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docx
《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docx(5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
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
一、高中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塔铺 第四章
刘震云
离高考剩两个月了。
这时传来一个消息,说高考还考世界地理。
学校原以为只考中国地理,没想到临到头还考世界地理。
大家一下都着了慌。
这时同学的精神,都已是强弩之末。
王全闹失眠,成夜睡不着。
“磨桌”脑仁疼,一见课本就眼睛发花。
大家乱骂,埋怨学校打听不清,说这罪不是人受的。
更大的问题还在于,大家都没有世界地理的复习资料。
于是掀起一个寻找复习资料的热潮。
一片混乱中,唯独“耗子”乐呵呵的。
他恋爱的进程,据说已快到了春耕播种的季节。
闹腾了几日,有的同学找到了复习资料,有的没有找到。
离高考近了,同学们都变得自私起来,找到资料的,对没找到的保密,唯恐在高考中多一个竞争对手。
我们宿舍,就“磨桌”不知从哪里弄到一本卷毛发黄的《世界地理》,但他矢口否认。
我和王全没辙,李爱莲也没辙,于是着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这时我爹送来馍,见我满脸发黄,神魂不定,问是什么书,我简单给他讲了,没想到他双手一拍:
“你表姑家的大孩子,在汲县师范教书,说不定他那儿有呢?
”
我也忽然想起这个茬儿,不由高兴起来。
爹站起身,刹刹腰里的蓝布,自告奋勇要立即走汲县。
我说:
“还是先回家告诉妈一声,免得她着急。
”
爹说:
“什么时候了,还顾那么多!
”
我说:
“可您不会骑车呀!
来回一百八十里呢!
”
爹满有信心地说:
“我年轻的时候,一天一夜走过二百三。
”说完,一撅一撅动了身。
我忙追上去,把馍袋塞给他。
他看看我,被胡茬包围的嘴笑了笑;从里边掏出四个馍,说:
“放心。
我明天晚上准赶回来。
”我眼中不禁冒出了泪。
晚上上自习,我悄悄把这消息告诉了李爱莲。
她也很高兴。
第二天晚上,我和李爱莲分别悄悄溜出了学校,在后岗集合,然后走了两里路,到村口的大路上去接爹。
一开始有说有笑的,后来天色苍茫,大路尽头不见人影,只附近有个拾粪的老头,又不禁失望起来。
李爱莲安慰我:
“说不定是大伯腿脚不好,走得慢了。
”
我说:
“要万一没找到复习资料呢?
”
于是两个人不说话,又等。
一直等到月牙儿偏西,知道再等也无望了,便沮丧地向回走。
但约定第二天五更再来这集合等待。
第二天鸡叫,我便爬起来,到那村口去等。
远远看见有一人影,我认为是爹,慌忙跑上去,一看却是李爱莲。
“你比我起得还早!
”
“我也刚刚才到。
”
早晨下了霜。
青青的野地里,一片发白。
附近的村子里,鸡叫声此起彼伏。
天色渐渐亮了,东方出现一抹红霞。
忽然,天的尽头,跌跌撞撞走来一个人影。
李爱莲指着那人影:
“是吗?
”
我一看,顿时兴奋起来:
“是,是我爹,是他走路的样子。
”
于是两个人飞也似地跑上前去,我扬着双臂,边跑边喊:
“爹!
”
天尽头有一回声:
“哎!
”
“找到了吗?
”
“找到了,小子!
”
我高兴得如同疯了,大喊大叫向前扑。
后面李爱莲跌倒了,我也不顾。
只是向前跑,跑到跌跌撞撞走来的老头跟前。
“找到了?
”
“找到了。
”
“在哪儿呢?
”
“别急,我给你掏出来。
”
老头也很兴奋,一屁股坐在地上。
这时李爱莲也跑了上来,看着爹。
爹小心解开腰中蓝布,又解开夹袄扣,又解开布衫扣,从心口,掏出一本薄薄的卷毛脏书。
我抢过来,书还发热,一看,上边写着“世界地理”。
李爱莲又抢过去,看了一眼,兴奋得两耳发红:
“是是,是《世界地理》。
”
爹看着我们兴奋的样子,只“嘿嘿”地笑。
这时我才发现,爹的鞋帮已开了裂,裂口处洇出一片殷红殷红的东西。
我忙把爹的鞋扒下来发现那满是脏土和皱皮的脚上,密密麻麻排满了血泡,有的已经破了,那是一只血脚。
“爹!
