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结题报告5.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982308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60.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题结题报告5.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课题结题报告5.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课题结题报告5.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课题结题报告5.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课题结题报告5.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题结题报告5.docx

《课题结题报告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题结题报告5.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课题结题报告5.docx

课题结题报告5

江苏省教科“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

《“儿童喜欢的小学数学课堂”的实践研究》

结题报告

课题主持人朱霄王继国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

数学学习应从儿童的现实出发,关注儿童的视角,设计符合儿童实际的学习方法与手段,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愿望,爱学、乐学。

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应充分考虑儿童的个性特征,使每个学生都能发展他们的特长,尊重儿童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努力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把促进学生成长作为一切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新课标》中的“贯彻数学思想及方法,立足儿童主体地位”等教学理念落实到教学中。

所以,着眼于儿童的兴趣,紧贴儿童的思路,立足于儿童的需求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才能更好地尊重儿童在教学及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才能最大限度的使每个学生自由地发展他们的特长,让学生真正享受到数学学习的快乐,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不断发展和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徐州市中小学教育理念不断更新,教学方式有了新的改进,但部分的课堂教学中依然存在“满堂灌”,学生被动学,教学气氛沉闷,部分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感受不到数学学习的快乐和满足,缺乏信心;教师在与学生共同的课堂生活中享受不到做教师的幸福与快乐。

职业倦怠这一现象普遍存在,如何创设儿童喜爱的数学课堂,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活力,让教师在与学生的共同发展中享受职业生命的幸福。

特别是在近期,徐州市教育局在全市中小学课堂教学中实施“学进去讲出来”教学方式,确立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大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改变学与教的方式。

基于时代的需要、现实的需要,本课题的开展,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实践性、创新性。

同时,也希望通过这项研究,积累教学实践中的案例及经验,为其他教师提供借鉴、引发思考。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

本课题“儿童喜欢的小学数学课堂”的实践研究,意味着课题的研究要立足于“小学数学课堂”,针对“儿童”、“喜欢”、“实践研究”这些关键要件,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发展要求,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心理特点,通过实践研究,探索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从内心喜欢数学,并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从而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能获得较好的效果。

我们认为:

1.儿童喜欢的数学课堂应该是“情境”的课堂。

儿童感受世界的方式、儿童的思维特点、儿童的审美意识决定了“儿童喜欢的数学课堂”必须具有一定的形象性、直观性、细节性等特点。

如果是脱离生活实际的教学,那很难使学生获取信息而产生兴趣。

日常生活中包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如果提出学生生活中能观察到的数学问题,启发他们思考,使他们切实地感到数学就在身边。

积极创造与儿童已有经验的对接,利用经验辅助学习。

用熟悉的解释陌生的、用具体的解释抽象的,学生方能真正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2.儿童喜欢的数学课堂应该是“实践”的课堂。

为了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使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落到实处,把活动引入课堂无疑是儿童获得时空的有效保障,学动手做的数学。

看一看,不如说一说;说一说不如做一做。

听见了,就忘记了;看见了,就记住了;做过了,就理解了。

3.儿童喜欢的数学课堂应该是“合作”的课堂。

把小组的合作溶于课堂,将有利于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能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实践,从而掌握知识、发展能力,使各方面的素质和谐全面地发展。

同学之间的相互合作,通过小组合作来交流他们的做法,从而让学生体验到在学习中非常需要合作。

用儿童的话语系统解读数学,让儿童说自己的话,让儿童说儿童能听懂的话,这样,儿童也就会在合作的学习中获得成就感。

4.儿童喜欢的数学课堂应该是“愉悦”的课堂。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

“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赖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

”因此,教师的评价因素关乎着学生的情绪。

在教学中,我们应多欣赏,善于捕捉每位学生的小小进步,充分调动一切情感因素,形成良好的情感场,达到“情知协调”的理想境界,使整个课堂教学呈现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局面,从而激发每位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课题的研究目标

1.从儿童喜欢的角度审视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关注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数学思维,找准新旧知识的生长点,努力构建不同学段学生喜欢的小学数学课堂(新授课、练习课、活动课、复习课)的教学模式。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使教师关注学生数学学习需求及学习规律,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四、课题的研究内容、方法及研究的过程

(一)文献研究

文献阅读是研究的前提与基础,主要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的科学认识的方法。

一般过程包括五个基本环节,分别是:

提出课题或假设、研究设计、搜集文献、整理文献和进行文献综述。

我们于2013年3月开始,组织了骨干教师进行了一系列文献研究,从“儿童喜欢的小学数学课堂”的理念、国内外关于本课题的研究现状、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定位等角度进行了学习与思考。

