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州经济开发区精密机械配件产业十二五规划2.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988343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8.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楚州经济开发区精密机械配件产业十二五规划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楚州经济开发区精密机械配件产业十二五规划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楚州经济开发区精密机械配件产业十二五规划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楚州经济开发区精密机械配件产业十二五规划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楚州经济开发区精密机械配件产业十二五规划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楚州经济开发区精密机械配件产业十二五规划2.docx

《楚州经济开发区精密机械配件产业十二五规划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楚州经济开发区精密机械配件产业十二五规划2.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楚州经济开发区精密机械配件产业十二五规划2.docx

楚州经济开发区精密机械配件产业十二五规划2

楚州经济开发区精密机械配件产业园建设

十二五发展规划(草案)

一、 区位、环境及其优势分析

(一)地理位置

楚州区位于江苏腹地,地处京杭大运河与淮河入海水道交汇处,境内地势平坦,气候温和,四季分明。

楚州区的地理位置优越。

南临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北接环渤海经济圈,历史上有“江淮咽喉”、“南北枢纽”之称。

原为淮安市,隶属淮阴市。

2001年2月行政区划调整,原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原区级淮安市更名为楚州区。

楚州历史上物产丰富,漕运发达,商贾云集,经济繁荣,长期是郡、州、路、府的治所,是江淮流域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是明清时期全国漕运指挥、漕船制造、漕粮储备转运、河道治理和淮北盐集散“五大中心”,曾与苏州、杭州、扬州并称为古运河线上的“四大都市”,享有“壮丽东南第一州”之美誉。

(二)自然环境

楚州总面积1490平方公里,辖26个乡镇,人口120万。

楚州地处江苏腹地,邻近黄海,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

楚州地处黄淮平原和江淮平原,地势平坦,境内河湖交错,水网纵横,京杭运河、苏北灌概总渠、淮河入海水道、古黄河等河流在境内纵贯横穿,邻近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洪泽湖,白马湖、绿草荡等中小型湖泊镶嵌其间。

是典型的“平原水乡”。

楚州属黄淮和江淮冲积平原。

横贯淮安市境内的淮河苏北灌溉总渠一线是我国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因此楚州兼有南北气候特征,一般说来,苏北灌概总渠以南地区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以北地区为北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

受季风气候影响,四季分明,雨量集中,雨热同季,冬冷夏热,春温多变,秋高气爽,光能充足,热量富裕。

全区年太阳辐射总量在110千卡/平方厘米—119千卡/平方厘米之间,年日照时数在2136小时—2411小时之间.年平均气温14.0℃,7—8月份天气最热,月平均气温26.8℃,最高气温可达37.6℃,一月最冷,月平均气温0.4℃。

年均降水量800mm,年平均相对湿度74—80%。

全区各地年降水量多年平均在906毫米~l007毫米之间。

降水分布特征是南部多于北部,东部多于西部。

降水年内变化明显,夏半年降水集中。

春夏之交梅子成熟季节多锋面雨,称为“梅雨”或“霉雨”。

降水年际分布不均,年降水量最多的年份达1700毫米以上,最少的年份只有500毫米。

全区年平均风速在2.9米/秒~3.6米/秒,以偏东风和西南风为主。

  

(三)科技、人才、人文与产业优势

科技事业发达,全区企事业单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34万人,其中高级职称563人,中级职称6350人。

创新活力进一步增强,全年专利申请受理量317件,专利授权量41件。

文化教育发达,临近淮安大学城。

大学城内有淮安工学院、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淮安食品职业技术学院、淮安财经职业技术学院等高等院校,楚州老城区,有淮安生物工程学院,淮安技师学院等院校。

居民受教育状况较好。

全区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义务教育巩固率和初中毕业生升学率分别达87%、99%和90%。

全区共有普通小学116所,在校学生7.7万人;普通中学41所,在校学生7.74万人;职业中学5所,在校学生1.45万人。

幼儿园39所,在园幼儿2.44万人。

楚州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著名的有“兴汉三杰”之一的韩信、《西游记》作者吴承恩、南宋抗金女英雄梁红玉、民族英雄关天培等,特别是开国总理周恩来,就诞生在楚州城中驸马巷内,并在这里生活了12个春秋。