”我惊叫。
爹仍是笑,把脚收回去:
“没啥,没啥。
”
李爱莲眼中也涌出了泪:
“大伯,难为您了。
”
我说:
“您都六十五了。
”
爹还有些逞能:
“没啥,没啥……”
爹接着郑重地说:
“你表哥说,这本书不好找,是强从人家那里拿来的,最多只能看十天,还得给人家送回去。
”
我们也郑重地点点头。
爹又说:
“你们看吧,要是十天不够,咱不给他送,就说爹不小心,在路上弄丢了。
”
我们说:
“十天够了,十天够了。
”爹爬起身,准备从另一条岔路回家。
我说:
“爹,您歇会儿再走吧。
”
爹说:
“说不定你娘在家早着急了。
”
看着爹挪动着两只脚,从另一条路消失。
我和李爱莲捧着《世界地理》,又高兴起来,你看看,我看看,一起向回走。
并约定,明天一早偷偷到河边集合,一块来背《世界地理》。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交代高考前突然传来要考世界地理的消息,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同时为下文爹为“我”去借书作铺垫。
B. 小说大量采用了白描的手法,如“解开腰中蓝布,又解开夹袄扣,又解开布衫扣,从心口,掏出……”不加修饰的一系列动作描写,精准传神。
C. 第二天早晨“天色渐渐亮了”,既抽象地表达出漫长的等待时间,也起到调节叙述节奏的作用,使情节故事有张有弛。
D. 小说使用了大量对话来塑造人物、展开情节,人物的语言富有生活气息,有着乡下人的朴实、自然,又充满了丰富的情感,易于打动人心。
(2)小说重点突出了“爹”这个人物的哪些特征?
请简要分析。
(3)小说为什么没有正面描写“爹”寻书路上的艰辛?
请简要分析。
【答案】
(1)C
(2)①爱子心切。
为了儿子,六十五岁的爹愿意徒步一百八十里去取高考复习资料。
②信心十足。
父亲不惧路途遥远,表示一定能找到书并准时回来。
③坚强倔强。
长途跋涉以至于双脚都走出了血泡,他却不以为意。
(3)①留下空白,激发读者想象。
②通过“一只血脚”等从侧面表现出老人一路跋涉的艰辛,表现出一片深沉的父爱。
③小说是以“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的,老人路上的艰辛“我”并未亲见,这样处理更真实自然。
【解析】【分析】
(1)C项,“抽象地表达出漫长的等待时间”错,“天色渐渐亮了”是对漫长的等待时间的具体化描写,故C错误。
故选:
C。
(2)据“爹站起身,刹刹腰里的蓝布,自告奋勇要立即走汲县。
……我说:
‘可您不会骑车呀!
来回一百八十里呢!
’爹满有信心地说:
‘我年轻的时候,一天一夜走过二百三。
’说完,一撅一撅动了身。
我忙追上去,把馍袋塞给他。
他看看我,被胡茬包围的嘴笑了笑;从里边掏出四个馍,说:
‘放心。
我明天晚上准赶回来。
’我眼中不禁冒出了泪。
”可以看出父亲爱子心切。
为了儿子,六十五岁的爹愿意徒步一百八十里去取高考复习资料。
同时也可以看出他信心十足。
父亲不惧路途遥远,表示一定能找到书并准时回来。
“爹看着我们兴奋的样子,只‘嘿嘿’地笑。
这时我才发现,爹的鞋帮已开了裂,裂口处洇出一片殷红殷红的东西。
我忙把爹的鞋扒下来发现那满是脏土和皱皮的脚上,密密麻麻排满了血泡,有的已经破了,那是一只血脚。
‘爹!
