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发展理论04行为主义发展理论DOC.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988274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15.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儿童心理发展理论04行为主义发展理论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儿童心理发展理论04行为主义发展理论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儿童心理发展理论04行为主义发展理论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儿童心理发展理论04行为主义发展理论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儿童心理发展理论04行为主义发展理论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儿童心理发展理论04行为主义发展理论DOC.docx

《儿童心理发展理论04行为主义发展理论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童心理发展理论04行为主义发展理论DOC.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儿童心理发展理论04行为主义发展理论DOC.docx

儿童心理发展理论04行为主义发展理论DOC

第四章行为主义发展理论

一。

华生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行为主义心理学是心理学领域中的一个具有重大影响的派别,虽然,现在它已不再占据主导地位,但仍有广泛影响,在一定的范围里,它仍然是具有使用价值。

尤其在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行为矫治的领域中,仍被广泛使用。

那么,什么是行为主义心理学呢?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基本内容可以从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和新行为主义者斯金纳、班杜拉的观点中反映出来。

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

二.斯金纳操作行为主义的体系

  我们通常把华生的行为主义称为经典行为主义,而把斯金纳的行为主义称为新行为主义。

那么,斯金纳"新"在哪里呢?

学习完本部分的各小节之后,我们将会对斯金纳的各种观点有较为清晰的认识。

行为主义的领袖---斯金纳

三.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华生强调刺激对行为的重要性;斯金纳强调强化对行为的重要性;而班杜拉则认为,儿童获得一个行为并不一定需要得到强化。

事实上,人的许多行为只要经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就能习得。

于是,班杜拉很强调观察学习。

社会学习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班杜拉

四.对行为主义发展理论的评析

  行为主义心理学是心理学史中的一个极重要的派别。

"行为主义是心理学的一个特定的历史形态,它的出现是西方实验心理学内在矛盾的产物,它的发展构成西方心理学历史逻辑的一个环节。

"(高申春:

《人性辉煌之路》,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292页。

)把行为主义放在心理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来加以考察,就能充分地认识到它的意义、价值和它的局限性。

  出于这样的基本观点,教材对华生、斯金纳和班杜拉的理论分别作出了评析。

(一)行为主义的界定 

  

 传统的心理学把学科的注意力放在研究意识上,所使用的方法又是主观性极强的内省,其研究内容、结果和方法都缺乏可观性,根本无法使心理学厕身于自然科学的行列,与物理学、化学、生理学平起平坐。

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唯有改造心理学,改变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使它的研究对象变为可观察、可测量、可验证,研究方法变得可控制、可纪录、可重复。

于是,华生揭竿而起,宣称心理学应把人的行为当作研究的对象,而把意识赶出心理的研究领域,从而在心理学中发动了一场革命。

 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华生宣称心理学应把人的行为当作研究的对象,那么什么是华生所谓的行为呢?

 华生认为,行为就是有机体用来适应环境的反应系统。

它的构成单位是反射,而反射就是刺激(stimulus)与反应(response)的联结。

(S-R)

 那么,什么是刺激和反射呢?

 华生认为,刺激指的是外部环境和身体内部组织所起的任何变化。

 反应就是随着某种刺激而引起的肌肉和腺体的变化。

 根据这样的定义,华生把心理学简化为研究S-R的科学,任何复杂的行为,都是刺激与反应的关系,心理学就是研究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因果关系。

于是,心理学终于被纳入了自然科学的行列。

 

二)如何研究人类行为 

  

 既然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就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那么,研究行为的方法就在于寻找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关系。

只要发现某一种刺激能引起哪一种反应,或发现某一种反应是由哪一种刺激引起的,就能找到一种刺激与一种反应之间的特定的因果关系。

这正是研究的目的。

用公式来表示,就是:

 华生认为,"刺激-反应"是一种最简单的模式。

其中,刺激和反应都可以由其它刺激和反应所代替。

(A)我们熟悉的条件反射就是刺激替代的结果。

例如:

(点击展开)

 

(B)不仅刺激可以替代,反应也可以替代,或者条件化。

例如:

(点击展开)

 

 从上例中可以看出:

反应的替代表现为行为的变化。

正是根据刺激-反应和形成的替代刺激-替代反应这样一系列的替代,才构成人的无限学习能力。

 华生的行为主义研究方法对心理学的科学研究产生重大的影响。

直到今天,尽管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了重大的改进和综合,但基本思想方法仍然受行为主义理论的左右。

 

(三)行为主义的思维 

  

 为了彻底改造心理学,华生开始用行为来解释各种心理现象。

其基本原则:

凡能用行为加以解释的就纳入心理学的框架,凡不能用行为解释的就把它赶出心理学,从而建构了一整套行为主义心理学。

那么,行为主义心理学如何看待思维呢?

