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971978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05.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docx

《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docx

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展

【教学重点】:

古代中国的伟大科技成就

【教学难点】:

1、古代中国伟大科技发明发现的方法与精神;

2、造成近代中国科技落后的深刻社会原因。

【2009年江苏高考历史科考试说明】:

四大发明及其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知识结构】:

一、四大发明

1.古代的四大发明

提问: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什么?

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

(1)造纸术

【合作探究】1:

纸发明之前人们曾经使用过哪些材料来记录信息书写文字?

这些材料有什么样的缺点?

纸发明前的书写材料:

龟甲、兽骨、青铜器、玉石器、竹木简、帛。

或是难以保留,或是难于书写,或是太贵重。

【合作探究】2:

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纸是哪一时期的?

造纸术后来如何改进的?

(1)我国甘肃天水放马滩汉墓出土的西汉早期的纸,是现已发现的最早的纸。

(2)至东汉时,宦官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使植物纤维纸逐渐取代竹木简成为古代中国的主要书写材料。

(2)印刷术

隋唐时期中国即盛行雕版印刷,《金刚经》卷子(868年)是唐代雕版印品中的精美之作。

宋代是雕版印刷的黄金时代,人们已经使用了彩色套印技术,宋刻本被后世藏书家视为珍品。

到北宋年间,雕版工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极大推进了中国的文化事业发展。

后来传播到东亚、西亚、欧洲等地,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和传播作出伟大的贡献。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版。

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先设一铁版,其上以松脂腊和纸灰之类冒之。

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

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

(3)火药

火药的发明历程

商周时期,人们在冶金实践中已经广泛使用木炭。

春秋战国时期,制作火药的原料硫磺、硝石已经为人们所熟知。

据说成书于汉代的《神农本草经》中,硫磺、硝石都被列为重要的药材。

对炭、硫、硝三种物质性能的认识,为火药发明准备了条件。

东晋葛洪的《抱朴子仙药》中已提到“火药”。

古代在炼丹时偶然发现了火药。

最早的记载见于孙思邈著的《丹经》,称作硫磺火法。

唐末,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

宋元时期各民族政权之间战争不断发生,火药在军事上的应用更为广泛,技术也得到进一步发展。

火药传至欧洲后,经欧洲人的进一步改进,使得冷兵器时代首先在欧洲结束了。

突火枪:

“以巨竹为筒,内安子窠,如烧放,焰绝然后子窠发出如炮声,远

闻百五十余步。

”——《宋史》

万户与火箭

美国火箭学家赫伯特·S·基姆(Herbert·S·Zim)在1945年出版的《火箭和喷气发动机》(RocketsandJets)一书中提到,“约当14世纪之末,有一位中国的官吏叫万户,他在一把座椅的背后,装上47枚当时能买到的最大火箭。

他把自己捆绑在椅子的前边,两只手各拿一个大风筝。

然后叫他的仆人同时点燃47枚大火箭,其目的是想借火箭向前推进的力量,加上风筝上升的力量飞向前方。

万户是世界上第一个利用火箭向太空搏击的英雄。

他的努力虽然失败了,但他借助火箭推力升空的创想是世界上第一个,因此他被世界公认为“真正的航天始祖”,为了纪念这位世界航天始祖,世界科学家将月球上的一座环形火山命名为“万户山”。

英国火箭专家W·麦克斯韦尔说“WanHoo的事迹是早期火箭史中一件有趣的重大事件”。

德国火箭学家威利·李在他1958年出版的一本书中也说到,在公元1500年左右,WanHoo在“发明并试验一种火箭飞行器时,颇为壮观地自我牺牲了”。

20世纪70年代,国际天文联合会将月球背面一座环形山命名为“WanHoo”。

(4)指南针

战国时期中国人就已经知道了磁性指南的特征,发明了司南。

汉代就制作出了实际可用的司南(P37图),至北宋时即制作了用于航海的指南针,并在南宋时期制作了更为方便和精确的罗盘针,大量使用于当时的海上商船。

后经阿拉伯人传入西欧。

2.对欧洲的影响

(1)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使纸张很快代替了欧洲中世纪长期使用的书写材料羊皮纸和小牛皮纸,促进欧洲文化的发展(书的成本降低);

(2)火药推动了欧洲从冷兵器时代进入热兵器时代;使欧洲骑士阶层日益衰落,封建制度走向瓦解;火药成为西欧资产阶级开拓殖民地的有力武器;

(3)指南针的使用,使西欧人开辟了新航路,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4)印刷术经济、便捷,是印刷业的一大革新;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从此,西欧率先进入近代社会,整个世界在其推动下,逐步从古代向近代演变,奠定了在近代世界史的中心地位。

【合作探究】3:

材料:

鲁迅在《电的利弊》中说:

“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却用拿来当药吃。

(1)鲁迅揭露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什么问题?

