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河南省七校高二下学期升级摸底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984982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430.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河南省七校高二下学期升级摸底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学年河南省七校高二下学期升级摸底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学年河南省七校高二下学期升级摸底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学年河南省七校高二下学期升级摸底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学年河南省七校高二下学期升级摸底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河南省七校高二下学期升级摸底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

《学年河南省七校高二下学期升级摸底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河南省七校高二下学期升级摸底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河南省七校高二下学期升级摸底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

学年河南省七校高二下学期升级摸底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

河南省七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升级摸底考试

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所述物质的元素种类不固定的是

A.携带或存储遗传信息的物质

B.动植物体内的良好储能物质

C.为细胞提供能量的主要能源物质

D.细胞内含量最大的有机物

【答案】D

【解析】

【分析】

携带或存储遗传信息是核酸,动植物体内良好的储能物质是脂肪,为细胞提供能量的主要能源物质是糖类,细胞内含量最大的有机物是蛋白质。

【详解】携带或存储遗传信息是核酸,由C、H、O、N、P五种元素构成,元素种类固定,A项不符合题意。

动植物体内良好的储能物质是脂肪,只含有C、H、O三种元素,B项不符合题意。

为细胞提供能量的主要能源物质,只含有C、H、O三种元素,C项不符合题意。

细胞内含量最大的有机物是蛋白质,组成元素C、H、O、N,有的含有S、Fe等其他的元素,元素种类不固定,D项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组成细胞的有机物的化学组成元素,学生应牢记组成细胞的有机物的组成元素,据此解题。

2.如图所示为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内共生起源”学说图解。

下列所述不支持“内共生起源”学说的是

A.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内膜与细菌的细胞膜相似

B.线粒体和叶绿体都存在绿色植物的叶肉细胞内

C.线粒体和叶绿体中脱氧核糖核酸分子均呈环状

D.线粒体和叶绿体内都有能合成蛋白质的细胞器

【答案】B

【解析】

【分析】

“内共生起源”学说认为,线粒体和叶绿体分别起源于原始真核细胞内好氧型细菌和光能自养的蓝细菌,目前发现线粒体和叶绿体在结构、功能、成分等方面与细菌存在相似之处,支持了“内共生起源”学说。

【详解】在膜的化学成分上,线粒体和叶绿体内膜的蛋白质与脂质比远大于外膜,接近于细菌质膜的成分,这些特性都暗示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内膜起源于最初的共生体(好氧细菌和蓝细菌)的细胞膜,支持了“内共生起源”学说,A项不符合题意。

线粒体和叶绿体在植物中的分布情况,不能说明它们与细菌的关系,故不支持“内共生起源”学说。

线粒体和叶绿体中脱氧核糖核酸分子均呈环状,细菌的也含有环状的DNA分子,支持了“内共生起源”学说。

线粒体和叶绿体的蛋白质合成机制类似于细菌,而有别于真核生物,支持“内共生起源”学说,D不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本题以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内共生起源学说为问题情境,提供相关的信息,让学生根据已占有的知识为依据,对该学说提出的观点加以评价,考察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获取知识的能力,对考生的创新精神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线粒体和叶绿体中的DNA都能进行半自主自我复制,并通过转录和翻译控制某些蛋白质的合成,说明两者都含有核酸(DNA与RNA)和核糖体。

在必修1的教学与复习中,归纳总结线粒体与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有氧呼吸与光合作用)时也可联系半自主性与中心法则。

3.氧气和水均能通过细胞膜和脂双层膜(无蛋白),而镁离子和葡萄糖能通过细胞膜却不能通过脂双层膜(无蛋白)。

下列相关叙述或推断,不正确的是

A.氧气和水通过细胞膜时不消耗三磷酸腺苷

B.镁离子和葡萄糖通过细胞膜时需要载体协助

C.葡萄糖进入人成熟红细胞的速率与氧浓度有关

D.自来水通过脂双层膜净化会导致无机盐离子丟失

【答案】C

【解析】

【分析】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小分子和离子物质的跨膜运输,包括主动运输和被动运输。