 华生认为,思维与言语是不可分割的,思维的本质就是言语活动。

思维与言语的区别仅仅在于有无声音。

言语是有声的思维,思维是无声的言语。

按不同的言语形式,华生将思维分为三类。

(请参阅教材第69页。

)由于言语活动包含一系列复杂的肌肉、内脏器官的活动,因此,华生认为思维不仅仅与言语不可分割,也与内脏组织不可分割。

只不过言语通常占据优势的地位,协调着人的肌肉骨骼活动。

这么一来,华生终于将思维纳入了心理学的范畴。

  为了说明这一观点,华生以学习弹钢琴为例,如下图所示:

(点击展开)

 该图表明动作习惯是怎样形成的。

S1、S2、S3是乐谱上的独立音符,作为视觉刺激,引起了弹钢琴者的手指运动,在琴键上作出相应的弹奏动作RK1、RK2和RK3等。

(RK1、RK2和RK3等等是对每一个独立的音符予以独立的动作反应)。

这说明当你看到音符G(S1)时,你弹奏键G(RK1)。

 这个图解表明了当你弹奏一首简单的乐曲是发生的情况。

S1--第一个音符(G)____展现在你面前,然后乐谱被拿走。

但你能继续弹奏,为什么?

这是因为经过多次弹奏后,形成了习惯,只要出现最初的音符S1,弹奏者便引发出一系列的弹奏动作:

RK1-RK2-RK3-RK4-RK5………其中除了RK1是由S1引起的之外,RK2、RK3等不再由S2、S3引起,而是由RK1引起。

每一个前面的弹奏动作都成为下一个弹奏动作的替代刺激。

这张图只反映了动作一个因素,事实上,在动作发生的同时,还产生言语和内脏的活动。

  

 

这个简单的图解表明了同样的事实--当我们对任何对象,比如说S1反应时,我们不仅用胳膊的横纹肌反应(RK1),而且语言(RV1)和内脏(RG1)也参与了反应。

三种反应形成了有组织的反应系统。

在具体的思维过程中,反应系统中的三种反应成分的主导地位会有所变化,有时以言语反应为主,有时以动作反应为主,有时以内脏组织反应为主。

从左图中可以看出,思维过程中有一段时间不用言语,但反应系统中的其他成分有效地保证着思维的连续进行。

(四)行为主义的习惯 

  

 诸如思维这样的复杂的心理都纳入了行为,对华生来说,用行为来解释习惯就不是个难题了。

什么是习惯呢?

 1、华生认为,一个人的习惯是在适应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过程中学会更快地采取行动的结果。

人处在内外环境的不断刺激之中,刺激必然引起人的活动。

其中外部环境指人周围可以产生视觉、听觉、触觉、温觉、嗅觉、味觉刺激的外在世界的物体,内部环境指人体内所有内脏的、体温的、肌肉的和腺体所发生的刺激。

当人的内外刺激所引起的活动不再是随机的,而是在生活中变得越来越有规则、有秩序后,习惯便形成了。

换句话说,当人所处的情境与先前曾经发生过的情境相同时,反应会变得越来越整合,能更为迅速和更多地活动起来达到目的,于是,我们可以认为他已"学会"或已"形成"了一种习惯。

习惯的形成,实质上是形成了一系列的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习惯的单位。

"当一个复杂的习惯被完全分解之后,这个习惯的每个单位就是一种条件反射"。

习惯的作用就是为了使动作更简便。

2、哪些因素影响动作习惯的形成呢?

