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部注释模板.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960288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83.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部注释模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三部注释模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三部注释模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三部注释模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三部注释模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部注释模板.docx

《三部注释模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部注释模板.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部注释模板.docx

三部注释模板

附件2:

《中国药典》三部注释模板

1.细菌类制品注释模板——皮内注射用卡介苗

2.病毒类制品注释模板——流感疫苗

3.治疗类制品注释模板1——人血白蛋白

4.治疗类制品注释模板2——注射用重组人干扰素α1b

5.体外诊断类制品模板——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诊断试剂盒

 

皮内注射用卡介苗

卡介苗是一种活的、减毒牛型结核分枝杆菌制成的疫苗,通过人工方法接种于人体,使未受结核菌感染的人体产生一次轻微的没有临床危险的原发感染,从而产生一定特异性免疫力,当人体再次感染自然结核菌时,可以限制细菌的生长繁殖,减少体内结核菌的数量而起到预防结核病的作用,对儿童原发性结核病、血行播散性结核病及结核性脑膜炎有显著的预防效果。

1901年,法国科学家Nocard从患结核性乳腺炎的奶牛身上分离到一株强毒性牛型结核杆菌,后经法国医生卡默特(A.Calmette)和兽医介兰(C.Guerin)在含5%甘油牛胆汁的马铃薯培养基培养,发现牛型结核杆菌毒力逐渐降低,该结果于1907年发表。

此后持续13年,经过230次的连续传代,在1921年动物实验结果证明这株牛型结核杆菌失去了毒力,该菌感染牛、豚鼠、小鼠、猴和家兔都不能使其发病,但能产生免疫力,该菌株达到了疫苗菌株的标准,将其制成疫苗,1921年7月1日疫苗首次应用于人类,经过几年的时间证明其预防结核病安全、有效,于1924年在全球应用推广,1928年法国召开国家科学大会为纪念卡介二氏的功劳,将该菌株制备的疫苗定名为卡介苗(bacelleCalmetteGuerinBCG)。

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前,卡介苗是通过口服途径免疫的,由于口服卡介苗安全性与有效性都存在缺陷,而改由皮下注射、皮内注射以及皮上划痕的方法进行免疫接种,通过实践结果证实,皮下注射会引起脓肿等局部反应;而皮上划痕的方法难以保证接种的剂量。

因而皮内接种卡介苗的方法得以广泛使用,其剂型也由早期的液体改为冻干,大大提高了接种的效果。

1974年BCG被纳入WHO扩大免疫计划[1]。

至今BCG共约在172个国家、接种40亿人次,每年约1亿儿童接种BCG,是世界上接种人数最多,最安全的疫苗之一。

自原始的卡介苗菌株从巴斯德研究院供应到世界各国后,不同的实验室各自建立了传代方法,多数实验室是在土豆胆汁或土豆苏通培养基上传代与保存,这种传代方式继续应用到40年代中期,在许多地区一直应用到上世纪50、60年代。

经过长期传代,在生物学特性、免疫学特性、保护效果和剩余毒力等方面产生显著差异,形成了不同卡介苗亚株。

目前世界上主要的卡介苗制品的菌株分别为卡介苗巴斯德株(Pasteur1173P2)、丹麦1331株(Danish1331)、日本172株(Tokyo172-1)、莫斯科株(Moscow254)、巴西株(Moreau)等,我国卡介苗菌株为Danish823菌株传代培养而来,名为上海D2PB302PSII甲10菌株,是我国唯一的卡介苗生产用菌株。

我国目前所用BCG为冻干皮内注射用BCG,包括10人份疫苗(含卡介菌0.4~0.6mg)和5人份疫苗(含卡介菌0.2~0.3mg)两种规格。

主要用于3个月以内的婴儿或PPD皮试阴性儿童预防结核病。

目前国内上市仅为5人份疫苗(0.25mg)一种规格。

[制造概要]

