南的冶铜业、陕南的造纸业、台湾的制糖业等都出现类似的新的生产关系、

④影响:

在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新的生产关系冲击并侵蚀着传统经济形态

⑤特点

a、地区性和不平衡性突出

b、发展缓慢,其发展往往夭折,中断

⑥缓慢原因

a、市场因素:

1.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农民极度贫困无力购买商品,缺乏国内市场

2.海禁政策阻碍了国内市场的扩大

b、资金短缺:

1.土地制度和高额地租吸引商业资本买田置地,影响资本积累

c、雇佣劳动不支持:

小农经济、国家重农抑商政策、农民被局限在土地上

d、国家政策不支持

e、根本原因:

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封建制度抑制了资本主义萌芽

专题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原因:

(1)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2)受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

(3)洋务派对民办企业起了诱导作用。

时间: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地点:

东南沿海地区

代表企业:

发昌机器厂、继昌隆缫丝厂、贻来牟机器磨坊

2.近代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1)原因:

①甲午战争后,列强侵略加剧,使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②为挽救民族危机,许多爱国人士“设厂自救”“实业救国”

③清政府为解决财务危机,暂时放松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3.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A、在夹缝中求生存

受“三重大山”压迫:

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外国资本主义

B、初步发展(1895-1913)19世纪末20世纪初

(1)原因:

①甲午中日战争后,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扩大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市场,也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客观条件

②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③人民群众呼吁“设厂自救”“实业救国”

(2)表现:

工矿企业多,发展速度快

(3)影响:

民族工业初步发展,使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并领导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

C、短暂春天(1913-1919)一战前后

(1)原因:

政治环境:

①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

②中华民国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激发了他们实业救国的热情;③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一系列发展实业的法令。

社会环境:

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此起彼伏。

④列强忙于一战展示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2)概况:

①各种民族工业纷纷涌现,速度和规模空前。

重工业有一定程度的增长。

②一战后帝国主义列强卷土重来,刚刚有所一定程度发展的民族工业很快萧条。

(3)特点:

①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②主要在轻工业方面,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善的工业体系③在一些主要工业部门,外国资本仍然超过

民族资本

D、短暂发展(1927-1936)

(1)原因:

①1927-1936年,南京国民政府提出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工商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

②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蓬勃发展,广大群众抵制洋货,提倡国货的行动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机遇

③1935年国民政府实行“币值”改革,为防止白银外流。

稳定金融市场,促进物价回升,刺激生产复苏起了一定的作用。

(2)目的: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采取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以稳定财政,增加收入和巩固统治。

(3)表现:

工商业产值在中国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增长速度创历史新高,1935年以后,就工业各行业而言,普遍出现了较好的发展局面

(4)结果:

官僚资本凭借国家政权巧取豪夺,迅速聚敛起巨额财富,四大银行成为官僚资本聚敛财富的重要工具,民族工业发展受到限制。

E、陷入困境(1937-1949)沉重打击

(1)原因:

①外因:

a、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民族企业遭受空前野蛮的洗劫和破坏。

b、1945年抗战胜利后,美国通过《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加强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

②内因:

a、国民政府的恶性通货膨胀政策和繁重的苛捐杂税给民族工业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困难;b、官僚资本依靠其独占的国家权力极力压制民族工业的发展。

(2)结果

①抗日战争中,沦陷区民族工业受到毁灭性打击:

大量民族工业内迁,改变了民族工业的布局。

②抗日战争胜利后,民族工业的发展陷入困境,纷纷倒闭破产。

▲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1)发展不平衡a、分布:

集中于沿海地区b、部门轻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发展缓慢c、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比重小

(2)发展艰难在“三重大山”的夹缝中生存。

先天不足,后天畸形

▲民族工业兴起的影响

经济结构:

产生了民族资本主义资本,为中国社会变革奠定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

阶级结构:

产生了民族资产阶级,壮大了无产阶级,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思想结构:

有利于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有利于中国近代化。

▲影响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

推动近代工业发展的因素:

1.西方列强的侵略,客观上为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某些条件(分解自然经济,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2.政府鼓励新办实业(政策保证)

3.人民反帝爱过运动不断高涨(社会基础)

4.民族资产阶级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源泉动力)

5.广大近代企业家纷纷投资兴办实业,探索民族工业发展的道路

阻碍近代工业发展的因素:

1.民族工业发展的先天不足,后天畸形。

2.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3.近代中国政局的长期动荡

4.封建自然经济的抵制

综合启示: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近代中国帝国主义事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根本原因,只有民族独立才能实现民族富强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国民经济的恢复

(1)时间:

1949—1952

(2)过程:

到1952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完成。

(3)意义:

为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一五”计划

(1)目的:

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

(2)时间:

1953-1957

(3)基本任务:

①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基本基础;②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一化三改造”)

(4)成就:

1957年,一五计划的经济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

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3.三大改造的完成

(1)时间:

1953-1956年底,在发展重工业的同时,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

(2)内容:

