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海镇小学学雷锋活动工作总结.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957800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5.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沙海镇小学学雷锋活动工作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沙海镇小学学雷锋活动工作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沙海镇小学学雷锋活动工作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沙海镇小学学雷锋活动工作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沙海镇小学学雷锋活动工作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沙海镇小学学雷锋活动工作总结.docx

《沙海镇小学学雷锋活动工作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沙海镇小学学雷锋活动工作总结.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沙海镇小学学雷锋活动工作总结.docx

沙海镇小学学雷锋活动工作总结

沙海镇小学学雷锋活动工作总结

在这热情洋溢的三月,沙海镇小学所有同学都积极参加了班上及学校组织开展的学雷锋活动。

每一年的学雷锋活动都会使我们对“雷锋精神”有新一层的认识,今年也不例外。

他说的每一句话做的每件事都被我们记住,因为那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实践准则,是每一个中国人所崇尚的。

在这特别的日子里,沙海镇小学在这方面做了以下工作:

一、宣传阶段(雷锋精神学习周)

1、2月27日,利用国旗下讲话,围绕“争当雷锋式的好少年”这个主题,生动有趣地为队员们讲述了雷锋故事,3月1日沙海镇小学少先总队召开了“学雷锋树新风”动员大会。

在大会上宣读了学校学雷锋活动实施方案,并在大会上宣读题为《祝福母亲》的倡议书,号召全体学生在三八节为母亲送祝福。

2、各校制定活动方案,各班于3月2日组织了一次学习和讨论雷锋精神在现时代作用和意义的主题班会。

雷锋精神可以概括为:

生活上艰苦朴素,工作上忘我劳动,学习上刻苦钻研,集体中助人为乐的精神。

各校通过阅读书报活动、演讲、讲故事等多种形式,对雷锋精神的一个或几个方面进行一次深入的讨论和学习,在学习和讨论中制定出学雷锋方案。

3、各校各班成立了学雷锋志愿者服务小队。

开通了红领巾广播室,各校各中队小记者积极撰写了“学雷锋做好事”广播稿。

稿件质量高的班级有:

沙海镇小学六⑴、五⑵、白家洼小学五年级。

4、各校各中队出版了“学习雷锋好榜样”的主题黑板报。

其中,主题鲜明、设计新颖的板报有:

沙海镇小学六⑵中队、五中队、白家洼小学三中队。

二、实施阶段(学习雷锋行动周)

1、立足校园,走向社会。

在活动期间,我镇小学“学雷锋”志愿者服务小队前往校园周过清理卫生死角及清扫街道路边雪,为学困生等弱势群体送温暖、献爱心捐献活动。

2、各校各班组织学习互助小组,发扬雷锋“钉子”精神和助人为乐精神,鼓励成绩好的,有特长的班干部或同学与班上学习有困难的同学结成学习互助小组,共同克服学习上的困难,提高学习成绩。

各校学习互助小组可列入班级年度学雷锋计划长期进行。

3、各校围绕雷锋精神,联系本班实际,开展学雷锋主题活动,将雷锋精神融合到学生学习、生活、守纪、文明等各个方面。

4、低年级的同学通过学唱一首雷锋歌曲,做一件好事、写一篇做好事的日记,谈一次做好事的体会,上好一节主题班会课……通过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让同学们走进雷锋那伟大的精神世界,真正懂得“为人民服务”的真谛。

三、总结阶段(学雷锋活动自我总结评比)

1、队员们通过重温雷锋同志的感人事迹,走进雷锋那伟大的精神世界,真正懂得“为人民服务”的真谛:

学习雷锋精神不是刻意地去做好事、去助人为乐,而应该是时时处处的记住为人民服务,为他人做好事,以助人为乐为荣,把帮助他人变成一种自觉行动。

2、各中队都积极投入到平整操场,美化校园的劳动中,同学们发扬了雷锋一不怕苦,二不怕累的精神,在各校领导和班主任老师的榜样示范下,干得热火朝天。

3、各校各班收集本班的好人好事情况,认真填写本班的“好人好事登记本”,对本班亮点的好人好事要有详细记录并及时写成通讯稿件上交大队部;通过班会等各种形式做好本班的学雷锋总结工作,形成书面文字上交班级学雷锋总结。

4、沙海镇小学少先总队在各校评选了“学雷锋小标兵”十名。

各校各班组织本班同学认真做好个人学雷锋活动月的自我总结,积极撰写心得体会。

通过查看记录、走访调查评选了“学雷锋先进集体”。

通过这次活动,各校班级的纪律有了明显的好转。

同学们的言行也文明多了,打架、骂人、说脏话的人少了;环境卫生也有大的改观,果皮纸屑不见了,随地吐痰的少了;学习面貌焕然一新,晨读、早读书声琅琅,自习堂安静做练习。

思想上也改变了许多,好同学起了带头作用,他们主动帮助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同学,提高全体同学的积极性和成绩。

在这些活动中,各班涌现出了一大批学习雷锋的积极分子和优秀班干部。

雷锋精神,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敢于钻研探索,是不计较个人利益的精神。

正义、勇敢、奉献、节约,他的优秀品质是多方面的,我们要学习他,也不仅是做一件或两件好事,而是了解其内涵,领会其精神实质后,真正的一种体现在行为行动中的精神。

我们希望在以后的日子中,同学们也能够继续发扬雷锋精神。

把雷锋精神这颗种子,深深埋在了各自心中,时刻用实际行动去哺育它,让它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沟底村走资源生态一体化发展道路的调查报告

山峡变平原平畴千顷田—沟底村走资源生态一体化发展道路的调查报告沟底村位于山西阳城县北留镇,东连泽州县,北依沁水县,西南与史山、皇城两村相邻。

全村国土总面积442公顷,其中耕地60公顷,人口805人。

改革开放以来,该村凭借其优厚的地下煤炭资源发展经济,由贫困走向富裕。

然而近年来,该村煤炭资源日趋枯竭,主要经济来源面临“干涸断流”的趋势,全村人民生存受到危机性的挑战。

面对挑战,沟底村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以建设高效农业产业化基地为目标,启动二次创业,大规模地进行治山、治水、治沟,退耕还林,复垦矿区土地,实施农业综合开发战略,走上了一条持续发展之路。

此举,对于山西依赖煤炭资源发展经济的农村进行矿山复垦工作,走持续发展道路,极具典型借鉴意义。

为此,我们对该村一年多来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的基本情况作了详细调查,现就此作出报告。

一、因地制宜科学决策沟底村是一个典型的依托煤炭资源富裕起来的农村之一。

地下煤储量原高达5600万吨。

凭借这一优势,1985年到1986年,县、镇、村三级相继在境区内兴办起山城、左岭、王街、沟底、香园沟五座煤矿。

其矿点数量在阳城全县农村位居榜首。

其中,该村所属香园沟煤矿年均产煤9万吨,年均产值1000余万元。

从1985年以来,煤炭产业始终是该村经济实力的骨干支柱,收入占到全村经济总收入的90%左右。

同时,村民依托当地煤矿布点多的便利条件,男劳动力几乎全部从事务工劳动,使之成为农民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

煤炭产业的高收入,不仅给人民群众带来了小康富裕,而且使该村公益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1990年起,该村先后投资150余万元,修建了村办公大楼,兴建了新型小学校舍,硬化村道路三公里,兴办了近50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并配备了一整套文化娱乐设施,还修建了40栋现代化的居民住宅。

另外,该村60岁以上的老年人每年“领取固定工资”,得到了老有所养;考取中专以上学校的学生,一律享受不同等级的助学奖励金;村民不仅不负担任何集体公益事业的费用,而且,逢年过节均有物质福利。

然而,由于十多年来境内五个矿点的竞相采挖,乃至在急功近利思想支配下的掠夺性开采,导致该村三号煤炭资源逐渐枯竭。

其中,该村村办香园沟煤矿到xx年已无煤可采,只得停产关闭。

其它四个矿点也必将“紧步后尘”。

随之而来的后果是:

沟底村的经济支柱已呈“风雨飘摇”之势,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将失去依靠。

村民们担忧地说:

“过去‘乌金’换黄金,沟底一步一层天;如今‘乌金’已挖空,沟底今后靠什么?