1、总体工艺情况及国内外发展状况;

BCG作为一种活疫苗,生产过程主要包括菌体培养、菌体收集和洗涤、菌体研磨、定量稀释等。

目前,国际上BCG生产主要采用表面浮膜培养和深层培养两种技术。

表面浮膜培养是最经典的方法,也是应用最广泛的方法,目前世界上有20多个国家采用该方法。

我国BCG生产采用表膜培养,原液生产工艺可分为菌种接种与培养、菌液收集和研磨两个阶段,大致工艺可概略如下。

启开工作种子批菌种,接种于苏通马铃薯培养基,培养一段时间,挑取发育良好的菌膜移种于改良苏通综合培养基表面(S1),37℃-39℃静止培养10-14天,连续在液体苏通培养基上培养2-3次(S2或S3),收集S2或S3菌膜制成100mg/ml菌悬液,取适量菌悬液接种入苏通培养基中(S纱),37℃-39℃培养10-14天,在液体表面逐渐形成菌膜即为纱膜。

用S纱在苏通培养基上传代2-3次,成为纱膜第2代或第3代,培养8-12天的第2代或第3代纱膜可用于制备BCG。

菌种自启开至最终收获物传代代数不能超过12代,每代培养结束后,应逐瓶检查,若有污染、湿膜、浑浊等情况应废弃[2]。

收集菌膜压干后称湿重,移入盛有不锈钢珠瓶内,钢珠与菌体的比例应根据研磨机转速控制在一适宜的范围,并尽可能在低温下研磨,或用手工研磨,加入适量无致敏原稳定剂稀释成一定浓度的BCG菌体原液。

对BCG原液进行纯菌检查和浓度测定,向原液中加入稳定剂,制成1mg/ml或0.5mg/ml半成品。

对半成品进行纯菌检查、浓度测定、沉降率测定、活菌数测定及活力测定,然后分装冻干,即为BCG成品[2,]。

英国、瑞士和荷兰等国采用深层培养技术制备BCG。

将冻干菌种开启重溶后种入改良罗氏鸡蛋培养基表面,在罗氏培养基上至少传2代,第3代在液体Dubos培养基中深层培养,液体培养基中通常需要加Tween80或TritonWR1339。

卡介菌在液体培养基中呈均匀分散的生长。

然后离心收集菌体、洗涤、再离心集菌,加保护液,制成所需浓度的BCG。

2、关键工艺步骤原理及控制条件;

疫苗的质量安全、有效和一致性,除了依赖于对疫苗的全面检定,更重要的生产过程中科学、严格的质量控制。

BCG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主要从如下几方面进行。

种子批的质量控制

历史上曾因BCG生产用菌种错误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的的深刻教训,严控生产用菌种十分重要。

我国目前使用D2PB302种子批作为BCG生产用菌种,严禁使用通过动物传代的菌种制造BCG。

生产用菌种采用种子批系统,原始种子批样验明其记录、历史、来源、和生物学特性。

从原代种子批传代、扩增后冻存保存为主种子批。

从主种子批制备工作种子批。

主种子批核工作种子批得各种特性应与原始种子批一致。

BCG种子批生产前应作严格检定,检定合格后方可用于生产,工作种子批启开至菌体收集传代应不超过12代。

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BCG生产用种子批的质量控制。

培养特性

BCG在苏通培养基上经37~39℃培养,生长良好、抗酸染色为阳性。

在苏通马铃薯培养基上培养的卡介菌应是干皱成团略呈浅黄色。

在牛胆汁马铃薯培养基上为浅灰色黏膏状菌苔。

在鸡蛋培养基上有突起的皱型和扩散型两类菌溶,且带浅黄色。

在苏通培养基上卡介菌应浮于表面,为多皱、微带黄色的菌膜。

毒力试验

用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TB-PPD)皮肤试验阴性、体重300~400g的同性豚鼠4只,各腹腔注射1ml菌液(5mg/ml),每周称体重,观察5周动物体重不应减轻;同时解剖检查,大网膜上可出现脓疱,肠系膜淋巴结及脾可能肿大,肝及其他脏器应无肉眼可见的病变。

