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45《古代汉语》期末考试指导.docx
《0045《古代汉语》期末考试指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045《古代汉语》期末考试指导.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0045《古代汉语》期末考试指导
0045《古代汉语》2013年6月期末考试指导
一、考试说明
《古代汉语》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这门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古书的能力,所以它也是一门工具课。
高等院校古代汉语课学习的对象是古代汉语书面语系统中的文言,不包括古白话,古代汉语课程包括两部分内容:
1、古代汉语文选;2、古代汉语通论。
学好文言,是学习《古代文学作品选》等其他课程的基础,对本专业学生今后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一)该课程的考试为闭卷考试,试卷主要有七种题型,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二)题型说明
题型一:
单项选择题
题型二:
多项选择题
题型三:
释词题
题型四:
简答题
题型五:
古文今译题
题型六:
古文标点题
题型七:
古注阅读题
说明:
本考试指导只适用于201303学期期末考试使用,包括正考和重修内容。
指导中的章节知识点涵盖考试所有内容,给出的习题为考试类型题,习题答案要点只作为参考,详见课程讲义或笔记。
如果在复习中有疑难问题请到课程答疑区提问。
最后祝大家考试顺利!
二、.复习重点内容
(一)古代汉语文选
我们学习的古代汉语文选包含三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是今注文选30篇,第二部分是古注文选17篇,第三部分是无注文选10篇。
其中讲授文选20篇(今注文选13篇,古注文选7篇,含背诵文选8篇),这些文选篇目都是考查的重点。
文选部分内容的学习要求我们通过这些语言材料来掌握古代汉语的常用词汇和语法规律,丰富自己对古代汉语的感性知识。
具体来讲,要能够通读这些古代文言作品,对其中的语言难点和重点能够准确翻译和掌握,对作品作者和主题内容能够有基本的了解和把握,能正确默写要求背诵的8篇文选。
其中的古注文选部分,是我们学习的一个难点,也更是一个重点。
通过对古注文选的学习,我们不仅要把握文章本身的语言点和主题内涵,同时我们也要掌握古人注释的一些基本的知识。
通过文选的学习,我们要能够做到对某一文言语段进行较为准确的翻译,对文言语段进行准确的标点。
**重点考察篇目:
1、《孟子·许行》
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己忧。
夫以百亩之不易为己忧者,农夫也。
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是故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
孔子曰:
‘大哉,尧之为君!
惟天为大,惟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
君哉,舜也!
巍巍乎有天下而不与焉!
’尧舜之治天下,岂无所用其心哉?
亦不用于耕耳。
2、《段太尉逸事状》
太尉始为泾州刺史时,汾阳王以副元帅居蒲,王子晞为尚书,领行营节度使,寓军邠州,纵士卒无赖。
邠人偷嗜暴恶者,卒以货窜名军伍中,则肆志,吏不得问。
日群行丐取于市,不嗛,辄奋击,折人手足,椎釜鬲瓮盎,盈道上,袒臂徐去,至撞杀孕妇人。
邠宁节度使白孝德以王故,戚不敢言。
3、《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国危矣!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
邻之厚,君之薄也。
4、《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公子吕曰:
“国不堪贰。
君将若之何?
欲与大叔,臣请事之。
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
5、《汉书·龚遂传》
数年,上遣使者征遂,议曹王生愿从,功曹以为王生素嗜酒,无节度,不可使,遂不忍逆。
从至京师,王生日饮酒,不视太守。
会遂引入宫,王生醉,从后呼曰:
“明府且止,愿有所白。
”
6、《论语·侍坐》
“赤,尔何如?
”对曰:
“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
7、《韩非子·说难》
昔者郑武公欲伐胡,故先以其女妻胡君以娱其意。
因问于群臣:
“吾欲用兵,谁可伐者?
”大夫关其思对曰:
“胡可伐。
”武公怒而戮之,曰∶“胡,兄弟之国也。
子言伐之,何也?