主动运输是通过消耗能量,膜运输蛋白由低浓度侧向高浓度侧逆浓度梯度转运离子或分子的运输方式。

自由扩散是脂溶性小分子物质穿膜运输的方式,被运输的小分子物质在膜两侧存在浓度差,即可顺浓度进行扩散。

小分子物质扩散的速度取决于分子的大小和其脂溶性,如疏水性气体小分子O2、CO2、N2,等能迅速通过细胞膜。

 协助扩散,是借助于膜上运输蛋白的协助顺浓度梯度运输物质的方式。

【详解】氧气进出细胞的方式为自由扩散,不要消耗能量,A项正确。

镁离子和葡萄糖(除进入红细胞)进入细胞的方式是主动运输,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B项正确。

葡萄糖进入人成熟的红细胞是协助扩散的方式,动力来源于浓度差,不许要消耗能量,而氧气的浓度主要是与能量有关,C项错误。

脂双层膜无载体蛋白,所以无机盐离子不能通过,D项正确,故选C。

【点睛】“物质跨膜运输方式”巧判断:

通过分析列表,不难发现,几种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异同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⑴运输是否需要能量供应;⑵运输是否需要载体协助;⑶物质浓度的高低。

归纳判别技巧如下

首先看是否需要能量

其次看是否需要载体

具体跨膜运输方式

实例

不需要

为被动运输

需要

为协助扩散

红细胞吸收葡萄糖等

不需要

自由扩散

水分子,气体分子(O2、CO2)、尿素、脂溶性物质(苯、乙醇、甘油、脂肪酸)等

需要

为主动运输或胞吞、胞吐

需要

主动运输

小肠细胞吸收葡萄糖、氨基酸和无机盐等

不需要

胞吞(胞内→胞外)

变形虫的摄食,人体白细胞吞噬入侵的细菌、细胞碎片以及衰老的红细胞

胞吐(胞外→胞内)

抗体的分泌等

4.下列对有关实验的描述,正确的是

A.鉴定还原糖时,应依次向待测样液中滴加NaOH和CuS04溶液

B.单独使用甲基绿染液对细胞染色,可更好显示DNA的分布情况

C.探究温度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应使用斐林试剂进行鉴定

D.温度和pH值都是验证酶的专一性以及高效性实验的无关变量

【答案】D

【解析】

【分析】

斐林试剂是由甲液(质量浓度为0.1g/mL氢氧化钠溶液)和乙液(质量浓度为0.05g/mL硫酸铜溶液)组成,用于鉴定还原糖,使用时要将甲液和乙液混合均匀后再加入含样品的试管中,且需水浴加热。

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混合,可以用来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情况。

【详解】使用斐林试剂鉴定还原糖时,应将NaOH和CuS04溶液混合均匀后加入待测溶液,A项错误。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情况,使用甲基绿和吡罗红混合染色剂,不能单独使用,B项错误。

探究温度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必须保持恒温,而斐林试剂检验还原性糖的过程必须要加热,这会破坏实验的单一变量原则,导致实验失败,C项错误。

验证酶专一性的实验自变量是酶的种类,验证酶高效性的实验自变量是催化剂的种类,两个实验中温度和PH都是无关变量,D项正确,故选D。

【点睛】甲基绿吡罗红两者不可以分开单独使用。

如单独使用,每种染色剂都能使两种核酸着色,也就是核和质都发生同样的颜色变化,不能得到DNA和RNA的主要分布区域所以不能分开单独使用。

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对DNA亲和力强,使DNA显现出绿色,而吡罗红对RNA的亲和力强,使RNA呈现出红色。

用甲基绿、吡罗红的混合染色剂将细胞染色,可同时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5.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包括活化过程和放能过程。

一个葡萄糖分子在放能过程共生成4个ATP、2个[H]和2个丙酮酸。

然而,有氧呼吸一阶段结束时分解一个葡萄糖分子得到的是2个丙酮酸、2个ATP和2个[H]。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有氧呼吸过程中不消耗ATP,但能产生ATP

B.有氧呼吸过程中葡萄糖初步分解的场所是线粒体基质

C.有氧呼吸过程中消耗的[H]与光反应产生的[H]不同

D.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每一阶段都有ATP生成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在细胞质的基质中,一个分子的葡萄糖分解成两个分子的丙酮酸,同时脱下4个[H](活化氢);在葡萄糖分解的过程中释放出少量的能量,其中一部分能量用于合成ATP,产生少量的ATP。

