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9课《范进中举》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973832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3.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9课《范进中举》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9课《范进中举》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9课《范进中举》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9课《范进中举》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9课《范进中举》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9课《范进中举》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docx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9课《范进中举》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9课《范进中举》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9课《范进中举》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docx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范进中举》教案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19  范进中举

教学目的

1.积累语言,了解作者与《儒林外史》。

2.理解人物形象,学习通过对比等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

3.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教学重难点

1.积累语言,了解作者与《儒林外史》。

2.理解人物形象,学习通过对话、对比的细节等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

教学设想

通过对故事的方言复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尽快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再对一些精彩细节仔细品味咀嚼,体会写法的精妙;最后对课文进行续写,培养创造性的理解和思维能力,加深对原文的理解。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的

    1.积累语言,了解作者和《儒林外史》

    2.了解课文基本内容。

教学内容与步骤

    情景激趣

作者吴敬梓(1701-1754),字敏。

轩,安徽省全椒县人,清代小说家。

《儒林外史》是一部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是中国古典文学中讽刺艺术的最高峰,给后世的谴责小说以直接影响。

它以整个封建社会为批判对象,以不同类型的封建知识分子为中心,通过对他们生活和心灵的描绘与剖析,勾画了一群“儒林”的丑恶形象。

本文节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

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从整体上理解课文。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

用(一,二,……)标出意义段,要求体现小说的结构特点,用(1,2,……)段内的层次,标出主要人物,并简要批注作者塑造人物的主要方法,用[  ]标出环境描写,批注自己的阅读感受,列出不懂之处。

一、在阅读过程中校正读音,积累词语:

作揖(yī)  带挈(qiè)  醺(xūn)  (tiǎn)  啐(cuì)  癞虾蟆(làiháma)簇拥(cù)  名讳(huì)  噫(yī)  淋漓(línlí)  拙病(zhuō)  商酌(zhuó)  星宿(xiù)  阎王(yán)  斟酒(zhēn)  兀自(wù)  菩萨(púsà)  绾头发(wǎn)  乡绅(shēn)  皂靴(zàoxuē)  桑梓(zǐ)  侥幸(jiǎo)  腮(sāi)  锭子(dìng) 攥(zuàn)行  瘟(wēn)  掼(guàn)  斋(zhāi)

脸面:

面子,本文指一定的社会地位。

    狗血喷头:

形容骂得很凶。

尖嘴猴腮:

形容人面部瘦削,相貌丑陋。

    拙病:

倒霉的病。

管待:

照管,招待。

    商酌:

商量,斟酌。

星宿:

我国古代指星座,共分二十八宿。

    兀自:

只管。

今非昔比:

现在不时过去所能相比的,形容变化极大。

    果不其然:

果然不出所料。

二、整体感知

用方言分角色复述课文,再给课文分段。

㈠复述情节

情节要点:

范进中了秀才,家人很高兴,丈人胡屠户也带了酒肉来祝贺,乘机教训他今后的言行须注意自己的身份。

范进向胡屠户借盘缠考乡试,被胡屠户奚落了一顿,范进仍瞒着家人,参加了乡试。

发榜当日,范进家中绝粮,被迫拿了一只下蛋的母鸡到集市去卖。

报录人来报喜,邻人到市集领回范进告诉他高中的喜讯。

范进得知自己中举欢喜的发了疯。

众人得知了范进中举的消息,一改往日对范进冷漠、鄙视的态度,纷纷送鸡、送米,胡屠户更是送了几千钱来,但众人又得知范进发了疯,便求胡屠户将他掴醒。

范进被胡屠户掴醒后,众人向他大献殷勤,胡屠户也改变了对范进的态度,对乡邻夸耀说他有眼光,将女儿嫁给个老爷,下半世有依靠,并替范进扯衫尾,称之为“贤婿老爷”,和范进一道欢天喜地地回家。

张静斋又来祝贺,甚至送了范进一套房,范进中举之后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善。

㈡划分段落,概括大意

二分法:

第一部分(l~2段):