如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卢梭的《爱弥儿》、蒙台梭利的《童年的秘密》等,通过学习我们对课题的研究也更加明确,数学学习应从儿童的现实出发,关注儿童的视角,设计符合儿童现实的学习方法与手段,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愿望,爱学、乐学。

美国教育家杜威就曾提出“儿童中心论”,“以儿童为中心”,体现在教育过程,它要求教师应考虑儿童的个性特征,使每个学生都能发展他们的特长,尊重儿童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目前,关于“儿童喜欢的数学课堂”的研究有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吴正宪研究的“儿童喜爱的数学课堂模式”及相关专著,如《吴正宪的儿童数学教育——儿童在我心中》、《儿童心中的数学世界——数学日记》等。

课题组成员依据现有的理论、事实和需要,对有关文献进行分析整理或重新归类研究。

对不同类型的文献资料,进行搜集、整理、研讨、分析、萃取、总结,不仅搜集课题所直接涉及的各方面的文献,还注重注意搜集由不同主体或从不同角度对“儿童喜欢的小学数学课堂”各个方面做出记载、描述或评价的文献。

最终,形成了我们自己的“儿童喜欢的小学数学课堂”的实践研究的范式和策略。

(二)调查研究

2014年1月开始,课题组成员首先对我校学生的数学学习现状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研,了解了当前学生学习数学的感受,我们课题组对全校一~六年级的学生进行了样本问卷的调查、访谈等,即从儿童喜欢的数学课堂教学内容、学习方式、评价因素及师生的关系等方面对“儿童喜欢的小学数学课堂”相关的因素进行调查。

收集到近千名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困惑和面临的难题资料,并将问题进行分类研究。

通过对问卷结果的统计、诊断、分析,我们发现课题的研究要立足小学数学课堂,以儿童的眼光去观察、以儿童的心理去揣摩、以儿童的语言去解读、以儿童的经验去处理,从而使小学生能够对数学课堂产生浓厚的兴趣,由内驱力而引发对小学数学以及数学课堂的投入。

在此基础上,我们针对教师完成了《徐州市求是小学“儿童喜欢的小学数学课堂”的现状调查与分析报告》。

我们深知课题的开展和研究要着眼于儿童的兴趣,紧扣住儿童的思路,立足于儿童的需求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才能更好地尊重儿童在教学及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才能最大限度的使每个学生自由地发展他们的特长,让学生真正享受到数学学习的快乐,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

通过对问卷的分析、梳理,我们获得了大量的、真实的关于“儿童喜欢的小学数学课堂”的课题相关信息。

调查显示,“儿童喜欢的小学数学课堂”的标准对于不同年龄段学生有各有不同,但其共性的我们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关注学生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培养和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数学的课堂教学有很大的作用。

兴趣是学习的开始,它能促使学生一步一步走下去。

2.关注学生认知水平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当新知识与原有的知识经验的关联程度越深,就越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已有的认知经验的激活程度越高,越容易实现对新知的个性化学习。

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课堂教学,不仅能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还能让学生对课堂的知识产生亲切感,让教师和学生在情感上得到亲密的接近,使教学事半功倍。

3.关注教学情境创设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

一个好的问题情境,能吸引学生的身心,让学生主动关注学习的内容;能唤起学生的学习经验,为学习新知抛砖引玉;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数学思考。

4.关注学生主动探究

皮亚杰说过“学习是从问题开始的。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依据教学内容铺设台阶,通过提疑问、布障碍、设迷局、接矛盾,创设认知冲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积极主动地学习,在思维碰撞中精彩生成,在思维碰撞中掌握新知,在思维碰撞中得到发展。

5.关注学生合作交流

学习交往理论认为,多项交往的组织形式,信息交流量大,交流渠道宽,有利于形成积极的、热烈的课堂气氛,有利于课内气氛的沟通,有利于学生互帮互学,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针对知识的特点,抓住其内在的联系,提出开放性问题,组织学生开展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

6.关注学生学习评价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激励学生的学习,改进教师的教学。

因而,对学生的积极性评价要多于消极性评价,发展性评价要多于静态性评价,过程性评价要多于总结性评价,从而使学生学会自我认识,学会欣赏他人,建立自信,使评价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动力。

教师要善于捕捉课堂中的信息,发挥评价对教学活动的导向、反馈、诊断、激励、改进的功能,才能促使学生全面、和谐、主动的发展。

调查显示,教师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追求和实现幸福生活的愿望越来越强烈。

叶澜教授说:

“凡不在乎学校、不关切师生真实生命存在于发展的教育改革,都难以取得最终真实的实效。

”关切教师生活需要关注教师幸福,就数学课堂而言,我们对教师的幸福生活有这样的抽象:

课前有期望,因为对未来教学有新的发现和设想,渴望看到新的风景而盼望着走进教室;课中有创造,教学过程能得心应手并富有创造性地回应教育事件和情景,能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课后有审美,对课堂教学回望和审视,能获得符合或超出期望的愉悦体验。

因此,为学生幸福成长,为教师幸福生活,这就是我们课题研究的终极目的,也是课题研究的实践动力。

课题组在研究儿童学习需求和小学数学学科本质特点,总结多年以来数学教学实践探索基础上,开始了儿童喜欢的数学课堂的实践探索的研究,并分解了若干个子课题。

(1)小学低年级数学操作的有效性的研究;

(2)让学生快乐参与数学学习的策略研究;(3)整合信息技术应用,打造学生喜欢的小学数学课堂;(4)活动式教学的研究;(5)“评价与反思”教学策略的研究;(6)学生自主学习的途径与自学能力培养研究。

 

课题组扎实地做好各子课题之间的逻辑关系研究以及各子课题对“儿童喜欢的小学数学课堂”的实践研究这一总课题的支撑研究。

教育教学的主战场在课堂,课题组以课堂教学为切入点,以各子课题为支撑点,把如何创建“儿童喜欢的小学数学课堂”为实验研究的着眼点,对传统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与新课标所倡导的教师教学行为进行对比,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生动活泼、主动探究、富有个性地学习。

调查研究显示,学生都比较喜欢趣味型、探究型的数学课堂,在教学新知时有83%的学生倾向于希望教师采用创设情境的方法进行教学,认为这样可以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现代教育理论曾提出过“三主”的观点:

即课堂教学应以学生的发展为主线,以学生探索性的学为主体,以教师创造性的教为主导。

所以,在课堂教学模式上,教师应创设一个探索性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各个侧面不同方向去思考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三)构建“儿童喜欢的小学数学课堂”的实践研究

我们按照“123.8”模式进行课题研究,也就是沿着“一条主线”(课堂教学的结构主线:

指导自学—师生交流—鼓励展示—智慧引领),抓住“两个培养”(在课堂教学的具体过程中,培养学生具体的学习能力和具体的学习习惯),落实“三项优化”(优化课堂教学的目标,优化课堂教学的结构,优化学生课堂的学习过程),立足“儿童发展”这一根本性的原点,基于儿童喜欢的角度,进行教学实践分析,重点探索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教学内容本身对学生的吸引,反思教师关注学生已有经验对课堂教学活动的调控,积极构建“儿童喜欢”的生本课堂。

努力尝试了8种不同的课堂教学范式,被儿童广为接受,极大地调动了儿童课堂学习兴趣和探究的热情。

1.八种不同的课堂教学范式(八种课堂范式如上图所示)。

经验对接的主体课堂:

一位著名教育家曾说过:

“教育的奥秘不在传授,而在激励、唤起和鼓舞。

”说学生能懂的话,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诠释数学意义,用亲身的体验去感知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语言解读已有的生活经验等等。

杜威强调教育必须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教育就是经验的生长和经验的改造,是在经验中、由于经验和为着经验的一种发展过程,学生从经验中产生问题,而问题又可以激发他们去探索知识,产生新观念。

维果茨基很重视学生原有的经验与新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并用“最近发展区”的概念来描述这种相互关系,他把学习者的日常经验称为“自下而上的知识”,自下而上的知识只有与自上而下的知识相联系,才能成为自觉的系统的知识;自上而下的知识只有与自上而下的知识相联系,才能获得成长的基础。

只有尊重学生的经验,课堂学习就会涌动出学生的奇思,荡漾出学生的妙想,澎湃出师生之间的真切,呈现出课堂的生态!

思维碰撞的智慧课堂:

新的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课堂教学所呈现出来的前所未有的艰巨性、复杂性,以及教学活动自身的特异性、多变性和不确定性,都对教师洞悉复杂局面、应对复杂挑战的智慧品质和智慧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国家督学成尚荣教授指出:

“课堂教学改革就是要超越知识教育,从知识走向智慧,从培养“知识人”转为培养“智慧者”;智慧课堂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让学生“感受过程,习得规律,发展智慧”。

北京师范大学王梓坤教授认为:

智慧在于人对客观世界和人生两方面的深刻的理解以及透彻的领悟,智慧其实“理解”再向前走几步到“领悟”。

在充满智慧的课堂上,学生不再是唯唯诺诺、亦步亦趋、小心翼翼。

这样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吸引着每一个学生进行智慧的碰撞、情感的融合、心灵的交互,学生的思绪得以飞扬,灵感得以激发,智慧得以生长。