”在此危机面前,沟底村不是“左顾右盼”、无所作为,而是面对危机积极应对,以调整产业结构为突破口,因地制宜,科学决策,决心实施农业综合开发,走资源生态一体化发展道路。

xx年元旦的钟声刚刚响过,该村召开了党员会、干部会、村民代表会,就农业综合开发问题进行了积极研讨。

实施农业综合开发,走资源生态一体化发展道路,必须拥有一定的土地实力作基础。

而土地正是沟底的劣势,全村原有耕地几乎全部在山岭上,且生产条件十分恶劣。

如果依靠原有耕地发展农业经济是不可能走向富裕。

一是土地质量极差。

原有900亩耕地85%以上为沙质土壤结构,透水性强,贫瘠易旱,即使风调雨顺年景,每亩产粮不过百公斤;久旱年头则大部绝收。

改良土壤,既不现实,更不合算。

二是水土流失严重。

全村90%以上的耕地坡度均在25度以上,难以保水、保肥;同时,一到洪期,地里的禾田必将打了水漂。

三是耕作条件维艰。

其显著特点是,人在沟底住,地在山上挂,百分之八十的耕地分布在七道山岭上,距村一至两公里。

环村周围又是嵯峨巨岭,将村落夹在深沟谷底。

历史上,村民耕作只能依赖老祖宗留下来的羊肠古道,肩担人挑,爬上爬下。

一般的农业机械根本派不上用场,投入与产出得不偿失。

四是山体塌陷,耕地撂荒。

历年来,由于五座煤矿的大量开采,造成多处山体塌陷,还使500余亩耕地被迫弃耕;加之煤矿与基本建设用地,使耕地锐减到人均仅有半亩。

这就表明,沟底村是远地弃耕,近地好地奇缺,剩下穷沟,“无路”可走。

对此,上级有关部门领导曾提出要沟底村拿出30万元到黄岭乃至五公里之外的泽州县周村一带买100亩土地耕种,借以生存。

这样,到外村买地耕种,势必要移民“大搬家”,不仅要耗去巨资,经济上难以承受;而且,前景难料,后果可怕。

沟底村经过研究,立足自己的实际,果断作出了三项决策:

第一,填沟造地,建设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

第二,实施荒山宜林战略,大力发展以优质核桃为主要品种的经济林。

第三,依托皇城相府旅游景区“近水楼台”的先决条件,大搞生态林与观光农业,以吸引游客,发展自身。

就此,一场综合开发农业的攻坚战在沟底村全面展开。

二、合理规划奋力攻坚xx年6月,在山西省农业科学研究院、晋城市水利局和阳城县国土资源、农业、林业、水利等部门大力支持下,沟底村出台了《国家农业开发·阳城县沟底项目区土地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根据这一可行性报告,结合发展旅游业的总体设想,沟底村制定出开发农业的发展规划。

其指导战略是:

以地面资源为依托,以建设生态农业、绿色农业、旅游观光农业为目标,以土地综合治理与水利设施建设、生态林建设为基础,以建设农业产业化基地为重点,实施农业综合开发,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向农业现代化进军。

其发展规划为八大工程:

㈠、填沟造地工程。

填沟造地是八大工程的核心工程、重点骨干工程,是沟底村改变历史上缺乏好地耕种的唯一途径,是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的主要基础与依托。

