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因素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975323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9.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口因素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人口因素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人口因素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人口因素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人口因素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口因素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docx

《人口因素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口因素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口因素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docx

人口因素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人口因素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姓名

(北京市某某大学,某某学院,邮编)

摘要:

随着我国人口因素的不断变化,人口因素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

全国就业和再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主要矛盾是劳动者充分就业的需求与劳动力总量过大、劳动者素质不相适应之间的问题长期存在,尚未较好地解决。

这种情况也严重影响毕业生就业。

既存在总量问题,也存在结构问题。

关键词:

人口因素变化就业

1.当前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

1.1当前毕业生就业面临的形势

从全国的情况来看,2001年是近年来就业形势最好的一年。

毕业生一次就业率本科生超过80%,研究生超过95%,专科生达到40%。

而据统计,2002年全国普通高校共有毕业生123万,比2001年的115万增加了9.4%左右。

虽然增加幅度不是很大,但整体的就业形势不容盲目乐观。

步入2003年1月中旬,2002年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也进入最后盘点时期,这时候,那些在去年年初甚至去年10月中旬还预测2002年就业形势大好的专家学者、大学生就业指导人员才发现——当初的设想和预测都没有实现,而作为今年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更是紧张不安,因为就业高峰悄然来临。

一场迎战第一个毕业生就业高峰年的攻坚战已全面打响。

今年是我国高等教育扩大招生规模后毕业生全面进入就业市场的第四年。

随着高校的扩招,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到212万,比去年增加67万。

结止去年7月毕业尚未找到工作的相当一部分应届生,就业压力可谓不期而至。

而有关专家估计,2007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在70%左右,也就是说在2003年将有64万左右的大学毕业生离校时落实不了工作岗位,而到2008年这一数字将会达到75万人。

2003年辽宁省高等学校毕业生预计为10.79万人,其中,研究生0.58万,本科生5.78万,专科、高职生4.43万,比2002年增加3.10万,增幅为40.18%。

此外,省外高校辽宁生源毕业生还将有0.3万人左右回辽宁就业。

2007年11月23、24日,数场规模巨大的2003届毕业生双选会,在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沈阳等大中城市同时拉开帷幕,场场“爆棚”,处处“潮涌”。

一场不亚于高考冲刺的就业竞争就这样展开了。

在2007年11月,教育部、公安部、人事部和劳动保障部又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做好扩招后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毕业生就业牵动着政府的心。

2003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关问题的意见》。

高校扩招后,学生毕业将是一个重大问题。

对老百姓来说,即使借钱也会高高兴兴地送孩子上学,如果不能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使学生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局面,不但是一个很大的社会问题,也会真的对不起人民。

解决毕业生就业难题的关键是要创造制度性条件,日前对外公布的《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关问题的意见》,在很多方面都有所突破。

《意见》要求省级人民政府可以成立由政府主管领导牵头,有关部门参加的领导协调机构,这就是吸取了上海的成功经验。

与其他省市不同,上海市设立了“招生就业委员会”,把毕业生就业和招生放在了同等重要的地位,最大限度地减少了部门摩擦对学生就业的影响。

此外,学生最为关心的户口问题更为放宽,单位用人的计划指标即将退出历史舞台,这些都会对各地毕业生就业工作起到推进作用。

此次颁发的《意见》中,首次以国务院的名义提出“到基层和中小企业就业是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主要途径”、“积极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等,都是在逐步深化就业制度的改革,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便利。

希望我校学生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调整自我,提高适应能力,以便更好地就业。

1.2影响毕业生就业的因素分析

 十六大召开以后,我国的经济仍保持着稳定的增长势头,并正在逐渐成为21世纪世界投资热点。

投资的增加,促进产业的发展,就业机会将得到增加。

中国已经加入WTO,中国经济与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战略性改组以及国际资本和技术的进入,这些无疑会给大学毕业生就业提供有利的条件:

第一,国民经济的增长。

2002年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增强,继续保持了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

预计全年GDP(国内生产总值)总量将超过10万亿元,因此,2003年GDP增长7%到8%是可能的。

由于经济增长而产生的新的就业岗位每年至少在600万以上。

这必将为大学毕业生就业提供较大的就业空间。

第二,党和政府重视。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把它当成一项关系到国家与社会稳定的大事,并且采取积极措施来实现高校毕业生的充分就业。

9月1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再就业工作会议,江泽民同志重要讲话中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历来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

国务院2002年3月出台了“国办发[2002]19号文件”,为进一步做好扩招后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维护社会的稳定,提出了具体要求和意见。

