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纵论抢钱的中国电影.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984716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8.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深度纵论抢钱的中国电影.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深度纵论抢钱的中国电影.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深度纵论抢钱的中国电影.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深度纵论抢钱的中国电影.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深度纵论抢钱的中国电影.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深度纵论抢钱的中国电影.docx

《深度纵论抢钱的中国电影.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深度纵论抢钱的中国电影.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深度纵论抢钱的中国电影.docx

深度纵论抢钱的中国电影

深度纵论:

抢钱的中国电影

  冯小刚(在线看影视作品)是一台印钞机。

从2005年《天下无贼》票房过亿开始,每年他都会喊出一个让其他导演望尘莫及的数字,然后轻易实现这个目标。

去年,他凭借《非诚勿扰》(高清在线观看)将“亿元俱乐部”的门槛提高到了3亿,今年,他将《唐山大地震》的目标定在了创华语片纪录的5亿元!

现在,所有人怀揣着或激动或焦虑或鄙夷的心情等待着这个答案。

  如果5亿目标实现,再加上年底他会拿出《非诚勿扰2》再度出击,那么,这一年,冯小刚一个人就将卷走10亿票房。

即使今年票房总值果真不出意料地突破100亿,那冯小刚也占了十分之一强。

难怪一直只在国内“自娱自乐”的“人民导演”,也引起了外媒的兴趣,《华尔街日报》称他为“中国最成功的商业导演”。

  最近上映什么好看的电影冯小刚热闹着,这个电影市场也沸腾着。

上半年的总票房已经达到48亿,过亿的国产电影有8部。

票价微幅上扬,观众人数逐步增长,整个市场快速膨胀,电影产业成了人见人爱的香饽饽。

香港电影人集体北上抢市,电影越做越烂;业外资金盲目投入抢钱,亏损越来越多。

人们总爱盯着大片的几亿票房惊叹,却没有注意到70%的电影项目是亏本的。

须知,入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抢钱?

要冷静!

  如果想达到“3亿元”的高标准,不仅需要经验,最好是失败的经验,还要有运气,起码不能撞上《阿凡达》,也别撞上张艺谋冯小刚们。

  5亿元的新标杆

  冯小刚的《唐山大地震》让人眼红的一个理由是,他早早喊出了“过5亿”的口号。

  5亿元!

大概相当于今年上半年票房排在前三位的国产影片的总和,把《建国大业》去年9月刚创下的4.15亿国产电影票房抛在了身后,只是离《阿凡达》刚刚在内地市场创下的13.8亿票房还有很大的距离;另外,如果一切顺利,片方拿到2亿的票房分成,几个投资方(唐山市政府投入6000万)能分享的利润总数在7000万左右。

而华谊公司算上植入广告的利润可能超过1亿,是其投入的两倍多,会给它的季度财报添加华彩一笔,给持有股票的投资者不少信心。

  和冯小刚一起在中国电影市场里成长起来的华谊兄弟董事长王中军,在年初公司财报发表时说过,“刚开始时,一部电影卖3000万的票房还很费劲,但10年后票房达到3个亿才是大片的标准。

”他和冯小刚1999年开始合作《没完没了》,卖了3000万的票房;10年后的中国电影市场里,超过3亿的电影已经有了《建国大业》,《非诚勿扰》和《赤壁(上)》。

  与《赤壁》的大投资相比,另外两部电影高票房的背后是片方不再追求那些高得离谱的投资数字,尤其是植入广告的运用,为中国电影找到了票房之外成本回收的第二条路。

现在,王中军和冯小刚正试图把“亿元俱乐部”的定义再往高处走一点,成为新标杆。

老百姓还会一如既往地爱冯小刚吗?