中举前受尽轻视。

第二部分(3~结束):

中举后备受荣耀。

四分法:

第一部分(1~2段):

开端:

中举前的窘况

第二部分(3~4):

发展:

绝粮时中举

第三部分(5~9)高潮:

中举后发疯

第四部分(10~12)结局:

中举后荣耀

总结固趣

本文着力刻画了范进这个热衷科举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

描述了穷秀才范进中举前后的生活经历,深刻揭露并辛辣地讽刺了封建科举制度,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及其对读书人的腐蚀和毒害。

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思考作者是怎样塑造人物形象的。

 

第2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人物形象,学习通过对比等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

2.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教学内容与步骤

    情景激趣

鲁迅先生评价《儒林外史》时说:

“如集诸碎锦,合为帖子,虽非巨幅,而时见珍异。

”今天我们深入学习课文,看看同学们从课文中能发现什么珍异。

第二步,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作者是如何通过对比来刻画范进这一形象的?

明确:

通过命运的对比。

范进末中举前穷愁潦倒,穷得揭不开锅,邻里没有一个借米周济他,地位卑微,受人歧视岳父可以任意辱骂他,中了秀才.社会地位才有所改变,可是胡屠户对他的态度仍然十分粗野傲慢,臭骂他,训斥他,他总是习惯的“唯唯连声”,逆来顺受,甘受屈辱。

中举后,身价百倍,受到讨好。

中举前,甘尽屈辱,中举后喜极而疯。

2.范进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明确:

是一个典型的手科举制度毒害的迂腐、麻木不仁的知识分子。

①热衷功名利禄。

家中断粮,仍要去参加乡试;一旦中举便乐极发疯。

②虚伪。

张乡绅送银子,范进“再三推辞”,“才把银子收下”。

可张乡绅刚走,“范进即将这银子交与浑家打开看,”可见推辞是假意。

③怯懦麻木、逆来顺受:

胡屠户在范进中秀才后,盛气凌人地辱骂他,说他是“现世宝”、“穷鬼”、“烂忠厚没用的人”、他只是唯唯诺诺,还说“岳父见教的是”;他向胡屠户借盘费,胡屠户用不堪入耳的说话骂他,甚至骂他母亲是“老不死的老娘”,他也毫不生气,充分表现出范进逆来顺受、怯懦麻木的性格。

④迂腐无能:

家里穷得无饭吃,范进手足无措,要等母亲“吩咐”,才慌忙出去卖鸡,可是他在集上一踱一步,东张西望,老半天仍未能把鸡卖出,证明他平日只埋首读书,缺乏谋生技能;邻居告诉他考中了举人,他以为别人骗他,无奈地请人家不要和他开玩笑,以及他喜极发疯的狼狈相,都说明范进迂腐无能。

⑤知书达理:

虽然范进作为小说中的反面人物,但也不乏好的一面。

他毕竟是一名书生,本质上是善良的,也有知书达理的一面。

中举后,对曾经对他辱骂的胡屠户并未有不合分寸的行为,甚至赏银给胡屠户,可见他也是一个知书达理的人。

3.作者对范进有怎样的态度?

明确:

嘲讽、批判、同情

4.作者塑造范进这一形象有何意义?

明确:

这不仅仅讽刺一些迂腐堕落的文人,也鞭挞了当时社会嫌贫爱富趋炎附势的风气,而且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士人的毒害。

    5.作者通过哪些对比来刻画胡屠夫这一形象的?

明确:

 语言方面,中举前说“我自倒运,把个女儿嫁与你这现世宝,历年以来,不知累了我多少”;中举后,说:

“我自己觉得女儿像有些福气的,毕竟要嫁与个老爷,今日果然不错”。

态度方面:

中举前,范进借盘费,“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中举后,“屠户被众人局不过,只得连斟两碗酒喝了,壮一壮胆……”,“大着胆子打了一下”,居然“那只手隐隐地痛将起来”,自己心里懊恼道:

“果然天上的‘文曲星’是打不得的,而今菩萨计较起来了。

6.胡屠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

是一个庸俗势利、凶暴粗鄙、尖酸刻薄、自高自大、迷信无知的人。

庸俗势利:

范进中举前潦倒穷困,胡屠户辱骂他为“现世宝”、“穷鬼”,说他“尖嘴猴腮”,想中相公是“癞蛤蟆想食天鹅肉”;提到“万贯家私”的张老爷等,便说是“文曲星”下凡,“一个个方面大耳”。

由此可见,他嫌贫爱富。

凶暴粗鄙:

他听见范进想借盘费去考乡试,便辱骂范进说“不要失了你的时了”,语气凶暴;又叫范进“撒抛尿”照照自己的样子,骂他“癞蛤蟆想吃天鹅屁”;提到范进的母亲时,又骂她为“老不死的娘”,用语粗鄙,不堪入耳。

尖酸刻薄:

他埋怨自己倒运,把女儿嫁给范进这“现世宝”、“穷鬼”;诋毁范进的文才,认为能中秀才,全是因为主考官怜悯他而施舍给他的范进的相貌是“尖嘴猴腮”,语调尖酸刻薄。

自高自大:

他认为范进得中秀才,是因为他积了德,“带挈”了范进;他摆出长辈的架子,要教导范进做人的道理,免他“惹人笑话”;范进中举后,他又称赞自己够眼光,“认得人”。

迷信无知:

他认为中举的都是“文曲星”下凡,又说打了天上的星宿,会被发落十八层地狱;别人嘲讽他,说他医好了女婿,便可提上第十七层地狱,又说他的手打过举人,杀不得猪了,他还沾沾自喜,信以为真。

7.胡屠户的形象有什么意义?

明确:

反映出在科举制度时人们的丑恶嘴脸,显现世态炎凉。

8.张乡绅张静斋是作者刻画的一个次要人物,范进中举后,张乡绅为什么来拜会,又送银又送房?

明确:

他结交新贵,为的是攀附范进宗师周学道和杨知县,来巩固和扩大自己的权势。

9.范进未中举前,家里断粮有没有乡邻来接济?

中举后乡邻有拿鸡蛋来的,有拿白酒来的,也有背了斗米来的,也有捉两只鸡来的,范进疯了都是众邻居来帮忙这表现了什么?

明确:

众乡邻对权势者或敬畏或滔媚,对不幸者冷酷无情。

表现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

10.作者是怎样运用讽刺手法的?

明确:

⑴  夸张手法:

范进因中举喜极而疯,在挨了一个巴掌后才清醒过来,这是故事的基本情节,是用夸张手法虚构出来的。

这看来似乎离奇得很,却如鲁迅所说也是“会有的实情”,因而是可信的。

理由是,当时士人热衷于科举,一旦功名到手就惊喜若狂,更何况范进20岁开始应试至今已有35年,在如此漫长的等待之后,他的愿望终于变成现实,又怎能不惊喜得发疯呢?

中举,对范进来说自然是荣耀之至,但挨巴掌却是受辱,荣而后辱,这是作者有意鞭挞他的丑恶灵魂,具有极强的讽刺意义。

⑵对比手法

文中写胡屠户用的是对比手法,通过他对范进中举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来揭示他嗜钱如命、嫌贫爱富、庸俗自私的市侩性格。

⑶运用典型细节揭露人物的矛盾。

例如,写范进的疯态:

……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

“噫!

好了!

我中了!

”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

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

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

这些细节生动地揭示了范进内心和外形的矛盾:

就内心而言,他是个胜利者,他感到扬眉吐气,因而拍着手大笑;他要向周围的人宣布自己的宿愿已经实现,所以往门外飞跑,跑到集市上。

但在外形上他却是个失败者,头发跌散,两手黄泥,遍身是水,如同落汤鸡一样。

这就是强烈的讽刺。

又如,写胡屠户的贪婪相:

……即便包了两锭,叫胡屠户进来,递与他道:

“方才费老爹的心,拿了五千钱来。

这六两多银子,老爹拿了去。

”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伸过来,道:

“这个,你且收着。

我原是贺你的,怎好又拿了回去?