楚州是全国四大菜系之一淮扬菜系的发源地,软兜长鱼、天妃宫蒲菜、平桥豆腐、钦工肉圆、朱桥甲鱼、博里羊肉、鼓楼茶馓等名菜名点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楚州也是淮剧发源地之一,上海淮剧团著名淮剧表演艺术家筱文艳就出生在楚州。

楚州旅游资源丰富,名胜古迹众多。

现有市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0多处。

楚州水网密布、河流纵横,自然风光优美,著名的景区有桃花垠景区,勺湖、萧湖、月湖景区,以及亚洲最大的运南闸群和古运河风光带等。

楚州工业起步于建国初期,经过近50年的发展,已经形成门类齐全,产业基础较好的工业体系。

目前为止,楚州区工业企业已发展到3268多户,其中列统企业156户,拥有针纺织、服装、盐化工、食品、机械、纸制品、教学具、电子、新型建材、医药等30多个行业、1200多种产品,远销60多个国家和地区。

品牌培育初见成效,通过多年的市场摔打,楚州区已培育出50多个在省内外享有较高知名度的名牌产品,其中“康尔馨”毛巾被授予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荣誉称号;苏食牌鲜冻分割猪肉”荣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苏王”、“古顺河”、“惠民”、“飞洋”、“霞牌”、“星牌”、“圣玉”7种商标被评为省著名商标。

二、建园背景、指导思想

精密机械产业园是根据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和楚州产业升级的新任务启动的。

(一)建园背景

1、发达国家,先进地区将部分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品向发展中国家,次发达地区转移的新趋势。

国际产业转移。

不仅在内容上从一般加工制造业过渡到高新技术产业,而且在转移环节和方式上也带有新的特点,呈现出制造、研发、设计、服务等联动转移与以跨国公司为主体、依托承接地区的先进开发区集聚转移的态势。

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看好中国,看好长三角。

当然,转移和承接过程中也充满了竞争。

能否抓住这一有利机遇,关键在于我们的投资环境以及科教、人才和产业优势的综合配套能力是否与国际接轨。

国内产业转移。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首先抓住国际产业转移的良好机会,已经越过初级工业化阶段,开始迈入高级工业化阶段,进入产业结构调整和市场拓展阶段,加之要素等方面的因素,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日趋明显,目前我国正进入东中部产业转移的发展期。

2000年以来,东部沿海地区向欠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呈现出以下五个趋势:

一是产业转移规模越来越大;二是转移的产业主要以加工制造业为主,尤其是劳动密集型加工工业转移的势头强劲;三是对资源能源依赖较强的上游产业转移趋势明显;四是来源地相对集中,大都来自长三角、珠三角、闽三角等地;五是与东部地区相邻且交通运输条件较好的地区,在吸引产业转移方面占据明显优势。

在今后一个时期里,产业转移趋势还会继续加强并呈现新特点:

一是产业转移的层次会逐步提高,产业转移的重点由以前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向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化;二是生产能力转移不再是个别企业的孤立行为,产业转移从原来的单个项目、单个企业,或者说是单个产业,转变为包括产业的整体性转移。

不同产业之间的相互整合,也从单纯的制造业向制造业、服务业和研发业转移,转移的领域更宽、更大;三是产业转移的主导角色转变,从政府的主导作用向企业主导作用转变。

建立专业园区更好的承接国内国际的产业转移就显得十分必要。

2、国际、国内市场需求有利于精密机械产业发展。

国际市场:

与经济信息化、网络化、知识化等发展相关的机械产品的国际市场需求增长将会加快,成套设备、船舶、智能化仪器仪表、汽车及其零部件、数控机床、高档绿色家电等产品的需求将有较快增长。

我国一些有比较优势的机械产品还有很大的出口潜力,中小型农机、中大型电机、电动工具、电线电缆、高低压电器、汽车零部件、普通机床、泵、阀门、光学仪器、标准件、家用电器等产品在一些发达国家和中等发达国家有较大市场。

国内市场:

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对机械产品的市场需求不断增长,将为机械工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工业产业升级对重大技术装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有色金属、交通、铁道、医药等行业在推进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中,对机械产品的品种、水平、质量和性能的需求也将有较大的提高,具备高效、节能、低污染、智能化、柔性化、成套化等特性的机械产品将逐步成为市场的主流。