文件中第一次提出成立由政府主管领导牵头,有关部门参加的领导协调机构,统筹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这是根据新的就业形势和任务提出的新体制,也为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组织保证和制度保证。

文件中强调以提高就业率为中心,对毕业生就业工作做出相应规定,从实际上保障毕业生的利益,促进毕业生就业。

比如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到中小企业就业;切实解决非公有制单位聘用高校毕业生的有关问题,要求公安机关放宽建立集体户口的审批条件;制定鼓励人才合理流动的政策,落实企业用人自主权的规定;取消对接收高校毕业生收取的城市增容费、出省费、出系统费和其他不合法、不合理的收费政策;要求省会及省会以下城市放开对吸收高校毕业生落户的限制;为减缓就业压力,放宽择业年限(2年),允许毕业生户口、档案在校保留二年;实行待就业毕业生信息登记制度,实行就业代理制度;进一步整顿和规范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秩序,完善未就业毕业生的有关政策等等。

为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贯彻落实国办发[2002]19号文件精神,经国务院同意,教育部、公安部、人事部、劳动保障部又联合下发了《关于切实做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教学[2002]16号)文件。

上述文件和政策非常有利于毕业生就业。

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不利因素:

第一,我国目前的就业矛盾大。

全国就业和再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主要矛盾是劳动者充分就业的需求与劳动力总量过大、劳动者素质不相适应之间的问题长期存在,尚未较好地解决。

这种情况也严重影响毕业生就业。

既存在总量问题,也存在结构问题。

学科专业之间:

社会对计算机、通信、电子、土建、自动化、机械、制药以及其他一些工科专业和师范类的汉语言文学教育、数学教育、英语教育、计算机教育、生物教育、地理教育的大学毕业生需求旺盛,而对哲学、社会学、临床医学及师范类的体育、音乐、美术教育等一些长线专业毕业生需求较少,这种情况估计近几年仍会持续下去。

地区之间:

经济发达地区和一些中心城市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量相对较大,而边远和经济欠发达地区需求则明显不足,毕业生即便回去,也安排不了工作。

结构问题还反映在教育体制和人才培养结构上。

在劳动力市场上,一方面因某些专业过剩致使一批大学生成为失业者,一方面由于某些技术工种断档而导致技术工人严重不足。

从中不仅可以窥见教育结构与市场需求的脱节,同时也可反映出目前教育体制的弊端和办学思路方面的问题。

近几年,我国教育部门对办国际一流大学强调和投入的较多,而对办职业教育强调和投入的较少,而致使人才培养结构严重失衡,加大了国内的就业压力。

高校要提高毕业生质量,专科要改变“本科压缩饼干”的状况,本科要学习专科的职业技能,真正建立起高等教育的立交桥。

当“学历教育”真正成为“学力教育”的时候,才是更有利于大学生就业的时候。

第二,高校毕业生数量超常规地迅速增加。

我国社会需求没有相应增长,特别是有效需求短期内增速有限。

国有企业一直是吸纳高校毕业生的主体,但近几年来引进毕业生的比例在下降;政府机关及事业单位,用人指标有限,难以接收大量的毕业生;各市、县(区)机构改革后,原有人员精减,不可能接收更多的毕业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高新技术的应用,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社会的用工数量尤其是第一、二产业就业人口比例逐步减少,企业减员增效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增加,对专科毕业生就业都会带来不利影响。

第三,大学生的就业期望过高。

“人往高处走”是很正常的想法,但并不是说每个毕业生都能找到理想的工作。

毕业生应该知道就业的困难,并据此调整就业期望,但也没有必要过度恐慌。

一些毕业生和家长还以计划经济时代精英教育的择业观去面对已经发展变化了的就业市场,希望进大城市、好企业、拿高薪,是不现实的。

应该说,毕业生的就业渠道正在拓宽,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和标准都在变化。

比如,到基层和中小企业就业是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主要途径。

过去小学老师有中专学历就可以了,现在也有很多大学生去应聘,从这个角度看,就业的岗位在增加,也可以自主创业。

大学生在上学期间,就应该对将来的就业有心理准备,不能抱着昨天的就业观念,站在今天面对明天的就业局面。

也就是说,当你入学时,就要想到4年后你是和275万人同时毕业,因此,要根据今后面临的情况调整学习内容和就业期望,为将来就业提高适应能力。

[资料]

福州大学对2003届3932名毕业生进行的网络调查显示:

 74.25%的学生选择在福州、厦门、漳州、泉州等沿海城市就业

19.13%的学生希望去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

1.12%的学生愿意到省内其他地区就业

38.34%的毕业生希望能进入外企工作

33.78%的学生想去机关和事业单位,

国有企业只有少部分人选择。

70%毕业生希望月薪在1500元以上,

30%选择2000元以上。

——摘自网络

 

1.3当前我国人才市场建设的基本情况

 

1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

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按其外在表现形式分为:

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

有形市场是指有固定的场所、具体的时间和地点、特定的参加对象等的市场;无形市场主要指不受时间、地点、场所限制而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自行选择的市场。

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有形市场的主要形式及特点:

A.高等学校举办的毕业生就业市场(一般又称“供需见面会”、“招聘会”、“洽谈会”)。

一般由高校邀请用人单位来校直接与学生见面,学生与用人单位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落实就业单位。

其特点是针对性强、需求信息可靠、服务到位、方便毕业生。

B.地方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举办的毕业生就业市场。

它是由地方(省、市)主管毕业生就业的政府职能部门组织,主要为用人单位和当地高校毕业生服务的毕业生就业市场。

其特点是需求信息量大,毕业生能有较多的选择机会;方便用人单位和毕业生,节约经费;现场即可签订就业协议并履行签证手续。

C.企业举办的毕业生就业市场。

它是由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举办的以招聘到本企业就业的毕业生为主的就业市场。

其特点是信息来源可靠,针对性强,毕业生可以充分了解招聘单位的背景材料,可减少自荐的盲目性。

D.高校联办的毕业生就业市场。

它是由两所或两所以上高校联

合举办的毕业生就业市场。

一般是由学科、专业相近的若干所高校举办。

如东北地区高师毕业生就业市场,东北地区部分工科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等。

主要是为克服市场规模小,用人单位少,需求专业相近而实行的强弱联合或强强联合。

E.行业性毕业生就业市场。

主要是由中央部委主管毕业生就业部门主办的主要为本系统、本行业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服务的就业市场。

F.分科类毕业生就业市场。

主要是各省、市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从用人单位和学校两方面考虑,从市场细化的角度出发,把理、工、农、医、师、财经、政法等科类的毕业生分别集中起来,与相应的用人单位供需见面,双向选择。

大学毕业生就业无形市场,主要有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管理和决策支持系统、毕业生生源信息库、用人信息库,全国就业信息网络等等。

许多高校已经建立自己的网页,提供丰富的资料信息供查询。

现在,网络求职已经成为当代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一个重要手段。

同有形市场相比,网上求职择业获取信息更方便快捷,使双向选择工作既省时又省力,提高了就业工作效率。

大学毕业生求职网站网址:

序号

网站名称

网址

图表1

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

2

中国院校人才网

http:

//www.china-

3

中国人才热线

4

中国人才

5

104高级人才加油站

6

高校毕业生求职中心

7

中国易聘网

http:

//www.E

8

西部工作网

http:

//www.e-

9

北京人才网

10

上海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

11

北京科锐人才网

12

智通网上人力资源

13

华南人才信息网

14

浙江人才网

15

辽宁省教育信息网

16

辽宁人事人才信息网

.ccn

17

重庆毕业生人才信息网

18

博思(BOSS)人才网

 

2.人才市场建设工作的新要求

  2002年11月下旬,全国人才市场建设座谈会在山东济南舜耕山庄召开。

国家人事部部长张学忠作了题为《在十六大精神指引下,开创人才市场建设工作的新局面》的重要讲话。

他指出,人才市场建设要有新思路,人才服务机构改制要“因地制宜”,努力创造人才流动新环境。

各省、市、自治区人事厅(局)和人才中心的“首脑”们会聚一堂,纷纷就人才市场的建设建言献策,必将有力地推动人才市场的健康发展。

中国人事部部长张学忠指出,要通过完善政策,深化改革,全面开创人才市场建设新局面。

今后要从五个方面抓好人才市场建设工作:

  ——完善政策,创造人才流动新环境。

通过深化改革,继续推动人才供给主体和需求主体尽快到位;消除政策壁垒,构筑公平竞争的市场平台;搞好协调配合,改善人才流动的外部环境。

  ——深化改革,加快建立政府所属人才服务机构的新体制。

通过促进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和企业分开,进一步理顺政府人事部门与所属人才中介服务机构的关系,搞活政府所属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内部机制,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培养提升适应市场需要的竞争力。