真情流淌的生态课堂:

生态课堂是指在以人为本的理念指导下,从课堂的各个环节着手,做到关爱生命、关注发展、孕育智慧、张扬个性、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谐、自然、快乐地发展。

生态课堂是极具个性化、人文化、多元化的理想课堂。

“生态课堂”应该是回归自然和生命,流淌着挚爱和真情,唤醒灵性和天赋的绿色课堂。

以做促思的实践课堂: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以数学思维为核心的脑活动和动手操作活动有机结合的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中积累经验,提升观察、试验、猜测、验证及推理概括的能力。

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感悟,在感悟中创造。

只有“做”才能获得真知,才能让猜想与假设转化为真理。

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在活动中发生的,并随着活动的深入而得到发展,从而让学生的“双手”闪烁出创造的思维光芒。

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的墙上有这样的一段话:

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

由此可见,只有在活动中操作,方才知其所以然。

溯本求源的寻根课堂:

教科书里的数学知识,有着准确的定义、逻辑的演绎、严密的推理,被显性地印在纸上,看起来直观明了,却也因此掩盖了数学发现、创造的真实过程,忽略了数学家繁复曲折的数学思考。

因此,数学教师的责任在于返璞归真,在符合教育心理规律的前提下揭示数学本质,还数学本来面目。

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数学结论,更要带着学生溯本求源去寻根。

让学生看到知识背后的知识,还有知识背后的思考。

课题组成员程丽伟老师执教的“圆的周长计算”,当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发现了“圆的周长总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个规律时,通常教师的做法是先肯定学生发现的规律,然后反问:

“到底是3倍多多少呢?

”由此引出圆周率π。

“圆周率是怎样发现的?

”由此引导学生翻看课本小资料,讲述祖冲之的故事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早在1500年前,祖冲之把圆周率算到了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比外国人早了整整一千年,这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数学发展的一个巨大贡献,今天,同学们自己动手也发现了这一规律,老师相信同学们当中将来也会有人成为像祖冲之一样伟大的科学家。

根据需要,在计算中我们一般保留π的两位小数。

程老师在教学这一内容时,并没有马上对学生发现的规律予以肯定,而是又提出了新的问题:

“用实验的方法得到的数据,受误差的影响会不够精确,那怎么办?

到底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存在的这个3倍多一些的关系是变化的还是确定不变的?

如果是确定不变的又该怎样得到呢?

“这一问题显然难倒了学生。

因为事实上这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同样曾经困扰了人类数千年!

此时,学生们绞尽脑汁,而吴老师正是利用了学生的这一思维节点,对圆周率的历史进行了介绍:

在古代巴比伦、印度、埃及、中国,由于生产生活的需要,人们用实验测量的方法就已经知道,圆的周长与直径之比大约为3。

公元前2世纪,中国的《周髀算经》里也出现了“周三径一”的记载。

东汉时期官方还明文规定计算圆大小的标准是取周长与直径的比值3,后人称之为“古率”。

用这个古率估计圆的面积时,没有太大影响,但以此来制造精细的圆形器皿就不太合适了。

为求得圆的周长与直径更精确的比值,人类走过了一条漫长而曲折的道路。

  此时,程老师特别介绍了割圆术,并借助电脑进行了演示。

  通过电脑的演示,学生很直观地就能发现正多边形的边数越多越接近圆。

  程老师又提问:

此时这个正多边形的周长仍然只是圆的周长的近似值!

但却是可以控制的了,可以用计算的方法来代替操作测量的方法了,而且这种方法所能达到的精确程度是操作测量永远无法达到的!

我国魏晋时期的数学家刘徽正是用这样一种全新的割圆的思想来研究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的!

这就是著名的――割圆术!

后来,我国另一位伟大的数学家祖冲之,继承并发扬了刘徽的思想,他将这个比值精确到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将这个比值算得如此精确,并且这个纪录保持了将近一千年而无人超越!

再后来,历经中外许多数学家呕心沥血、坚苦卓绝的演算、证明,人们终于认识到:

圆的周长(C)与直径(d)的比值,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数,是一个无限不循环的小数,称之为圆周率,用希腊字母π来表示。

当然,人类对圆周率的探索从未停止过,计算机的诞生结束了人类手工计算π的历史,目前最新的世界纪录是:

日本科学家利用超级计算机已经将圆周率算到了小数点后上万亿位!