华生认为:

(点击展开)

 

(1)年龄。

华生从对老鼠的研究中发现,年龄对习惯的形成存有影响。

在老鼠学习走迷宫的试验中发现:

 但从实验中有一点可以肯定,年纪大的老鼠和年纪小的老鼠都能学习。

华生特意指出,人类停止学习的时间太早。

他相信:

“如果形势很急迫,60、70岁甚至80岁的人也能学习。

 

(2)练习的分配

 华生通过实验发现,在特定限度内练习的次数越少,每一练习单元的效率就越高。

例如:

让几组白鼠进行50次的尝试(练习)实验中发现:

 根据实验结果,华生主张分散学习,不主张集中突击训练。

即使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集中学习,也应该在中间留出一段间隔时间来,这样会取得惊人的学习效果。

 当习惯形成并巩固之后,实际的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等刺激变得越来越不重要。

华生称之为条件反射的第二阶段。

究其原因是习惯了的动作本身的动觉刺激足以引起下一个运动反应,而下一个运动反应又引起再下一个运动反应,肌肉不仅是"反应的器官",而且也成了"感觉的器官"。

 华生十分重视儿童良好习惯的形成,认为这是教育的主要内容。

(五)行为主义的情绪 

  

 学过儿童心理学的人都知道,关于儿童情绪的发展主要有分化说和原始情绪说两大学说。

华生属于后者。

他认为,情绪是身体对特定刺激作出的反应,是内隐行为的一种形式。

新生儿具有三种原始情绪(即非习得行为):

惧、怒和爱,以后的习得情绪都是在这三种原始情绪基础上形成的条件反射。

 为了证明自己的见解,华生将一名11个月大小的婴儿艾伯特作被试,成功地运用条件反射法形成他对毛绒绒动物的惧怕。

实验如下:

 上面当实验提供了惧怕条件反射形成的证据。

但这一实验严重伤害了儿童的心理健康,出于道德原因,受到学术界的严厉批评。

(六)行为主义的人格 

  

  人格是心理学中的一个十分复杂的概念,华生却轻而易举地把它纳入到行为的行列:

人格是习惯系统的最终产物。

  在人的一生中,会形成许多习惯系统,每个习惯系统又包含许多个各自独立的习惯。

所有习惯系统的总和,便构成人格。

  下图直观地表明了人从出生到成熟当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人格结构的剖面图:

  在人格的习惯系统中,有一些习惯系统占主导地位,很容易被观察到,有些习惯系统则不易被观察。

至于哪一种习惯系统如何支配人的行为,则取决于环境的影响。

  例如:

 人格中的各习惯系统既有相互协调的,也有相互冲突的。

当相互冲突的习惯系统同时发动时,行为就发生冲突,导致肌肉、腺体在不同活动中发生颉颃。

这种状况如得不到及时解决,久而久之,便导致心理失调

 华生认为儿童期形成的行为习惯对成人的人格具有长远的影响,早期形成的行为在适当的情境中会重新表现出现。

在华生看来,人格既然是由环境中的行为习惯形成的,自然也可以由改变环境来改变人格。

(一)行为的分类 

  

 斯金纳把行为分为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两类。

 应答性行为:

  "应答"是由一种确定的刺激所激发的行为,服从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它可以是无条件反射,也可以是条件反射。

这是经典行为主义所注重的研究对象。

 操作性行为:

  事实上,有机体的行为总是为了适应一定的环境的。

一个有机体在一个环境中更多的行为是自发的,偶然的。

一些自发的行为受到结果的强化【强化(reinforcement):

使有机体的行为的发生频率得增强的刺激。

强化有正负之分,当一种刺激的增加能增强行为发生频率的,称为正强化;当一种刺激的减少能增强行为发生频率的,就称为负强化。

不管是正强化或负强化,都是为了增加行为发生的频率。

】,就会经常重复出现。

另一些行为没有得到结果强化,发生的频率就会下降直到不再发生。

斯金纳把那些自发发生而受到强化后经常性重复的行为,称为操作行为。

他把操作行为当作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构成操作行为主义的理论体系。

(二)研究的方法论 

  

  斯金纳提出了一系列研究方法原则,把行为主义的研究推向更规范、更值得分析的水平。

教材第82页告诉我们四项方法论原则。

总的精神是对行为的研究,既要控制环境,又要便于观察纪录,以便定量。

"斯金纳箱"

