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定式把字句在近 现代汉语中的地位问题及其理论意义.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969146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1.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无定式把字句在近 现代汉语中的地位问题及其理论意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无定式把字句在近 现代汉语中的地位问题及其理论意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无定式把字句在近 现代汉语中的地位问题及其理论意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无定式把字句在近 现代汉语中的地位问题及其理论意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无定式把字句在近 现代汉语中的地位问题及其理论意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无定式把字句在近 现代汉语中的地位问题及其理论意义.docx

《无定式把字句在近 现代汉语中的地位问题及其理论意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无定式把字句在近 现代汉语中的地位问题及其理论意义.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无定式把字句在近 现代汉语中的地位问题及其理论意义.docx

无定式把字句在近现代汉语中的地位问题及其理论意义

中国语文2000年第5期

无定式把字句在近、现代汉语中的地位问题及其理论意义

陶红印 张伯江

提要 无定式把字格式从近代汉语晚期到现代汉语经历了很大的变化。

各类无定把字格式在现代汉语中都是受限的格式,数量上远远少于近代汉语;“把个+不及物动词”在近代汉语晚期为一常见格式,其功用是描写外在事物导致人物的心理情绪的变化,现代汉语中基本上不存在;“把一个+及物动词”格式的比率在现代汉语中超出近代汉语,不过语义和语用特征不完全等同于近代汉语,主要用于表示通指意义,其次用于引进偶现新信息。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提出,无定式把字格式在现代汉语中的地位必须重新加以审视。

关键词 无定式把字句 双向语法化 通指 偶现信息 语体特征

1引言

“无定式把字句”指的是把字后名词为无定形式的把字句。

例如:

(1)谁听说过把个抱来的闺女娇惯得象个娘娘似的。

(老舍《四世同堂》)

(2)又看见许多日本兵把一个卖鸡蛋的老婆婆打得躺在街上。

(马烽、西戎《吕梁英雄传》)

(3)没想到,那次运动把一个大姐死了。

(Zou1993)

(4)那个看守把一个贼跑了。

(Zou1993)

这些句子中把字后头的名词性成分都带“一个”或“个”。

由于这种外部形式特征常常是汉语表示无定(indefinite)名词的形式标记(吕叔湘1944),我们把这种格式的把字句暂且称之为无定式把字句。

这里要说明的是,我们所理解的有定无定和有些学者不同,我们把有定无定看作是一种纯粹表层形式特征,而把说话人和听话人对名词所指所作的判断看作是另一类性质的问题,包括信息方面的已知性(given和new的对立)以及理解方面的可辨性(identifiability)(陈平1987,Chafe1987,1994,陶红印1991)。

所以在例(3)中,虽然在句法表面上“一个大姐”属于我们所说的“无定”的范畴,在篇章和语义理解上它完全有可能是“已知”(given)的和“可辨”(identifiable)的。

诚然,跟名词所指有关的几类属性交错严重,导致不少误解,但是我们认为把有定性(definiteness)严格界定为一个语法形式问题有利于我们描写现象和深入讨论问题。

就当前而言,读者只需注意本文讨论的对象是把字后头的成分为带“一个”(或类似的“一+量词”格式)或“个”的名词成分就可以了。

无定式把字格式可以根据句中动词的特征进一步区分为及物的和不及物的。

不及物的包括不及物动词以及其他非及物成分。

上述例(3)和(4)就是不及物把字格式。

不及物把字格式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把字后头名词性成分常常是动词的语义施事而不是受事(例(3)中的“死”是大姐死,例(4)中的“跑”是贼跑等)。

不少的汉语语法论著早就注意到了不及物把字句的这种属性。

不过通常的做法是简单地把它们看成是把字句中的独特一类。

大多数语法学家对其在现代汉语中的地位问题是不加论列的,有的则是把它和其他类型的把字句看作具有同等地位的一个类别。

例如,具有影响力的《现代汉语语法讲话》(页95-96)在讨论把字句时就分成两个语义类型:

把字宾语是后头动词的受事和把字宾语是后面动词的施事。

类似的分类系统也见之于赵元任(1968)。

有的则把不及物把字格式称之为把字的活用格式(王力1943)或把字句的功能扩展式(蒋绍愚1997),论及这种格式的还有Zou(1993)、王惠(1997)、杉村博文(1999)等。

不过这些论述都没有涉及无定把字格式在汉语中的整体地位问题。

这里所谓的地位问题指的是:

这种格式是否为一种主流(unmarked)现象?