(2)指南针在近代西欧和中国的不同用途说明了什么?

(1)旧中国愚昧落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未能充分发挥其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

(2)科学技术能否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取决于社会环境。

【合作探究】4:

16~18世纪四大发明在中国和西方命运为什么会有不同?

(1)中国:

封建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阻碍;科举制度、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等阻碍先进技术发挥作用;

(2)西方:

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重商主义,对外扩张等促进了西方科技的进步。

二、《九章算术》和珠算

1.《九章算术》和十进位值制记数法

(1)成书年代:

东汉,

(2)特点:

采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十进位值制记数法,汇集了许多算术命题。

(3)地位:

这些命题的解法采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运算方法,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

(4)意义:

标志着中国古代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在世界数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珠算

中国古代的计算工具,早期采用的是算筹。

算筹是中国古代用来记数、列式和进行各种数与式演算的一种工具。

又称为筹、策、算子等。

它最初是小竹棍一类的自然物,以后逐渐发展成为专门的计算工具,质地与制作也愈加精致。

根据史书的记载和考古材料的发现,古代的算筹实际上是一根根同样长短和粗细的小棍子,一般长为13~14cm,径粗0.2~0.3cm,多用竹子制成,也有用木头、兽骨、象牙、金属等材料制成的,大约二百七十几枚为一束,放在一个布袋里,系在腰部随身携带。

需要记数和计算的时候,就把它们取出来,放在桌上、炕上或地上都能摆弄。

参考课文中的插图。

那么算筹是怎么用于运算的呢?

实际上,算筹的运算是建立在十进位值基础上的。

为什么又要有纵式和横式两种不同的摆法呢?

这就是因为十进位制的需要了。

所谓十进位制,又称十进位值制,包含有两方面的含义。

其一是“十进制”,即每满十数进一个单位,十个一进为十,十个十进为百,十个百进为千……其二是“位值制,即每个数码所表示的数值,不仅取决于这个数码本身,而且取决于它在记数中所处的位置。

如同样是一个数码“2”,放在个位上表示2,放在十位上就表示20,放在百位上就表示200,放在千位上就表示2000……在我国商代的文字记数系统中,就已经有了十进位值制的萌芽,到了算筹记数和运算时,就更是标准的十进位值制了。

按照中国古代的筹算规则,算筹记数的表示方法为:

个位用纵式,十位用横式,百位再用纵式,千位再用横式,万位再用纵式……这样从右到左,纵横相间,以此类推,就可以用算筹表示出任意大的自然数了。

由于它位与位之间的纵横变换,且每一位都有固定的摆法,所以既不会混淆,也不会错位。

后来,算筹演变成为算盘。

中国的穿珠算盘,制作简单,价廉物美。

珠算运算法编成歌诀流利顺口,配合小九九和十进位值制记数法,运算如飞。

明清时期,随着商业的繁荣,珠算应用得到普及和发展。

明朝时,珠算法已传播到朝鲜、日本、东南亚以至世界其他地区。

人们可以用珠算法解决加减乘除和开平方、开立方等运算问题。

三、《石氏星表》和浑仪

1.天文学产生发展的原因

古代的天文学是在采集、狞猎和农牧业活动中萌生和发展起来的。

其目的是观天象、明方向、知季节、告农时。

2.成就:

(1)设置天象观测机构

据说,尧设有火正、羲和之官,负责观察日月星辰。

后世不少朝代也都设有专门的天象观测机构。

(2)天文观测记录(世界公认最悠久最系统):

①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太阳黑子及哈雷彗星的记录

②世界上最早的星表:

《石氏星表》(地位)

(3)天文观测仪器:

浑仪、简仪等

最晚在汉武帝的时代,天文家们已经使用浑仪。

在望远镜发明之前,浑仪一直是世界上最优良的天文观、测仪器。

元朝大科学家郭守敬革新浑仪,称为简仪。

四、《授时历》和四大农书

1、历法

(1)历法发达的原因:

古代农业与历法制订和农学研究密切相关

(2)成就:

夏朝:

《夏小正》

商朝:

“殷历”

秦汉以后:

越来越精确

元朝:

郭守敬《授时历》

元朝时,郭守敬编订的《授时历》,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历法。

1281年《授时历》颁布推行,这比现行公历的颁行早了三百年。

《授时历》集前代各家历法的优点,定回归年长度为365.2425日,这与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相差无几,与今天世界通用的公历即格里高利历基本相同。

2.农书

西汉汜胜之的《汜胜之书》、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元朝王祯的《农书》和明朝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是中国古代成就卓著的四大农书。

其中,《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

《齐民要术》是一部什么样的农业科学著作?