无有毒分枝杆菌试验

用TB-PPD皮肤试验阴性的同性豚鼠6只,于股内侧皮下各注射1ml浓度为10mg/ml菌液,注射后豚鼠体重不应降低,6周和3个月时分别解剖3只豚鼠,各脏器应无肉眼可见的结核病变;若有可疑病灶,应做涂片和组织切片检查,并将部分病灶磨碎,加少量生理氯化钠溶液混匀后,皮下注射2只豚鼠,若证实系结核病变,该菌种即应废弃;当试验未满3个月时,豚鼠死亡则应解剖检查,若有可疑病灶,即按上述方法进行,若证实系结核病变,该菌种应废弃;若证实属非特异性死亡,且豚鼠死亡1只以上应复试。

免疫力试验

用种子批菌种制备疫苗,经4只300~400g豚鼠分别皮下注射0.2ml疫苗(1/10人用剂量),对照组注射0.2ml生理氯化钠溶液。

豚鼠免疫后4~5周,经皮下攻击103~104强毒人型结核分枝杆菌,攻击后5~6周解剖动物,免疫组与对照组动物的病变指数及脾脏毒菌分离数的对数值应有显著差异。

菌种培养和传代中的质量控制

卡介苗作为一种减毒活疫苗,菌种的安全、可靠至关重要。

首先,必须严格按照种子批管理系统,启用和保存菌种,严禁使用通过动物传代的菌种制造BCG。

其次,菌种传代和培养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疫苗质量。

我国BCG生产采用表膜培养技术,培养过程中,表面菌膜的质量至关重要,通常液体表面形成生长快、薄而多绉并富于弹性的菌膜,适合扩大传代。

冻干菌种在马铃薯培养基上培养获得的菌种如果不能及时传代,可于2-8℃保存,但保存时间不得超过2个月。

生产过程中,为了简化程序和降低工作量,可将传代过程中获得的纱膜移入冷藏室中保存,下次生产时可直接将纱膜接种入苏通培养基中,而不必每次生产都用马铃薯培养基获取第一代菌膜。

但纱膜在冷藏室的保存时间应控制在2个月以内,并且每代纱膜均需作纯菌检查。

在传代过程中,每代培养结束后,均需逐瓶检查,若有污染、湿膜、浑浊等情况应予废弃。

另外,应确保菌种自启开至最终收获物传代代数不能超过12代,以保证疫苗的质量稳定。

菌种培养过程中应将温度控制在37-39℃,培养时间也应严格控制,通常,纱膜接入液体培养基中,培养时间应控制在14-21天,液体培养基菌膜直接接入液体培养基,只需培养6-8天即可,用于制备纱膜或BCG原液的菌膜培养时间控制在8-12天。

培养基的质量控制

卡介苗生产用培养基为苏通马铃薯培养基、胆汁马铃薯培养基或液体苏通培养基。

通常,卡介菌培养第一代,即冻干菌种的复苏,使用苏通-马铃薯培养基或胆汁马铃薯培养基,以后各代培养均使用液体苏通培养基。

其中的氮源有必要进行控制,通常将液体培养菌膜直接转接液体培养基时,待接种培养基使用谷氨酸钠作为氮源,其他各代培养多用天冬素作为氮源。

原液收集和合并(菌体收集和研磨)中的质量控制

培养结束后,应逐瓶检查,若有污染、湿膜、浑浊等情况应废弃。

收集菌膜压干,移入盛有不锈钢珠瓶内,钢珠与菌体的比例应根据研磨机转速控制在一适宜的范围,并尽可能在低温下研磨。

加入适量无致敏原稳定剂稀释,制成原液。

由于水分压干程度不同,同样湿重下的疫苗所含实际活菌量不同,进而影响疫苗浓度,故在对收集的菌膜进行压干去除水分时,压力控制是必要的,通常根据收集的菌量调整压力。

同样,菌体经研磨后获得大小不一的菌团,菌团大小可能和临床上BCG的不良反应有关,通常菌团越大,越易引起局部反应并可在淋巴结处滞留而引起强反应,因此,压干的菌块移入装有不锈钢株的球瓶内,钢珠与菌体的比例应根据研磨机转速控制在适宜范围,研磨时间也应根据菌量确定。

