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初中语文第六册诗词诵读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981035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1.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鄂教版初中语文第六册诗词诵读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鄂教版初中语文第六册诗词诵读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鄂教版初中语文第六册诗词诵读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鄂教版初中语文第六册诗词诵读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鄂教版初中语文第六册诗词诵读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鄂教版初中语文第六册诗词诵读教案.docx

《鄂教版初中语文第六册诗词诵读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鄂教版初中语文第六册诗词诵读教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鄂教版初中语文第六册诗词诵读教案.docx

鄂教版初中语文第六册诗词诵读教案

鄂教版初中语文第六册诗词诵读教案(最新修订,欢迎选用)

通城关刀中学潘广云编写

【标题】卜算子

【作者】李之仪

北宋词人。

字端叔,自号姑溪老农。

沧州无棣(今属山东)人。

哲宗元佑初为枢密院编修官,通判原州。

元佑末从苏轼于定州幕府,朝夕倡酬。

元符中监内香药库,御史石豫参劾他曾为苏轼幕僚,不可以任京官,被停职。

徽宗崇宁初提举河东常平。

后因得罪权贵蔡京,除名编管太平州(今安徽当涂)。

后遇赦复官,晚年就卜居其地。

李之仪擅长作词,前人称其“多次韵,小令更长于淡语、景语、情语”(毛晋《姑溪词跋》)。

李之仪在当时还以尺牍擅名,亦能诗,这两方面的成就都受到苏轼称赞。

【译文】

我住长江源头,君住长江末尾。

天天思念你呵不见你,却共饮着一条长江水。

这条江水何时止,这份离恨何时息?

只愿你心像我心,我定不会负你的相思意。

【赏析】

李之仪的这首小令仅四十五字,却言短情长。

全词围绕着长江水,表达男女相爱的思念和分离的怨愁,上片写相离之远与相思之切。

开头写两人各在一方相隔千里,喻相逢之难,见相思之深。

日日,犹如流水滔滔水绝,表现了思恋之久。

末句写“共饮”,以水贯通两地,沟通两心;融情于水,以水喻情,情意同样绵长不绝。

虚的心灵与实的事物合二为一。

朴实中见深刻。

下片写女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与热切的期望。

全词处处是情,层层递进而又回环往复,短短数句却感情起伏。

语言明白如话,感情热烈而直露,明显地吸收了民歌的优良传统。

但质朴清新中又曲折委婉,含蓄而深沉。

显示出高超的艺术技巧。

全词如一首情意绵绵的恋歌以长江之水起兴,抒恋情,构思新颖,比喻巧妙,明白如话,深得民歌神韵,在民间流传甚广。

 

【标题】醉花阴

【作者】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文学家,以词著名,兼工诗文,并著有词论,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李清照的词可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词主要描写伤春怨别和闺阁生活的题材,表现了女词人多情善感的个性。

她的后期词则充满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浓重感伤情调,从而表达了她对故国、旧事的深情眷恋。

【翻译】

稀薄的雾气浓密的云层掠起烦愁直到白昼,龙脑的香料早已烧完了在炉金兽。

美好的节日又到重阳,洁白的瓷枕,轻纱笼罩的床厨,昨日半夜的凉气刚刚浸透。

在东篱饮酒直饮到黄昏以后,淡淡的黄菊清香飘满双袖。

别说不会消损神魂,珠帘卷起是由于被受西风,闺中少妇比黄花更加消瘦。

【欣赏】

这首词是李清照前期的怀人之作。

李婚后不久,丈夫赵明诚便“负笈远游”,深闺寂寞,她深深思念着远行的丈夫。

这年,时届重九,人逢佳节倍思亲,便写了这首词寄给赵明诚。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这两句借助室内外秋天的景物描写,表现了词人白日孤独寂寞的愁怀。

“永昼”指漫长的白天,“永”字便可见词人内心的无聊愁苦。

“瑞脑”,香料名,又叫龙脑香。

“金兽”,铜制的兽形熏香炉。

这两句的意思是:

从清晨稀薄的雾气到傍晚浓厚的云层,这漫长的白昼,阴沉沉的天气真使人愁闷。

那雕着兽形的铜香炉里,龙脑香已渐渐烧完了,可心中的愁思为何总缕缕不绝呢?

