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岁的成长过程.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964717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1.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4岁的成长过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04岁的成长过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04岁的成长过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04岁的成长过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04岁的成长过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04岁的成长过程.docx

《04岁的成长过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4岁的成长过程.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04岁的成长过程.docx

04岁的成长过程

0~4岁的成长过程

每一阶段,按成长特点整体发展,抓主成长重点问题突破。

并及时调整、改变以适应其成长的需要。

从0岁开始,我们一直过来都是坚持全面培养,重点发展的策略。

全面就是要让孩子在智力、体格、心理这几个大方向协调发展。

因为孩子成长不但是身体长大,他们的心理和智力也要同时长大。

但心理和智力成长不如身体成长那么直观。

我们认为,心理和智力比身体的成长更重要。

身体的成长不过是为智力和心理发展提供基础。

后两者才是孩子成长的真正目的。

0~1岁,(其实孩子4个月前,我们也什么都不懂,浪费了许多时间)我们的重点是培养孩子的体格。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们从她5个月开始每天给他洗冷水一直坚持到今天。

除了她生病之外,天气不管多冷都坚持。

就是因为我们“狠心”坚持每天为她洗冷水澡,在过了半岁的断奶期之后,身体的抵抗力依然比较强,没有出现频繁的感冒发烧。

而一直到现在,孩子也只是在每个季度转换的时候才有一两次感冒发烧,一年里也就三到四次:

两岁那年是四次,三岁那年是两次。

且每次都很快就恢复。

有一次发烧甚至简单喝几口热开水,休息过后自己好了。

能够一直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使孩子身体成长没有被疾病打断且为其学习及活动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精力。

另外一个方面,从她8个月开始就和他一起去我们这附近的自然湖里游泳。

每年的夏天都坚持去。

在两岁之后的春天和冬天,不适宜到户外游泳的日子里,我们还在家里添置了一个80X1200X60的大桶,让孩子每天都能浸在冷水中锻炼。

有时候就在这个桶里直接给她洗澡。

这些锻炼不但让她身体更健康更强壮,也锻炼了身体的协调性,加速她运动能力和感觉器官的发育。

而运动能力的发展对孩子大脑的发育又有相当大的促进。

另外一方面也培养了孩子的自信心和胆量。

----这些运动对孩子成长的好处在许多著作中都有论述。

我想说的是我们为什么选择游泳这个项目。

0~1岁的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的旺盛时期,身体内的器官、组织尚未发育成熟,还处于比较脆弱的阶段。

如果选择地面的运动,不管如何小心照顾均可能会因为不可预测的不适量运动和运动强度过大而中对孩子的身体造成或多或少的伤害。

这些伤害不一定会马上显示出来却会对孩子的身体产生长远的负面影响。

而浸泡在水中的运动,因为有水作身体的撑托孩子的动作应是随心所欲的,运动对身体组织产生的伤害会被减少到最少。

而且,即使在水中没肢体运动,冷水的浸泡和水压也能对身体产生很多有益的作用。

在冷水刺激下的体表毛细血管收缩,和运动时皮肤毛细血管因缺氧而造成的反射性的血管扩张,是经常参加游泳锻练的人反复经受过的,这样可以大增强神经系统支配皮肤血管收缩和舒张的灵活性,也就在极大程度上加强了人体适应温度变化和抵御寒冷的能力。