5亿这道坎可能就是答案。

  最初,提前看过《唐山大地震》的业内人士不太相信,华谊和冯小刚真的能实现5亿的目标,大多觉得3亿到4亿不成问题,5亿就悬了。

离《唐山大地震》公映还不到一个月时,华谊通知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四地的电影院,最低票价从原先通常的30元涨到35元,其他城市也随级别各自调价。

消息公布后,很多人开始相信5亿票房是可能完成的任务了,因为最简单的计算就是最低票价涨了1/6,片方可能回收的票房收入也会相应增长。

  这个消息就像炸开了锅,片方和电影院经理们的嘴仗直接在媒体上开打,双方各自诉苦,抨击对方“不厚道”,伤害消费者利益。

其实“最低票价”,是说院线在和片方最终结算时的票价不能低于这个数字,通常用于周二半价日、团体包场或者时段优惠时,与平时大多数观众最终买到的票价直接关系并不大。

  目前在上述四个A类城市,一般影片和好莱坞大片的最低票价都在15元到20元,国产大片为30元。

院线经理们抱怨,票价一上调,他们已经卖出去的团体票怎么办?

而且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唐山大地震》的平均票价的确涨了。

冯小刚则抱怨,“最低票价是对我们片方的保护,与消费者是无关的。

即使我最低票价定到1元,电影院也不会卖3元的票,它还是卖70元一张”。

  其实冯小刚还说了一句真话,可是被大多数人忽视了,他说“最低票价35元,其中只有四成是投资方的,剩下的六成都是电影院和院线的,结果变成我们涨了5块钱。

”说到底,涨了价,双方都获益,影院和片方是一条绳上的蚂蚱,无论卖1元还是卖100元,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现在的问题是双方谁也不愿意主动担起这个涨价的名。

  如果华谊真够牛,就应该向好莱坞看齐:

2009年美国电影市场的数据里,55%的票房收入归制片公司,45%的票房收入归电影院。

其实这几年在最低票价或者票房分成比例上向院线方面挑起“事端”的电影不算少,但每次被公开炮轰的倒霉蛋,往往是新画面和华谊这两家民营公司,幸好这两家公司都各有一个包产金鸡蛋的老母鸡——张艺谋和冯小刚,没人会忽视他们。

  华谊这次喊出5亿票房的背后还有一个压力,公司2010年度财报上的漂亮数据。

华谊兄弟2010年一季度报表显示,营业收入同比下降 33.0%、净利润同比下降56.9%。

而且即使是去年,如果没有《风声》在上市关键时刻2.25亿票房的托底,以《追影》和《拉贝日记》惨不忍睹的票房,王中军很难向投资人交代,怎么你以前的电影尽赚不亏,上市第一年的业绩却不堪到如此地步呢?

  基本一年拍一部作品的冯小刚,这个月底又将投入到《非诚勿扰2》剧组里,这部八字还没一撇的电影几个月后肯定要上贺岁档,冯小刚把自己当成了“铁人”。

为什么愿意这么累?

冯小刚倒实话实说,“第一,公司刚上市,希望给股民多一点回报;第二,王朔写的剧本很好玩,我希望在年底给大家带来一点笑声。

  22日上映当天,华谊公司对外宣布《唐山大地震》首日票房达到了3600万,超过了《变形金刚2》和《阿凡达》,成为中国电影市场首日票房新冠军。

而且《唐山大地震》在3周的时间里,将会争取到全国80%的银幕,王中磊把这叫做“满覆盖”。

片方最初的想法——首映前三天过亿,票房过5亿,冲6亿——有可能实现吗?

  “如果没到5亿,你会失望吗?

  “应该会到的”,冯小刚回答我说。

他说,自己只有在写剧本的阶段才会担心,才可能出现那种站在悬崖边上的感觉,“我善于听取各方意见,如果多数人不喜欢我的故事,我会主动反省。

我和观众的趣味是一样的。

  艰难的1亿元

  虽然今年上半年没有一部国产电影的票房突破3亿,但懂行的人都相信王中军对于“亿元俱乐部”的判断,过3亿才是大片的标准。

尤其是到了12月的贺岁档,张艺谋的爱情电影《山楂树之恋》、陈凯歌改编自传统经典的《赵氏孤儿》、冯小刚的喜剧电影《非诚勿扰2》、王家卫的武侠电影《一代宗师》和姜文“神秘”的《让子弹飞》同期较量,部部都是大片的范,而且有这么个争夺“亿元俱乐部”新一哥的机会,每个导演都会使劲力气,不愿意主动缺席的。

  大概在《二十四城记》公映时,有人问过贾樟柯怎么看待亿元俱乐部,老贾肯定不喜欢这种方式,“这个俱乐部干什么的?