”范进道:

“眼见得我这里还有几两银子,若用完了,再来问老爹讨来用。

”屠户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

这里揭示的是胡屠户言语和动作的矛盾:

银子已经紧紧地攥在手里了,嘴上却偏说不要,暴露了这个市侩嗜钱如命的本性。

第三步,选读课文,个性解读

1.你对课文还有哪些与众不同的见解?

 

2.学了本文你有哪些收获?

 

 

总结固趣

课文对比描写范进中举前后,特别是出榜那一天截然不同的境遇,着重刻画范进颠狂的丑态与他周围各色人等趋炎附势的嘴睑,批判的锋芒不仅对着科举制度而且指向整个封建社会。

布置作业:

1.课外阅读《儒林外史》。

2.预习《香菱学诗》,要求列出不懂之处,上网搜集有关资料。

有关的趣味教学资料

    吴敬梓简介

吴敬梓(1701年~1754年),清代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安徽全椒人。

字敏轩,号粒民,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称“文木老人”,又因自家乡安徽全椒移至江苏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称“秦淮寓客”。

(现存吴敬梓手写《兰亭叙》中盖有印章:

“全椒吴敬梓号粒民印”),吴敬梓生于清圣祖康熙四十年,卒于高宗乾隆十九年,享年五十四岁(一生54年,在全椒23年,在赣榆10年,在南京21年)。

幼即颖异,善记诵。

稍长,补官学弟子员。

尤精《文选》,赋援笔立成。

不善治生,性豪迈,不数年,旧产挥霍俱尽,时或至于绝粮。

雍正十三年(公元一七三五年),巡抚赵国辚举以应“博学鸿词”,不赴(参加了学院,抚院及督院三级地方考试,因病未延试)。

移家金陵,为文坛盟主。

又集同志建先贤祠于雨花山麓,祀泰伯以下二百三十人。

资不足,售所居屋以成之,家因益贫。

晚年,自号文木老人,客扬州,尤落拓纵酒。

后卒于客中。

吴敬梓(1701~1754年),字敏轩,一字文木,号粒民,清代小说家,汉族,安徽全椒人。

现存吴敬梓手写《兰亭叙》中盖有印章:

 “全椒吴敬梓号粒民印”。

吴敬梓生于清圣祖康熙四十年,卒于高宗乾隆十九年,享年五十四岁。

不善治生,性豪迈,不数年,旧产挥霍俱尽,时或至于绝粮。

雍正十三年,(公元一七三五年)巡抚赵国辚举以应“博学鸿词”,不赴。

移家金陵,为文坛盟主。

资不足,售所居屋以成之,家因益贫。

晚年,自号文木老人,客扬州,尤落拓纵酒。

后卒于客中。

敬梓生平最恶举业,所著《儒林外史》五十五回,(一本作五十六回,又一本作六十回,均非原本)专写熬中于此者之真相,幽默诙谐,读之捧腹。

又有《诗说》七卷,《文木山房集》五卷,诗七卷,《中国小说史略》并传于世。

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称“文木老人”,又称“秦淮寓客”。

他出身于仕宦名门,小时候受到良好教育,对文学创作表现出特别的天赋,及至成年,因为随父亲到各处做官而有机会获得包括官场内幕的大量见识。

吴敬梓22岁时,父亲去世,家族内部因为财产和权力而展开了激烈的争斗。

经历了这场变故,吴敬梓既无心做官,对虚伪的人际关系又深感厌恶,无意进取功名。

安徽巡抚推荐他应博学洪词考试,他竟装病不去。

他不善持家,遇贫即施,家产卖尽,直至1754年53岁去世时,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

他一生经历了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当时,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社会呈现了某种程度的繁荣,但这也不过是即将崩溃的中国封建社会的回光返照,表面的繁荣掩盖不了大厦将倾的事实。