五、《伤寒杂病论》和《本草纲目》

1、中医:

(1)《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

战国问世、西汉编定。

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中医学思维方式和理论体系的奠基之作,它总结了前人医疗实践经验,提出经络学说。

(2)《伤寒杂病论》:

东汉末年,张仲景总结前代中医诊断和治疗的理论与经验,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写出了集大成的中医专著《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创造性地提出辩证施治的方法,奠定了后世中医临床学的理沦基础,被后世医家誉为“万世宝典”。

2、中药:

《本草纲目》(时间、作者、内容、地位)

明朝卓越的医药学家李时珍,写成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是对16世纪以前中医药学的系统总结。

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

3、针灸疗法

针灸疗法是我国祖先独创的治病方法。

自《内经》问世以来,历代针灸名家无不将经络学视为医途之瑰宝,针灸学与经络学的关系就如同鱼和水一样不可分离。

针灸疗法是我们祖先独创的治病方法。

特点:

不吃药,只在人体一定部位用针刺或火灼。

前者称“针法”,后者称“灸法”,

总结我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并归纳处于世界之最的成就。

(1)四大发明

(2)古代中国的其他科技成果

门类

成果

数学

《九章算术》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

标志着中国古代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在世界数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算筹和算盘推动古代计算的发展

天文

留下了世界上最早日食、月食、太阳黑子以及哈雷慧星的记录

编制出了世界上最早的星表《石氏星表》

创制了许多先进的天文观测仪器:

浑仪、简仪

历法

农学

《夏小正》、“殷历”。

《授时历》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历法,比现行公历早3百年,对指导农业生产帮助很大。

古代成就卓著的四大农书:

《汜胜之书》、《齐民要术》、《农书》、《农政全书》。

《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

医学

西汉编订《黄帝内经》—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万世宝典”、中医集大成的专著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东方药物巨典

【巩固练习】

1、西汉太中大夫东方朔撰文上书汉武帝,所用竹简需两人抬进宫,以后改变携书不方便现象首次得益与发明了()

A、造纸技术B、雕版印刷C、制墨技术D、活字印刷

2、就世界范围来说,为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航行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提供了技术保证的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是()

A、地动仪B、指南针C、火药D、活字印刷术

3、中医学的奠基之作是()

A、《本草纲目》 B、《伤寒杂病论》 C、《黄帝内经》D、《齐民要术》

4、中国古代有许多重大发明,下列发明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司南、纸、火药、活字印刷B、纸、火药、活字印刷、司南

C、火药、活字印刷、司南、纸D、活字印刷、司南、纸、火药

5、鲁迅在《电的利弊》中说:

“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炮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中国古代科技在东西方的不同地位表明()

A、火药和指南针的西传是中国跻身四大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

B、科技在不同的领域和范围对人类所做的贡献是不同的

C、科技能否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取决于社会环境

D、科学和愚昧只是人的意识对客观世界的不同反映

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

【教学重点】:

唐诗、宋词和明清小说。

【教学难点】:

不同时期文学主流形式的形成及特点。

如何提示一定社会文学与政治经济等之间的内在联系。

【2009年江苏高考历史科考试说明】:

1、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的成就;

2、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知识构成】:

一、从《诗经》到唐诗

1、诗歌的起源

语言──歌谣──诗歌

2、《诗经》

A概况: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

绝大部分是西周至春秋中叶的诗歌。

B内容: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民间的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

因多是周代各诸侯国的民歌,从而从各方面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境况和思想感情。

雅——贵族宴饮时演唱的乐歌

颂——贵族宗庙祭祀时演唱的乐歌

C地位:

《诗经》的创作,为中国古典文学奠定了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对我国文学的发展有深刻影响,在中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同时也被后世奉为儒家的经典。

3、楚辞

战国时期楚国的屈原吸收南方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的一种新的诗歌体裁。

该体裁的诗歌自由活泼,句子参差不齐,句末常带有一个“兮”字,富含浪漫主义色彩。

《离骚》是代表作,因此楚辞又叫做“骚体”。

【学思之窗】除了文学,《诗经》、楚辞是否对其他方面也有影响?

如果有,你能举例说明吗?