机械、汽车行业自身进行产业升级和技术改造也需要大量的先进加工设备和测试仪器。

农机行业:

农业运输机械将保持适度增长,一些小型、专用农机具市场需求将保持平稳。

随着农民收入增长,预计农机生产将保持较快增长。

工程机械行业:

随着国家对铁路、公路、机场、码头和城市公用基础设施等项目投资力度的加大,国内市场对工程机械产品的市场需求将有较大增长。

仪器仪表行业:

投资仪表类市场需求看好,受住房制度改革的推动,预计各种水表、电表需求将继续趋旺,光学仪器和消费类仪表将能够继续保持较好的增长态势。

石化通用行业:

全球能源供应紧张,石油等产品价格趋高,必将刺激石化通用机械行业加大投入,特别是海上石油开采的增长,石油钻采、炼油化工保持快速增长。

尤其是国家加大对年产30万吨及以上合成氨、48万吨及以上尿素、30万吨及以上乙烯成套设备等的技术改造会促进需求的平稳增长。

电工电器行业:

国家决定新建电厂和改造老厂所需的单机容量60万千瓦以下的火电机组将采用国产设备。

加强中低压凝汽式机组、老机组和重点主力机组的改造,3年内停运和报废1000万千瓦中低压小火电机组。

集中资金加快电网的建设与改造等措施,将促进电工行业的发展。

环保机械行业:

目前,世界环保产业年产值高达6000亿美元,被誉为发展潜力巨大的“朝阳产业”。

“十五”期间环保投资7000亿元,环保产业总收入达11000亿元,“十一五”期间,环保投资力度将更为加大。

三、楚州区精密机械配件产业发展现状

机械产业作为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程度在一定意义上体现出一个国家、地区的工业化水平。

楚州区的机械产业历经了解放初期的起步阶段、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形成阶段、八十年代的初步发展阶段及近几年的快速发展阶段,目前已初具产业规模。

开发区自2002年开园建设以来,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招引大项目为抓手,依托楚州机械产业基础,引进了一批精密机械类该产业项目,其集聚效应明显,成为开发区三大主导产业之一,2009年被省商务厅批准为精密机械配件特色产业园,2010年被省科技厅批准为精密机械科技园区。

1、现状:

楚州开发区精密机械产业经过几年的发展,目前已形成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完善的产业配套体系,成为重要的机械生产基地,具有较为雄厚的机械制造基础和配套优势。

机械类主要产品有:

精密齿轮、汽车配件及市政工程汽车、工程机械及配件、电梯设备及配件、石油钻采设备、齿轮泵、输油泵、门泵、砂轮机、变压器等70余种产品。

开发区现有机械类企业35户,2009年实现销售收入5亿元,税收2500万元,分别占开发区总额的15%和19%。

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9.5亿元,税收5400万元,分别占开发区总额的19%和20%。

骨干龙头企业有:

淮安惠民汽车配件有限公司,为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是全国汽车自动门泵、缓速器生产的龙头企业,2008年新开发的快速公交站台门占有全国2/3以上市场份额。

江苏双环齿轮有限公司,为国内专业生产齿轮最大基地,国家摩托车标准起草单位。

引进国际一流的先进生产设备,年产汽车、摩托车、工程机械、工具等齿轮5000万件,发展方向是打造世界最大的伞形齿轮生产基地。

今年该企业已实现开票销售1.1亿元,税收500万元,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年销售能力在10亿元以上。

江苏意奔玛机械有限公司,拥有国际先进的生产线和生产工艺,主要生产汽车刹车盘、刹车片等汽车精密配件,今后的发展方向是中国意奔玛集团主要的汽车配件生产基地。

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年销售能力在10亿元以上。

江苏施塔德电梯有限公司,该企业集电梯产品研发、制造、销售、安装、改造及维护服务为一体,主要生产成套乘客电梯、医用电梯、住宅电梯、观光电梯、载货电梯、自动扶梯、自动人行道及各类电梯配件。