’我惊叫。
爹仍是笑,把脚收回去:
‘没啥,没啥’李爱莲眼中也涌出了泪:
‘大伯,难为您了。
’我说:
‘您都六十五了。
’爹还有些逞能:
‘没啥,没啥……’”可看出父亲坚强倔强。
长途跋涉以至于双脚都走出了血泡,他却不以为意。
(3)这篇小说的中心情节就是寻找复习资料,但小说主要写了找资料之前和找到资料之后,而对于寻找资料的过程却没有提到,从内容安排的效果来看,这属于艺术上的“留白”,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至于寻找过程到底如何,作者以“爹的鞋帮已开了裂,裂口处洇出一片殷红殷红的东西。
我忙把爹的鞋扒下来,发现那满是脏土和皱皮的脚上,密密麻麻排满了血泡,有的已经破了,那是一只血脚”这一细节侧面表现寻找路途的艰辛,表现父亲对子女之爱的深沉;从小说的叙述视角来看,采取第一人称,从“我”的角度来写,那么父亲寻书的情况应是“我”所未见的,所以小说这样处理更合乎情理。
故答案为:
⑴C;
⑵①爱子心切。
为了儿子,六十五岁的爹愿意徒步一百八十里去取高考复习资料。
②信心十足。
父亲不惧路途遥远,表示一定能找到书并准时回来。
③坚强倔强。
长途跋涉以至于双脚都走出了血泡,他却不以为意。
⑶①留下空白,激发读者想象。
②通过“一只血脚”等从侧面表现出老人一路跋涉的艰辛,表现出一片深沉的父爱。
③小说是以“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的,老人路上的艰辛“我”并未亲见,这样处理更真实自然。
【点评】⑴此题考查分析文章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能力。
解答此题,要了解文章的内容,理解文章的主旨,准确把握作者在文中的情感态度,弄清文中的形象特征以及塑造形象的方法等,然后逐项分析选项所涉及到的文本内容和艺术手法,注意选项在表述时用到的关键词语,然后回归到原文相关的答题区域进行对照比较。
⑵此题考查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在文本中查找所有的对人物所作的各种描写,比如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以及各种细节刻画等,还要注意对人物所作的侧面描写,然后逐一分析这些描写所表现的人物的特点,最后加以概括。
作答时,注意先概括性格,再举例分析。
⑶本题考查对作品的构思和艺术魅力的鉴赏能力。
题中要求分析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即要求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可根据小说的内容和文体特点,从情节安排、人物形象的塑造、主题的表现和艺术手法等方面来分析回答。
这类试题考生一定要注意先明确观点,然后结合内容、结构及主题来陈述自己的理由。
本题是个性化开放试题,明确观点后,结合文本能自圆其说阐述理由即可。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文明被称为礼乐文明,是因为礼乐在社会组织和道德教化中发挥了基础作用。
据文献记载,周公在西周立国之初就开启了礼乐文明的建构过程。
直到西周中叶,经百余年努力,殷商的祭祀礼仪改造为周代的礼乐制度才正式完成。
西周所形成的礼乐文明,正是催生儒家学说的母体和温床。
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促使孔子反思礼乐制度崩解的原因,从理论上总结礼乐文明的精神内核,从而创立了儒家学派。
没有周公,则礼乐文明体系难以建立;没有孔子,则礼乐文明的精神就难以大白于天下,而这正是唐代以前周孔并称的原因所在。
所以,若要认识周代礼乐文明的精神特质,就要学习孔子思想;但从产生的次序看,则是先有礼乐文明,后有儒家学说。
周制是孔子心仪的文明形态,儒学则是孔子对于周礼的思想提炼。
因此,礼乐制度才是儒学的社会存在之“体”。
孔子的儒学思想有两个核心概念,即仁和礼。
孔子关于仁有许多说法,最基本的是“仁者爱人”,将仁看作是人与人相亲相爱的真诚情感。
孔子以仁为礼的基础,没有仁,礼就会蜕变为虚文而走向形式主义,进而丧失其化民成俗的功用,这正是春秋时期的文化困境。
