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艺术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962070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83.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影视艺术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影视艺术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影视艺术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影视艺术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影视艺术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影视艺术复习资料.docx

《影视艺术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影视艺术复习资料.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影视艺术复习资料.docx

影视艺术复习资料

第一章世界影视艺术的历史轨迹

第1节世界电影艺术发展概述

追溯世界电影艺术发展一百多年的历史,世界电影艺术经历形成、成熟、发展和繁盛四个时期。

从技术、艺术和人文的角度来看,一部世界电影艺术发展史,也可以看成是一部世界电影名著的历史。

这些电影名著在电影百年历程中,起着里程碑式的作用。

他们在技术上的不断进步、在艺术上的大胆创新,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提升了一代又一代电影观众的审美品味。

一、形成时期(1895-1927)

世界电影艺术的形成期,应当从爱迪生和卢米埃尔兄弟在美国和法国发明电影之日算起,它经历了由短片到唱片、从单镜头到多镜头剪辑的过程,从而形成了一种全新的视觉语言的艺术。

1、爱迪生的“电影视镜”

1894年,美国著名的科学发明家爱迪生和他的助手狄克逊在他们的实验室里,采用玛莱的“连续摄影机”和柯达公司特制的胶质软片,创造了“电影视镜”。

这是一个高达1.5米的长方形立柜式箱子,外面装有2.5毫米的透镜,目的是使35毫米宽的胶片上的影像在观看中得以放大看清楚。

当马达一开,首尾相连、并绕在一组小滑轮上的胶片就以每秒48画格的速度移动,一映现出各种人物的活动。

但是,这个“电影视镜”,只能让一个人观赏。

爱迪生认为,只有让每个好奇的顾客单独通过看片机来看电影,才有可能挣到更多的钱。

因此,他拒绝以投影方式来放映电影。

这显然是他聪明过头的失算。

这种“电影视镜”后来传入我国,被国人称作“西洋镜”(或“西洋景”)。

作为发明家的爱迪生为电影的诞生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他对电影机器、装置的研制,为新艺术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而今天我们更应该感谢他的是,爱迪生为这门崭新的视觉艺术,起了一个富有魅力、诗意和幻觉意识的名字——电影。

然而,爱迪生在对待电影这门新艺术的观念上,却存在着明显的局限。

应当指出的是,尽管爱迪生的“电影视镜”具备了电影的拍摄、洗印和放映三个基本技术元素,但胶片通过片门的难题始终没能突破,而且“电影视镜”还只停留在实验室里,没有进行公开的营业性放映。

所以,被电影史学家认定的世界电影诞生的日子,还没有到来。

2、“电影之父”卢米埃尔兄弟

卢米埃尔兄弟——哥哥奥古斯特·卢米埃尔和弟弟路易·卢米埃尔,在他们的父亲安东尼·卢米埃尔所经营的照相馆中学会了照相技术。

1894年底,他们在帮父亲掌管里昂照相器材厂时,研制成“活动电影机”。

这种机器集拍摄、洗印和放映于一体,坚固而轻便。

卢米埃尔兄弟用这种手摇的便捷式摄影机,以每秒钟16格的速度拍摄了一些室内户外的影片,再通过放映机投射到银幕上,使观众看到了和实际生活一样的人物活动以及各种场景。

1895年12月28日,星期六。

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卡布辛大街14号“大咖啡馆”的地下咖啡厅里组织了世界上第一次电影售票公映,公开商业放映了他们所拍摄的数部短片,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这次加起来总长仅二十几分钟的播映,被世界公认为是电影的诞生。

而当天安排最先播放的片子《火车进站》,也就成为电影史上第一部放映的电影。

当时放映的影片有《卢米埃尔工厂的大门》、《火车到站》、《水浇园丁》、《婴儿的午餐》等十几部每片只有一两分钟的纪录片样式的作品。

卢米埃尔兄弟的影片在法国本土获得成功之后,就着手开拓国际市场。

他们派遣了自己的摄影师远涉重洋,遍访各国,用摄影机捕捉精彩有趣的场面,记录异国他乡的风情。

他们培训了大批电影放映员,奔赴世界各地,给无缘周游世界的观众带来了乐趣,开阔了眼界。

与此同时,卢米埃尔兄弟也获得了相当可观的商业回报。

卢米埃尔兄弟(包括他们的助手)拍摄的影片大多是实录一些日常生活的片段,完全没有“表演”的性质,显示出一种鲜明的纪实风格。

在这些早期的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对电影语言的最初探索,也可看到作为优秀摄影师的路易·卢米埃尔对光线的运用和画面的构图方面的经验与天赋。