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年销售收入可达10亿元。

江苏击利乐机械有限公司是韩国工兵击利乐破碎机总公司中国授权生产的总代理、总经销,是三一重工的合作伙伴。

主要生产"E"、"T"型二种系列破碎机、液压打夯机和液压式快换接头等产品。

该企业2011年上半年已形成开票7000万元,税收1300万元。

35户精密机械企业中有省高新技术企业1个,市高新技术企业1个;省级高新技术产品2个;国家星火计划项目1个;获得各项专利34项。

2、配套能力。

江苏淮钢集团距楚州开发区12公里,近年来不断通过技术改造,实现了跨跃式发展,综合实力跻身全国大型企业第279位,年销售收入60亿。

淮钢年产优质碳素结构钢、弹簧钢、合金钢、高强度建筑用钢、轴承钢、齿轮钢、易切削钢等优特钢200万吨、材145万吨。

淮钢装备水平高,工艺先进,将成为我国汽车制造业和机械制造业重要的原料供应基地。

江苏清江拖拉机有限公司是淮安市机械工业龙头企业,是国内大中马力轮式拖拉机主要生产企业,年产大中型拖拉机6000台,距楚州开发区不足5公里。

其热处理和电镀分厂是公司下属专门从事热处理工艺的生产厂,是淮安市区热处理能力最大生产厂。

锻造分厂是清江拖拉机集团的专业化锻造厂,有近四十年锻件生产历史,是中国锻造协会会员单位,具有年产5000吨模锻件生产能力。

铸造分厂是灰口铸铁和球墨铸铁的专业生产厂,是淮安市规模最大的铸造厂,年生产能力10000余吨。

清拖较强的对外配套能力为我区发展精密机械配件产业提供重要的支撑作用。

楚州区在铸造、锻打、冲压、模具、热处理、电镀、线切割等方面也具有较强的对外配套协作能力,能够大量承揽对外加工配套业务。

四、产业功能定位、主要目标

1、规划范围

楚州精密机械配件产业园选址在楚州经济开发区东侧,距离楚州主城4公里。

控制性规划面积9平方公里,近期(2009年-2012年)规划范围为边寿民路(经十四路)以东,京沪高速以西,山阳大道(纬二路)以南,永怀东路(纬七路)以北4.2平方公里;中期(2013-2020)规划范围为京沪高速以东,经二十一路以西,广州东路以南纬三路以北4.8平方公里。

2、产业定位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依托楚州科教、人才、产业和人文优势,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以科技进步为抓手,重点发展精密齿轮,汽车摩托车配件,机床、电梯、矿山机械、特种车辆等成套设备及精密铸件、精密锻件等产业。

拉长产业链,形成精密机械的产业集群。

提升精密机械产业的装备水平、科技含量,产品附加值。

重点抓好三大板块:

一是现有企业双环齿轮、意奔玛汽配、惠民汽配等龙头企业为基础,引进、培植新的龙头骨干企业,不断壮大精密齿轮、汽车刹车盘、汽车门泵、缓速器等产品规模,大力开发其它具有一定科技含量的汽车配件产品,打造全省知名的汽车配件生产基地。

二是以施塔德电梯、孟昭尼机械等企业为龙头,发展通用及专用设备产业。

巩固电梯、铆钉机床等大型成套设备及配件生产,发展冷凝器、砂轮机、切割机、弥雾机、高把油锯等精密机械配件生产,大力开发新产品,不断扩大产销规模。

三是以击利乐机械、苏通市政工程机械为基础,通过外引内联,发展破碎器、气动钻机、齿轮泵等工程机械及疏通车、吸污车等环保机械和建筑机械。

在此基础上再着力引进全国乃至世界机械行业500强企业2-3家,扩大精密机械配件产业规模,提升质量,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

4、主要目标

(1)经济效益目标。

一是加大投入力度。

十二五累计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60亿元。

二是增强产出效应。

2015年实现工业销售100亿元、税收5亿元。

(2)重点企业发展目标。

加快骨干企业培植、提高产业组织化程度和集约化经营水平,十二五末,精密机械制造企业总数达50家以上。

新投资建设总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2个,力争3个;5亿元以上项目5个,力争8个。