他同时强调以礼为仁的前提,主张人的一切行为都应该纳入到礼的规范之中。
如此说来,孔子摄礼归仁,以仁为礼之内在基础;同时又摄仁归礼,以礼作为仁的实践途径。
因此,在孔子那里,仁与礼是互摄的。
同时,他又认为,仁是礼的精神前提,礼乐规范应当归本于仁;仁的达成又以礼为前提,礼是仁道的实践途径。
所以,仁与礼是互为前提的,仁礼互摄和相互成就,正是儒学作为实践之学的特征所在。
礼乐文明不仅是儒学产生的母体,而且是接纳和融汇各种外来文化的母体。
礼乐文明的信仰结构本身,提供了一个巨大的文化内存空间,使得它足以涵融各种外来文化,这正是中华天下体系得以形成的关键所在。
一旦礼乐文明体系本身被解构,涵融各种外来文化的母体被打破,它们便失去了和平共处和交流会通的思想文化平台,“诸神的和谐”也就被“诸神的战争”所代替,这也是近代以来中国文明变迁所特别应该汲取的经验和教训。
儒家是中华礼乐文明的主要阐释者和代表学派,近代以来发生了两方面的显著变化:
一是儒家推行社会教化的礼乐制度,经过长期激进的反传统而被摧毁,丧失了社会存在的根基;另一方面,儒家本身的思想形态也经历了重要的义理转向,以重建道德形而上学作为主要目标,努力提高儒家思想的思辨性,使得传统儒学转变为哲学,在大大提升儒学思辨能力的同时,也使得它离礼乐教化的社会基础越来越远。
新时代,儒学能否重返乡村与社区,成为百姓日用而不知的人伦规范,进而重建儒学与生活的联系,将成为礼乐文明能否重建复兴的关键所在。
(摘编自赵法生《重建礼乐文明需要什么样的儒学》,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周代的礼乐制度源自殷商的祭祀礼仪,据文献记载,经过百余年的努力,最终由周公建构完成。
B. 儒家学派创始于孔子,反思了礼乐制度崩解的原因,从理论上系统地总结了礼乐文明的精神内核。
C. 春秋时期的文化困境表现为礼丧失仁的基础,蜕变为虚文而走向形式主义,丧失化民成俗的功用。
D. 中华天下体系形成于巨大的文化内存空间足以涵融各种外来文化的礼乐文明的信仰结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以近代以来儒家发生的两方面变化为现实前提,论证了中华文明的基础性作用。
B. 这篇文章主要采用道理论证的方法,严密的逻辑,推导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C. 第三段重点论述的是孔子对“仁”和“礼”关系的认识:
互为前提,互摄和相互成就。
D. 主体部分采用递进式结构,分析了礼乐文明与儒家学说、各种外来文化的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了孔子,礼乐文明的精神才大白于天下,所以,学习孔子思想,就能认识周代礼乐文明的精神特质。
B. 文化之间的“和谐”变成“战争”,与涵融它们的礼乐文明体系这一母体被解构、被打破有关。
C. 因为儒学思辨能力的提高和传统儒学向哲学的转变,所以儒学离礼乐教化的社会基础越来越远。
D. 新时代,如果儒学能重返乡村与社区,成为百姓日用而不知的人伦规范,重建与生活的联系,礼乐文明就会重建复兴。
【答案】
(1)C
(2)A
(3)B
【解析】【分析】
(1)A项,“最终由周公建构完成”错,原文说“周公在西周立国之初就开启了礼乐文明的建构过程”。
B项,“儒家学派创始于孔子”,不能等同于“儒家学派就是孔子”,原文说“孔子反思礼乐制度崩解的原因,从理论上总结礼乐文明的精神内核”,选项变成了“儒家学派”,偷换概念,且“系统”无中生有。
D项,“形成于”错,结合“礼乐文明的信仰结构本身,提供了一个巨大的文化内存空间,使得它足以涵融各种外来文化,这正是中华天下体系得以形成的关键所在”分析可知,“礼乐文明的信仰结构”是“中华天下体系得以形成的关键所在”。
故选C。
(2)A项,“论证了中华文明的基础性作用”错误。
论证话题错误,本文论证的是“重建礼乐文明需要什么样的儒学”,作者的逻辑是礼乐文明内蕴于儒学,所以前面用来较多的篇幅二者的关系,并对孔子“仁”“礼”关系做了分析,因而,要重建复礼乐文明,须从儒学入手,而儒学从近代以来又遭遇两方面的变化,故而作者最后期待儒学能重返乡村与社区,成为百姓日用而不知的人伦规范,重建与生活的联系,这也是作者对标题提出的问题的回答。