它在功能上与其他相关格式有何异同,分工如何?

进一步需要探讨的一个更一般的原则性问题是:

这种对研究对象在语言现实中地位问题的研究,对句法分析有什么样的意义?

2语料及方法论问题

要想确定一个句法格式在语言现实中的地位,以封闭的语料库作基础进行探讨是一个起码的要求。

同时我们认为,只有单一时期的语料也不可能清楚地对一个格式的地位作出判断,因此有必要引进历时的材料。

本文结合现代汉语和近代汉语的历史语料探讨不及物把字句的地位问题。

本文所用的现(当)代汉语的材料包括口语性较强的小说,口述体纪实文学(《北京人》),各种散文、杂文,以及日常谈话录音等(文中不同统计数字所根据的材料将随文注出)。

近代汉语材料包括《水浒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根据容与堂本排印)、《儒林外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根据卧闲草堂本排印)、《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74年根据程乙本排印)、《儿女英雄传》(松颐根据聚珍堂本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本文以使用频率作为判断一个句法格式是否具有主流地位的一个主要标准。

不过我们在讨论使用频率的时候也同时参考了其他方面的因素,特别是语体的因素(包括宏观和微观的语体因素)(参看陶红印1999)当然结合语体因素来进行比较在涉及历史语言学材料时会有一定的困难(因为跨时代的多语体的语料往往是不存在的,Holmes1994),因此我们对这个方法的运用主要是在现代汉语的材料上。

3历史发展趋势

讨论无定式把字格式的发展变化,可以采用的角度很多。

蒋绍愚(1997)讨论了从受事把字宾语到施事把字宾语的变化,再从施事把字宾语内部谈把字结构的功能扩展。

他的主要观点是,象“偏又把凤丫头病了”这类格式是从“使动动词+宾语”把字句(“竟越发把眼花了”)和动结格式把字句(“把花姑娘急疯了!

”)扩展而来的,扩展的结果是普通的动词句(大多为不及物动词句加专有名词作为把字宾语的句子)进入把字句,带有“致使”意义。

这里暂不对这一理论本身加以评论。

我们采用的角度是区别无定式把字格式中无定名词的两种形式:

“把+个”(“个”代表其他单位量词)与“把+一个”。

这两种格式的对立实际上是很有意义的。

吕叔湘(1948)说:

“把字后头的宾语带一个个字……这个个字尽管是一个的省缩,可不一定表示后面的名词的无定性。

”以下对近、现代汉语的语料考察可以说明:

“把一个”和“把个”在词语搭配选择、句式选择和不同时代的出现频率等方面均表现出既相关又相异的分布特征。

下面先看这两种格式在近代汉语中的差异。

3.1两种无定格式的频率

首先从使用频率的角度来看,这两类无定式把字结构内部的发展是不均衡的。

在我们考察的近代汉语语料中,“把个”与“把一个”在不同阶段的出现比例有十分明显的变化。

———————————————————————

时代代表作品把个:

把一个

十四世纪《水浒》750

十八世纪《儒林外史》1212

《红楼梦》2510

十九世纪《儿女英雄传》10819

———————————————————————

表1:

近代汉语“把个”和“把一个”的比率

这些数字清楚地显示,“把一个”在逐步减少,而“把个”则有逐步增加的趋势。

由此看来,“把个”应该认为是后起的格式。

与前人只把“把个”看作“把一个”的省略式的看法不完全相同的是,我们认为这种变化还有其他相关因素在起作用,包括“把”字本身意义的变化。

3.2“把”字的虚化程度

从“把”字本身虚化的程度来看,近代汉语内部的区别也相当大。

在《水浒传》甚至在《红楼梦》中,“把”的“拿、用”的词汇意义还十分明显。

下面是几个《水浒传》的例子。

(5)武行者道:

“好呀!

你们都去了,老爷却吃酒肉!

”把个碗去白盆内舀那酒来只顾吃。

(《水浒传》32回)

(6)老丈见说,领张顺入后屋下,把个衲头与他,替下湿衣服来烘,烫些热酒与他吃。

(《水浒传》65回)

(7)约莫也吃了十来碗酒,智深问道:

“有甚肉?

