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某市金牌新农村规划说明书.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982194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434.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某某市金牌新农村规划说明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某某市金牌新农村规划说明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某某市金牌新农村规划说明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某某市金牌新农村规划说明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某某市金牌新农村规划说明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某某市金牌新农村规划说明书.docx

《某某市金牌新农村规划说明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某某市金牌新农村规划说明书.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某某市金牌新农村规划说明书.docx

某某市金牌新农村规划说明书

总目录

第一部分说明书

第一章总则…………………………………………………………………1

第二章现状概况……………………………………………………………4

第三章用地选择和空间布局结构…………………………………………6

第四章用地布局规划………………………………………………………8

第五章道路交通和用地竖向控制…………………………………………9

第六章公共工程设施规划…………………………………………………10

第七章防灾减灾规划………………………………………………………12

第八章绿地规划……………………………………………………………15

第九章环境保护规划………………………………………………………15

第十章规划实施时序………………………………………………………17

第十一章保障措施……………………………………………………………18

第十二章附表…………………………………………………………………19

 

第二部分附件

一、会议纪要及签到表

二、评审会意见答复

三、公示情况记录

第三部分图纸

一、现状图

二、规划总平面图

三、道路规划图

四、绿化景观分析图

五、管线规划图

 

第一章总则

1.规划编制背景

1.1国家对新农村发展政策的宏观背景

关于农村、农民和农业的发展问题近几年来备受关注,为此中央发出一号文件,以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加大统筹发展力度,特别在理论、政策以及财政等方面进行了积极地配合和落实,以满足科学发展需求。

2010年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要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的发展要求,这对促进国家长期平稳较快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同时,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规划先行,统筹城乡发展,按照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进行,即在城乡统筹规划中必须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

1.2新的法律法规要求

2008年1月1日执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及2010年6月1日执行的《?

自治区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办法》以及自治区于2011年下半年颁发了《?

村庄规划编制技术导则(试行)》等新的法律法规和技术导则对农村规划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因此,?

2011年新农村建设百村规划编制将以新的国家和地方法规、政策、规范为指导,并在其框架下进行编制是必要的。

1.3?

村镇规划集中行动实施背景

我区农村现状基础设施配套严重不足,全区村镇规划编制滞后,管理缺位,普遍存在建设杂乱无序、生态环境恶化、农房建设质量安全隐患突出等相关问题,然而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农村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

自治区党委、区人民政府提

出了《关于加快推进我区城镇化跨越发展的决定》(桂发〔2010〕33号)的方案想法,并制定了《?

村镇规划集中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桂政发〔2010〕85号),要求在三年左右的时间对全区各县(市、区)域村镇,以及村委所在地村屯、中心村和交通干线沿线50户以上的自然村等村庄进行规划编制和审批,使我区的村镇规划建设依法管理、有序发展,逐步实现规划科学、机制健全、设施完善、功能较全、集约节约、环境优美、村容村貌特色鲜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长远目标。

1.4?

2011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实施背景

本次对?

100个有一定建设基础的,村民积极性高的村屯进行新农村建设规划是?

人民政府2011年度为民办实事项目,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程中,?

坚持城乡统筹发展、政府主导和农民主体的原则,以建设现代农业为重点,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支撑,以深化农村改革为动力,推动各项目有序建设,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根据?

人民政府工作安排,本项规划工作由县新农办作为牵头单位,另外,责任单位有县财政局、县住建局及相关乡镇政府。

2.编制目标

进一步规范?

村庄规划编制,引导湴塘村委?

有序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

3.编制主要法律法规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

《?

自治区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办法》(2010)

《村庄整治技术规范》(GB50445-2008)

《农村防火规范》(GB50039-2010)

《村镇规划卫生标准》(GB18055-2000)

《镇(乡)村文化中心建筑设计规范》(JGJ156-2008)

《镇(乡)村给水工程技术规程》(CJJ123-2008)

《镇(乡)村排水工程技术规程》(CJJ124-2008)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2002)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

《?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村庄整治规划技术导则》(试行)(2006)

《?

村庄规划编制技术导则(试行)》(2011)

《?

县域镇村体系规划(2011-2030)》

《?

总体规划(2010-2030)》

《?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

参考《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等。

4.规划任务

在县域镇村体系规划、镇总体规划指导下,对?