为此,决定投资1159万元,在两道沟造地:

一是樊水沟,二是王庄沟。

该两沟每条沟长两公里,沟底至山顶120余米,沟平均宽度为220米。

从xx年到xx年四年填沟造地500亩,亩均投资2.3万元,动用土石172.5万方,亩均3450方。

其中,xx年到xx年完成樊水沟造地240亩的任务;xx年到xx年完成王庄沟造地260亩的任务。

以此作为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发展高效农业,在有限的土地上多产出、高收入。

㈡、塘坝工程。

沟底村北部樊山山腰“老母掌沟”有一股地下泉水,长流不息。

然而历史上却有水未用,任其顺沟而下,白白流去。

为了对新造土地实行自流灌溉,计划投

资120万元,在此处兴建小型塘坝一座,设计库容量为10万立方米。

利用自然条件,发展水浇地。

此项工程xx年秋动工,xx年秋完成。

㈢、经济林与水土涵养生态林建设工程。

建设林业生产基地是农业综合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此,规划山岭瘠薄土地全部退耕还林,计770亩,占总耕地的71.%,全部作为经济林基地,以种植优质核桃为主。

xx年退耕430亩,xx年全部完成退耕任务。

山岭坡梁规划为生态林基地,计1500亩,xx年完成600亩,xx年全面完成。

两项总投资70万元。

㈣、排洪渠工程。

为了保持水土不流失,投资60万元兴修排洪渠工程三公里,xx年到xx年分期完成。

㈤、引水隧道工程。

为使农林产业稳定发展,投资70万元,修筑引水隧道160米,xx年动工,xx年贯通。

㈥、田间道路工程。

为改善落后的交通道路环境,计划投资4.7万元,修筑田间道路13条。

㈦、高科技农业园区。

为发展高科技农业,规划樊水沟240亩新造沟坝地全部实施大棚生产,以栽培具有高产高效、且科技含量高的优质品牌蔬菜及高营养食用菌为主要产品,发展高科技农业。

㈧、发展旅游观光业。

该村北部“老母掌”(因山形形似母指掌部而得名)为清代名相陈廷敬之母的避暑山庄之地,且至今那座一进三院、占地6000多平米的古代建筑依然保存完好。

尽管三百多年它饱经沧桑,但仍不失其昔日“雍容华贵”之貌。

开发它很有价值。

为此,规划此处在维修避暑山庄的基础上,修建“休闲度假村”一所,两层小楼50栋,作为游客到皇城相府观光后的休闲下塌之处。

同时,以此为据点,开通旅游线路一条,让游客在休闲之际尚可巡游观光。

此工程计划xx年筹建,xx年完工,总投资xx余万元。

上述八项工程是一个美好的蓝图,全部完成后,沟底将是一个富裕而秀美的“锦川”(沟底古称“锦川”)。

为了实现这一奋斗目标,沟底村的干部群众提前介入,及早动手,于xx年3月初,在工程规划过程中就紧锣密鼓开工建设。

工程上马后,首要的困难是资金问题。

尽管沟底村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然而,数千万元的巨额投资不可能全部拿得出来。

为此,沟底村发出集资创业的号召。

全村群众积极响应,不到一个月时间,就集资122万元,同时集体筹资76万元,购买了挖掘机、推土机、铲车、汽车以及空压机等大型机械六部,首先使填沟造地工程如期进入实战阶段。

xx年4月,填沟造地骨干工程启动运转。

樊水沟上下,机声隆隆,车水马龙,艰苦奋战,热火朝天。

无论是酷暑盛夏,还是冰雪严冬,人歇机不停,造地不停步。

深沟被一截截淹没填起,平畴大田被一段段建起。

xx年8月,“老母掌沟”塘坝工程通过投标承包,按照图纸设计开始上马。

引水隧道工程相继进行。

与此同时,沟底村在春、秋、冬三个季节,全民上阵,大搞植树造林,决心让一道道山岭披上绿装。

……三、众志成城“好梦初圆”经过一年零六个月的艰苦奋战,沟底村的农业综合开发“好梦初园”,八大工程初现端倪。

填沟造地工程是沟底村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的骨干项目,工程之大,旷古未有,为此,他们以极大的精力和投入进行建设。