农业:

农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

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

公私合营

(3)意义:

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建立起来。

初期建设探索中的失误

1.探索部分

中共八大

(1)时间:

1956

(2)内容:

①国情分析: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经建立,社会矛盾和党的任务随之变化

②主要矛盾:

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们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③主要任务:

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建设为先进的工业国

(3)意义:

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所取得的初步成果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

(1)原因:

中国社会主义实践刚刚起步,在理论和思想上海缺乏深刻的认识

(2)特点:

片面强调经济建设的发展速度;片面强调公有制的大规模,高程度。

(3)影响:

使“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是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一次严重的失误。

国民经济的调整(1960-1965)

(1)开始:

1960年冬,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

(2)方针:

对国民经济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3)结果:

到1965年,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十年建设成就

(1)工业:

a、建成武汉、包头等钢铁基地。

b、形成冶金、采矿、电站、石化等工业设备制造以及飞机、汽车、工程机械制造等十几个基础行业

(2)铁路:

除西藏以外的各省、自治区有了铁路

(3)能源:

实现石油自给

文革中国民经济

国民经济混乱

(1)原因:

“文化大革命”爆发,掀起了“全面夺权”的狂潮。

(2)表现:

a、国民经济处于无计划状态,运行失去控制。

b、交通运输堵塞,物资供应困难。

c、大批工矿交通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各地工矿企业管理混乱。

d、市场供应困难,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周恩来的调整

(1)背景:

1971年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

(2)措施:

恢复被破坏的各种规章制度;重申坚持按劳分配原则

邓小平的整顿

(1)背景:

1975年第四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召开后,邓小平主持中央和国务院工作。

(2)措施:

以铁路整顿为突破口,对交通运输、钢铁工业、和国防科技工作等进行整顿。

“文革”的影响

①是正常的生产和社会秩序出现严重混乱,给中国的经济建设造成极严重的破坏。

②拉大了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从而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

伟大的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

1.背景

社会形势

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在两年时间里,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人民生活水平没有得到明显改善。

思想基础

关于整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指导思想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2.内容

召开

1978年12月,北京

政治

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政治路线上拨乱反正。

经济

①做出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确定今后党和国建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②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思想

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3.意义: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经济体制改革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1.背景:

①人民公社制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②农业发展缓慢,严重影响国家的现代化建设。

2.主要内容:

①1978年,在安徽,四川开始推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生产责任制。

后来在全国普遍推行家庭联产辰宝责任制。

②为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1983年,中央决定,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撤销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

3.意义:

①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了过去分配中平均主义的弊端,极大地调动了农村的农民积极性。

②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了农业大发展,使农村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同时促进了城市的改革。

城市改革的推进

1.原因①长期以来,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的弊端严重阻碍了经济发展,严重压抑了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

②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带动了城市的改革。

2.主要措施

中心环节

增强企业活力

管理体制方面

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改为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所有制方面

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分配改革方面

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方式

3.影响:

通过改革,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强了活力,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背景

(1)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中国的改革开放面临严峻形势。

国际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1991),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

国内

改革遇到重重阻力,改革进入关键时期

(2)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使人民思想得到进一步解放。

2.目的:

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3.经过:

时间

概况

中共十四大(1992)

明确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1993)

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中共十五大(1997)

进一步完善了社主市场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21世纪初

我国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对外开放格局——三步走

1.第一步:

经济特区的创办

①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成为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1988年设立海南经济特区。

②意义:

特区经济的飞速发展,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2.第二步:

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①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198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开放天津、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②意义:

成为经济繁荣和沟通国内、面向世界的新窗口。

③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1985年以后,国务院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1992年底,沿海经济开放区已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带。

④经济技术开发区:

汇聚了优秀人才和先进技术,具有知识密集的特点,是学习先进管理经验、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场所,也是了解国际行情的重要窗口。

3.第三步:

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1990年4月,中央政府宣布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目前浦东新区已成为上海高兴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4.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①格局:

已经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海开放港口城市、沿海开放城镇、内陆省会城市的开放体系。

②特点: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

2.南京政府在20世纪初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电话。

3.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电讯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到2000年末,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的数量均居世界第二位。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还用传真机和互联网发送文件。

4.19世纪中前期,外国人开始在中国办报,《中国丛报》、《万国公报》

5.1873年艾小梅在汉口主办的《昭文新报》被认为是国人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报刊。

6.此后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越来越多,如戊戌变法时期的《事务报》,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五四时期的《新青年》等。

7.1905年《定军山》电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

8.1931年,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拍摄成功,结束中国电影无声的历史。

9.蔡楚生导演、王人美主演《渔光曲》1935年获得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荣誉奖。

10.1958年北京电视台实验播出,标志着中国的诞生。

11.电视被称为三大媒介。

20世纪90年代以后媒介诞生了。

它被称为“第四媒介”。

12.互联网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

——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

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

——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

——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

——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

——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

20、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

——培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