故选A。
(3)A项,“学习孔子思想,就能认识周代礼乐文明的精神特质”错误。
结合“若要认识周代礼乐文明的精神特质,就要学习孔子思想”分析,“学习孔子思想,就能认识周代礼乐文明的精神特质”结论绝对化。
C项,“儒学思辨能力的提高和传统儒学向哲学的转变”错误。
结合“努力提高儒家思想的思辨性,使得传统儒学转变为哲学,在大大提升儒学思辨能力的同时”分析,原文是不断的因果推导,选项的开头变成了并列关系。
D项,“礼乐文明就会重建复兴”错误。
结合“礼乐文明的信仰结构本身,提供了一个巨大的文化内存空间,使得它足以涵融各种外来文化,这正是中华天下体系得以形成的关键所在”分析,原文只是说“关键所在”,不能推导出这一绝对化的观点。
故选B。
故答案为:
⑴C;⑵A;⑶B;
【点评】
(1)此题考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
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
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
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3)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孔子认为:
只有见到财利想到道义,见到危难勇于担当,长期困顿却不忘平生之志,这样的人方可谓之“成人”。
中国古代男子满20岁行冠礼,女子满15岁行笄礼,行礼后,开始享有“成年人”的权利,并对婚姻、家庭和社会尽自己的义务和责任,这个传统从西周一直延续到明朝。
1994年,中共中央印发《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倡导各地组织年满18周岁的公民举行对国旗宣誓的成人仪式。
2001年,中共中央印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倡开展成人仪式活动,引导公民提高道德修养。
2000年,浙江省把每年12月9日定为18岁“成人节”,在全国率先实现了“成人节”省级立法。
随后,广州、南京、北京、上海等地也以不同的形式确立了地方“成人节”。
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多位政协委员建议以国家立法形式规范18岁“成人节”仪式,以加强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和国家观念教育,把仪式所特有的庄重感转化为感动和鼓励,成为学生成长的精神力量。
(摘编自章正《代表委员建言:
立法规范18岁“成人节”仪式》)
材料二:
在孩子16岁时,英国家长一般会为他(她)举办庆祝成年的仪式,就是“成人礼”。
笔者曾参加一个在祖辈安息地举行的成人礼。
一阵音乐过后,年轻的主角神情严肃地面朝着祖辈的墓碑,聆听父亲讲述家族发展史:
“我们家积累的这些财富,都是祖祖辈辈辛苦打拼得来的,你已经成年,要继承祖辈的优良传统,努力拼搏,为整个家族争光。
”随即,伯叔们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共同的话题,最后年轻的主角也发表了“成人誓言”。
笔者的一位朋友也对他的成人礼记忆犹新:
父母只给他买了往返法国和英国的船票,而他在法国期间,几乎每天都在不同的餐馆、夜总会或城市环卫部门打工。
(摘编自曾祥伍《在英国参加成人礼》)
材料三:
(摘编自沈慧《“成人礼”前后学生思想情感变化情况调查》)
材料四:
2016年6月9日,安徽省教育厅、相关市区县教育局及高中的负责人观摩了省内某高中毕业典礼暨成人礼活动。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高校也派出代表出席活动。
该活动共有四个篇章:
拼搏、成人、感恩、飞翔。
刚刚参加完高考的千余名毕业生在家长的陪同下步入校园,沿着呈现从呱呱坠地到咿呀学语、从活泼可爱到风华正茂的18年生活轨迹照片的长廊步入典礼会场。
“我宣誓,从今天开始,我以孝心对父母,以诚心待他人,以热心对社会,以忠心对国家;我宣誓,从今天开始,在新的起点我将更加努力!