所以在让女儿浸泡冷水和游泳之后,她抵御天气变化的能力增强了许多。

在心理上,水中的环境与胎儿在母亲身体内的羊水环境一致,容易让孩子得到安全感。

只要有父母陪同,孩子在水里的运动应该是相当开心的。

所以,我们在一开始就选择了浸在水中的运动作为孩子最主要的运动项目。

为了给孩子一个开阔的心境,我们去附近的自然湖里游泳。

在自然之中,让孩子知道天之高地之阔、晓日出日落、四时不同、风雨无常、、、、、、不要整天困在四面墙壁之间对自然一无所知。

当然在自然中游泳最先要考虑的是安全问题.父母一定要做好安全措施才能实施。

在我们游泳的地方,有一个孩子6~7岁,父亲就放心让他自己横渡湖面(约200米)。

有一个小女孩从三岁就在奶奶的陪伴下在湖里学游泳。

我们的孩子三岁的时候她已经能自己游泳。

所以在大人做好安全措施的情况下,让孩子在自然湖中游泳是可行的。

到孩子两岁之后,身体比较强壮.在秋冬两季,每天带她到市区的体育中心田径场锻炼慢跑.我们认为,帮助孩子每天坚持锻炼.除了强健体魄促进身体成长之外,也是培孩子毅力最直接的方法.

除了正规的运动锻炼外,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尽量让孩子多“运动”。

比如多走路逛街,多外出散步。

“走路”也是我们很注意锻炼的一个项目。

这是在日常当中最最基本的运动。

在两岁半之前只要是步行能去的地方都尽量和孩子步行去。

而且要求她一定要一直走到目的地。

很多次,我们出外游玩的时,都要求她和我们一起走路。

即使是去爬山(鼎湖山)近10公里山路也要从开始一直走到终点。

这样做的目的,除了锻炼她的身体之外,最重要的还是锻炼她的意志,锻炼他做事情坚持不懈、独立完成的精神。

一开始的时候孩子总有点娇气,只要父母坚持要她去做。

总能坚持下来。

能让孩子尽早独立,尽早树立自己处理问题的主动意识。

我们相信只要坚持不懈地锻炼,就能给孩子一个健康的体魄和坚强的意志。

而且,意志也只能在日常生活一物一事的细枝末节之中一点一点地培养,别无他法。

在三岁之后,随着她活动能力的增加。

根据孩子的兴趣我们让她去学习旱冰。

并且准备一步一步地增加她活动的项目,让她接触更多的活动。

这些并不是要求她在每个项目上有什么成绩或效果,而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帮助她初步建立正确的世界观。

让她认识到这个世界的丰富多彩,不要局限于一时一处。

培养孩子的体魄和他的精神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

处理得好可以相得益彰,在培养孩子良好体魄的同时给他一个良好的性格品质。

(这个培养语言能力同时能培养思维能力是一个道理)

第四方面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有良好的作息习惯才能让孩子有充沛的精神进行学习活动,保证身体正常发育。

而且,良好的作息习惯也是好生活习惯很重要的一部分。

很多孩子因为大人安排的作息时间不合理,比如夜里超过22点才睡觉,早上过迟起床,且时间不确定,而导致在白天的活动中精神匮乏,注意力不能集中。

长时间如此,会导致孩子身体和智力发育/学习困难问题。

所以合理安排孩子的作息时间也是我们非常着重的一个方面。

关于孩子的生理特点和作息安排的关系许多专著已经有论述,再次我们强调的是要孩子建立作息时间表家长必须首先以身作则按时作息。

除了有规律的合理的作息,其他方面的生活习惯我们也及早开始锻炼,尽早培养她良好的生活习惯。

好的生活习惯是快乐生活的基石,让孩子一生受益.