雍正、乾隆年间,清朝统治者在逐渐镇压武装起义的同时,就采用大兴文字狱,设博学宏词科以作诱饵;考八股、开科举以牢笼士人,提倡理学以统治思想等方法来对付知识分子。

其中,以科举制危害最深,影响最广,使许多知识分子堕入追求利禄的圈套,成为愚昧无知、卑鄙无耻的市侩。

吴敬梓看透了这种黑暗的政治和腐朽的社会风气,所以他反对八股文,反对科举制,不愿参加博学宏词科的考试,憎恶士子们醉心制艺,热衷功名利禄的习尚。

他把这些观点反映在他的《儒林外史》里。

他以讽刺的手法,对这些丑恶的事物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有力的批判,显示出他的民主主义的思想色彩。

吴敬梓的故事

少年才子

吴敬梓十三岁丧母,十四岁随父至赣榆任所。

少时有文名,他“读书才过目,辄能背诵”,他的学习态度是认真刻苦的,头脑又聪颖,很快就打好了学识的功底,所谓“用力于学,已有初基”,“读书才过目,辄能背诵”。

《勉行堂文集》载《文木先生传》),显露出很好的禀赋和才气。

不过,他决不死读书,也还不时浏览当地的山海风情,随父参加一些当地名士的聚会。

加之他毕竟出生于官宦人家,沾染些“家本膏华,性耽挥霍”的习气,从而养成一种放荡豁达的态度,胸襟开阔,睨尘俗,令人感到他是一个才识过人的才子。

有一次,他登上赣榆县城的高阁,参加县中名士的宴会,当众作了一首五律《观海》,使得满座皆惊,赞叹这个少年学子的诗思敏捷和诗境雄阔。

其诗曰:

“浩荡天无极,潮声动地来。

鹏溟流陇域,蜃市作楼台。

齐鲁金泥没,乾坤玉阙开。

少年多意气,高阁坐衔杯。

”他从高阁观海仰望俯闻的壮景落笔,想象百川汇海、海市蜃楼的奇观,进而发挥横看齐鲁、纵观天地的奇想,终以抒发自己年轻气旺、高阁与宴的豪情作结,气势磅礴,想象飞腾,展示其对赣榆海境的赞颂和意气风发、情辞慷慨的壮怀。

这是他现存的最早一首诗,也是他第一次显露文才、钟情赣榆的实录。

二十三岁考取秀才,此年父吴霖起病故,但止于此,科举场上一直不顺遂。

 

吴敬梓自14岁随从父亲在江苏苏北赣榆县生活长达约10年,这个年龄段是人生中汲取知识,确定人生定位,基本形成世界观,以及初涉社会的最关键和最敏感时期。

大约相当于现今一个人从初中——高中——大学的整个阶段,这去谓之“十年寒窗”的时期,是完全包含在内了。

在学术界,对这段时期所知怎少,几近空白。

在现有史料中,仅仅在《文木山房集》中见到吴敬梓少年时期收入的最早一首诗“观海潮”以及在“移家赋”中提到的有关他父亲在赣榆为官时的只言片语。

如此重要的时期,发生在吴敬梓身上大约有以下一些重大事件:

见到了父亲吴霖起为官清廉、正直,鞠躬尽瘁,在教喻这个不起眼的职位上为赣榆县做了很多贡献。

到任之初,见到教舍凋零倒塌之状,先捐出自己一年的俸钱40两,继后又变卖祖产肥田三千亩,并变卖了在五河、天长、含山、和州等地的祖传当铺、布庄、银楼等,筹银近万两,修建因1668年在大地震中毁坏殆尽的文庙、尊经阁。