”胡君闻之,以郑为亲己,遂不备郑。
郑人袭胡,取之。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
”其邻人之父亦云。
暮而果大亡其财。
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此二人说者皆当矣,厚者为戮,薄者见疑,则非知之难也,处知则难也。
故绕朝之言当矣,其为圣人于晋而为戮一秦也,此不可不察。
8、古注阅读
政在家门(大夫专政)民无所依君日不悛以乐慆忧(慆藏也悛改也○悛七全反乐音洛又音岳慆他刀反【疏】以乐慆忧○正义曰刘炫云慆慢也好音乐而慢易忧祸也杜以慆为藏当读如弓韬之韬言以音乐乐身埋藏忧愁于乐中犹古诗云埋忧地下也)公室之卑其何日之有(言今至)谗鼎之铭(谗鼎名也○谗仕咸反服云疾谗之鼎也【疏】注谗鼎名也○正义曰服虔云谗鼎疾谗之鼎明堂位所云崇鼎是也一云谗地名禹铸九鼎于甘谗之地故曰谗鼎二者并无案据其名不可审知故杜直云鼎名而已)曰昧旦丕显后世犹怠(昧旦早起也丕大也言夙兴以务大显后世犹解怠○昧音妹丕普悲反解佳卖反)况日不悛其能久乎
(二)古代汉语通论
以下我们就古代汉语通论部分的主要知识点作一个小结,各主要知识点的具体内容大家可以详细参考我们的讲义。
一、虚词语言点:
**“之”的连词用法:
连词“之”也有两个主要的语法功能,即连词“之”所连接的前项和后项,主要有两类:
一是定语和中心语,形成偏正关系;二是主语和谓语,形成主谓关系。
1、连接偏正关系,即定语和中心语。
其中又包括领有关系、同一关系、修饰关系三种。
2、连接主谓关系。
作用在于取消句子独立性,使成主谓词组在句子中充当成份,这种“之”字不用译出。
学习连词“之”时,有两个问题要注意:
第一,“之”字连接偏正词组时,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的关系并不一样,有限制关系、有同一关系,还有修饰关系,因此在翻译这个偏正词组时,不能一律把“之”译成“的”。
有的要加比况性的词语,有的则可以不译。
第二,“之”字连接主谓词组,在翻译时不用译出。
我们学习“之”字的这种用法时,应着重体会它在连接词与词时的结构作用。
**“以”的连词用法
1、用在动词或动词性词组内部,所连接的两个部分,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实现后一动作行为的方式、方法或原因,后一动作行为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
2、连接时间或方位。
3、连接两个形容词,并可连接状语和谓语中心词。
**“其”的语气词用法:
语气词“其”主要表示以下语气:
1、表示估计、推测;
2、表示反问;
3、表示劝告、祈使。
此外,其可用作代词,例如“其经承子厚口讲指画为文词者,悉有法度可观。
”中的“其”就用作代词,作“经承子厚口讲指画为文词者”的定语。
**特殊代词“者”“所”的主要用法。
一、“者”字词组
代词“者”可以和动词、形容词、名词、数词等组合成“者”字词组,表达从所有的人(事、物)中按照某种特点区别出来的一部分。
“者”字词组有以下几种构成:
1、动词+者
2、形容词+者
3、名词+者
4、数词+者
5、词组+者
二、“所”字词组:
“所”字词组中“所”是受它后面的动词性成份的支配修饰的。
“所”字词组有几下几种构成:
1、所+动词
2、所+介词+动词(动宾词组)
3、所+形容词(较少)
从“所”的称代对象来看,可代人、事、物。
也可称代动作行为的处所、原因、方式等。
**虚词“于”主要的用法。
1、介绍动作发生的地点、时间
2、介绍情况比较的对象
3、于是
4、介绍、引进动作的主动者,表示被动
**连词“而”的主要用法:
1、连词“而”既可用在单句中,也可以用在复句中。
2、在单句中是连接词和词,词组和词组,在复句中是连接分句。
3、在单句中,“而”字所连接的两项,在语法上有两种关系。
(1)并列关系,即“而”所连两项共同充当谓语。
两项之间可能是不分主次,也可能时间上有先有后,也可能语意上有正反、顺逆的转折。
(2)偏正关系,即状语和谓语动词的关系,状语从时间、原因、方式、情态等方面对谓语动词进行修饰,状语的词性、结构类型也多种多样。
4、连词“而”还可以连接主谓、动宾等关系。
5、连词“而”还常常用在分句之间。
分句之间的关系有六种,其中并列、顺承(连贯)、递进三种属联合复句的范畴,因果、假设、转折属偏正复句的范畴,都可以用“而”连接。
现代汉语中没有和连词“而”相当的词,因此,古汉语中的“而”要视不同情况分别译成现代汉语中不同的词语或不译。
2、实词语言点
**“或”、“莫”的用法:
“或”、“莫”是古代汉语特有的无定代词,现代汉语中没有与它们相当的代词。
“或”是肯定性无定代词,表示“某个人(事、物)”、“有人(事、物)”;“莫”是否定性无指代词,表示“没有人(事、物)”。
它们的语法功能都是作句子、分句、主谓词组的主语。
**名词作状语的用法:
古代汉语的普通名词却常常可以直接修饰动词作状语,这时其名词的性质并没有改变,是古代汉语名词本身的一种语法功能。
其具体作用常见的有五种:
1、表示动作进行的状态。
2、表示对待动作对象的态度。
3、表示动作发生或进行的处所,有“在……”的意思。
4、表示动作进行的工具凭借或依据,有“用……”或“依据……”的意思。
5、表示动作进行的方式。
这五种类别实际是两大类:
第一类是1和2,是用作状语的名词所代表的事物的性质来进行比喻,第二类是3、4和5,都是用名词的实际所指来修饰后面的动词。
时间名词在古代汉语中也可以直接当状语。
只是“日”、“月”、“岁”等作状语时,它们所表示的意义跟平时的意义有所不同。
1、“日”、“月”、“岁”用在具有行动性的动词(谓语)前面,表示行动的经常性,有“每日(天天)”、“每月(月月)”、“每年(年年)”的意思。
2、“日”用在具有变化性的动词或形容词(谓语)前,表示情况逐渐发展,有“逐渐地”、“一天天地”的意思。
