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江川李家山古滇国墓地一.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960390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0.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江川李家山古滇国墓地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云南江川李家山古滇国墓地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云南江川李家山古滇国墓地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云南江川李家山古滇国墓地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云南江川李家山古滇国墓地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云南江川李家山古滇国墓地一.docx

《云南江川李家山古滇国墓地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江川李家山古滇国墓地一.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云南江川李家山古滇国墓地一.docx

云南江川李家山古滇国墓地一

云南江川李家山古滇国墓地

(一)

1、祭祀贮贝器。

此贮贝器1992年出土于云南江川李家山69号墓(滇文化大型墓葬中已知的唯一的女性(两女)合葬墓),器盖正中立有一祭祀柱,表示这里是一个文明区域的中心。

周围雕铸有35个人物(其中二人骑马)。

其中一由四人肩抬的肩舆,内中坐一通体鎏金的女性贵族,一人在其侧面双手为其执华盖,另有两个骑马的武士、还有身背袋者、肩扛木耜者,有手挎提篮者,展示布帛者,或站或行,或蹲或坐,有手执酒壶,饮得酩酊大醉即将跌倒者;有头顶薪者;有身材高大、高鼻深目、身着紧身衣裤、腰佩长剑、脚蹬长靴作者,等等。

个个形象生动传神,是古滇国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

2、上图的局部放大图。

3、上图的局部特写。

4、整器的线描图。

5、俯视的线描图。

6、牛虎铜案。

尺寸:

高43厘米。

江川李家山24号墓。

器物造型特异,主体为一头大牛,站立状,牛角飞翘,背部自然下落成案;尾部饰一只猛虎虎作攀爬状,张口咬住牛尾;大牛腹下中空立一小牛。

用范模铸造,大牛和虎一次成型,小牛另铸再焊接。

大小搭配合适形体塑造动静结合,立意独具匠心,想象力丰富。

虎和小牛加大器物自身的重力,至此器物既美观又稳重。

此案是云南青铜文化艺术的杰作,是云南省博物馆镇馆之宝。

7、纺织场面铜贮贝器。

两汉时期。

云南江川李家山69号墓出土。

高47.5cm;盖径24cm。

这件束腰圆筒形贮贝器的器盖、器腰两侧各铸1对虎形耳,底有3个扁足。

器身饰有卷云纹和菱形纹等。

器盖立雕10人,皆为女性:

中央鼓上跪坐着1个贵妇,通体鎏金,身边放有壶、豆、盘等器皿。

旁有3个侍女捧送食盒、执伞、跪坐听候差遣。

周围有2人,1坐1立,面面相对作理线状;另有4人面向中央席地而坐,用“腰机”织布。

不同的动作反映了“腰机”织布过程中的不同环节。

“腰机”亦称“踞织机”,它是斜织机出现之前的一种较简单的织布工具,主要由经轴、分经杆、布轴、幅撑、打纬刀、投纬工具、背带、综杆等附件组成。

至今在云南仍有一些少数民族使用踞织机。

8、上图的局部放大图。

9、纺织场面贮贝器线描图。

10、上图的俯视图。

11、驯马储贝器:

通高36厘米、盖径26厘米。

云南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藏。

整体作筒状,器身有对称的虎形耳,虎作向上攀登状,平底,下有三足。

圆形盖,上有立体雕铸驯马图像。

正中一人端坐于一鼓形座上,额前束带一周,带角后垂于背;身侧佩剑,剑带悬于右肩;左手抚膝,右手指前伸,作训斥状。

其前跪一人,头侧垂,右膝跪地,双手平伸,服饰如前,正中人背后有一跪坐执伞人,(伞已残)。

盖周沿有七个牵马人,各作牵马球走动状,服饰相同。

12、上图的局部放大图。

13、虎鹿牛贮贝器。

尺寸:

高34.5厘米,盖径16.6厘米。

出土地:

江川李家山22号墓。

器物呈圆筒形,束腰,底有三足,足作人形,头部及双手上托器身。

腰部阴刻人物、动物等花纹三组:

一组为6只孔雀衔蛇;一组为4人,有牵牛者、赶牛者及持斧者;一组为鹿、牛及绳纹。

直径16.6厘米器盖上圆雕一组动物造型:

一牛体型较大,居中,周边一虎三鹿,逆时针环绕大牛。

铸造精细,纹饰华美。

14、上图的局部放大图。

15、上图的局部放大图。

16、上图的局部放大图。

17、上图的器足局部放大图。

18、五牛铜线盒。

尺寸:

高31.2厘米、盖径18厘米。

器身上段为圆形,下段渐收束,至底部呈圆角方形;平底,底部有四个扁平足;器盖饰蛇纹及竹节纹,顶端正中饰一大牛,周围有四小牛,牛身有云纹及编织纹图案;盒内装满残丝线,已碳化。

19、上图的局部放大图。

20、鼓形储贝器:

通高47.5厘米、面径31.4厘米、底径31.5厘米。

云南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藏。

整体作二鼓对合状,出土时内装海贝。

下一鼓鼓面向下,作倒置状,其下有三足,圈足向上与上一鼓相扣合。

上鼓面饰太阳纹、翔鹭纹、圆涡纹、三角形齿纹,胴部腰部亦有纹饰,间有四扁平耳。

下鼓胴、腰部纹饰与上鼓略同,鼓面无纹饰,不同者,腰部纹饰不因鼓而颠倒,说明此鼓原非作乐器,而是专制的铜鼓形贮贝器。

21、虎噬牛铜枕。

高15.5厘米。

江川李家山17号墓。

器物整体似马鞍状,两端上桥翘,各雕铸一牛,牛静立状,恬静、可爱;枕一侧以云纹为底,饰浮雕三组虎噬牛图像,另一侧饰云纹。

是滇国特有的专供随葬用的枕具。

22、五牛铜枕。

1972年云南省江川县李家山出土。

长70厘米、宽13厘米、高36.4厘米。

器形似马鞍,左右两端上翘,各铸一圆雕立牛,体态雄健,肌肉饱满,犄角挺立。

枕面平滑,在铜枕一侧浮雕立牛三头,间隙处饰有蛇纹及姿态各异的虎纹。

青铜枕是滇国特有的器物,在此次古墓群发掘中共出土6件,均位于骨架头部,有的枕上尚留有头骨残片。

在滇文化中牛与人关系密切,是重要的生产工具和财富的象征。

牛可以用作祭祀仪式中的牺牲、对外贸易的商品和当作财富的象征。

这些特殊功用是牛的形象在滇国器物上频繁出现的重要原因。

23、上图的局部。

24、立鹿铜针筒。

尺寸:

高27.5厘米。

整体作圆筒形,器身遍布蛇形花纹;器盖与器身口沿处均有对应的小耳,盖顶立一鹿,四肢弯曲,尾上扬,侧首张望,作惊惧状。

25、孔雀衔蛇纹锥。

云南省博物馆藏高13.8厘米。

1972年云南江川李家山出土,柄为实心球形,其上有线刻孔雀衔蛇图案。

锥刺细长,与柄铸为一体。

26、立牛伞盖。

高16.5厘米、径43.2厘米。

云南省博物馆藏。

整体似炊锅覆置状,顶上铸一牛。

伞面有平行沟纹,边沿为网状纹。

伞内侧边沿有十个小圆环,作系铃之用,另有两个较大的半圆环,供装木柄用。

27、上图伞盖的俯视图。

28、执伞男佣。

高66厘米。

云南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藏。

俑跪坐于铜鼓形座上,头顶挽高髻,戴大耳环,颈戴串珠项链,肩披大毯,毯两侧饰蛇纹。

衣袖及肘,右肩挎宽带系剑于左胯,腹前戴圆形扣饰,跣足,双手执伞,伞已脱落。

29、持伞铜男俑。

高65.4厘米。

云南江川李家山51号墓出土。

铜俑跪坐于铜鼓之上,双手合抱于胸前作持伞状,出自大型墓内,同墓共2件,形态相同,放置在棺的两端。

铜俑直观地展示了古滇人的衣着、发型、装饰等。

30、执伞男佣。

高61.5厘米。

云南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藏。

俑跪坐于铜鼓形座上,头顶挽高髻,耳佩环(环已失),颈戴串珠项链。

衣袖及肘,右肩挎宽带系剑于左胯,肩披毯,后腰突出,外扎腰带,腹前戴圆形扣饰,臂上戴铜钏,跣足,双手执伞,伞已脱落。

31、执伞女俑。

高43.9厘米。

云南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藏。

踞坐,银锭形发髻垂于后背,着对襟长衣,宽袖。

双手执伞已脱落。

32、立牛铜壶。

高35.5厘米。

云南省博物馆藏。

江川李家山24号墓出土。

器物呈直口,细长颈,圆腹,小平底,形似一胆式瓶;器盖呈鼓形,盖上雕铸一立牛,头微仰,尾下垂,显得娇小、可爱。

为古代滇池地区特有的一种贮酒器,常在祭祀、宴乐场合使用。

33、踞坐俑铜勺。

高39.5厘米。

云南省博物馆藏。

勺体作球形,正中有一圆孔。

实心柄,柄上有三角形齿纹和点线纹组成的条带一周。

柄端铸一裸体男子,背靠杈形板,双手抱膝踞坐于圆形垫上。

34、上图局部放大图。

35、女跪俑杖头。

高18厘米。

江川李家山18号墓出土。

器物分两部分:

上部为一女子形象,人物披发于后背,耳佩大环,穿圆领短袖对襟上衣,右手下垂,左手抚于胸,跽跪于一铜鼓之上;下部分为圆形銎,用以装木柄。

36、猎首纹铜斧。

江川李家山13号墓出土。

器物整体似梯形,刃部近直,銎部用猎首图案,表现一编发的首级,反映滇人战争“沿首功”的内容。

造型规整,纹饰生动。

37、铜炉。

高12.7厘米、腹径14.7厘米。

云南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藏。

圆口、折肩、斜腹、平底,底部有三足。

炉上放有一活动的甑形器,上有方形穿孔。

38、铜奁。

通高13.8厘米,盖径11厘米。

云南李家山青铜博物馆藏。

圆桶形,底部有三兽足。

一侧有带状形耳,器身饰瓦纹四条,盖中部有菊瓣形钮,钮外饰瓦纹。

39、铜杯。

高18厘米、口径8.5厘米。

云南省博物馆藏。

整体作圆筒状,器口略大于圈足。

口径及底部饰旋纹、方格纹等。

40、蛇头銎铲。

长20.8厘米、宽10.4厘米。

云南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藏。

通体略呈长方形,蛇头形銎,半圆形銎口,刃部齐平,蛇身有鳞片,张口,露齿,其下有一穿。

铲身下段起脊,分三叉延至刃部。

41、蛇头銎铲。

长20.5厘米、宽9.9厘米。

云南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藏。

通体略呈长方形,蛇头形銎,半圆形銎口刃部齐平。

铲身下段起脊,分三叉直至刃部。

42、梯形锄。

通高19.8厘米、刃宽18.8厘米。

云南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藏。

整体呈梯形,锄身齐平,两侧呈阶梯状向上收至銎口。

锄面正中起脊至刃部,銎口正方形。

下沿饰弦纹三道,銎身由点、线组成云雷纹图案。

43、上图的线描图。

44、梯形锄。

通高20.6厘米、刃宽22.2厘米。

云南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藏。

整体呈梯形,刃部平直,两肩作弧形,两侧呈阶梯状向上收至銎口。

锄面正中起脊,銎口作正方形。

下沿饰弦纹三道,銎身有突起的云雷纹图案。

45、曲刃锄。

通高23厘米、刃宽15.5厘米。

云南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藏。

整体呈盾牌形,弧形肩,两侧弯曲呈波浪状。

銎部作三角形,起脊至前锋,其上有一双翅昆虫,四肢前伸。

銎口下沿饰弦纹三道。

46、尖叶形锄。

通高27厘米、宽23厘米。

云南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藏。

整体呈尖叶形,两肩作斜形,饰有回纹。

锄面正中起脊,作三角形至前锋。

三角形銎,銎两饰点、线组成的云雷纹图案,銎口下沿饰弦纹二道。

47、尖叶形锄。

通高24.2厘米、宽19.2厘米。

云南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藏。

整体作尖叶形,两肩呈弧形,三角形銎,起脊延至前锋。

銎两侧饰回纹。

48、镂孔锄。

通高24厘米、宽8.6厘米。

云南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藏。

锄作半筒状,上端有方形銎,刃部齐平,内侧有密集的菱形镂孔。

此类器物,可能是专门在水田中使用的一种农具。

49、镂孔锄。

通高22.5厘米、宽5.6厘米。

云南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藏。

锄作半筒状,上端有方形銎,刃部齐平,内侧有密集的菱形镂孔。

此类器物,可能是专门在水田中使用的一种农具。

50、曲腰斧。

通高20.5厘米、刃宽10厘米。

云南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藏。

斧身弯曲,扇形刃,六棱形銎。

銎口下沿饰弦纹三道,有对称钉孔。

51、蛇形镂孔铜器。

两汉时期。

云南江川李家山51号墓出土。

高24cm;长31.7cm。

这件整体作圆形网兜状的铜器,器身遍布方形镂孔,一侧为直立的圆口形銎,銎尾端下延至网兜底部从另一侧伸出,伸出的另一端为昂首鼓目、曲颈露齿的蛇头,与銎口相对。

銎上饰鳞形纹,和伸出的蛇头连成一体。

整器分两次铸就,先铸成网和銎,再沿中线套范铸蛇形纲。

此类蛇形镂孔铜器的用途尚不明确,有的学者认为它是水田或水中使用的打捞器;也有的学者认为,此器与长兵器和仪仗器一同出自大型的男性墓内,应是贵族晚间出行时的专用照明仪仗器。

此类镂空铜器既不见于商周青铜器和东南亚青铜文化,在滇文化中也属首次发现,而且仅见于江川李家山墓地,然而在欧亚草原的斯基泰艺术中却有类似的器物。

52、蛇头纹叉。

高28.7厘米。

云南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藏。

椭圆形銎,銎部有浮雕蛇头。

蛇背有鳞片,张口、鼓头,作吞食状。

刃作长方形,前锋分叉,似鱼尾状。

53、铜叉。

通高19厘米。

云南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藏。

三角形銎,銎背饰有曲线纹、云雷纹、发辫纹等。

銎侧有对称两半圆形耳。

刃作长方形,叉身起脊,中段分叉至刃部,似鱼尾状。

54、蛇头纹钺。

通高11.8厘米、刃宽11.2厘米。

云南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藏。

55、镂孔钺。

通高16厘米、刃宽14厘米。

云南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藏。

椭圆形銎口,刃部作半圆形,两端齐平。

刃部与銎之间有两个三角形镂孔。

56、靴形钺。

通高9.7厘米、刃宽7.7厘米。

云南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藏。

整体作靴形。

六棱形銎,銎口下沿饰弦纹一道。

57、蛙形钺。

通高12.27厘米、刃宽11.6厘米。

云南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藏。

椭圆形銎,銎部为一蹲蛙,蛙身饰线纹组成的椭圆形图案。

蛙前肢弯曲成銎侧的两环钮,后肢上蹲作跳跃状,刃作新月形。

58、柳叶形矛。

通高32.6厘米。

云南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藏。

銎口作圆形,近刃基部饰弦纹二道,刃作柳叶状,中部起脊至锋。

59、阔叶形矛。

高27厘米、刃宽9.5厘米、銎长11.5厘米。

云南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藏。

刃部作阔叶状,圆形銎。

銎部有三穿,刃基部起脊至锋,脊后部饰太阳纹。

60、阔叶形矛。

高22.9厘米、刃宽11.3厘米。

云南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藏。

刃作阔叶状,基部一侧有一圆雕狐狸,昂首、竖耳作警视状。

刃中部饰太阳纹,銎部饰卷云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