把一盘来吃。

”(《水浒传》4回)

(8)那两个把一包金银递与管营、差拨,又吃一回酒,各自散了。

(《水浒传》10回)

了解这种情况十分重要。

因为这似乎可以解释《水浒》中的“把个”和“把一个”与其他作品中的用法的不同(详§3.3)。

自《红楼梦》以下,把字的虚化程度越来越高。

证据是,越来越少的把字句可以用“拿”或“用”来替代。

3.3“把个”的功能

在《水浒传》中,许多“把个”格式实际上是“把一个”的省略,也就是说,“把个”与“把一个”没有太多实质上的区别。

例如上面举的例子中的“把个碗去白盆内舀那酒来只顾吃”、“把个衲头与他替下湿衣服来烘”等。

这种情况到了《儒林外史》和《红楼梦》中就有了相当大的改变。

在这两部作品中,“把个”已经出现了与“把一个”截然不同的功能趋势。

最常见的一个用法是“把个”后面常常带上一个专有名词,尤其是以人名形式出现的专名。

(9)说罢,把头一掉,就几步跨出去了。

把个权勿用气的眼睁睁,敢怒而不敢言,真是说不出来的苦。

(《儒林外史》12回)

(10)两个月讨回,足足二百两,兑一兑还余了三钱,把个陈正公欢喜的要不得。

(《儒林外史》52回)

(11)话未说完,把个贾政气得面如金纸,大叫“拿宝玉来!

”(《红楼梦》33回)

(12)话未说了,把个宝钗气怔了,拉着薛姨妈哭道:

“妈妈,你听哥哥说的是什么话!

”(《红楼梦》34回)

第二个特征是,不及物动词常常是表示心理状态和情绪变化的语词,如唬、气、吓、急、臊、乐、等。

例如上面的(11)(12)两例。

再如:

(13)平儿……便一五一十的告诉了。

把个刘姥姥也唬怔了,等了半天,忽然笑道……(《红楼梦》119回)

(14)亏了人还多,扯住了,又劝了半天方住。

把个宝琴唬的再不敢见他。

(《红楼梦》100回)

(15)贾琏却也喜欢,忙去禀知王夫人,即便回明贾母,把个袭人乐的合掌念佛。

(《红楼梦》95回)

(16)宝玉虽也有些不好意思,还不理会。

把个宝钗直臊的满脸飞红,又不好听着,又不好说什么。

(《红楼梦》101回)

这些动词的特点是,它们都兼有表自主状态和他动两种功能。

具体来说,唬、气、吓等既可以是外在事物导致主体自身发生这些变化(他动),也可以是就主体本身的情绪状况所作的描述(状态)。

由于这类语词意义的双重特征,它们进入把字句从而产生施事宾语把字句可以说是十分合理的。

从这类语词开始,我们猜想这大概是施事宾语把字句产生的一个机制。

当然,从表达心理状态的角度来看,不能说只有加“个”才能表达心理状态。

也有大量不加“个”表示心理情绪的施事宾语把字句:

(17)原来雪雁因这几日黛玉嫌他小孩子家懂得什么,便也把心冷淡了。

(《红楼梦》97回)

(18)宝钗等也说:

“很该这样。

”倒把香菱急得脸胀通红,说是……(《红楼梦》120回)

(19)见他来了,都喜的眉开眼笑,道:

“阿弥陀佛,可来了!

没把花姑娘急疯了呢!

”(《红楼梦》43回)

(20)那一年太太进京的时候儿,哥儿大病了一场,已经死了半日,把老爷几乎急死,装裹都预备了。

(《红楼梦》93回)

(21)迎面碰见了袭人,撞了一个满怀,把袭人唬了一跳,说道……(《红楼梦》117回)

这个时期的“把个”格式的第三个特征是,把字前面的主项不是一个具体的名词,而是空位,这个空位所代表的是一个整体的事物或事件。

例如:

“便一五一十的告诉了。

()把个刘姥姥也唬怔了,等了半天。

”“把”前面的空位应该理解为一个事态状况,即整个事件把刘姥姥唬怔了,而不是某一个具体的人或物。

有的“把个”句中的不及物动词是其他类型的动词,如“没”和“哭”:

(22)怎么忽然把个晴雯姐姐也没了?