这一阶段不需要氧的参与,是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的。

反应式:

C6H12O6酶→2C3H4O3(丙酮酸)+4[H]+少量能量(2ATP)

第二阶段:

丙酮酸进入线粒体的基质中,两分子丙酮酸和6个水分子中的氢全部脱下,共脱下20个[H],丙酮被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在此过程释放少量的能量,其中一部分用于合成ATP,产生少量的能量。

这一阶段也不需要氧的参与,是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的。

反应式:

2C3H4O3(丙酮酸)+6H2O酶→20[H]+6CO2+少量能量(2ATP)

‍第三阶段:

在线粒体的内膜上,前两阶段脱下的共24个[H]与从外界吸收或叶绿体光合作用产生的6个O2结合成水;在此过程中释放大量的能量,其中一部分能量用于合成ATP,产生大量的能量。

这一阶段需要氧的参与,是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的。

反应式:

24[H]+6O2酶→12H2O+大量能量(34ATP)。

【详解】第一阶段是糖酵解指葡萄糖在无氧条件下进行分解而形成丙酮酸的过程,这一过程1分子葡萄糖经过两次磷酸化.而形成1分子的1.6-二磷酸果糖.这一过程要消耗2分子的ATP,A项错误。

有氧呼吸过程中,葡萄糖初步分解是在第一阶段,场所是细胞质基质,B项错误。

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产生的[H]不同,前者是NADPH,后者主要是NADH,C项正确。

无氧呼吸只有第一阶段有ATP的生成,第二阶段没有ATP的生成,D项错误。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有氧呼吸,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是考查的重点,应根据每个阶段的场所、物质变化、能量变化来掌握该知识点。

6.如图所示为某雄性动物(2n=6)处于分裂期的一个细胞中的6条染色体(着丝点整齐排列在赤道板上),其中字母表示基因。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该动物的基因型为BbXAYB.该细胞发生了染色体变异

C.该细胞进行的是有丝分裂D.该细胞内染色体已完成复制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由图中染色体的形态和位置可以判断,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的中期。

染色体结构变异包括重复、缺失、易位、倒位。

【详解】由图中染色体的形态和基因所在的位置可以判断,左起第二条含A的常染色体与左起第4条X染色体发生了易位,所以该动物的基因型是AaBbXAY,A项错误。

该细胞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B项正确。

该图存在同源染色体,着丝点整齐排列在赤道板上,可以推断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的中期。

染色体的复制发生在间期,该细胞已经完成,D项正确,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有丝分裂各时期变化以及染色体结构变异。

有丝分裂各时期特点:

间期:

DNA复制和蛋白质合成,前期:

核膜核仁消失,出现染色体,纺锤体,中期:

染色体形态,数目都可以清晰地看出来,并且整齐地排列在赤道上后期:

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移动到细胞两极,末期:

染色体纺锤体消失,核膜核仁重新出现。

7.神经干细胞(NSC)是一群能自我更新并具有多种分化潜能的细胞,它来源于神经组织并可生成神经组织,在适当条件下可分化成神经元、少突胶质细胞和星形细胞。

下列关于神经干细胞(NSC)生命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NSC在自我更新过程中会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B.NSC分化成星形细胞时有新基因的产生和表达

C.NSC能自我更新,不会出现细胞代谢变慢现象D.NSC发生癌变时,抑癌基因会转变成原癌基因

【答案】A

【解析】

【分析】

神经干细胞属于体细胞,其增殖方式为有丝分裂,随着增殖代数的增加,神经干细胞会逐渐衰老。

神经干细胞可以分化成神经元、少突胶质细胞和星形细胞,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详解】NSC的自我更新是通过有丝分裂的方式,在有丝分裂过程中会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A项正确。

NSC分化的实质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并不会产生新基因,B项错误。

随着NSC自我更新代数的增加,NSC会逐渐衰老,代谢会减慢,C项错误。

细胞癌变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都发生突变,D项错误,故选A。

【点睛】细胞分化、衰老、凋亡、癌变考点内容在教材中所占篇幅很小,但却是各地高考卷每年均热衷的切入点之一,命题集中在:

细胞分化、衰老、凋亡、癌变特征及机制,细胞分化与细胞全能性,结合科研最新成果考查细胞癌变的特征、机制及治疗等,考查形式为选择题,难度不大,迷惑性很大,解题时要注意排除干扰项。

8.豌豆的花顶生和花腋生是一对相对性状。

现有花顶生植株甲和花腋生植株乙,下列一定能确定这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的是

A.花顶生植株甲自交,花腋生植株乙自交,分别观察子代的表现型

B.花顶生植株甲与花腋生植株乙杂交,观察子代的表现型

C.花顶生植株甲自交,花顶生植株甲与花腋生植株乙杂交,分别观察子代的表现型

D.花顶生植株甲做母本,花腋生植株乙做父本,观察子代的表现型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无法得到顶生植株甲和腋生植株乙的基因型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所以在通过杂交来判断显隐性时,应要把亲本是纯合子和杂合子都考虑进去。

解题是可以用基因A、a表示控制这对相对性状的基因。

【详解】若植株甲和植株乙都是纯合子,则自交后代不会出现性状分离,也就无法判断显隐性关系,A项不符合题意。

花顶生植株甲与花腋生植株乙杂交,若亲本都是纯合子,可以根据子一代的表现型判断显隐性,但当亲本中有一方为杂合子时,就无法判断显隐性关系(如:

杂交组合可以是甲Aa×乙aa→1Aa:

1aa也可以是甲aa×乙Aa→1Aa:

1aa),B项不符合题意。

花顶生植株甲自交,若后代出现性状分离,说明顶生是显性性状,若不出现性状分离,说明植株甲是纯合子,基因型可能是AA或aa,则乙的基因型就可能是aa或AA、Aa,那么甲和乙杂交可出现的杂交组合有AA×aa或aa×AA、aa×Aa,无论那个杂交组合都可以判断出显隐性,C项符合题意。

由于不管是正交还是反交,结果都一样,故不需考虑甲乙植株那个做母本,那个做父本,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一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判断:

1.根据子代性状判断

不同性状的亲本杂交,子代出只出现一种性状,子代所出现的性状为显性性状。

相同性状的亲本杂交,子代出现性状分离,子代所出现的不同于亲本的性状为隐性性状。

2.根据子代性状分离比判断:

若后代性状分离比为显性:

隐性=3:

1,则双亲一定均是杂合子(Aa)。

Aa×Aa→3A-:

1aa

若后代性状分离比为显性:

隐性=1:

1,则双亲一定是测交类型。

即Aa×aa→1Aa:

1aa

若后代只有显性性状,则双亲中至少有一方是显性纯合子。

AA×AA或AA×Aa或AA×aa

若后代只有隐性性状,则双亲均为隐性纯合子。

aa×aa→aa

9.某植物体内合成营养物质A、B和C的控制流程如图所示(注:

没有相应的酶时,营养物质的合成速率较慢,即对应的营养物质的含量低)。

已知隐性基因a、b和c控制合成的酶没有活性,三对基因之间不存在相互抑制现象。

若A-a、B-b和C-c三对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则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图示反映出基因可间接控制生物性状以及基因与性状是一一对应关系

B.基因型为AaBbCc植株自交,子代中营养物质C含量高的个体占27/64

C.该三对等位基因可构成27种基因型,所控制的表现型却只有4种

D.基因型为AaBBCc植株与aabbcc植株进行测交,子代性状比为2:

1:

1

【答案】A

【解析】

【分析】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方式:

①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影响细胞代谢,进而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②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分子结构来直接控制性状。

依据题干信息,营养物质C含量最高的基因型是ABC。

【详解】生物体的性状是基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A项错误。

基因型为AaBbCc植株自交,子代中营养物质C含量高的个体基因型应是ABC,占3/4×3/4×3/4=27/64,B项正确。

每对等位基因都可以构成三种基因型,故三对等位基因可以构成3×3×3=27种基因型,表现型有:

三种营养物质都不含、营养物质A含量高、营养物质B含量高、营养物质C含量高,共4种表现型,C项正确。

基因型为AaBBCc植株与aabbcc植株进行测交,子代基因型有AaBbCc(营养物质C含量高)、AaBbcc(营养物质B含量高)、aaBbCc(三种营养物质都不含)、aaBbcc(三种营养物质都不含),表现型比例为:

三种营养物质都不含:

营养物质C含量高:

营养物质B含量高=2:

1:

1,D项正确,故选A。

【点睛】首先将自由组合定律问题转化为若干个分离定律问题。

在独立遗传的情况下,如果遇到两对或两对以上的相对性状的遗传题时,就可以把它分解为一对一对的相对性状来考虑,有几对基因就可以分解为几个分离定律。

如AaBb×Aabb可分解为如下两个分离定律:

Aa×Αa;Bb×bb。

用分离定律解决自由组合的不同类型的问题,自由组合定律以分离定律为基础,因而可以用分离定律的知识解决自由组合定律的问题。

10.果蝇的红眼和白眼分别受位于X染色体的等位基因W和w控制;鸡的芦花和非芦花分别受位于Z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B和b控制。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在自然界中,非芦花雄鸡数量应多于非芦花雌鸡

B.在自然界中,红眼雌果蝇数量应多于红眼雄果蝇

C.红眼雄果蝇与白眼雌果蝇交配,子代雌果蝇均为红眼

D.芦花雌鸡与非芦花雄鸡交配,子代雌鸡均为非芦花

【答案】A

【解析】

【分析】

果蝇的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雄蝇性染色体组成为XY,雌蝇性染色体组成为XX,鸡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雄鸡性染色体组成为ZZ,雌鸡性染色体组成为ZW。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非芦花雄鸡基因型是ZbZb,非芦花雌鸡基因型ZbW,雌鸡只要Z染色体上有b基因就表现为非芦花,而雄鸡必须要两条Z染色体上都有b基团才表现为非芦花,所以非芦花雌鸡多于非芦花雄鸡数量,A项错误。

红眼雌果蝇基因型XWXW或XWXW,红眼雄果蝇基因型XWY,雌果蝇的两条X染色只要其中一条有W基因就表现为红眼,而雄果蝇只由一条X染色体,所以红眼雌果蝇数量应多于红眼雄果蝇,B项正确。

红眼雄果蝇XWY×XWXW白眼雌果蝇杂交,子代雌果蝇的基因型XWXW表现为红眼,C项正确。

芦花雌鸡ZBW×ZbZb非芦花雄鸡交配,子代雌鸡的基因型是ZbW均表现为非芦花,D项正确,故选A。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性别决定的方式和伴性遗传的相关知识点,本题易错点在于性别决定的方式是XY型时,同型(XX)决定雌性,异型(XY)决定雄性,而性别决定的方式为ZW型时,同型(ZZ)决定雄性,异型(ZW)决定雌性。

在做遗传学题时,在解题之后都可以把结果代如原题中验证,合则对,不合则误。

11.雄蜂(n=16)是由未受精的卵细胞直接发育而来。

如图所示为雄蜂精原细胞进行的减数分裂的大致流程图,而图中仅绘出雄蜂一个染色体组内的两条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和数量变化。

据图分析,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雄蜂的减数分裂机制有利于其产生正常的雄配子

B.雄蜂体内含有2个染色组的细胞为次级精母细胞

C.蜜蜂的精细胞和卵细胞含有的染色体数目不同

D.雄蜂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会出现联会现象和四分体

【答案】A

【解析】

【分析】

雄蜂是单倍体,体细胞中含16条染色体,一个染色体组。

在产生精子的过程中,它的精母细胞进行的是一种特殊形条式的减数分裂,分裂结束后染色体并没有减半。

【详解】雄蜂的1个精母细胞,通过减数分裂,只产生1个精子,精母细胞和精子都是单倍体细胞并且含有本物种正常配子染色体数,A项正确。

雄蜂的次级精母中只有分裂后期含2个染色体组,B项错误。

蜜蜂的精细胞和卵细胞含有的染色体数目都是16条,C项错误。

雄蜂是单倍体生物,含一个染色体组,无同源染色体,不会出现联会现象,D项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的突破口主要是理解雄蜂的减数分裂过程,减数第1次分裂中,染色体数目并没有变化,只是细胞质分成大小不等的两部分.大的那部分含有完整的细胞核,小的那部分只是一团细胞质,一段时间后将退化消失.减数第2次分裂,则是1次普通的有丝分裂:

在含有细胞核的那团细胞质中,染色单体相互分开,而细胞质则进行不均等分裂,含细胞质多的那部分(含16条染色体)进一步发育成精子,含细胞质少的那部分(也含16条染色体)则逐步退化.雄蜂的1个精母细胞,通过这种减数分裂,只产生1个精子,精母细胞和精子都是单倍体细胞.这种特殊的减数分裂称为“假减数分裂”。

12.下列关于DNA复制和基因表达的叙述,错误的是

A.DNA复制过程核苷酸到达指定位置不需要搬运工具

B.转录过程中与模板链上碱基配对的碱基中没有胸腺嘧啶

C.翻译过程中搬运氨基酸到达指定位置的物质内有氢键

D.能进行DNA复制的细胞不一定能进行基因的表达

【答案】D

【解析】

【分析】

(1)DNA复制的过程:

DNA解旋,以两条链为模板,按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两条子链,子链与对应母链螺旋化。

(2)转录的过程:

DNA解旋,以其一条链为模板,按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形成mRNA单链,进入细胞质与核糖体结合。

(3)翻译的过程:

以mRNA为模板,合成有一定氨基酸序列的蛋白质。

【详解】在DNA复制过程中,DNA聚合酶在模板的指导下,将单个核苷酸游离的脱氧核苷酸加到DNA链中,与前一个个核苷酸脱氧核苷酸形成磷酸二酯键,不需要搬运工具,A项正确。

转录过程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在RNA中没有胸腺嘧啶,B项正确。

翻译过程中搬运氨基酸的工具是tRNA,含有氢键,C项正确。

DNA复制发生在分裂间期,间期还要完成相关蛋白质的合成,一定进行基因的表达,D项错误,故选D。

【点睛】DNA复制、转录、翻译的比较:

复制

转录

翻译

时间

细胞分裂间期(有丝分裂和减数第一次分裂)

个体生长发育的整个过程

场所

主要在细胞核

主要在细胞核

细胞质的核糖体

模板

DNA的两条链

DNA的一条链

mRNA

原料

4种游离的脱氧核苷酸

4种游离的核糖核苷酸

20种游离的氨基酸

条件

酶(解旋酶,DNA聚合酶等)、ATP

酶(RNA聚合酶等)、ATP

酶、ATP、tRNA

产物

2个双链DNA

一个单链RNA

多肽链

特点

半保留,边解旋边复制

边解旋边转录

一个mRNA上结合多个核糖体,顺次合成多条肽链

碱基配对

A-TT-AC-GG-C

A-UT-AC-GG-C

A-UU-AC-GG-C

遗传信息传递

DNA----DNA

DNA------mRNA

mRNA-------蛋白质

意义

使遗传信息从亲代传递给子代

表达遗传信息,使生物表现出各种性状

13.如图所示为三种培育新品种的育种方法的流程图,其中①、②和③表示相应的育种方法。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育种①获得稳定遗传的新品种都要经历2次以上自交

B.若亲本为豌豆,则A过程和B过程均需进行人工授粉

C.C过程和D过程发生的变异类型是真核生物所特有的

D.育种②会导致基因频率发生改变,进而导致生物进化

【答案】D

【解析】

【分析】

方法①为杂交育种,原理是基因重组;方法②为诱变育种,原理是基因突变;方法③是多倍体育种,原理是染色体数目变异。

【详解】杂交育种过程中,自交的第一代就会出现稳定遗传的新品种,A项错误。

豌豆是自花传粉植物,自交过程不需要人工授粉,即B过程不需要人工授粉,B项错误。

C过程是基因突变,原核生物也能发生,C项错误。

育种②是诱变育种,原理是基因突变,会改变基因频率,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D项正确,故选D。

【点睛】几种育种方式的比较:

杂交育种

诱变育种

单倍体育种

多倍体育种

转基因育种

原理

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

染色体变异

染色体变异

基因重组

特点

可产生新的基因型

可产生新的基因、新的性状

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获得植株器官大,营养丰富

使生物获得外源基因

常用方法

杂交→自交→选优→自交

辐射诱变,激光诱变,作物空间技术育种

花药离体培养

用秋水仙素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转基因(DNA重组)技术,把目的基因引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企业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