在卢米埃尔兄弟拍摄的近50部作品中,就题材和内容而言,大致可以分为一下四个方面:

(1)劳动和生活场景片

被称为世界电影史上的第一部影片的《卢米埃尔工厂的大门》,就是以设在里昂的卢米埃尔家的工厂作为背景拍摄的工人下班的景象。

该片内容很简单,极像现代电影的一个开场。

当工厂的大门被打开,系着围裙的女工们和骑着自行车的男工们有说有笑地从工厂里面出来。

随后,工厂主乘坐着一辆由两匹马拉着的马车驶进工厂,大门重又观赏。

这些活动的人群、平凡的形象初次出现在银幕上,令人感到万分惊奇。

卢米埃尔还有一些以普通劳动者为主要拍摄对象的作品,热情地表现了他们的生活,如《木匠》、《铁匠》、《拆墙》、《消防员》等。

当时最受人欢迎的是《水浇园丁》:

一位胖胖的园丁正在花园里浇水,一个顽皮的小男孩偷偷地用脚踩住了橡皮水管。

待园丁仔细查看水龙头的出水口时,男孩突然抬脚,结果溅了园丁一脸的水。

最后是园丁追逐男孩的场面。

这部片子在技术上没有什么创造,但情节却生动活泼有趣,是最早用影片叙述故事的成功尝试,也是西方喜剧片的雏形。

(2)家庭生活情趣片

拍摄自己最为熟悉的以家庭生活为题材的影片,是卢米埃尔电影早期之作的最好选择。

《婴儿的午餐》、《玩纸牌》、《下棋》、《钓鱼》、《金鱼缸》、《猫的午餐》、《儿童吵架》、《恬静的家庭生活》等作品,最具代表意义。

《婴儿的午餐》表现了家庭生活的天伦之乐:

穿衬衫的父亲(奥古斯特·卢米埃尔)和船条纹绸短衫的母亲用温柔的眼光注视着正在吃午饭的孩子。

孩子一边喝粥,一边手里玩着饼干,显得十分可爱。

整个影片充满了家庭温馨亲切的情调。

卢米埃尔这一类的作品,让观众看到了同自己一样的生活,或是他们所向往的生活。

这些富有情调和诗意的影片,洋溢着幸福家庭的生活情趣,同时充满了中产阶级的闲情逸致。

(3)自然风光和街头实景片

户外实景拍摄是卢米埃尔兄弟作品的主要特征,如《出港的船》、《火车进站》、《警察游行》、《街景》、《骑兵表演》等。

在这部分作品中,路易·卢米埃尔出色地展示出了一个摄影师的才华和他对电影的思考。

在《出港的船》中,出海的人迎着冲向岸来的一次次波浪,艰难地把船划出去。

画面右角,站在堤坝上的卢米埃尔夫人和她的孩子,迎着海风向划船的人挥舞着手帕,他们的衣裙也随风飘动……卢米埃尔用逆光来拍摄这个场景,使整个画面诗意盎然。

又如《火车进站》,首先是空无一人的肖达火车站(远景),然后一个搬运工人推着小车从月台上走过(近景)。

接着,火车先是一个黑点,既而越来越大,不一会儿占满了整个银幕,直向观众迎面冲来(特写)。

火车到站后,旅客们走近车厢,车门打开,旅客上上下下。

奥古斯特·卢米埃尔夫人带着两个孩子夹杂在旅客中间(近景)。

接着是一对青年男女,男的是外省农民,手里拿着一根木杖;女的穿着一身洁白的上装,非常靓丽。

她看见摄影机在拍她,露出了害羞的神态,迟疑了一下(特写),匆匆地登上火车。

最后,火车离开站台,驶出画面作坊(远景)。

这些镜头,卢米埃尔都是用一种相反的“移动摄影”的方法连接起来的,就是摄影机固定不动,让人与物离摄影机时远时近,从而展现出一连串不同的画面。

这些画面虽然没有经过剪辑,但是由视点的虚化来造成镜头的连续效果,颇似今天电影中的蒙太奇。

在这一部分自然风光和街头实景片中,路易·卢米埃尔对摄影机位的安排、画面构图的处理,都诗人用心考究。

他更多地运用景深、移动摄影等方式来进行创作,使他赢得了“早期电影最杰出的摄影师”的美誉。

(4)政治、文化、新闻片

卢米埃尔和他亲手带出来的摄影师们,还对社会政治、宗教文化、新闻实事发生了浓厚的兴趣,拍出了《一艘新船下水》、《代表们的登陆》、《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加冕礼》、《耶路撒冷教堂》、《日本内宅》等影片。

在《代表们的登陆》中,卢米埃尔拍下了一个自己参加的法国照相业在梭昂河边的的纳维尔市举行代表大会的情况。

拍摄24小时之后,他让代表们看到了他们下船、登陆和会议讨论的场面,其中还有天文学家强森和罗纳省议长格兰奇会谈的画面。

当会议讨论场面出现时,卢米埃尔请与会者在幕后亲自把会上的发言重说一边。

当格兰奇的形象出现时,请他本人站在幕后为他自己“配音”。

卢米埃尔的这次大胆实践,使代表们倍觉新奇而有趣。

这部片子可以说是世界电影史上最早的新闻纪录片,也是电影为获得声音所做的第一次尝试。

卢米埃尔兄弟的成就是多方面的。

他们不仅发明了电影,而且还通过自己的拍摄实践,为以后的电影艺术进步铺平了道路。

但是,他们只抓住了电影照相性的特点,力求对生活现象的原本再现,这就限制了对电影多种特性的发挥。

又由于卢米埃尔兄弟缺乏创造新艺术的自觉意识,只是一味地摄录生活场景,并带有强烈的记录性质,而且每部片子只能放映一两分钟,喜新厌旧的观众在满足了最初的好奇心后,很快便感到厌倦了。

因此,他们的影片在轰动18个月之后,逐渐走向衰落。

当年门庭若市的巴黎电影市场很宽变得门可罗雀。

欧美许多国家的电影院,也开始“门庭冷落车马稀”。

后来,卢米埃尔改行专营摄影机和冲印拷贝等业务,晚年一直埋首于70毫米电影和宽银幕电影反映的实验之中,但都没能取得成功。

3、梅里爱的“魔术电影”与“戏剧电影”

在巴黎“大咖啡馆”欣赏世界上第一次电影放映的热情观众中,有一位风度翩翩的美髯绅士。

他激动而又全神贯注地看完影片后,径直找到主持这场放映的安东尼·卢米埃尔,要求将现场这台放映机高价转让给他,但遭到了婉言谢绝。

当时人们只感到这位绅士出手阔绰,财大气粗;可谁也没料到,他就是日后让电影起死回生,把观众请回电影院,并奇迹般地在巴黎创建了“世界电影中心”的“魔术电影”的创造者——乔治·梅里爱。

梅里爱(1861-1938)是一位巴黎制造商的儿子,擅长绘画,喜欢魔术,有着良好的文化艺术修养。

他是一个相当富有的人,他不仅从父亲那儿继承了大笔遗产,而且还从妻子陪嫁中得到50万发廊的财富。

此外,他还以自己的魔术表演和经营的罗培·乌斯坦剧院,获得相当可观的收入。

当梅里爱购买卢米埃尔的“活动摄影机”遭拒后,便转而以更高的价格从伦敦购进了一部威廉·保罗式放映机和以2.8万金法郎购得柯达胶卷。

接着,在他美丽的庄园里,投资8万金法郎建成世界上第一个摄影棚。

从此,梅里爱开始了电影创作的生涯。

起初,梅里爱拍摄的影片没有什么独到之处,大多是模仿卢米埃尔的。

1896年,一次偶然的机遇改变了这种状况。

梅里爱放映自己在巴黎歌剧院广场拍摄的实景时,画面上一辆行驶着的公共马车,突然边城了拉灵柩的马车,这使梅里爱感到十分惊诧。

他便寻找原因,发现在拍那辆行驶着的公共马车时,机器出了鼓掌,胶卷被卡住停了几秒钟。

当时摄影机仍在转动,胶卷没有被曝光。

当机器修好、胶卷重新走动时,一辆拉灵柩的马车正巧驶到镜头前。

梅里爱由此发现了“停机再拍”的电影技术手段,这如同“牛顿的苹果”一般。

他立即意识到:

手中的摄影机可以成为变魔术的工具,把自己熟悉的舞台变戏法的经验运用到电影中去。

用电影来便魔术,使梅里爱终于找到一条与卢米埃尔兄弟完全不同的创作道路。

1896年10月,梅里爱拍成了《贵妇人的失踪》。

这里的“失踪”,是让贵妇人坐在椅子上突然从椅子上消失。

一年后,他拍摄的《浮士德与玛格丽特》中,贵妇人不仅可以失踪,而且还能变成花瓶、魔鬼等。

在《哈瓦那湾战舰梅茵号的爆炸》一片中,战舰爆炸后许多人落入海中,梅里爱透过玻璃缸拍下鱼群的游弋、海藻的浮动等海底景致,无不叫人惊奇称道。

他还使用“叠印”、“合成摄影”、“画托”和慢动作、快动作等特技,使一度备受冷落的电影,重新赢得观众的青睐。

梅里爱不仅是电影特技的最早发现者,更是第一个把戏剧引进电影的人。

梅里爱的“摄影棚”像个巨型照相馆。

“摄影棚”的一端是个放摄影机的套间,另一端是设有机关布景装置的舞台空间。

摄影棚里安装了吊桥、陷阱门、活动门窗,以及能吊起演员在空中飞行的铁索等机械设备。

拍片时,摄影机固定不动,总是从一个视角把舞台上的一切实况照摄;摄影机的视野也与剧院舞台的框子一样大小,如同观众坐在固定的位子上观看舞台演出。

总之,梅里爱几乎把舞台剧中的一整套东西,包括剧本、演员、服装、化妆、布景、分场、分幕等,全部搬到电影中来。

所以,人们又称梅里爱的影片为“戏剧电影”。

梅里爱将戏剧引入电影,与他曾经是一位魔术师、演员、戏剧导演和剧院经历有一定的关系。

梅里爱使电影故事化、情节化、戏剧化,这对卢米埃尔的电影直接摄录生活,是一个重要的突破。

他拍摄的《灰姑娘》、《月球旅行记》、《仙女国》、《鲁宾逊漂流记》等一大批极具观赏性的影片,备受观众的喜爱。

然而,梅里爱也有其局限:

一是他陷入对戏剧的简单模仿而不能自拔;二是他把艺术的假定性堪称了电影特性的全部。

因此,他着力拍摄的一部又一部神话剧、科幻剧,虽对儿童有永久的吸引力,但成人观众在体验短暂的新鲜感后,很快便厌倦了。

加上他太留恋摄影棚而不大肯到大自然中去拍片,使影片成本太高而难具市场竞争力。

1912年,他结束了拍片的生涯。

1928年,在梅里爱67岁时,人们为这位电影艺术大师庆功设宴,并授予勋章1938年1月21日,这位把自己的一生和全部财产都献给世界电影艺术的老人在法国与世长辞,终年77岁。

