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甘谷县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检测考试历史.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97801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77.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省甘谷县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检测考试历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甘肃省甘谷县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检测考试历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甘肃省甘谷县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检测考试历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甘肃省甘谷县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检测考试历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甘肃省甘谷县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检测考试历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甘肃省甘谷县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检测考试历史.docx

《甘肃省甘谷县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检测考试历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省甘谷县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检测考试历史.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甘肃省甘谷县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检测考试历史.docx

甘肃省甘谷县第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检测考试历史

甘谷一中2018—2019学年度高三级第一次检测考试

历史试(题)卷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天命”是商周时期的重要观念,商人认为“天命”不可转移,而周人则以为“皇天无亲,唯德是辅”,故统治者为了获得“天命”,必须“敬天保民”。

这表明周代()

A.王权与神权相分离B.德治思想逐步形成

C.天子权力有所下降D.对天的认识理性化

2.历史学家指出,西周王朝虽然显示出一定的统一性、集权性,但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仍是最本质的特点。

材料中“分散性、松散性”的表现是()

A.宗法分封制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B.宗法分封制下,地方诸侯有较大独立性

C.层层封授,血缘和政治隶属关系逐渐松散D.实现了国与家、神权与王权的紧密结合

3.春秋时期各国的国君一般称为公或侯,进入战国,各国国君纷纷自称为王。

国王是最高政治权力的代表,总揽国家的统治权。

材料反映了战国时期()

A.国君集权体制逐步形成B.官僚政治初步取代贵族政治

C.分裂到统一的趋势加强D.天子逐渐加强对诸侯的控制

4.著名史学家翦伯赞指出,(秦朝)在黄河南北的大平原进行了一次历史性的大扫除使分封制留下来的残余一扫面光,然后建立起了新兴地主阶级专政的国家。

材料表明秦朝建立()

A.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B.沉重打击了旧贵族的势

C.使中国开始步人封建社会D.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方向

5.汉惠帝时期在全国各郡和地方王国设置监御史,每年要定期到中央汇报工作;为了防止他们与郡守、侯王勾结,还要每两年轮换一次。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监御史()

A.代替郡守执掌地方管理B.行使御史大夫的职能

C.成功防止地方侯国割据D.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

6.成书于三国时期的《人物志》介绍了如何从形貌神态、言谈举止、为人处事等方面鉴别人才,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人才评定理论体系。

《人物志》的出现()

A.与政治制度密切相关B.为科举制的诞生创造了条件

C.标志门阀士族的形成D.为三国争雄奠定了人才基础

7.元朝在沿用郡县制一系列基本制度和规则的基础上,增加了行省设置。

行省从中央领受部分权力,代中央行事,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

这里的“较高级演化形态”表现在()

A.行省制继承秦朝推广的郡县制B.元朝彻底解决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

C.行省充任中央控制地方的枢纽D.元朝开创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

8.“凡京奏,禁中称文书,必发阁臣票拟。

阁票用本、纸、小帖、墨字,内照票拟,或皇上御笔,或宦官代书,具即在文书上面用朱字。

阁票如有未合上意,上加笔削或发下改票,阁臣随即封上,间有执正强争,也多曲折。

”由此可见,明朝内阁()

A.是君主专制制度的产物B.是具有决策权的内侍机构

C.地位很高,负责全国的行政事务D.与皇帝权力相互制衡

9.清代行政区划一般采取省、府、县三级制。

此外部分地区设州和厅,前者地位同于府,后者同于县,蒙古地区全被征服后,清室因其部落故俗,分其地为若干蒙旗,以理其政,并赋予高度的治权。

对西南地区的外族首先沿用明朝的土司制度,后大多改土归流。

材料说明清朝()

A.废除了元朝行省制B.地方行政制度因地制宜

C.沿用明朝地方制度D.少数民族地区实行自治

10.据记载,清代皇帝召集军机大臣开会时,太监都要退出,进门时掀帘的任务就由军机大臣中资历最浅的人负责,因此当时有“挑帘军机”之称。

“挑帘军机”的出现()

A.说明了军机大臣位高权重B.表明了皇帝故意显示威严

C.反映了军机处的等级森严D.反映了军机处保密性极强

11.柏拉图曾经说,“如果你否认比例规则,把过分大的帆装到小船上,给一个小个子吃太多的食物,把太大的权威交给一个够不上这一权威的人,那么后果是灾难性的。

”你认为该评述可以用来指正雅典民主在哪一方面的缺陷()

A.其公民权利建立在对奴隶专制的基础上B.其民主方式只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

C.野心家蛊惑群众左右政局导致政坛动荡D.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12.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27年是罗马积极向外扩张的时期,但这一时期罗马各种社会矛盾、阶级矛盾,特别是奴隶主和奴隶之间的矛盾,被征服地区的臣民和罗马公民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

这一时期的罗马()

A.公民法占据着统治地位B.习惯法的痕迹已经清除

C.普通民众均受法律保护D.以万民法调整社会关系

13.历史学家钱乘旦认为:

英国《权利法案》颁布后,国王有独立的行政权,是实实在在的行政首脑,他有权遴选政府大臣,并亲自主掌国务大事;当时议会对政府并没有控制权,大臣之间不存在横向联系,也不需要协商一致。

这说明在当时英国()

A.议会无法限制国王的权力B.责任制内阁已经基本确立

C.君主立宪制还有待完善D.《权利法案》遭到了破坏

14.1783年英国国王任命24岁的小皮特为首相,下院多数议员对国王“把国家委托给个小学生来管理"非常不满。

面小皮特则要求国王解散议会重新选举,结果获得新议会的支持,这开创了一个先例,即内阁失去了议会多数信任时还可以解散议会,并重新进行选举,直接诉诸选民的裁决。

这一先例的开创最能说明()