培植销售收入超5亿元以上企业达8家,超10亿元以上企业达5家。

至十二五末,江苏双环齿轮有限公司年产螺旋伞形齿轮达2000万件,年销售达10亿元;江苏意奔玛机械有限公司年产刹车盘、刹车片达3000万套,销售达10亿元;江苏施塔德电梯有限公司年产电梯达9000台(套),销售达10亿元;江苏击利乐机械有限公司年产矿山机械破碎器8000万台,履带式气动钻机1000台,销售达10亿元;惠民汽车配件有限公司年产汽车门泵2800套、缓速器15000套、高速公交站台门达8000套,受检票系统6000套,销售达5亿元以上。

(3)科技创新能力目标。

重点培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一定规模实力的企业,引导企业加快自主创新。

至十二五末,精密机械产业技术开发人员总数达到100人;新增市级以上技术研发机构达5个,其中省级1-2个;新增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8-10个,其中省级2个;新增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产品达40个,其中省级10个;新获得国家发明专利达20项以上。

(4)环境目标。

到2015年生产污水处理率达100%,生活污水处理率达80%;大气工业烟尘排放量<13500t/a、工业SO2排放量<24544t/a;工业废水排放量<12301t/a、工业废水COD排放量<13777t/a,各项环境指标均达到国家控制标准。

五、存在问题

1、产业集中度较低,协作配套力不够。

精密机械产业总体集聚程度不高,布局较为分散,缺乏细致有序的专业化分工,产业链不够完整,上下游企业关联度不够强。

特别是小企业分布比较散,资源配置低,对大企业的依赖性较强,削弱了整体的特色效应。

2、经济总量不大,企业规模较小。

虽然精密机械机械产业已经发展成为开发区的主导产业,但是龙头企业偏少、产业规模偏小,总量偏低。

3、知名品牌不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

精密机械产业有一部分企业创新意识有待提高,品牌意识有待加强,总体缺乏国家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品牌带动力不强,科研创新能力较弱,技术创新层次不高。

4、营运机制不健全,缺乏专业市场。

楚州机械精密机械产业由几家龙头企业带动发展起来,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缺乏专业市场和特色市场支撑,市场运作体制灵活性不足,对时机的把握有滞后现象。

5、服务体系滞后,研发投入严重不足。

与精密机械产业相匹配的技术研发、人才培育、信息咨询、信用担保、法律税务、物流配送等社会服务体系建设尚不完善,产业升级、企业成长所需的服务保障远远得不到满足。

尤其是以技术研发、人才培育、信息咨询为基础的创新体系不健全,新原料、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投入不足,缺少核心技术和前瞻技术,产业升级缺少技术平台,中小企业发展没有技术支撑。

六、具体措施

1、高起点规划,以规划引领科学发展。

选择资质较高的规划设计机构,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楚州开发区精密机械产业园进行科学、合理规划,按规划有步骤地进行推进实施。

建议一期启动边寿民路以东,京沪高速以西,山阳大道以南,永怀东路以北作为精密机械配件产业基地的一期开发用地,主要布局近期有投资意向的精密机械产业相关企业,迁移开发区退二进三需要搬迁的(如惠民汽配等)精密机械加工企业。

二期发展京沪高速以东,经二十一路以西,广州东路以南,纬三路以北4.8平方公里。

做好基础设施、商业、生活服务等功能配套,引进和发展精密机械产业相关的大型企业和配套项目。

2、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实施。

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需要支柱产业来支撑、引领。

为此,很有必要对精密机械产业加强统筹规划,结合实际,制定实施方案,明确目标重点,集聚各方力量,共同支持和关心精密机械产业的发展。

建议成立楚州区机械电子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由区长任组长,分管工业副区长、开发区管委会主任任副组长,区发改委、经贸委、科技局、财政局、规划局、建设局、国土局、国地税、工商、质监、安监、供电等部门领导为成员,深入研究和制定促进精密机械特色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等,在开发区设立办公室。

制定和完善综合协调、定期会商,为加快精密机械特色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组织保障。

3、成立专业招商组织,给予特殊的优惠政策。

成立区精密机械产业招商专业小组,研究国家关于机械产业的发展导向,出台吸引精密机械产业相对优于传统产业的更加优惠的招商引资政策,结合楚州精密机械优势产业,瞄准全国机械100强、世界500强,攻坚克难,展开招商,引进规模大,科技含量高的相关项目落户开发区。