因为有我,人民将更加幸福;因为有我,家园将更加美好;因为有我,祖国将更加昌盛……”千余名学生面对国旗庄严宣誓,宣誓他们已经成人,将离开父母的庇护,肩负起社会责任。
礼毕,学生们纷纷将鲜花献给身边的家长,并与家长紧紧拥抱。
(摘编自《合肥高中毕业典礼暨成人礼示范活动纪实》)
(1)下列对材料中“成人礼”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有悠久的“成人礼”历史和传统,男子在20岁时行冠礼和女子15岁时行笄礼,这两个传统从西周一直延续至今。
B. 当代中国将18岁作为一个人的成人标志,而且十分注重“成人礼”仪式,而“成人礼”仪式的主旋律是爱国主义教育。
C. 在思想情感方面,相对于“成人礼”前,“成人礼”后,中国学生的爱心意识、社会责任感及爱国情怀得到明显增强。
D. 中英两国的“成人礼”都有宣誓环节,所不同的是前者对国旗宣誓,而后者是对祖先和家族宣誓,因此前者高于后者。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或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子对“成人”的定义至今仍有指导意义,他认为真正的“成人”应该在财利、危难面前不忘道义和担当,在困顿之中执着初心。
B. 浙江省把每年12月9日定为18岁“成人节”,并且在全国率先实现了“成人节”省级立法,紧随其后的是广州、南京、北京、上海等地。
C. 当代中国一直注重“孝敬父母”“敬爱老师”“关爱他人”“报效社会”“热爱国家”等情感教育,“成人节”仪式尤其能体现这些教育。
D. “孝心、诚心、热心、忠心”等誓词洋溢着当代中国学生“成人”后的正能量,但不能忽视的是成人后必须培养自己一定的独立生活能力。
(3)当代中英两国的“成人礼”在形式和内容方面有哪些不同?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
(1)B
(2)B
(3)①形式上:
英国在家族范围内以家族为单位举行,更具个性特征;中国以学校集体活动方式举行,更为规范统一。
(答“‘成人礼’宣誓环节,中国是对国旗宣誓,英国是对祖先和家族宣誓”亦可给分)②内容上:
英国强调家族责任的担当意识和个人独立生活的能力;中国强调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与爱国情怀。
【解析】【分析】
(1)A项,题干中“这两个传统从西周一直延续至今”错误,从材料中第一段内容“这个传统从西周一直延续到明朝”,可分析出,选项错误。
C项,题干中“中国学生的爱心意识、社会责任感及爱国情怀得到明显增强”错误,材料三表格中的一项——敬爱老师,并没有得到明显增强,故选项错误。
D项,题干中“都有宣誓环节”错误,材料二表明英国“成人礼”并不一定都宣誓,也可采用其他方式。
并且题干中“前者高于后者”错误,因宣誓对象不同,并不存在孰高孰低的说法。
故选B。
(2)B项,“浙江省把每年12月9日定为18岁‘成人节’,并且在全国率先实现了‘成人节’省级立法,紧随其后的是广州、南京、北京、上海等地”错误,材料一原文中说的是“2000年,浙江省把每年12月9日定为18岁“成人节”,在全国率先实现了“成人节”省级立法。
随后,广州、南京、北京、上海等地也以不同的形式确立了地方‘成人节’”,浙江省于2000年把每年12月9日定为18岁“成人节”,其他地方是以不同的形式确立了地方“成人节”,选项中“紧随其后”一说错误。
故选B。
(3)本题要求结合材料分析当代中英两国的“成人礼”在形式和内容方面有哪些不同。
回答时注意分为“形式”与“内容”两个方面,形式是指某物的样子和构造,区别于该物构成的材料,即为事物的外形。
也有指办事的方法。
形式上的不同,可从材料二与材料四分析,从英国“在祖辈安息地举行的成人礼”“父母只给他买了往返法国和英国的船票”,中国“某高中毕业典礼暨成人礼活动”“千余名学生面对国旗庄严宣誓”,从而分析可得:
英国在家族范围内以家族为单位举行,更具个性特征;中国以学校集体活动方式举行,更为规范统一。
(答“‘成人礼’宣誓环节,中国是对国旗宣誓,英国是对祖先和家族宣誓”)。
内容上的不同,从材料一与材料二分析,英国“继承祖辈的优良传统,努力拼搏,为整个家族争光”,中国“加强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和国家观念教育,把仪式所特有的庄重感转化为感动和鼓励,成为学生成长的精神力量”,从而分析可得:
英国强调家族责任的担当意识和个人独立生活的能力;中国强调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与爱国情怀。
故答案为:
⑴B;⑵B;
⑶①形式上:
英国在家族范围内以家族为单位举行,更具个性特征;中国以学校集体活动方式举行,更为规范统一。
(答“‘成人礼’宣誓环节,中国是对国旗宣誓,英国是对祖先和家族宣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