到目前为止,已动用土石55万方,投资370余万元,在樊水沟造出土地160余亩;同时,在xx年春季全部进行了培熟,并分别种上了玉米和蔬菜,使偌大一块北国“平原”展现在沟底群众面前。

他们按照计划,再战今年一冬,使樊水沟下段80亩大田如期实现。

塘坝工程到目前基本建成。

坝高23米,坝长120米,坝顶宽5米,工程总量1.38万立方。

这项工程,不仅为农业产业实现水利化提供了必要条件,而且其坝基为将来开通旅游线路打下了基础,同时为“老母掌”发展旅游业打开了交通大门。

经济林与生态林工程历经一年时间,已建成林业生产基地1030亩。

其中,退耕还林430亩,植造“晋龙”一号、二号核桃优良品种34000株,占应退耕770亩的近60%,xx年底将全面完成退耕任务。

水土生态涵养林已建成600亩,占计划1500亩的40%,植造侧柏10万株。

排洪渠工程现已完成300余米,占工程总量的10%。

引水隧道工程全长160米,净高4.2米,宽4米,工程总量6000余方,现已基本贯通。

田间道路工程是农业机械化的必由之路。

为此,该村经过去冬今春的建设,投资4.7万余元,建成交叉成网的田间道路13条,总长5公里,使昔日的羊肠小道变成车辆驰行的宽阔大道。

旅游休闲度假村工程目前已与沁水县郑村乡王街村初步达成联合开发的意向(因“老母掌”属王街村辖境),并以皇城相府旅游景点为轴心,与周边史山、郭峪、大桥等村联合发展旅游产业,以此形成规模性的产业基地。

此外,高科技农业园区也正在筹划设计之中。

四、几点借鉴总结沟底村实施农业综合开发战略的大胆发展思路与成功实践,在以下四个方面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第一,全面建设小康,必须由资源型向持续型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就阳城而言,大凡富裕起来的农村,普遍是依托地下资源,很少在地面资源上作文章,尤其是土地资源。

这些村重工轻农,弃耕土地,撂荒耕地,形成恶性循环。

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惕。

煤炭资源是有限资源,挖空后何以生存?

沟底村力开先河,并为此提供了成功范例,值得借鉴。

第二,因地制宜,大胆作为,是沟底村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的鲜明特点。

在当今经济大潮中,填沟造地往往要被人们视为在做“学大寨”的蠢事。

当时,这一举动,不仅在少数村民中,而且在一些领导干部中对此都顾虑重重。

然而,沟底的干部认准了一条理,那就是,没有土地,就没有赖以生存的基地。

沟底的实际,就是要造地,造出地,千秋万代是“金板”。

否则,他们就无法生存。

这种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值得借鉴。

当然,各地都有自己的实际,不可能照搬沟底的模式去发展,但因地制宜、走持续发展之路却是永恒的。

第三,危而思进,艰苦创业,是沟底村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的前进动力。

他们在富裕起来之后,不是“高枕无忧”,而是敏锐地审视到失去煤炭资源后的严重危机,从而积极应对、大胆作为。

填沟造田就是一项积极应对危机的成功实践。

它利在当今,造福后代。

如此巨大的工程,平畴数十公顷的高效农田,无论在沟底,还是在阳城全县,绝无仅有。

我们深信,规划全面实现后,沟底村必将是一个“山上山下一片绿,北国水乡赛江南”的富庶之地。

第四,德政工程,民心所向。

沟底村的这一有

效作为赢得了民心,凝聚了党心。

工程开始之初,虽然在少数村民中存在着疑虑,但随着工程建设的突飞猛进,特别是偌大一块土地呈现在世人面前之后,沟底的群众振奋起来了,纷纷自觉投入到工程建设之中。

同时,不少村民还主动提出再集资的要求。

令人欣慰的是,在村办香园沟煤矿行停产关闭的一段时间里,沟底村曾一度人心恐慌,民心不安。

而实施农业综合开发战略后,尤其是当群众看到广阔的前景后,思想焕发,一心创业,使全村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安定局面。