4、鲍特与《火车大劫案》

正当法国的乔治·梅里爱沉醉于戏剧化电影创作之际,在大西洋彼岸的美国有一位名叫埃德温·S·鲍特的电影导演,开辟了一条与梅里爱迥然相异的电影之路。

鲍特是爱迪生公司的导演和摄影师。

他仔细研究梅里爱影片的技巧后,坚信自己能拍摄出与梅里爱不同的片子来。

他从公司片库找出几部消防员救火的短片,加以剪辑,并补拍一些新镜头,于1902年完成了《一个美国消防员的生活》。

本片中,他运用“交替切入”的技术,把镜头时而深入户内,时而伸到街头,这比梅里爱机位不动的“乐队指挥”式的拍摄手法显然高处一筹。

这是美国首部运用剪辑手段摄制的影片,充分显示了鲍特熟谙电影剪辑要领、善于调度电影时空来制造戏剧效果的出众才华。

1903年,鲍特以更为独特的电影叙事方式,拍摄出著名的、里程碑式的影片——《火车大劫案》。

这是一部以真实的自然环境作叙事北京,以强盗抢劫火车上旅客的钱财、最终被警察迫击而受到惩罚的故事作为依托,突出地表现具有紧张而强烈的外部动作和冲突的作品。

影片共分13段,每段由一个镜头来叙述全部事件中的一部分,尤其是最后,一个强盗持枪对准观众的特写镜头,今天看来很一般,可在当年着实把不少观众吓得尖叫起来。

值得称道的是,鲍特在片中把静驻一隅的摄影机从摄影棚里解放出来,在奔驰的汽车、火车上跟拍。

一些子弹横飞、马匹纵跃的场面常常令观众兴奋不已。

他舍弃融接手法,运用“交叉切换”来并列表现两条情节线索的同时性及其密切的因果关系,一面表现匪徒纵马夺路的仓皇,另一面叙述民团追捕强盗的雄姿。

这种摆脱实际时间的束缚手法,发展了电影的叙事手法,开创了运用交叉蒙太奇讲故事的先河。

鲍特还首创了省时省钱的拍摄方法,即把同景的戏放在一起拍,然后再依据剧情进行剪辑,为后来则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更值得一提的是,鲍特发现了大卫·沃克·格里菲斯的演艺才华,并力邀他在影片《鹰巢救险记》中担任主角。

鲍特发现的,不仅仅是一位优秀的演员,而是一位后来对世界电影艺术发展具有杰出贡献的大导演。

5、格里菲斯使电影成为独立的艺术

大卫·沃克·格里菲斯(1875-1948)生于美国南部肯塔基州的拉格兰基城。

他当过书店小伙计,迷恋过莎士比亚戏剧,创作过诗歌、小说和剧本。

1897年,格里菲斯开始在剧团当配角,生活穷困潦倒。

1907年,时来运转,鲍特把他引入爱迪生电影公司当演员,兼任导演。

1908年,他执导了第一部影片《陶丽历险记》。

此后的5年中,格里菲斯拍摄了450多部影片。

格里菲斯对摄影技巧的实验与创新倾注了巨大的热情。

在《隆台尔的报务员》中,他运用交叉剪辑和特技来加强悬念气氛;《伯吐利亚的裘迪斯》则首创“巨片”制作。

1914年,他带领摄影师皮采尔和一批年轻的演员,离开爱迪生的电影公司,到西海岸的好莱坞落脚,开始创业。

第二年,他显露身手,拍出举世闻名的经典影片《一个国家的诞生》。

《一个国家的诞生》是根据汤姆斯·狄克逊的小说《同族人》改编而成的。

影片描写的是白人在南部遭到黑人的迫害残杀而不得不奋起组织三K党进行自卫和报复的“历史”。

影片里,黑人被描绘成盲目无知的奴隶、没有理智的杀人凶手,同情黑人的共和党人成为“可恶的同谋犯”,臭名昭著的三K党则成了由“诚实的美国人组成的一支英雄军队”。

影片的结合是三K党庆祝胜利,因南北战争的分离的两对情侣也终于冰释前嫌,和解结合。

这一结合代表了美国的统一,即一个国家的诞生。

这部影片充满了极端仇视黑人的种族主义情绪。

影片公映后,立即在全美掀起了一股游行和抗议的浪潮。

不少政治家和富于正义感的白人、黑人,纷纷起来批评该片严重的种族主义倾向。

影片在一些城市遭到禁映,但还是有一半以上的美国人观看了这部影片。

争议和骚动虽然给社会带来了动荡不安,但却给投资人、制片商和放映商创出了2000多万美元额票房收入。

格里菲斯对影片造成的社会后果始料未及,对影片获得的巨额利润也大感意外。

影片《一个国家的诞生》在政治上是不可取的,但在艺术上有许多重要的创新。

正如美国电影理论家约翰·劳逊所说:

“从未有过一部影片会在技巧的革命性和内容的反动性之间存在着这样触目惊心的矛盾。

影片采用三条线索交替发展的结构,将黑人的“暴行”、白人卡梅隆一家的遭遇和硝烟弥漫的战场有机地交织在一起,内容纷繁复杂,情节曲折动人,很有戏剧意味。

如卡梅隆全家被黑人士兵围困在小木屋里的,三K党人闻讯前往救援的一场戏,影片采用了交叉剪辑技巧,是卡梅隆家拼死相抗与三K党策马疾驰前去相救的画面交替出现,使情节发展更加紧张激烈,扣人心弦。

这组镜头成为电影史上经典的“格里菲斯最后一分钟营救”。

又如葛底斯堡战役、白人姑娘弗罗拉·卡梅隆被黑人追逼自杀等精彩场面,格里菲斯都交错地使用远景、近景和特写来造成极其新颖的视觉效果。

当时所能运用的一切摄影技巧:

圈入圈出、画托摄影、帘入帘出、分割银幕以及三等分银幕等等,格里菲斯全用上了。

特别是影片结尾处,镜头从原野上一所孤零零的房屋的远景,转成从窗户里看出去的外界景色的中景,然后又出现各个主要人物的中、近景镜头,最后镜头停留在室内物品的特写上。

这种镜头连接与转换的顺序,从此成为电影叙事的经典手法。

1916年,格里菲斯完成了另一部重要作品《党同伐异》。

这部影片由四个毫不相关的故事组成:

《巴比伦的沦落》,一个古国巴比伦的毁灭;《基督受难》,耶稣被人出卖,钉死在十字架上;《圣巴戴莱姆教堂的屠杀》,16世纪法王查理九世屠杀新教徒;《母与法》,劳资纠纷。

这四个互不相关的故事在影片中交替出现时,每一次交替都出现一个女人在摇一个摇篮,隐喻着历史的长流连续不断。

格里菲斯说,四个故事交替出现,犹如源头各异的涓涓细流,以后逐渐接近,愈流愈快,最后终于汇成一条汹涌澎湃的激流。

格里菲斯想通过影片反对人类互相残杀的现象,但他对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并不理解,致使这部作品结构庞大而不太统一,主题也模糊不清,因此,不为广大观众所接受。

影片上映时间,正好是美国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际。

当时的美国政府非常不需要这部影片所宣传的反对人类相互残杀的思想,于是,千方百计阻挠影片发行,影片上映不久便停映了。

这导致格里菲斯这部场面宏大、布景豪华、用人上万、投资巨额的倾心之作,血本无归,债台高筑。

格里菲斯由此而破产。

1933年,格里菲斯卖掉了他在联美影业公司的全部股份,回到他的老家肯塔基。

在那里,他撰写自传,但养成了酗酒的恶习,导致健康恶化、家庭破裂。

1948年7月22日,格里菲斯突然中风倒地。

第二天凌晨与世长辞,终年73岁。

格里菲斯对世界电影艺术的开拓性贡献主要在于:

在他之前,电影的构成单位是摄影方位固定不变的场景,这使电影难以脱离戏剧美学的范畴;格里菲斯则从场景中在分出不同景别的镜头,从而改变了影片的基本构成单位。

我们知道,摄影机的运动性是电影区别于戏剧的根本特点,其主要体现在不同镜头之间或同一镜头内部拍摄方位、距离,拍摄速度的或快或慢的变化上,由此才有时空转换的自由,才能产生电影艺术的蒙太奇。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影片的基本构成单位从场景到镜头的变更,是电影艺术走向独立额决定性的一步。

格里菲斯把电影从戏剧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使电影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

6、好莱坞的崛起

好莱坞位于美国西海岸洛杉矶城的近郊。

它原是一个荒凉的小村落。

一位英国女性维尔科斯夫人买下了这块土地,并从苏格兰运来大批的冬青树装点自己的庄园,因为她相信冬青树会给她带来幸福和安宁。

冬青树的英语为Hollywood,于是小村镇得名“好莱坞”。

从电影产生的角度讲,好莱坞这块地方有着得天独厚的开发潜力:

一是阳光充足,这里一年四季大多是晴空万里,阳光灿烂;二是环境良好,这里有结构奇特的地形地貌和绚丽多姿的自然风光;三是招人方便,这里居住着印第安人及西班牙、墨西哥、中国、日本、印度等国的移民,招募价廉。