可见,这两句虽为景语,却句句含情,构成一种凄清惨淡的氛围,有力地衬托出思妇百无聊赖的闲愁。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这三句写出了词人在重阳佳节孤眠独寝、夜半相思的凄苦之情。

“玉枕”,瓷枕。

“纱厨”,即碧纱厨,以木架罩以绿色轻纱,内可置榻,用以避蚊。

常言道:

“每逢佳节倍思亲”,今日里“佳节又重阳”,词人又怎能不更加思念远方的丈夫呢?

一个“又”字,便充满了寂寞、怨恨、愁苦之感,更何况,玉枕、纱厨往昔是与丈夫与共的,可如今自己却孤眠独寝,触景生情,自然是柔肠寸断心欲碎了。

显然,这里的“凉”不只是肌肤所感之凉意,更是心灵所感之凄凉。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这两句写出了词人在重阳节傍晚于东篱下菊圃前把酒独酌的情景,衬托出词人无语独酌的离愁别绪。

“东篱”,是菊圃的代称,语出陶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暗香”,菊花的幽香。

“盈袖”,因饮酒时衣袖挥动,带来的香气充盈衣袖。

重阳佳节,把酒赏菊,本来极富情趣,然而丈夫远游,词人孤寂冷清,离愁别恨涌上心头,即便“借酒销愁”,亦是“愁更愁”了。

又哪有心情欣赏这“暗香浮动”的菊花呢?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三句直抒胸臆,写出了抒情主人公憔悴的面容和愁苦的神情。

“销魂”极喻相思愁绝之情。

“帘卷西风”即“西风卷帘”,暗含凄冷之意。

这三句工稳精当,是作者艺术匠心之所在。

先以“销魂”点神伤,再以“西风”点凄景,最后落笔结出一个“瘦”字。

在这里,词人巧妙地将思妇与菊花相比,展现出两个迭印的镜头:

一边是萧瑟的秋风摇撼着羸弱的瘦菊,一边是思妇布满愁云的憔悴面容,情景交融,创设出了一种凄苦绝伦的境界。

全词开篇点“愁”,结句言“瘦”。

“愁”是“瘦”的原因,“瘦”是“愁”的结果。

贯穿全词的愁绪因“瘦”而得到了最集中最形象的体现。

可以说,全篇画龙,结句点睛,“龙”画得巧,“睛”点得妙,巧妙结合,相映成辉,创设出了“情深深,愁浓浓”的情境。

 

【标题】《关雎》

【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相传系孔子所编订。

本只称《诗》,后世称为《诗经》,共305篇,绝大部分是西周和春秋时期的诗歌。

内容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译文】

关关雎鸠,水鸟儿关关在歌唱,

在河之洲。

嬉戏在河内的沙洲上;

窈窕淑女,娴静漂亮的好姑娘,

君子好逑。

在他心中泛起波浪。

 

参差荇菜,青青荇菜短短又长长,

左右流之。

忽左忽右采摘忙,

窈窕淑女,娴静漂亮的好姑娘,

寤寐求之。

日日夜夜把她想往!

 

求之不得,几次三番没商量,

寤寐思服。

痛苦涨满了他的心房;

悠哉悠哉,悠悠相思夜更长,

辗转反侧。

翻来覆去到天光。

 

参差荇菜,青青荇菜短短又长长,

左右采之。

忽左忽右采摘忙;

窈窕淑女,娴静漂亮的好姑娘,

琴瑟友之。

用琴儿对她诉衷肠。

 

参差荇菜,青青荇菜短短又长长,

左右芼之。

忽左忽右采摘忙;

窈窕淑女,娴静漂亮的好姑娘,

钟鼓乐之。

用钟鼓使她心欢畅。

【赏析】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

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

《史记·外戚世家》曾经记述说:

“《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厘降……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

”又《汉书·匡衡传》记载匡衡疏云:

“匹配之际,生民之始,万福之原。

婚姻之礼正,然后品物遂而天命全。

孔子论《诗》,一般都是以《关雎》为始。

……此纲纪之首,王教之端也。

”他们的着眼点是迂腐的,但对诗的本义的概括却基本正确。

问题在于它所表现的是什么样的婚姻。

这关系到我们对《风》的理解。

朱熹《诗集传》“序”说:

“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

”又郑樵《通志·乐略·正声序论》说:

“《诗》在于声,不在于义,犹今都邑有新声,巷陌竞歌之,岂为其辞义之美哉?