内各项建设进行综合部署,合理确定村庄人口和建设用地规模、各类用地界线,统筹安排村民住宅、村庄公共服务设施和公用工程设施建设,确定耕地、水等自然资源和防灾减灾等要求,为村民提供切合当地特点并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人居环境。

5.编制原则

5.1坚持城乡统筹,和谐发展原则

村庄建设与城镇发展相协调,合理促进城市文明向农村延伸,形成特色分明的城镇与乡村的空间格局,促进城乡和谐发展。

 

5.2坚持发展生产、繁荣农村原则

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改造、提升传统农业,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实现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按照本村庄所在地域、经济状况特点,制定与之相应的规划建设标准,分类指导;立足现有基础,重点配套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和公共工程设施。

5.3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原则

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由政府投入为主;直接面向村屯的公益性或准公益性建设项目由政府补贴;农民自主参与的非公益性项目通过政府资金引导、示范和市场运作的方式予以实施;农民要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5.4坚持规划先行、分步实施原则

坚持规划先行,按照合理布局、节约用地、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合理地安排村庄各类用地,充分利用丘陵、缓坡和其它非耕地;调整和优化现有农村居民点布局,提高公共服务设施水平,切实做好村屯规划,分期分批、有计划有步骤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5.5坚持基础先行、务求实效原则

从改善农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入手,突出抓好基础产业发展和农村道路、水利、生态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基本生活保障和农民基本素质的提高。

5.6坚持协调推进、共同发展原则

一手抓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一手抓新型农民的培育、新风尚的营造和新体制的构建,提升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法律素质、健康素质和农村社会的文明程度,形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互动互促、协调推进的建设机制。

6.规划期限

本次村庄规划期限将与?

总体规划的规划年限一致,为20年。

近期:

2011—2015年;远期:

2016—2030年

7.村庄规划区控制范围

本次村庄规划区控制范围主要以现有居民点位置为核心,结合规划发展方向及规模要求进行划定,总面积5.57公顷(折合83.55亩)。

8.规划规模

本次规划以2010年数据为基准,规划人口和建设用地规模预测至2030年。

8.1人口规模预测

通过现场实地调研,湴塘村委?

2010年村庄人口为301人(64户),根据所在镇域镇村体系规划进行预测,规划期末的规模采用自然增长率方法,预测人口规模,计算公式:

Pt=Po(1+r)n

式中:

Pt——预测目标年末人口规模;

Po——预测基准年人口规模;

r——人口年均自然增长率;

n——预测年限(2011~2030年,共20年);

结论:

以2010年为预测基准年,取近远期人口年均自然增长率均为9‰;由于本村庄是以传统的第一产业为主,因此本规划不考虑人口的机械增长。

至近期规划期末2015年,人口规模约为315人;至远期规划期末2030年,人口规模约为360人,按每户4.7人预测,约77户。

8.2建设用地规模预测

根据《?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村庄整治规划技术导则(试行)》“2.3用地标准”提出的要求:

“改建扩建型村庄规划,其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应以现状人均建设用地水平,根据《村镇规划标准》的级别和允许调整幅度确定。

 

由于《村镇规划标准》已于2007废止,现实行的是《镇规划标准》,本村庄属于改建扩建型村庄规划,其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应以现状人均建设用地水平,根据《镇规划标准》的级别和允许调整幅度确定。

规范(属于强制性条文)具体要求如下:

按照人均建设用地指标的规定分为四级。

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分级表1-1

级别

人均建设用地指标(m2/人)

>60~≤80

>80~≤100

>100~≤120

>120~≤140

新建镇区的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应按分级中的第二级确定;当地处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气候区划标准》(GB50178-93)的I、Ⅶ建筑气候区时,可按第三级确定;在各建筑气候区内均不得采用第一、四级人均建设用地指标。

对现有的镇区进行规划时,其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应在现状人均建设用地指标的基础上,按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表规定的幅度进行调整。

第四级用地指标可用于I、Ⅶ建筑气候区的现有镇区。

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表1-2

现状人均建设用地指标(m2/人)

规划调整幅度(m2/人)

≤60

增0~15

>60~≤80

增0~10

>80~≤lOO

增、减0~10

>100~≤120

减0~10

>120~≤140

减0~15

>140

减至140以内

注:

规划调整幅度是指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对现状人均建设用地指标的增减数值。

地多人少的边远地区的镇区,可根据所在省、自治区人民政府规定的建设用地指标确定。

由于?