他们谈电影吗?

”亿元俱乐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就像中国商业电影的最高奖项,和欧洲三大影展的最高奖分庭抗礼,它最早是在2009年1月份被广泛叫响的。

  那时宁浩导演的《疯狂的赛车》票房过亿,而彼时的国产电影票房几年来只能指望着“张陈冯”三将撑场面,从2002年起(不算港台导演),内地只有他们三个拍了9部票房过亿的电影。

终于有了新鲜血液,而且还是一个年仅32岁的青年导演,其荒诞喜剧的风格在市场上经过了两次成功的考验,善于总结的大众立刻给他们几个起了这么个好听的名字。

划地为圈,从此这个俱乐部俨然成了中国商业电影新的标杆。

  “亿元俱乐部”最初建立于一片废墟。

其实早在三大导演之前,在张艺谋的《英雄》改变中国商业电影的历史之前, 还有一名“亿元俱乐部”的成员被很多人忽视了——2000年主旋律电影《生死抉择》的导演于本正。

《生死抉择》是内地有正式的票房统计以后首部过亿的电影,从当年的暑期档一直放映到国庆档,最终票房达到1.16亿。

这个主旋律电影票房纪录直到9年后才被“明星云集”的《建国大业》打破,而导演于本正当年已经59岁,他的创作高峰期是在80年代。

  《生死抉择》出现在中国电影最困难的时候,2000年中国电影市场的全年票房只有8.6亿,电影院里就靠进口大片撑场面,满街盗版,国产电影几乎看不到什么前途,每家国有电影制片厂都是大面积和大额度的亏损,媒体对中国电影不屑一顾,摄影棚搞成仓库,电影院改成了舞厅和商店,导演和演员全部都去了电视剧那儿。

再早些时候,电影票一张只卖两毛五,现在好多经典的华语片都嚷嚷着自己当年过2亿,那是拿现在的票价和当年的人次换算出来的,有时可能连当年的人次也是估摸着“算”来的。

  等到2002年张艺谋拍《英雄》时,导演最初的期望是卖到3000万(那时“票房导演”冯小刚的电影大卖也就在这档次),他和投资人江志强从投拍之初就没只考虑内地市场,他后来甚至说“他们用李连杰就是针对海外市场的,中国市场只是捎带的”,模式就像江志强之前投资的《卧虎藏龙》。

“半路出山”的制片人张伟平觉得3000万不够,“中国老百姓喜欢看热闹,这回一定要他们看一回热闹,然后让他们去电影院看电影,看那些明星到底长什么样。

  张伟平记得,那时的北京只有首都、地质和大华三家一线电影院,白天放录像,晚上变舞厅。

为了满足大家看热闹的心理,他在人民大会堂搞了个电影首映,不放电影,就让导演带着李连杰、梁朝伟和张曼玉们走一走,“大家一看,大明星都凑一块儿了”。

看完了热闹的老百姓果真进电影院了,《英雄》在国内竟然拿到了2.5亿的票房,那一年全国票房9.5亿。

一个成功的文艺片导演,彻底转型为成功的商业片导演,此后每部商业电影的票房都超过了1亿,遗憾的是伴随着高票房而来的差口碑,尤其是到去年的《三枪拍案惊奇》达到极致。

如果下一部《山楂树之恋》再不能博得品质上的认可,对于亿元俱乐部的这位元老级人物来说,再高的票房价值可能也不大了,中国电影市场已经不缺票房。

  2004年的“亿元俱乐部”迎来了新的成员,“北小刚,南星驰”。

这一年15.2亿的电影票房总收入比前一年增加了4亿多,《十面埋伏》、《功夫》和《天下无贼》三部电影全部过亿,遗憾的是那一年总共上映了212部国产电影,有205部的票房没超过200万。