直为其声新耳。

”朱熹是从诗义方面论述的,郑樵则从声调方面进行解释。

我们把二者结合起来,可以认为《风》是一种用地方声调歌唱的表达男女爱情的歌谣。

尽管朱熹对《关雎》主题的解释并不如此,但从《关雎》的具体表现看,它确是男女言情之作,是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爱情的追求。

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

孔子说:

“《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论语·八佾》)此后,人们评《关雎》,皆“折中于夫子”(《史记·孔子世家》)。

但《关雎》究竟如何呢?

这首诗原是三章:

一章四句,二章八句,三章八句。

郑玄从文义上将后二章又各分为两章,共五章,每章四句。

现在用郑玄的分法。

第一章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其兴淑女配偶不乱,是君子的好匹配。

这一章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以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

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诗。

第二章的“参差荇菜”承“关关雎鸠”而来,也是以洲上生长之物即景生情。

“流”,《毛传》训为“求”,不确。

因为下文“寤寐求之”已有“求”字,此处不当再有“求”义,应作流动讲。

这是以荇菜流动从而比喻淑女的难求。

“求”字是全篇的中心,通首诗都在表现男子对女子的追求过程,即从深切的思慕到实现结婚的愿望。

第三章抒发求之而不得的忧思。

这是一篇的关键,最能体现全诗精神。

姚际恒《诗经通论》评云:

“前后四章,章四句,辞义悉协。

今夹此四句于‘寤寐求之’之下,‘友之’、‘乐之’二章之上,承上递下,通篇精神全在此处。

盖必著此四句,方使下‘友’、‘乐’二义快足满意。

若无此,则上之云‘求’,下之云‘友’、‘乐’,气势弱而不振矣。

此古人文章争扼要法,其调亦迫促,与前后平缓之音别。

”姚氏对本章在全诗中的重要性分析最为精当。

应当补充者,此章不但以繁弦促管振文气,而且写出了生动逼真的形象,即王士祯《渔洋诗话》所谓“《诗》三百篇真如画工之肖物”。

林义光《诗经通解》说:

“寐始觉而辗转反侧,则身犹在床。

”这种对思念情人的心思的描写,可谓“哀而不伤”者也。

第四、五章写求而得之的喜悦。

“琴瑟友之”、“钟鼓乐之”,都是既得之后的情景。

曰“友”,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

极写快兴满意而又不涉于侈靡,所谓“乐而不淫”。

通篇诗是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写求之而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

这诗的主要表现手法是兴寄,《毛传》云:

“兴也。

”什么是“兴”?

孔颖达的解释最得要领,他在《毛诗正义》中说:

“‘兴’者,起也。

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

”所谓“兴”,即先从别的景物引起所咏之物,以为寄托。

这是一种委婉含蓄的表现手法。

如此诗以雎鸠之“挚而有别”,兴淑女应配君子;以荇菜流动无方,兴淑女之难求;又以荇菜既得而“采之”、“芼之”,兴淑女既得而“友之”、“乐之”等。

这种手法的优点在于寄托深远,能产生文已尽而意有余的效果。

这首诗还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的连绵字,以增强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

如“窈窕”是叠韵;“参差”是双声;“辗转”既是双声又是叠韵。

用这类词儿修饰动作,如“辗转反侧”;摹拟形象,如“窈窕淑女”;描写景物,如“参差荇菜”,无不活泼逼真,声情并茂。

刘师培《论文杂记》云:

“上古之时,……谣谚之音,多循天籁之自然,其所以能谐音律者,一由句各叶韵,二由语句之间多用叠韵双声之字。

”此诗虽非句各叶韵,但对双声叠韵连绵字的运用,却保持了古代诗歌淳朴自然的风格。

用韵方面,这诗采取偶句入韵的方式。

这种偶韵式支配着两千多年来我国古典诗歌谐韵的形式。

而且全篇三次换韵,又有虚字脚“之”字不入韵,而以虚字的前一字为韵。

这种在用韵方面的参差变化,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对《关雎》,我们应当从诗义和音乐两方面去理解。

就诗义而言,它是“民俗歌谣”,所写的男女爱情是作为民俗反映出来的。

相传古人在仲春之月有会合男女的习俗。

《周礼·地官·媒氏》云:

“媒氏(即媒官)掌万民之判(配赫)。

……中春(二月)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不禁止奔);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

”《关雎》所咏未必就是这段史事的记实,但这段史实却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代男女相会、互相爱慕并希望成婚的心理状态和风俗习尚。

文学作品描写的对象是社会生活,对社会风俗习尚的描写能更真实地再现社会生活,使社会生活融汇于社会风习的画面中,从而就更有真实感。

《关雎》就是把古代男女恋情作为社会风俗习尚描写出来的。

就乐调而言,全诗重章叠句都是为了合乐而形成的。

郑樵《通志·乐略·正声序论》云:

“凡律其辞,则谓之诗,声其诗,则谓之歌,作诗未有不歌者也。

”郑樵特别强调声律的重要性。

凡古代活的有生气的诗歌,往往都可以歌唱,并且重视声调的和谐。

《关雎》重章叠句的运用,说明它是可歌的,是活在人们口中的诗歌。

当然,《关雎》是把表达诗义和疾徐声调结合起来,以声调传达诗义。

郑玄《诗谱序》云:

“《虞书》曰: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然则诗之道,放于此乎?