  这样一节数学课,程老师带领学生亲历正多边形逼近圆的过程,体会割圆术中所闪烁的化曲为直、极限等丰富的数学思想内涵,同时经历了圆周率的研究史。

教学过程中渗透了数学文化和数学思想方法,使学生体会到人类对真理和完美的追求正像圆周率的小数位数无穷无尽一样,也是永无止境的。

使得学生的心灵徜徉在数学的历史长河里,切身感受着数学的文化价值。

满足需求的成长课堂:

从教学是“知识的传授”到教学是“生命价值和意义的体现”。

把学生看作一个个具有思想、意识、情感以及各种能力的活生生的人。

对学生信任、放手、激励、点燃,在课堂上培养学生带的走的能力。

美国著名教育学教授里欧·巴士卡里雅有过一个生动的比喻:

“一个理想的教师就该肯于把自己当作桥梁,他邀请学生跨上这桥,并在帮助他们走过来之后,高高兴兴地把它拆掉,鼓励学生铸造他们自己的桥梁。

”在课堂教学中,一切从儿童出发,顺应儿童的发展规律,探究适合儿童学习的最佳方式,把“课堂”转变为“学堂”,把“讲台”转变为学生的“舞台”。

纵横连通的简捷课堂:

纵横联通的简洁课堂是以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视角审视数学教学,不但通过重新组建的知识体系让学生学习系统化、结构化的数学知识,努力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而且努力探寻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以及蕴含其中的方法论因素,适时地引导学生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将发展变化中的数学知识连成知识链,构建成知识网,形成脉络清晰的立体知识模块,在不断地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的同时,让学生获得认识事物的普遍方法。

机智敏锐的灵动课堂:

课堂是开放的,教学是生成的,机智敏锐的灵动课堂必然是预设与生成的完美统一。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莱登塔尔说过: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一个人要学好数学,就应该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创造数学知识。

在读懂课堂、读懂学生、读懂教材的基础上精心预设,读懂学生、读懂教材、读懂课堂。

俯下身来以学生的视角来看待周围的世界,特别是要注意看待数学知识在学生的眼里是什么样子。

利用我们每一节课、每一个教学环节利用我们在课堂上捕捉的生命的火花,和学生一起营造机智灵动的生命课堂。

2.实施策略

这几种种课堂方式都是围绕着“促进学生发展”的核心主题,实现学生快乐有效地学习。

  

(1)创设良好学习情境的教学策略

  为学生学习数学创设优质的学习情境、提供学习资源,使之产生学习需求并深刻感悟理解数学知识。

通过创设情境(特别是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好奇心,体验数学学习的价值,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施“数与形相结合”的教学策略

  引导小学生充分利用直观的“形”把抽象的数学概念、数量关系形象具体地表示出来。

通过直观图和图像等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理清数量关系,使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单。

  (3)实施“在动手做中学数学”的教学策略

  引导学生在亲自动手做的实践活动中,积累活动经验,提升观察、试验、猜测、验证及推理概括的能力,从而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以达到发展思维的目的。

比如,一位学生通过课堂中《数的奇偶性》的学习经历告诉大家: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切身体会。

  (4)实施“与儿童经验对接的数学学习”的教学策略

 教学中将学生积累下的生活经历和学习经验引入课堂,充分利用学生的经验辅助数学学习,并通过对原有经验的“重新解读”使学生逐步发现和得出数学的结论,学会数学思考。

再比如有一位学生从平时购物中看到营业员收的只有1元、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面值的人民币,而没有3元的、4元的、6元的面值的人民币。

于是发现:

只要有1、2、5元就可以组成3、4、6、7、8、9元;只要有10元,就可以组成10的倍数的钱数。

由此可以看出,学生能从生活中的原有经验中“重新解读”,逐步发现并得出了数学结论。

可见,与“经验对接”的学习,既缩短了路径,又效果最佳。

  (5)实施“互动交流学习”的教学策略

 课堂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创设互动学习的教学过程,让学生互为资源,互相激发,共同成长,使学生在互动中学会尊重、学会倾听、学会交流、学会反思。

每位教师带着饱满热情、全新理念上课,探索课堂教学新形式,充分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主动探索,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初步形成对数学的整体性认识,加深理解相关的数学知识,获得一些研究问题的方法和经验。

在一系列的研究课活动中,课题组全体教师得到很好的培训和锻炼,取得了较好的教研成绩。

五、研究取得的成果

课题研究,使我校全体的数学教师经历了思想的洗礼和实践的检阅,把教师、学生与学校紧紧连在一起;课题研究,使学校目睹教师、学生的共同发展,充实着自己的生命,丰富着学校的内涵。

(一)教师层面:

教师数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