  此后中国电影市场每年“节节高”,“亿元俱乐部”迎来了多位新成员。

2005年,陈凯歌以“元气大伤”的代价加入了“亿元俱乐部”。

2006年到2008年间,张艺谋、冯小刚和周星驰威风不减,陈可辛、于仁泰、李安、吴宇森、陈嘉上和朱延平等著名的港台导演们也不甘落伍,港台乃至好莱坞市场成熟的体制让他们更容易在不成熟的内地电影市场里照搬经验:

陈嘉上的《画皮》是意外的惊喜,朱延平的成员资格更多是拜正当红的周杰伦所赐,陈可辛错过了《如果爱》没错过《投名状》,李安则找回了《卧虎藏龙》时的失落,好莱坞归来的吴宇森比徐克要幸运得多。

那个时候,你要想加入亿元俱乐部,除了大投资,你还真得有一些过硬的功夫。

“拣皮夹子”的人不是没有,但实在太少,尤其是对那些过了创作巅峰期的导演来说,如果做不到平视内地观众的话,压根别想蒙混进入“亿元俱乐部”。

  3亿元的新门槛

  2008年被认为是中国电影的井喷之年,全国的票房数据从33亿一下子跃升到了43亿;那2009年就是“亿元俱乐部”的井喷之年,年初宁浩的新近加盟,为“亿元俱乐部”增添了一些平民化的味道,等到年末再次盘点时,我们发现这个俱乐部的平民化时代彻底来到。

  算上2008年底公映的《叶问》和《非诚勿扰》,2009有13部国产电影过亿,其中7部电影的9位导演是这个俱乐部里的新人(有两部电影是双导演制);2010年上半年刚过,9部电影破亿,整个市场氛围就是一种“没过亿就别来和我说票房”的味道,1亿不稀奇,大片的门槛已经提高到3亿了——中国电影市场真的火了, 火到演员们轧戏忙,吴宇森和贾樟柯的新戏迟迟没动静的很大原因就是演员们没档期。

  在现在这个“3亿元”的大片时代,要想挤进“亿元俱乐部”似乎很轻松。

有了《大灌篮》、《大内密探灵灵狗》和《越光宝盒》这样的“榜样”,大量的热钱进入到电影制片行业,以刚刚过去的6月为例,有84部电影从电影局领取了公映许可证,但真正上映的只有25部,好几部电影连报道电影的记者都从来没听说过,而有幸上映的影片票房几乎无一令人满意,大部分成了“炮灰”,投资比票房要高,只有《人在囧途》和《异度公寓》是盈利的项目。

  好几个接受本刊采访的电影人说,这一年来他们遇到的投资人里大约有70%是不靠谱的。

有人就冲着这个耀眼的名利场而来,不考虑成本核算这些事;有人不是为了赚钱,奔着做广告、洗钱或者上市而来,动机不纯;也有人是真的没经验,被有些制片人一忽悠,光听说上半年票房收入48亿,没听说赚钱的电影不超过10部。

  前些年的“亿元俱乐部”靠的是导演个人的品牌。

所以《大内密探灵灵狗》和《越光宝盒》这样的电影还能靠王晶和刘镇伟的名声爆一回冷,但上过当的观众下回就学聪明了,《未来警察》和《出水芙蓉》也就被冷遇了。

连吴宇森也在说,现在的内地市场很像八九十年代的香港市场,那希望我们的未来不要重蹈覆辙——从繁荣到过剩,香港市场没过5年就垮了。

  到底怎么才能快捷而不失水准地加入“亿元俱乐部”?