到底是什么病?

(《红楼梦》79回)

(23)黛玉白日已经昏晕过去,却心头口中一丝微气不断,把个李纨和紫鹃哭的死去活来。

(《红楼梦》98回)

到了《儿女英雄传》,“把个”大量出现,描写人物心理情绪状况成为这个格式的主要语义特征。

(24)每日价医不离门,药不离口,把个安太太急得烧子时香,吃白斋,求签许愿,闹得寝食不安。

(《儿女英雄传》1回)

(25)更兼工段绵长,钱粮浩大,公事纷繁,一连几日接交代,点垛料,核库册,又加上安顿家眷,把个安老爷忙得茶饭无心,坐卧不定,这才料理清楚。

(《儿女英雄传》2回)

(26)这句话没说完,就放声大哭起来。

把个舅太太慌的,拉着他的手说道……(《儿女英雄传》3回)

(27)安公子说:

“不怕,水不凉,这是我才刚擦脸的,还温和呢!

”把个张金凤急的又是害羞,又是要笑,只得掉过头去。

(《儿女英雄传》9回)

(28)十三妹离坐一把拉住,按在身旁坐下,说:

“不许跑。

”把个张姑娘羞的无地自容,坐又不是,走又不能。

(《儿女英雄传》9回)

(29)何小姐才要开口,两个酒窝儿一动,把脸一红,凑到张姑娘耳畔说了几句。

把个张姑娘乐的,连连点头,笑道……(《儿女英雄传》30回)

这里的动词包括急、忙、慌、羞、乐等,都是表示人物心理情绪变化的。

从篇章功能上来看,这种把字句可以起到一种转换描写的功能,即从对前一个人物或事件的描写转入对下一个人物的心理描写,并体现出两者之间的前因后果的关系(参看张旺熹1991)。

施事把字句自身是对当前人物的心理情绪的描写,但是“把”字的使用蕴涵了前面事件或人物对后面人物心理情绪的促发作用。

虽然“把”字在这里看似多余(因为不用“把”句子内部的施事句照样成立),但从篇章的角度看并不多余。

试比较:

“把个张姑娘羞的无地自容”与“张姑娘羞的无地自容”,前者不独立,蕴含了前因后果的关系,后者是独立描写性的,不蕴含任何起因。

3.4“把一个”的功能

前面提到“把”字在不同历史阶段的虚化程度以及“把个”与“把一个”使用频率的区别。

其实两者是有关联的。

这里我们可以先比较“把一个”在近代汉语内部不同阶段的语用功能。

在《水浒》里面,“把一个”后面的成分常常是一个新的话语成分,但是这个成分并不属于话语事件的主要参与者,不具有话语连续性(topiccontinuity,Givon1983)这样的成分在有关文献中称为“偶现(incidental或trivial)”新成分(Chafe1994)。

普通的及物动词在篇章中常常带出这类话语成分(DuBois1987)。

例如:

(30)及至引见,到了老爷这排,奏完履历,圣人望下一看,见他正是服官政的年纪,脸上一团正气,就在排单里“安学海”三个字头上,点了一个朱点,用了榜下知县。

(《儿女英雄传》1回)

这里动词“点”后面的宾语成分就是一个典型的不具备话语连续性的偶现新成分。

下面看几个《水浒传》中无定把字宾语的例子。

(31)又见班里两个人提着灯笼出来关门,把一把锁锁了,各自归家去了。

(《水浒传》56回)

(32)两个公人自去炕上睡了。

把一条铁索将卢员外锁在房门背后,声唤到四更。

(《水浒传》62回)

这些例子中的“一把锁”、“一条铁索”都是既不承前又不启后,属于偶现的新成分。

《水浒传》中大量无定把字句属于这种类型,而且“把”字可以用“拿”和“用”替代,说明这个时期的“把”跟普通及物动词相当接近(例(32)中“把”和“将”同现,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到了《儒林外史》和《红楼梦》,“把一个”的用法有所扩大。

除了上述引进偶现成分的功能外。

我们还发现有表通指/任指和“全称”意义的新用法。

(33)无论那马先生不可比做亢龙,只把一个现活着的秀才拿来解圣人的经,这也就可笑之极了!

(《儒林外史》49回)

(34)凤四老爹道:

“假的何消说!

