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语文公开课教案.docx
《六年级下册语文公开课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下册语文公开课教案.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年级下册语文公开课教案
六年级下册语文公开课教案
六年级下册语文公开课教案1
教学目标:
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难点:
1、掌握“而”字的两种基本用法,顺接和转接。
2、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人们常说四书五经,同学们知道“四书”指的是那四书吗?
对,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书中的《论语》。
二、作者介绍及写作背景
1、解释题目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题目,什么是“论语”,请同学们看到课文的注解1,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什么呢?
很好,把它画出来。
“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
“论语”就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
2、作者简介好,我们现在来看一下作者:
孔子,请同学们看到注解一,从这里我们又可以知道孔子的什么信息?
很好,用笔画出来。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与孟子并称“孔孟”,其中,孔子被称为“圣人”。
三、整体感知
1、诵读全班朗读课文,初步了解*的大意。
2、检查作业(扫除语言障碍,加深对*的理解)
①读音论()语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诲女知之乎()是知()也罔()殆()而内自省()也默而识之()何有于我哉()
②字词的解释(投影字词与重要句子的翻译)
a.要学生概括这篇*的通假字(“说”通“悦”(愉快)“女”通“汝”(你)“识”通“志”(记住))“知”通“智”(智慧)
b.总结“而”的用法“而”字是个连词,它的基本用法有两种,顺接和转接。
课文中哪些是表顺接的,哪些是表转接的?
明确:
表顺接的有:
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敏而好学、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表转接的有:
人不知而不愠、学而不思、思而不学、学而不厌。
③重要句子的翻译
④全文的翻译
⑤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精读品味
1.课文里哪些话是谈学习态度的,哪些话是谈学习方法的?
明确:
谈学习态度的有: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
谈学习方法的有:
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默而识之等。
2.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
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
明确:
学习态度强调要谦虚,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
3.哪些语句强调谦虚,哪些语句是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并分别说明理由。
例1:
谦虚: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例2:
独立思考、复习:
学而不思则罔;温故而知新;传不习乎?
4.在新知与旧知、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在学与思、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是怎么看的?
明确:
在新知与旧知的关系上,孔子认为“温故”可以“知新”。
也只有“温故”“知新”的人才能当老师。
这里,孔子强调的是“新知”,是那种开拓、创新的精神。
在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而时习之”。
学,指礼、乐、射、御四门课;习,指实习。
学了知识要按时去实习,把所学的东西运用到行动上,在实践中提高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在学与思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习与思考必须结合,二者缺一不可。
只读书而不通过自己的头脑加以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惫。
在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主张既学又问,不仅问知识才能比自己高的人,即使是知识才能比自己低的人,只要他们在某一方面有一技之长、一得之见,就应该虚心向他们求教,不以为羞耻。
五、讨论交流
1、自由朗读,从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并说出理由。
2、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
六、总结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
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
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七、布置作业
1.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2~3个,要求注明出处、含义,并制作读书卡在班上交流展览。
2.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论语八则》
学习态度: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默而识之。
六年级下册语文公开课教案2
【学习目标】
1.品味*的精彩段落和精彩语句,享受美文的艺术魅力。
2.体会散文的特点,以及*以小见大的写法。
3.从饮茶品茶的生活习俗中寻觅社会变革的踪影和水乡人高雅的生活情趣。
【正音正字】见课文下方注音的字
【词语积累】
古朴雅致小巧玲珑小道消息愤世嫉俗拍案而起味同嚼蜡
【课文分析】
*写水乡茶居在新时代的变化和水乡人的“叹”茶,从饮茶品茶这一流传久远的生活习俗中寻觅到社会变革的踪影和水乡人高雅的生活情趣。
全文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5段),写水乡茶居的外在变化。
首先将水乡茶居与城市茶楼作一对比,以见其小。
然后与旧时茶居作对比:
一比茶居建筑的变化,近年“多用混凝土水榭式结构”;二比茶居名字的变化,现在“讲斯文”,用“雅号”;三是茶居设备和品茶食品的变化,现时“越来越讲究了”。
第二部分(第6-11段),写水乡人“叹”茶的高雅情趣。
首先,总说水乡人把饮茶作为一种享受。
然后,分两层意思:
一写他们边“叹”茶边欣赏美景,品味生活;二写他们边“叹”茶边谈论,“酿”出生活的诗来。
最后,以月下“叹”茶,使人“渐醉”收束全文,让读者思考回味。
*以小见大,用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习俗,来反映社会变革及这种变革带来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情趣的巨大变化。
全文紧扣一个“变”字,写水乡茶居的环境变化,写水乡人生活情趣的变化。
全篇运用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
这样的语言清淡雅致,用来写茶居饮茶,写水乡饮茶人,写他们的雅逸的情趣,可谓恰到好处,体现出内容和形式的高度一致。
【思维训练】
1.*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请举例说明。
生动比喻,如“叹”茶“有如牛的反刍”。
有雅逸的比拟,如“大小船只在半新醒半睡的小河中摇撸扬帆来去”。
(拟人)
“两岸渐渐消失在温柔的暮色里”。
(拟人)
“皎月悄悄浸在小河里”。
(拟人、拟物)
有比比皆是节奏舒缓的排比,如“有轻轻的叹息,有嗬嗬的笑声,也有愤世嫉俗的慨叹”;“茶居灯火的微茫,小河月影的皴皱,水气的飘拂,夜潮的拍岸……”
还有引用,如“草草杯盘共一欢”,是引用苏步青的诗句。
2.*哪些地方使用了对比?