所有这些,极利于拍片时采光、取景和挑选群众演员。

1908年,美国芝加哥山列格电影公司为了拍摄《基督山伯爵》捷足先登。

他们买下了维尔科斯夫人庄园,建立了一个小型摄影棚。

此间还有不少人来此拍片。

1913年,派拉蒙公司来好莱坞拍摄《通婚记》一片,拍完后在拍摄现场扩建了一座颇具规模的正规摄影棚。

于是,人们便把1913年定为好莱坞影城的开城纪念年载入史册。

格里菲斯从1909年起,几乎每年要率队来此进行冬季拍摄。

他的《一个国家的诞生》和《党同伐异》就是在好莱坞摄制的。

从此,好莱坞名声大振,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制片人。

可以这样说,从格里菲斯开始,美国电影业的重心便由原来的纽约转到了好莱坞。

美国电影业重心西移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电影初创时期可观的经济效益,使纽约和新泽西州的制片厂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

爱迪生难以容忍他的发明成为别人牟利的工具和自己竞争的对手。

他联合美国、法国等七家大制片公司,组成托拉斯“电影专利公司”,企图垄断欧美电影生产。

该托拉斯规定,电影院必须放映专利公司的影片,且每月要交“准映费”、放映机税……爱迪生他们巧立名目,竭力盘剥影院老板、中小电影公司和独立制片人,这直接导致这些人带着摄影机、放映机纷纷西迁。

到20世纪20年代,经过优胜劣汰的激烈竞争和兼并,好莱坞有八大电影公司傲然称雄,它们是20世纪福克斯、米高梅、派拉蒙、华纳兄弟、雷电华、环球、联美和哥伦比亚。

好莱坞有从制片到放映全面垄断的大公司,有规模宏大的电影制片厂、电影洗印厂和电影机厂,有无数个外景点上建起来的村庄、市镇、码头、车站、花园、城堡、酒楼、民宅……随时可以根据拍摄需要加以装点修饰,投入拍摄。

因此,好莱坞成为闻名全球的世界影城,人们称它为“梦幻制造工厂”。

在以后的年代里,这里诞生了一大批被人们奉为经典的优秀电影佳作。

而这些雄踞好莱坞的电影企业,不仅垄断了美国国内的电影市场,而且迅速地取代了法国电影,既而称霸欧洲乃至世界电影市场。

7、喜剧大师卓别林

查尔斯·卓别林(1889-1977)生于英国伦敦贫民区一个演员之家,从小受到父母的艺术熏陶。

他的童年饱经磨难,很小就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

1909年,他有幸进入当时英国著名的“笑料工厂”——卡尔诺剧团,当一名哑剧演员。

在剧团中,卓别林刻苦学艺,继承了英国哑剧的优良传统,学会了哑剧表演的各种技巧,为他日后在无声片中大展身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13年,他随剧团到美国巡回演出,被启斯东电影公司的老板凯塞尔和该公司制片人兼导演、美国喜剧片的创始人塞纳特一眼看重,从此,卓别林步入美国电影业。

卓别林主演的第一部影片是《谋生》,他扮演一个英国绅士。

他导演的第一部影片是《在酒馆中被捕》。

在该片中,他为自己设计了夸张的外部造型:

头戴圆顶礼帽,留着一撮小胡子,穿着破旧不堪的小背心和肥硕无比的大裤子,足登豁口皮鞋,手持竹杖,迈着鸭子步,一个活脱脱的流浪汉形象。

这个穿着可笑、举止滑稽、性格幽默、逗人喜爱的夏尔洛在银幕上一诞生,就使卓别林成为全美家喻户晓的人物。

这一形象也就成为卓别林影片的重要标志。

卓别林的代表作有:

《淘金记》(1925年)、《城市之光》(1931年)、《摩登时代》(1936年)、《大独裁者》(1940年)、《凡尔杜先生》(1947年)、《舞台生涯》(1952年)等。

这些影片都成为世界电影艺术史上的经典作品。

卓别林影片的感染力,来自于他熟悉的生活和对一切艺术因素的综合运用。

无声电影,非常适合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