3、“日”用在句首主语前,表示追溯过去,有“从前”、“往日”的意思。
**动词的使动、被动的主要用法:
(一)使动
使动用法就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不是由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发出,而是在主语影响下使宾语所代表的人物发出。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句子表达的“主——动宾”内容,变成“主——使宾动”的内容,实际上是以动宾式表达兼语式的内容,以精练的结构表达了复杂的思想。
(二)被动
主语不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的发出者,而是承受动作的受事者,那它就是被动的。
古代汉语被动的表达通过有结构标志和没有结构标志的两种句式:
1、用没有结构标志的句式表达被动的。
2、用有结构标志的被动句,大致有以下几种结构类型:
A、“于(乎)”用在动词后引进主动者。
B、“为”、“见”、“被”直接用在动词前,表示被动。
C、用“见(为、被)……于”结构的。
D、“为”、“被”用在动词前引进主动者。
E、用“为(被)……所”结构的。
**词类活用的主要类型:
(除以下罗列的知识点外,注意掌握讲义中所分析的例句)
词类活用
(一)定义:
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临时具有另一类词的语法功能。
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叫做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跟词的兼类不同。
活用是临时的偶然的用法,活用后的词性不是词固有的语法属性。
而兼类是词本身固有的,它的用法都是固定的、经常的,不是临时的、偶然的。
如“疾”可以兼有名词、动词、形容词三种词性,不是临时运用的结果,是其本身固有的经常存在的现象,所以不是活用而是兼类。
(二)名词用作动词
(1)用作一般动词
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隐元左)
(2)用作使动
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
(左襄二十二)
(3)用作意动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礼记•大同)
(三)形容词用作动词
(1)用作一般动词
倾夺邻国,而雄诸侯。
(2)用作使动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孟子•告子下)
(3)用作意动
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
(战国策•秦策一)
(四)数词用作动词
(1)用作一般动词
六王毕,四海一。
(2)用作使动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卫风•氓)
三、句子语言点:
**古代汉语中宾语置于动词的几种类型:
1、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位于动词之前,常见的如“谁、奚、安、何”。
2、在否定词“不、未、毋、莫”的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多位于动词之前。
3、宾语用代词“是”“之”复指,位于动词之前。
**古代汉语中“如……何”、“若……何”、“奈……何”、“何……为”、“何以……为”、“不亦……乎”、“无乃……乎”、“得无……乎”、“……孰与……”等习惯句式的理解和翻译。
**双宾语
在句子中,谓语动词所带的两个宾语叫双宾语。
其中,离动词近的宾语叫近宾语,也叫间接宾语;离动词远的宾语叫远宾语,也叫直接宾语。
**掌握判断句的句式。
四、文字知识点
**“六书”的定义及汉字结构的判断:
“六书”一词,始见于《周礼·地官·保氏》:
“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但这里只是提到“六书”,而未指出“六书”的具体内涵。
后来关于“六书”的解释,有三家:
1、班固《汉书·艺文志》:
“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
2、(东汉)郑玄《〈周礼·地官·保氏〉注》:
“六书:
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
3、许慎《说文解字·叙》中提到的:
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三家提出的造字条例只是名称和顺序略有区别,但含义基本相同。
现在学术界介绍“六书说”,通常采用的是许慎的名称,班固的顺序。
许慎《说文解字》对“六书”作的解释和举例是: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
“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
武信是也。
”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
“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
《说文解字》说解字形主要根据小篆。