  【斯金纳箱:

1938年,斯金纳设计制作的实验装置。

箱子的构造尽可能地排除了一切外部刺激,而白鼠则可以在箱内自由进行探索。

箱内有一根突出的杠杆。

杠杆的上方有电灯,下方有一食盘。

箱外有一电动鼓转动计时并纪录杠杆被压动的次数。

当箱内的动物压动(如啄、碰等)杠杆时,就会得到一粒食丸的强化。

以此来研究动物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学习能力。

就是贯彻这一方法论的典型。

(三)儿童行为的强化控制原理 

  

  斯金纳认为,人的行为大部分是操作性的,任何习得行为,都与及时强化有关。

因此,我们利用"反应--强化"原理可以塑造儿童的行为。

既然强化如此重要,那么,如何强化呢?

哪一种强化最有效呢?

  我们可以把强化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例如:

 (有关定义请参阅教材84页)

 

各种类型的强化中,强化的时间规律是怎样的呢?

  斯金纳曾做了大量关于强化的实验研究,"尽管结果繁多,但基本的、一般性的结论是:

强化的时间隔越短,动物的反应就越快;相反,在延长反应强化间隔时间的情况下,反应的速度就下降了。

"(乐国安:

《从行为研究到社会改造》,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80页)。

  我们也可以把强化分为:

无论是积极强化还是消极强化,都是为了增加行为的发生。

  【积极强化是指通过增加强化物来增加行为的发生。

如:

儿童的每一个规范行为发生后所给与的表扬,以鼓励他继续发扬。

  【消极强化是通过减少强化物来增加行为的发生。

如:

当儿童没有发生规范行为时,就不给与支持,以促使他发生规范行为。

  既然强化能增加行为的发生,那么,不予强化或中止强化就会有助于消退已发生的行为。

教材第85页介绍了关于消退的原理,请注意阅读。

四)儿童行为的变化 

  

  斯金纳认为,儿童的操作行为是一步一步积累起来的。

一个好的行为由于不断得到强化,变得越来越巩固,这就叫"塑造"。

而一个已经形成的不良行为,也可以运用强化规范行为、消退不良行为来使之消退。

这就叫"矫正"。

从这个意义上讲,操作行为主义不再是经典行为主义那样观察刺激与行为的关系,而是可以控制和预测人的行为。

这是一种更彻底的行为主义!

  为了控制儿童的行为,斯金纳为研究工作提出应考虑的四种条件:

即第一基线、第一实验期、第二基线、第二实验期。

(请参阅教材第85-86页)

  对于儿童不良行为的矫正,是一门专门的心理技术,必须由专业技术人员操作,我们只要求学员了解一些原理即可。

(五)在儿童教育中的运用 

  

  针对传统教育的强制性和以教师为中心的弊端,斯金纳运用操作条件反射的原理,设计了一种由儿童自主学习的教学机器,在学校中开展程序教学

【程序教学法就是通过教学机器应用小步子渐进和及时强化原理,把复杂的问题通过一系列小的、易懂的问题一步一步地呈现给学生,如果学生的回答与机器后来呈现的正确答案相符,机器接着呈现下一个问题。

依次回答所有问题之后,再回过头来重新解决这个程序中的问题,并改正他先前回答中的错误,经过多次重复,直到学生完全掌握程序中的所有材料为止。

程序教学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学习,有利于减轻教师的繁重教学任务。

从而在上世纪中叶引发了一场教学改革。

  斯金纳总结机器教学的原则有三点:

(见教材第87-88页)

  1.小步子原则;

  2.主动参加原则;

  3.及时反馈。

  机器教学本身也有难以克服的弊端,因而并没有推广到足以使教育改观的地步。

但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和网络教学的普及,机器教学的三原则又开始发挥作用了。

它无疑对网络教学提供有益的启迪。

  请大家想一想,是不是有这个理儿?

六)斯金纳的人格理论 

  

 斯金纳认为,人格充其量是行为的总体,即是一种行为模式。

人格的差异,就是行为的差异,而行为的差异是由于人的行为历史上受到的强化不同而造成的。

如有人走路时总是小心翼翼,这不是他性格谨慎,而是因为他曾经滑倒在路上,(受到过行为后果的惩罚!