4、强化多种宣传,促进市场开拓。

利用网络、会议、活动、媒体等多种手段,进行积极宣传和推介,尤其是双环齿轮、施塔德电梯、意奔玛机械企业等除在省市电视台、电台以及报刊杂志保持宣传外,还应积极争取在中央级媒体进行宣传,使其不断提高企业知名度;着力建设技术与市场复合型的高水平营销人才队伍,加强市场开发力度,全力拓展精密机械产品更广阔的市场。

5、多方筹措资金,加大投入力度。

建立以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金融为支持的多渠道产业投入格局。

一是政府予以奖励支持。

建议区财政每年安排50万元精密机械特色产业发展资金,重点支持和奖励对精密机械配件产业有重大影响的关键性技术研究、高科技新产品的研制、重大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新市场领域的开拓与开发等。

二是引导企业投入。

精密机械产业的企业技术开发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应达到2%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和龙头企业应达到5%以上。

三是协调多层次金融支持体系。

积极推进银企对接,大力解决精密机械特色产业企业贷款难问题;组织建立精密机械特色产业企业及其法定代表人的贷款信用制度,积极帮助银企间建立良性的信贷环境;积极鼓励建立风险投资机构和贷款担保机构,拓宽融资渠道,为支柱特色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融资环境。

四是动员全社会增加投入。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引进外资、利用内资、结合民资,共同发展精密机械特色产业;完善投入激励政策体系,激励企业、个人和非营利机构增加投入,降低投入风险,提高民间资本投资活动回报率;通过通过多种渠道积极争取上级科技、技改、环保和资源开发利用等资金支持;积极支持企业通过上市筹集资金,加快发展。

6、完善服务体系,提高服务质量。

进一步建立健全精密机械特色产业服务体系,在开发区专门设立综合服务办公室,分别从国土、建设、劳动、公安、供电、电信、质监、自来水等部门抽调13人,进驻开发区常年联合办公,实行一站式服务。

开发区设立网站为企业提供产业政策、技术政策、国内外市场状况等信息,搭建产业技术、信息服务平台,建立动态技术信息项目数据库,提供网上贸易合作服务;加强培训工作,为企业提供多层次的培训服务,切实提高产业从业人员素质;加强技术市场建设,为企业提供技术引进和转化服务。

7、引导科技创新,促进技术进步。

确立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着力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使之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

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重点构建“四大体系”,强化企业技术支撑:

一是以企业技术中心为主要形式的企业自主创新体系。

支持企业创建国家和省级技术中心,培育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高新技术企业,打好自主创新的组织基础。

鼓励企业在技术前沿地区设立研发中心,及时获取最新科技成果。

二是以产学研结合为主要纽带的企业科技成果转化体系。

加强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技术协作,通过购买专利、委托开发、合作开发、共建研发机构和中试基地等多种途径,形成稳定有效的技术支持。

三是以技术服务平台为主要载体的产业集群创新体系。

四是以精密机械产业企业为主要对象的技术创新中介服务体系。

支持社会力量建设面向企业的创新服务实体,为企业提供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情报及质量检测等多方面的服务,促进科技型企业成长。

要采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等多种创新形式,推广先进技术。

加大企业科技活动投入,加强企业技术的积累和应用。

努力开发应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能突破产业集群技术瓶颈、推动产业升级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及配套技术。

强化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的消化、吸收,实现从模仿创新到自主创新的突破。

注重利用先进技术手段和独特工艺方法做精专业,使产业群成为精品制造基地。

具体说,一是继续申报国家级、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并发挥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优势,借外部力量,加大产学研合作力度。

充分利用现有的规模、品牌、技术优势,加强与科研院校的友好合作关系,加强与国际知名公司的技术合作与交流,在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形式下进行技术创新合作,实现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

二是加大各技术品种科研开发中心的建设力度,特别是双环齿轮、击利乐机械、壁挂锅炉应加大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力度,强化科研力量,建立技术创新体系。

研究攻关行业关键技术,大力开发高新技术产品,形成技术开发和产品开发新格局,推动龙头成员企业产品技术升级,并带动全区精密机械产业快速发展。

三是利用新结构、新材料和新工艺改进老产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