第二篇:

沟底村走资源生态一体化发展道路的调查报告

山峡变平原平畴千顷田—沟底村走资源生态一体化发展道路的调查报告沟底村位于山西阳城县北留镇,东连泽州县,北依沁水县,西南与史山、皇城两村相邻。

全村国土总面积442公顷,其中耕地60公顷,人口805人。

改革开放以来,该村凭借其优厚的地下煤炭资源发展经济,由贫困走向富裕。

然而近年来,该村煤炭资源日趋枯竭,主要经济来源面临“干涸断流”的趋势,全村人民生存受到危机性的挑战。

面对挑战,沟底村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以建设高效农业产业化基地为目标,启动二次创业,大规模地进行治山、治水、治沟,退耕还林,复垦矿区土地,实施农业综合开发战略,走上了一条持续发展之路。

此举,对于山西依赖煤炭资源发展经济的农村进行矿山复垦工作,走持续发展道路,极具典型借鉴意义。

为此,我们对该村一年多来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的基本情况作了详细调查,现就此作出报告。

一、因地制宜科学决策沟底村是一个典型的依托煤炭资源富裕起来的农村之一。

地下煤储量原高达5600万吨。

凭借这一优势,1985年到1986年,县、镇、村三级相继在境区内兴办起山城、左岭、王街、沟底、香园沟五座煤矿。

其矿点数量在阳城全县农村位居榜首。

其中,该村所属香园沟煤矿年均产煤9万吨,年均产值1000余万元。

从1985年以来,煤炭产业始终是该村经济实力的骨干支柱,收入占到全村经济总收入的90%左右。

同时,村民依托当地煤矿布点多的便利条件,男劳动力几乎全部从事务工劳动,使之成为农民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

煤炭产业的高收入,不仅给人民群众带来了小康富裕,而且使该村公益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1990年起,该村先后投资150余万元,修建了村办公大楼,兴建了新型小学校舍,硬化村道路三公里,兴办了近50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并配备了一整套文化娱乐设施,还修建了40栋现代化的居民住宅。

另外,该村60岁以上的老年人每年“领取固定工资”,得到了老有所养;考取中专以上学校的学生,一律享受不同等级的助学奖励金;村民不仅不负担任何集体公益事业的费用,而且,逢年过节均有物质福利。

然而,由于十多年来境内五个矿点的竞相采挖,乃至在急功近利思想支配下的掠夺性开采,导致该村三号煤炭资源逐渐枯竭。

其中,该村村办香园沟煤矿到XX年已无煤可采,只得停产关闭。

其它四个矿点也必将“紧步后尘”。

随之而来的后果是:

沟底村的经济支柱已呈“风雨飘摇”之势,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将失去依靠。

村民们担忧地说:

“过去‘乌金’换黄金,沟底一步一层天;如今‘乌金’已挖空,沟底今后靠什么?

