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体系研究.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977810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670.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体系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体系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体系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体系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体系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体系研究.docx

《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体系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体系研究.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体系研究.docx

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体系研究

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体系研究

安徽省汽车工业学校高平张晓丽胡伟朱永旭程银燕

摘要:

以就业为导向是国家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现状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水平提出的在当前我国国情下行之有效的重要发展理念,通过调研以就业为导向,彻底打破以抽象的理论知识为主要学习内容,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的学科化教学模式,打破学习与工作的二元割裂状况,实施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改善现有的教学体系。

  关键词:

就业;工学结合;教学体系;课程设置;职业教育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完善,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企业对一线操作人员、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需求也随之显得尤为突出,这给职业教育又一次带来了极好的发展机遇。

同时,我国职业教育中存在的以学科教育为主、专业教育与技能训练相分离、缺乏实际工作情景和环境的临场训练、缺乏经验性知识积累等弊端也就越来越难以适应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只有对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内容进行改革,使之与现代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发展变化合拍,才能培养出现代社会需要的有文化、有技术、有道德的高素质劳动者;才能满足经济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不断需求;才能体现职业学校能力发展和实践性的特色。

一、引言

(一)研究的意义

以就业为导向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宗旨与办学方向,以就业为导向是国家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现状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水平提出的在当前我国国情下行之有效的重要发展理念。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就业是民生之本。

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

”就业是民生之本,强化学生就业能力,解决大多数人的就业问题,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发展变化的就业、转岗以及下岗再就业等的需求,这是职业教育的发展之本。

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为新时期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

会议和国务院《决定》对“十一五”期间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特别提出了以下两个方面的要求:

1、要强化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

要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环节的教学,增加实训和实践教学内容,让学生在生产一线学习实践,增强动手能力,努力提高学生适应社会和职业岗位的能力,使绝大多数毕业生都能就业,胜任职业岗位要求。

2、要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

要进一步推广学分制和选修制。

要建立企业接收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的制度,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最后一年、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要不少于半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

因此,为了向企业提供高素质的职业技术工人,需要对目前的教学体系加以改革。

(二)国内外研究状况

从国外近30年的课程改革来看,虽然各国的指导思想、改革方案不尽相同,改革内容和幅度也有差异,但这些国家在吸收科技新成果,使课程内容现代化上是相同的。

从国外关于课程内容现代化所采取的方式上看,主要表现为两种观点:

其一,压缩旧有的课程内容;其二,彻底改造旧有课程。

美国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的内容面向岗位工作需要,针对职业的实际,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便做边学,教、学、做合一,手、口、脑并用。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始终是美国职教教学改革的主旋律。

由于他们重视把教学与实践融为一体,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实践活动融会贯通,极大提高了毕业生上岗的适应能力。

国内职业学校也不同程度的进行了课程内容改革,有的是大量削减文化课,增加专业课;有的学校进行课程整合,形成核心课程体系。

总之,无论采用哪种形式的课程内容改革,都要着重职业技能的训练,突出其应用性与基础性。

(三)研究的内涵

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的关键是教学模式改革。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体系已进入模式转换的关键时期。

转换的基本方向是以就业为导向,彻底打破以抽象的理论知识为主要学习内容,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模式,打破学习与工作的二元割裂状况,实施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

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到从专业设置、教学体系改革到实验实习基地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等方方面面,这个工程要能有序、有效地推进,既需要系统考虑体系的各个方面。

也需要整合社会各方面的改革力量。

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体系研究模式概括地说,就是以职业、岗位、工作为基本依据所设计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它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体系与职业、工作岗位要求的对接,从而达到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就业的目的。

  当然,就业导向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并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模式,它是多种教学模式的集合体,广义的,只要有利于学生就业的教学模式均可以纳入其中。

工作岗位上的知识和技能的应用是一个综合过程,其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是有多种类型的,不同类型的知识和技能需要不同的课程做支持,因而就业导向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是一个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体系。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如何走出校门进行课程与教学体系改革,通过对企业和毕业生的深入调研,从职业教育课程设置、课程模式、课程内容以及教材、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质量评价等方面进行系统分析研究。

就如何体现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学生为主体,进行课程体系结构的研究与实践。

加速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体系从传统的以升学为导向以就业为导向的转变,构建以岗位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和以职业技能为重点的质量评价体系。

1、指导思想

本课题研究小组的研究人员将从不同角度对中等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体系改革进行研究,并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进行试点工作,探讨如何真正实现“以就业为导向”开展课程与教学体系改革。