只是一场钦案官司,把一个假官从尊府拿去,那浙江巡抚本上也不要特参,只消带上一笔,莫怪我说,老先生的事,只怕也就是‘滚水泼老鼠’了。

”(《儒林外史》50回)

(35)我就怕和别人说话:

他们必定把一句话拉长了,作两三截儿,咬文嚼字,拿着腔儿,哼哼唧唧的,急的我冒火……(《红楼梦》27回)

(36)这堂客有见识,预先把一匣子金珠首饰,一总倒在马桶里。

(《儒林外史》26回)

(37)十七老爷把这件事托了我,我把一个南京城走了大半个,……(《儒林外史》30回)

(38)难道为我的生日,由着奴才们把一族中的主子都得罪了,也不管罢?

(《红楼梦》71回)

前三个是通指/任指的用法,表示“任何”的意思(“一个”前面可以“补”出一个“任何”);后三个是“全称”用法,表示“完全”“穷尽”的意思(“一总、都”等副词就是这种“完全”意义的证明)。

通指/任指和全称相互很接近,因此用同一个语言格式。

在《儿女英雄传》里,“把一X”表通指、任指和全称的用法占了85%,只有极个别例子是用来引进偶现新成分的。

————————————————————————————————————

偶现新信息通指/任指全称其他合计

次数1610219

比例5%32%53%10%100%

————————————————————————————————————

表2:

《儿女英雄传》中“把一个”的信息构成

这说明,随着数词“一”的语法化(从表数目“一”虚化为表示任一或全部)“把”字的虚化程度越来越高:

“把”从针对实在的个体,虚化为针对任何个体或全体,“把一个”自身的用法也大大扩展了。

关于“把”的虚化程度和“个”与“一个”的变化,我们认为两者是密切相关的。

具体来说,当“把”在早期保持着一般及物动词的特征时,把后面的“一个”只是用来标志新的话语成分的,“把个”只是“把一个”的简化格式,两者在语义和语用上的对立不明显。

随着“把”的虚化程度的增高,“把”的用法范围扩大了,“把”和“一个”的结合逐渐产生了质的变化,“一个”本身也起了变化。

我们把这种两者相互影响,同时发生变化的现象称作双向语法化(doublelexicalization)。

在这个双向语法化的过程中,“把”所产生的变化是引进的对象的范围扩大了,即从原来的引进新的话语成分的功能到引进非新的话语成分,逐步到施事成分。

对“把”字后面的“一个”来说,既然标志新的话语成分已经不是一个主要的功能,“一“与”个”这种“数+量”组合模式也可以被打破,由此简化为一个孤立的“个”。

因此才有“把个”数量的不断上升。

进一步发展下去,当“把”字后面引进的对象扩展到施事宾语时,“个”可以单独跟指人专有名词结合,构成“把个宝钗气怔了”这样的格式。

“个”在这种情况下甚至带有特指的意味了(吕叔湘1944称之为“冠词化”),跟现代广州话的“个”的特指功能类似。

上述变化可以用下面的图式来代表:

“把”的变化:

“把”(动)-→“把”(介词)

“一个”的变化:

“一个”(无定式,新成分标记)-→“个”(特指标记,已知/专名标记)

组合式:

“把一个”-→“把个”

意义:

“处置”-→主体由外部事件导致的心理情绪变化

当然这里不是说箭头左边的“把”或“一个”原来的功能都全部消失了,而是说在旧的用法的基础上逐渐派生出了新的用法(Hopper1991)。

“把一个”的另一方面的变化是保持这种组合的形式格局,但是在格式中引进通指/任指和全称的用法。

“一个”本身表示通指/任指和全称并不是到近代汉语后期才出现(吕叔湘1944),可是这种用法出现在把字句中似乎在《儒林外史》和《红楼梦》才见端倪,到了《儿女英雄传》达到高潮。

如图所示:

“把”的变化:

“把”(动)-→“把”(介词)

组合式:

“把一个”-→“把一个”

意义:

“处置”-→全称,通指,任指

综上所述,在近代汉语中,“把一个”是原式,在这个格式的基础上产生了至少两个变化。

一是“把个”的产生。

“把一个”和“把个”在早期共存,性质大致也是一样的。

后来由于“把”本身的虚化程度的提高,导致把后面的数量结构也产生进一步的简化,“把个”这种组合也更加常见。

“把个”的用法在后期的增加应该说只是一个表面现象,其实质是“把”字语义的变化和扩展后的“把”字格式篇章作用的变化,即原来的动宾性很强的“把一个”多用来引进偶现新成分,扩展后的“把个”专注于描写外在事物如何导致人物的心理情绪的变化。