有多方面影响。

《诗经》、楚辞的影响早已突破了文学领域,渗透到政治生活、精神生活、民族性格、民族心理等各个方面,例如,楚辞中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成为古人探求真理的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以其爱国主义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志士仁人。

4、汉赋

A特点:

赋是两汉时期盛行的一种文学体裁,“体物写志”。

它直接源于骚体诗,但与先秦诸子的散文也有重要关系。

赋讲究文采、韵节,兼具散文、诗歌的性质,后来逐渐向骈文、散文两个方向发展。

汉赋词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

B代表作品:

西汉的赋以恢宏的气势、奇丽的景物、夸张的手法、华美的辞藻,表现出当时宏阔硕大的文化气度、豪迈勇进的时代精神、丰富多彩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代表性作品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

东汉的赋篇幅大多较短,以抒情为主,字句平浅,意境较为清新。

代表作品有张衡的《二京赋》。

【探究学习】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为何西汉和东汉的赋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西汉由于实现政治、经济和文化思想的大一统,呈现一种蓬勃发展、昂扬向上的气派。

在这种历史背景之下产生的赋,大多篇幅较长,气势恢宏,手法夸张,词藻华美,充满着豪迈昂扬的精神。

东汉中期以后,政治黑暗,文人关注的热点也从宫廷苑囿转向更广阔的社会现实,赋的创作逐渐趋向短篇,以抒情为主,昔日以铺张扬厉、汪洋肆恣为主调的风格和豪迈昂扬的气势,也逐渐被深邃冷峻、平正典雅的风格所取代。

5、唐诗

【探究学习】分析唐诗繁荣的原因?

A国家的统一和国力的强盛,为诗歌的发展准备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B南北、中外的文化交流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基础;

C开明兼容的政治及文化政策和科举“以诗取士”,不仅使文人思想开放、活跃,也直接刺激了诗歌创作的迅猛发展。

【探究学习】了解唐诗的发展过程,并完成下列表格。

代表

人物

诗歌

类型

主要内容

特点及成因

初唐

王勃

陈子昂

盛唐

高适

边塞诗

既描绘雄奇壮丽的边塞风光,也反映边塞军人无畏的气概、乐观的精神、思乡的情怀和将士的苦乐,为唐诗增添了新鲜壮丽的色彩。

特点:

开朗奔放、刚健清新。

成因:

唐朝国力强盛、文化开放。

岑参

孟浩然

山水诗

描写了悠闲宁静的山水田园生活,充满诗情画意。

王维

李白

诗仙

浪漫主义

杜甫

诗史

现实主义

中唐

白居易

讽喻诗

倡导新乐府运动,写下大量广泛反映现实、批评时政的政治讽喻诗。

特点:

平实浅近、针砭时弊。

成因:

安史之乱后,唐元气大伤,原来潜伏的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化。

晚唐

李商隐

咏史诗

反映了走向衰落的唐朝现实,以咏史来指责当时的统治者。

特点:

凝重浓郁

成因:

唐朝衰落

杜牧

二、宋词和元曲

1、宋词

特点:

诗的另一种形式。

句子长短不齐,更便于抒发感情。

成因:

A两宋城市手工业、商业经济的繁荣,是宋词兴盛的物质基础。

B市民阶层的扩大,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

C两宋社会矛盾尖锐,文学家用词更能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流派:

宋词有两大流派即婉约派和豪放派。

北宋的柳永和两宋之际的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

苏轼是豪放派的开创者和主要代表。

南宋的辛弃疾继承和发扬了苏轼的风格,取得很高成就。

陆游不仅是大诗人,而留下了很多的词篇,其词作品既有豪放的佳作,也有婉约的名篇。

【探究学习】归纳出婉约派、豪放派的主要不同点。

婉约派风格委婉含蓄,细腻感人,内容以咏叹个人身世、写景抒情为主;

豪放派风格豪放激愤,气势雄伟,内容以记事、说理为主,表达内心感慨。

2、元曲

【探究学习】这一知识点主要强调两点:

一、元曲的含义,包括散曲和元杂剧。

二、元杂剧的成就,关汉卿与《别情》,马致远与《秋思》。

【探究学习】诗、词、曲有何区别与联系?