在《建筑气候区划标准》(GB50178-93)中国建筑气候区划图中属于第Ⅳ分区,所以本村庄其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应在现状人均建设用地97.01平方米的基础上,按规划人均建设用

地指标表规定的增、减0~10幅度进行调整。

规划人均建设用地为104.95平方米,村庄规划总建设用地为3.78公顷(折合56.70亩)。

第二章现状概况

9.区域位置

位于?

自治区的东南部。

东连贵港市,南接灵山县、浦北县,西界邕宁区,北和宾阳县接壤,享有“中国茉莉之乡”的美誉,是?

北部湾经济区沿江近海靠城的重点县域。

县城与?

首府南宁市相距约125公里,距沿海经济开发城市北海约200公里。

全县下辖14个镇3个乡,总面积3464.3平方公里,地貌类型以丘陵、平原为主。

位于?

东南部,郁江南岸,209国道和横百公路贯穿全镇,南宁至梧州的西江水道郁江水系环抱镇境,是通往灵山、北海、玉林、贵港、柳州、广东等地的交通枢纽,距离县城10公里。

全镇总面积140平方公里,江岸线长23公里,辖16个行政村57个经联社。

位于?

东北部,是?

湴塘村委下辖的7个自然村屯之一,东邻东安村,南与老社村接壤,西靠上村,东与和平村隔郁江相望,其田园风光秀美,入村道路约为5米宽的混凝土道路,距离?

5公里。

10.自然条件

10.1气候

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具有高温多雨,雨热同季,干湿明显,夏湿冬干的气候特点。

太阳辐射强,日照充足,气候温暖,雨量充沛,适宜各种动植物生长。

10.2地形地貌

东临风景优美的郁江,居民点距离江岸线约100米,整个村庄地势自东北向西南倾斜,属冲积平原区。

10.3地质

(1)?

位于花岗岩区及接触带,部分表层是花岗岩风化壳残积层,风化岩土砂质比例大,粘性少,疏松易软化,这种表层受降雨诱发多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类型地质灾害。

(2)本村庄由于住宅建设以自建1~3层的低层为主,习惯传统的修建方式,未经任何地质勘查进行择地而建。

根据现有的村庄雨污合流的排水渠及在建已建住宅开挖地基情况暂未发现特别不良地质现象。

10.4土壤及植被

位于郁江南岸,滨水而建,村庄内分布大小不一的鱼塘数个。

其表土腐殖质层厚而肥沃;村庄处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域,代表性的植物种类有杉木、蕨类等;还有玉米、桑树等植被。

11.人口与社会经济

本村有村民约301人,共有64户左右;其中在校就读小学生69多人,在校就读大学生12人,行政村五保户有3户,村民主要为汉族。

共有耕地25亩。

居民经济收入以种植稻谷、玉米、茉莉花、甘蔗和外出务工为主,2010年村庄集体收入约6万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7000元。

12.村庄建设

12.1建设用地现状

村庄现状建设用地以居住用地、公用设施用地、道路用地为主。

 

12.2建筑现状

村庄内部住宅主要在郁江南岸布置,为村民自建的新砖混结构楼房,由于建设时序和各户资金投入状况差异,楼房主要为1~3层不等。

12.3公共设施建设

(1)湴塘小学,位于村庄西南部,在校学生约400人,设6个年级,主要服务于本行政村所管辖的自然村。

小学设有篮球场和乒乓球台,各自然村的小学生主要就读于本校。

幼儿园为今年新建而成,现状已进行外立面装修,保障了村内幼龄儿童的学前教育。

(2)村内有3个小卖部,主要经营日用品、农机、电信代理等综合业务。

(3)公共活动区域是村民日常文化娱乐、休憩活动逢年过节组织的文化娱乐活动的聚会场所。

设计组至现场调研时,已明确公共活动区选址并完成土地平整等前期工作,迫切等待规划设计规划指导。

12.4道路交通现状

现状进村及内部主要道路大部分已硬化,宽约为5米,长约1000米。

村庄内其他道路基本没有硬化,均为泥结石路面,宽为2米左右。

另外,村内局部道路为断头路,道路网还未形成系统,因此内部交通有待进一步完善。

12.5公用工程设施建设

村庄农网改造已经完成,现状变电器设在村庄南面,从?