通过深入调研和与校外实习基地的实施,切实开展实施性教育方案的修订,努力向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迈进,使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与生产实践、技术推广、社会服务紧密结合,真正培养出具有“零适应期”的人才,力求毕业生实现“零距离”上岗。

(1)以职业生涯发展为目标定位专业

专业教学标准要通过明确每个专业具体面向的职业岗位来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探讨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类型,对于深入认识职业教育的性质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对于职业教育教学模式设计而言,这也是远远不够的。

清晰地疏理每个专业所面向的职业岗位群,对于设计出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体系非常重要。

以就业为导向并非不考虑学生需求,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应当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要把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作为教育的基本目的。

职业生涯发展不可能脱离具体的工作岗位,因此它是学生实现学生自身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结合点。

要充分尊重学生基本学习权益,给学生提供多种选择方向,使学生获得个性发展与工作岗位需要相一致的职业能力,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

(2)开发专业所面向职业岗位的能力标准

职业能力标准既是规范劳动力市场的重要手段,也是职业学校课程开发的基本依据。

职业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要建立能真正体现职业教育规律的课程体系,这就要彻底打破学科课程框架,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体系。

开发这种课程体系的前提是要有职业能力标准。

我国目前已有的职业能力标准很不系统,即使有一些,也已陈旧,或者本身不够科学,缺乏权威性。

若能系统组织并开发国家职业能力标准,必将大大推动我国职业教育现代课程体系建设的进程,快速提高教学质量。

因此专业教学标准开发要求把面向职业岗位的能力标准开发作为核心内容。

(3)建立结构合理的、就业导向的课程体系

课程是教学体系的核心要素。

由于中等职业学校课程设置不合理,沿用的基本上还是基于学科思维的三段式课程体系,使得就业导向教学模式推行非常困难。

而课程改革也是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的前提,如果课程不改革,后者其实也是空谈;只有建立了就业导向的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才能获得动力和方向。

因此依据就业导向的指导思想重组课程体系,是有力地推进就业导向教学模式的关键环节。

 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始终遵循课题研究的各项原则,以此作为研究的主要指导思想和思路。

  2、研究的实施原则

 

(1)现实性与前瞻性相结合的原则

在教学体系设计方面从现实需要出发,体现当前职业岗位群的专业技术特点,密切关注社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职业技术,技能的发展变化,不断更新内容,注重前瞻性。

(2)素质教育与技能训练相结合的原则

  课程内容逐步建立以职业岗位群的职责任务,技术技能分析为依据的课程设计思想。

突出专业技术、技能的培养,强化可操作性。

但同时也注重专业基础理论的传授,适应学生提高职业替换以及谋求创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在课程内容的理论知识方面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主,不过分讲究理论知识体系的系统与完整。

属于社会尤其是职业活动结合紧密的内容多作介绍,便于学生参与实践。

(4)体系化与可操作性相结合的原则

  在研究中以某一门课程需要掌握的知识、技术、技能和教材,获取知识、技术、技能的方法和途径,组织实施的方式、方法,以及测试评价纳入一个系统,统一确定课程内容的排列组合序列,使内容精练、形式简洁、整体协调,注意课程与课程之间的结合,避免脱节和重复。

  3、研究思路

先提出各专业课程内容改革的具体方案,实现为企业培养具有一定知识,素质,技能的中初级专门人才的目标。

以此为试验基点,扩展到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的改革,为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职业能力等方面提供理论上的新思路;为科学设置相关专业的课程即形成合理体系提供新思考;比较科学地系统地提供了实践的可操作性,对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培养具有实践应用价值。

通过对中等职业学校相关课程内容研究,从思想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角度找出现解决中职教育发展思路。

二、研究的过程

  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相结合,为保证课题研究的全面性和客观性,课题研究以校内外实训教学基地为依托,针对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教学体系设计,展开调研。

  

(一)校内机电教学基地:

通过著作、报刊、杂志、网络等各种渠道,了解实践的研究现状,吸收和借鉴先进的理念,深入挖掘课题理论的深厚底蕴,及时洞悉研究的最新情况,给课题实验与研究以有力的指导,这对于把握正确的研究方向,缩短研究周期非常重要。

在教师指引启发下,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提出课题题目,根据搜集的内容准备好问卷,在集教学、实践于一体的教学场馆中对学生进行随机调研。