第一是生活的自理能力。

首先是吃饭

从孩子刚刚一岁开始,我们就让孩子自己独立进食。

给一个她自己的大碗,把饭菜都放在一起让她用勺子自己吃饭。

开始的一两个月,因为她的动作能力还比较弱,所以总是把饭和菜搞得满地都是。

浪费了不少,吃的和浪费的基本是一半对一半。

我们把这些浪费的食物当作是培养费。

毕竟孩子学习总有一个开始,不可能一开始就象大人一样熟练。

重点是培养了他自觉吃饭的习惯,不需要大人去喂食。

当时我们的想法是只要她能做到这一点已经相当的开心。

相对比许多孩子不甚至到五六岁还要大人去喂,我们的孩子能够从一岁开始自己吃饭已经是相当使我们欣慰了。

当然我们的孩子更喜欢吃面条,或许是因为孩子吃面条容易下咽。

通过吃面条,我们又开始让孩子学习用筷子。

孩子到两岁已经可以用筷子进餐。

到了两岁半,已经可以很熟练地使用筷子了。

从一岁开始我们就和孩子一同在饭桌上进食,没有专门地划一个时间或场地给她特殊的照顾。

其一是让她和父母一起,保持一种开心宽松的环境。

其二是让她知道大家是怎么样进食的。

没有特殊化。

这也是建立孩子“平等”观念的一个开始。

我的孩子开始自己吃饭时总喜欢磨磨蹭蹭,为了改变她的这个坏习惯。

我们也想了许多方法。

尽量煮容易吃的食物,比如粥和面条,去让她自己养成专心进食的习惯。

但效果不是很好。

最后还是要强制地限制每一餐进食时间。

我们开始的目标是半小时。

孩子在开始的几次都是超时的。

我们就用“惩罚”的方法让她建立这个时间意识。

经过几次“惩罚”之后,她慢慢就能按时间完成。

当她习惯了在规定时间之内完成,我们就不再规定时间-----毕竟这个规定只是帮助他建立进食的习惯而不是为了规定而规定。

可是过一段时间之后她又会慢慢忘记,我们再次强行规定。

-----如此重复多次,到现在她在吃饭的时候磨蹭的习惯基本就没有了。

“惩罚”是我们让孩子认识错误的一个手段。

我们惩罚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让孩子在房间独处5分钟,严重大情况让她在家门外独处5分钟。

孩子的是非观还没有明确,在通过讲解教育没有办法让孩子明白自己错误的情况下,适度使用这种惩罚措施也是让孩子明白错误的一个方法。

当然,对孩子的惩罚应当以不伤害孩子的身体,尤其是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为前提。

(也是锻炼孩子承受负面情况能力的第一个方法)

关于吃饭,我们还有一个比较侧重的方面,就是食物的多样性。

从一开始就杜绝孩子偏食和挑食的可能。

这个我们从孩子三个月大给开始喂食米糊开始就考虑到,并且实行。

在孩子的米糊中加入各种的蔬菜和肉食,口味从轻到浓。

让她一开始就接触各种各样的口味。

不至于日后对某些食物有反感觉。

到她1岁开始,可以在饭桌上和大人一起进食的时候,更是专门想办法,让她喜欢吃所有的食物。

如果发现她有什么口味不喜欢的,就连续地几餐只吃那个食物,直到她习惯这种食物为止。

通过这种方法,让她对食物基本没有挑选的习惯。

只要是饭桌上的食物都会去品尝。

这样就保证了她事物的多样化,营养均衡。

而且对于她接受食物的能力也有很大的帮助。

比较极端的例子就是我们的孩子吃药,从来不需要强制或哄的。

因为她对于药的味道能轻易接受。

不管是中药,还是西药,都能很快吃下去。

我们一直对她的教育是:

这是药,可能味道有点苦,但能帮助你身体恢复正常。

她吃西药的时候都是当糖一样,一颗一颗咬着吃下去的。

-----这也算是我们培养她吃不同食物的一个好效果吧!

当然,孩子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需要的食物侧重点是不同的。

搭配也会不同。

这个有许多相关的营养书籍有论述。

在生活习惯的其他方面:

穿衣鞋、上厕所、洗澡等,我们也是尽可能早就培养孩子自己动手去完成的习惯。

在她过了一岁两个月之后就开始教她自己去穿衣服穿鞋袜,自己上厕所洗澡等。

每当她能自己完成自己的事情,我们就坚决不再帮忙,让她自觉完成。

在1岁之前,孩子每晚睡觉都要醒来,需要妈妈照顾。

这也是妈妈最辛苦的一段日子。

过了1岁半,我们就让她自己睡一张床。

其实,直到四岁,女儿洗澡或洗脸偶尔还要娇她的妈妈,又哭又闹让她妈妈陪她。

孩子毕竟是孩子,但我们是坚决要她自己完成。

第二是生活自律

其一是守时观念。

孩子的时间观念除了上面说的“按时作息”和“按时完成”之外,还要给孩子建立明确的时间观念。

在日常生活的活动安排尽量不要浪费孩子的时间,让她从小就建立“时间是有限的”观念。

从一岁开始,我们孩子的日常活动就安排得满满的,每天从早起床到晚入睡都有她喜欢的活动安排给她。

现在的安排是:

早上6:

30洗刷吃早餐;7:

30去户外活动(游泳);9:

00去琴室练琴;11:

30回家午饭;12:

30念一会儿书,13:

00睡觉;15:

00起床学习玩游戏。

17:

30晚饭;19:

00洗澡、念书。

20:

30睡觉。

让孩子从来不觉得有多余的时间,有无聊的时光。

而且,一天下来,孩子总是感觉时间是不够用的。

因为她还有很多自己喜欢的活动不一定每天都能安排上。

比如,她喜欢画画,跳舞,溜冰。

但不是每天都能安排这些项目让她去玩。

而学习上她又喜欢念书,写字,算术。

也不是每天都能安排上的。

实际上,除了运动、练琴和念书之外,其他的活动都只能隔天安排。

----这么丰富多彩的生活,一方面是促进孩子各方面全面发展,另外一方面就是让孩子更早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

时间是有限的。

让孩子在实际的生活中懂得珍惜时间的重要性,不要碌碌无为地浪费时间。

这种在实际生活中建立的时间观念比通过说教去把时间观念硬生生地塞给孩子要更实际一点,也深刻许多。

或许有很多人觉得孩子还小,没有必要把时间安排得那么紧,孩子也接受不了那么多。

可是,我们的观点是:

时间就是时间,不会因为你是小孩,上天就特别安排多一点时间给你去浪费。

实际的情况也正如此。

我们希望孩子的每一分钟时间都有价值。

而对于接受能力,0~6岁孩子的接受能力与大家印象恰恰相反,是人一生中最强的时期。

现在给孩子进行那么多的有益身心的活动,以后她不一定会因此而获得什么突出的效果。

但是她以后也肯定不会是一个无所事事的人。

其二是令行禁止的行为习惯。

所谓令行禁止更多是指让孩子的行为有目标有原因,不随意;遇事讲道理,不乱发脾气。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有许多因为考虑到安全因素不让孩子去接触的事物。

比如:

明火、热水、电等等。

这些是不能让孩子自己单独去接触的。

而有些事物孩子可能不喜欢但确要接受的。

比如,打针啦,吃药啦。

如使孩子能自觉避开这些危险事物,接受那些不喜欢的事物呢?

这就要帮助孩子建立令行禁止的行为习惯。

孩子总是对新鲜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大人做的事情他都喜欢模仿。

但是有些危险他们并不知道。

我们的方法是在大人的引导下,让他去接触,知道其中的危险。

明白什么事物会有什么危险。

比如:

对于开水,孩子天天见父母倒开水。

自然也想去看看水壶里的开水,学大人的动作。

在孩子还没有到一岁的时候,我们用玻璃杯倒出一杯热水(感觉比较烫,但不会伤害皮肤)告诉孩子:

这就是开水,你可以用手试一试。

她伸手去触摸热水,烫了一次。

就知道开水是烫的会伤害自己。

之后,再告诉她开水是不能玩的,要大人帮助才能倒。

从那之后就再没有玩过开水或暖水壶。

而在之后,只要我们说:

烫,不能碰。

她就绝对不会再碰那东西。

对于明火也一样,我们点了蜡烛让她知道火是什么东西,用手碰了会怎么样。

让他试一试,烫一次总比以后每天都要提心吊胆怕她不小心的好。

在实践中让她认识了危险,就能让孩子明白大人令行禁止的正确性。

其三是管人及己的公平意识-------言传身教的教育方法

言传身教,是我们由始至终的教育方法和相处方法。

我们对孩子的要求,孩子也同样能够以同样的规矩去要求我们。

我们如果责骂她,同样她责骂我们,我们也同样要接受批评。

因为,在我们看来,父母和孩子的地位是平等的。

这是给孩子公平意识的最好方法。

而且,在适当的场合让孩子去“管”一管大人,可以加深孩子对“规则”的印象和理解,也能让孩子不知觉中加强自觉自主的意识。

“大人听从孩子指挥/管理”这个动作反映到孩子的脑海里对孩子树立与人交往的自信也有特殊的意义。

所以这种“被管束”与“管束”的平等交流对孩子是百利而无一害的。

而在孩子面前放不下“长辈”尊严,在孩子看来是相当可笑的。

因为我们希望自己的孩子,日后能以理服人,而不是以“尊严”去压制别人。

第三是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和胆量

孩子的成长,就是从完全依赖父母到逐步独立再到完全独立的过程。

父母的任务,不过是帮助孩子获得独立的能力与技巧,并一步一步鼓励孩子走向完全独立。

我们的第一步,是让孩子自己回家。

我们家住在三楼,孩子到了一岁半能自己走楼梯后我们外出回家就想办法让孩子一个先走回家门,到了再叫我们回去。

我们就在楼下等她。

通过多次的鼓励,孩子渐渐就能独自走回家。

然后,在外出的时候再转过来鼓励孩子一个人走下楼。

通过这个相对安全且距离段的小锻炼,帮孩子树立自己走路的信心。

第二步,是让孩子在街道上走长路。

我工作地点离家约有500米,在孩子三岁左右开始安排她从家里拿东西,走到我的工作地点带给我。

500米的街道,要过两个路口。

让她自己独自走过来。

当然,妈妈在后面远远跟着。

以保证安全。

但是在街道上安全还是比较难保障的,所以在经过五六次的锻炼,确定孩子具备了这个能力之后就没有继续再要求孩子这样做了。

毕竟安全问题比较重要。

第三步,是让孩子到超市自己买菜。

我们家附近有家小超市,只有一个出入口。

平常顾客也不多。

到孩子三岁半之后,我们就安排孩子早上有需要的时候到超市去买菜。

一般是买青菜。

妈妈把孩子送到超市外,让她自己进去,自己去找要买的菜,自己去跟服务员交涉、结算。

日常中,我们也常让孩子离开父母,和其他人一起出去玩或到别人家作客。

让她慢慢习惯离开父母。

 

智力方面,我们主要从:

语言能力,数学能力和动手能力三方面进行重点培养。

首先是语言能力。

婴儿刚出生的时候还没有语言能力需要通过后天学习才能获得。

在这方面,我们尤其侧重。

因为人区别其他动物的主要特征是思维能力。

而人与人之间的能力区别又集中在思维能力的区别上。

所以要孩子发展得好,就要培养好她的大脑思维能力。

但思维是抽象的东西,它跟体格不同,是我们无法直观去观察的。

如何去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呢?

在这里我们有一个观点:

人的所有思维都是通过语言去实现的,语言不单是思维的外壳,也不单是思维的表现,语言就是思维本身。

我们的世界上没有离开语言的思维,也没有离开思维的语言。

他们共生共存,是同一个事物。

所以,要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其实质就是要去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

------这是我们把培养孩子语言能力放在智力培养首位的原因。

也是居于以上的原因,我们在培养的过程中,选择的方式和内容与一般的幼儿语言训练有所不同。

第一,我们以标准的普通话开始,让孩子接触语言。

在开始的一年里尽量减少父母的方言。

保证语言的规范性,尽量避免孩子在成长中养成用含糊不清的确语言去表达意思的习惯。

语言的含糊就是思维的含糊。

一旦养成这个习惯,孩子便需要在日后再学习一次“正规”语言方能与人进行正常交流。

也就是说要花两倍的时间去学习语言。

所以我们强调孩子开始学习的一字、一词、一句都必须是正规的语言。

我们夫妻都是土生土长的广东人,一口粤语腔。

为了让普通话成为女儿的“母语”,在一岁之前,她妈妈几乎是拿着《新华字典》来跟女儿说话。

直到孩子两岁之后我们才跟她讲粤语。

到了两岁两个月,孩子的粤语和普通话说的一样流利。

对讲粤语的人能用粤语交谈,对讲普通话的人能用普通话交流。

而且,能在两种方言之见没有障碍地转换。

第二,念读的内容以古文为主线,以幼儿读物为辅助。

这个也是由语言的特殊地位所确定。

前面说了,语言就是思维。

那么为什么一定要选古文作为主线学习呢?