*不仅用水乡茶居与城市茶楼对比,与旧时茶居对比,还把饮茶与饮酒对比,作者认为“‘叹’茶的兴味,未必比酒淡些,它也可以达到‘醺醺而不醉’的境界”,“‘叹’茶也如吃酒,且比酒味更醇”,表现出水乡人在饮茶中品味生活的雅趣。
3.哪一段写得富有诗情画意?
它是从哪些角度进行描绘的?
请找出相应语句。
水乡人边“叹”茶边赏景的那一段,写得很富有诗情画意。
加上那“半依栏杆”边“叹”茶边赏景的茶客,构成一幅诗意盎然、美丽无比的风俗画。
听觉:
“小鸟的飞鸣”。
视觉:
“揭去雾纱,露出俏美的真容”的小河。
嗅觉:
“如倾翻了满河的香脂”的水果香气。
4.生活中,哪些也可以称为高雅的生活情趣?
请举例说明。
六年级下册语文公开课教案3
【学习目标】
1.读准每一个字,掌握文言文的一般语气和节奏,理解八则语录的内涵和现实意义。
2.了解“论语”表达的艺术方法和这些方法所产生的作用(排比的语气气势,比喻的形象意义,对偶的整齐匀称等)。
3.了解古人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以此指导自己的学习。
【学习提示】
1.孔子,名丘,字仲尼,我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后人尊奉为圣人。
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学与思的结合。
首开私立学校的先河,相传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2.《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的书。
它对我国思想史和文化史都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自汉以来,儒学成为两千年封建文化的正统。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语录体散文,主要是记言,又是先秦文学语言的总集。
3.《论语》八则内容,以“学习”为中心,分别阐述了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内容。
【语句串讲】
原文: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翻译:
学习知识并按时温习它,不也是愉快的吗?
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快乐的吗?
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怨恨,这不是道德高尚的人吗?
要点:
“而”顺接连词,相当于“并且、从而”。
“不亦…乎?
”反问句式,“不也是…吗?
”“说”通假字,同“悦”,愉快。
原文: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翻译:
知道就说知道,不知道就说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
要点:
后面这个“知”是通假字,同“智”,聪明。
原文: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
(对于知识)了解它不如爱好它,爱好它不如以它为快乐。
要点:
好,动词,爱好。
乐,以……为乐。
原文: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
三个人同行,一定有(可以充当)我的老师(的人)在里面。
选择他们好的(地方)并且顺从它,选择他们不好的(地方)作为自我改正错误的借鉴。
要点:
“焉”是“于此”的兼音词,相当于“在这里”。
两个“其”都是代词,相当于“他们的”。
两个“而”都作顺接连词,相当于“并且、从而”。
两个“之”也都是代词,相当于“它”,分别指代前面的“善者”和“不善者”。
“…者”者字结构,成为名词性短语,相当于“…的”地方、原因等。
原文: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
温习旧的(知识)学习新的(知识),可以以这种人作为老师。
要点:
“故”名词,旧的(知识)。
“而”顺接连词,相当“并且、从而”。
“知”动词,“得到”“懂得”。
“新”名词,新的(体会和知识)。
“可以”两个词,“可”是“可以”;“以”介词,后面省略“之”(这种人)。
“为”动词,读wéi。
原文: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翻译:
到一年最寒冷的时候,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零的。
要点:
凋,凋谢,凋零。
原文:
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翻译:
不要想速成,不要贪图小利。
想要速成,反而不能达到目的;贪图小利,就作不成大事。
原文: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翻译:
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用(所有时间)思考,也没有什么好处,(与其这样)不如学习。
要点:
尝,曾经。
以,介词,省略宾语“之”。
【课文分析】
第一则:
阐述了学习的方法、乐趣和态度。
三句话各有侧重。
第一句“时习”(按时温习)是方法;第二句“乐”(乐于与有学问的朋友交往)是情趣;第三句“不愠”(暂时不被人理解却不怨恨)是态度,更是胸怀。
第二则:
阐述了学习的态度(道德)。
一句话中五个“知”字,前四个“知”意义相同,后一个“知”是“聪明”的意思。
实事求是,既是学习的态度,更是做人的道德。
第三则:
阐述了学习由浅入深的境界。
学习有“知之”、“好之”、“乐之”三个过程,以学习为“乐”是学习的境界。
“乐之”必须建立在“知之”和“好之”的基础上。
第四则:
阐述了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虚心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唯有如此,才能丰富自己的见识,才能不断进步。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被后人广泛地运用。
第五则:
阐述了学习的方法。
复习已有的知识,接受新的知识,这是“为师”的基本条件。
“温故”是旧知识的巩固和积累,“知新”是新知识的吸取和接受。
第六则:
阐述了为学为人的道理。
本句是打比方,写“松柏”不畏“严寒”,比喻为学不怕艰难,为人不惧逆境。
类似的比方有:
烈火见真金、路遥知马力、板荡识忠臣。
第七则:
阐述了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欲速则不达”充满辩证的思想火花。
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有一定的规律,学习亦然。
任何违背规律,急于求成的心态和方法都行不通。
第八则:
阐述了学习的方法。
“吾尝”两字说明这是孔子自述学习的经验和教训。
光“思”而不“学”是没有任何用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