(二)校外实习教学基地:

基于我们对实习及就业高度相关性的认识,我们主动走出去广泛接触社会各用人单位,尽多的联系具有资质的实习单位,扩大课题研究的适用面。

在联系实习的过程中,我们选择机电类实习学生,针对学校原有教学体系展开满意度问卷调查。

搜集数据广泛而准确。

并在实验的过程当中实施过程调查,在结题前进行效果调查,同时采用谈话、实地检测等形式,了解学生现有状况及家长的反馈信息,以便对方案的实施提供依据和进行动态调整。

(三)调查数据分析

1、调查与访谈的对象

问卷主要对象是安徽省汽车工业学校在校生、实习生、毕业生和其他学校实习生。

在校生的调查主要针对安徽省汽车工业学校的机电和数控专业,实习生和在职人员主要针对奇瑞公司、福达电子企业,集中在机电、数控、汽车制造和汽车运用等专业。

2、调查问卷的形成

调查问卷的设计分为校内和校外两个方面。

对于在校生主要是体现在校学习的实际情况和课程体系的呈现,重点调查专业课的学习情况、实训时间、实训方法和学生的掌握情况;对于实习生和在职人员调查问卷的设计主要反映企业对于专业的需求情况和技能的掌握情况。

本问卷在设计问题时尽量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

(1)把问题放在具体的层次,清楚合理,符合被研究者的实际情况。

(2)本问卷不要求被调查者在问卷上署名,而且问卷的发放由本课题组成员发放,使问卷在自然、放松环境下填写,减少了被调查者的顾虑。

(3)问卷中注意了问题的排列。

(4)问卷结构

在校生问卷组成:

1~3题调查基础课和理论课之间的比例;4~9题调查实训教学的时间、方法和理路实际联系情况;10~12题调查课程体系的情况;13~16题全方面调查学生学习的需求和学校培养思路。

实习生和在职人员调查问卷组成:

1~4题调查工作中欠缺的能力;5~6题调查学校开设的课程在工作中的需求度;7~11题调查学校实训与工厂工作的联系程度;12~14题调查实习生和在职人员能力需求(包括技能和个人素质)。

3、问卷调查的实施

本次调查分别在安徽省汽车学校、奇瑞公司和福达电子进行问卷调查。

其中在安徽省汽车工业学校进行的是在校生的问卷调查,在奇瑞公司进行实习生和在职人员的问卷调查。

在安徽省汽车学校共发放300份调查问卷,有效问卷227份,调查对象是2008级的机电专业和数控专业的在校学生。

在奇瑞公司共发放300份调查问卷,有效问卷230份,调查对象有安徽省汽车学校2005级和2006级的实习生、毕业生以及其他中职学校的毕业生。

4、调查结果分析

(1)基础课与专业课

图1在校生基础课占全部课程比例

对在校生的调查中,有67%的调查对象反映基础课在所学课程中超过一半。

调查对象普遍反映基础课程占用时间太多、学的用不上。

虽然中职学校的学生基础能力有限,但是过多的补充基础知识,而忽视了专业课的教育,就矫枉过正了。

学生学习基础课的目的是学好专业课,对于没有必要掌握的基础知识,不需花费过多的时间学习。

江苏省在《江苏省中职文化基础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的基本思路》中明确指出:

文化基础应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满足学生兴趣爱好和需要方面有所突破;在降低起点、减轻负担、适合职教、改进教法和学法方面有所突破。

图2企业人员中获得基础课占全部课程比例

对在职人员的调查中也反映出这个问题。

有超过65.9%的调查对象认为基础课在所学课程中超过一半。

有59%的调查对象认为在校外实习中欠缺的主要是实操能力。

其中有95%和82%的被调查者认为哲学和语文这两门课程是没有必要学习的。

虽然调查对象普遍反映基础课占用教学时间太多,但是并不抵触基础课程的学习。

在职人员调查中发现有超过40%的学生认为数学、语文等基础课程在企业中应用比较多。

在企业员工缺少的能力调查中,法律观念、敬业精神、职业道德和纪律观念分别排在并列第4位、第5位和第6位。

紧紧的跟在专业技能后面。

可以得知中职学生普遍需要基础能力的培训,但是学校的基础教学不能跟上企业的实际需要,还停留在填鸭式的“教书”的过程。

(2)理论课与实训课

对在校生调查中,只有86.8%的被调查对象认为理论课的学习基本能联系实际,只有13.2%的对象认为不能联系实际,考虑有5%左右的学生对学习有厌恶的情绪,可以忽略掉,因此可以分析出学校的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联系还是比较紧密。