  ——加强信息化建设,遵循市场规律,努力提升人才中介服务水平。

各级人事部门要下大力气抓好人才市场信息化建设,促进人才市场服务信息化、网络化,进一步完善全国人才市场信息发布制度,提高信息服务质量。

  ——健全法制,建立经常性、规范化的人才市场监管新机制。

政府人事部门要把职能转向营造市场环境、加强立法执法上来,加大市场监管力度;要树立人才安全意识,研究建立国家重要人才安全管理制度,不断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

  ——深入开展理论研究,解决人才市场发展中遇到的新问题;大力加强自身建设,推动人才市场全面发展。

  张学忠指出,要按照“建立完善机制健全、运行规范、服务周到、指导监督有力的人才市场体系”的总体要求,全面推进人才市场建设,进一步提高人才资源配置的市场化水平,使人才市场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摘自《新浪网》

3.人才市场的新现象

北京人才市场的供求信息分析就备受关注。

而深圳人才市场的每周分析,武汉推出的人才市场指数,广州引进四种“黄金人才”的信息发布,以及上海制定的包括专业类别导向、产业(行业)导向和地区类别导向在内的年度人才开发目录,都为今年人才市场的信息化建设“锦上添花”。

流动人才喜获“绿卡”

  长期以来,“户口”一直是束缚人才流动的桎梏,反过来,它又成了不少地方引进人才的一个法宝。

在不少人看来,只有办了户口才算引进,只有拿到户口才算被引进,这种“刚”性流动方式的局限性和负面效应显而易见。

今年3月1日,深圳市正式实施人才居住证制度。

3个月后,上海市停办了试行8年的“蓝印户口”,同时启用居住证。

而北京,实施《寄住证》制度3年后(于8月更名为《居住证》),当年的第一批领证者已于不久前“换”取了户口本。

居住证制度的实施,体现了人才引进由“进人”到“引智”的转变,“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必将最大限度地发掘人才的价值。

资格认证点亮职场

用“三百六十行”来划分今日的职业,已经远远不够了。

当我们对“金融分析师”、“保险理财师”、“价格鉴证师”、“注册建筑师”、“造价工程师”等称谓还倍感陌生时,今年,又有电子商务师、项目管理师等七种新职业加入到了全国职业资格统一考试中,“注册安全工程师”也即将出场。

上海市今年又涌现出物流师、茶艺师等新行当,并于上月底开始招募“气象经纪人”。

“新面孔”不断出现,是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在职场的体现。

业绩档案浮出水面

由于“人档分离”的大量存在,很多档案已不能反映个人经历和能力的全貌,“业绩档案”随之浮出水面。

  今年8月,上海市人才服务中心决定在年底前为50万人建立人才业绩档案。

11月,福建省人才资信认证中心与中国海峡人才市场也联手推出“人才业绩档案”。

该档案除了记载个人全部信息资料外,还将通过权威认证机构对资料的真实性进行认证,并可为个人出具业绩诚信报告。

北京、浙江、湖南、广东、大连等地也相继开始建立人才业绩档案。

当人才市场遭遇信用危机,假文凭、假简历四处泛滥时,当由于人员流动频繁,进入档案的内容越来越少,传统的人事档案已不能反映一个人的全部信息时,当新闻媒体曝出60万份“弃档”散落各地人才中心,传统的人事档案的功能日见弱化时,业绩档案的出现,无疑是一种有益的探索。

  “短信求职”便捷实惠

  在手机日益普及的今天,手机短信更成为一件便捷的求职方式。

深圳、上海、北京、武汉、长春等城市先后开通了“手机短信求职服务”。

由于这种求职方式是继参加现场招聘会、浏览招聘类报刊、拨打求职热线和网上求职之后出现的新的求职方式,故而被喻为“第五求职中介”。

只要订制这种服务,就可以每天收到若干条和你本人条件及求职意向相匹配的招聘信息。

据了解,北京市人才服务中心从10月18日推出此项业务以来,已累计为两万余人提供了服务。

而在深圳,每天在线人数达6000多人,上海则每天发送招聘短信息3000—4000条。

接收一条招聘短信息只需3毛钱,而花三毛钱或许就能找到一份工作。

 

2.社会发展所需人才的素质与能力的结构

 

2.1    21世纪社会所需人才的基本特征

 在21世纪,能否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不仅关系到我国的发展和综合国力,而且将关系到我国的国家安全和民族安全。