方向接入,利用混凝杆沿现有村庄内部道路架空布设。

村民用电量基本满足日常用电需求,但在节假日期间用电负荷剧增,很难满足高峰期的需求。

电信、移动、联通信号已覆盖整个村庄。

现状35立方米的水塔位于村南面,村民用水主要为地表水,采用分散联合的供水方式,水量基本能满足村民生活用水需要。

现状村庄雨水处于自然排放状态,污水经过化粪池处理后,直接排入周边水塘、溪流,水体遭受一定程度污染。

13.村庄特点、特色及现状评价

5.1村庄位于冲积平原地区,靠近郁江南岸,存在一定的洪涝灾害隐患;

5.2村民住宅大多为裸露房,影响了村容村貌;

5.3近年来,虽然村民自发的进行大量的拆旧建新工作,农民建设新农村积极性相当高,但是村庄建设缺乏科学的规划指导;

5.4现有道路网系统有待进一步完善,入村主干道虽然已经硬化,但各级道路普遍偏窄;

5.5公共服务设施正在建设,村内的环境卫生简洁,公共绿地和相应的景观小品、游憩设施还亟待在规划中进行布置完善;

5.6工程配套有待完善。

排水设施不成体系,污水排放经过化粪池处理后排入水塘或溪流,影响了村庄的环境卫生质量;

5.7多年来村庄对外输出大批的青壮年劳动力,村内常驻主要为留守老幼;

5.8最近两年外出务工返乡建设在逐步增加,带回有许多实用的技术和建设经验,推进村庄健康持续发展。

村民广泛募集各方资金,主动投工投劳进行幸福美好家园建设。

 

第三章用地选择和空间布局结构

14.用地选择和发展方向

根据?

现状用地及基础设施等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地域和村庄发展的要求,保护农村生态环境,节约集约土地,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规划建设用地主要按拆旧建新,原址重建考虑。

15.规划规模、定位和发展趋势

15.1规划村庄规模

《?

村庄规划编制技术导则(试行)》提出的村庄划分标准是以规划期末常住人口的数量划分,分为特大、大、中、小型村庄。

特大型村庄:

大于1000人;

大型村庄:

601~1000人;

中型村庄:

201~600人;

小型村庄:

≤200人。

本村庄规划期末人口为360人,因此属于中型村庄。

15.2产业定位及产业发展模式

(1)产业定位及产业发展模式

“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全面繁荣农村经济,特别是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持续增加农民收入”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规划要全面加强农村生产力建设,针对制约农村生产力发展的突出问题,抓住关键环节,采取综合措施,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推动?

的全面进步。

 

的经济发展方向与模式是:

依靠科技进步,以市场为导向。

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把农业结构、产业与特色产业结合起来,在深化第一产业经济发展模式的同时,依据本村独特的优势,围绕特色产品——玉兰花苗,打造玉兰花苗谷场生产基地,实行专业化生产经营,形成以一村一业发展壮大来带动乡村综合发展的一种新农村建设模式,即“特色产业带动型”的产业发展模式。

(2)经济发展战略

1)加强三产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在大力发展第—产业的同时,应积极利用郁江水利枢纽建成的得天独厚优势,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引导发展农村的第三产业——旅游服务行业,利用农村生态人文资源优势,引导?

村民开发旅游项目,因地制宜发展观光“农家乐”等农村旅游业;鼓励农民进城经商和从事服务业,积极引导现代流通方式向农村延伸,抓好集镇连锁超市和农村“爱心商店”建设,鼓励发展文化、休闲、社区服务等新兴服务业;繁荣农村经济,壮大村庄经济实力,进一步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

2)不断完善设施建设,提高农村生产力。

不断完善村庄基础设施,加快村庄交通、供电供水、通讯信息、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社会公共资源向农村倾斜、城市公共服务向村庄覆盖;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完善教育事业、医疗卫生、养老保险、社会救助等建设,使村民幼有所学、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弱有所扶、贫有所济、壮有所为;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市场流通体系,完善基础设施和先进配套服务设施,增强市场集散功能。

3)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农业科技含量。

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中,要将科技兴农贯穿全过程,大力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科技含量,实施技术培训,全面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抓好农业科技示范户建设,抓好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开发、引进、示范,加快农机和设施农业的推广和应用,提高农业的现代化装备水平,引导农民走科技致富之路,把传统村庄改造成为农村新区,把传统农民培育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素质好”的新型农民。