A.责任内阁制进一步发展B.首相是国家的权力中心

C.国王拥有控制议会的权力D.责任内阁制完全形成

15.1787年6月4日制宪会议全体委员会上,富兰克林发言说:

“第一个被放在掌舵位置上的人,会是个好人,今后的后继者会是怎样的人,就无人知道了。

这里也和别的国家一样,行政官的地位总是会不断提高,直到以君主制告终。

”为此,新成立的美国()

A.颁布成文宪法B.修改邦联制度C.采用共和政体D.构建分权体制

16.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是法国宪法史上绝无仅有的最简单、最经验主义的一部宪法。

它一无序言,二无理论说明,所有法律都仅限于分别阐述各个机构的选举组成职权以及它们相互间的关系。

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A.资产阶级民主的虚伪性B.法国人高效务实的风格

C.民众毫无任何民主权利D.法国政治环境的特殊性

17.1689年《权利法案》和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共同之处在于()

A.确立责任内阁制B.标志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C.规定首相对议会负责D.确立君主至高无上的地位

18.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第二十条规定:

“帝国议会由秘密投票的普遍和直接选举产生。

”,此后,所有年满25岁的男性都有权参加帝国议会的选举。

而英国在1884年议会改革后,选民权的比重也才上升到成年男性的60%。

由此可见19世纪的欧洲()

A.德意志帝国的政治制度更加民主和公开B.英国拥有更加强大的贵族寡头政治传统

C.选举权的广泛程度不等于民主化的水平D.秘密选举会使处于依附地位的人受胁迫

19.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写道“我们在重新审视鸦片战争时,也很有必要将之放入现代历史发展大潮的背景中进行考察。

……如果不是英国,那么别的国家也会这么做的,至于英国在华贸易的重点是鸦片而非茶叶或其他什么商品,这只是历史的巧合罢了。

”该材料旨在说明()

A.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是历史的偶然B.鸦片贸易引发战争是历史的必然

C.鸦片战争的结果并非历史的偶然D.鸦片战争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

20.梁启超谈到太平天国运动时说:

“洪秀全之失败,原因虽多,最重大的就是他拿那种‘四不像的天主教’做招牌,因为这是和国民心理最相反的。

”梁启超认为太平天国()

A.拜上帝教与传统思想相对立B.阻碍了近代民主化的进程

C.信仰危机无法支撑其政权D.混淆了西方文明与宗教的界限

21.历史学家萧功秦在《危机中的变革》一书中指出:

“中国近代历史剧变的基本分界线,是距今一百多年前的甲午战争”。

下列最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开始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B.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产生

C.中国割地赔款、丧权辱国D.开启了制度变革的探索历程

22.有学者认为,辛亥革命之后的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以及国民革命,都是辛亥革命的自然产物。

在该学者看来,这些运动和革命共同的意义是()

A.对侍统价值观念的否定B.强调对民主共和的追求

C.注重对人性私弱的批判D.推翻了君主制度的束缚

23.国民革命失败后,苏共领导人曾认为,中国红军不可能在农村有所作为,只能等待时机配合城市工人暴动。

但是,毛泽东成功探索出一条中国革命的独特道路。

对这一探索历程表述准确的是()

A.南昌起义→遵义会议→《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B.中共“七大”→“工农武装割据”→敌后游击战

C.秋收起义→“工农武装割据”→中共“七大”

D.遵义会议→井冈山道路→《论持久战》

24.《美国月刊》发表了记者西奥多·怀特从中国发回的采访稿,该采访稿称1937-1938年中国“从沦陷区逃出难民共2500万人”,之后该说法反复出现在关于中国抗战的权威报道里。

20多年后,怀特在个人传记里纠正了这一说法,事实是全国赈济总署1937--1938年“共向难民营发放2500万顿饭”。

从史学研究角度看,报刊的采访文稿()

A.不具有史料研究价值B.都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

C.史料价值需鉴别考证D.比相关研究著作的可信度更高

25.中国近代史上由南向北的国民大革命和由北向南的解放战争都改变了中国的政治面貌,推进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关于这两次革命的表述,正确的是()

A.都使中国走上了独立发展道路

B.都基本上推翻了当时国内的旧式统治

C.都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为根本目标

D.前者侧重于民族革命,后者侧重于民主革命

26.下图是1949年4月毛泽东写的一首七律诗,诗中写道: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距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诗中描述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A.抗战胜利,日本在南京接受投降B.南京解放,国民党反动统治覆灭

C.挺进中原,中共揭开反攻的序幕D.战略决战,基本消灭国民党主力

27.2018年是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和《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它()

A.提出了和平夺取政权的策略B.揭示了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

C.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D.预见了工业革命发生的必然

28.马克思、恩格斯撰写《共产党宣言》时,预言资本主义已走上穷途末路,死期临近。

但是过了近半个世纪,恩格斯在生前最后一篇文章中以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写道,过去的判断“是不对的,19世纪中叶欧洲大陆的社会经济还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资本主义还有很强的“扩展能力”。

符合恩格斯这一论断的是()

A.东欧剧变,苏联解体B.欧洲三大工人运动失败

C.巴黎公社失败D.两个政府并存局面结束

29.西方史学家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副产品之一就是俄国激进的社会组织实验,这一实验持续了75年”。

其观点主要是指()

A.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导致俄国十月革命的根源B.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俄国十月革命创造了条件

C.没有战争就没有激进的社会变革D.要维护世界和平就必须消灭战争

30.下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1949年10月至1954年9月一届人大召开前)主席、副主席的政党状况。

它表明()

A.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初步形成B.新中国实行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新中国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31.通过直接民主的形式,从几千年封建社会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