)每个人由于受到不同的强化而具有了不同的行为特点。

  斯金纳认为,人的行为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因此,人格也是可变化的。

在他看来,人格终生都在变化,因为人所处的环境是不断变化的。

(一)观察学习及其过程 

  

  所谓观察学习,亦称为替代学习,即学习者通过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而习得新行为的过程。

这种学习不需要学习者直接地作出反应,也不需要亲自体验强化,只要通过观察他人在一定环境中的行为,观察他人所接受的强化就能完成学习。

因此,通过这种方式完成的学习又称为"无尝试学习",同时班杜拉把他人所接受的强化对学习者本人的影响称为"替代强化"。

  例如:

儿童通过观察模仿父母做家务而习得做家务的行为就是观察学习的一个例子。

  本节出现一连串的概念:

观察学习、替代学习、范型、替代强化、无尝试学习等,请你加以分辨。

(参阅教材89-91页)

  在观察学习中进行观察学习的人并不需要自己经历强化,而只是通过看别人的行为或看别人得到了强化而学会一个新行为。

所谓"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讲的就是这么回事。

既然又要"看"又要"记",可见观察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那么,观察学习包含那些过程呢?

 1、注意过程

  大千世界中你观察什么,显然与你的注意有关,注意是观察主体与观察对象之间的中介。

注意受哪些因素影响呢?

一般地说,注意受范型

  【范型:

行为的发起者,也就是观察者所注意的对象】

活动的特点、环境背景、范型的特征(如地位、权威性、性别、年龄等)有关,也与观察者本人的特点,(如经验、觉醒水平、兴趣)有关。

班杜拉特别重视个人的交际网络和团体归属对注意的重大影响。

一个人与哪些人交往,便会增加对这些人注意的机会,即常言所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也。

社会是分化为不同的结构群体的,属于同一社会结构群体中的个体之间比较容易相互注意。

属于不同社会结构群体的人之间则不大容易相互观察。

班杜拉在这里,把社会因素引进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是行为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重大发展。

 2、保持过程

  观察者把自己观察到的示范行为以符号表征

  【表征(representation):

将知识保存在人脑中的表示方式。

在心理学中,表征有若干种模型,运用符号(即语义-概念)进行表征是其中之一。

班杜拉认为,人的"大部分调节行为的认知过程主要是概念性的,而不是心象性的。

"】

的形式转化为个人经验储存在自己的记忆中。

这时所储存的不是示范行为的本身,而是对示范行为的抽象。

大家都知道,传统的行为主义是闭口不谈内部过程的,而班杜拉在这里所讲的保持过程恰恰是典型的内部过程。

可见,班杜拉在发展行为主义理论中,跨出了多大的步伐。

保持过程与注意过程紧密联系。

没有保持过程的支持,注意过程是很难奏效的。

 3、运动复现过程

  (也称"产出过程)。

这是观察者对示范行为的表现过程。

或者说,是观察者将保存在内部的符号表征转化为外显行为的过程。

在表现观察行为的初期,难免不如示范行为那么准确,需要一个逐步熟练的过程。

对儿童说来,这种运动复现往往表现为游戏。

 4、强化和动机过程

  一个人所观察到的示范行为,有的并不复现,而有的则加以复现,为什么呢?

这与强化和动机有关。

关于这一点,教材中有详细说明,请阅读第93-94页。

(二)观察学习的模式 

  

 观察学习的模式是指被观察者运用哪些活动方式将示范行为提供给观察者(学习者)。

本节介绍了八种模式,每一模式都有具体说明,不难理解,请学员自己阅读。

(三)社会学习的研究 

  