4)加强信息网络平台建设,提升农产品生产流通质量。

发展农业和农村信息网络平台,拓宽信息的收集和发布渠道,实施农业网上虚拟市场,创办农产品网上交易市场和农产品网息进村入户工程,建立县、镇、村三级农业和农村电子信息网络,利用现有的农村闭路电视网络和电视电话村村通设施,逐步普及农业信息进村入户;建立农产品流通信息严台、农业信息网、农产品网上超市等,构筑农产品生产者与市场、消费者的快捷联系平台,为加快农业产业带发展,提升农产品生产流通质量提供现代化的服务支撑。

5)加强政府的领导与投入,保障农村经济发展。

农村经济发展既涉及生产力方面,又涉及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方面,是一大系统工程,牵涉上上下下许多部门,因此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制,发挥主导作用,科学制订规划,统筹协调,突出重点;强化对产业化经营的政策支持力度,通过财政支持、信贷支持、保险支持、税收支持等政策性支持,确保农业生产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积极稳妥地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16.空间布局结构

本规划立足于在村庄现有条件基础上,以进行改造、梳理、整治、完善为主,充分利用现状建设用地,控制新增建设用地,实现土地资源整合,改善生态居住环境。

16.1规划理念

(1)“山·水·农田”的空间对话

在山、水和村民住宅之间,是无限开阔,令城里人无限向往的乡村风光。

规划应立足于?

的自然山水,保护好农田,严格控制村民住宅向农田的无序扩散。

(2)“人·自然·村落”的空间对话

人、自然、村落的互相影响、互相促进是农村走生态建设,提升人居环境质量的关键。

规划应首先要调动人的主体作用——热爱家乡,建设美好家乡的积极性。

通过新农村规划建设村庄整治,带动农民自发新建有序进行和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

(3)“邻里·院落”与村庄肌理的对话

邻里、院落是传统南方农村住宅区的主要构成空间,是对传统生活方式的延续,通过对?

进行科学的规划与设计,努力让村庄充满着恬静、悠然生活气息和清雅、安逸的生活情趣。

3.2空间形态:

规划充分结合冲击平原的地势等自然环境条件,引导村庄形成与周边自然农耕环境有机融合共生的田野空间形态。

3.3功能结构:

即规划形成四个功能片区,居住区、公共活动区、滨水景观区和农业生产区。

3.4公共空间布局:

结合现状西南面的公共区域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和活动设施,形成村庄中心公共空间,提升村庄品质,满足当地发展需求。

3.5建筑群体组织:

结合平原地形,庭院在建筑群体布局中的主要构成模式,分析了对称式、非对称式布局形成的原因,从组织空间、局部气候、组群防护性等方面探讨了庭院式布局方式的突出优势,以发挥庭院式布局的重要作用,规划完善的方格式与自由式相结合的道路网络,通过道路网串联每栋住宅,使其有分隔的自由天地空间,同时又使邻里空间互通且联络,而形成有序融合的空间脉络。

3.6院落空间组织:

(1)私人院落空间

积极推进农村庭院绿化,大力推广庭院经济,通过进一步规划梳理,尽量争取更多的农户拥有独立的庭院,庭院占地中可供开发利用的空隙是十分珍贵的国土资源,通过庭院基本结构发展庭院经济产业,把经济建设和环境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既可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又美化了生活环境。

(2)公共院落空间

利用村庄内部道路转折点、交叉口等空间组织绿化、休憩、运动、文化交流空间,形成简约、开敞、清洁卫生的特色空间。

3.7景观节点:

在村庄主要入口和水塘及滨水周围、公共院落空间等节点处布置体现地方特色的小绿地、小广场,配以建筑小品,以突出村庄特色。

 

3.8公共服务区:

配备村庄文化娱乐中心、综合型小商铺、医疗点、五保村、大门、图书室等设施,配套完善健身场地等活动场所,结合村庄发展,丰富活动内容,提升村庄公共中心的形象和地位,提高村民的综合素质和生活质量。

第四章用地布局规划

17.住宅用地规划

17.1布局原则

遵循经济、适用、安全、美观和节地、节能、节材、节水的原则,建设节能省地型住宅;遵循“一户一宅(基地)”,突出特色的原则。

17.2住宅规划设计导则

(1)住宅规划

本村庄以第一产业为主,因此村庄规划住宅以低层联排为主,在尊重村民的风俗、生活、生产习惯特点的前提下,规划住宅尽可能南北朝向,尽量避免东西向布置,住宅间距满足日照、消防、通风、私密性等要求,新建建筑之间正向间距为1:

1,次要间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