 

【标题】蒹葭

【译文】

河畔芦苇碧色苍苍,

深秋白露凝结成霜。

我那日思夜想之人,

就在河水对岸一方。

逆流而上寻寻觅觅,

道路险阻而又漫长。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

仿佛就在水的中央。

河畔芦苇一片茂盛,

清晨露水尚未晒干。

我那魂牵梦绕之人,

就在河水对岸一边。

逆流而上寻寻觅觅,

道路坎坷艰险难攀。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

仿佛就在沙洲中间。

河畔芦苇更为繁茂,

清晨白露依然逗留。

我那苦苦追求之人,

就在河水对岸一头。

逆流而上寻寻觅觅,

道路险阻迂回难走。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

仿佛就在水中沙洲。

【赏析】

此诗三章重叠,各章均可划分为四个层次:

首二句以蒹葭起兴,展现一幅河上秋色图:

深秋清晨,秋水森森,芦苇苍苍,露水盈盈,晶莹似霜。

这境界,是在清虚寂寥之中略带凄凉哀婉色彩,因而对诗中所抒写的执著追求、可望难即的爱情,起到了很好的气氛渲染和心境烘托作用。

三、四句展示诗的中心意象:

抒情主人公在河畔徜徉,凝望追寻河对岸的“伊人”。

这“伊人”是他日夜思念的意中人。

“在水一方”是隔绝不通,意味着追求艰难,造成的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境界。

抒情主人公虽望穿秋水、执著追求,但“伊人’都飘渺阻隔。

可望难即,故而诗句中荡漾着无可奈何的心绪和空虚怅惆的情致。

以下四句是并列的两个层次,分别是对在水一方、可望难即境界的两种不同情景的描述。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这是述写逆流追寻时的困境:

艰难险阻无穷,征途漫漫无尽,示意终不可达也。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这是描画顺流追寻时的幻象:

行程处处顺畅,伊人时时宛在,然而终不可近也。

既逆流,又顺流,百般追寻,执著之意可见;不是困境难达,就是幻象难近,终归不得,怅恫之情愈深。

至此,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情境得到了具体而充分的展现。

全诗三章,每章只换几个字,这不仅发挥了重章叠句、反复吟咏、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而且产生了将诗意不断推进的作用。

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烯”再到“白露未已”,这是时间的推移,象征着抒情主人公凝望追寻时间之长;从“在水一方”,到“在水之湄”,再到“在水之涘”,从“宛在水中央”,到“宛在水中坻”,再到“宛在水中沚”,这是地点的转换,象征着伊人的飘渺难寻;从“道阻且长”,到“道阻且跻”,再到‘道阻且右”,则是反复渲染追寻过程的艰难,以凸现抒情主人公坚执不已的精神。

重章叠句,层层推进,这是《诗经》冲的民歌常用的表现方法。

《蒹葭》是诗经中最优秀的篇章之一。

它的主要特点,集中体现在事实虚化、意象空灵、整体象征这紧密相关的三个方面。

一、事实的虚化

一般说来,抒情诗的创作是导发于对具体事物的感触,因而在它的意境中,总可看到一些实实在在的人事场景。

然而(蒙蒙)的作者却似乎故意把其中应有的主要人物事件都虚化了。

追寻者是什么人?

他为什么而追寻?

我们不知道;被追寻的“伊人”是什么身份?

为什么他那么难以得到?