同时应对菌液均匀度进行监测,以保证生产过程的一致性。

总之,在菌体收集、压干和研磨过程中中,应对压力和研磨转速及时间设计相应的过程参数并经充分验证。

[检定]

按照原液检定,半成品检定和成品检定分别进行描述,说明检定项目设定的原则、意义;

1、原液检定

原液检定有两个项目,分别为纯菌检查和浓度测定。

⑴纯菌检查按现行版药典无菌检查法进行,生长物做涂片镜检,不得有杂菌。

纯菌试验是疫苗的安全性试验之一,保证疫苗制品不含杂菌。

⑵浓度测定用国家药品检定机构分发的1mg/ml的冻干卡介苗参考比浊标准,以分光光度法测定原液浓度,浓度范围为60-120mg/ml。

原液浓度=(样品A580nm/标准品A580nm)×稀释倍数×1mg/ml。

浓度测定的设定是为了确保疫苗有效成分的含量,并监测生产过程的一致性。

2、半成品检定

半成品检定有5个项目,分别为纯菌检查、浓度测定、沉降率测定、活菌数测定、活力测定。

⑴本成品纯菌检查同原液的纯菌检查。

⑵半成品浓度测定同原液的浓度测定,应不超过配制浓度的110%。

半成品浓度=(半成品A580nm/标准品A580nm)×1mg/ml

⑶沉降率测定,可以和浓度测定同时进行,将浓度测定后的半成品室温静置2小时,再检测A580nm,计算静置前后2小时吸光度值的变化,应不大于20%。

通过检测沉降率,可以了解菌液的均匀性及菌团的大小,从而控制制品的质量,同时也监测生产过程的一致性。

沉降率=(半成品A580nm-2小时后的半成品A580nm)/半成品A580nm×100%。

⑷活菌数测定,半成品活菌数经冻干后有显著性下降,为了保证冻干后成品的活菌数,因此每批半成品均需做冻干前活菌计数,半成品活菌数应不低于1.0×107CFU/mg。

⑸活力测定,采用XTT法测定,将相同浓度的半成品与检测参考品100μl/孔加入到培养板中,同时加入25μlXTT与中间电子载体混合物,于37-39℃避光培养24小时,检测A450nm,半成品的吸光度值应大于参考品的吸光度值。

卡介苗生产过程中从半成品到成品的周期较短,而常规的活菌数测定耗时长,需要4-5周时间,通过XTT法可以快速检测卡介苗活力,从而可以了解半成品中活菌含量。

3、成品检定

成品检定共有9个项目,除装量差异、水分测定、活菌数测定和热稳定性试,验外,按标示量加入灭菌注射用水,复溶后进行其余各项检定。

⑴生物学与物理检定

每批疫苗须做抗酸染色涂片检查,抗酸染色应是抗酸杆菌,细菌形态与特性符合卡介菌特征;制品外观为白色疏松体或粉末状,残留水分不高于3.0%,加入稀释液后,应于3分钟内完全溶解;装量差异限度为±15%。

⑵安全性检定

.纯菌试验

按现行版药典无菌检查法进行,观察14天,无污染其他杂菌。

.无有毒分枝杆菌试验

无有毒分枝杆菌试验是卡介苗制品重要的安全性试验,因为结核杆菌其形态与培养特性与卡介苗基本一致,如果污染该菌用常规微生物方法无法区分,只能根据结核杆菌与卡介苗对豚鼠的致病力的差异加以区别。