**“说文”四大家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义证》、王筠《说文句读》、《说文释例》、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汉字形体演变
汉子的形体演变经历了甲骨文,西周金文,大篆与六国古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
隶变”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小篆和小篆以前的文字,文字学史上认为是古文字,隶书及以后的文字是今文字。
**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古今字,是对前代数词数义共享的统用字与后世为示区别而出现的分化字的称呼。
异体字,就是形体不同,但记录着同一个词,即“音义皆同”的字。
繁简字,在表示同一个词和意义的字中,笔画多的叫繁体字,繁体字被简化后笔画少的叫做简体字。
五、词汇知识点
**偏义复词
指将两个意义相反的词素合成一个双音节词,但合成后的词义只偏重于其中一个词素,另一个只起陪衬作用。
我们不应理解为并列反义词。
这是由古代汉语同义连文的表达手法造成的。
**本义、引申义的定义以及判断:
词的本义,就是一个词的众多义项中,有文字形体可考,有文献资料可资参证的比较原始的意义。
它是与引申义相对而言的,本义是词义的源头。
本义是词义的源头,是比较原始的意义在于:
汉语历史悠久,而记录汉语的汉字才不过几千年的历史,在汉字产生以前,一个词的本义究竟是什么,很难确切地考证清楚,我们所谈的只能是有语言文字材料能证明的本义。
例如“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
”中的“间”就是用了本义“门的缝隙”。
引申义是一个词在本义的基础上发展衍化出来的其他意义,是与本义相对而言的,引申义是词义的流。
引申义是由本义发展衍化而来,引申义和本义之间总是有某种意义的关联。
例如“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
”中的“间”就是用了引申义“空档”,是由门缝隙义引申而来;“非敢必有功也,愿以间执谗慝之口。
”中的“间”是堵塞义,又是从空档义引申而来。
**古汉语连绵词的定义及种类:
连绵词是一种较为特殊的双音节的单纯词。
连绵词具有以下的特征:
1、组成连绵词的字只有表音作用,连绵词的意义不是组成它的字的意义的相加。
2、组成连绵词的字的字形是不固定的。
3、连绵词内部的两个音节间是有语音联系的:
双声(声母相同)、叠韵(韵母相同)、双声叠韵、既不双声又不叠韵(这种情况很少)。
这种语音联系是指古音有联系。
例如“参差”是双声联绵词、单纯词、双音词。
**词义变化的几种结果:
1、词义的扩大:
词表示的概念内涵变了,使词的外延扩大了。
2、词义的缩小。
3、词义的转移。
**词义解释的常用方法:
1、形训:
通过汉字的形体解释意义。
2、声训:
通过声音来解释词义。
如:
有些形声字的声音也决定它的意义。
连绵词的声音决定它的意义。
3、义训:
即解释词义的形式。
可以用一个词来解释另一个词,传统上叫做“互训”;也可以用一句话来解释一个词,传统叫做“义界”。
**同义词的辨析
1、辨析同义词词义上的不同。
(1)词义表示范围的不同。
(2)词义表示的程度不同。
(3)词义的反映角度的不同。
2、同义词在使用上的不同。
(1)使用对象、场合的差别。
(2)同义词在感情色彩上的不同。
(3)在使用时组合对象、功能上的不同。
六、古注知识点
**体例、类型及其特征。
(传注、章句、义疏、集解、音义、补注等)
1、传注类
诂,又写作“故”,就是用今语释古语。
训,就是训解,即训解古书以便后人理解。
传,是传述的意思,孔颖达说:
“传者,传通其义也。
”
诂、训、传都是注解的名称,故可连用,如《毛诗诂训传》。
注,是注释的意思,它取义于灌注。
2、章句类:
着重逐句逐章串讲、分析大意的注释
3、义疏类:
一种既解释经文又解释注文的注释。
4、集解类:
汇集众说的一种注释。
需要注意的是晋代杜预的《春秋经传集解》,虽名叫“集解”,其实却是“把《春秋经》和《左氏传》集中起来加以解释的意思”,与一般汇集众说的集解不同。
5、音义类
6、补注类
**曰、为、谓、之谓、言、犹、之言(之为言)、貌、读如、读若、读为、读曰、当为(当作)等古书注释术语的名称及其含义。
1、曰、为、谓之:
这三个术语都专用于解释词义。
其运用的形式是被注释词放在术语之后,注释的词句放在术语之前,即“注释词句+术语+被注释词”的形式。
这三个术语都可以译作“叫做”、“称作”。
2、谓、言
这两个术语诠释的对象既包括词,也包括句。
其运用的形式是被注释词语放在术语前面,注释词语放在术语后面。
即采用“被注释词语+术语+注释词语”的形式。
它们都可以译为“说的是”。
它们的功用,解词时是诠释词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具体义、临时义和确定的所指;解句时包括句意的概括和言外之意的发明。
3、犹
“犹”主要用于解词。
运用时被注释词在术语之前,注释词在术语之后,一般是以词释词。
4、之言(之为言)
之言也作“之为言”,是解词的声训术语。
之为言)+注释词”的形式。
5、貌
“貌”是专门用来解释形容词、副词的术语。
6、读如、读若
这是两个解词的术语。
其主要作用是标明被注释词的读音。
7、读为、读曰
“读为”、“读曰”的主要功用是明假借,即以本字解释假借字。
8、当为(当作)
“当为(当作)”是用来校勘古代文献中错字误字的术语。
“当为”与“读为”有本质的区别。
用“当为”注释的字,是必须改正的错字,而“读为”只是认为原文中的字可当作训释字来理解,并不能认为是错字。
七、音韵知识点
**“五音”:
指声母按发音部位分成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喉音五类;“七音”,就是在五音的基础上,又分出半舌音、半齿音两类。