我们也不知道;以至于连他们是男是女也无从确认。

特别是“伊人”,音容体貌均无,一会儿在河的上游,一会儿在河的下游,一忽儿在水中央,一忽儿在水边草地,飘忽不定,来去渺茫,简直令人怀疑他是否真有实体存在。

无疑,由于追寻者、特别是被追寻者的虚化,使整个追寻人物、追寻事件、追寻内容都变得虚幻愿陇起来;然而也正是由于这事实的虚化、膜犹,诗的意境才显得那么空灵而富有象征意味。

二、意象的空灵

实际上,诗中所描述的景象,并非目之所存的现实人事,而是一种心家。

这种心象,也不是对曾经阅历过的某件真事的回忆,而是由许多类似事件、类似感受所综合、凝聚、虚化成的一种典型化的心理情境。

这种心理情境的最大特点,是不粘不滞、空灵多蕴。

“在水一方”,可望难即,就是这种空灵的心理情境的艺术显现。

在这里,由于追寻者和被追寻者的虚化,那看来是真景物的河水、道路险阻,乃至逆流、顺流的追寻路线,以及伊人所在的“水中央”等诸种地点,也都成了虚拟的象征性意象。

对它们均不可作何时何地、河山何水的深究,否则,伊人既在河的上游又在河的下游就自相矛盾,连两个人何以都不渡过河去也成了问题。

《蒹葭》的成功,就在于诗人准确地抓住了人的心象,创造出似花非花、空灵蕴藉的心理情境,才使诗的意境呈现为整体性象征。

三、意境的整体象征

诗的象征,不是某词某句用了象征辞格或手法,而是意境的整体象征。

“在水一方”,可望难即是人生常有的境遇,“溯徊从之,道阻且长”的困境和“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的幻境,也是人生常有的境遇;人们可能经常受到从追求的兴奋。

到受阻的烦恼、再到失落的惆怅这一完整情感流的洗礼,更可能常常受到逆流奋战多痛苦或顺流而下空欢喜的情感冲击;读者可以从这里联想到爱情的境遇和唤起爱情的体验,也可以从这里联想到理想、事业、前途诸多方面的境遇和唤起诸多方面的人生体验。

意境的整体象征,使嫌夜)真正具有了难以穷尽的人生哲理意味。

王国维曾将这首诗与晏殊的〔蝶恋花〕“昨夜西风调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相提并论,认为它二“最得风人情致”,这显然是着眼于它的意境的人生象征意蕴。

事实的虚化、意象的空灵和意境的整体象征,是一个问题的三个层面。

从事实虚化到意象空灵,再到整体象征,这大致上就是象征性诗歌意境的建构过程。

【标题】潼关怀古

【作者】

张养浩(1269—1329年),字希孟,山东济南人。

因他隐居时的别墅名云庄,遂自号云庄。

元代著名散曲家。

诗、文兼擅,而以散曲著称。

张养浩少年知名,19岁被荐为东平学正,历官堂邑县尹、监察御史、翰林学士、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

因看到元上层统治集团的黑暗腐败,便以父老归养为由,于英宗至治二年(1322年)辞官家居,此后屡召不赴。

文宗天历二年(1329年),关中大旱,特拜陕西行台中丞,遂“散其家之所有”“登车就道”(《元史》本传),星夜奔赴任所。

到任四月,劳瘁而卒。

追封滨国公,谥文忠。

【翻译】

华山的山峰好像从四面八方奔集起来,黄河的波涛汹涌澎湃好像在发怒,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

我遥望古都长安一带,内心想得很多。

(心情很不愉快)令人伤心的是经过秦汉宫殿的遗址,看到了无数间的宫殿都变成了泥土。

封建王朝建立百姓受苦;封建王朝灭亡,百姓还是受苦。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蹰。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欣赏】

张养浩赴陕西途中登临潼关古塞,怀古思今,写下了这一抒情名篇。

前三句写登临潼关所见,由远至近,既是写景也是抒情,含蓄地表达了心中波澜起伏的情感。

“聚”和“怒”写出了山河的动态与灵性,将山的雄伟与水的奔腾之势勾勒出来,有力地烘托了作者吊古伤今的悲愤伤感之情。

“望西都”四句点题怀古,面对昔日帝都的遗址,作者展开充分的想像,突出了历史的变迁。

最后两句一语道破封建社会朝代兴亡的本质。

从历史的变革中,从兴亡的对比里,作者把人民的悲惨命运揭示出来,既是历史的概括,也是现实的反映,深化了全曲的思想内容。

这首散曲意蕴深邃,感情悲愤沉郁,雄浑苍茫的景色、真挚深沉的情感和精辟的议论三者完美结合,使得全曲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山坡羊》是一首怀古小令,抒发了作者的历史兴亡之感。