同一代菌种生产的各批冻干卡介苗应抽1个亚批做安全试验,每间隔两个月应至少抽1亚批进行毒分枝杆菌试验。

用PPD皮肤试验(10IU)阴性,体重300~400g的同性健康豚鼠6只,每只皮下注射相当于50人份的冻干皮内注射用卡介苗,每2周称重一次,观察6周,动物体重不应减轻;同时解剖检查每只动物,若肝、脾、肺等脏器无结核病变,该批疫苗即为合格。

⑶效力检定

活菌数与热稳定性试验

卡介苗的效力与其活菌数密切相关,疫苗中含有足够数量的活菌是保证疫苗免疫成功发挥预防作用的重要因素,因此活菌数试验是卡介苗制品重要的质控指标。

同时卡介苗是活菌疫苗,活菌易受到环境温度的影响而导致活菌数改变,进而影响疫苗的质量,因此对制品进行热稳定性试验,以评价疫苗的稳定性。

每批成品抽取5支疫苗稀释并混合后进行活菌数测定,培养4周后活菌数应在1.0×106CFU/mg以上。

同时取冻干后疫苗放置37℃28天进行加速破坏试验,测定放置后样品的活菌数,与4℃保存的同一批疫苗同时进行比较,计算活存的百分率。

加温放置制品的活菌数应不低于冷藏疫苗的25%,并不得低于2.5×105CFU/mg。

活菌数与热稳定性试验可以同时进行。

.动物效力测定

同一代菌种生产的各批冻干卡介苗应抽1个亚批做效力测定,每间隔两个月应至少抽1亚批进行效力试验。

用结素试验(PPD10IU)阴性,体重300~400g的同性健康豚鼠4只,每只皮下注射0.5mg的冻干皮内注射用卡介苗,注射5周后皮内注射PPD10IU/0.2ml,注射PPD24小时后观察结果,局部硬结反应直径应不小于5mm。

PPD试验能反应卡介苗接种后机体产生免疫反应的情况,通常情况下,只有免疫成功,才能出现PPD反应,因此质控中的动物效力测定,是反应卡介苗制品免疫力的指标。

⑷稀释剂

稀释剂为灭菌注射用水,应符合现行版药典的相关规定。

4、历版药典标准变化的情况、原因及与国外要求的比较;

我国皮内注射用卡介苗的质量标准是规程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卡介苗标准制定,内容涵盖了WHO卡介苗规程所有内容,但WHO标准对浓度、均匀度项目缺少有效的质控指标,对临床使用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尤其近年来卡介苗不良反应增加,而其是否与制品本身有关缺少依据。

因此我国在2010版药典中增加半成品沉降率的质控项目,目的是为了监测生产过程的一致性,从而保证疫苗的质量。

同时由于半成品至冻干的周期很短,也增加了XTT法快速检测活菌活力质控项目;正在修订的WHO卡介苗标准在成品项下有快速检测卡介苗活菌数方法,为ATP法,两种检测方法,目的都是为了快速了解制品中卡介苗的活菌含量。

我国卡介苗质量标准与WHO规程的主要区别在是热稳定项目标准不同,我国质量标准规定加温放置制品的活菌数应由原来标准不低于冷藏疫苗的20%,提高到25%,并由不得低于2.0×105CFU/mg,提高到不得低于2.5×105CFU/mg。