从过去一年半的市场反应来看,可以找甄子丹拍动作戏,比如叶伟信的《叶问》系列,李仁港的《锦衣卫》乃至陈可辛的《十月围城》;

  拍都市题材爱情戏,诸如《杜拉拉升职记》,《全城热恋》,《非常完美》和《游龙戏凤》,演员最好要大牌,尤其是千万别山寨,不然就容易变成像《摇摆的婚约》那种电视剧式的电影;

  还有一招保证行得通,就是一直把《喜羊羊与灰太狼》往下拍,第一部1亿,第二部1,27亿,第三部只要还照着原来的剧情思路,别变得没谱,过亿也是小case。

遗憾的是这种经验好像没成为一种通用法则,同是SMG旗下上海炫动传播出品的针对儿童市场的《七小罗汉》,本来希望能和《唐山大地震》同档期,走差异化路线,现在看起来儿童市场并非铁板一块,这两年的动画片也就红了一个《喜羊羊与灰太狼》。

  现在的中国电影市场,不缺投资,只缺好项目、靠谱的公司和负责的导演。

有了这些,即使你是没名气的新人导演,比如《非常完美》的金依萌,《大兵小将》的丁晟,配上一两个正常发挥演技的大牌演员,“亿元俱乐部”的大门就一直开着呢。

  当然,如果想达到“3亿元”的高标准,不仅需要经验,最好是失败的经验,还要有运气,起码不能撞上《阿凡达》,也别撞上张艺谋冯小刚们。

所以我不相信今年12月的贺岁档真的会是“五片齐发”,其中放烟雾的成分很大。

起码已经有人替冯小刚喊出了“今年10亿”的口号,所以别自寻死路,还是商量一下,把档期排得合理一点,保证每个人都能档期利益最大化。

  今年的电影市场在国庆档还会有一个高潮,有可能创造两位新的“亿元俱乐部”成员,一个是《精武风云》的导演刘伟强,他手上拥有这两年战无不胜的甄子丹;一个是《狄仁杰之通天帝国》的导演徐克,他名声很响,但从好莱坞回来后的作品都没什么好表现,这一次是和华谊联手,熟悉市场规则的陈国富当监制,很大可能一洗前耻。

而且从两部电影的投资来看,他们两位也有可能冲击3亿元大关。

   中国电影人振奋地期待着年底票房突破百亿,中国电影的黄金十年真的来临了吗?

  2010年上半年的中国电影市场超级火爆,火爆的证明是半年的票房总额达到了前所未有的48.2亿。

  48亿是什么概念呢?

去年同期这个数字是25.5亿,而前年全年的票房才43亿元;2003年,中国电影票房首次突破10亿元,而今年,完成10亿只花了一个月(1月份票房就超了10亿)。

今年2月电影局局长童刚在接受采访时就曾提到百亿年度票房的说法,那时他估计将在2011年实现。

但是现在,随着48.2亿这个数字的出炉(要知道贺岁档的原因,中国每年下半年的票房总是超过上半年),包括韩三平在内的众多电影人纷纷喊出了今年票房突破百亿的预期。

  沸腾的电影市场

  一切似乎都要回溯到2002年的12月20日零点。

当张艺谋的新片《英雄》全国同步上映时,提前看片的老记们大多没有料到之后它会在三天内突破5000万票房,并且最终达到当时只有进口大片才可能企及的2.5亿票房。

在不仅前的见面会上,老记们三五成群谈论着影片的硬伤和不足,并且当面对导演张艺谋提出了颇为犀利的质疑——“一部制作精良的风光片”是当时不少资深记者对《英雄》的调侃。

但是一周以后,媒体上基本听不到批评声了,势如破竹的票房成绩一俊遮百丑,即使一些人对影片内容依然不认同,也被票房数据带来的兴奋所掩盖。

大家都听到了中国电影市场启动的号角,市场的信心,也从一部《英雄》开始建立起来。

  《英雄》是中国电影市场曲线的转折点,也代表着中国大片时代的来临,更开启了亿元票房俱乐部的大门,其后多年导演制片们都以亿元作为影片发行目标。

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中国内地三大导演都以自己并不擅长的功夫大片来实现这个目标,一时颇多褒贬。