”在此危机面前,沟底村不是“左顾右盼”、无所作为,而是面对危机积极应对,以调整产业结构为突破口,因地制宜,科学决策,决心实施农业综合开发,走资源生态一体化发展道路。

XX年元旦的钟声刚刚响过,该村召开了党员会、干部会、村民代表会,就农业综合开发问题进行了积极研讨。

实施农业综合开发,走资源生态一体化发展道路,必须拥有一定的土地实力作基础。

而土地正是沟底的劣势,全村原有耕地几乎全部在山岭上,且生产条件十分恶劣。

如果依靠原有耕地发展农业经济是不可能走向富裕。

一是土地质量极差。

原有900亩耕地85%以上为沙质土壤结构,透水性强,贫瘠易旱,即使风调雨顺年景,每亩产粮不过百公斤;久旱年头则大部绝收。

改良土壤,既不现实,更不合算。

二是水土流失严重。

全村90%以上的耕地坡度均在25度以上,难以保水、保肥;同时,一到洪期,地里的禾田必将打了水漂。

三是耕作条件维艰。

其显著特点是,人在沟底住,地在山上挂,百分之八十的耕地分布在七道山岭上,距村一至两公里。

环村周围又是嵯峨巨岭,将村落夹在深沟谷底。

历史上,村民耕作只能依赖(推荐打开好:

)老祖宗留下来的羊肠古道,肩担人挑,爬上爬下。

一般的农业机械根本派不上用场,投入与产出得不偿失。

四是山体塌陷,耕地撂荒。

历年来,由于五座煤矿的大量开采,造成多处山体塌陷,还使500余亩耕地被迫弃耕;加之煤矿与基本建设用地,使耕地锐减到人均仅有半亩。

这就表明,沟底村是远地弃耕,近地好地奇缺,剩下穷沟,“无路”可走。

对此,上级有关部门领导曾提出要沟底村拿出30万元到黄岭乃至五公里之外的泽州县周村一带买100亩土地耕种,借以生存。

这样,到外村买地耕种,势必要移民“大搬家”,不仅要耗去巨资,经济上难以承受;而且,前景难料,后果可怕。

沟底村经过研究,立足自己的实际,果断作出了三项决策:

第一,填沟造地,建设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

第二,实施荒山宜林战略,大力发展以优质核桃为主要品种的经济林。

第三,依托皇城相府旅游景区“近水楼台”的先决条件,大搞生态林与观光农业,以吸引游客,发展自身。

就此,一场综合开发农业的攻坚战在沟底村全面展开。

二、合理规划奋力攻坚XX年6月,在山西省农业科学研究院、晋城市水利局和阳城县国土资源、农业、林业、水利等部门大力支持下,沟底村出台了《国家农业开发·阳城县沟底项目区土地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根据这一可行性报告,结合发展旅游业的总体设想,沟底村制定出开发农业的发展规划。

其指导战略是:

以地面资源为依托,以建设生态农业、绿色农业、旅游观光农业为目标,以土地综合治理与水利设施建设、生态林建设为基础,以建设农业产业化基地为重点,实施农业综合开发,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向农业现代化进军。

其发展规划为八大工程:

㈠、填沟造地工程。

填沟造地是八大工程的核心工程、重点骨干工程,是沟底村改变历史上缺乏好地耕种的唯一途径,是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的主要基础与依托。

为此,决定投资1159万元,在两道沟造地:

一是樊水沟,二是王庄沟。

第三篇: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加快城乡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一体化步伐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加快城乡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一体化步伐

发布时间:

XX-03-31部门:

嘉兴市环保局字号:

[大中小]

在党的十六大精神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嘉兴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地提出在全省率先实现全市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决策:

以城带乡,以乡补城,城乡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使城乡共享现代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

市委、市政府的这一决策不仅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嘉兴在新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加快嘉兴城乡文明互相融合的需要

在推进城乡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一体化的工作中,还必须看到,它是在我们以往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上,在更广泛的领域内赋予其更新的内涵,提出更高的、可以达到的目标。

因此,充分地、客观地、科学地估价目前我们的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工作的基础,全面地认识我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的长处和短处,将有利于我们突出工作重点、克服无的放矢。

一、城乡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一体化的内涵及意义

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过程中,各级政府和部门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如何认识城乡生态环境一体化,如何推进城乡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一体化,对城乡一体化建设形成共识,把城乡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一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演讲主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