**反切:
也称反语、反音,或单称反、翻。
是我国传统的注音方法,用两个字拼合成另一个汉字的读音。
三、重点习题
1、单项选择题
1.下列古注术语使用时训释词放在术语之后的是()。
A.犹B.谓之C.曰D.为
2.从古到今,“脚”的词义()。
A.扩大了B.缩小了C.转移了D.没有变
3.在“举以败国,将何贺焉”中,“何”的用法是()。
A.疑问代词作前置宾语B.疑问代词作主语
C.疑问代词作谓语D.疑问代词作定语
4.下列句中含有动词“之”的是()。
A.之二虫又何知。
B.之子于归,远送于野。
C.将之荆,先之以冉有,后之以子夏。
D.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
5.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是()。
A.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
B.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C.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
D.邠宁节度使以王故,戚不敢言。
2、多项选择题
1.下列各句中,在修辞方式上采用了“互文”手法的是()()()()()。
A.公入而赋:
“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
”姜出而赋:
“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
”
B.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C.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D.司马迁触天子喜怒。
E.坐则诵诗书、立则习礼容。
2.下列几组汉字属于异体字的是()()()()()。
A.蹟、迹B.剩、賸C.裤、袴
D.村、邨E.掩、揜
3.钱大昕在上古声母的研究上提出了()()()()()。
A.“古无轻唇”说B.“古无舌上”说C.“娘日归泥”说
D.“喻四归定”说E.“喻三归匣”说
4.下列各字中,在象形字基础上加指示符号构成的指事字是()()()()()。
A.末B.亦C.刃D.果E.本
5.下列各句中,用“见”表被动的是()()()()()。
A.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B.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C.厚者为戮,薄者见疑。
D.臣闻武帝使中郎将苏武使匈奴,见留二十年。
E.故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
三、释词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意义
(1)日群行丐取于市,不嗛,辄奋击。
嗛:
(2)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多:
(3)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锡:
(4)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因:
2、说明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的词性和语法作用。
(1)民未知义,未安其居。
其:
(2)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以:
(3)布帛长短同,则贾相若。
则:
四、简答题
1、举例说明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类型。
2、下面三例中的“间”字,是否用了它的本义?
为什么?
(试结合“间”的字形结构及其句中词义简要说明。
)
A、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
B、非敢必有功也,愿以间执谗慝之口。
C、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
五、古文今译题
把下列短文中带下划线的部分译成现代汉语。
(一)“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己忧。
夫以百亩之不易为己忧者,农夫也。
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是故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
孔子曰:
‘大哉,尧之为君!
惟天为大,惟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
君哉,舜也!
巍巍乎有天下而不与焉!
’尧舜之治天下,岂无所用其心哉?
亦不用于耕耳。
”
1、尧以不得舜为己忧
2、夫以百亩之不易为己忧者,农夫也
3、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
4、岂无所用其心哉
(二)晋韩厥从郑伯,其御杜溷罗曰:
“速从之!
其御屡顾,不在马,可及也。
”韩厥曰:
“不可以再辱国君。
”乃止。
郤至从郑伯,其右茀翰胡曰:
“谍辂之。
余从之乘,而俘以下。
”至曰:
“伤国君有刑。
”亦止,石首曰:
“卫懿公唯不去其旗,是以伤于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