区别:

诗(主要指绝句和律诗):

讲究严格的格律,句式整齐,对仗工整,用韵规范。

词:

句子长短参差,便于抒发感情和演唱。

曲:

可雅可俗,更为生动活泼。

联系:

词、曲都是从诗发展演变而来的一种新的诗歌体裁。

三、明清小说

1、小说的起源和发展:

小说起源于古代的神话传说。

魏晋时代,有一些文人或佛教徒,用古代的神话传说作材料,进行加工,创作了许多神仙鬼怪小说。

到了唐朝,小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创造了相当完整的短篇小说的形式。

唐朝的传奇小说,不仅篇幅比以前扩大了,而且注意到结构的安排和人物的性格描写、形象塑造,内容也由志怪述异扩展到人情社会的广阔生活领域。

从魏晋南北朝直到唐代,小说都是用文言写的。

宋代开始出现白话小说──“话本”。

白话文体的运用,在唐代的民间文学里已经萌芽。

到了宋代,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生活的需要,民间艺人的说书活动──“说话”日益活跃。

由于听众大多是平民,说话人就采用当时最流行的白话来讲述故事。

把这些故事记录下来的话本,就是白话小说。

到了元末明初,一些文人也开始用白话创作小说,出现了许多优秀的短篇小说和章回体的长篇小说。

元末明初,我国的白话小说进入了成熟阶段。

明清时期小说进入繁荣。

明清小说凝聚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精神,要真切地认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精神,明清小说是不可多得的通俗读本。

2、繁荣原因:

A明清时期封建社会走向衰落,政治黑暗,官场腐朽,为明清小说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文学题材。

B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队伍的扩大,人们的社会生活日益丰富,对精神生活的需求日益增加,对文化作品的需求进一步通俗化,这是小说在明清时期繁荣的物质和社会基础。

C小说体例,在经历了唐代传奇,宋元话本这一过程后,到明清时期已非常成熟。

D印刷术的的进步促进小说繁荣。

3、繁荣表现:

A数量繁多;

B体裁多样,表现手法丰富;

C在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人物性格的塑造、细节的描绘、语言的运用等各个方面都大大超过了前代。

4、代表作品:

(1)四大名著: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2)其他著作:

《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等。

【课堂练习】

1、下列哪部著作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

 

A      B  C D

2、伟大的诗人屈原采用楚国方言,利用民歌的形式,开创的诗歌新体裁是

A、乐府B、“楚辞”C、民歌D、赋

3、《离骚》的创作风格是

A、现实主义色彩B、浪漫主义色彩C、爱国主义色彩D、民主主义色彩

4、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干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这是北宋著名词人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名句。

它反映出作者的词风特点是

A、清新婉约B、刚健豪放C、通俗易懂D、沉郁悲壮

5、下列宋朝著名词人中属于婉约派的是:

①李清照②苏轼③柳永④辛弃疾

A、①④ B、②③C、②④D、①③

6、取材于唐朝僧人取经故事,并表现出要求个性解放、冲破传统思想束缚而积极进取精神的明清神魔小说是

A、《西游记》B、《封神演义》C、《东周列国志》D、《警世通言》

第10课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

【教学重点】汉字的起源和演变过程。

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京剧产生和发展的历程、京剧艺术的特色和成就。

【教学难点】理解“书画同源”。

【2009年江苏高考历史科考试说明】

1、汉字的起源和演变;

2、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3、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知识构成】

一、汉字与书法艺术

1、汉字起源:

汉字源远流长,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经历了:

图画文字→象形字的符号化→汉字。

2、汉字成熟:

商朝,汉字已经形成完整体系;

3、汉字演变:

甲骨文→金文→篆书(分大篆和小篆)→隶书→楷书

●甲骨文:

主要指殷墟甲骨文,是中国商代后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它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目前发现有大约15万片甲骨,4500多个单字。

这些甲骨文所记载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商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

●金文:

金文也叫钟鼎文。

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

所以,钟鼎文或金文就是指铸在或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

●篆书:

是大篆、小篆的统称。

大篆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在汉文字发展史上,篆书是大篆由隶、楷之间的过渡。

●隶书:

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产生的字体。

就小篆加以简化,又把小篆匀圆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便于书写。

隶书的出现,是古代文字与书法的一大变革。

它起源于秦朝,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楷书:

楷书又称正书,或称真书。

始于东汉。

楷书的名家很多,如“欧体”(欧阳询)、“虞体”(虞世南)、“颜体”(颜真卿)、“柳体”(柳公权)、“赵体”(赵孟頫)等。

4、演变特点:

总趋势是由繁到简,汉字字形字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

5、书法艺术:

(1)书法艺术发展的两个阶段:

①魏晋以前基本上是自发阶段;

②魏晋时期开始进入自觉阶段,书法的审美功能超过实用功能,成为一种艺术形式。

(2)书法的几种主要书体:

●楷书

①特点:

笔画详备,结构严整,是规范化、标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