自2003年开始,中国电影市场连续6年每年以超过30%的增长率进入快速增长通道,去年的增长率更达到42.96%,收官时总票房超过62亿元。

  不仅如此,中国国产电影(包括合拍片)的票房份额也自2004年始连续5年超过进口影片。

2009年被看作是中国电影市场的一次“井喷”,突破亿元票房的电影数量一下子达到了18部(11部国产片和7部进口片,根据艺恩咨询的数据),中国再也不是只有三大导演,除了陈可辛、吴宇森、王晶等“外来和尚”,陆川、宁浩等青年导演也加入了亿元阵营。

而《建国大业》更因“天时地利人和”一举突破4亿票房,与另外两部进口片(《2012》和《变形金刚2》)一起,打破了《泰坦尼克号》在中国保持了11年的票房纪录。

  今年1月21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大力推动我国电影产业跨越式发展,实现由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的历史性转变,第一次明确把电影产业提高到了战略产业的高度,这更为电影市场添了把火,今年上半年的48亿票房(其中包括《阿凡达》的13亿)也就不足为怪了。

1月到6月,国产影片中的“巨无霸”一一亮相,突破亿元大关的就有8部,分别是《叶问2》(2.3亿)、《大兵小将》(1.54亿)、《锦衣卫》(1.43亿)、《杜拉拉升职记》(1.32亿)、《越光宝盒》(1.31亿)、《全城热恋》(1.3亿)《喜羊羊与灰太狼之虎虎生威》(1.25亿)和《孔子》(1.01亿),一些看上去并不起眼的影片也创造了高票房,难怪“人民导演”冯小刚要借IMAX大片《唐山大地震》振臂一呼——5亿!

  票房含金量

  谁都知道,票房数字=观影人次×电影票价。

不少人觉得如今票房高的大部分原因,是因为高昂的电影票价。

事实上,中国电影的高票价一直让人诟病,以2009年的美国电影市场为例,他们的票房总额是106亿美元,而平均票价是7.5美元——四口之家看一场电影消费约28.72美元,只是看一场橄榄球比赛(284美元)的十分之一。

而在中国,首轮影院黄金时段的票价相当不菲(这里不包括为首映而专设的VIP专场),2003年《英雄》登场时是40元,《无极》50元,《夜宴》是60元,《集结号》70元……从《赤壁》开始至今,大片的影院首轮票价一般都在80-90元,3D版的则更高。

  不过,中国电影票价直线上涨其实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1989年中国电影的平均票价才0.25元,到上世纪末,10年涨了100倍(与整体物价上涨也有关系)。

这直接造成很长一段时间中国电影市场的低迷,90年代末到新世纪初,全年票房一直不足10亿。

最近几年,票价虽然也不断攀升,但上涨幅度并没有超过票房的膨胀速度,特别是,从2005年开始,国内电影院大多实行“半价日”,各地影院更有名目众多的降价措施。

中小城市票价本就低于大城市,即使以一线大城市如上海为例,电影票价也早不是铁板一块。

一些偏远影院如万达影城等有各类促销优惠票价,而市中心影院一般每天12:

00前也都实行半价票,更有国庆、五一、情人节、春节优惠专场等。

一些信用卡也和影院联合搞积分兑换等电影票促销活动。

最近,HiMovie等一系列订票网站的出现,使得观众获得优惠票又多一种途径,由于与影院协议包下每场部分座位,网上票价一般为30-40元,即使3D《阿凡达》也是这个价,颇受年轻人追捧。

所以说,经常看电影的那些人,必定是不会花80元去买票的。

而来自艺恩的调查数据也说明了这点,2009年全国平均票价只有31元,并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那么高。

  说到底,这两年中国电影票价虽然是有上涨,但看电影的人确实多了,从而更有力地推高了票房数字。

电影票房高企的一个背景是:

中国经济连年增长,2009 年全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到17175元,这个数字比2005年的10493元高出了64%。

建立在商场中的多厅影院促进了电影消费,节假日,逛商场购物吃饭,累了看场电影,几乎是朋友或情人间的必选项。

根据调查,春节受走亲访友习俗影响除外,像圣诞、元旦这样的节日,看电影都是人们娱乐计划的第一选项。

  人们乐意走进影院,还与近年大片愈加注重视听效果,3D影片开始普及有关。

在家里看DVD已经不能满足观众的需求。

其实,进口大片必进影院早已成了影迷的默契,近来一些国产中型影片也吸引了不少观众步入影院,原因是盗版少了。

以往电影一上映,盗版DVD就在坊间风行,如今随着打击盗版力度加强,街头难觅热门大片,正版DVD一般也被规定在放映一月后才能上市,所以如果要急着“尝鲜”,还是得进影院看。

另一方面,网上盗版视频也比以前少了,主要是因为电影发行方一般会找一两家视频网络签正版授权约,那么这些签约视频网站自然也会不遗余力地廓清其他视频盗版。

  虚热与泡沫

  2009年下半年,电影界就已能感觉到迅速膨胀、急剧上升的那种燥热,很多人高呼,中国电影的黄金十年已经到来。

而今年,百亿票房的诱惑更是“声声急”。

业外热钱迅速向这个行业聚拢, 2010年5月11日-6月10日,电影局已处理完成的备案故事影片共189部,其中同意备案的180部。

这个数字是非常惊人的,要知道,前两年,中国一年的电影产量也不过400多部。

  如今,感觉好像只要拿出钱来,随便弄一下,就能到手亿元票房,老板们看得眼热心跳。

其实,电影投资哪是这么简单!

中国电影一直是个巨亏行业,业界“先驱”华谊兄弟靠着冯小刚这几年才开始能够盈利,而他早期的几部贺岁影片虽然叫好叫座,居然也是亏损的。

一般影视公司都是靠拍电视剧才能养活电影这块业务。

中国国产电影,制片和发行方分账拿到的比例是票房的43%,院线拿7%,影院50%,而这43%已经是最高数字了,一般双方协议只可能走低。

所以一部电影就算达到1亿票房又如何?

只要你的成本超过4000万,结局仍旧可能是亏!

像这两年的《孔子》、《东风雨》、《苏乞儿》等准大片,看着风光无限,其实都难以避免蚀本的下场。

据新影联院线副总经理高军推测,目前电影的亏损率高达70%!

  这个市场在高速膨胀,同时也是相当危险的。

拍电影不是玩股票,否则等到热钱退潮,打一枪换一炮的老板们纷纷撤资,电影市场又如何为继?

  人们总爱盯着大片的几亿票房惊叹,没有注意到大约有70%的电影项目是亏钱的。

要知道,让投资人赚到钱,才是真本事。

  国内有一家电影公司的老板说过,中国电影界现在只讲票房,还没有去讲利润,如果这个行业有30%的利润,而且连续5年增长,我估计房地产老板肯定都来拍电影了。

他的话验证了一半,从2005年起中国电影市场已经连续5年高增长,虽然利润肯定不到30%,甚至总体来说是否有利润都充满了疑问,但是源源不断的业外资本正在涌入电影行业。

  人人都来拍电影。

他们觉得现在的电影市场格外好赚钱,哪怕电影再幼稚,但看电影已经成为都市人群的习惯,观众总要看的。

中国人好面子,丢脸的事情一般不愿意告诉别人,所以这些外来者们,可能只听说了《阿凡达》的可怕的13.8亿,而没有看到太多的人从这片战场折戟而归,没有注意到大约有70%的电影项目是亏钱的。

要知道,让投资人赚到钱,才是真本事。

  那些看似风光其实巨亏的电影

  因为《叶问》突如其来的成功,沉寂多年的动作片在内地重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