并且新建了“敬一亭”。

他亲眼目睹了其父的贡献,为他深感骄傲。

然而同时目睹了其父因不善于巴结上司,终被罢官回乡的不公待遇,使他对官场的腐败有了切身的体会。

在父亲的直接监护下,受到了严格的教育和培养,奠定了他深厚的文学基础。

同时,也在父亲的呵护下,16岁即早早完成了婚姻大事,与陶氏的第一次婚姻,使他与全椒望族金氏门第的关系更密切了。

18岁,回乡帮助料理岳父丧事。

20岁,去滁州为姐夫金绍曾病故奔丧。

过早丧母的吴敬梓很小就面对严酷的世事,对于他,虽然是冷酷了一点,但却磨炼了他,使他的思想提早成熟起来。

正因为有了这十年的种种经历,才使我们认识到他最终与官场决裂有着亲身体会的家庭因素。

也使我们知道,过早的婚姻没有能像第二次与叶氏婚姻那样,完全摆脱了父母包办,婚姻之言的封建传统的模式,而带给吴敬梓一个全新的自主婚姻。

在《儒林外史》中,所运用的语言,基本上是我们所熟悉的家乡方言。

但在仔细阅读之后又发现,其中又有不少方言完全不是我们的全椒方言,也不是淮扬语言。

吴敬梓在少年、青年时期生活于赣榆,是一个人在语言上可塑性最强的时期之一。

败家之子

吴敬梓的父亲吴霖起留下了二万多两银钱的巨额遗产,可是敬梓“素不习治生,性富豪上”“倾酒歌呼,穷日夜”,“生性豁达,急朋友之急”,族人之间有“夺产之变”,“兄弟参商,宗族诟谇”,视之为败家子,“乡里传为子弟戒”。

[2] 

在雍正十一年(1733),与续弦叶氏迁来南京,移家金陵秦淮水亭,住在秦淮河畔的白板桥西,家境已困,从此,吴敬梓在南京定居下来。

[4] “枭鸟东徒,浑未解于更鸣”!

(《移家赋》)33岁、不名一文的吴敬梓移家南京时,他在族人眼中已是“传为子弟戒”的“败家子”。

到了“白门三日雨,灶冷囊无钱”的地步,他仍拒不参加傅学鸿词科考试,仍好交友,“四方文酒之士,推为盟主”。

当“长老苦口讥喃喃”干涉他的自由时,他“叉手谢长老,两眉如戟声如虎”。

他的“痴憨”、“颠憨”、“隐括”终一生而不变,与小晏何其相似!

穷困潦倒

乾隆元年(1736年),安徽巡抚赵国麟、江宁巡导唐时琳,和学台郑江力荐他前去参加博学鸿词科廷试,他因消渴加剧拒绝,堂兄吴檠、友人程廷祚则落选而归。

晚年生活困顿,要靠卖文和朋友接济度日,“囊无一钱守,腹作千雷鸣”,以至以书易米。

每年一到冬天,气温苦寒,与朋友在晚上到城外绕行,歌吟啸呼,称之为“暖足”。

密友程晋芳在《文木先生传》描述:

“出城南门,绕城堞行数十里,歌吟啸呼,相与应和,逮明,入水西门,各大笑散去,夜夜如是,谓之暖足”“余生平交友,莫贫于敏轩。

抵淮访余,检其橐,笔砚都无。

余曰:

此吾辈所倚以生,可暂离耶?

敏轩笑曰:

吾胸中自有笔墨,不烦是也。

其流风余韵,足以掩映一时。

窒其躬,传其学,天之于敏轩,倘意别有在,未可以流俗好尚测之也。

”。

吴敬梓在真州曾投靠革职回乡的官绅杨凯,由于生活困窘,他有《雨》诗曰:

“明晨衔泥问杨子,妻儿待米何时还”,表示希望杨凯资助其生活。

 

醉酒辞世

乾隆十九年(1754年),吴敬梓54岁那一年,到江苏扬州访友痛饮,微醉之中,反复朗诵唐人张祜的《纵游淮南》一诗,主要是去投靠两淮盐运使卢见曾,十月二十八日(1754年12月11日),与自北京南下的王又曾在舟中痛饮销寒。

归来之后,酒酣耳热,痰涌气促,救治不及,顷刻辞世。

时为一月十一日。

当时守在床边的只有幼子吴鏊。

生前好友金兆燕和王又曾协助料理丧事,其时,吴敬梓一贫如洗,“可怜犹剩典衣钱”,卢见曾替他购棺装殓,遗柩得以归葬金陵清凉山下。

关于《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是一部讽刺小说,是一幅活生生的社会面貌图。

正如惺园退士所说,它摹绘世故人情,真如铸鼎象物,魑魅魍魉,毕现尺幅;而复以数贤人砥柱中流,振兴世教。

其写君子也,如睹道貌,如闻格言;其写小人也,窥其肺腑,描其声态,画图所不能到者,笔乃足以达之”。

卧闲草堂刻本评说:

“慎勿读《儒林外史》,读竟乃觉日用酬酢之间,无往而非《儒林外史》。

”由此可见,《儒林外史》以生动形象的笔墨,逼真地反映了社会。

正因为如此,考据家们曾经把书中的人物一一与历史上真人真事相比照,推断出书中人物的艺术原形。

还有人特地跑到茶馆中去体验现实,名之为“温习《儒林外史》”。

这一切,都充分说明了《儒林外史》的成功与伟大。

由于作者吴敬梓具有高深的文学修养,又有丰富的社会阅历,所以才能把那个时代写深写透。

他把民间口语加以提炼,以朴素、幽默、本色的语言,写科举的腐朽黑暗,腐儒及假名士的庸俗可笑,贪官污吏的刻薄可鄙,无不恰到好处,谑而不苛,不堕落暴露小说的恶趣之中。

在艺术结构上,它没有贯穿到底的人物,而是分阶段地展开,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如集 诸碎锦,合为帖子。

虽非巨幅,而时见珍异”。

这种体制,对清晚期小说,尤其是有很大影响,如《海上花列传》、《官场现形记》等,均模拟《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创作经历

吴敬梓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散文和史学研究著作,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

不过,确立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地位的,是他创作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这部小说大约用了他近20年时间,直到49岁时才完成。

人们在他的家乡建立了“吴敬梓纪念馆”;南京秦淮河畔桃叶渡也建立了“吴敬梓故居”。

在吴敬梓的一生中,生活和思想都有极大的变化。

生活上,他由富裕坠入贫困;思想上,对于功名富贵表示了截然相反的看法。

他生长在累代科甲的家族中,一生时间大半消磨在南京和扬州两地,官僚豪绅、膏粱子弟、举业中人、名士、清客,他是司空见惯了的。

他在这些“上层人士”的生活中愤慨地看到官僚的徇私舞弊,豪绅的武断乡曲,膏粱子弟的平庸昏聩,举业中人的利欲熏心,名士的附庸风雅和清客的招摇撞骗。

加上他个人生活由富而贫,那批“上层人士”的翻云覆雨的嘴脸,就很容易察觉到。

他在《儒林外史》中对这种种类型的知识分子的精神生活的腐朽作了彻底的揭露,真是“如大禹之铸九鼎,神妙无循形”(旅云《钵山志》卷四)。

更由于生动的艺术形象的塑造,使他的作品分外具有吸引和感人的力量。

他一生经历了清朝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三代,当时,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社会呈现了某种程度的繁荣,但,这也不过是即将崩溃的中国封建社会的回光返照,表面的繁荣掩盖不了大厦将倾的事实。

雍正帝、乾隆帝帝年间,清朝统治者在逐渐镇压武装起义的同时,就采用大兴文字狱,设博学宏词科以作诱饵;考八股、开科举以牢笼士人,提倡理学以统治思想等方法来对付知识分子。

其中,以科举制为害最深,影响最广,使许多知识分子堕入追求利禄的圈套,成为愚昧无知、卑鄙无耻的市侩。

吴敬梓看透了这种黑暗的政治和腐朽的社会风气,所以他反对八股文,反对科举制,不愿参加博学宏词科的考试,憎恶士子们醉心制艺,热衷功名利禄的习尚。

他把这些观点反映在他的《儒林外史》里。

他以讽刺的手法,对这些丑恶的事物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有力的批判,显示出他的民主主义

《儒林外史》原本仅55回。

根据程晋芳《怀人诗》,可以证明在吴敬梓49岁的时候已经脱稿(《春帆集》收《怀人诗》十几首,中有一首注:

“全椒吴敬梓字敏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