而由于不同卡介苗亚株制备的疫苗制品热稳定不同,WHO的卡介苗热稳定标准仍然为不低于冷藏疫苗的20%,并由不得低于2.0×105CFU/mg。

5、国内外相关标准发展变化的趋势。

正在修订的WHO卡介苗规程中包涵了以下修改内容

⑴工作种子批(Workingseedlot),规定从主代种子批尽量减少传代次数制备工作种子批,如3-4代。

而我国对从主代种子批制备工作种子批未规定传代代次,实际操作中一般维持在4代内。

⑵单次收获物(Singleharvests),规定从主代种子批到单次收获物传代代次不得超过12代。

我国规定为从工作种子批到菌体收集传代不得超过12代。

⑶种子批检定(Testsonseedlot),补充用分子生物学方法特异性鉴别卡介苗亚株试验。

⑷半成品浓度测定(Testforbacterialconceration),欧洲药典中半成品无浓度检测项目,在成品中检测该项。

而我国和WHO规程相似,目前标准规定在半成品项下进行浓度检测,成品不检测。

⑸成品鉴别试验(Identitytest),成品鉴别试验能证明制品为卡介苗BCG,除了用抗酸染色涂片法检查细菌的形态与特性及固体培养基菌落特点符合卡介菌特征,还可应用核酸扩增技术如PCR法来特异性的鉴别不同的卡介苗亚株。

英国生物制品标准和检定研究所(NIBSC)设计了多重PCR法[3],通过检测不同卡介苗的遗传学特性来特异性的鉴别卡介苗及不同的亚株。

检测目标包括卡介苗基因组的缺失区RD1、RD2、RD8、RD14、RD16区及基因座SenX3-RenX3上的串联重复序列数。

其中RD1是卡介苗基因组的特异缺失区,而存在于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中,包括强毒的人结核分枝杆菌及牛结核分枝杆菌,通过检测RD1的存在与否即可即可特异性鉴别BCG。

不同卡介亚株的RD2、RD8、RD14、RD16区及基因座SenX3-RenX3上的串联重复序列数不同,PCR扩增后,通过凝胶电泳指纹图谱区分卡介苗与有毒分枝杆菌及不同的卡介苗亚株。

不同的卡介苗亚株有不同的凝胶电泳指纹图谱[3],上述多重PCR鉴别实验方法已经过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上八个独立实验室的验证,旨在替代目前的抗酸染色鉴别实验方法[4]。

我国药典目前仍采用抗酸染色涂片法作为卡介苗鉴别试验的方法。

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已对我国生产用卡介苗菌种的遗传性特性进行了研究,并对传代12代内的产品进行了检测。

结果显示我国卡介苗菌种缺失RD1、RD2,不缺失RD8、RD14、RD16、nRD18及RDDenmark/Glaxo,含有一个IS6110插入序列,SenX3-RenX3基因座有3个串联重复序列[5],并且在12代内都是稳定的[6]。

我国卡介苗亚株是由Danish823传代培养而来的,和目前世界上应用较多的Danish1331亚株比较,我国卡介苗亚株不缺失RDDenmark/Glaxo,该区域是目前BCGDanish及BCGGlaxo株的特异缺失区。

另外我国仅有唯一的卡介苗菌株用于生产,不同于世界上其他国家,同时使用不同的卡介苗亚株制品。

因此若使用核酸扩增技术PCR法作为特异性的鉴别卡介苗的试验方法,仅采用检测RD1的存在与否及能达到特异鉴别卡介苗制品的目的。

⑹成品无有毒分枝杆菌试验,若在半成品项检测无有毒分枝杆菌试验,且结果合格,在成品项下有可能去掉该项。

我国对半成品不进行无有毒分枝杆菌试验检测,对成品进行检测。

无有毒分枝杆菌试验以卡介苗免疫豚鼠后,连续观察6周,实验到期后解剖豚鼠,观察动物脏器是否有结核病变。

该方法不但耗时长,而且有动物消耗,不符合节约动物原则和快速检验的需要。

鉴于与结核分支杆菌H37Rv、牛型分枝杆菌相比,卡介苗基因组中缺少了编码毒力的基因,如H37RvRD1区east6和cfp10等基因,检测毒力特异性基因是否存在即可了解分枝杆菌是否为毒性分枝杆菌。