  班杜拉运用社会学习理论为指导,将社会问题研究与心理学研究方法相结合,开展了一系列社会行为的研究。

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关于攻击性行为和亲社会行为的研究。

1、攻击性行为的研究。

  关于攻击性行为,有人认为是出于人的攻击本能(如弗洛伊德、洛伦兹),也有人认为是因为受到了挫折才发生(如多拉德)。

班杜拉则明确指出,人类并不是生来就带着一个行为库的,人的一切行为方式都是后天学习的结果。

攻击性行为也是社会学习的结果。

  教材里提到的"充气娃娃"实验,是班杜拉设计的著名系列研究。

这些实验研究的结果明白地告诉我们,儿童会从范型的榜样中学习到行为。

班杜拉的贡献更在于发现,儿童的行为的表现(行为操作)与行为的获得是不同的。

具体地说,儿童通过观察习得的行为,也许会直接的表现出来,但也可能并不表现出来。

儿童在观察学习后没有表现的行为,并不意味着他们没有学习到行为。

只要外部条件和内部动机相适应,习得而未表现的行为就会表现出来。

班杜拉的实验还表明,攻击性行为不仅可以从现实的成人那儿学到,也能从电影、电视的人物形象身上习得,甚至还能从卡通形象身上习得。

研究发现,卡通形象对儿童的影响丝毫也不比现实人物弱。

  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生,与自身的情绪状态和强化性质有很大的关系,请仔细阅读教材第97页。

  班杜拉认为,在现实生活中,儿童攻击性行为的观察学习主要有三个来源:

  1)家庭成员。

  2)社区文化。

  3)大众传媒。

目前,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了大众传媒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值得注意。

  此外,个人的直接经验对攻击性行为的产生也具有重要作用。

儿童在尝试-错误行为中出的攻击性行为,如果得到了强化,其发生的频率就会大大加强。

一个长期受同伴欺凌的儿童,在忍无可忍时作出反抗而又获得成功,那么,他的`攻击性行为也会加强。

班杜拉说,"攻击性的行为方式主要是通过观察而习得的,并在实际操作结果的强化基础上进一步得到改进。

"

2、亲社会行为的研究。

  与攻击性行为一样,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也是社会学习的结果。

在我们的社会生活和教育实践中,道德教育常用说教的方式进行。

按班杜拉的研究结果来看,其效果甚微。

榜样的力量才是无穷的。

3、行为的决定性因素。

  我们已经知道,行为主义认为,行为的决定因素是环境。

具体地说,经典行为主义认为,无条件刺激与条件刺激之间的结合情况,决定着人的反应;操作行为主义认为,行为结果是否得到强化,影响着行为发生的频率。

而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一方面受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人的行为也在影响环境,人、行为、环境三者是相互作用的。

在什么环境中表现什么行为,受人的认知因素的影响。

这是班杜拉毕生研究的重点项目,也是他的最大贡献。

对行为主义发展理论的评析 

  

 教材对华生、斯金纳和班杜拉的理论分别作出了评析。

这里提几点共性的说明:

(一)充分认识行为主义对心理学发展的历史作用。

在华生以前的传统心理学由于受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局限,使心理学长期处在不知所云的境地。

华生高举行为主义的大旗,掀起了一场学科的革命。

华生主张心理学应研究行为,而放弃研究意识,虽然有点简单、粗暴,但在当时科学、技术都不够发达的情况下作一点学术迂回,也不失为一种科研策略。

此外,行为主义的研究方法对推动心理学向自然科学学科的发展居有重大意义。

斯金纳根据大量的实验研究进一步指出人的行为是由外部环境决定的,加强了行为主义的理论立场,并极大地丰富了研究手段,对现代心理学产生重大影响。

班杜拉,作为一名温和的行为主义者,在理论上比较华生和斯金纳更注重人性的基础,因次,有学者说?

quot;班杜拉及其理论超越了行为主义的逻辑,或终结了行为主义的历史……并为在历史中作为心理学两大对立基础的行为主义和人本主义的结合提供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

"(高申春:

《人性辉煌之路》,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297页。

)纵观历史,我们可以说,没有行为主义,就很难有现代心理学今天的独立和地位。

当然,我们肯定行为主义的历史作用,并不意味着无视它的局限性。

最根本的观点在于,行为主义把人当作机器,而人在事实上并不是一个被动的对刺激作反应的机器,人在本质上是一个能自主活动的系统。

"个体的不可预言性会随着系统复杂性的增加而增加,人类作为生命系统中最复杂的事物,充满着最高的个体自由。

"(贝塔朗菲)

(二)充分认识行为主义理论对学前教育的指导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