因为我们日产的白话文或者说口头语言是没有经过精炼的语言,而古文则是经过提炼精简的语言。

无论在语言的准确性,深度,简练程度都是白话文无法比拟的。

学习、朗读古文就是学习准确、深刻、简练的思维。

通过这样简单的语言训练达到训练思维的目的既简单,又容易实行,且占用的时间不多。

放弃这个方法用其他手段去训练孩子的思维,方法要繁杂许多,需要的时间也必然多很多。

所以,我们认为通过从小诵读古文的方法去锻炼孩子的思维是可行的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

我们学习经典的目标不单在经典文化内涵本身,而侧重在更高的思维层面。

所以在选择经典上我们没有深入考究何经何典,何先何后。

只要是国粹经典,由简而繁,由浅至深便可。

而读经过程的“解读”问题我们考虑到孩子的接受能力和经典的历史特殊性两个因素,基本采取不深入解释的处理。

这大约属于“不求甚解”的境界。

因为经历了几百年上千年的语言变化,语意的丰富与流失,经典词句的真实意义并非一两句简单的语言能够解释清楚。

而繁杂的解释,徒增孩子对“经典”负担,减低孩子学习兴趣。

另外一方面,经典中许多涵义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去“悟”出,单纯地用语言去“解释”只能让孩子觉得“道理”抽象难懂。

我们真正的“解读”是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相应的情况引用经典去给孩子认识思考。

所以,在读经的过程我们要求就是念读,不涉及经典的深入解读理解。

这是由我们读经的目标决定的。

例如:

我们解读唐诗的方法是在自然山川中由境而发,由情景到诗,意境由孩子自己去领会。

比如:

见堤岸的柳树念《咏柳》、登山而念《寻隐者不遇》、观瀑布而念《望庐山瀑布》、时节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清明》、、、、、、在意境之中意会诗歌。

至于一字一词的意义典故也不是我们所侧重的。

在两岁半,我们去风景区时,见湖中鸭子。

女儿能自己指而诵《咏鹅》;登山峰,能诵《独坐敬亭山》;三岁,黄昏游泳,指夕阳吟《登乐游原》。

甚为灵气。

孩子的入门引导,我们强调要去繁留简,尽量简洁直观地把古文之美展现给孩子。

唐诗因其合辙押韵,意境开阔,表现出最传神的古文之美,特别适合作为孩子古文的初学材料。

至于经典考究这些繁杂的东西待孩子有一定的基础,有了兴趣之后她自然会去做。

否则知道了“茴”字的四个写法,却不知意境之美对于学习有害无益。

孩子学习古文,最大的问题不在如何学如何教,而在于如何使孩子产生兴趣。

我们在这方面下的工夫也是最多的。

孩子从怀胎开始,我们就每天晚上念读诗歌给孩子听。

从怀孕7个月一直到孩子出生。

而孩子出生之后,在0~2岁的时候每天睡觉之前妈妈都陪孩子,念诗给孩子听;短则半小时,长则一小时,让孩子在妈妈的读书声中入睡。

就这样孩子“被动”地学会了许多诗歌,到1岁8个月已经可以背诵近100首古诗。

全靠“听”妈妈念而学会的要她自己去“背诵”的,一首也没有。

有了这100唐诗的基础,孩子对古文建立了初步的语感和兴趣。

为她之后进一步学习经典打下坚实的基础。

也因为有好的基础,孩子从被动的听读到自己主动的念读过渡十分自然,没有出现任何困难。

(孩子被动学习的情况,与其“吸收性心智”的心理发展状态完全相符)