这两种基因检测一个即可。

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卡介苗实验室拟用PCR法扩卡介苗是否存在毒力基因来替代动物法,检测指标为east6毒力基因。

检测结果显示,有毒的分枝杆菌H37Rv及牛分枝杆菌存在east6基因,可扩增出320bp目的片段,而卡介苗无此基因,则无320bp的扩增条带,通过高浓度琼脂糖凝胶电泳即可以对结果进行鉴别。

该方法可在12小时内完成,且用一支0.25mgBCG干粉即可完成检测,灵敏度较高。

PCR方法本身的特异性及节省时间、减少动物损耗的优点,说明该方法有替代目前动物法的可能性与可行性。

⑺成品卡介苗活力检测(Testforviability),除了常规通过培养法计数卡介苗菌落形成单位(CFU)来检查卡介苗活菌数,还可采用其他的方法快速检测卡介苗活力,包括生物发光法或其他的生化试验法。

生物发光法是通过检测卡介苗活菌中三磷酸腺苷含量(ATP法)来快速检测卡介苗活力。

该方法经过包括中国在内8个不同实验室的验证[7],验证结果显示,该方法可区分4℃与37℃存放4周后样品活菌数的差异,但ATP含量与活菌数相关性较差,还需要进一步验证。

分析认为,只有检测出单个细菌中ATP含量,才能将该方法应用于BCG活菌含量的快速检测,目前该方法尚在进一步研究中。

我国目前对半成品进行卡介苗活力快速检测,方法为XTT法,原理为活BCG在代谢过程中,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将四唑鎓盐(Tetrazoliumsalt,XTT)还原为可溶性的高色产物甲臢(Formazan),甲臢含量反映了BCG活菌数量。

该方法操作简单,24小时可出结果,不需要特殊仪器。

试验结果显示XTT法能反应BCG制品中活菌的含量差异,与培养法菌落形成单位(CFU)结果有较好的相关性,可用于BCG活菌含量的快速检测[8]。

对半成品进行活菌数的快速检测比对成品更有实际应用意义,因为半成品至成品的周期短,不但可以快速了解半成品中的活菌数,还可以监测生产过程的一致性。

卡介苗接种是结核病预防和计划免疫工作内容之一,对预防和减少儿童结核病,特别是结核性脑膜炎、血行播散性结核病的发挥起着重要作用,但是对于青少年和成人保护效果差异较大,不同的人群和不同地区的保护力从0%~80%不等,尤其是对HIV感染者无法接种卡介苗以提供保护。

鉴于以上原因,国内外进行了大量结核新疫苗的研究工作,包括重组卡介苗(rBCG)、DNA疫苗、亚单位疫苗、减毒活疫苗、全菌体灭活疫苗等,希望能够替代或加强卡介苗的保护作用,但到目前为止,结核新疫苗的保护作用并未超过卡介苗,因此尽管卡介苗保护效果差、但还将继续使用,当今结核新疫苗研究方向应该是对不同的人群采用不同的疫苗和免疫策略。

针对新生儿预防结核感染的免疫,可采用初免用加强型疫苗,该疫苗为替代卡介苗的新疫苗,能产生更强保护力,以降低结核的感染率;

而对于结核病高危人群的预防,可采用初免-加强(Prime-Boost)免疫策略,即初次免疫和加强免疫用不同的疫苗。

如初免可用DNA疫苗或亚单位疫苗,加强免疫用BCG、不同载体的DNA疫苗或抗结核药等。

此种免疫策略期望达到强于卡介苗的保护效果而预防感染。

另外感染结核菌未发病者为结核潜伏感染人群,机体免疫力一旦低下,潜伏的结核杆菌复燃导致活动性结核病的发生,此类人群用疫苗,是预防已感染者发病的疫苗,是目前结核新疫苗研究的难度与热点,首先面临的是有效筛选出潜伏感染者。

以结核杆菌特异性抗原为基础,发展简单、易行、价廉的筛查方法,在我国已经取得一定的进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