另一个变化是“把一个”自身的功能扩展,即从一般的“处置”意义引入通指/任指和全称的意义。

3.5及物和不及物问题

上面从“把一个”和“把个”的对立讨论了无定把字格式在近代汉语中的发展。

现在回头看看文章开头提到的及物和不及物问题。

我们发现,早期的“把”字的动词性很强,因此把字句对句中其他动词并没有特别的要求,一般及物动词和非及物动词都可以用在“把”的后面。

例如前面举过的例子(5)(6),“把”在这些序列中相当于连动句中的头一个环节。

随着“把”的虚化程度的提高,把字句的范围扩大到描写心理情绪变化和通指/任指和全称的意义。

这些格式的出现后,把字格式中不及物动词成分大量增加。

尤其是在描写心理情绪变化的无定把字格式中,动词常常是兼有表自主状态和他动两种内涵的不及物心理动词(急、忙、慌、唬、怔、气、羞等)。

当然在普通把字格式中以及在表示任指/通指和全称的无定把字格式中,及物动词总是可以出现,因为用及物动词是把字格式的常态。

以上是近代汉语中无定把字格式的大致情况。

下面来看看现代汉语中的情形。

4现代汉语中的无定式把字句

4.1“把个”与“把一个”的分布

无定把字格式到了现代汉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现代汉语和近代汉语的一个最明显的不同是,无定式把字格式,不管是“把一个”还是“把个”,都可以说是相当稀有的。

在我们考察过的数百万字的现汉材料中,所有的无定把字格式都远远不及近代汉语中的对等格式那么常见。

试比较《儿女英雄传》、《吕梁英雄传》和王朔小说:

————————————————————

作品字数无定把字格式

《儿女英雄传》25万127

《吕梁英雄传》25万25

王朔小说四种*25万12

————————————————————

*含《顽主》,《一点正经没有》,《千万别把我当人》和《空中小姐》。

表3:

现代汉语中的无定把字格式

这几部作品篇幅大致相当,可是《吕梁英雄传》比《儿女英雄传》中的无定把字格式减少了足足五倍。

作为当代作品的王朔小说比《吕梁英雄传》又少了一半。

第二,就“把一个”和“把个”来说,后者反而少见。

“把个”在30-50年代的小说中尚有若干用例,当代小说中非常少见。

这和近代汉语材料中的情况明显不同。

下面的数字显示出这两种格式的差异。

——————————————————————————

作品字数把一个把个

《四世同堂》20万565

《吕梁英雄传》25万187

王朔小说四种25万130

综合现代汉语语料1620万57746

——————————————————————————

表4:

现代汉语中“把一个”和“把个”的比率

由此我们可以推断,“把个”这种格式只是在近代汉语的晚期呈兴盛之势,可是到了现当代汉语已经非常少见了,所以至少从使用频率上不能把它看作一种主流格式。

下面我们分别讨论现代汉语中“把一个”和“把个”这两种无定把字格式的构成和功能。

4.2现代汉语中的“把一个”

4.2.1“把一个”在现当代汉语中的功能

现代汉语中的“把一个”格式在很大程度上是继承了近代汉语的特征,也就是说,它可以表达至少这样几种不同性质的东西:

1)表全称的。

这种情况下的“一”相当于“整”“满”“全”,如:

(39)他恨不得把一肚子玩艺儿全都掏给孙子,一口气把孙子吹成个羊把式。

(浩然《夏青苗求师》)

(40)于是我就动了歹念,趁没人下了手,把一屉二十多个饭盒的肉都用手拣了吃了。

(王朔《人莫予毒》)

(41)大赤包的气派虽大,可是到底还有时候沉不住气,而把一脸的雀斑都气得一明一暗的。

(老舍《四世同堂》)

句中相应的“全都”“都”等副词就是这种“完全”意义的证明。

2)表通指的。

即着眼于一个事物类。

现代汉语通指成分多数情况里不加数量词修饰(陈平1987),加数量词的时候也有,如“一个人的一生应该这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