兴趣是孩子学习的前提。

有了兴趣,孩子学习的过程中才能始终保持一种轻松的心情。

学习对于孩子就不是一个枯燥艰苦的“任务”。

而是一种快乐的“游戏”,是“玩”的一个方式而已。

我们在和孩子学习的过程中始终要求,学习就是“玩”。

我们花最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思考如何让孩子对要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从来不需要考虑如何把知识“灌输”给孩子。

在孩子0~3岁之间,要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父母有个得天独厚的优势。

这个时期,孩子还处于完全的“吸收性心智”时期。

只要父母在孩子面前以身作则地不断“学习”给孩子看,并且陪他一起去“玩”“学习”。

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很快就会建立起来。

-----这是我们这几年最大的心得。

幼儿时期的孩子教育,内容和程度都不是重点,最重要的是帮助孩子建立起“学习是快乐的”意识,对学习产生兴趣,并且把兴趣保持下去。

而父母的陪同,是建立兴趣的最有效方法。

三,是尽量让孩子多表达

在日常,多引导孩子用正规完整的语言去表达自己的要求和想法。

避免孩子使用混胡不清的语言。

语言学习的目的就是能使用准确的语言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准确的语言,不是建立在语言学之上,而是在实践之中通过言语的不停使用、调整而建立起来的、个人的且适应大众的语言习惯。

语言是一个恒久变化的事物,本来就没有一个静止在某一个时刻所谓“标准”,只有在日常中不停地接触社会中实际的言语,多说、多听,才能掌握真实的“语言”。

所以,在孩子与其他人交流的过程中,我们从来都不“协助”孩子把她想讲的话讲完。

而是鼓励她,引导她如何更完整更清晰地把自己的想法用语言表达出来。

语言表达的一个高级的形式是表演。

所以,从2岁开始我们就慢慢地,锻炼孩子的语言表演。

因为在1岁8个月的时候,孩子已经能够朗诵近100首唐诗,能唱二三十首儿歌了。

所以我们给孩子表演的内容也就以朗诵(背诵)她熟悉的唐诗和唱儿歌开始。

过程是这样的:

每天中午和晚上在饭后,我们一家三口聚在一起的时间,找一个高一点的凳子做舞台让孩子站上去,正正规规地当“演员”,而我们做观众。

她上“台”从自我介绍:

“大家好,我叫王咨善”开始,到朗诵诗歌,结束了鞠躬“谢谢大家”、、、、、、开始的时候孩子不是很习惯,我们就一个一个轮流“表演”我们的表演既起到示范作用也能减少她心理上的怯场。

每天只要有空余时间就这样轮流表演。

经过一个多月锻炼,孩子对于这样的“表演”基本能应对自如。

我们便找机会让她在更多人的场合表演。

其实效果如何并不重要,只要求她有胆量有自信展示自己。

在三岁的时候孩子开始去早教中心上课,如此她便每个星期都有机会在全班同学面前朗诵。

开始的时候还有点害羞但很快她就适应在同学面前朗诵和唱歌。

这样的锻炼对孩子的自信心和语言表达有十分明显的提高。

我们在日常生活十分注重找机会让孩子去表演自己。

孩子的自信与能力一样,都有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只有多找机会锻炼才能让它成长得更好.

四,更早地让孩子学习多种语言

我们的理想是让孩子在更早的时期开始学习多种外语。

但由于自身能力的限制这个想法一直没有办法完全实施。

只能在平时一点一点,断断续续,没有计划没有系统地让她去“接触”英语。

这一方面没有做好,应该说十分遗憾。

尽管如此,我们所做的点点滴滴也并非没有效果。

从一岁开始,我们陪孩子看《迪士尼英语》、《GOGO学英语》等幼儿英语教育片。

在日常生活中,把渗入简单的英语单词。

尽可能把日常用品,日常见到的事物用英语单词来表达。

到了两岁半之后,开始让孩子在电脑玩《wawayaya开心学英语》《双语童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