图3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联系情况

有91%的在校学生认为最欠缺的是实操知识,有59%的在职人员认为欠缺实操知识。

95%的在校学生希望实操时间能够超过理论学习时间。

实际情况是:

以一学期18周计算,学生的实训时间普遍是2~4周。

刚进入学校为两周,随后不断增加,离校前能达到4周。

按最多的时候4周计算,实训时间约占总课时的22.2%。

实训时间严重不足。

调查中,有37%的调查对象理论知识学习完后,在5周以后才能得到动手实操。

有52.6%的在校生是1~5周后才能实训。

只有10.4%的学生能够学完知识后在一周的时间里就能动手实践。

调查对象普遍反映理论学习完后不能立刻得到实践,知识会快速遗忘,导致实训时又不能够很好体会。

(3)实训改革

在职人员调查中,有73.2%认为实训严重不足,需要大力加强。

有88.1%认为实践教学不对口,上岗后很难适应。

有82.1%认为学校实训的内容与在企业实习脱节。

因此学校的专业设置和实训教学急需改革,要紧紧抓住企业的需求,有针对性的教学和实训。

在评价学校专业情况的调查中:

选项五,学了挺多,用的很少;选项六,实验、实训条件跟不上,技能没学到,理论又“夹生”和选项二,内容陈旧,与实际脱节,学了也白学。

分别排在第一、二、三位。

(4)其他问题

在对企业员工的需求调查中,我们采取的是多项选择,概括了企业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

从上面的表格中可以很清楚的了解到。

图4在职工人的能力需求情况

a、在工作中,对于技术能力和专业知识的需求还是占据首位。

其中可以明确的看出对于专业技能的要求还是远远大于对于专业知识的需要。

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还是需要不断地加强能力的培养,知识只不过是一个获得能力的过程,而能力才是中职学生最终的需求,也是中职学生今后在社会上立足和生存的根本。

b、在工作之外,在职人员对于法律观念的需求看的还是比较重的。

在调查中,接触道的学生和在职人员对于合同的签订,劳动合同的了解都比较深入。

学生们对于法律观念的更多的认识还是在于日常生活中。

中职学校的学生一般年龄都不是很大,大多数都是住在集体宿舍。

不管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都不可避免发生各种各样的矛盾,许多学生都是一时头脑发热,靠着冲动解决问题。

很容易造成严重的后果,承担法律责任,当事双方都后悔不已。

企业对于法律方面的宣传也是比较的看重,花费大量的力气。

可以在奇瑞公司的员工公寓中很容易发现许多的宣传画,有以往的真实案例,有法律的宣传,还有许多遇到突发情况的处理步骤。

c、其他的方面,学生们对于职业道德、纪律观念和合作精神也是比较看重。

这些也是在企业中需要的,但是在学校学习中,对于这些方面还是不够重视。

许多学校在职业道德方面的培训,主要依靠的是对于《职业道德》书本的学习,没有过多的认识,在企业实习的学生流失情况严重,也可以很好的分析出问题来;关于纪律观念,现在大部分的学校对于中职学生的管理比较混乱,本课题组所在的学校实行的是准军事化的管理,在学校里管理比较严格,学生也能够养成比较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但是在学生离开学校后,由于没有学校的持续管理,又变得散漫起来;而对于合作精神,许多的学校根本没有相关方向的培养,因此学生们对这方面的能力只能靠看重企业文化的企业来进行培养。

从图4中还可以看出,调查对象对于学习能力不是很看重,这是一个严重的信号。

分析原因,主要是安徽地区的企业大部分都是劳动密集型的企业,对于进入企业的二次学习不是很看重。

员工处在生产线上,完成的工作都是比较固定,因此大部分的实习生都不是很看重在学习的能力。

只有少数的学生,希望在今后有所发展,才会主动学习。

从以上三个方面分析,学校在课程改革方面,不仅仅要注意对于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还要注意对于个人素质的培养。