欧莱雅集团是全球最大的化妆品集团,年销售额高达120多亿美元。

公司总裁欧文中先生概括人才——“集诗人和农民与一体”即像诗人一样富有激情和创造力,又像农民一样勤恳、脚踏实地。

(1)具有高创造性。

高素质的核心是高创造性。

但我们对创造性有许多误解,往往把它神化,看作是高人一筹的智力问题,看作是大学的问题而与中小学无关。

但现代心理学早已证明,创造性不是纯智力问题,也不纯粹是知识问题,成绩好,出自名牌大学、高学历,不一定具有高创造性。

创造性首先是一种精神状态。

所谓具有较高的创造性,就是指具有极强的问题意识,能将已学的知识作为方法和手段去探究未知知识。

   创新人才的特征在于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善将知识转化为探索未知的手段。

创造性可以从两个维度来理解,一个维度是从社会生产上讲,其产出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全新的;另一个维度是指知识对于个人来说是一种全新的经历和体验。

前者是科技才能方面的创造性,而后者是自我实现、自我体验的创造性。

   

(2)具有良好的人格结构。

高素质人才,在人格结构上必须符合什么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人的理想。

创新性的核心问题,不是知识问题,而是价值取向问题,是人格结构问题。

从人格的结构看,创造性是与主体性和独特性并存于人格结构中才成为一种创新性人格的。

创新能力,不是知识问题,而是人格问题,我们一贯以知识教育代替人格教育,所以高素质人才出不来。

在知识经济时代,高素质主要不在于其专业知识,而在于其人格、其道德,这是建立在学习化社会的教育目标。

   (3)融合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

高素质人才必须很好地融合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只有两者相融合,造就出来的人才能称之为高素质。

   首先,科学与人文结合才能构成正确的富有创造性的思维。

突破传统思维进行创新,单纯靠逻辑思维是无法取得突破的,这需要靠人文精神的支持,才能突破传统思维,但突破传统思维之后,仍必须回到逻辑思维才能回到科学上来。

同时,科学法则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科学要符合美的规律,这是经无数实践检验的真理,这是科学与人文相依存的明证;其次,只有科学与人文相结合,才能使人正确地处理个人与他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文人往往相轻,而科学绝不可能相轻;最后,承认客观现实,揭示客观规律是科学与人文的共同本质。

(4)团队精神和开拓能力

人总要生活在一定群体当中,人际关系的协调在任何时候都很重要,特别是在社会交往越来越频繁的今天,尤其显得重要,高素质人才,一定要具有团队精神和开拓能力。

团队精神要从大局着想,很多问题只有从大局着想,我们的责任心才能增强。

只有用这样的精神支持着我们,我们的民族才能不断的强盛起来。

体现在个人素质上就是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沟通能力。

开拓能力则表现在具有两种决策能力上。

因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经济生活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大,任何人掌握的信息总是有限的,加上客观形势变化之快,也超过任何一个时代,要想在有限的信息下做出自己的决策,就必须了解两种决策,一种叫程序性决策,另一种叫非程序性决策。

什么叫程序性决策?

有原来的规章制度可以遵循,按章办事,这叫程序性决策。

由于信息的不充分,由于客观环境变化快,由于很多的不确定性,临时遇到一种问题如何处理,无章可循,或者有章可循,程序太慢。

你应如何决策,这时的决策叫非程序性决策,在很大情况下需要作非程序性决策。

21世纪社会所需人才必须具有这二种决策能力。

[典型事例]

阿峰南下广州,第一次参加应聘面试迟到了,到达该公司时,已有30多个求职者排在他的前面,他是第34位。

怎样才能赢得主考者的特别注意而获得职位呢?

阿峰很快就拿出一张纸,在上面写了一些东西,然后折得整整齐齐,走向秘书小姐,很恭敬地对她说“请你马上将这张纸交给你老板,这非常重要。

”那位小姐很称职,点点头把那张纸条取走,并很快送到老板的桌子上,老板看了之后大声笑起来,因为纸条上写着:

“先生,我排在队伍的第34位,在你看到我之前,请不要做决定。

”最终,阿峰得到了工作,这是他善于动脑筋的结果。

确实,一个会动脑筋的人,一定是个富有创意的人。

而这家广告公司所要的人才,就是要求想象力丰富、有创意的人。

(5)摘自《中国大学生》2002年第二期

在国外,大企业要提拔一个人,不是看程序性决策能力,而是看非程序性决策能力,比如需要一个单位某一基层的主管有6位候选人,如何考试呢?

6个小房间,电脑显示、铁路工人罢工、原材料中断,你马上做出决定如何处理;某个单位与你中断合同,你如何处理,这些问题都是非程序性决策。

我们所处的环境是一个竞争性环境,每个人都要学会如何生存,如何发展自己,一定要善于处理各种问题。

 

(5)坚强的心理承受能力

在经济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