起笔一“聚”一“怒”两字,不但写尽了潼关地势的险峻,而且在“聚”和“怒”的动态意象中,暗含着一幅千军聚集、万马怒吼的朝代争斗的历史画卷。

因此开头三句可视为一种历史“空间”的制造和历史“意象”的再现。

于是“望西都”,引起怀古之兴;“意踌躇”,陷入历史的沉湎之中。

群雄逐鹿,朝代迭替,霸秦强汉,转眼焦土。

接下来笔峰一转: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给全文定下了基调,说出了作者要说的话。

结句斩截有力

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把潼关的地形与历史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寓情于景,触景生情,以潼关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发出一声沉甸甸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千古奇叹。

张养浩特殊的仕途经历,决定了他的怀古散曲中有一种参破功名富贵的思想,《骊山怀古》中写到“赢,都做了土;输,都做了土。

”《洛阳怀古》中写到“功,也不长;名,也不长。

”《北邙山怀古》中写到“便是君,也唤不应;便是臣,也唤不应。

”这些曲中张养浩把胜负之数、功名之分、生死之际,看成了毫无差别的,只是借古人古事述说富贵无常、人生如梦。

只有《潼关怀古》以难得的沉重,以深邃的目光,揭示了封建社会里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 

【标题】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作者】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辛。

有人这样赞美过他:

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悲壮。

笔力雄厚,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

有《稼轩长短句》。

【翻译】

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

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但是中原还是看不见。

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

不知道,年代太长了。

只有长江的水滚滚东流,永远也流不尽。

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就是长江,多少兴亡事情已经过去了。

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做了三军的统帅,他能独霸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

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

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

这样也就难怪曹操说:

“生子当如孙仲谋。

【欣赏】

这首词的用意在哪儿呢?

就是为了讽刺当时的朝廷,所以他说话不那么直率。

他讽刺当时南宋朝廷无能,不但不能光复神州,连江南也快要保不住了。

辛弃疾生于南宋时代,国家已经只能偏安江南,所以他借古喻今,颂扬孙权。

他说孙权的好,也就是说朝廷的坏,无力抵抗敌人。

因此,辛弃疾的词全是讽刺。

委婉地暗示了对于朝廷的不满。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这两句是倒装句法,即前一句可以移到后面去说,后一句可以移到前面去说,成为:

“满眼风光北固楼,何处望神州?

”为什么不这样说呢?

这就跟词调有关系,因为这种词调规定头一句只能五个字,第二句七个字,所以只能倒过来说。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这是问答句,先问后答。

这两句跟下面“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两句一样。

“不尽长江滚滚流”,这句话很好,在说千古兴亡事总在那里变化着,而只有长江滚滚流,永远不变。

另外,这句话是杜甫《登高》诗中的,诗中说: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辛弃疾用了现成的句子摆在这里,很合适。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是问答句,“不尽长江滚滚流”是人家的话;这跟下面“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

”是问答句,“生子当如孙仲谋”又是人家的话对衬起来了,对得很好。

“天下英雄谁敌手”也隐含着一个典故。

据《三国志·先主传》载,曹操曾经对刘备说:

“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

”(使君,指刘备。

)这里辛弃疾运用原话,再加上孙权,成为三人。

“年少万兜鍪”,这句话为什么不说一万个士兵,而说万兜鍪呢?

这就是以物代人,因为士兵的特征,除了战甲以外,头盔也是特征之一,所以拿头盔当士兵。

这样写非常形象。

“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隐含着很深的意思,就是说今天的朝廷不如当时的东吴,今天的皇帝(指宋高宗、孝宗等)不如孙权。

为什么不直说呢?

因为直说了就有生命危险。

我们这样去体会,就知道辛弃疾写这首词的真正用意了。

他对当时朝廷的不满,也就体现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

他的好些词,都是怀着这种心情写的。

【标题】卜算子咏梅

【作者】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二十岁就定下:

“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报国壮志,一生不忘收复中原。

【译文】

驿亭之外,靠近断桥的旁边,孤单寂寞地绽开了花,却无人作主。

每当日色西沉的时候,总要在内心泛起孤独的烦愁,特别是刮风下雨。

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芳斗春,一意听凭百花去嫉妒。

零落凋残变成泥又碾为灰尘,只有芳香依然如故。

【赏析】

词的开头第一句“驿外断桥边”,便透着一片冷落的景象;第二句“寂寞开无主”,直接说出梅花的孤独。

接下来的“黄昏”和“愁”字,更加强了那种孤独的色彩,连上“风和雨”,就不仅仅是孤独了,更是动荡艰难环境中的孤独。

下片头二句“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作者不说梅花先春而开,反而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管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