只有结合了技能和素质的中职学生,才是社会需要的。

三、几点结论

在调研中,我们注重对实验对象的检测进行比较,及时对取得数据进行分析,找出经验、差距,及时矫正,完善实验方案。

针对不同的教学体系,比较其中的优劣,加深对于教学改革的认识。

通过反复总结研讨,得出适应当前就业形势,以工学结合为主体的教学体系。

经过此次调查研究,我们明显的感觉到作为职业培训机构要搭建起一座教学体系通往成功就业的合格桥梁是一项不易的工程。

这项工程涉及面广、内容多,难度大,需要长期调查研究。

我校的研究刚刚起步,还有许多工作有待更加深入细致。

根据实际调查的数据分析,我们提出一下几点建议:

 

(一)必须进行系统设计,促进基础和专业教学体系的整体优化

1、对我校文化基础课程设置进行改革,根据实际编写基础课教材

为全面贯彻全教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精神,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必须要有针对性,要针对社会的发展和形势的变化进行有目的的调整。

当前影响中职学校文化基础课教学质量的因素和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随着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的逐年提高,进入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差异性越来越大,有不少学生实际上没有达到初中毕业的合格要求;二是现有的基础课教材内容与专业课内容在对接上出现很大的缺口;三是基础课程定位的不确定性造成了文化课教学工作时有摇摆。

长期以来,中等职业学校(包括变通中专、职业高中、技工学校)文化基础课的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和教材不统一,各有一套甚至多套体系,这为构建中职文化基础课的公共平台,统一教学要求,统一教学评价(包括全省对口招生考试)带来了困难。

2、对我校专业课进行调整,与时俱进

进一步加强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按照工作任务的相关性调整、重组、优化课程体系,真正实现课程设置与工作任务、课程内容与职业能力对接。

按工作项目整合内容,编制教材,设计教程。

同时要紧跟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激活专业课内容和专业课设置的生命力。

3、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保持学校课程设置的整体化

定期组织校内各教研室教师进行专业文化知识交流会。

经常组织专业骨干教师走出校门门,学习先进职业技术教育成功的经验,更新观念。

通过培养出一批高素质骨干教师队伍,促进专业建设水平的提高,由此带动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

(二)必须将实验、实训、实习的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建立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科技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平台上

要提高教学效率,必须积极推进教学思想的更新,推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结合企业的特点,应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实物教学手段,构建“理实一体”课堂,改变以往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式,使学员动脑动手,理论实践融会贯通,知识和技能同步养成。

同时,要注重加强学员的创业意识教育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使其能很快适应市场需求,抓住机遇,主动创业。

1、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要灵活运用现代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我们在教学中始终不能忘记课堂教学的主人翁是学生,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才能实现教学的效果。

现在,由于大部分学习好的学生选择上大学,职业学校教师教学很困难,传统的教学方式已很难使学生接受,因此,先进的教学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起引导作用。

每节课的知识点能以简驭繁地讲,便于学生掌握。

重视媒体的运用,在教学中尽量运用图表来表示教学内容,使一些复杂深奥的问题变得简单明了、通俗易懂,提高了教学效果。

尽量利用幻灯机、电视机、电脑,各种教具、实物等多媒体,以加强直观教学。

2、实训内容应以企业生产实践为指导,与课堂教学和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

要坚持在实训教学中使学生做到“做学”统一,即以做带学,在“做”的过程中“学”,在“学”的过程中强调“做”,通过“做”达到提高学生基本技能的目的。

操作性是技能型人才的主要特征,要强化实践教学各个环节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要针对中职实践教学的特点,采用科学、先进、适用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在突出培养学生基本技能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迁移能力;要根据“零距离”上岗的要求,不断更新实践教学内容,使之具有显著的综合性、职业技能性、岗位群针对性和先进性。

职业教育的显著特点,是突出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所以,必须树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思想,把实训教学与职业技能鉴定结合起来。

各工种的实训教学必须严格按照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的标准来组织实施。

通过强化训练,学生要较为全面地掌握操作技能,在实训结束后,争取获得相应的技能等级证书。

这样,学生毕业后就多了一份就业的机会,而且一上岗就能很快地胜任工作。

这既符合国际社会现行的就业惯例,又能对我国正在推行的持证上岗制度起到促进作用。

(三)结合企业与市场的需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1、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应具有职业人与教育者的双重角色。

在指导学生获得操作技能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在从事相关专业的工作经历中所获得的职业特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一个专业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水平必须也只能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逐步形成。

目前有些教育行政部门在评估职业院校专业教师构成比例时,将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条件界定为:

具有中级以上教师职称及初、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的教师。

可以看出各级各类管理部门对职业学校的双师型教师建设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推进的力度。

但在我国,劳动职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